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关键词:细读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涵盖了文学的起源、发展、结构、风格、流派、作家、作品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后人种主义等众多角度来总结西方文论的专题知识点。
一、结构主义1. 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对“结构”的研究。
结构主义通过对文本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文本内部的意义体系和结构规律。
2. 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弗洛伊德、赫拉德·格拉米希等。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 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结构主义的出现使得文学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历史、作者、文学作品等观念转向了更加注重文本本身的内部结构和意义。
这种转变为后来的文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二、后结构主义1. 后结构主义的起源和特点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后结构主义擅长发现和解读文本的多重意义,并试图揭示文本之外的更深层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2.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让-福科·利约塔、朱利亚·克里斯蒂娃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并对后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3. 后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后结构主义的出现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和理解,并使得文学研究更加注重对文化、社会、权力等方面的分析和关注。
由此,后结构主义为后来的文论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和材料。
三、后现代主义1.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和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文论观念,它试图超越传统的现代主义范畴,反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伦理、形式和结构的限制,强调个体主义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西方文论关键词:细读
其三,美国新批评具有一种强烈的“文本中心主义”思 想,它只关注“纸页上的文字”。文学批评不能超出诗歌 的范围而沦为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传记等等。20世 纪40年代后期,新批评的另一重要成员威姆萨特和比尔兹 利发表了两篇著名论文《意图谬误》(1946)和《感受 谬误》(1948),将“文本中心主义”思想明朗化、极 端化。他们一方面反对文学批评将“作者意图”和“意图 的实现”变成了评判文学的标准,另一方面反对“将诗和 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将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相 混淆”。他们的出发点是反对“意图主义”和“感受主义” 文学批评,反对“重外部依据而轻内部依据”的做法,避 免传记式和历史式文学批评,避免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文 学批评。但是他们的观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的文章 一方面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另一方面斩断了作品与 读者的关系,从而使文学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反讽指语言结构的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不同或 相反。比如,你的同学通过作弊通过了一项重要的 考试,你对他说,“你真是聪明透顶!”在新批评 的术语中,反讽的意思宽泛而灵活。布鲁克斯在 《反讽:一种结构原则》(1949)一文中将反讽 定义为“语境对一句话的意思的明显扭曲”。它指 文本引入了不同的意思或者不同的态度,并在内部 达到了“平衡”或“统一”。对于布鲁克斯来说: 反讽是诗歌的一种重要的结构原则,它使诗歌内部 获得一种稳定性。
影响更大的主观论解释学将读者视为文本意义 的本源,完全打破了新批评的细读原则和“感受谬 误”论,由此产生的读者反应理论在对具体文本进 行细读时,已经不考虑文本的内部结构,甚至不考 虑情节、人物、叙事视角、修辞、音韵等因素。实 际上,它已经不把文本当作研究的中心,相反,它 更重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将读者和阅 读过程视为文本意义的来源。因此,它对文本的解 读集中于读者的具体经验、前理解、期待视野、鉴 赏水平等,特别是寄望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再 创造”作用。就这样,读者反应理论从读者的角度 找到了文本细读的新方法、新观念。
西方文论复习要点
1.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
(P18-20)理式论摹仿说: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理式”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是神的化身。
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
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
他认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
