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历史背景探究

合集下载

诗经之杜甫解析

诗经之杜甫解析

诗经之杜甫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之宝”,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与推崇。

本文将对杜甫的诗歌进行解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及深刻内涵。

1.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中期诗人,被称为“诗圣”,多次遭受战乱和政治动荡的困扰,饱受贫穷和流亡之苦。

他的诗歌充满对社会疾苦和人民冤屈的关怀,以及对政治现实的批判与愤懑。

2.杜甫的创作风格与主题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山水田园的描写,又有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政治抱负和自己的困境。

他的作品大多以豪放的笔触展现出豪迈和慷慨的情感,同时也贴近生活,深入人心。

3.杜甫的艺术特点杜甫的诗歌以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和表达社会兴衰为主要特点。

他的作品往往以咏史抒怀的方式,描绘了社会动乱、自然灾害、人民苦难等现象。

杜甫的诗句通常简练有力,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出了对命运不可逆转的忧愤。

4.杜甫的代表作品杜甫的代表作品众多,其中《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南今有二百州》、《月夜忆舍弟》等被广泛传诵。

这些作品中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关切的关怀,诗句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思索与启迪。

5.杜甫的影响与价值杜甫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怀,打动了无数后世读者,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意义。

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关注,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无法替代的一部分,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杜甫是古代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以真实感人的情感和批判现实的态度,展现了对人民苦难和社会疾苦的关怀。

他的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作品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表达情感和审视人生的艺术佳作。

《杜甫诗三首》的课文背景知识

《杜甫诗三首》的课文背景知识

《杜甫诗三首》的课文背景知识《杜甫诗三首》的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背景:杜甫,唐朝诗人,后人尊称“诗圣”,诗多咏怀和忧国忧民之作。

《望岳》是杜甫早期作品,诗中透出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与《石壕吏》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年间的作品,《春望》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壕吏》则体现了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胜利的渴望,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又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进行了含蓄的.揭露。

2、文学常识: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等,但四言、五言、七言较常见,也有杂言的。

古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

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

律诗的格律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有如下规定:⑴限字句。

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⑵定韵脚。

双句必须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只许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

⑶对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规定,一般按照对仗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处理,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⑷讲对仗。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绝句每首四句,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绝句在平仄和押韵规则上完全和律诗一样,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全首对仗,也可通篇不对仗。

词起于唐而盛于宋。

原为歌词,后衍变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故词又叫长短句。

词在声调、字数、句数等形式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每首词都有词牌,如“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下另立标题,表明作品的内容或主题。

也有的词没有题目,人们往往用该词的第一句话来代替题目,以和同词牌的词相区别。

按照字数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与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与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与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1. 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经济繁盛的时期。

在唐朝的文化氛围中,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融入了当时社会的真实与激情。

本文将探讨杜甫的诗歌与唐代社会时代背景之间的紧密联系。

2. 杜甫及其影响2.1 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于贫苦家庭,经历了战乱和流亡等艰难岁月。

从他的成长环境和遭遇来看,他对于社会问题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强烈关注。

2.2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杜甫以其深刻思考和批判现实的态度成为后世文人学习仿效和崇拜的对象。

他超越了个人悲欢离合的诗歌创作,穷尽了人生百态和社会问题的描绘。

3. 唐代社会时代背景3.1 诗人与士人的身份唐代是一个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士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杜甫作为一个士人,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关注与思考。

3.2 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唐代晚期,发生了安史之乱等战乱事件,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

在这个时期,社会秩序崩溃、百姓流离失所、赋税沉重等问题席卷全国。

杜甫以他深情痛惜、悲天悯人的笔触刻画出了当时国家和民众所面临的困境。

4. 杜甫诗歌与社会时代背景4.1 描写社会动荡与军阀混战杜甫在许多诗作中写到了战争中无辜百姓所遭受的苦难。

他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残暴,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社会动荡的忧虑和愤慨。

4.2 铭记历史与追思先贤杜甫也用自己的诗歌对杰出公务员、忠良之士进行称颂,并通过描写他们的生平事迹来抒发自己对于社会风气与政治现象的看法。

4.3 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与反思在《梦李白》中,杜甫对文人士大夫阶级对凡人百姓生活的漠视及其荒谬行为表示批判。

他以超脱常态的手法,让读者反思当时社会不公与人性扭曲。

5.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与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他通过深邃洞察力和敏感细腻的笔墨,将自己深深扎根于动荡变革中的时代环境,将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用诗歌表达出来。

唐代诗人杜甫与他的时代背景探析

唐代诗人杜甫与他的时代背景探析

唐代诗人杜甫与他的时代背景探析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是中国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政治、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具有深厚的思想洞察力和文学艺术造诣。

而杜甫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本文将探析杜甫与他所处的唐代时代背景,通过对他的诗作和时代事件的分析,深入了解杜甫与时代的互动关系。

