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书(宾格) книга
Я читаю книгу. Я книгу читаю. Читаю книгу я.
Книгу читаю я.
书读我。
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 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 主语——宾语——谓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子是疑问句 宾语是疑问代词 动词宾语例: 《左传· 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 《庄子· 逍遥游》:“彼且奚适也?” 《史记· 项羽本纪》:“沛公安在?” 介词宾语例: 《论积贮疏》:“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曹刿论战》:“乃入见,曰:何以战?”
“惟(唯)……是(之)……”形式:
《左传· 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 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荀子· 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 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4、一般强调性宾语前置(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诗经· 小雅· 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左传· 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诗经· 卫风· 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左传· 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关于宾语前置: 前两种宾语前置的原因 王力《汉语史稿》:“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 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 前面。”又:“到了南北朝以后,这种疑问代词和否定句中 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从此以后,凡是 在书面语言里运用先秦时代那种代词宾语前置的结构,那只 是仿古,而并不反映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 子张》:“子夏云何?”
古代汉语的词序
在上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 在上古汉语中, 语而把宾语前置却无任何标志或 条件限制
……寡人是问。.....寡人是徵。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是以肠一日而九迴。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曹刿)乃入见,问:“何以战?”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 无所用之。
(三)为了强调而把宾语前置, 为了强调而把宾语前置, 宾语后边再用代词复指一下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用“是、之”来复指的宾语前置句,还可以在前置宾语的前边加上 “唯(维、惟)”对宾语在范围上加以限制,构成“唯(维、 惟)……是(之)……”的固定句式,语气更加强烈。如“率师以来, 唯敌是求。”“唯余马首是瞻。”“惟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这种格式有时还可以省略“是(之)”,如“唯秦所命从也。”还 可省略为“唯.....”的格式,如“佗邑唯命。”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关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问 题,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 这一语法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 格的,很少例外。 格的,很少例外。
这种例外只有: 第一,个别动词用“为”的句子中,疑问代词宾语有不前置的 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 第二,“如何、若何、奈何”等固定格式中,“何”可以不前置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幽风伐柯)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因为“如何、“若何”、“奈何”是由“如……何”、“若……何”、 “奈……何”演变而来的,“如、若、奈”是动词,“何”作谓语, 并不作宾语,因此不受此规律的制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汉代以后,在口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一规则就慢慢地消失 了。如汉乐府《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但是 汉代以后写古文的人还一直遵守着这一规则:“噫!微斯人,吾谁与 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第五讲-古代汉语的词序
则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 《史記·淮隂侯列傳》)
3.名詞+數詞+量詞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 風·伐檀》)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左傳·隱公 元年》)
4.數詞+量詞+(之)+名詞
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 樂。(《論語·雍也》)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不”“未”“毋”“無” “莫”
丘雖不吾誉,吾獨不自知邪?(《莊子·盗跖 》)
鄰國未吾親也。(《國語·晉語》)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进 》)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
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 子·秋水》)
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是之 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 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 年》)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 四年》)
狄應且憎,是用告我。(《左傳·成公十三 年》)
子產是以能為鄭國。(《左傳·襄公三十一 年》)
惟陳言之務去。(韓愈《與李詡書》)
小國將君是望,敢不稽首。(《左傳·襄公三 年》)
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 乎?( 《左傳·成公八年》)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 )
子為司寇,將盜是務去。(《左傳·襄公二十 一年》)
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 鼎?(《左傳·昭公十二年》)
第五讲-古代汉语的词序.ppt
一、賓語前置 (一)疑問代詞作賓語 1、作動詞的賓語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惧?(《論語·颜渊》) 呜呼曷歸,予懷之悲。(《尚書·五子之歌
第10讲 古代汉语的词序
四、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古代汉语一般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古代汉语一般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 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 .(一般的方法 .(一般的方法) 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又与之遇, 皆北。( 左传文公十六 。(《 如: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 文公十六 年》) 子墨子[ 。(《墨子公输 公输》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 公输》) 现代汉语如“看两遍” 现代汉语如“看两遍”、“踢三脚”。 踢三脚” 与现代的差别: 与现代的差别:
