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P21例6,完成P21“做一做”。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2.借助画图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比多少”问题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熟悉的活动情境中,建立解决“比多少”问题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感知模型1.摆一摆。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在桌面上先摆出6个圆片。
在圆片的下面摆一行三角形,要和圆片同样多。
(1)学生先摆,然后反馈摆了多少个三角形,怎么摆的。
(2)学生交流后,课件呈现摆的过程和比较后的结果。
2.画一画。
师:用摆一摆的方法可以比较多少,用画一画也可以比较吗?请在作业纸上画圆形,在第一行画8个,再在它的下面画一行正方形,要比圆形少3个。
(1)学生活动。
(指定1至2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2)交流反馈。
【学情预设】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就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比多少”的问题,摆和画都不会有困难。
摆和画的时候要注意一一对应。
师:像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就是原来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比多少”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借助动手操作和画图活动,复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唤醒学生对于比较两个数多少的记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情境呈现,解决问题1.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21例6。
(1)了解信息,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情预设】学生从图中会发现如下信息和问题: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
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上面的条件和问题。
部编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1)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5课时解决问题(1)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2.经历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的策略。
3.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解决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问题选择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5中的图。
师:图中的女孩在干什么?预设:在做扇子。
师:对,她在做扇子,她做的这种扇子叫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这种扇子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
是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
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例5中的题目信息。
1.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师:看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预设:要做16把团扇,4个人一起做,已经做了9把。
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预设:还要做多少把?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预设:要做16把团扇,4个人一起做,已经做了9把。
求还要做多少把。
师:你能画图表示这个题目的意思吗?(学生动手画,画完互相交流。
)课件出示其中一种: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弄清楚了这个题目的意思,那如何列式计算呢?预设:求还要做多少把,就是从总共要做的团扇数中去掉已经做了的,用减法计算,16-9=7。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4个人一起做这个信息没用上啊,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信息没用上,那它就是多余条件。
师:在解决问题中并不是题目中的信息我们都要用到,我们只需要找到有用信息就可以了。
3.检验,作答。
师:还要做7把,这个解答正确吗?预设1:7+9=16(把)预设2:没做的7把加上做了的9把等于16把,解答正确。
师:还有一步,这道题才算做完了,大家知道还要做什么吗?预设:还要作答。
(集体口答。
)三、巩固运用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师:要求母鸡有几只,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哪个条件是多余的?(1)学生独立完成。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引言:在一年级的学习阶段,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并培养实际操作和合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和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确定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4.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水龙头漏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各种研究性问题。
2. 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的特长,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例如,在学生提出如何解决水龙头漏水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如用胶带封住漏水的地方等。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水龙头漏水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工具,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5. 思考和总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则。
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改进的方法。
通过思考和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问题解决的技巧。
三、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 组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解决。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题吗?1.先来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活动要求:请在图上添上大括号和小问号,把这幅图变成一个前两节课学习的数学问题,然后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再把算式写出来。
3.我们来分享一下同学们的作品第一幅作品:(1)从图里你看到了什么?(2)你能完整地说一说提的数学问题是什么吗?(3)这个问题怎么解决?(4)解答得正确吗?第二幅作品:(1)从图里你看到了什么?(2)你能完整地说一说提的数学问题是什么吗?(3)这个问题怎么解决?(4)解答得正确吗?第三幅作品:(1)从图里你看到了什么?(2)你能完整地说一说提的数学问题是什么吗?(3)这个问题怎么解决?(4)解答得正确吗?(二)对比发现不同之处1.比较三幅作品,说说你发现了哪些不同?预设1:小问号放的位置不同,提出的问题就不一样。
第一个作品是把小问号放到了大括号的中间,求一共有几个苹果?后面两个作品是把小问号分别放到了大括号的两头,一个问的是:树上有几个苹果?一个问的是:篮子里有几个苹果?预设2:解决的办法也不一样,求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求树上和篮子里有几个用减法。
预设3:一共有几个是求整体,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
求树上和篮子里有几个是求一部分,就要从整体里去掉知道的那部分,所以用减法。
2.总结:你们太会对比观察,认真分析了,由于问号所在的位置不同,提出的问题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一样。
(一)观察数学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丰收的菜园,去解决数学问题。
打开数学书第49页,先在图中观察,有几个数学问题呢?(二)出示活动要求现在请你把这四个数学问题,先完整的说一说,然后把这些算式写出来,再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解决?(三)汇报解答方法预设1:摘向日葵预设2:收玉米预设3:门前的花预设4:地里的茄子(四)分类归纳整理1.你们能把这四个问题分分类吗?2.能说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吗?预设1:这两个问题,都是知道两部分求整体,用加法解决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2)》-----教学反思《解决问题(2)》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学。
