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直译法:直接将术语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例如,将 "针灸" 翻译为 "acupuncture"。

2. 形容法:使用形容词或短语来描述中医术语的特点和功效。

例如,将 "活血化瘀" 翻译为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stasis"。

3. 等效法:选择与中医术语在功能和效果上相似的西医术语进行翻译。

例如,将 "益气" 翻译为 "tonify the Qi"。

4. 借译法:借用已经广泛使用的音译词或英文缩写进行翻译。

例如,将 "气血" 翻译为 "Qi and Blood"。

5. 解释法:对不易翻译或没有直接对应的中医术语,进行解释或加注释。

例如,将 "气虚" 翻译为 "Qi deficiency (a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weak vital energy)"。

综合运用以上策略,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可以准确传达中医理念和概念的同时,保持翻译的易读性和准确性。

中医术语英译之我见

中医术语英译之我见

中医术语英译之我见摘要:中医学博大精深,其中蕴涵了无穷的智慧。

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而中医术语英译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中医药交流的枢纽。

本文对中医术语语言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医术语英译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同时结合一些翻译经验和体会,提出了几点翻译策略。

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1.引言中医术语英译是科技翻译,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翻译,翻译时要根据中医语言的风格和读者对象,实现内容准确完整,语言简练规范。

要达到中医英译标准化,就必须先从中医语言特点着手。

2.中医术语英译的困难2.1医哲交融导致中医语言模糊。

中医是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学科。

一方面,中医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人生、生命,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如中医学上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原本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其中“相生相克”的学说包涵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后被中医学用来阐释人体的结构、生理和病理状况。

另一方面,中国哲学使得中医语言变得模棱两可,晦涩难懂,如阴阳、五行很难找到对等的英文翻译。

2.2文学性强导致中医英译文化障碍。

医学语言文学化是中医语言特点之一。

许多中医经典著作都以文言写成,其文体包含歌咏、诗赋等,语言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学特点。

因此,中医英译时常面临以下两方面困难:一方面中医和西医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区别,另一方面中医中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难让西方人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3.中医术语英译的翻译原则针对中医英译的困难,中医英译时应遵循忠实、准确、统一的原则。

3.1“忠实”原则。

这指正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不苛求语法与句子结构的一致,却要求信息内涵的对等。

奈达关于顺乎自然的对等的论述,同样适用于中医英译。

中医理论中有一些概念,如阴阳、五行、藏象等,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

因此,中医术语英译是向读者传达的是中国古老的医学科学知识,译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如“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的“贼风”是指引起人伤风感冒的致病因素,即可翻译为现代的医学术语pathogen,无须为了保持外国人并不能欣赏的古典文学及哲学而生硬地翻译为thief wind。

有关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有关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宋依然有关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摘要: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之医学的伟大更是受到来自国内外人士的欢迎与敬佩。

随着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开展,体育明星们为中医拔罐所做的亲身代言,更是把中医的神奇推向了世界。

然而,作为中医向世界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的中医术语翻译,却存在着大量的争议。

究竟是采取直译,来保留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还是采用意译,来突出他的交际功能,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翻译策略与方法。

关键字:中医;术语翻译;策略与方法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然成为一门体系,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然而当前的中医药文献描述中始终存在着大量的,难懂的,生僻的名词术语。

我们在中医学翻译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中医术语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同的声音。

本文根据目前的翻译现状提出了一些策略与方法。

1中医英语翻译历史与发展1.1发展历史早在秦汉之际,中国的医药学就已传入东南亚国家,于公元8世纪前后中国医药传入阿拉伯诸国。

由于历史原因,阿拉伯人那时翻译中医的方法及翻译的中医术语对嗣后的翻译影响并不乐观。

中医对外翻译的开端,则始于17世纪中叶中医传入欧洲的时期。

中医翻译起始阶段,中医翻译者是从史学角度告诉西方人中国的医学,并没有把中医当作医学文献来介绍。

之后,随着中医在世界上的推广以及中国译者的参与,西方人逐渐意识到中医是可以治病的。

从那个时候起,人们才开始把中医作为医学材料来进行翻译。

1.2中医对外翻译的五个阶段基于中医翻译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点及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医对外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主要是来华的传教士翻译了多部中医著述,研究和翻译的重点集中在针灸方面,其时对中医的翻译也多属综述性质,亦未发现整部中医典籍的英译。

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上半叶,是中医翻译在西方深入发展的时期,中国学者已直接参与中医的对外翻译工作,翻译的中心由针灸学转向医学史和药学。

试析中医术语的翻译原则及其方法

试析中医术语的翻译原则及其方法

试析中医术语的翻译原则及其方法首先,认清中医翻译的首要性质是科技翻译而非文学翻译,属于信息功能文本,主要应该采取语义翻译。

传递医学信息是中医翻译的核心。

翻译的时候首先要翻译出其意思,再兼顾翻译出其种蕴涵的中国文化。

切忌颠倒主次,虽然将行文翻译得如同文学作品般优美却没有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纽马克就指出了,作为信息的载体,形式和内容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尽可能的让译文的形式和原文贴近,如果两者不能兼顾,那么按照文本功能进行有重点的取舍(廖七一,2000:169)。

