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自强不息之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家自强不息之文化
摘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直是儒家思想中能激励人的核心思想,我们要传承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而其中的儒家自强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必定对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成功,需要无尽的艰辛和等待,所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唯有自强不息,才能用毅力和睿智去实现奋斗一生的梦想。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古代儒家的思想中,这里所表现出的“天”,不是荀子那种绝对外在自然的“天”,也不是孟子内在主宰的“天”。它是外在的,却又具有道德品格和感情色彩的。它似乎接近孟子,但是又并不是孟子那样从个体内在的心性先验道德论出发,而是以荀子那种广阔的人类外在活动与自然发展过程出发。《易传》在设计整个人类历史、宇宙事物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观点上更接近荀子,而不是孟子。整体的精神表现仍然是荀子荀学的。
在儒家思想中,人们认为生命是有限的,生命也是宝贵的,但与此同时生命又是充满坎坷和艰辛的。儒家学派的人认为,君子应该要有一往无前的气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人生路漫漫,路途是坎坷还是
平坦,这些对于我们凡夫俗子来说都是未知数,不同的人选择用不同的方法来面对未知的事物:有的人选择全力以赴的挑战,不管前面是机遇、危机还是压力,一一化解,自强不息,用生命描绘奋斗的轨迹,永远满来为人生画上成功的句号;有的认为外界事物所逼,半推半就中应付挑战,结果事倍功半,苦不堪言;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想法设法逃避一切未知事物,殊不知人生路上必有挑战,即使你逃避了这次,也会有另一个挑战再次与你相遇,总有一次你会没有逃避的机会,所以为什么我们不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挑战呢?
儒家强调“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全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政治上,儒家学派的学者,一直提倡“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道理,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干预这个社会,介入国家政治生活,并借助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成为整个儒家学派的共识,所以儒家学派的人都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的想法,他们都有共同的出世思想,他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修身养性,扩大自己的影响,进而促使自己所处的社会成为真正具有“仁义礼智信”的理想之国。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坚强之毅力是实现“仁”所不可缺少的品质。
在孔子看来,人容易被外在的各种诱惑和自身的欲望所左右而做不到坚持自己的志向。因此,无欲则刚。
儒家讲的“自强”,就是“反求诸己”,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理想人格所提倡的自强精神的深刻写照;除此之外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说过“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周易大传》提出“刚健”、“自强不息”的生活准则。《大有·椽传》云“大有,柔则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系辞下砖》又论健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横溢易知险。”这就是说,天下之至健在于能知险而克服之以达到恒易。所谓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儒家重视“不息”,《中庸》云“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儒家强调不懈的努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孔子肯定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又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了他们独立的人格。孔子更认为,为了使行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进而提出“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里的“所欲有甚于生者”即义,其中包括人格的尊严。他举例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导致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受嗟来之食,即为了保持人格的尊严。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这也是自强不息的要求。
中国儒学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其独特的人文优势,因为它不是完全封闭,绝对排他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于异质文化的传入,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是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的会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他在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中表现了特有的“尊德性而道学问”的理性态度。因此,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这也是它能够流传至今的最大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一样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人生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换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人手中。推动世界进步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所以不管我们如何平庸,只要我们自强不息,就一定能改变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就能开拓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只要我们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