这节课,既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
基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时,特别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同桌交流的学习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增添学生的学习乐趣,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美好友谊。
一、闯关答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设置了两道题让学生画一画。
第1题是画圆形和三角形的数量同样多;第2题画圆形和正方形,使正方形的数量比圆形的数量少3个。
这两道题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一一对应”数学原则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激并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解决问题是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最好体现。
图中,小雪和小华在玩套圈游戏。
根据已知信息: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式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一边画、一边想的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就会在学生的思维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扎根。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并总结“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计算方法。
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方法,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设计就会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总复习解决问题 北京版 (5)
标题: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解决问题北京版 (5)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年级下册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总复习,巩固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序数的认识,数的组成与分解。
2. 计算初步: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
3. 量的计量:长度的认识,重量的认识,时间的认识。
4. 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拼组。
5. 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巩固一年级下册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学习:按照教学内容,逐一进行讲解和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课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家长签字,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七、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
2. 终结性评价:以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为主要依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分物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分物品》教学设计一、教材背景分析《分物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通常出现在课后的练习或复习中。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分”的概念;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观察、归纳、比较、推理的能力;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足够数量的小玩具或小礼物,以便学生实际操作;2.准备板书或PPT,用于展示问题和解决过程;3.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引导问题、示范和练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物品,例如玩具或糖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几个人。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出“分”的概念。
2. 学习和实践(15分钟)教师给学生准备一组物品,让学生分成若干份,并且讨论如何确保每个人分到的物品数量相同。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展示解决方案。
3.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小明有12颗糖果,他要平均分给他的4个小伙伴,每人分几颗?”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式等方式解决问题。
4. 总结和讨论(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强调“分”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5. 练习和拓展(15分钟)教师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应用“分”的概念。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整理案例,自己设计一个“分物品”的问题,并解答。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分”的概念,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兴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分物品》这个教学内容将更加生动和有趣,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5.2(第一课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5.2(第一课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求解,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求解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意义,能够通过加法和减法进行求解。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意义,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求解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情境图片和道具。
2.准备PPT课件,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图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3只小鸟和2只小鸟,问:“求比2只小鸟多几只小鸟?”让学生回答,并解释答案的求解方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一些类似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呈现一道题目:“求比5多3几?”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解释答案的求解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给出一个情境:“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苹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求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菊花有30盆。
45 - 30 = 15 (盆) 答:月季比菊花多15盆。
巩固练习 (1)游泳池中有7个小孩和25个大人,游泳池边有3 个救生员,游泳池里的大人比小孩多多少人?
25-7 =18(人)
答:游泳池里的大人比小孩多18人。
巩固练习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答案不唯一 大人比小孩多多少人?
巩固练习
鸽舍里飞出去9只 鸽子,现在还有34 只,鸽舍原来有多 少只鸽子?
34+9= 43(只)
答:鸽舍原有43只鸽子。
巩固练习
58-30 =28(只) 答:一组折了28只。
巩固练习
多余条件 96-4 =92(本) 答:图书室还剩92本书。
巩固练习 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月季有45盆。 牡丹有20盆。
45-20= 25(只) 答:鸡比鸭多25只。
知识梳理
解决比多少问题
(1)鹅比鸭少多少只? (2)鸡比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多少只?
20-8=12(只)
45-20=25(只)
答:鹅比鸭少12只。 答:鸡比鸭多25只。
求谁比谁多 谁比谁少
都用减法计算
知识梳理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问题 花园里有68只蝴蝶 ,飞走了9只蝴蝶,又飞来了15只 蝴蝶。现在有多少只蝴蝶?
人教版 数学 一年级 下册
8 总复习
解决问题
复习导入
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学习了那么多知识, 我们班27人,每人分 我们怎么能运用知识 1个桃子后,还剩4个。 解决问题呢?