1. 唐代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它的社会背景对于杜甫的成长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科技文化发展,这些都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1 社会稳定与繁荣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的盛世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稳定,国家政权强大。

这种相对的稳定和统一使得百姓们的生活相对和谐,人民享有相对的安宁。

同时,唐代经济繁荣,商业和工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种繁荣的环境为杜甫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可以从社会上千姿百态的人物和事物中汲取灵感。

1.2 文化多元与开放唐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和开放的时代,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国内外各种文化都得到了发展。

这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得杜甫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使他的诗作在思想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1.3 科技与教育发达唐代科技和教育都比较发达,这些成就对于杜甫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支持和影响。

唐代的科技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杜甫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让他的诗歌充满了智慧和思考。

2. 杜甫的生平与经历了解杜甫的生平与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作与时代的关系。

2.1 家世与早年经历杜甫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家族世代务农。

他的家世和早年经历对他的诗作和人生观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小他就接触到了农村的辛苦劳作和封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这些经历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诗作中。

2.2 政治参与与流亡经历杜甫年轻时热衷于政治,并多次参与了国家和地方的政务。

然而,他在政治上并不得意,遭遇了不少的挫折和失望。

杜甫的背景故事

杜甫的背景故事

杜甫的背景故事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以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而著称,被后人尊为“诗史”、“诗魂”。

那么,杜甫的背景故事是怎样的呢?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官场上任职,但由于家庭的不幸和时代的动荡,杜甫的家境一直不甚富裕。

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这使得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

由于家庭贫困,杜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使他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杜甫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他十四岁时,便开始向当地的名士学习诗文,广泛涉猎古今文献,饱读诗书。

然而,由于家境贫困,他未能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在那个时代,科举制度是唐代社会的主要选拔官员的途径,但由于家境贫寒,杜甫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杜甫的一生饱受战乱之苦。

他曾历经安史之乱,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这些战乱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但同时也激发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体会。

在这种背景下,杜甫的诗歌才得以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真挚感情。

杜甫的一生并不如意,他历经家庭的不幸、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性格。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他的诗歌给人以力量和勇气,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的来说,杜甫的背景故事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他的一生虽然饱受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这种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他的诗歌永远流传在后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社会背景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社会背景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社会背景唐代,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文学巨匠。

其中,杜甫是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坚定的人道主义思想而著称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歌独具特色,承载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风貌。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风格、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多个方面探讨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以议论和批判色彩为主,他对政治腐败、灾难、人民的苦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带有浓厚的道德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情感力量。

例如在《丽人行》中,他写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换来十年功成业,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一段文字放在今天已经不太适合,但在当时,它所表现出来的志向感和豪迈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相比于唐代其他的诗人,杜甫的诗歌不太追求艳丽的夸饰和出奇不意的修辞,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到的是沉重的现实和充实的人性。

他的诗歌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强烈的社会批判。

他不仅对当时的政治负责人心怀忧患,而且还对百姓的疾苦产生了同情和关心。

他在《兵车行》中写道:“铁衣远戍辛勤久,岁井寒尽不知时。

仰观宿鹭飞稀处,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样的诗篇,无疑是把当时军士的艰苦辛酸称述得淋漓尽致。

二、杜甫的社会背景杜甫诞生在唐代的安禄山之乱后,那个时期的战乱和动荡给他的成长环境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他先后经历过战乱和困顿,而且自幼深受儒家道德思想的教育,所以蕴涵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唐代中叶,国势日益衰落,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纵横捭阖,苛捐杂税,强取豪夺,剥削百姓。

经济的滑坡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危机的加剧,对整个唐朝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深重的社会危机和民众的沉重压迫也反映在了杜甫的诗歌中。

例如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样的抒情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了人们日常所受的挣扎和折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探究

对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探究

对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探究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古代诗人智慧的集体结晶,值得我国学习和继承发扬。

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很多著名的诗歌创作人。

当时唐朝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还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以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残酷的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使得诗歌中蕴含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值得我国学习和研究。

一、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一)社会背景杜甫生在我国唐朝时期,他出生的时期正是我国盛世唐朝由盛变为衰的过程,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也是背井离乡,到处避难。

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作者一生的阅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其一生所见所感十分丰富,而杜甫本人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感伤的诗人。

所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诗人杜甫经过精神上的斗争,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

这些诗歌在当时被人们广为传诵,直至今日,人们在次翻读杜甫的诗歌依然能有一种感同深受的感觉。

这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我们研究和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要全面学习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色,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二)个人经历1.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上开bai元二十三年(年),杜甫回去故乡出席“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年),杜甫在洛阳出席进士考试,结果落榜。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遗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尼里兖州城楼》,就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除了《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颂扬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唐朝诗人杜甫的文学成就与时代背景

