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

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当代意义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派别之一,其诞生于宋代,发展于明代,对人类社会的思想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以及当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宋明理学的历史发展宋明理学自起源至成熟经历了约两百年的漫长岁月,其始于宋代文治时期,兴盛于宋代政治经济兴旺的时期,至明代曾国藩派得到天下朝廷的支持,成为当权者的政治理念,并在晚明进入了其收尾期。

在宋代,理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朱熹,通过一系列的著作和讲义,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阐述。

在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兴起,并对理学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和光彩。

二、宋明理学的理论思想宋明理学贯穿着“理”的思想,将儒家经典中的“道”、“理”等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阐释。

通过对“道”的探究,宋明理学强调了“正道”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遵循正确的道路,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同时,宋明理学还注重“心”的作用,认为一个人的心境直接关系到其行为和命运的走向。

因此,宋明理学在强调学习的同时,也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

在明代,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了一个人对于情感的感知和控制,在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要理解内部世界,认识自己的内心和情感状态。

在他看来,“心即理”,即人的心境和理的关系密不可分。

他采用“致良知”的思想,强调人要通过自我进化和完善,进一步审视自己、走向道德的境界,达到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三、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宋明理学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在于,它的理论可以深刻地指导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和思考。

宋明理学追求的“正道”是指正确的人生选择和道路,这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当代社会充满了种种挑战和巨大的压力,如果人们没有正确的人生选择和方向,可能会失去自己的道德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同时,宋明理学注重了人的心理健康,提倡心灵和情感的掌握和表达,这对于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压力和情感问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生活的质量。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

宋明理学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宋明理学源流与宋代儒学思想渊源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宋明理学以《周易》、《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为蓝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的核心宗旨。

在宋朝儒学发展史上,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前人的渊源。

本文从宋明理学源流与宋代儒学思想的渊源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学的思想与渊源。

宋明理学源流探析1、官学与杂学舆论之争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官学是唯一掌握儒学研究与传承的机构,它在儒学传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官学在唯一性传承的过程中,学问局限性比较大,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也比较片面,所以不少学者选择离开官学单独研究儒学经典,这些离开官学单独研究儒学经典的学者被称为“杂学家”。

这种“官学与杂学”的舆论之争是宋明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源流。

官学可以说只是儒家思想传统的一种延续,而杂学家为了保证儒学的后继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古代经典中未曾深入研究的内容,丰富经典内涵。

因此,杂学家们热衷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探索儒家经典内涵的更深层次。

2、祖宗和气道论宋代儒学思想在道义伦理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探究。

如老子的思想被孔子的儒学所继承,提出了“道”的概念,宋代之后的新儒学才把“道”的思想运用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

同时,宋代的一个学派——祖宗家也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祖宗家提出了“祖宗”和“气道”两个重要的思想,认为先祖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且一些道德品质是通过DNA传承的。

这样一来,社会上有过世先祖来进行指导,也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道德规范。

3、一志五经一志五经是宋代儒学的开端。

一志五经指的是对一部志书和五部经书的注疏,即《通典》和《五经正义》。

这两部书可以说是礼、乐、诗、书、易这五部经书的总集和。

因此,一志五经也奠定了宋代儒学的经典地位。

宋代初年儒学家注重官学文化的传承,应对入仕考试所需的经典知识。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与儒学发展教学课件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与儒学发展教学课件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 “心既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成为官 方正统儒学
心学的开创者
建立系统的心学 理论
理学代表人物及地位
代表人物
地位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
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 的理学体系
陆九渊 王阳明
心学的创立者 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 的心学理论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何在?
•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中国南 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他把这种精 神称为 “理”。
•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 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 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 主观精神的显现。
•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 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 第二性的。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 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 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例如, 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 “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 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 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东汉顺帝(公元126— 144年)时,张道陵在四川鹤 鸣山创立道教。他自称“太 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 人治病,奉其道者,须出五 斗米,因此在当时称为五斗 米道。东汉末年,张角创立 太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两 大派别。道教尊老子为教祖, 奉《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 魏晋时期玄学(一种哲学思 潮)盛行,其代表人物以老 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 道融合。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朱子语类》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 有状,是此器(气)。
—《朱子语类》卷九
理是世界的本原(法则、规律)

(理学核心思想)
材料一
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 碍作用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2、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的阴阳变化。
如何才能不违背“理”呢?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
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B、修养论:
①区分“小学”和“大学”(格物致知) ②“仁”是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
然…
③仁者境界不仅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心
程朱理学的影响
消极: 提倡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观念等;用三纲五 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 然欲求。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理学的发展——心学
1.陆九渊 南心宋学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阳明先生,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3、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 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
以史为鉴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 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 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残忍的童年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吃人” 。 ──鲁迅
——清人戴震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实质: 2、消极:
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 制统治的新儒学
董仲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关系密切.他的 思想在封建社会曾经起到推进历史进程的作用
董仲舒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以德治国.现在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 不光要重视社会的和谐,还要重视内心的和谐,这些在董仲舒的 思想中都有论述;
"仁、义、礼、智、信"在今天这个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他的 好的作用.市场经济不能说没有问题,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诚 信在现实社会的缺失等等,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挖掘古代一些 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用来教育人民.
加深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马上爬上书架翻 查飞机种类性能 以及防空方法 .
应该闭目静坐,泰山 崩于前而目不瞬,不 为机声所慑.