我们知道中医大部分古文写成,同时兼顾形式和内容十分难,所以我们也要根据它的文本功能进行取舍,因为是信息功能文本,所以首先传达其意思最重要,其次注意其形式并透过形式来传达文化信息。

其次在翻译中要看清楚和西医的区别,同时也要注意两者的联系,不能把中医孤立起来,现在有些译者主张用XIN GAN PI FEI SHEN来代替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因为他们认为中医里面的五脏不仅仅是解剖概念而是更广泛的功能概念,如果将其译为西医中的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是不是西方学者无法接受?因为中医中脾主运化,而西医中只是个免疫器官。

由于功能不同,所以一些人主张音译来以示区别。

笔者要说的是强调民族特色是对的,但是,不能将中西医对立起来看,不能只看到个性而看不到共性。

比如中医里面心主血脉,而西医里不也是心通过挤压将血运送到全身各处吗?而且他们大致解剖位置都一样的,只是功能范围不同而已,所以我说翻译时切不可孤立中医,要把中医推向世界,还是要比照西医术语,求同存异。

那么下面笔者来简单谈一下翻译方法。

直译——可以用在大部分简单的术语,稍微复杂点的词汇,带有文化色彩的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释,注释其内在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文化缺省。

王东风教授在其文章《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中称之为“文化补偿”也就是文内直译,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里面。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主要包括直译、意译和组合翻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及其翻译策略和对照例句:
1. 直译:直接将中医术语翻译为英文,保留原词的意义。

- 例句:气血不足 (qi xue bu zu) -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2. 意译:将中医术语根据其含义进行翻译,使英文表达更符合外语读者的理解。

- 例句:气虚 (qi xu) - Qi Deficiency
3. 组合翻译:结合直译和意译,以更好地传达中医概念,常用于翻译复合词和短语。

- 例句:气郁 (qi yu) - Stagnation of Qi
4. 借译:借用英文中医学术语或类似概念,以便外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 例句:湿热 (shi re) - Damp-Heat
5. 解释性翻译:对中医术语进行解释,以便非中医专业人士理解。

- 例句:气血不足 (qi xue bu zu) - Insufficient Qi and Blood
6. 文化背景翻译:根据不同文化背景,采用更具文化特色的翻译方
式。

- 例句:气血不足 (qi xue bu zu) -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需要注意的是,翻译中医术语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受众进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此外,为了准确传达中医概念,有时候还需要提供解释或背景知识。

中医术语翻译的诀窍

中医术语翻译的诀窍

中医术语翻译的诀窍由于中医术语高度概括,抽象深奥,且多采用古汉语表达,故给中医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的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医英语翻译乃是一种双重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

因为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古汉语,古代文化与现代汉语,现代文化之间的转换,然后再实现从现代汉语向英语,东方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跨越。

这要求译者在具备翻译功底的同时,还须熟知中医学理论和扎实的古汉语知识。

本文就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科技英语常用构词法科技英语构词中,普遍运用复合法,缀合法,缩合法,首字母缩略等。

在中医术语翻译时可借鉴之。

1、复合法这类术语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其含义大多是各个词含义的叠加。

采用这种译法的优点是容易找到对应词,结构明了,易于理解缺点是译文往往不够简洁,例如活血化瘀。

2、缀合法此类术语的含义为词缀与词干意义的相加,特点是简洁,专业性强,与西医术语的可比性强,便于学术交流。

但在目前中医术语翻译中,这类词的使用比例并不高,如针灸。

3、缩合法其含义通常是构成该词的两个部分的词语意义相加,其特点类似缀合法。

例如针压。

4、首字母缩略这种方法在科技英语(包括医学英语)中使用得非常广泛,但在中医英语中却很少使用。

目前被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普遍接受的只有”中医”一词。

当然,也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将温病缩略为。

首字母缩略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构词方式,可提高单位词汇的信息量。

但是,如何运用这一方法使中医术语趋于简洁,规范,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其他翻译方法1、词性的转换由于中文和英文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不同,在翻译时要将中医术语的结构进行转换。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1.背景介绍:中医术语在海外的传播与翻译的重要性2.目的: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二、中医术语的特点与翻译难点1.语言特点:古文、成语、专业术语等2.文化背景差异:中医与西方医学的区别三、中医术语翻译策略1.保持中医术语原意2.注重语言表达的通俗性3.融合中西方医学概念4.创造新词或借用西方医学术语四、具体案例分析1.针灸的翻译2.阴阳五行的翻译3.其他常见中医术语的翻译五、总结与展望1.中医术语翻译的重要性2.翻译策略的实际应用与改进正文一、引言随着中医在全球的传播与普及,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如何在保证中医术语原意的基础上,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成为了翻译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术语的海外传播提供参考。