唐朝诗人杜甫的文学成就与时代背景

唐朝诗人杜甫的文学成就与时代背景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而杜甫无疑是唐朝文学的代表。

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背景,又让人心灵震撼。

他诗中真情实感及反映人民疾苦的才华,让我们在了解杜甫的文学成就时,更加深入了解唐朝时代背景。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生于757年,卒于约774年至789年之间,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杜甫家境优渥,但他几经沉浮,最终落得一贫如洗。

他的诗歌表现了社会风气,人民生计以及君臣关系,反映了唐代多种矛盾。

他与李白齐名,但李白着重在品味与情感抒发,杜甫则更注重事实的真实性与悲悯感。

二、唐朝的社会背景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盛世的末期。

唐朝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沿袭着彻夜衣长的汉服,宫廷热闹喧嚣,但是唐朝的贵族们也内心深处谋求的那种永久和平繁荣,正在一步步被战乱所侵蚀。

唐朝多次发生战争,内部动荡不安。

杜甫的大量诗歌反映了当时百姓的苟且生活,贪官污吏的卑鄙无耻以及人民的疾苦。

三、杜甫诗歌的特点杜甫笔锋犀利,在诗歌中表现了明显的悲悯感。

他用平实的语言对社会现实和历史题材加以阐述,并祈愿治疆之道,用诗歌对国家民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杜甫与白居易、贾岛、刘禹锡等诸多大诗人的肩并肩,领导着唐代文学的方向,同时也赋予后世大量启示。

四、杜甫诗歌的背景杜甫的诗歌是出自生活,也是出自时代。

他诗中开宗明义地写道:“百战死而谁为情?”,这是他对当时战争乱象的反感,也是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但他的思考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类的关心上。

唐朝时期,战争不断,百姓安危难保,这是杜甫对当时唐朝政府的反思。

他的诗余以含义深刻,话语质朴,标志着唐诗在文体、思想方面的新变革,被文学界称为“股肱之臣”。

五、结语杜甫曾经说:“吾家洛阳近颍川,楚水巴山夜泊船。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杜甫对生活的真实反映。

他的诗歌代表了唐朝文学的高峰,而同时也揭示了唐代的矛盾和社会分歧。

虽然许多年过去了,杜甫的诗歌仍能感动人与反映时代。

杜甫的诗歌在智慧与美感上都臻于极致,它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个人。

杜甫诗歌历史背景探究

杜甫诗歌历史背景探究

杜甫诗歌历史背景探究陈晓晔【摘要】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时期,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的深重灾难和诗人的悲惨境遇,使诗人的创作在继承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铸入了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思。

考察诗人的创作踪迹,可分为准备时期、起步时期、成熟时期和总结时期四个阶段,经过这一苦难的历程的磨砺,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登上了唐代诗歌的最高峰。

杜甫的全部创作,既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更是展示那个时代风貌的无比珍贵的历史画卷。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创作;安史之乱;“诗史”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最繁荣的时代,杜甫是这个时代作品最丰富、成就最辉煌的伟大诗人。

诗作估计近三千首,今存一千三百多首。

他继承和发展了滥觞于《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又铸入了深挚的爱国主义灵魂,使现实主义焕发出无比灿烂的光辉。

宋祁在《新唐书·杜甫传赞》中评论:“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年少衰,世号诗史。

”孟棨《本事诗》也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结着。

”别林斯基在《莱蒙托夫的诗》中提出的卓见,完全适用于杜甫。

杜甫胸中那颗对祖国对人民无限赤诚的心,始终敏锐地感受着历史的风云,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诗人生活的时代,适值大唐帝国经历着盛而衰的剧变,他不但目睹了“开元全盛”的繁荣气象,而且身受了安史之乱带来的腥风血雨的洗礼。

杜甫一生的创作就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大致可分为准备、起步、成熟、总结等四个时期。

一、准备时期,即青少年时代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字子美,唐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渐趋败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世代“奉儒守官”。

十三世祖杜预是精通文武的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山东曲阜)司马,奉天(陕西乾县)令,能诗。

故杜甫常以“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自傲,从小有志于诗歌创作,而且才思敏捷,诗情洋溢。

杜甫吟诗背景

杜甫吟诗背景

杜甫吟诗背景一、杜甫的简介杜甫啊,那可是咱中国古代诗坛的大明星呢。

他出生在一个挺复杂的时代,那时候大唐已经开始有点走下坡路了。

杜甫是河南巩县人,他的家庭呢,还算有点文化底蕴,祖父是杜审言,在当时的文坛也有点小名气。

杜甫这人,从小就很聪明,也很有抱负,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同时在诗歌创作上闯出一片天。