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
但就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
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2.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与悲剧理论。
(P29-34-42)文学本质论: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等人的“艺术摹仿”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但是艺术的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存在的,肯定摹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本质在于诗人和艺术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美的艺术都是“摹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和摹仿艺术的区别。
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这使“文艺摹仿自然”的对象更为明确,为揭示文艺的本质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艺术摹仿反映的是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你,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其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过失说”,即是好人犯了错误。
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
第2讲,西方文论
第一、本体论批评
•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 兰瑟姆的本体论批评 • 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误》、《情感 谬误》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depersonalization)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不是 表现个性,而是逃避 个性。
《传统与个人才能》
• 整个文学是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具体的作品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文 学家受到文学传统的深刻影响,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 有个性 • 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艺术家的过程就是不停的自我牺牲,持续的个性泯灭。” “艺术家越高明,他个人的情感和创作的大脑之间分离得就越 彻底”。 “在氧气和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的过程中,白金作 为催化剂,既不可或缺又本身不受任何影响。诗人创作时他的 思想犹如白金,既是创作的源泉又不介入作品中去。” • 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 表现情感的, “这种感情只活在诗里,而不存在于诗人的经历中。艺术的感 情是非个人的。”
俄国形式主义
时间: • 1915-1930 两个中心: • 莫斯科语言学学会 • 诗歌语言研究会 (奥波亚兹) 历史沿革: 俄国形式主义——捷克布拉格学派——法国结 构主义
两个重要代表人物
罗曼· 雅各布森 1896-1982
Viktor Shklovsky 1893-1984
文学性(literariness)
• 诗歌语言VS.实用语言 用新的术语置换西方传统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材料和手法 故事和情节 彻底颠覆了西方传统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是形式的艺术。第一、内容不能 决定形式,内容不能创造形式;第二、形式有不受内 容支配的独立自主性;第三、形式可以决定内容,创 造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内容。
西方文论关键词雷蒙_威廉斯
赵国新
雷蒙 威廉斯
肆, 涉及文化研究、 文学批评、 文化人类学、 社会学和传 播学等学科 , 并在 每一个领 域 都不乏独到之见。无论是 20 世纪 50 年代 就蜚声学界的老一代新左派学人 , 还是 60 年代之后声名鹊起的 新一代新 左派人士 , 都难与之匹敌。
成风, 威廉斯就在此时加入了英国共产党。 ( W ood, 1959; Woodham , 2001) 就学期间 , 威廉 斯受到两 种思 想的影 响 : 以考德威尔 ( Christ opher Caudw ell) 和 韦斯特 ( A lick West )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 文化理论和文学 批评; 以 利维斯为 代表的 细绎派文学批评。他后来的所有论著都与 之有关 , 对于它们, 他既有接受, 又有怀疑, 既有反驳辩难, 也有引申发挥。在 30 年代,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受苏式正统理 论的影响, 信奉经济决定论, 其内容简单粗 糙 , 理论武 断教 条, 动 辄以 文 学为 宣 传工 具 , 以政 治立 场为 判断 作 品高 下 的标 准。 不过, 在当时激愤的政治气候之下 , 这种文 化理论 还是不乏 拥护者。在这一时 期, 他 是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经济决定论的。威 廉斯对马克思主 义的接受 , 在很大 程度上 是出于阶级情感 , 而不是 折服于经 济决定 论的学理; 他在情感上倾心马克思主义 , 但 是在理智上 , 他钟情于 30 年代以来植根于 剑桥大学的细绎 派文学批 评, 细绎 派缜密 细致的专业批评 手法、 对 保守的学 院派文 化所持的批判态度 , 最令他心仪。 大学生活刚 开始 , 二 战即 爆发。 1941 年 7 月 , 他应征入伍, 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 的军旅 生涯。战 争结束后 , 返回剑 桥完成 学业。二战之后 , 左翼激 进思潮在 英国社 会迅速退潮。 