二、中医术语的特点与翻译难点中医术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其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古文、成语和专业术语等方面。

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同时,中医与西方医学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也为中医术语的翻译带来了文化背景方面的难点。

三、中医术语翻译策略1.保持中医术语原意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中医术语的原意,避免因为追求语言表达的通俗性而失去术语的本来含义。

例如,“针灸”这个词在英文中就被翻译为“acupuncture”,保留了原本的意思。

2.注重语言表达的通俗性为了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中医术语,翻译时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

例如,“阴阳五行”这个词可以被翻译为“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the Five Elements”,既保留了原意,又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

3.融合中西方医学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合中西方医学概念,以便于西方人理解和接受。

例如,将“气”这个词翻译为“energy flow”,既体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又与西方的能量概念相契合。

基于受众分析看中医术语英译者翻译倾向

基于受众分析看中医术语英译者翻译倾向

基于受众分析看中医术语英译者翻译倾向中医术语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流传广泛的话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医术语本身的特殊性,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在传统的中文中表现得深刻而难以理解。

因此,一个合理的中医术语的英译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受众的需求和翻译者的翻译倾向,探讨中医术语的英译策略。

一、受众分析中医术语的受众可以分为三类:医学专业人员、普通读者和国外人士。

1. 医学专业人员医学专业人员是中医术语英译的主要受众之一,他们的需求是精准和规范。

这类受众对中医术语有着非常专业的理解和使用,因此对于术语的翻译要求精确无误,不能出现任何漏洞和歧义。

在这方面,翻译者需要对相关医学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和精熟的运用,以此确保翻译结果符合中医学术规范和逻辑。

2. 普通读者普通读者是中医术语英译的大众受众,他们的需求是易懂和简明。

这类受众对于中医术语可能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于翻译结果的理解存在困难。

在这方面,翻译者需要考虑读者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背景,将中医术语的翻译结果进行简明易懂的表达,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3. 国外人士国外人士是中医术语英译需要面临的又一个难点,他们的需求是本土化和文化化。

由于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术语翻译需要兼顾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避免出现语言理解上的误差。

在这方面,翻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外文化的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外人士提供适合的术语翻译方案。

二、翻译倾向分析中医术语的英译需要兼顾语言文字的表达和概念内涵的传递,因此翻译倾向与受众需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以下是翻译倾向的分析:1. 直译还是意译直译和意译是中医术语英译中的两个主要方向,直译注重语言文字的准确表达,意译则注重概念内涵的准确传递。

在医学专业人员对术语的使用中,直译更为常见,以确保精准和规范。

在对普通读者和国外人士的翻译中,意译则更为重要,需要根据读者的背景和能力进行适当的转换和概括,以此增加语言理解的易懂性和可接受性。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传播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中医理论的传播和理解。

中医术语涵盖了丰富的概念和理论,是中医学术研究的基础。

由于中医学术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医术语翻译存在着种种误区。

在国际交流中,中医术语常常被误译成西医概念或与中医理论相去甚远的词语,导致对中医理论的误解。

这种误译不仅影响了中医在国际上的声誉,也给中医的传播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为了解决中医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只有通过对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纠正,才能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医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结束】.1.2 问题提出中医术语翻译存在的误区主要源于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现代医学概念与中医术语的对应、专业背景不同等因素。

其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包括误译、理解偏差以及理解差异等。

这些误区不仅会影响到中医知识的传播和理解,还可能导致患者在接受治疗或用药时出现误解或错误操作,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对策制定。

语言差异是导致误译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准确地表达中医术语对症下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文化差异也会带来理解偏差,需要通过扎实的研究和交流,促进中西医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现代医学概念与中医术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将中医知识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专业背景不同所导致的理解差异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提升中医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化水平。

【问题提出】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们探讨中医术语翻译误区及对策的基础。

1.3 研究意义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引言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传播与交流中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全球中医疗法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医术语在国际上的应用和理解愈发重要。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谭卫国(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中医术语翻译的研究现状,然后分别论证异化、异化加注、归化、归化加注以及异化、归化并用这五种翻译策略应用于中医术语英译的可行性。

文章强调:中医术语英译策略的选择是灵活变通的,处决于翻译原则、翻译语境和翻译目的之综合考虑。

关键词:中医术语;翻译策略;异化;异化加注;归化;归化加注;异化、归化并用一、引言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与西医迥然相异。

中医翻译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大意义毋庸置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翻译和中医翻译研究不断进展,成果迭出,欣欣向荣。

光就中医术语的翻译而言,已有不少论著问世,而且出版了两个《国际标准》①,可谓成就斐然。

王奎教授(2010)精辟地综述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郑重地指出了中医术语多语种翻译的巨大意义。

