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课堂教学模式(1)
巧用AR技术 灵动课堂教学
巧用AR技术灵动课堂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AR 技术的出现无疑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AR(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用AR技术,打造一所灵动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一、AR技术简介AR技术是指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进行融合,通过特定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展示在用户的真实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这些设备看到真实世界中的增强内容。
AR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教育、医疗、旅游、娱乐等多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AR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A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1. 提供直观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力来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而利用AR技术,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AR动画或模型,让学生通过AR设备直接观看、感受这些内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
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用AR技术呈现动物的解剖模型,让学生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直观地了解动物的内部结构,这对于学生成绩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2. 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利用AR技术,教师可以打造一个充满沉浸式学习体验的教学环境。
在历史课上,学生通过AR设备可以“穿越”到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场景和氛围,这样的学习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AR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其定制不同的AR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通过AR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
三、巧用AR技术,打造灵动课堂1. 制作丰富多彩的AR教学内容2. 融入互动式教学元素利用AR技术,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互动式教学元素,包括AR互动游戏、AR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灵动课堂实施方案
灵动课堂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灵动课堂应运而生。
灵动课堂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
二、目标设定。
1.提高教学效率,通过灵动课堂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动课堂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提升教学质量,通过灵动课堂的实施,可以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三、实施步骤。
1.教师培训,在实施灵动课堂之前,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了解灵动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2.教学资源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教学视频、教学音频等,以及相关的互动教学工具。
3.课堂实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知识讲解,通过互动教学工具进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4.学生作业,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学生作业,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进行作业提交和批改,实现课堂内外的教学无缝衔接。
四、实施效果评估。
1.学生学习情况,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灵动课堂的接受程度。
2.教师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教师对灵动课堂的应用情况。
3.课堂氛围,可以通过课堂氛围、学生互动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灵动课堂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五、实施方案优化。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对灵动课堂的实施方案进行优化,使其更加贴近学生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六、总结。
灵动课堂实施方案的落地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小学数学“灵动”教学模式理论分析
小学数学“灵动”教学模式理论分析作者:张煜来源:《大众科学》2022年第11期摘要:“小学数学‘灵动’教学模式”理论精要全面、见解新颖独特。
它从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现行教学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基本规律进行了入手,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上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要激发学生潜在的内动力,要强化以个性化为主的教学核心,从而构建起学生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从小学数学“灵动”教学模式的条件、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等,对“小学数学‘灵动’教学模式”理论进行了分析。
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而使用的师生共同学习的方法,它是教学理论的实践,具有多元性和操作性,不过对教学模式运用是有要求的,因为模式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不但要考虑到当前的教学条件,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课改已进入了深蓝,小学数学教育又该怎样走。
其实大家都知道,要改革,就少不了研究,尤其要以教育学科研究的方式回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
“小学数学‘灵动’教学模式研究”应允而生。
(一)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国家顶层的设计和基层探索的需要国家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在之前,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有两个。
第一个设计是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的核心就是:首先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次基础教育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以人为本”,基本上每个老师都会讲,可是要落地那就难了。
有这样一个例子:老师走进教室首先说的话是:“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一起上一堂课”,接着他问的是“同学们,刚才我说的话你们听清楚了吗?听到了吗?我的声音是大了还是小了?”然后在黑板上写几个字,之后又马上问同学说“各位同学,我在黑板上写的字你们看清楚了吗?我写的字是大了还是小了?写的位置怎么样?”从这位老师课前的交流,暗藏着的是这位教师时时刻刻把学生们放在心里,更多的是关注学生。
灵活的教学 灵动的课堂
灵活的教学灵动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灵活的教学则是其中最为精妙的一种。
在教育领域,提倡灵活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共识。
它能够让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做出调整,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灵活的教学也意味着灵动的课堂,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那么,究竟什么是灵活的教学,它又如何打造灵动的课堂呢?灵活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方法都应该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来确定。
