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教学过程设计
目标: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海陆变迁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海陆变迁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陆变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学资源准备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需要进行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并保证学生的安全。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5.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并确保它们能够在课堂上正常使用。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他们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学习和检测。7.作业布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为解决这一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真实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2.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3.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课后拓展
阅读材料:

2.4海陆变迁

2.4海陆变迁

(1)图中东、西半球交界点Y的经度为( B ) A.20°E B.20°W C.90°E D.160°E (2)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板块中,示意亚欧板块的是( C ) A.甲 B.乙 C.丙 D.丁
(3)2007年3月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里氏6.3级地震。图 中①、②、③、④四个地点中示意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中年”大洋(如大 西洋),比较宽阔, 最初断裂处,上涌的 岩浆形成典型的大洋 中脊
大陆板块发生深 断裂,形成裂谷 (如东非大裂谷, 孕育新的大洋)
裂谷持续扩大, 海水涌入,形成 狭长的“年轻的 海”(如红海)
“中年”大洋(如大西 洋),比较宽阔,最初 断裂处,上涌的岩浆 形成典型的大洋中脊
大洋发展的后期,边缘古 老的洋底,俯冲到邻的大 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 (如环绕太平洋的海沟)
处在亚 欧板块 内部,岩 层稳定
处在亚欧 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 的交界地 区,地壳 非常活跃
第四节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海陆变迁
二、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四、火山与地震
地震活动Ⅰ 地震活动Ⅱ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 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大陆板块发生深 断裂,形成裂谷 (如东非大裂谷, 孕育新的大洋)
大陆板块发生深 断裂,形成裂谷 (如东非大裂谷, 孕育新的大洋)
裂谷持续扩大,海 水涌入,形成狭长 “年轻的海”(如 红海)
大陆板块发生深 断裂,形成裂谷 (如东非大裂谷, 孕育狭长的“年轻的 海”(如红海)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四节海陆变迁一、核心素养区域认知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综合思维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

2、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2、初步认识自然届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地理实践力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学,明确主题一、地表形态的变化通过“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引入,引导学生认知,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活动交流,展示评研请同学们寻找“海陆变迁”的实证。

举例:1、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2、云南石林2亿多年前曾是海底石灰岩层;3、台湾海峡海底有人类活动的遗迹;4、荷兰填海造陆。

总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造山运动) 2、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二、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

自主探究,尝试解决请同学们寻找证据,证明非洲与南美洲原本是一块大陆。

总结:1、大陆轮廓的相似性;2、动物的相似性;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补充拓展: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媒,说明南极洲原本的位置不是寒带,是后来漂移到现在位置的。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海陆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海陆变迁》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掌握海陆变迁的历史过程和地理现象。

3. 培养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海陆变迁》的相关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成因、历史过程、现代海陆变化等基本知识。

2. 地图探索:学生需利用地图册或地理软件,查找世界各地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岸线的变化、岛屿的消失与出现等,并记录其位置和变化特点。

3. 小组讨论:学生需以小组形式,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资源开发等,并形成小组观点报告。

4. 实践操作:学生需完成一次简单的地理实验,如利用沙盘模拟海岸线的变化过程,或通过收集资料制作海陆变迁的演示文稿。

5. 书面作业:学生需完成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书面报告,包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对实例的分析以及对小组讨论内容的总结。

三、作业要求1. 地图探索:学生需确保所查找的实例准确无误,并详细记录其位置和变化特点。

2. 小组讨论:学生需积极参与讨论,形成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的报告。

3. 实践操作:学生需确保实验或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规范,结果清晰可见。

4. 书面作业:学生需按照格式要求完成书面报告,内容应包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实例分析以及小组讨论内容的总结。

报告应条理清晰、字迹工整。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2. 地图探索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

3.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报告的质量。

4. 实践操作的规范性和结果的清晰度。

5. 书面作业的格式、内容和字迹。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

3.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以及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出本节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课堂讲解: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班级姓名1.①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与之中。

②地表形态的变化:变迁(“沧海桑田”)。

③海陆变迁的部分证据: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大裂谷不断扩张;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2.大陆漂移假说:(德国)于1912年提出。

基本观点:“泛大陆”——“碎块”——漂移。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①地球是由大板块构成。

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的地带,地壳比较,多。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欧洲南部和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注意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原理: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或张裂,或碰撞,地壳比较活动。

现象:火山和地震;温泉;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成为,海洋不断缩小;张裂拉伸成为,海洋不断扩大。