二、杜甫吟诗的时代背景1. 社会动荡当时的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

这一场战乱啊,可把国家搅得乱七八糟。

到处都是战火纷飞,百姓们流离失所。

城市不再是繁荣的景象,而是一片废墟。

杜甫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看到百姓们的苦难,心里特别难受。

比如说“三吏”“三别”这些诗,就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百姓被迫服役、家人分离的惨状。

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就把那种紧张又悲惨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2. 仕途不顺杜甫自己呢,想要在仕途上大展宏图。

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是那时候的官场黑暗啊,他没有得到机会。

他四处漂泊,想找个能施展才华的地方,可是总是碰壁。

他在长安待了很久,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刻感受到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他自己也生活得很艰难,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甚至有时候还挨饿。

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还心系天下,写出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3. 文化交融唐朝那时候文化特别繁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

杜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同时,他也接触到了其他文化元素,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里。

他的诗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

他吸收了前人诗歌的精华,又在自己的创作中加入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沉郁顿挫的一面,像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种深沉、悲壮的感觉;也有清新自然的一面,像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展现出一种生活的小确幸。

三、杜甫吟诗的个人境遇背景1. 游历四方杜甫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到处游历。

杜甫 创作背景和意义

杜甫 创作背景和意义

杜甫创作背景和意义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创作背景和意义深受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杜甫的创作背景和他作品的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杜甫的创作背景。

杜甫生活在唐朝盛世的中后期,这个时期正值唐朝的衰落和社会动荡。

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等战乱,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这些战乱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也成为他创作的重要背景。

他的很多作品都表达了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呼吁。

我们来谈一谈杜甫作品的意义。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而闻名。

他的作品既抒发了个人的情感和体验,又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直触人心,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战争的愤怒和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他的作品充满了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是不可分割的。

正是因为他生活在战争和社会动荡的年代,他才能切身体会到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才能用诗歌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总结起来,杜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深受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他的作品既承载了个人的情感和体验,又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充满了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他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也能感受到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呼唤。

杜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不仅是他个人的经历和情感的体现,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理解杜甫的诗作:历史背景和情感表达

理解杜甫的诗作:历史背景和情感表达

理解杜甫的诗作:历史背景和情感表达一、引言杜甫(712年-770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真实的写照和强烈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理解杜甫的诗作需要了解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历史背景1.唐代社会政治环境:杜甫生活在唐朝中晚期,这一时期盛极一时但也面临着内忧外患。

可倚与安史之乱等战乱导致社会动荡,杜甫亲身经历了这些动荡时期,对社会现象有深入观察。

2.经济文化状况:杜甫生活的唐朝是一个极度繁荣发展同时也存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时代。

他用自己的笔触揭示了民生疾苦、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3.个人遭遇与经历:杜甫在自己一生中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包括家庭不幸、官场失败等。

这些个人遭遇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并在其中表达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忧虑。

三、情感表达1.爱国之情:杜甫对祖国深怀热爱之情,他笔下的诗作表达了对战乱、灾害和不公正待遇的愤怒。

他以真实而激动人心的描写展现了自己为国家与百姓奋斗的决心。

2.忧国忧民: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弊端和民众困苦生活的关注。

他直接而有力地揭示了社会不公、贪官污吏以及底层百姓生活艰辛之事实,使人们产生思考与共鸣。

3.闲适恬静:不仅表达了杜甫内心深处呼唤着脱离尘嚣与世界一切纷扰回归简单平静生活的期望,亦是一种反抗权势凌厉壓迫的强烈心灵对话。

4.人生哲理:杜甫的诗作中蕴含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自己和别人的遭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等,表达了对生命意义、命运安排以及人性复杂性的反思。

四、结论了解杜甫诗作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情感表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从描绘社会现象到表达个人情感,杜甫用诗歌倾诉一切。

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影响着后世文学艺术。

希望我们能够深入研究他的作品,并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那段历史和那些情感所带来的触动。

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特点

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特点

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特点
一、时代背景
1. 唐朝开创之世
•杜甫活动的时期是唐朝,这是一个繁荣富庶、文化辉煌的时代。

•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杜甫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影响杜甫一生的重大事件,也是唐朝最大规模的内乱之一。

•大规模战争和社会动荡给杜甫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关注。

3. 社会阶层分化
•唐代社会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贵族与士人、地主与农民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杜甫作品中常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及下层人民困境的关怀。

二、思想特点
1. 爱国情怀
•杜甫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他对祖国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怀念盛唐时期的繁荣和风光。

•杜甫笔下多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呼吁官员奋发作为,挽救危亡。

2. 客观写实
•杜甫追求客观真实的描述,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思考能力,细致描绘了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色。

•他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场景。

3. 慷慨豪放
•杜甫善于运用铿锵有力的辞章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以坚定而慷慨的语言批评社会不公与弊端,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结语
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其创作代表着唐朝时期社会背景与思想特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简要介绍了杜甫活动时期的时代背景,并重点分析了他爱国情怀、客观写实和慷慨豪放等思想特点。