教师需要不断的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这些信息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如果学生对某一类知识点非常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带领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灵活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出灵活的调整。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和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变。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灵活的教学也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所以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时可能需要采用讲解的方式,有时可能需要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展示,还有可能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样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
要想打造灵动的课堂,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
要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学内容需要更加接地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教学资源和活动,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投入。
在灵动的课堂中,学生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滋润数学课堂的及时雨——“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滋润数学课堂的及时雨——“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发布时间:2021-05-10T05:32:31.557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4期作者:曾露[导读] “灵动课堂”教学是一门以客观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的科学和以主观表现思想感情而求“活” 的艺术。
小学数学“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基础课程和数学教育改革要求,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重要途径,是课堂艺术与知识的完美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诠释。
曾露柳州市鱼峰山小学摘要:“灵动课堂”教学是一门以客观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的科学和以主观表现思想感情而求“活” 的艺术。
小学数学“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基础课程和数学教育改革要求,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重要途径,是课堂艺术与知识的完美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诠释。
关键词:小学数学;“灵动课堂”教学;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更加需要创新,结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而言,需要营造一种师生间能够相互沟通,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的一个氛围。
因此,这种数学教学的方式需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基础,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营造良好的学生氛围,进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这些创新的教学思想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有效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学数学灵动的课堂模式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灵动课堂”教学内涵“灵动教学”除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其既以客观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也以主观表现思想感情而求“活”。
总书记反复强调“想方设法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积极创新,早日复兴中华民族。
”得到了创新地践行。
“灵”就是指教师利用自己的素养,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而“动”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激励学生,让学生敢想、敢疑、敢说、敢辩,让自己的教学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创新创造活力。
让不一样的学生读到不一样的书,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发展,得到不一样的发展。
小学语文灵动课堂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灵动课堂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灵动课堂的教学策略一、语文灵动课堂,首先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要更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是一个人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摇篮。
”有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让每节课都充满灵动的思想,让学生的思想充满智慧。
课堂教学,教师要对课的目标把握精准,教学目标不能定位过大。
对教材的挖掘要深透,对知识的拓展,对方法的研究都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精彩巧妙的构思。
然后,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往往对课的自我评价有纠结与不满,充分说明教师本身在成长、在成熟、在进步,教育思想在转变。
如教师在课堂上对朗读教学的指导,让学生大胆模仿各种声音的读,声情并茂,体现灵动,所以学生朗读让人震撼;教师对识字教学的放手,让学生充分预习,生字的音、形、义的教学方法的灵活;有课文的情感渲染的整体把握,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身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动态;有对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崭新尝试等,这都体现了灵动课堂的深入,这些足以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用心做教学,用心学生,用心把握教学脉搏,与学生的不断碰撞,撞击出灵动的火花。
二、语文灵动课堂,每节课都要落实苏霍姆林斯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
”教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沟通。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走进学生的内心,看看学生想要什么。
教师要特别重视语文素养的形成。
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孩子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课堂,对语文课堂有浓厚的兴趣。
语文情趣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从小抓起。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进行提前写话的训练。
结合语文课文的.内容,不断渗透创设语言的训练场,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对读写有情趣,爱上读写。
开始是一句话,后来是几句话,然后是写一段话,再写几段话的训练,达到多数学生对写话、看图作文、写日记,提前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观察,走进生活。
动静结合 灵动课堂