已知分出去的和剩下的,求一共,用加法。 27+4= 31(个) 答:一篮有31个桃子。
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开展学生的数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灵敏运用数的组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援助学生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数数〔39数到80〕2、说一说数的组成〔教师随意抽出一张数字卡,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3、师:看同学们都学得这么好,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二、新授1、解决苹果问题师:老师了解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吃水果。
这一天,有一位同学和妈妈去买了一些水果回来,却遇到了一个难题。
什么样的难题呢?师出示:妈妈买回了20个苹果,每6个装一个保鲜袋,能装□袋,还剩□个。
师:从题目中你了解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掌出20个圆片替代20个苹果摆一摆,分一分。
教师巡视,个别演示分法。
师小结:通过分一分,我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板书:分一分〕2、解决穿珠问题师:看同学们表现这么好,小丽也有问题要请教大家了。
〔出示主题图P47例7〕师:从题目中你了解了什么?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师:我们现在没有珠子,不能来分一分,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圈一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圈一圈,集体讲评。
师小结:看来圈一圈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3、分书问题①解决问题师:这个周末,老师去书店买了一些书,却遇到了一个问题,现在想和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商量商量。
师出示:45本书,每10本装一箱,能装满几箱?还剩几本?师:了解了什么?问题是什么?〔个别汇报〕师:我们没有这么多的圆片替代45本书摆一摆,也没有现成的图给我们圈一圈,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能通过画圆片替代书来圈一圈解决问题〕②优化方法师:有一位小朋友不画图一下就算出了这道题,你们想了解他是怎么算吗?教师介绍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解决问题-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掌握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3.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问题解决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内容(一)认识问题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问题的存在;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
(二)分析问题1.分析问题的条件和要求;2.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三)解决问题1.教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构思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验证答案1.通过算术运算或图形展示进行验证;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环节1.列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2.让学生感受问题带来的困扰和不确定性。
(二)自主探究1.分小组或合作探究;2.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总结并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讲授环节1.教授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教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巩固练习1.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解决实际问题;2.分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心得。
(五)拓展延伸1.设计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尝试探究;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数学解题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通过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明白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领,并且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研究实际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接下来,我将更加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教第一单元《美丽的田园》(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教第一单元《美丽的田园》(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田园》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一单元,主要围绕“解决问题”展开。
本单元通过美丽的田园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认识田园中的事物,如小鸟、小兔、庄稼等;学习用10以内数描述事物,如3只小鸟、5朵花等;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如2+3=5、5-2=3等;解决实际问题,如田园里有多少只小鸟和小兔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识数的基本能力,对于10以内的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存在着对加减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路不清晰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意义,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小鸟、小兔、庄稼等模型的图片或实物。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美丽的田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田园中的事物,如小鸟、小兔、庄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呈现田园中的事物,如3只小鸟、5朵花等,引导学生用10以内数描述这些事物。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6.8《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6.8《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
2.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灵活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确定问题的关键信息。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相关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解决问题”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内容
1.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如加法、减法等。
2.学生通过例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3. 活动
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4.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要求学生在家中完成一些解决问题的作业。
七、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
学效果。
八、拓展延伸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九、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激励学生继续学习。
以上为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6.8《解决问题》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涉及到逻辑思维的学科,是我们开展思考,培养思维的一个好载体。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性,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孩子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讲述这个教案的教学特点及价值。
一、教学特点1.生活化教案能够灵活运用绘本、东西环节等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将数学应用到孩子的生活中,这样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让孩子在生活中产生数学意识,认为数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循序渐进该教案从小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把数学知识传达给孩子,从学习生活用品的概念,扩展到数学计数法则等各个方面,严谨规范的设定让孩子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合作交流教案中将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贯穿其中,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促进学习成果的分享,提升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知识点难易度分级教案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知识点难易度分级,从简单的学具认知,到更加复杂的计数等练习,梯度式设计,能够让孩子在学习数学时,有条不紊地掌握知识点,从而更加快乐地学习数学,拥有更加扎实的数学基础。
三、教学价值1.提高逻辑思维教案配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梯度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答案的正确性,能够反复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从而让孩子在应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有更出色的表现。
2.增强学生自信教案将问题转化为生活化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认识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让他们有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