通过深入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并体会到他对社会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杜甫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杜甫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杜甫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一、背景介绍1.1 杜甫的生平背景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属于巩临派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1.2 唐代诗歌的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被誉为“诗人的盛世”。

唐代的诗歌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风格的特点2.1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杜甫的诗歌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而著称。

他的诗作着重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苦难,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民众困境的关注。

他的诗作通常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温暖,并反映了他自己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真切关怀。

2.2 大气磅礴的艺术表现力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其壮美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和豪放的笔墨来表现景物和情感。

他的诗作采用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以简练的形式表达出来,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2.3 对历史和政治的关注杜甫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历史和政治的关注。

他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处境,对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怒。

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历史典故和时事评论,展现了他对时代潮流的敏锐触觉和对政治事件的敏感度。

2.4 人文关怀和个体情感的抒发杜甫的诗歌中融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个体情感的抒发。

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个体遭遇的关注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为基础,表达了对人生苦短、人类命运脆弱的深深感慨,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三、形成杜甫诗歌风格的原因3.1 个人经历的影响杜甫的个人经历对其诗歌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的时代,亲身经历了战乱和家庭不幸。

这些经历使他对民众的苦难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在他的诗歌中得以充分表达。

3.2 社会背景的影响唐代是一个号称“开元盛世”的时代,但也面临着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问题。

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与时代背景考察

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与时代背景考察

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与时代背景考察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不乏表达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忧虑与思考。

本文将从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时代背景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杜甫在他的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痛苦感受。

1. 社会动荡与战争唐朝晚期,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发生,这使得杜甫深感国家危机与人民苦难。

他通过描绘战争场景、描述百姓流离失所等手法,反映出他对战乱所带来破坏和悲剧的关切。

2. 官僚腐败与贪污现象杜甫通过揭示官吏贪污堕落、以权谋私的现象,表达了他对社会腐败与人民受苦的忧虑。

他常常借助典型案例,如虢国夫人箜篌引等来批判昏庸无道的统治者和贪官污吏。

3. 百姓疾苦与生活困境杜甫通过描绘人民的困境和屈辱,表达了对百姓痛苦的同情和关怀。

他关注农民遭受天灾人祸、士兵长年征战而不能归家、流亡失所的亡命之徒等各个阶层的群众,在反复探讨人道主义议题方面展示出他深厚的情感及关怀之心。

时代背景考察杜甫生活在唐朝晚期,这个时期社会风气剧变,政治动荡不安,经济萧条不振。

1.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剧烈政治危机和战乱,给大唐带来了沉重打击。

这场战争导致社会秩序崩溃、资源匮乏、百姓流离失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2. 社会经济困境唐朝晚期,农民起义、地方割据现象屡见不鲜。

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百姓生活艰难。

经济形势下滑,造成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

3. 官僚腐败与政治黑暗杜甫所处的时代充斥着官僚腐败和权力斗争。

官吏为谋取私利而欺压百姓,贪污受贿现象严重,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结论通过对杜甫的诗作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他关切国家命运、痛感社会问题,并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他在描绘战乱、批判腐败、抒发人道主义情怀等方面展示出了他对忧国忧民情怀的真挚关注。

杜甫的社会关怀与时代变革的历史背景

杜甫的社会关怀与时代变革的历史背景

杜甫的社会关怀与时代变革的历史背景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关怀,以及对时代变革的思考。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不公、战乱、官僚腐败以及人民生活困苦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唐朝晚期的历史背景。

一、安史之乱与社会动荡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成为唐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叛乱之一。

这场叛乱导致了长时间的战乱和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杜甫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乱的残酷,他在诗中写道:“城崩山摧士卒罢,为官懦夫何足论?”(《战城南》)。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逃兵和贪官污吏的愤怒,以及他对战乱带来的混乱和无法无天的感受。

二、政治腐败与官场黑暗杜甫的诗中也常常揭露和批评官僚集团的腐败和黑暗。

他痛斥官吏贪污失职,对此,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茅斋几百箱,与尔同销万古杯”。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腐败官员不作为、百姓生活拮据的愤慨之情。

三、百姓困苦与生活艰难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杜甫关注农民和百姓的艰难处境。

他深入农村,目睹了农民的困苦和疾苦,他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生活苦难的认识,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佩。

四、社会变革与思考杜甫的诗作中透露出他对时代变革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登高》中,他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变革的看法,同时透露出他不甘心平庸,希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心声。

总结: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唐朝晚期社会的历史背景。

他的诗作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以及百姓生活的困苦和疾苦。

他对时代变革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也流露出他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杜甫的作品不仅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财富,更成为了反映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见证。

杜甫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诗歌的写作背景一、杜甫是谁呢杜甫呀,他可是唐代超有名的大诗人呢。