动静结合灵动课堂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需要一种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正是符合这一需求的,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动静结合的定义动静结合是指将静态的知识学习与动态的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只是被 passively fed information,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学习和探索,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动静结合的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显得单调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而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来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2.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因为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学习的,这样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印象更加深刻。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
四、动静结合在中文课堂中的应用1. 阅读课的动静结合。
在中文课的阅读课中,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 passively read the text,而是通过阅读的过程中参与到讨论以及实际的实践中,如演讲、写作、角色扮演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 写作课的动静结合。
在中文写作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来学习写作技巧,如通过写日记、写感想、写作文等形式来实践所学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 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课堂内的活动,中文课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中文歌曲演唱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作者:章莉来源:《江西教育C》2020年第11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导向,是数学学习的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充满灵气、学法灵活的课堂,是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课堂,数学“灵动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趣思”“互动”“合作”是“灵动课堂”的标志。
现结合“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笔者谈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灵智情境,激趣催思传统数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毫无学习热情。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灵动课堂”是活泼、趣思的课堂,课堂气氛活泼,充满欢乐的气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主动。
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景,我们可以创设灵智情境,对学生激趣催思。
灵智情境是充满智慧的情境,集趣味性与思考性于一体。
我们要设计富有情感的、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故意穿了一件有图案的衣服,从衣服导入教学,笔者边展示衣服边问学生:“老师的衣服漂亮吗?”“老师的衣服样式很新颖!”“衣服上的图案真漂亮!”学生一个个对衣服充满兴趣,尤其是衣服上那些对称性图案引发了学生的关注。
“你为什么认为图案漂亮?这些美丽的图案有什么特点?”笔者趁机向学生引出“对称”概念。
“这些图案都是对称的,所以看上去很美丽!”一位悟性较高的男生一下子答到要点,也帮助笔者顺其自然地揭示了课题。
二、基于灵性互动,合作探究传统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是单向的传授关系,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被动学习,课堂缺乏灵动。
“灵动课堂”是具有灵性的课堂,学生活泼机灵,“灵动课堂”是生本的课堂、合作的课堂。
灵动课堂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决定开展以“灵动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课堂观摩、互动交流、反思总结等形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灵动课堂”教学理念的认识,明确“灵动课堂”的教学目标、原则和方法。
2. 培养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增强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课堂观摩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展示和课后反思。
(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备课,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教学活动。
(2)课堂展示: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3)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2. 互动交流(1)教学经验分享: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灵动课堂教学经验。
(2)教学困惑解答: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和讨论。
(3)教学设计研讨: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
3.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流程1. 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研活动主题,提前进行备课。
2. 课堂观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3. 互动交流: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困惑解答和教学设计研讨。
4.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5. 总结发言: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
五、活动成果1. 教师对“灵动课堂”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3.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激发。
4. 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得到增强,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追寻让生命自由舒展的教育——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小学“灵动教育”学校文化内涵解读
劳动教育让家长们切身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变化。
从学生晒出的劳动视频和照片来看,他们会叠被、能洗碗、会做饭菜,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劳动工具使用越来越娴熟,劳动能力得到质的飞跃,良好劳动习惯得到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也在逐渐形成。
劳动教育的合力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更让学生树立起为小家、为学校、为祖国大家庭的建设尽一份力的责任担当。
通过与学科课程融通、与主题研学联盟、与传统文化邂逅、与家社联盟等渗透融合式的劳动教育方式,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劳动意识扎根学生心中,融入学生血脉,全面实现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
当今社会已进入智能时代,劳动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下一步我们将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不断探索、构建更具开放性的劳动教育活动体系,让立德树人的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基本内涵、实践路径等更具新时代特征,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廖林摘要:对一所学校来说,文化是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量。
武汉市经济开发区三角湖小学自创办至今,一直坚持文化引领的发展之路,让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人心并促进师生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前行的强大助力。
文章通过对“灵动教育”学校文化内涵的详细解读,呈现了学校以“唤醒灵动的生命生长”为育人理念的教育思考及实践探索。
关键词:灵动教育;学校文化;育人模式;生命生长对一所学校来说,文化是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量。
学校应努力让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人心并促进师生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前行的强大助力。
基于此,武汉市经济开发区三角湖小学自创办至今,一直坚持文化引领的发展之路,追寻让生命自由舒展的教育,成效显著。