李照国教授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并论证了其可行性。

2008年,李照国教授在他的重要学术专著中详尽地探讨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并就两个《国际标准》所收录的4000余条中医术语的英译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资料翔实,分析客观,实用性强;同年,他进一步研究中医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问题,通过对中医术语进行分类比较,提出和论证了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他的成果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普遍的应用价值。

刘法公(2000)结合丰富的实例创造性地论证了中成药名的翻译规律,强调中成药名的翻译不能望文生义,译者务必确认药名的内涵,遵循翻译规律,选用适当的词语。

王宝勤(2003)从中医术语的特点、语义和逻辑关系以及词类结构等方面,论述了中医专业术语和普通词汇翻译的处理办法。

王雪松、周美启(2005)就中医术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实例颇多,分析合理,并提出了有效对策。

李静(2012)就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成果作了简述。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中医术语是中医学领域内特有的专业术语,其翻译存在一些误区。

本文从词义的选择、文化背景的考虑以及语言表达的合理性等方面,探讨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

一、词义的选择中医术语翻译时,应注意选择准确的词义。

中医术语涉及到很多独特的概念和理论,有时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精准词语,因此容易选择一些近义词进行翻译。

由于不同的词义可能有着不同的学术内涵,选错词义可能导致读者对中医学的认识产生偏差。

对策:在翻译中,应注重遵循中医学的原理和概念,尽量将中医术语翻译为准确的词语。

“气血”一词在中医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通常被翻译为“qi and blood”或“vital energy and blood”,而不是简单地翻译为“energy and blood”。

只有正确选择词义,才能传达中医学的真正内涵。

二、文化背景的考虑中医术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哲学和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当中医术语翻译成其他语言时,会面临文化背景的差异,容易导致意义的失真。

三、语言表达的合理性中医术语的翻译应符合语言表达的习惯和规范,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

由于中医术语的独特性,有时中式表达方法不易与目标语言结合,容易造成语言表达的不连贯或不通顺。

对策:在翻译中,应尽量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规范,使翻译后的内容更易于理解。

“治未病”一词在中医学中非常重要,但直译为“treat illness before it occurs”可能不太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可以考虑将其翻译为“preventive treatment”或“preventive medicine”,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浅析《伤寒论》中医术语的英译策略

浅析《伤寒论》中医术语的英译策略

浅析《伤寒论》中医术语的英译策略《伤寒杂病论》是我国中医学历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在指导后世行医和中医西传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后人的继承和发扬,现分为论内伤杂病的《金匮要略》和专门论述外感病的《伤寒论》。

随着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不断深入,《伤寒论》的英译研究也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着重探讨《伤寒论》中方名和病症名的英译方法,以此分析总结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旨在提出优良译法,以在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推广,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

标签:《伤寒论》中医文化中医术语英译策略一、引言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对中医学的跨文化传播高度重视,于2009年4月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强调:“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

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

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

”[1]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多元文化的产物。

儒家强调的“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妙道之境”,佛家强调的“圆融之境”,均对其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度日增;同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文化的关注热度也逐渐增加,使得拥有两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医文化,又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医学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典籍资料。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医走向世界,将中医理论典籍翻译成外文的大形势迫在眉睫。

译本的质量不但会影响到中医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更关系到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中医翻译原则策略

中医翻译原则策略
歧义性表现在一词多义,例如“六气”既可指人体中“气、血、液、津、精、脉”等 六种基本物质,也可指“风、热、湿、火、燥、寒”等 6六种气候”。
contents
3 中医术语翻译原则
自然性原则 简洁性原则 民族性原则 回译性原则 规定性原则
[1]李照国.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1996(04):32-35.
4.1 中医词汇翻译策略
1.拼音法 2.定义法 3.综合法 4.一词多译化
4.2 中医语句翻译策略
1.语篇参照法 2.逻辑概译法
$120.000
$114.600
[1]丁雪光.中医核心词汇和经典语句翻译策略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08):500-501.
4 中医翻译策略
4.1 中医词汇翻译策略
表达型文本强调作者的权威, 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被视为同等重要。 信息型文本主要是表现事实、信息、知识、观点等, 强调真实的语言外部的现实。 呼唤型文本以读者为中心, 号召读者按照作者的意图来做出反应。
[1]姚蓓.从文本类型学角度论医学翻译的“信达雅”[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07):966-969.
谢谢
21
contents
3 中医术语翻译原则
自然性原则: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应是译入语中最自然的对应语。
例:“净腑”不应译作hollow organ for cleansing,应译作bladder。 “髓海”不应译作sea of marrow,应译作brain。 “血之府”不应译作house of blood,应译作vessel。
$114.600
[1]丁雪光.中医核心词汇和经典语句翻译策略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08):500-501.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摘要:一、引言1.中医的国际化需求2.中医术语翻译的重要性3.中医术语的特殊性二、中医术语翻译策略1.直译法2.意译法3.音译法4.创译法三、各种翻译策略的优缺点分析1.直译法的优点与局限2.意译法的优点与局限3.音译法的优点与局限4.创译法的优点与局限四、实际翻译中的策略选择1.根据术语的语义特点选择策略2.根据术语的语境要求选择策略3.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选择策略五、结论1.中医术语翻译策略的多样性2.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高翻译质量正文: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医的国际化需求日益增加。