他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超级大的影响。

那时候唐朝已经过了最繁荣的阶段,开始走下坡路了。

各种社会矛盾都冒出来了,像政治腐败呀,贫富差距拉大之类的。

二、他的诗歌写作背景的社会层面1. 政治方面当时的政治环境那叫一个复杂。

朝廷里官员们争权夺利,一些奸臣当道,搞得国家治理一团糟。

比如说李林甫,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打压那些正直的官员和有才华的人。

杜甫呢,他胸怀大志,想要为国家效力,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

他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因为这些奸臣的捣鬼,根本没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种不得志的经历在他的诗歌里体现得很明显,像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就写“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满满的都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批判。

2. 经济方面经济情况也不好,贫富差距大得吓人。

有钱人呢,住着豪华的大房子,过着奢侈的生活,而普通老百姓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杜甫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可不好受了。

他的很多诗都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就特别生动地描绘出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这也是他诗歌写作的一个重要背景,他想要通过诗歌来揭露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3. 战争方面战争也是当时的一个大问题。

唐朝边疆经常有战事,国内也时不时有叛乱。

战争一打起来,最受苦的就是老百姓了。

老百姓要被拉去当兵,家里的劳动力没了,农田也没人耕种,生活就更艰难了。

杜甫的兵车行就写了战争的残酷和对老百姓的伤害,“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把那种生离死别的悲痛场景描绘得特别感人。

三、他的诗歌写作背景的个人层面1. 杜甫的家庭背景杜甫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杜审言也是个有名的诗人。

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对诗歌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

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

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歌以豪放、慷慨、悲壮
著称,广为流传。

而要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就必须了解他所处
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他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这个时代汇聚了众多文人才士,文化
繁荣,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而正是在这个时代,杜甫这位伟大
的诗人出现在文坛上。

杜甫的诗歌承袭了唐代诗歌的传统,但又具有
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杜甫的诗歌作品多以抒怀、抒情为主,写实派诗人,他的诗歌充满
了对现实的关切和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杜甫
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对战乱、灾难、贫困等现实问题的反映,他用诗
歌批判社会不公,为民众呼吁正义。

杜甫的诗歌还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怀,他对国家充满挚爱之情,为
国家兴亡呼号,为社会动荡叹息,为百姓艰辛感叹。

他的诗作中常常
出现对国家兴衰的悲愤之情,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忠贞爱国者的政治态度。

除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杜甫的诗歌还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
歌用语真实自然,情感真挚深刻,形象生动鲜明,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显生动感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历史背景的熏陶下,杜甫的诗歌作品兼具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关怀,对国家的忠诚与呼吁,以及对文学的追求与创造。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
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共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
和了解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我们更能领略其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
深度,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位伟大诗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杜甫的思乡之诗》的社会背景分析

《杜甫的思乡之诗》的社会背景分析

杜甫的思乡之诗的社会背景分析杜甫(712年-770年),是中国唐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以其真实、深沉的情感表达和对时代局势的关注而闻名。

其中,他所写的多首思乡之诗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对家园离散和国家危难的感受。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杜甫思乡之诗的社会背景分析。

1. 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在杜甫活动的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755年-763年)后期,这场战役造成了巨大的动荡与伤害。

国内不断发生战争、起义和军阀割据,使得许多士人被迫离开家园流亡他地。

这种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让杜甫及其他知识分子深感忧虑,并在他们创作中表达了对故园及整个国家命运的牵挂和担忧。

2. 流亡生涯与失落感因为战乱导致流离失所,杜甫多次流亡他乡。

他游历过各地,遭受贫困和非人待遇,也目睹了大量战火和悲剧。

这种流亡生涯带给杜甫深深的失落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在他的一些思乡之作中,描述了流亡士人的辛酸经历、与家人分离、被迫背井离乡的痛苦。

3. 国家衰落与文化沉寂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社会秩序严重动荡,国家面临军事、政治及经济危机。

诸如此类的社会变革以及战争的破坏对文化艺术有着极大影响。

在杜甫的思乡之作中,除了表达个人情感外,也探讨了国家命运、社会道德问题以及文化沉寂等方面。

他用思乡之情展现出对国家衰落和文化沉寂所产生的忧虑,并提出了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批评和反思的观点。

4. 温情与咏史尽管情绪深沉而悲凉,杜甫的思乡之诗中也包含着对故园情感的温情表达与对历史人物的赞美。

通过咏史和讴歌先贤,他将个人的离别之苦融入历史长河中,与祖先、英雄们相呼应,表现出对民族血脉和壮丽历史的向往和热爱。

总结起来,杜甫思乡之诗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动荡不安、失控状态下士人流亡、国家衰落以及文化沉寂等。