1945 年上台的工党政 府, 大 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 创建福利社会 , 30 年代 左派的 一些 社会 主 张得 到 实现。在 大学 里 , 战前生气 勃勃的激进 思想氛围 已经无 迹可寻。被战争折磨得精疲力竭的英国人 正在百业萧条、 经济困顿中开始重建工作, 无暇提出新的政治诉求。 1945 年 , 美国著 名批评家威尔逊 ( Edmond Wilson) 造访伦 敦 , 在他眼 里, 伦敦 的 文化 界 一片 肃 杀之 气 , 近乎幽闭恐怖。( H ew ison: 1) 威廉斯就 是在这种寂寥与平庸的环境下读完了大学。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0 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一.知识掌握要求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二.考核知识点0.1 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
0.2 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三.应试指南0.1记忆: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0.2理解:“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
1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一.知识掌握要求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1.1 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
1.2 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
1.3 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4 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 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1.6 庞德的“意象”定义。
1.7 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三.应试指南1.1记忆: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
1.2理解: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
1.3理解: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1.4记忆: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理解: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1.6记忆: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7理解;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2 表现主义一.知识掌握要求了解表现主义文论的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2.1 表现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及其主要论著。
2.2 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
2.3 科林伍德对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区分。
三.应试指南2.1记忆:克罗齐的主要论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科林伍德的主要论著《艺术原理》。
2.2理解: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直觉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直觉即表现,两者不可分割。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西⽅⽂论论西⽅⽂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学理论的不同侧重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世界的⽂学理论即西⽅⽂论,它以西⽅哲学为基础,通过西⽅美学,与西⽅⽂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纵观西⽅⽂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致分成为“四⼤时期”,每⼀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
不同时期的⽂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变化,然⽽⽂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西⽅⽂论是⼀个与东⽅⽂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地区的⽂学艺术理论,⼀般说来是以西⽅哲学为基础,通过西⽅美学与西⽅⽂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它是对⽂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学本⾝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进⾏思考的结晶。
美国当代⽂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书中提出了⽂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学作为⼀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然、⽣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学活动的分法为⼈们普遍接受。
⽽统观西⽅⽂论史,⽂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变化。