中医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学科,其术语翻译对于中医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医术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殊性,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采用适当的策略。

中医术语翻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和创译法。

直译法是指直接将中医术语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目标语言,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但对于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术语,直译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

意译法则是在理解术语内涵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表达其意义,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传达术语的含义,但可能失去原文的形式美。

音译法是将中医术语的发音译成目标语言,适用于一些具有独特发音的术语,但对于语义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创译法是在前三种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习惯进行创新翻译,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又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但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中医术语的语义特点、语境要求以及目标语言的习惯灵活选择翻译策略。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术语,可以采用意译法;对于一些具有独特发音的术语,可以采用音译法;对于一些尚未有固定译法的术语,可以尝试创译法。

总之,中医术语翻译策略具有多样性,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中医术语的艺术性及其翻译策略

中医术语的艺术性及其翻译策略

中医术语的艺术性及其翻译策略摘要:中医术语具有比类取象的显著艺术特性,这种艺术特征渊源于传统文化朴素辩证的思维方法论。

翻译中医术语需要重视这种艺术特性,并采取文化交流及精确与模糊相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性翻译策略文化交流精确与模糊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05-01中华传统医术语除了理性简约的科学性之外,还具有鲜明形象的艺术特性,比类取象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例如,“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

(《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篇》)”。

中医术语艺术性产生的根源乃是人类在科学理念产生的初期囿于实践手段的原始以及认知视角的质朴,中华民族的先驱者们普遍采用了朴素辩证的认识论,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经.系辞下》)”,这是中医术语具有艺术性的一个基本渊源。

1 中医术语艺术性的表现中医术语的艺术性在理论、诊断、疾病的命名及治疗手法上都有丰富的表现,这些术语基本上借助日常生活中各种相关的事物形象直接阐释各种生理或病理现象,例如:清心火、疏肝泻火、凉肝熄风、滋阴熄、祛风、清热、泻火、熄风化痰、清热熄风、虚火、心火上炎、肝火犯肺、肝阳化风、补益肝气、滋阴安神等。

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类术语艺术性的表达在脉象的类别上十分突出,例如:雀啄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屋漏脉、解索脉、弹石、偃刀脉、转豆脉等,这些脉象在微、弱、大、小、浮、沉方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区分,用形象的描述厘定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异。

中医疾病分类与治疗方面的术语同样也采纳了众多的取类比象手法,例如:牛皮癣、青蛇毒、龟背、雀盲、鹅掌风、猫眼疮、瓜藤缠、鸡胸、蛇头疖、鼻渊、脑漏、天钓、内钓、耳菌、唇菌、落枕、豹文刺、雀啄灸、梅花针、七星针、滚刺、烧山火、透天凉、灵龟八法、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等等,以使人们对疾病的表征与治疗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中医术语的艺术性借助人类直观的感性认识形象地反映出中华先人对生理和病理现象的领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具备了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等特征,与中医的科学性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客观表达效果。

中医术语汉译英的基本方法

中医术语汉译英的基本方法

泰山磐石散
细脉
Powder for calming fetus
Thready Pulse
三.音译
音译即拼音翻译法。由于中西方文化及中西医之 间的巨大差异,中医理论中特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语 中很难找到对应语。如“气”、“阴阳”、“气 功”、“推 拿”等等。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无 论 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涵,于是 人们便采用音译的手段来翻译这些概念。 音译的实用对象是:
四.音直结合
所谓音直结合法,就是一个词语翻译成英语时,
一半是音译一半是直译。例如: “营分证” “肾俞漏” “厥阴病” yingfen syndrome fistula of shenyu jueyin disease
“七窍”就是一个词语翻译成英语时,一半是
词语。如:
头晕目眩 headache and vertigo
耳鸣目涩
心悸心烦 失眠健忘 鼻衄
tinnitus and dryness of eyes
vexation and palpitation insomnia and poor memory; nose bleeding
3)中医治疗方法
有一些中医治疗方法如针刺、艾炙、推拿等, 我们可以直接翻译成相应的西医术语acupuncture,
3)古典中医专著 《黄帝内经》 《伤寒论》 Huangdi Neijing Shanghan Lun
《金匮要略》
《温病学》
Jingui Yaolue
Wenbing Xue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音译法翻译中医的抽象概念 或方剂名时,为了让读者了解所译名词的实际含 义,当这些音译名词在文章中首次出现时,一般要 用破折号、逗号或括号加注说明。如:qi (the energy of life);zang-fu (isceral organs)。