这些背景让诗人深感忧虑与悲伤,但也在其中展示了对家园和国家的热爱与向往。

这使得他的思乡之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闪亮而永恒的明珠。

杜甫的诗史

杜甫的诗史

杜甫的诗史
【实用版】
目录
1.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
2.杜甫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3.杜甫诗歌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杜甫的诗歌创作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动荡。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盛世的赞美,也有对乱世的悲悯,更有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杜甫的诗歌,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唐朝社会的沧桑巨变。

杜甫的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多样。

他的诗歌主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全面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他的诗歌风格,既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又有婉约细腻的情感,更有深沉悲壮的意境。

杜甫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艺术才华。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他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的诗歌创作,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品。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历史背景探究陈晓晔【摘要】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时期,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的深重灾难和诗人的悲惨境遇,使诗人的创作在继承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铸入了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思。

考察诗人的创作踪迹,可分为准备时期、起步时期、成熟时期和总结时期四个阶段,经过这一苦难的历程的磨砺,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登上了唐代诗歌的最高峰。

杜甫的全部创作,既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更是展示那个时代风貌的无比珍贵的历史画卷。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创作;安史之乱;“诗史”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最繁荣的时代,杜甫是这个时代作品最丰富、成就最辉煌的伟大诗人。

诗作估计近三千首,今存一千三百多首。

他继承和发展了滥觞于《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又铸入了深挚的爱国主义灵魂,使现实主义焕发出无比灿烂的光辉。

宋祁在《新唐书·杜甫传赞》中评论:“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年少衰,世号诗史。

”孟棨《本事诗》也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结着。

”别林斯基在《莱蒙托夫的诗》中提出的卓见,完全适用于杜甫。

杜甫胸中那颗对祖国对人民无限赤诚的心,始终敏锐地感受着历史的风云,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诗人生活的时代,适值大唐帝国经历着盛而衰的剧变,他不但目睹了“开元全盛”的繁荣气象,而且身受了安史之乱带来的腥风血雨的洗礼。

杜甫一生的创作就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大致可分为准备、起步、成熟、总结等四个时期。

一、准备时期,即青少年时代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字子美,唐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渐趋败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世代“奉儒守官”。

十三世祖杜预是精通文武的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山东曲阜)司马,奉天(陕西乾县)令,能诗。

故杜甫常以“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自傲,从小有志于诗歌创作,而且才思敏捷,诗情洋溢。

女子舞剑,歌手演唱都能使他得到深刻的艺术启迪。

他的《壮游》诗说:“七龄诗即壮,开口咏凤凰”;又云:“昔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预示太平吉祥,“咏凤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论文集2诗大概是歌颂当时的升平气象的,可惜早已失传。

少年时,他的文字才华已经受到有识之士的赏识。

他的《忆昔》一诗集中地抒写了自己对开元盛世的感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他又生活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全国中心地区,有机会受到先辈名流的指导,能广泛地吸收各种姐妹艺术的滋养。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他的主观勤奋相结合,使得他的艺术才华迅速地与日俱增。

在杜甫创作的准备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他的三次漫游。

第一次是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二十三岁,首次游历吴越,即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

曾欣赏过苏州虎丘山上剑池的风光,凭吊过会稽秦始皇的遗迹,观瞻过江宁瓦棺寺的维摩吉画像。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希望由此进入仕途。

结果不第。

于是第二年又开始漫游齐赵,即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

他兴致勃勃地歌唱:“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壮游》)诗中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襟,同时也隐含着怀才不遇的感慨。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返洛阳。

三年后,再次漫游中结识了诗人李白和高适,同游梁宋,即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昔游》)由此可见他们的豪情胜慨。

三次漫游使青年杜甫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性情,初步接触了社会。

他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创作上互相砥砺,成了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作现存仅二十几首,最能体现诗人的精神面貌和创作特色的,是第二次游历中写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充满了青年诗人朝气蓬勃、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斗志豪情;语言精炼雄遒,已初露杜甫创作上语言风格特色的端倪。

二、起步时期,就是十年困居长安时期,时杜甫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

如前所述,“奉儒守官”的家庭教育和表面升平的社会面貌,使杜甫对社会和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逐渐确立了“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来到京都长安,再一次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仕进。

但是,他未曾料到,这时候,“开元盛世”已经病入膏肓,唐王朝内底里已经日益腐败,由于种种原因,旧臣相继去职,“口蜜腹剑”的李林逋等辈却高居相位,他们一手遮天,极尽嫉贤害能的阴谋诡计。

风流皇帝唐玄宗一失励精图治的雄心,终日与杨贵妃沉溺于声色。

杨氏家族受宠,骄奢横行,心怀叵测的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拥重兵镇守边疆。

加上连年对外用兵,人民不堪赋税、兵役的沉重负担。

潜藏着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互相交织,日趋复杂。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有一技之长者入京应试。