3.陶冶情操本教案采用生活化案例,引导学生团队互助,共同完成练习,让他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人际交往、合作意义,让学生有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4.培养创新思维本教案中,鼓励学生提升创新思维,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在实际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培养学生的正确解题方式。
四、教学建议1.把握个体差异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要采用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各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单元《解决问题》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八单元总复习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是对全册教材的复习与整理,包括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两个方面。
对数学知识的复习与整理,教材出示了四幅图。
其中,第一幅图呈现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1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这四幅图实际上呈现了五部分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人民币,认识平面图形,分类与整理。
学生学情分析: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技能掌握较为牢固。
大部分学生的书写较为整洁,格式相对规范,学生学得相对较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梳理、总结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总复习,初步了解总复习的方法,初步感受复习的作用。
3.情感与态度目标:回顾学习过程中最有趣的事情,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回顾本册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单元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本学期规定的学习目标。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主讲解为5课时,学生练习5课时第五课时解决问题复习目的:1.通过复习,使生熟练掌握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通过复习,会解答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有序性。
复习过程:复习“解决问题”1.完成课本第96页第7题和第8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2.完成课本第98页第16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3.完成课本第99页第17题。
“我们有3个救生员。
”为什么是多余信息?(3个救生员在岸上,所以“游泳池里的大人”不含3个救生员。
)1.完成课本第99页第18题。
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2.完成课本第99页第19题。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教会学生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要素,进行分析和求解。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素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3.教学工具:白板、彩色粉笔、玩具道具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自主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根据给定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3. 交流展示(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进行问题解答策略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4. 整合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对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七、扩展阅读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学科前沿杂志《数学通讯》,里面有很多关于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文章,可以进一步拓展你的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构造加法计算表达(1以内)、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加法计算表达(1以内)。
2.简单的加法计算。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构造加法计算表达。
2.难点: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相关的课件,包括加法计算表达的图片和示例。
2.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素材:准备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该问题。
2. 学习1.引导学生构造加法计算表达。
2.讲解如何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示范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自行完成一些练习题,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
4. 拓展教师提出更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加法计算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加法计算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构造加法计算表达和进行简单加法计算的方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加法计算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后的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确保下次教学有所突破。
以上是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计算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它是数学的精髓之一。
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不仅对于数学学习有帮助,也有助于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
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教师介绍问题并示范解题的方法,学生应该自己动手思考,并通过展示他们的思路和解题方法来证明他们的正确性。
如果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有勇气面对问题,不要轻易放弃。
同时,我们也要告诫学生不要抄袭他人的答案,学会发现错误,分析原因。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实际应用数学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数学的应用是广泛的。
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
例如,解决买菜的问题、计算时间的问题、买票的问题等等,都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深度参与问题,并从实际中学习,不仅可以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三、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解决一个问题并不只有一种方法,我们要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会转换问题思考的角度,并从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同时,这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四、导师学生发现错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误。
我们要教育学生发现错误的重要性,并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有效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生活中也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方法。
《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单元,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不仅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6和11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6和11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6和11的加减法概念。
- 学生能够运用6和11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2. 教学内容- 6的加法运算。
- 6的减法运算。
- 11的加法运算。
- 11的减法运算。
- 运用6和11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6和11的加减法- 向学生解释6和11的加减法概念,引导他们理解如何进行运算。
- 通过示例和练让学生熟悉6和11的加减法运算。
- 第二课时:练6和11的加法运算- 给学生发放练册或工作纸,让他们练6和11的加法运算。
- 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鼓励他们分享解决方法。
- 第三课时:练6和11的减法运算- 给学生发放练册或工作纸,让他们练6和11的减法运算。
- 引导学生运用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鼓励他们分享解决方法。
- 第四课时:运用6和11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6和11的加减法解决。
- 鼓励学生通过绘图、图表或其他方式展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答案。
- 第五课时:复和评估- 复6和11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 给学生一些练题进行评估,检查他们对6和11的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4. 教学资源- 练册或工作纸。
- 实际问题示例。
5. 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中的表现来评估他们掌握6和11的加减法的程度。
- 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思考和计算能力。
6. 参考文献> 以上是一年级数学《6和11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的大致步骤和内容。
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呈现一般步骤。
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中,同样呈现
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按照“知道了什
么?”“怎样解答?”和“解答正确吗?”