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

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

85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校级项目“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17B10)。

作者简介:郭尚映,西安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研究郭尚映(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710105)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而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也备受关注。

在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面临术语翻译的挑战。

因此本文主要就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基于跨文化的视野做好中医术语翻译的专题研究,实现中医文化的世界发扬与传承。

关键词:中医术语 汉英翻译 方法探讨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085-02汉译英与英译汉是当前中西文化交流最为直接的途径,而语言是基于地域文化及当地人文实际形成的表达体系,两种语言之间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其在表达中自然存在差异。

要实现两种语言的无缝对接,这需要我们在翻译上多下功夫。

而中医作为博大精深的医学精髓,理应走向世界,走向国际。

而中医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术语翻译,因此中医术语翻译研究也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中医语言的特点要想做好中医术语的汉英翻译,就必须做好其语言特点的把握。

总结来说,我国中医语言具有四个方面的表达特征,这些都是中医术语翻译原则拟定的依据。

其一是取象比类。

其通过直观和经验基础上的具象来比喻类推抽象事物。

我国古代医学家善于取象比类,五脏比喻为五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肺、肝、肾、心及脾。

而常说的“青龙汤”和“白虎汤”也是由东西方的神来抽象命名的。

其二是文学性特征。

中医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渲染影响,带有文学性的成分,很多文学著作中常用的夸张及渲染手法也在中医文献中有所体现。

例如治疗取得成效常说“妙手回春”“起死回生”。

其三是关联性的特征。

中医用语貌似平常,实则意义深邃,多为一词多义。

例如同样的痰迷,对应不同的症状类型,有气血柔亏,有恼怒中痰等。

浅析中医病症及药名术语汉英翻译及其策略

浅析中医病症及药名术语汉英翻译及其策略

浅析中医病症及药名术语汉英翻译及其策略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医,作为我国灿烂的文化宝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的关注,而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医术语汉英翻译的发展。

本文从当今中医病症及药名的术语翻译的现状出发,指出问题。

接着从两个角度来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根据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本文认为恰当规范的中医术语翻译有利于中医的传播和应用。

关键词:汉英翻译中医术语文化语言特点1.引言中医,作为我国的文化宝藏之一,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和深厚的哲学内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中医文化引起了越来越来国外学者的关注。

中医文化的传播必然带来中医术语汉英翻译的快速发展。

尽管在中医术语汉英翻译领域,确是存在一些高造诣的专家,但是,中医术语汉英翻译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完善中医术语英译工作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分析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然后解决逐一解决它们。

本文从当今中医术语汉英翻译的发展现状出发,找出问题所在。

然后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深入的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最后通过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中医术语汉英翻译的研究现状2.1中医英译的成就由于中西方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汉英翻译成了中医文化向外传播的敲门砖。

尽管翻译学科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中医术语汉英翻译,却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因此,引起来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和研究。

在我国,有不少学者专家一直致力于中医术语汉英翻译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有一些更是提出了系统且实用的理论,比如李照国教授。

在他的《中医基本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中,他给出了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并且总结了中医术语英译的方法。

这些研究为我们能更好的寻得中医术语汉英翻译标准给以了许多启示。

其实,除了李照国教授,我国还是有很多专家,在中医术语汉英翻译方面取得很多成就,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论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

论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

论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备受瞩目。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

本文将探讨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以期为中医的国际化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中医名词术语具有独特的概念和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其含义的准确传递。

例如,“气”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一种活力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

在翻译时,应避免将其简单理解为“呼吸”或“气体”,以免造成误解。

选用通俗易懂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术语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应该让普通读者易于理解,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生僻的词汇。

例如,“心主血脉”可以译为“The heart controls blood vessels”,这样的翻译既简洁明了,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在翻译中医名词术语时,应注重语法和句式的运用,以确保译文的通顺和连贯。

例如,在表达中医理论和治则时,可以采用被动句式或主语为“中医”的句式,这样可以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

在翻译中医名词术语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对中医名词术语进行适当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途。

例如,“六味地黄丸”可以译为“六个味道的地黄丸”,这样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该药品的功效和作用。

寻找相关领域已有的标准化翻译术语,借鉴和使用已有的翻译结果在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可以查找相关领域已有的标准化翻译术语,借鉴并使用这些已有的翻译结果,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例如,可以在相关专业的词典或网站上查找相关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借鉴其中合适的译法。

分析中医名词术语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一些常用的翻译方法通过分析中医名词术语的特点和规律,可以总结出一些常用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音译等。