学校于近2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四个阶段的发展飞跃:2002年—2005年,以“创业守成,放飞理想”为理念,荣升武汉市综合办学水平示范学校;2006年—2010年,着力“改革发展,彰显特色”,被评为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2011年—2015年,以“课程创新,文化引领”为指引,力创学校课程文化品牌,以课程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2016年至今,在成立三角湖小学教育集团后,学校致力于灵动教育的深入探索,持续打造“灵动教育”品牌,在“唤醒灵动的生命生长”育人理念指引下,聚办学之合力,推动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获得共同的成长。
灵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灵动体育突出体育教学的灵力,以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为中心,依据学生各学段的发展特点,灵活地选择和开发适宜的体育教学内容,各种教法和学法,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灵活地学习、充分地运动,使体育课充满灵气、活力、生机,积极向上的、生命的教育,继而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高。
一、“灵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模块“灵动式”教学模式即“一准,双动,三放,四步骤”。
“一准”即学习目标要准确。
“双动”即学生学习行为主动,教师行为灵动。
“三放”即教师放手,学生放开身心,课堂内容开放。
“四步骤”第一步,激情引趣,这不仅是良好课堂开始的前提,也是整个课堂有效性的保障;第二步,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第三步,拓展延伸;第四步,放松身心。
二、“灵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第一步骤:激情引趣,扬起“灵动”之帆(9分钟)进行有节奏、有韵律、有目标的、既动感又欢快的准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动起来。
例如,在进行一年级的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学习立定跳远的重点在于双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难点在于上下肢协调配合。
因此,韵律操的编制时应重点放在腿上和上下肢协调配合上。
第二步骤:合作探究,唱响“灵动”之魂(19分钟)1.有效导入课堂,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交流,教师主动参与观察,营造学习氛围课堂导入的方法有直接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多种多样。
灵动体育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教材内容、课型等特点采用相应合适的导入方式,做到导入有针对性、目的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体现课堂教学的灵动性。
例1:在进行一年级立定跳远教学时,本人采用故事导入法。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呀?学生:听过。
(也有的说没听过……)教师:今天老师就给学生们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喜欢吗?学生:喜欢…………故事讲完后,学生自己充当小蝌蚪的角色,去找妈妈,一开始学生们做出游的动作去找妈妈,然后做出小青蛙的动作去找妈妈。
在此过程中,你会发现有的同学向另外的同学说,小蝌蚪是在地上,两脚并起左右摆动游的,有的说青蛙跳时两只手要放在体前跳,他们互相交流,既有了语言自由又能相互学习,进而逐渐地导入学习内容。
“和谐·灵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
“和谐·灵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摘要】本文介绍了“和谐·灵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
文章从背景介绍开始,探讨了该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详细描述了实施步骤和案例分析。
通过效果评估,展示了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文章总结了成功因素,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这一教学模式通过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和谐·灵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效果,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 和谐·灵动, 引言, 理论框架, 实施步骤,案例分析, 效果评估, 成功因素, 结论, 总结回顾, 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和谐·灵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采用"和谐·灵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这一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
"和谐·灵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也注重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师生关系的构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通过引入"和谐·灵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这一教学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 正文2.1 理论框架理论框架是构建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灵动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汇编初中分册第一辑如东县马塘中学二○一二年十一月编委会顾问:李建国于建华丛军革朱唤民主编:姜宁兵康敏副主编:龚建新罗敦砚朱建武丛杰葛家梅编委:奚春兵秦继东陈全孙志斌杨卉顾斌薛建平韩登峰镇国栋陈一峰仇丽蓉邵建宋爱泉沈育华徐希明执行编辑:镇国栋徐希明目录1 / 序:努力追求最适合的课堂教学…………………………………………………… 朱唤民5 / 初中现代文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刘勤8 / 初中文言文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缪建琴11/ 初中作文指导课教学模式探究………………………………………………………刘红梅12/ 初中语文讲评课教学模式探究……………………………………………杨立新吴俊华18/ 初中作文讲评课教学模式探究………………………………………………………徐希明20/ 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蒋昌俊23/ 初中数学讲评课教学模式探究………………………………………………………刘晓莉25/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葛加建29/ 初中英语Grammar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管敏亚32/ 初中英语讲评课教学模式探究……………………………………………………… 娄明霞35/ 初中英语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王翠梅38/ 初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刘友刘美红45/ 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邵建49/ 初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 石明国52/ 初中思想品德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周发军55/ 初中历史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徐锋59/ 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张爱云李红梅努力追求最适合的课堂教学朱唤民马塘中学初中部在全县初中大家庭中,当属佼佼者,已连续9年获得县初中“教育质量优等学校”的荣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基本操作模式,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构建“启发式”新型课堂模式——灵动课堂。
“灵动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为“三段七步导学法”。
“三段七步”指课堂导学分为三个阶段:准备学习阶段、主体尝试阶段和拓展延伸阶段,这三个阶段又分七个步骤:准备学习、导学定向、自学课本、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再次练习。
以上七个步骤中第一步是准备学习阶段,第七步是拓展延伸阶段,其余五步是主体尝试阶段。
第一步:准备学习
一般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
心理准备(或情感准备):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学习兴趣。
知识准备: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起来的,新知的学习实际上就是用“七分熟”的旧知识学习“三分生”的新知识,所以必须准备“七分熟”的旧知识。