⼀、⽂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学活动是⼈的⼀种精神活动,是⼈所从事的⽂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世界是⽂学活动产⽣、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学⽣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更是以⾃⼰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学活动也是⼀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西方文论及解释、简答、论述分析及答案(1)
西⽅⽂论及解释、简答、论述分析及答案(1)1.贺拉斯:古罗马早期⽂艺理论家《诗艺》⽂学语⾔——合式原则观:⼈物形象塑造——类型说观:作家要有判断⼒观。
在题材⽅⾯喜选旧题材。
2.布⽡洛:法国古典主义代表:《讽刺诗集》,《书简集》,《诗的艺术》三⼀律观:主张⼈物性格的定型化和类型化:重视喜剧真实性。
3.华兹华斯:英国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抒情歌谣集序⾔》,诗歌题材原⽥园⽣活,语⾔应该⽇常⼝语,写诗要特注重想象和幻想。
4.⾬果:法国浪漫主义代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重⽂献《克伦威尔》。
体现⽂理思想:(1)原始诗,代《创世纪》“淳朴”(2)古代诗,代《荷马史诗》“单纯”(3)戏剧“真实”5.福柯:法国重要思想家,《疯癫与⽂明》、《事物的秩序—⼈⽂科学的考古》、《规戒与惩罚—监狱的诞⽣》、《性史》考古学和乐谱学的哲学观;话语权⼒观。
6.亚⾥⼠多德:古希腊⽂学理论家、《诗学》;模仿说;悲剧论;净化说;过失说。
7.莱⾟《汉堡剧评》、《拉奥孔》探讨绘画与诗歌区别诗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包孕性倾刻;诗⽤⼈⼯符号,绘画⽤⾃然符号。
8.康德: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与批判》。
判断⼒—规定判断⼒和反思判断⼒。
游戏说。
9.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论代表《词语的复活》《学术错误态》陌⽣化观10.(亚⾥⼠多德)悲剧:是对于⼀个严肃、完整、有⼀定长度的⾏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具有各种悦⽿之⾳,分别在悲剧的各部分使⽤;摹仿⽅式是借⼈物的动作进⾏表达,⽽不是采⽤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怖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1.(布⽡洛)三⼀律:法国古典主义⽂论学布⽡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的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法则。
强调戏剧创作要严格遵守⼀天之内、⼀个地点、⼀条线索的所谓规律。
三⼀律反映了法国君主专制时期⼀切服从理性,⼀切要有法规的政治需要,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
12.(⾬果)美丑对照原则:是⾬果美学思想的核⼼所在,即崇⾼与滑稽,优美与丑怪的对⽴统⼀。
西方文论关键词雷蒙_威廉斯
略说
1988 年 1 月 27 日 , 英国广播公司播发 了一条讣闻 , 令英美 左派知识 分子为之 震 悼不已: 著名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 文学批评家雷蒙 威廉斯 ( Raymo nd Wil l iams, 1922 1988) 因身患绝症, 医治无效 , 于 1 月 26 日不幸辞世 , 享年六十六岁。英 国广播公司 很少发布知 识分子的 讣闻, 享 受这份哀荣 绝对是异 数。终其一 生, 威 廉 斯以其深厚的学养、 严谨的生活方式、 谦冲 自抑的行事做 派, 一直为人所称许。自 20 世纪五六十 年代以来 , 威廉斯 一直被英 国 新左派奉为 精神导师。他的早逝 , 让新 左 派痛失精神支柱。 114
赵国新
雷蒙 威廉斯
肆, 涉及文化研究、 文学批评、 文化人类学、 社会学和传 播学等学科 , 并在 每一个领 域 都不乏独到之见。无论是 20 世纪 50 年代 就蜚声学界的老一代新左派学人 , 还是 60 年代之后声名鹊起的 新一代新 左派人士 , 都难与之匹敌。
成风, 威廉斯就在此时加入了英国共产党。 ( W ood, 1959; Woodham , 2001) 就学期间 , 威廉 斯受到两 种思 想的影 响 : 以考德威尔 ( Christ opher Caudw ell) 和 韦斯特 ( A lick West )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 文化理论和文学 批评; 以 利维斯为 代表的 细绎派文学批评。他后来的所有论著都与 之有关 , 对于它们, 他既有接受, 又有怀疑, 既有反驳辩难, 也有引申发挥。在 30 年代,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受苏式正统理 论的影响, 信奉经济决定论, 其内容简单粗 糙 , 理论武 断教 条, 动 辄以 文 学为 宣 传工 具 , 以政 治立 场为 判断 作 品高 下 的标 准。 不过, 在当时激愤的政治气候之下 , 这种文 化理论 还是不乏 拥护者。在这一时 期, 他 是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经济决定论的。威 廉斯对马克思主 义的接受 , 在很大 程度上 是出于阶级情感 , 而不是 折服于经 济决定 论的学理; 他在情感上倾心马克思主义 , 但 是在理智上 , 他钟情于 30 年代以来植根于 剑桥大学的细绎 派文学批 评, 细绎 派缜密 细致的专业批评 手法、 对 保守的学 院派文 化所持的批判态度 , 最令他心仪。 大学生活刚 开始 , 二 战即 爆发。 1941 年 7 月 , 他应征入伍, 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 的军旅 生涯。战 争结束后 , 返回剑 桥完成 学业。二战之后 , 左翼激 进思潮在 英国社 会迅速退潮。 1945 年上台的工党政 府, 大 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 创建福利社会 , 30 年代 左派的 一些 社会 主 张得 到 实现。在 大学 里 , 战前生气 勃勃的激进 思想氛围 已经无 迹可寻。被战争折磨得精疲力竭的英国人 正在百业萧条、 经济困顿中开始重建工作, 无暇提出新的政治诉求。 1945 年 , 美国著 名批评家威尔逊 ( Edmond Wilson) 造访伦 敦 , 在他眼 里, 伦敦 的 文化 界 一片 肃 杀之 气 , 近乎幽闭恐怖。( H ew ison: 1) 威廉斯就 是在这种寂寥与平庸的环境下读完了大学。