例如,“针灸”可以采用直译法,译为“acupuncture”;“气功”可以采用意译法,译为“qigong”;“麻黄”可以采用音译法,译为“ma huang”。

中医翻译的现状及策略探索

中医翻译的现状及策略探索

中医翻译的现状及策略探索中医术语和经典著作的翻译质量欠佳,影响了其传播和应用。

在分析中医翻译的现状后对中药术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归类分析,并且提出了中医翻译的实用方法,旨在给中医译者提供借鉴,以进一步条中医翻译的标准化及准确性。

标签:中医;中药术语;翻译策略;翻译方法1中医翻译的现状分析1.1中医翻译的必要性(1)把中医推向世界。

尽管新的科学体系在西方的发展运用,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却很少在国际上被人了解甚至使用。

中医是其中之一。

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没有有效的得到推广。

中药翻译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当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包括专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了解中医的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中医背后的文化,这样一来,中医就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1.2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1)语言模糊性。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后者一方面和中医水乳交融,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医语言变得模凌两可,晦涩难懂。

最常见的例子有阴阳,五行,气等,这些在英文里很难找到对等的翻译。

(2)文化障碍。

中医文章里的词语。

不仅能够传递出信息;而且还承载着文化意义。

译者经常面临的困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的文化背景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二是中医里面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有可能让西方人很难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3)术语的不规范性。

很久以前,中医的基本理论就形成了,但其所使用的语言却不标准。

与此同时。

中医教育主要是通过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即使有一些中医学校,也因派别不同各自独成体系,彼此之间很少有交流,这样,中医的理论和观点就很难与时俱进。

久而久之,不仅国外的医生。

甚至国内的医者都对中医里的术语困惑不已。

1.3对中医译者的要求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我们国家需要训练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的中医译者。

李照国教授总结了医者应具备的一些能力要求:(1)熟练的掌握外语,特别是医学方面的外语词汇;(2)对语言学和翻译理论方面的书籍有一定的涉猎;(3)熟悉中医理论;(4)对中国古汉语有深刻的理解;(5)对西医有基本的了解;(6)对中国古典哲学有很好的领悟2中医术语的命名原理毋庸置疑,西医对严重的病状能够有效的进行治疗,但是对于治疗慢性疾病,很多人却对绿色、安全的中药情有独钟,且这种趋势越发凸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谭卫国(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中医术语翻译的研究现状,然后分别论证异化、异化加注、归化、归化加注以及异化、归化并用这五种翻译策略应用于中医术语英译的可行性。

文章强调:中医术语英译策略的选择是灵活变通的,处决于翻译原则、翻译语境和翻译目的之综合考虑。

关键词:中医术语;翻译策略;异化;异化加注;归化;归化加注;异化、归化并用一、引言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与西医迥然相异。

中医翻译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重大意义毋庸置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翻译和中医翻译研究不断进展,成果迭出,欣欣向荣。

光就中医术语的翻译而言,已有不少论著问世,而且出版了两个《国际标准》①,可谓成就斐然。

王奎教授(2010)精辟地综述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郑重地指出了中医术语多语种翻译的巨大意义。

李照国教授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并论证了其可行性。

2008年,李照国教授在他的重要学术专著中详尽地探讨了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并就两个《国际标准》所收录的4000余条中医术语的英译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资料翔实,分析客观,实用性强;同年,他进一步研究中医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问题,通过对中医术语进行分类比较,提出和论证了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他的成果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普遍的应用价值。

刘法公(2000)结合丰富的实例创造性地论证了中成药名的翻译规律,强调中成药名的翻译不能望文生义,译者务必确认药名的内涵,遵循翻译规律,选用适当的词语。

王宝勤(2003)从中医术语的特点、语义和逻辑关系以及词类结构等方面,论述了中医专业术语和普通词汇翻译的处理办法。

王雪松、周美启(2005)就中医术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实例颇多,分析合理,并提出了有效对策。

李静(2012)就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成果作了简述。

胡雅丽(2011)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究了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问题。

鉴于迄今为止似乎很少有人从归化、异化策略的角度比较系统地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本文试图就此做一尝试。

纵观我国和世界的翻译史,异化和归化虽然早就有人以不同的名目提到过,但作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对应概念,还是在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于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专著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中提出来的。

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与直译和意译有所不同,这里不加探讨。

在韦努蒂看来,归化策略倡导者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策略实施者则对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采取民族偏离主义的态度,乐意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

换言之,异化策略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策略则要求译者向译文读者靠拢,在译语中采取译文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再现原文的内容。

中医术语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适应其英译的翻译策略理当是多元化的,单靠异化和归化是远远不够的。

下面分别论证异化、异化加注、归化、归化加注和异化、归化并用互补这五种翻译策略对于中医术语翻译的有效性。

二、异化和异化加注的应用异化和异化加注作为两种翻译策略比较频繁地应用于中医术语的英译。

1、异化策略改革开放以来,异化策略(foreignizing strategy)在我国翻译界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译者将其视为主要的翻译策略(孙致礼,2011:28)。