范例:①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多火山、地震——位于位于地带,比较活动。

②我国台湾以及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多地震——位于位于地带,比较活动。

③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隆起成为高山(高原)——位于位于地带,挤压。

④地中海不断缩小——位于位于地带,挤压。

⑤红海不断扩大——位于位于地带,拉伸。

⑥东非裂谷带——位于位于地带,拉伸。

⑦福州有“温泉之州”的美称——位于位于地带,比较活动,岩浆活动多,资源丰富。

【识图训练】1.写出下图中大陆漂移的顺序:。

2.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ABCDEF【问题探究】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它们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说明了什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例题3:
题目:请解释气候变化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答案:气候变化引起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的水域面积增加,陆地区域减少。此外,气候变化还可以导致降雨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湖泊和沼泽的分布。
例题4:
题目:请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海陆变迁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海陆变迁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中的“海陆变迁”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其实际案例,培养其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变迁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材料:纸、颜料、画笔、橡皮擦、尺子、水。
01
02
步骤
1. 在纸上画出大陆板块和海洋的轮廓。
03
04
2. 用颜料给海洋上色,用画笔在大陆板块 上画出山脉、河流等特征。
3. 用橡皮擦模拟地壳运动,擦除部分海洋 或大陆板块,模拟海陆变迁。
05
06
4.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迁的 原因和过程。
模拟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陆分布。
海陆变迁的过程
缓慢变化
地壳的升降、水平移动以及冰川的扩张和融化等过程,通常需要数千 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产生明显的地表形态变化。
快速变化
地震、火山喷发等过程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如 海啸、山体滑坡等。
全球性变化
地球板块的运动和相互碰撞等全球性因素,可以引起大规模的海陆变 迁,如大陆漂移、洋盆的形成和消亡等。
洋。
生物进化
生物的进化也反映了海陆变迁的 历史。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也
会发生适应和进化。
生物化石
生物化石是海陆变迁的重要证据 之一。化石记录揭示了生物在不 同地质时期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
征。
地球物理证据
地磁异常
地球的磁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与海陆 变迁有关。地磁异常的分布和变化可以用来推断过去的海 陆分布。
地壳板块的运动可能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 灾害,影响海陆分布。
人类活动
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可能改变海陆 分布和生态环境。
如何应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建立预警系统
建立针对海平面上升、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 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减少污染和过度开发,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七年级地理上册_第二章《海陆的变迁》课件课件_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_第二章《海陆的变迁》课件课件_人教版

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全国1/4的国土面积低 于海平面,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荷兰人构建围 海大坝,为了抽出海水又建了许多风车,形成了 独特的景观。
荷兰的围海大坝
荷 兰 风 车
海 陆 变 迁 的 原 因
自然原因
(主要)
地壳变动
海平面的 升降
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喜马拉雅山上的 海洋生物化石 东部海底的 古河流遗迹 荷兰的围海大坝
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
喜马拉雅地区发现海洋动物化石说明 什么问题?你认为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提示:说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经
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 造成这种桑田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 升降。
在我国东部海域 的海底,人们发现了 古河流的遗迹。这说 明了什么?
1923年9月1日, 日本东京发生8.3级地 震,至少14万人死亡。
学以致用
你能用板块理论 解释四川地震吗
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遭受海啸
泰国旅游胜地海啸后满目疮夷
印度洋海啸 印度洋大地震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日。震中央位于印度尼 西亚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报 中心测得强度分别为8.9和9.0。这是1900年以来强度第四的地 震。有数十万人在地震引发的海啸中死亡,一些地区的海啸 高达十多米。
1:地球表层由 6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在 不断的运动中 3:板块内部 地壳稳定; 板块交界 地壳活跃。
本课小结
沧海桑田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运动—— 六大板块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 1.红海面积将会? • 2.地中海面积将会? • 3.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 4.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在?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知识点一、地表形态变化
•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33页第一二自然段,回答: • 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叫_____。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 表,叫____。 是由火山口喷发的物质堆积 而成的高地。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是 和 ,其力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 【合作探究】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 点,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 理能力和合作能力。养成学生关注人类应该如何 防震抗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魏格纳的事迹, 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火山
地震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填海造陆
开山采石
海陆变化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自 然 因 素
}
人类活动
------ 人为因素
知识点二、大陆漂移假说
• 合作探究: 大陆漂移假说是如何提出的, 你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二、大陆漂移假说
谁能讲述魏格 纳提出大陆漂移 假说的故事?
学习重点与难点
•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和运用;两大火山地 震带的分布为本节教学重点。 •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 象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法选用
•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 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 等。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以教材为主,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5、读下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板块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海陆变迁PPT课件