三、谓语前置 有两种句子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有两种句子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1.表示疑问的句子。 .表示疑问的句子。 何哉,尔所谓达者?( 论语颜渊 ?(《 颜渊》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 颜渊》) 谁与,哭者?( 礼记檀弓 ?(《 檀弓》 谁与,哭者?(《礼记 檀弓》) 2.表示感叹的句子。 .表示感叹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 !(《 汤问》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汤问》) 君子哉,若人!( 论语公冶长 !(《 公冶长》 君子哉,若人!(《论语 公冶长》)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 如何” 如何 若何” 奈何” 词、 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 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 。如: 何 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汤问 汤问》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 汤问》) 寇深矣,若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 ?(《 僖公十五年》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 僖公十五年》) 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羽本纪》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项羽本纪》) 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羽本纪》 沛公安在?(《史记 项羽本纪》) 卿欲何言?( 赤壁之战》 ?(《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乃入见, 何以战? ( 曹刿轮战》 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轮战》)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1.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僖公五年》 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 语· 先进》 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 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②数词的位置 在动词之前。如: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 文公十 六年》) 七遇:遭遇七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 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 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赵策》)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 鸿门宴》) 注意:这种数词作谓语的情况仅限于数词 “三”。
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 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 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 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襄公 二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四)无标志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
3.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
复指,而不用“是”。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左传· 宣公二年》 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 传· 僖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 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汉语词在句中的次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变化也比较小,“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古今都是一致的。
古汉语中有时谓语放在主语前,“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贤哉,回也。
”这种倒装是强调谓语,这种倒装句大体上和现代汉语是一致的。
但是,古代汉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这些特殊的词序实际上只存在于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里,到汉代就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但由于一些写文章的人习惯于做古,因此在历史古文中也常常出现,了解这些特殊词序,对阅读古书有一定的帮助。
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词序是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到动词前面,这种宾语前置并不是表达一定语气的一般的倒装句,而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
遇有以下三种条件,宾语都要放到动词前面。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上古疑问代词“谁”“何”“奚”“安”“孰”“恶”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1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2、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左传》3、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之轮于此。
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4、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5、方此之时,尧安在?《韩非子·难一》6、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7、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史记》8、圣五有百,吾孰法焉?《荀子》9、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如第一例,“谁”放在“敢”前面。
前置宾语放在助动词前,副词和动词之间。
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1、子归,何以报我?《左传》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3、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4、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5、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26、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蜀道艰险到这个地步,嗟叹你们远路的人为什么要来啊)7、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学习从什么开始,又到哪儿终结)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格的,很少例外,只有“何如”也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格式在先秦就已经是凝固形式,意思已经不是“象什么”而是“怎么样”或“怎样”了。
第3节 古代汉语的词序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要前置 這一條規律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條件: 一是全句必須爲否定句, 二是賓語必須爲代詞。 两者不能缺一。 否定句指句子帶有否定副詞“不”、 “未”、“毋”、“無”或否定性的無 定指代詞“莫”。代詞賓語一般放在否 定詞之後、動詞之前。例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論語· 學 而》) 這個句子很有啓發性,前一分句符合兩個 條件,故賓語前置;後一分句賓語不是 代詞,故不能前置。
“何厭之有”就是“有何厭”,“有什麽 滿足”;“不穀是爲”就是“爲不穀”, “先君之好是繼”就是“繼先君之好”; “虞虢之謂”就是“謂虞虢”。 各句名詞賓語前置,代詞“之”或“是” 起複指賓語的作用,它們位於名詞賓語 後、動詞前。 使用這種句式是起了強調賓語的作用。
1、在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 賓語之前再加上個“惟(唯)”字,構 成“惟(唯) …… 是 …… ”或“惟 …… 之 …… ”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 加明顯。如:
(三)用代詞複指的賓語要前置 這一類賓語前置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 時,還要在賓語後面用代詞“是”或 “之”等複指一下,代詞“是”或“之” 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 齊侯曰:“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齊桓公伐楚》)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 虢之謂也。(《左傳· 僖公五年》) 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孟子· 許行》)
但是,古漢語有少數特殊的詞序是現代漢 語所沒有的。這些特殊的詞序本來只存在 於上古漢語裏,到漢代就已經從口語中逐 漸消失。但後來仿古的作品還使用,故歷 代古文中還常常出現,因此,瞭解這些特 殊詞序對閱讀古文是有幫助的。
一、賓語前置 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詞序是賓語在 一定條件下要放在動詞之前。這種賓語 前置是有一定的語法條件的,它並不是 因爲修辭需要,不是爲了表達一定語氣 而使用的一般倒裝句。嚴格地說,不能 叫賓語前置,因爲這些句式原本賓語的 位置就是如此,或許就是遠古句法的遺 留。(賓語前置是以現代漢語的角度來 說的) 古漢語中,賓語處在動詞的前面有三種句 式。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的宾语而前置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我与哪个更亲近呢?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