异化策略在中医术语的翻译中也得以广泛应用。

让我们先看实例②:(1)心火:heart fire; 肝风:liver wind; 肾虚:kidney deficiency(2)肾咳:kidney cough; 外感温病:exogenous warm disease(3)水制:water processing; 火制:fire processing; 水火共制:water and fire processing(4)风寒咳嗽:wind-cold cough; 风火牙痛:wind-fire toothache; 寒湿痢疾:cold-damp dysentery; 暑泻:summer-heat diarrhea; 风温症:wind-warm syndrome (5)心肝火旺:heart-liver fire ablaze; 脾胃虚弱:spleen-stomach weakness; 脾胃湿热:spleen-stomach dampness-heat(6)日月:Sun and Moon; 上星:Upper Star; 华盖:Canopy; 天枢:Heaven Pivot; 涌泉:Gushing Spring; 劳宫:Labor Palace; 前谷:Front Valley; 后溪:Back Brook; 目窗:Eye Window; 血海:Blood Sea 上面列出的中医术语为中医所独有,富含中华文化特色,在西医中缺乏对应语,它们均按异化策略翻译成英语中的中医术语,凡是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中外读者对以上汉英术语应该一目了然。

(1)包括三个中医特有概念,曾是困惑中医翻译界的大难题,经过几十年来中医在西方的传播与应用,西方读者基本上理解了“心火”、“肝风”、“肾虚”等概念的含义,能够接受经过异化策略处理的与之对应的译入语中的术语。

(2)中的“肾咳”过去常被译成“cough due to disorder of the kidney”;“外感温病”旧时给译成“seasonal febrile disease occurring immediately after the attack of an exogenous evil”。

显然,这样的术语意译过于冗长,现在通常按照异化策略处理,将之分别译为“kidney cough”和“exogenous warm disease”,体现了中医术语翻译简洁化的趋势(Wiseman, 2002:325)。

李照国指出:“许多病名如此简洁直译,现在已经大行其道,人们并无不妥之感。

但在20多年前,这样的翻译则很难为大家所接受,这就是不同时代给译事打上的深深烙印”(2008:21)。

(3)包括三个表示中药处理方法的术语,经过异化被译成英语中简单的中医术语。

(4)包含五个具体术语,均表示病名,这些病名各成分之间蕴含因果关系。

这些术语都被译成英语中简洁、对应的中医术语。

(5)包含三个病机术语,译得准确简洁。

其中,“heart-liver fire ablaze”保留了原文术语的结构和隐喻,特别传神。

(6)中的十个穴位名称异化翻译成异常简单而生动的术语,其涵义像原文术语一样深刻。

中医穴位名称异化翻译,其读者显然是中医专家或中医学者。

若读者为广大百姓,穴位名称异化翻译之后,还需注释。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定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

从以上实例可知,经过异化翻译的英语中医术语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等同于或非常接近于原汉语中医术语,不但传播了中医知识和中华文化,而且充实和丰富了英语语言,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异化策略的运用是有限度的。

译者在运用异化策略时,既不能超越目的语语言文化的规范限度,也不能超越译语读者的接受限度(孙致礼,2011:30-31)。

如果读者为通晓中医和英文的专家、学者,大多数中医术语应以异化翻译为宜。

如果是为了向广大读者普及中医知识,大多数中医术语应在异化翻译的同时,添加适当的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2、异化加注“忠实”和“通顺”是译者务必遵循的最基本的翻译原则,此外,翻译语境、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也是译者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

大多数中医术语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有些中医术语的异化翻译能被读者所接受,有些仅仅异化翻译会让外行读者不知所云,应当加以解释,才能被广大读者所理解。

因此,异化加注策略对于中医术语翻译是必要的。

例如:(1) 阴阳:yin and yang 注释:Yin and yang are the general descriptive terms for the two opposite, complementary, and interrelated cosmic forces found in all matters in nature. The ceaseless motion of both yin and yang gives rise to all changes seen in the world.(2) 阴阳学说:yin-yang theory 注释:This i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concept, dealing with two opposite aspects of matters in nature which are interrelated to each other. Its principle is widely appli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3) 阳中之阴:yin within yang 注释:This term means the yin aspect of the yang category, e.g. the daytime is regarded as yang in relation to night, and the period between midday and nightfall is the yin part of yang.(4) 后天之气:post-natal qi 注释:This term refers to qi transformed from the foo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resh air inhaled in one’s lungs.(5) 风寒:wind-cold 注释:a combined pathogen of exogenous wind and cold.(6) 风燥:wind-dryness 注释:This term refers to a combined pathogen of external wind and dryness.(7) 风寒湿:wind-cold-dampness 注释:It means a combined pathogen of wind, cold and dampness.(8) 苗窍:sprout orifices 注释:This term refers to the sense organs that reflect the change of qi, blood, yin and yang.以上八个术语均首先异化翻译,然后加以注解,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