西方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高教自考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题一1.诗画界限论(莱辛的)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
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
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
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关键词:诗画---同:模仿自然不同:诗—时间艺术--表现范围广--美、丑均能表现--人为的符号(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空间艺术--表现范围窄--适宜于表现美----自然的符号(形状和色彩)诗—动作(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求其真--动作的复杂冲突画—物体(空间中并列的事物)--求其美--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性类比”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
“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又译鲍姆嘉通。
西方文论关键词解构_童明
外国文学 F o r e i n L i t e r a t u r e g
S e 2 0 1 2 p. N o . 5, 2 0 童 明
并不始于德里达 。 为 从 广 角 观 察 解 构 的 脉 络 及 其 内容提要 :解构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 种种而不失细察 , 本文以解构的首要意义贯穿全文的上 、 下两篇 。 解构看到 : 对人类 健 康 生 存 的 奴役和践踏 , 往往来自某些威风凛凛的 “ 真理 ” 体系 ; 解构的首要意义 , 在于它揭示了 西 方 本 体 论 为稳定 “ 真理 ” 体系所依赖的 “ 逻各斯中心 ” 的症结 所 在, 主张以“ 自 由 游 戏” 走 出 此 种 结 构/体 系 的禁锢 。 上篇从柏拉图的二元对立 、 本体论的 两 个 假 设 ( 以“ 逻 各 斯” 为 其 象 征) 说 起, 追溯解构 , 海德格尔如何思辨本体论的 “ 真理 体 系” 进而讨论德里达如何承继“ 尼 采 式 转 折” 的先驱尼采 、 形成他自己的语汇和方法 , 以及和当代的符号 概 念 的 关 联 。 下 篇 详 述 文 学 创 作 、 文学与文化批 评中的解构 , 以及解构和拉康心理分析 、 文本 理 论、 符 号 概 念 的 关 联。作 者 还 指 出: 耶鲁学派不 仅是缺乏力度的解构 , 而且因德曼的误导 , 形成和德里达解构的重大区别 。 德曼的 伪 解 构 , 因为 曾经影响广泛 , 造成当代解构的许多问题 。 本文对其中几个关键问题做了分析 。 本 文 的 最 后 一 部分讨论解构的中西比较 。 作者认为 : 理解解构 这 样 的 西 学 概 念 类 似 于 翻 译 , 先要在西方的语 境中体味 , 方能找到解构和中国各种思想在意 向 上 异 和 同 的 关 联 。 归 根 结 底 , 我们在解构中发 解构是一种不受“ 光明进 现的是一种并非陌生的智慧 。 在中西共存于资 本 主 义 全 球 化 的 世 界 , 步” 宏大叙述所讹诈的内省力 。 关键词 :逻各斯 中西比较和解构 反 辩 证 法 德 里 达 尼 采 式 转 折 拉 康 心 理 分 析 德曼 文本理论 ( ) 中图分类号 : G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5 5 2 9 2 0 1 2 0 5 0 0 9 0 1 4 - - -
“西方文论导读”课程复习要点
“西方文论”课复习要点1、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从古希腊流行的模仿说入手,肯定了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现实世界又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因此文艺是“模仿的模仿”,I n艺术是影子的影子。
柏拉图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一种模仿关系,而他的模仿说,又建立在理式论的基础上,这就必然认定文艺是不真实的。
柏拉图的心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理式世界属于理性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属于感性世界。
他否定文艺模仿现实具有真实性,而将获得真实性的理想指向了属于理性世界层面的理式世界。
2、柏拉图是怎样理解文艺的功能的?他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柏拉图提出了功用论的文艺价值论,就是以社会道德功用判断文艺价值。
他对文艺的基本态度和价值标准是:文艺必须对社会有道德功用,有道德功用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化就是服从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
驱逐诗人的原因:认识论层面上,诗人的“无知”导致了审时度势的浅薄;本体论层面上,诗的虚幻丧失了或本来就不具备的深刻哲学内涵;方法论层面上,诗本能地排斥科学分析,无意于透过现象和表面,抓住本质。
神学或形而上学层面上,诗与诗人歪曲真相,把神“人化”(渎神)。
3、如何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在柏拉图看来,灵感来自两条途径,第一种是神灵凭附诗人或艺术家,使他们处于迷狂状态,然后在迷狂中输给他们灵感,暗中操纵他们的创作。
第二种是不朽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
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具有知识,只是在出生后忘记了。
只有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才可以回忆起这种先验的知识。
柏拉图关于灵感的两种解释,始终不渝地表达了文艺创作过程中感性属性和理性属性的统一,审美与认识的统一,情感寄托与道德训诫的统一。