杜甫欣然而往。

结果应试者竟无一人入选。

李林逋却“送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元结《谕友》)。

面对这次政治骗局,杜甫产生了对世态的强烈憎恶。

“纨绔不饿死,儒官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发出了第一声控诉。

此后,他多次向朝廷官员直至唐玄杜甫“诗史”寻踪 3宗投书,以诗文求荐,均无结果。

直至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才被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微职。

在长安,杜甫长期寓居客舍,最后一年,移居城南汉宣帝杜陵及许后少陵所在地,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漫长的十年,诗人过着饥寒交加、穷困潦倒的生活。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苦难的生活冷酷无情地折磨了杜甫,同时也成了杜甫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巨大推动力。

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个人遭际的不幸和辛酸,激发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使他的诗歌创作突破了“自我”的小天地,转而面向社会现实,面向人民,从而焕发出新的光辉。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写的《兵车行》是杜甫直接抨击统治集团的第一声怒吼,它标志着杜甫诗歌创作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光辉起点。

《兵车行》是唐玄宗穷兵黩武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信史和实录。

自天宝六载(公元747年)起,唐帝国不断对吐蕃、南诏、契丹发动战争,连遭失败。

仅在吐蕃石堡城一战,唐军就伏尸数万。

九年冬,又大量征兵,同时出击吐蕃和南诏。

十年春,大败。

为补充兵员,在关中再募士兵。

南诏多瘴疠之地,瘟疫流行,被征者不愿前往。

御使大夫杨国忠就“遣御使公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车哭声震野。

”(《资治通鉴》)在长安的咸阳桥边,杜甫亲眼目睹了点行出征的凄惨场面,倾听了出征士兵的哭诉,写下了《兵车行》。

全诗先记叙“行人”与家人生离死别的惨状。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是一幅多么怵目惊心、惨绝人寰的画面!诗歌接着借“行人”的答话,申诉了他们自己以及全家的悲惨遭遇:十五岁被迫去防守边疆,到满头白发还不能回乡与家人团聚。

多少田园无人耕种,荆杞丛生,而朝廷的租税却一点也不能少。

今天的“行人”不就是异日的怨鬼吗?“君不见青海头,从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真可谓一字一滴血,一声一行泪。

造成这人间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大胆而深刻地揭示,这是因为“武皇开边意未已”,唐玄宗开拓疆土的野心还没有满足。

诗人同情谁,痛恨谁,是何等泾渭分明!这是一首杂言古体叙事诗,杜甫以敏锐的洞察力,选取了生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场景入诗,以一斑窥全豹,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的社会危机,突出了非战的主题。

语言质朴而鲜明,叠音词的运用,动词的精当选择,三言七言的穿插,都在表情达意上产生了气势奔腾,一泻千里的艺术效果。

三、成熟时期。

包括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任命以后,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漂泊西南以前的将近四年时间。

这是杜甫一生中现实主义创作成就最辉煌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杜甫从京都赴奉先期间的创作。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的某日半夜,诗人从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论文集4安启程,去奉先县探望家人。

在此之前,安禄山企图发动叛乱的迹象就已经有所暴露,唐玄宗虽有觉察,却仍把国家和人民的安危置之度外,终日与杨贵妃及一班近臣在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县)华清宫避寒享乐。

骊山距长安六十里。

杜甫途径骊山时,但闻山上歌乐不绝于耳,还可看到为达官贵人寻欢作乐而奔走的卫士穿梭来往。

到了奉先家里,适逢幼儿冻饿而死,全家痛哭,一片凄惨。

朝延的腐败、现实的险恶和多灾多难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深思。

于是,他根据旅途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首诗,是安史之乱前夕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十年长安生活的总结。

它是杜甫忧国忧民的进步世界观已经确立的鲜明标志。

诗人以向阳的葵藿自况,痛切地表白了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从自己苦难连绵的遭际,联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幸,发出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感慨。

他希望唐玄宗能成为尧舜,但骊山上的歌乐却只能使他作出相反的判断。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一边是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一边是人民的饥寒冻馁。

诗人把多年的生活体验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概括为千古不朽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时候的杜甫,已经把立足点移到千百万不幸的人民中间,他身受的苦难与普通百姓一样多,一样惨,甚至更多更惨。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剧痛面前,他并不沉溺于对个人命运的痛苦悲哀之中,而是推己及人,把目光投向普天下劳苦大众,“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

”这首泣血迸泪的诗,表现了杜甫难以排遣的愁苦忿懑和内心矛盾,展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襟怀,闪耀着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而且鲜明地显示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二阶段,安史之乱暴发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任左拾遗期间的创作。

杜甫赴奉先探家一个月后,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发动兵变,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唐王朝从此陷入了历时八年的连天烽火之中。

这次动乱是盛唐以来逐步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酿成的社会危机的总暴发,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划时代转变的界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