这条规则在先秦是比较严格的,可以说是没有例外。
思考:我们就经常见到“如何”这个词,为什么“何”作宾语而没有前置呢?例:1、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敌人受了伤而没有死,怎么不再次打击他们呢?2、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赵策》——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害怕昭奚恤,果真怎么样呢?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如何”这种结构形式正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
宾语…之‟省略了。
“何”在“如之何”的结构中,本来不是宾语,而是谓语,所以就不受这条规律的制约了。
“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怎么”等。
在句子结构中也只能作为一个成分来分析,不能拆开来作为两个成分来分析。
例: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协力和互相勉励,对这个应该怎么办?同“如何”“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奈何”“若何”“奈之何”“若之何”。
例: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什么是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这些否定词,可以是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也可以是动词“无”,还可以是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
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的词序【教学目的】本节讲授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主要介绍宾语前置问题。
学习本节,要让学生理解词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要让他们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理论】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重点难点】宾语前置【所用课时】学时【教学内容】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达。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对于靠词形变化表达意义的语言而言,词序对它的约束力并不大。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
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我打你。
——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主语在谓语前,动词在宾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
但古汉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等。
下面予以介绍。
这些特殊的词序本来只存在于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里,到汉代就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
但后来仿古的作品还使用,因此历代的古文中还常常出现,因此,了解这些特殊词序对阅读古文是有帮助的。
一、宾语前置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它并不是因为修辞需要,不是为了表达一定语气而使用的一般倒装句。
严格地说,不能叫宾语前置,因为这些句式原本宾语的位置就是如此,或许就是远古句法的遗迹。
古汉语中,宾语处在动词的前面有三种句式:1、疑问代词作宾语上古汉语,疑问句里疑问代词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一条相当严格的规律,几乎没有例外。
《古代汉语的词序》课件
形容词的词序
总结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前或之后,根 据具体语境而定。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的属性或特征, 因此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在名词之前或之后 ,具体取决于语境和表达的需要。例如,“高楼”中 ,“高”是形容词,“楼”是名词,形容词“高”位 于名词“楼”之前,描述了楼的高度属性。又如“楼 高”中,“高”是形容词,“楼”是名词,形容词“ 高”位于名词“楼”之后,强调了楼的高度特征。
词序的分类
• 词序的分类: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顺序,可以将词序分为多种类型,如主语-谓语-宾语顺序、定语-中心词顺序、状 语-中心词顺序等。
词序的重要性
• 词序的重要性:在古代汉语中,词序是表达语义和语用功能 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词序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语用功 能,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正确的词序也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语言发展的需要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新 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出现, 需要调整原有的词序来适 应新的表达需求。
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 化交流,也促进了词序的 演变。
词序演变的过程
先秦时期
古代汉语的词序比较自由,先秦 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固定的词
序。
汉魏六朝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是古代汉语词序演 变的加速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 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一些新的词 汇和表达方式,词序也发生了较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中心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 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例如,“食马”中,“食”是动词,“马”是名词,“之”是形容词,动 词“食”位于名词“马”之后,形容词“之”之前。
古代汉语的词序
第二章古代汉语的词序第一节宾语前置这里说的宾语前置,是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比较普遍的用法和稳定的情况来讲的,区别于临时性的修辞性的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大哉,尧之为君!”(主谓倒装)宾语前置有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两种。
古代汉语中,宾语通常还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如“治国家”,“乱天下”,“以粟(易之)”,“(治)于人”。
但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
这种条件是: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一)动词宾语前置(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欺谁)(2)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成三年》)(敢怨谁)(3)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谓何;说什么)(4)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适奚;去哪里)(5)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在安:在哪里)(6)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二)介词宾语前置(1)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以何;拿什么)(2)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与谁)(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与谁)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一类宾语前置,包含的条件实际是两个,一是句子为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二是宾语是代词。
(1)吾爱之,不吾.叛也。
(《左·子产论尹何为邑》)(不叛吾)(2)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未亲吾)(3)我无(毋,不要)尔.诈,尔无(毋)我.虞(诈)。
(《左·宣十五年》)(无诈尔,无虞我)(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孟子·许行》)(莫或欺之,没有人欺骗他)(5)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古代汉语的词序
俞敏1981《倒句探源》 俞敏1981《倒句探源》 1981
(《語言研究》創刊號) 語言研究》創刊號)
漢藏語系:原始漢語跟藏語 漢藏語系: 都保留漢藏母語的特點: 都保留漢藏母語的特點:止 詞在前,動字在後; 詞在前,動字在後;中心詞 在前,修飾語在後。 在前,修飾語在後。
古代漢語的語序
1、賓語前置 2、定語後置 3、與數量表達相關的 語序問題
語序:句子成分的順序。 語序:句子成分的順序。 詞序? 詞序?