第二步:导学定向
即提出导学问题,也就是为学生的尝试学习提出任务,也是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思维始终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考。
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核心。
导学问题既可以是教师事先根据学习内容精心编制或拟定,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题自行提出,师生共同整理。
导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2)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及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通过导学问题的解决,获取自主学习的反馈信息。
第三步:自学课本
学生根据导学问题并依托课本开展自主学习。
提出导学问题并不是目的,而是诱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手段,起着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导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一步。
如果说,出示导学问题是课堂的起步,那么“自学课本”就是起步后学生
探索知识的阶段。
在“自学课本”这一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与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课本的示范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有效学习。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不同以及学习内容难易、要求的不同,自主学习的指导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扶着走”。
在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开始自学,如果让学生完全独立开展自学,困难较大。
这时,要立足于“扶”,一般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书。
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启蒙阶段。
教师带着学生看书,要详细指导,从哪里看起,怎样依次看,不但看课文,还要看插图。
边看边提问,边看边动手操作。
第二种:“领着走”。
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领着学生走。
这是一种“半扶半放”的办法。
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先做指导,看课本时要着重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可先作适当的提示,扫除学生自学中的障碍。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作适当点拨。
在“自学课本”这个阶段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阅览梗概——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2)仔细阅读——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3)勾划批点——边看边做符号,如在重点句子下面标上“”,在疑惑处标上“?”号,也可在书上写写划划,提出问题。
(4)思考问题——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自学中产生的问题。
第三种:“自己走”。
经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提出导学问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分析;可边看书边解决导学问题,也可先解决导学问题再看书。
先解决导学问题,再自学课本,这时的自学作用,在于利用课本的示范性,让学生检验自我尝试的正确性。
这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
因为自学课本后,必须解决导学问题,自学课本的效果当时就能看到,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
自学课本中,学生遇到困难可相互讨论交流,共同释疑解惑。
第四步:尝试练习
出示导学问题是诱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尝试练习则是检验自学课本的结果。
这一步在“七步导学”的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检验前两步的结果,又为后面两步(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作好准备。
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进行重点讲解。
搞好“尝试练习”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有:
(1)学生解决导学问题正确与否;
(2)错在哪里?有几种错法?什么原因?
(3)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哪些理解了,哪些还有困难?
(4)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导学问题的情况如何?困难在哪里?
因此,这一步并不是教师休息片刻的机会,而必须通过巡视等手段掌握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长时间练习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要想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必须克服这一不利因素。
因此,课前导学问题的设计应多样化,并通过竞赛游戏化的组织形式吸引每一位同学。
设计必答题、风险题、抢答题、挑战题等。
把全班同学按实力分组,可4人一小组,8人一大组。
尝试练习时以学生个人尝试与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相结合,互补长短、共同进步。
第五步:讨论交流
“尝试练习”后,发现学生有做对的也有做错的,已经了解到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情况。
接着教师是否可以讲解了呢?不行,火候未到。
这时,要求学生做进一步尝试,尝试汇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讨论交流”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课本,同时也会暴露学生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提供信息。
这一步是“七步导学”中较难掌握的一步,处理不好,会出现“无话可讲”,
讨论不起来,或是叫几个优秀生讲讲,走过场了事。
学生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同桌互议,可小组讨论,可全班交流。
一般采用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推选一人当组长,轮流担任,讨论既方便又省时。
第六步:教师点拨
教师从前面两步——“尝试练习”“讨论交流”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
这里的点拨与过去的讲解是不同的,主要是学生的起点不一样。
过去“先讲后练”,学生对新知识不甚了解,教师必须从头讲起。
现在“先练后讲”,学生经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讨论交流”,对新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就不必面面俱到,从头讲起,而是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重难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
第七步:再次练习
这一步是再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
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是依样画葫芦的。
经过讨论交流和教师点拨后,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
为了再试探一下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
这一步对学困生有所帮助,也可以说是为学困生专门安排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一条有力措施,能够保证他们尝试成功。
但第二次尝试练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较上一次有所区别。
第二次尝试练习后,教师同样要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尝试结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第二次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补充讲解。
以上的七步的基本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一环套一环。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提出问题到引导学生逐步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这七步基本教学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每一步既可单独控制,又可相互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