海陆变迁PPT课件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5)地中海不断缩小的原因: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6)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学以致用
2.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下列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
(7)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带与板块 分布之间的关系 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 在板块__交__界______处。
原因
板块交界处, 地壳比较_活__跃_____
板块分布与火山、地震带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 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 地震带
活动
当地震发生时,以下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A
B
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
①__大__陆__轮__廓___吻合
②__古__老__地__层___相似
③____古__生__物__相似
1912年以前
1912年
普遍信奉
魏格纳提出
地球固定论 大陆漂移学说
1930年 魏格纳长眠于
格陵兰岛 考察途中
1960-1962年 赫斯和迪茨
提出海底 扩张学说
过程缓慢地表形态变化
过程激烈
2
地震
火山
?
地球 固定论
观点:
大地多么坚固、稳 定。海陆轮廓自古是 这样子固定不变的。
1912年
大陆漂 移假说
观点:
大地是运动的,现 在的海陆轮廓是大陆 漂移的结果。
提出者:魏格纳 国籍:德国 地位:天文学博士、
气象学家、 地球物理学家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两课时,有答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两课时,有答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导学】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________提出的。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做“______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问题探究】1、地表形态是不是不变的?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你的答案?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

从地图上看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弯曲形状非常相似,但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

这是因为海岸线并不是真正的大陆边缘,它在地质历史中随着海平面升降和侵蚀堆积作用发生过很大的变迁。

1965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德借助计算机,按1000米等深线,将大西洋两缘完美地拚合起来,如此完美的大陆拚合,只能说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

此外,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例如,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其东端没入大西洋,延至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层可与巴西的古老岩层相衔接。

这就好比两块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而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来的。

古生物化石,也同样证实大陆曾是连在一起的。

比如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大陆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羊齿植物化石,在南极洲也有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重点难点】
1. 认识并理解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现象。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活动二:读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回答:
1.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地带:一是,
二是。

2.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

拓展提升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0年3月至4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
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受到长期影
响。

思考后回答:
1.火山喷发释放的火山灰,将直接影响的行业是()
A. 海洋运输
B.航空运输
C.管道运输
D.铁路运输
2.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冰岛火山喷发的原因:。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
和鸵鸟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 B.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2.下列有关板块运动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由七大板块构成的。

B.一般来说,各大板块之间地壳比较稳定,难以形成火山、地震
C.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从古至今都是比较稳定的
D.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阿拉伯半岛位于洲,在大
陆,属于板块
(3)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
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该海
域位于和板块之间。

【中考链接】
1.(2010.山东济宁)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是()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
C.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D.海岛涨潮被淹没,退潮露出
2.(2008.山东潍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产生本次地震的原因是()
A.青藏高原的火山爆发引发的
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起的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起的
D.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
3.(2009.山东)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说明了()
A.地球面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外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
D.大陆漂移的结果
4.(2007.山东济宁)海底地形由远海到近海依次为()
A.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
B. 大陆坡、大陆架、大洋底
C.大洋底、大陆坡、大陆架
D.大陆坡、大洋底、大陆架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

这有利于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撤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据所学知识回答 5题。

5. (2010.广东省湛江)在楼房里遇到地震时,应如何避震()
A.跳楼 B.躲在窗下
C.乘电梯下楼 D.用枕头护住头部,就近躲在床下、桌下
6.(2009.湖北仙桃)右图地区地壳活跃,板块运
动明显,贝贝作出了一些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地中海处在两大板块交界处
B.红海属板块的碰撞挤压区
C.阿拉伯半岛处在三大板块的交界处
D.阿尔卑斯山是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
近来全球地震多发,依据资料回答7—9题.
7.(2010.天津)根据图1判断,智利地震引发海啸波及的主要海洋是()A.太平洋B.印度洋
C.北冰洋D.大西洋
8.(2010.天津)根据图2可知,下列四个地震震中坐标中表示玉树的是( )
9.(2010.天津)地震的发生与岩石的挤压变形有关,下列能够演示这一过程的实验是()
10.(潍坊中考)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最早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德国科学家。

地质学长期研究发现,大陆漂移是由于引起的。

(2)有人预言:若干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而红海将成新的大洋。

你认为可能吗?并说
出你的理由(提示:注意观察图中板块运动的方向)。

(3)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请解释原因?。

【反思与收获】
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点。

还有哪些疑问呢?写下来我们一块解决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