1、賓語前置
1.0. 正序和倒裝 在通常的情況下,古代漢 在通常的情況下, 語中賓語應該放在動詞的 後面,構成SVO語序。 SVO語序 後面,構成SVO語序。
莊公寤生, 姜氏, 莊公寤生,驚姜氏,故 名曰寤生 遂惡之 寤生, 名曰寤生,遂惡之。爱 共叔段,欲立之。(《左 共叔段,欲立之
“小名、大名”屬邏輯學範疇, 小名、大名”屬邏輯學範疇, 小名 修飾語、中心語” “修飾語、中心語”屬語法學 範疇,两者不是一一對應的。 範疇,两者不是一一對應的。 造詞時選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造詞時選取大名作中心概念, 或選取小名作中心概念都是允 許的。衹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許的。衹是由於中心概念不同, 語義重心也就不同了。 語義重心也就不同了。
2、後置語言中屬格 幾乎總是在前面。 幾乎總是在前面。 7、如果一種語言是SOV語 如果一種語言是SOV語 SOV 序占優勢,或者衹有OSV OSV語 序占優勢,或者衹有OSV語 序作爲替代語序, 序作爲替代語序,那麽副 詞修飾語在動詞之前。 詞修飾語在動詞之前。
李訥( , 李訥(LI,CHARLES N): 遠古漢語: 遠古漢語:SOV 上古漢語:SVO 上古漢語: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SOV
古代汉语的词序
6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要求不如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嚴格,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要求不如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嚴格 , 因而同時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代詞賓語也可以不前 先秦漢語中兩種格式都有出現。 置,先秦漢語中兩種格式都有出現。例: ①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 詩經·王 黍 (《詩經 王風·黍離》) 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 襄公二十八 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傳·襄公二十八 年》) 人不愛 (《荀子 正名》) 荀子·正名 ③聖人不愛己。(《荀子·正名》) 漢代以後後置現象逐漸多了起來, 漢代以後後置現象逐漸多了起來 , 但後世的作者大 多数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賓語前置的情況, 多数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賓語前置的情況,例: 每自比於管仲、 人莫之許 (《三 ① 每自比於管仲 、 樂 毅 , 時 人莫之 許 也 。 (《 三 國 志·蜀書·諸葛亮傳》) 蜀 諸葛亮傳 故之人不余欺也。 蘇軾《 ②故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彼不我恩也。 柳宗元《 ③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區寄傳》)back 7
12
徐悲鸿先生作品-马
9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由疑問代詞“ 如果前置的賓語是由疑問代詞“何”作定語的定中 結構短語,那麽復指的指示代詞一般用“ 結構短語,那麽復指的指示代詞一般用“之”。例: 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左傳 隱公元年》) ①姜氏何厭之有?(《左傳 隱公元年》) back 孔子曰: 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 ②孔子曰:“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論語 子張》) ③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 子張》)
11
二、数词的词序
1、不用动量词。2、数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 、不用动量词。 、数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 逐之, 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 ①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寒暑易节, 反焉。 愚公移山》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梁使三 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冯谖客孟尝君》 ③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冯谖客孟尝君》 3、在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 、在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 数词从动词前移到句尾作谓语, 数词从动词前移到句尾作谓语,并在这个数词前用 “者”字。 鲁仲连辞让者三 终不肯受。 鲁仲连义不帝秦》 ④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鲁仲连义不帝秦》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⑤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 宴》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第一篇:(六)古代汉语的词序古代漢語的詞序【教學目的】本章講授的是古代漢語的詞序問題,主要介紹的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以及古代漢語中表示行為數量的詞序問題。
學習本章,要讓學生理解詞序在漢語中的語法意義,要讓他們掌握古代漢語中幾種賓語前置所需的語法條件,掌握古代漢語中表示行為數量的主要方法。
並培養他們在具體的文言語句中,辨識各種不同的賓語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們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詞序賓語前置【基本理論】古代漢語中有哪幾種賓語前置現象?各種賓語前置所需的具體條件是什麼?用代詞複指的賓語前置在表義上有什麼特點?古代漢語中表示行為數量的方法有哪幾種?都是怎樣表示行為數量的?【重點難點】賓語前置【教學內容】第1學時一、詞序是漢語表達意義的重要語法手段詞序:也叫“語序”,句子成分前後的次序稱為語序。
漢語是較少依靠形態變化的語言,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詞序在漢語中卻十分重要。
漢語的詞序一般不能隨意變化,如果詞序變化了,句子的意義往往也要隨之變化。
如:我打你。
你打我。
漢語的詞序歷史上比較固定,從古到今沒有太大的變化。
即基本次序為:主語——謂語——賓語古代漢語的語序和現代漢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種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為:〔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一般的語序,在總體上古今是一致的。
但是在古代漢語中也有和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在賓語前置上。
由於需要加以強調或由於習慣,在一定的條件下,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以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這就是所謂的賓語前置。
甲骨文中由於語序很不固定,賓語的位置很靈活,往往可以置於動詞之前,特別是代詞賓語,先秦漢語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這一點。
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一)疑問代詞作賓語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古代汉语语序》课件