3个步骤编排解题过程。
(2)提出新的要求。
在解题过程的3个步骤中,分别提出
了新的要求。
在“知道了什么?”环节,
出现了多余条件;在“怎样解答?”环节,
运用画图策略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数
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并认识到多余条
件在解题过程中是没有用处的;在“解答
正确吗?”环节,教给学生基本的回顾解
决问题过程及检验的方法,并提出了口头答题的要求。
(3)突出画图策略。
本例题呈现了通过画图来辅助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画图既反映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又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模型。
学生的画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只要能反映出问题的结构均可。
教学建议
(1)在理解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感知数量关系。
出示情境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说说图意及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追问是怎么知道的,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然后可让学生想一想: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些信息?若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或者用小棒摆一摆,理解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出有效信息,初步感知这一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
之后再让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说出来。
(2)借助画图或操作理解并分析数量关系。
明确两个条件后,让学生再次通过操作或画图,分析两个条件之间、条件和
问题之间的关系并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3)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回顾与反思。
一是引导学生用加法进行减法的检验,并建立解决这类数量关系的问题的数学模型;二是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条件可能是多余的。
编写意图
(1)例6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减法
的意义、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
个量的多少的基础上编排的。
这是学
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
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
(2)丰富学生对减法现实意义的
认识。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
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
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
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
说有一定困难。
教材提供了画图(或
操作)的策略,借此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沟通“比多少”问题与原来所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3)运用转化思想,减轻学习负担。
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用减法计算的基础上,教材编排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少几”的问题,并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新问题转化成旧问题加以解决,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并体现转化思想的价值。
教学建议
(1)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课前可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复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为学习新知作准备。
(2)用好学具或图形,拓展学生对减法现实意义的认识。
在“怎样解答?”阶段,可让学生尝试用摆学具或画图的方式理解数量关系,教师再归纳引导,如:用圆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将小华的圆片分成两部分,可以一眼看出小华比小雪多多少;圈出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再次理解问题,标画条件与问题,建立与原来减法模型的联系(如图);
列式计算,看图说明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思考“如果没有小雪的7个,能确定小华的分
成哪两个部分吗?”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3)突出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解题中用换一种说法的方式进行转化;回顾与反思时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转化。
编写意图
(1)练习五共安排了9道习题,对本
单元所学习的20以内退位减法和解决问
题进行巩固练习。
(2)第1题包含两道减法问题,其中
“每人写15个大字”这个条件要使用两
次,使学生学会多次运用有效信息,体
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正确解决问
题。
(3)第2题和第4题都是有多余条件
的减法问题,其中第2题的多余条件写
在旁边,便于学生发现;第4题的多余
条件和有用的条件写在一起,位置隐蔽,
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第3题是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练习,可以适当提出时间和正确率方面的要求,鼓励学生一次做对。
教学建议
(1)加强比较,强化问题结构。
在第1题的练习中,先让学生将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清楚,再列式解答。
然后,可以组织学生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化问题结构,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2)关注每个学生的计算水平。
第3题要求都算对,实际上是强调思维流畅。
教师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统计计算情况,然后分类要求、分类指导,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计算水平。
(3)用活素材,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充分利用第4题提供的练习素材,指导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这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问题出发,寻找合适的条件;二是从条件出发,看看哪两个条件之间有联系,能提出什么问题,哪个问题是题目中要求的,就选择哪两个条件解决问题。
编写意图
(1)第5题、第7题和第9题,都
是用减法解决“比多少”的问题,但
练习的形式有所不同,要求逐步提高。
第5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的问题,学生不需要转化,直接列式
即可;第7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
数少几”的问题,需要学生将问题进
行转化,学有余力的学生不转化直接
解决也是可以的;第9题不仅要求学
生能解决问题,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
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的能力。
(2)第6题是连线题,既有20以
内进位加法的练习,又有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再次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训练学生用相互转化的方法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
以提出不同
的问题。
结合第5题、第7题的练习,在完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后,可以追问学生“还可以怎样提问?”“还是这样列式吗?”使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时,能逐步省略转化过程,直接列式计算。
(2)让学生体会同样的减法算式能解决两个问题。
第9题除让学生自己提问外,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个算式,让学生猜提的是什么问题。
例如,根据算式8-5=3,让学生体会:同一个算式,既可以表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又可以表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