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和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的需要,使儒学成为政治哲学,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推崇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在人格修养上继承了孔孟等先人,并将其发扬光大。

另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统治的最大帮手,是阻止社会进步的力量。

程朱理学的影响 1进步性:1.程朱理学以儒家的社会、民族、伦理、个人生命信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观念性、系统性的哲学和信仰体系,形成了理高于权、正统高于治的政治理念,为宋明时期抑制君权、使中国政治走向大众化、民众参政提供了理论支持。

2、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消极性:1.保存正义,摧毁人的欲望,把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成人的欲望,是封建原则和宗教禁欲主义的结合,不利于人性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

2.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进步。

后世评价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压制君权的学说。

朱提出理性高于权力,并要求皇帝要真诚。

它是一种高于皇权的理性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思想体系,使权力失去了合理的合法性。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重大突破。

宋明理学是对早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倒退和否定。

推崇理学的观念认为,理学在人格修养上继承了孔孟等先人,并将其发扬光大。

另外,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

但另一方面,另一种观点认为,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集权统治的最大的帮手,是阻止社会进步的力量。

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等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而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哲学家如任继愈则倾向将宋明理学看成科学发展的对立面,另外日本战后著名汉学家如丸山真男和岛田虔次则把宋明理学视为使中国近代化过程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

朱熹理学成为新的儒学代表

朱熹理学成为新的儒学代表

朱熹理学成为新的儒学代表宋代儒学经过宋明两代的发展,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动,特别是元代以来,由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使得一些学者从新儒学出发,主张将理学上升为一种具有独立思想价值意义的学术派别。

南宋时期,由于朱熹和他的弟子陆九渊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宋儒思想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别是元朝以来,由于中国儒家学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因此在继承传统儒家文化思想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变化,儒家思想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儒学形成了多个流派。

其中理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影响深远的一个学术派别。

其中被学者们公认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朱子、程颐(号晦庵)三人。

朱熹作为中国早期最杰出的理学家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董仲舒和陆九渊);程颐是朱熹所推崇的“二程”之一;朱子则是继承与发展了“三程”——王阳明学派、朱熹学派以及宋明理学。

一、学术思想方面朱熹在学术思想方面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以《四书章句训诂诂》和《大学》的研究为主,提出了“义理”哲学。

另一个方面则是在其著作《朱子语类》中,也就是朱熹所言“天理”,“天无二”的说法,即“无物而无不从天地自然”以及“物性本然”的道理。

并在这里“物”的范围内阐发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存天理地同”等哲学思想(“性本然论”“天理”)。

在具体阐发上,朱熹不仅在哲学思想方面多有创新和发展,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

他所提出(不完全)属于道家“玄学说”范畴,所以又被称为“玄”或“玄学派”;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而“形上学”是其中一种基本的方式,所以他提出“形而上”(或“天理”)“心性本然”就是“无我”之心;同时他认为又是“无我之体”。

通过无我这一方式去观察万物存在之方式而达到知行合一(即“至诚至敬”)则是朱熹学说中一非常重要的内容。

朱熹认为人要在万物之中求得一生命存在之价值的根源在于“诚意”,并认为只有诚意才能得到天理之所化、万物之理;因此他提出了“良知”这个概念——而良知就是以天地万物及人自身自然生灵为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一切皆空不是物而世界有皆空这样一个世界观与方法论。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不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类
材料

孔孟 儒学
所学
孔子:“仁”“为政以德”“有 教无类”;孟子:“仁政”“民
强调仁政、民本
不同:孔 孟强调仁 政、民本;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董仲舒强

材料

强调大一统、天 调天人感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234
解析 答案
3.命题点: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 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明本心等
发展:宋代儒学重 视孔孟儒学;重视 思辨、强调个人修 养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 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3.理学思想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 天理之件数。”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 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 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 “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人伦者,天理也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 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

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影响导言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派之一,它起源于宋代,达到鼎盛时期于明代。

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宋明理学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带来的影响。

1. 宋明理学的基本原理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儒学,主张以德治国、以礼行事,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同时,宋明理学强调心性的修养,认为通过修养心性可以达到涵养德行和实现自我完善的目标。