古代汉语语序的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的相对位置
01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谓语之前,宾语位于谓语之后,这与
现代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
修饰成分的位置
02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成分一般紧跟在主语和谓语
之后,位于宾语之前。
否定词的位置
03
在古代汉语中,否定词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形容词、副词之后
。
语序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句子结构
以复句为主,单句较少,句式相对 固定。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句子结构方 面存在差异,古代汉语更注重句式 的变化,而现代汉语则更倾向于使 用复句。
语言习惯的对比
古代汉语语言习惯
多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委 婉含蓄。
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较少使用敬辞和谦辞,表达方式 直截了当。
对比总结
《古代汉语语序》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 古代汉语的词序规则 • 古代汉语的句子语序 • 古代汉语语序的演变 • 古代汉语语序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01
古代汉语语序概述
语序的定义
语序
指语言中词语之间的排列顺序, 是语言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汉语语序
指古代汉语中词语的排列顺序,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序 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详细描述
在主谓结构中,主语通常出现在谓语之前,完整呈现出句子 的核心信息。主谓结构有助于读者或听者快速理解句子的主 要内容和动作,是古代汉语语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宾结构语序
总结词
动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行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宾语紧跟在动词之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 ▪ ⑦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 ▪ ⑧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 ——宾语+介词(以、自、于)(+动词)
五、表示行为数量的数词的词序
▪ 材料一: ▪ ①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
▪ (4)关于表示行为数量的数词的词序:表行为数 量的数词在谓语动词前,句法功能是充任状语; 表行为数量的数词虽可以置于动词之后,但它的 句法功能是充任谓语并且前面常有“者”。
▪ (5)关于语用上的谓语前置:古代汉语中有谓语 前置的现象,常出现在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的句 子中。这是一种语用上的前置,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语法前置。
本讲小结
▪ (1)关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上古汉语中,疑问代 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 疑问代词也应放在助动词之前;疑问代词作介词宾 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 (2)关于须是否定句,必须
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无(毋)、未、莫” 等;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 ②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也应放在助动词 之前。 ▪ ③先秦汉语中前置不前置两种格式都有出现,因而 不像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那样严格。 ▪ (3)关于前置宾语的复指:强调动词宾语时,宾语 前置以后,常常借助指示代词“是”或“之”复指 前置的宾语;强调介词的宾语时,也常把其宾语放 在介词的前面,也常用代词“之”复指。
▪ ⑥ 曰:“奚冠?”曰:“冠素。”(《孟 子·滕文公上》)
▪ ⑦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 ⑧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
娄上》) ▪ ⑨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 ——(1)结构:疑问代词(宾语)+动词 ▪ (2)常见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奚焉安
▪ 语料二:
▪ ①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 ②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
▪ ③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
▪ ④汉果不击我。(《汉书·赵充国传》) ▪ 乙组:
▪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 志·蜀书·诸葛亮传》)
▪ ②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 ④而狼未之知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三、宾语前置后用代词复指
▪ ⑦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 传·僖公四年》)
▪ ⑧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僖公 十五年》)
▪ ——宾语 + 是/之(复指)+ 谓语动词/ 介词
▪ 材料二:
▪ ①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 ②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
年》) ▪ ③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 ④鸡鸣而驾,塞井夷竃(灶),唯余马首是瞻。
策·赵策》) ▪ ③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 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贾谊·论积贮疏》) ▪ ⑤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
▪ ⑥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
▪ ⑦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
▪ ——(1)结构: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 (2)介词:为以乎 ▪ 语料三:
▪ ⑩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 子·滕文公上》)
▪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介词 (极少见)
▪ 语料二: ▪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 ③昔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国语·晋语》) ▪ ——否定词+代词(宾语)+助动词+动词