4、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理解文艺的本质的?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总体上,文艺的本质是一种摹仿;文艺的摹仿是创造性的;摹仿的性质是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真实。
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且认为文艺本身就揭示和体现着“可然律或必然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现着高度的真实性。
西方文论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题答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答: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
①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人本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②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
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都希冀能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研究文艺作品及文学现象,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形式、语言、语义等内部研究,甚至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其实从研究对象来看,科学主义注重研究文本而人本主义注重对作者和读者的研究,故广泛涉猎文化现象的原型批评、西马文论及后世兴起的诸多文化研究流派,可以归入一个文化研究的新潮流。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包括: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学主义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结构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20、30年代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兴起)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30、40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兴起;60、70年代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完成。
)。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非理性转向,主要就人本主义而言。
★语言论转向:古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17世纪: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笛卡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
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
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第一讲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一、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
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1、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三,美国新批评具有一种强烈的“文本中心主义”思 想,它只关注“纸页上的文字”。文学批评不能超出诗歌 的范围而沦为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传记等等。20世 纪40年代后期,新批评的另一重要成员威姆萨特和比尔兹 利发表了两篇著名论文《意图谬误》(1946)和《感受 谬误》(1948),将“文本中心主义”思想明朗化、极 端化。他们一方面反对文学批评将“作者意图”和“意图 的实现”变成了评判文学的标准,另一方面反对“将诗和 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将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相 混淆”。他们的出发点是反对“意图主义”和“感受主义” 文学批评,反对“重外部依据而轻内部依据”的做法,避 免传记式和历史式文学批评,避免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文 学批评。但是他们的观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的文章 一方面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另一方面斩断了作品与 读者的关系,从而使文学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新批评的另一位奠基人、剑桥大学教授理查兹否认文 学作品内存在所谓的“幽灵般的审美状态”,认为一切美 都是读者心中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理查兹不仅建立了一 整套“批评原则”,而且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建立了一 种能够在大学课堂里操作的“实用批评”。他做了一个著 名的试验,选择13首诗歌,去掉诗歌的作者和题目,让他 的学生在没有作者生平和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对诗歌进行 解读和评价。结果非常好笑,那些大诗人的伟大作品却被 评得一无是处,而一些不好的诗歌却被认为是佳作。理查 兹对这个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立了一些文本细读的规则, 其批评方法遂在英美大学广泛采用,产生了极大影响。新 批评避开作者生平、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对作 品进行细读的做法就来源于此。
