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历史背景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历史背景探究

陈晓晔

【摘要】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时期,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的深重灾难和诗人的悲惨境遇,使诗人的创作在继承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铸入了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思。考察诗人的创作踪迹,可分为准备时期、起步时期、成熟时期和总结时期四个阶段,经过这一苦难的历程的磨砺,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登上了唐代诗歌的最高峰。杜甫的全部创作,既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更是展示那个时代风貌的无比珍贵的历史画卷。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创作;安史之乱;“诗史”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最繁荣的时代,杜甫是这个时代作品最丰富、成就最辉煌的伟大诗人。诗作估计近三千首,今存一千三百多首。他继承和发展了滥觞于《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又铸入了深挚的爱国主义灵魂,使现实主义焕发出无比灿烂的光辉。宋祁在《新唐书·杜甫传赞》中评论:“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年少衰,世号诗史。”孟棨《本事诗》也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结着。”别林斯基在《莱蒙托夫的诗》中提出的卓见,完全适用于杜甫。杜甫胸中那颗对祖国对人民无限赤诚的心,始终敏锐地感受着历史的风云,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诗人生活的时代,适值大唐帝国经历着盛而衰的剧变,他不但目睹了“开元全盛”的繁荣气象,而且身受了安史之乱带来的腥风血雨的洗礼。杜甫一生的创作就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大致可分为准备、起步、成熟、总结等四个时期。

一、准备时期,即青少年时代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字子美,唐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渐趋败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世代“奉儒守官”。十三世祖杜预是精通文武的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山东曲阜)司马,奉天(陕西乾县)令,能诗。故杜甫常以“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自傲,从小有志于诗歌创作,而且才思敏捷,诗情洋溢。女子舞剑,歌手演唱都能使他得到深刻的艺术启迪。他的《壮游》诗说:“七龄诗即壮,开口咏凤凰”;又云:“昔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预示太平吉祥,“咏凤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论文集2

诗大概是歌颂当时的升平气象的,可惜早已失传。少年时,他的文字才华已经受到有识之士的赏识。他的《忆昔》一诗集中地抒写了自己对开元盛世的感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他又生活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全国中心地区,有机会受到先辈名流的指导,能广泛地吸收各种姐妹艺术的滋养。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他的主观勤奋相结合,使得他的艺术才华迅速地与日俱增。

在杜甫创作的准备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他的三次漫游。第一次是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二十三岁,首次游历吴越,即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曾欣赏过苏州虎丘山上剑池的风光,凭吊过会稽秦始皇的遗迹,观瞻过江宁瓦棺寺的维摩吉画像。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希望由此进入仕途。结果不第。于是第二年又开始漫游齐赵,即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他兴致勃勃地歌唱:“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诗中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襟,同时也隐含着怀才不遇的感慨。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返洛阳。三年后,再次漫游中结识了诗人李白和高适,同游梁宋,即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昔游》)由此可见他们的豪情胜慨。

三次漫游使青年杜甫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性情,初步接触了社会。他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创作上互相砥砺,成了文学史的千古佳话。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作现存仅二十几首,最能体现诗人的精神面貌和创作特色的,是第二次游历中写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充满了青年诗人朝气蓬勃、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斗志豪情;语言精炼雄遒,已初露杜甫创作上语言风格特色的端倪。

二、起步时期,就是十年困居长安时期,时杜甫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

如前所述,“奉儒守官”的家庭教育和表面升平的社会面貌,使杜甫对社会和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逐渐确立了“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来到京都长安,再一次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仕进。但是,他未曾料到,这时候,“开元盛世”已经病入膏肓,唐王朝内底里已经日益腐败,由于种种原因,旧臣相继去职,“口蜜腹剑”的李林逋等辈却高居相位,他们一手遮天,极尽嫉贤害能的阴谋诡计。风流皇帝唐玄宗一失励精图治的雄心,终日与杨贵妃沉溺于声色。杨氏家族受宠,骄奢横行,心怀叵测的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拥重兵镇守边疆。加上连年对外用兵,人民不堪赋税、兵役的沉重负担。潜藏着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互相交织,日趋复杂。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有一技之长者入京应试。杜甫欣然而往。结果应试者竟无一人入选。李林逋却“送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元结《谕友》)。面对这次政治骗局,杜甫产生了对世态的强烈憎恶。“纨绔不饿死,儒官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发出了第一声控诉。此后,他多次向朝廷官员直至唐玄

杜甫“诗史”寻踪 3

宗投书,以诗文求荐,均无结果。直至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才被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微职。

在长安,杜甫长期寓居客舍,最后一年,移居城南汉宣帝杜陵及许后少陵所在地,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漫长的十年,诗人过着饥寒交加、穷困潦倒的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苦难的生活冷酷无情地折磨了杜甫,同时也成了杜甫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巨大推动力。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个人遭际的不幸和辛酸,激发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使他的诗歌创作突破了“自我”的小天地,转而面向社会现实,面向人民,从而焕发出新的光辉。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写的《兵车行》是杜甫直接抨击统治集团的第一声怒吼,它标志着杜甫诗歌创作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光辉起点。

《兵车行》是唐玄宗穷兵黩武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信史和实录。自天宝六载(公元747年)起,唐帝国不断对吐蕃、南诏、契丹发动战争,连遭失败。仅在吐蕃石堡城一战,唐军就伏尸数万。九年冬,又大量征兵,同时出击吐蕃和南诏。十年春,大败。为补充兵员,在关中再募士兵。南诏多瘴疠之地,瘟疫流行,被征者不愿前往。御使大夫杨国忠就“遣御使公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车哭声震野。”(《资治通鉴》)在长安的咸阳桥边,杜甫亲眼目睹了点行出征的凄惨场面,倾听了出征士兵的哭诉,写下了《兵车行》。全诗先记叙“行人”与家人生离死别的惨状。“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一幅多么怵目惊心、惨绝人寰的画面!诗歌接着借“行人”的答话,申诉了他们自己以及全家的悲惨遭遇:十五岁被迫去防守边疆,到满头白发还不能回乡与家人团聚。多少田园无人耕种,荆杞丛生,而朝廷的租税却一点也不能少。今天的“行人”不就是异日的怨鬼吗?“君不见青海头,从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真可谓一字一滴血,一声一行泪。造成这人间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大胆而深刻地揭示,这是因为“武皇开边意未已”,唐玄宗开拓疆土的野心还没有满足。诗人同情谁,痛恨谁,是何等泾渭分明!这是一首杂言古体叙事诗,杜甫以敏锐的洞察力,选取了生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场景入诗,以一斑窥全豹,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的社会危机,突出了非战的主题。语言质朴而鲜明,叠音词的运用,动词的精当选择,三言七言的穿插,都在表情达意上产生了气势奔腾,一泻千里的艺术效果。

三、成熟时期。

包括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任命以后,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漂泊西南以前的将近四年时间。这是杜甫一生中现实主义创作成就最辉煌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杜甫从京都赴奉先期间的创作。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的某日半夜,诗人从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