古代汉语(Ⅱ) 通论
第一讲 古代汉语的词序
崔达送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语料一:
▪ ①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
▪ ②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 ③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八 年》)
▪ ④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 ⑤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荀 子·性恶》)
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史记·袁 盎晁错列传》)
▪ 附:观察以下两组材料,其中的词序问题属于什么性质?
▪ 甲组: ▪ ①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 ②败矣,子所使求马者!(《列子·说符》) ▪ ③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列传》) ▪ ④大哉,尧之为君!(《论语·泰伯》) ▪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 ⑥善哉,祁黄羊之轮也!(《吕氏春秋·去秋》) ▪ 乙组: ▪ ①子也,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 ▪ ②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 ③何哉,君所谓踰者?(孟子·梁惠王上) ▪ ——两组均为语用上的谓语前置。
公二年》) ▪ ③《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 ▪ ④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是之谓政令行,风俗美。(《荀子·王霸》) ▪ ⑤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代词(宾语)+之(复指)+动词(“谓”) ▪ ①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覃》) ▪ ②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
输》) ▪ ——数词(状语)+动词(谓语) ▪ 材料二: ▪ ①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战国策·赵策》) ▪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
本纪》) ▪ ——主语+数词(谓语) ▪ 分析以下例中数词的用法: ▪ 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
▪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 年》)
▪ ②不畏于天,将何能保?(《左传·文公十 五年》
▪ ——结构为:疑问代词(宾语)+助动词 +动词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 语料一:
▪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 语·学而》)
▪ ②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 风·园有桃》)
▪ ③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 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 (6)动词和介词在语法上的共性:从疑问代词宾 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因强调宾语前 置等情况看,控制这些宾语的主要是动词,也可 以是介词。可见,古汉语中动词和介词语法上的 共性很强。
▪ 要点:这种宾语前置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 (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
或代词“不、无(毋)、未、莫”等。(2)宾语 必须是代词。
▪ 以下两组材料中有什么句法现象?
▪ 甲组:
▪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 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 年》)
材料一:
▪ ①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 年》)
▪ ②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 山》)
▪ ③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 ④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 传·僖公十五年)
▪ ⑤ 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国语·晋 语》)
▪ ⑥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
(《左传·襄公十四年》) ▪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 ⑥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列
子·汤问》) ▪ ——唯/惟+ 宾语 + 是/之(复指)+ 谓语动词
▪ 材料三:
▪ ①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越 语》)
▪ ②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 ③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列
▪ ④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 ⑤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 (《韩非子·外储说下》)
▪ ⑥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 五年》)
▪ ⑦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 语·先进》)
▪ ⑧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 学也。(《论语·卫灵公》)
▪ ⑨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子·说符) ▪ ④孔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 ⑤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
张》) ▪ ⑥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 ——何N +之(复指)+动词
▪ 比较下面两组材料: ▪ 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左传·宣
公二年》) ▪ ②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
往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 ——是(代词,宾语)+动词
四、强调介词的宾语而前置
▪ ①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军呼声震天,诸侯军无 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 ②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 ③ 秋阳以暴之,江汉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 ▪ ④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