在美国,新批评肯定和继承了艾略特、理查兹 和燕卜荪的思想,认为他们代表了英美新批评的 新方向。概言之,美国新评对象,它的理论主要 是诗歌研究的总结,反过来,它也主要适用于诗 歌研究。布鲁克斯和沃伦于1938年出版的《理解 诗歌》收录了古今345首英语诗歌,用新批评的 细读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和阅读这些作品。由于 这本教材在美国大学中被广泛采用,从而产生了 巨大影响。用米勒的话说,它培养了一代人的阅 读习惯,以至使人在评论一首诗时,“都小心翼 翼地不提诗歌的作者”。
略说
“细读”(close reading)指对文本的语言、 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 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它强 调文本内部语言语义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文 本结构中各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纷繁复杂的关系。 细读的主要特点是“确立文本的主体性”,注重 文本内部的语义和结构对意义形成所具有的重要 价值,而不主张引入作者生平、心理、社会、历 史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来帮助解读文本。从根本上 说,它是一种以内部研究为特点的“文本批评”。
其四,美国新批评是一种“本体论”批评,它始终坚持 文本的“独立性”,将其视为“自给自足”的现象。它将 文本视为批评的唯一客体,反对进行道德式或文化式的批 评。布鲁克斯还反对将形式和内容分离开来的“二元论” 文学批评,认为诗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效果依赖于各个 部分的有机结合。 1942年,韦勒克和沃伦出版了《文学理论》一书,对新 批评理论进行了一个系统总结。该书作者将文学批评分为 “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大类型,从理论角度论证 了为什么“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 品本身”。他们反对过分倚重生平、社会环境、背景等外 部因素而“轻视作品本身”的做法,强调“文学研究的当 务之急是集中精力去分析研究实际的作品”。该书问世以 来,被西方许多大学选用为研究生教材,成为新批评的核 心著作。
综述:新批评(New criticism)
• 新批评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但它的发展和传播发生在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在英国,其最重要的奠基人是艾 略特和理查兹;在美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有兰塞姆何 他的学生艾伦· 退特、布鲁克斯和罗伯特· 沃伦。兰
塞姆1941年出版了《新批评》一书,阐述了这 个派别的基本观点,新批评从此而得名。 • 从一开始,新批评就强调文本的中心地位,贬抑 作家在批评中的位置。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提倡对作品的语言、结构等进行细致的分析。艾 略特认为,文学作品一旦写成,就不再与作者有 关,不再受到作者观点和生平的影响。
细读方法在英国的主要阐释者是燕卜荪,他是理查兹的 学生,20世纪30年代曾经在我国的燕京大学任教。他在 《七种类型的含混》(1930《含混七型》)中分析了从 莎士比亚到艾略特的英国诗歌名篇,揭示了“含混”(或 “复义”、“歧义”等)在这些诗歌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 被使用所达到的特别的和出人意料的效果。燕卜荪将批评 的焦点锁定在诗歌语言意义的不稳定性上,词语的排列组 合、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句式结构的变化常常在诗歌中 形成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义。燕 卜荪把这些“不同的或相互矛盾的意义”称为“含混”。 但是,“含混”并不是诗歌创作的缺陷,而是诗歌内部意 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表现,正是这些意义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给予了诗歌艺术价值。
在西方,细读一直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文学批评的 实践中。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对文本结构的分析、 对语言的内涵和外延的探索一直在文学批评中占有 一定的位置。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批评策略,它 在20世纪前半期随着英美“新批评”的出现才被 确立。作为一个批评流派,新批评使细读逐渐体系 化和制度化,使之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被广泛地和有 意识地运用。最终,“细读”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的 文学阅读方法和态度,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必 经的工作程式,甚至还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学教学方 式。
其二,美国新批评是一种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特别注重 诗歌语言特性的研究。它关注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 艾伦· 退特在《论诗歌的张力》(1938)中认为,诗歌语 言的内涵和外延往往形成一种“张力”,因而构成了诗歌 的内部结构。外延(extension)指词的本意,即指称意义; 内涵(intension)则指词的引申意,即众多的暗示和联想 意义。诗歌语言既有明确的外延概念,更有丰富的联想暗 示意义,两者相得益彰,但诗歌批评着重于诗歌语言无限 丰富的内涵意义。他摘去二词的前缀ex-和in-,创造出一个 新词“tension(张力)”,并强调“诗的意义在其张力, 即我们从外延与内涵两极之间能够找出的全部意义的统一 体”,诗歌由此获得的辩证意义结构即张力结构。可见, 退特的张力说旨在把批评的焦点引向诗的内部研究,研究 诗的张力就是研究具有丰富内涵的诗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