这些基本原理贯穿于宋明理学的各个方面,并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宋明理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的理学家程朱理学成为当时官方的政治哲学,影响了皇帝的决策和国家的治理。

宋明理学强调君主的德行和仁政,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恪守道德,以实行良好的统治。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君主有很大的启示,影响了中国历代政权的治理方式。

3. 宋明理学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主张以礼治国、以道德养人,强调个人应该秉持良好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播,并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宋明理学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4. 宋明理学对教育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儒学家,他们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提倡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德行和道德为中心。

这种观念受到明代继承和发展,明代建立了完备的科举制度,大大推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提升。

这种注重德育和教育普及的观念在中国教育中一脉相承,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5.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宋明理学不仅对其时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并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宋明理学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国家,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简述宋明理学发展脉络

简述宋明理学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发展脉络引言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它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起源宋代儒学复兴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继唐代之后,儒学开始重新兴盛起来。

此时的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跃,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宋代士人大多将儒学作为自己的学问主张,官方也开始重视儒学教育。

理学的兴起宋代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学派,它在推翻唯物主义、否定心灵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气、心三者的关系理论,并强调“理”的重要性。

宋代理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展朱熹的哲学思想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他提出的“理气分别说”认为,理和气不可分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的最高境界。

程朱理学的确立宋代末年至明代初期,程颢和朱熹的理学逐渐融合,形成了后来的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对宋代的理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强调以“心为主”,认为心具有至高的价值,要通过修身来追求圣人之道。

近代理学的变革明代末年,理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汤显祖提出了“欲积力而逐虚无”的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王守仁则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主张理论与实践要相统一。

这些新的理论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影响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风尚和政治道德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对后来的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对儒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它对后来的儒家学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理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它提出了“理”的重要性,强调以“心为主”,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宋明理学的纳道入儒与儒学的新发展

谈宋明理学的纳道入儒与儒学的新发展

谈宋明理学的纳道入儒与儒学的新发展*导读:唐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动荡,佛、道两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盛,并在形而上的哲理思辨方面,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与先贤解经的……唐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动荡,佛、道两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盛,并在形而上的哲理思辨方面,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与先贤解经的权威性形成了挑战。

对此,宋明时代的儒者不得不放弃经学传注而代之以直探经文本义的研究方法,有意识地从其他学派汲取思想营养,从而重振儒学。

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就在于它站在儒学的立场上吸收道家、道教与佛教思想来充实和发展了自己。

在道、佛两家中,宋明理学从道家、道教中吸收的东西,远比从佛教中所吸收的东西要多。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儒、道两家具有共同的思想文化渊源,二者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并由于秉持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思维方式,而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其二,佛教有广泛的信众和强大的宗教经济实力。

与其相比,儒、道两家同为弱者,有唇亡齿寒、惺惺相惜的同情感。

其三,儒、道两家同为即世的学说,儒家是完全入世的,道家虽然是站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缘,但倾向于入世。

相反,佛教则主张出世。

在儒家看来,这是抛弃人伦、拒绝人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自私行为。

其四,北宋和南宋都受外族入侵,士子大都具有捍卫中原文化的意识。

宋代理学诸家大多尊承《春秋》学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的宗旨。

儒、道两家同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学派,而佛教则是外来的。

几个宋明理学的先驱人物都不约而同地在道、佛两家中更注重研究道家、道教,即使是研究佛教,也以研究中国化最彻底的禅宗为主,对佛教的其他宗派则涉及较少。

在对佛、道的批判中,对佛教的批判颇为尖锐,对道家、道教则缓和得多,还偶有赞赏。

宋代是宋明理学的奠基时期,宋代的上述特征对元、明两代的理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端,以往学者们把它归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但究其实,他们只是响应当时士林领袖范仲淹的主张,重提韩愈、李翱所张扬的道统论,在《周易》、《春秋》等方面侧重于研究其义理,学术贡献有限。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程颢、程颐(二程)
天理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_____, 认为其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___。 孔颜之乐 仁 仁者就是“ ”。
天理的实质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理学的成熟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理学的集大成者
(南宋)朱熹
朱熹的主张和成就:
①理先于气,理是宇宙的本原
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不可取的观念: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小结
理学 派别 程朱 理学 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 朱熹 主要观点
不同点
评价宋明理学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的三寸金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宋明理学的评价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周敦颐
《周易》 《太极图》 结合______解释________,建构了包括万 衍生规律 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_________,把人 “理”生万物 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_________ 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程颢、程颐与周敦颐、邵雍、张载)是理学 的开创者。 1.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

宋明理学和明清的儒家思想

宋明理学和明清的儒家思想

【变式精练】 思想的共同点是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 ( )
A.“仁”
C.“理” [思路解析]
B.“心外无物”
D.“格物致知” 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程颐认为仁是与万
物俱生的,朱熹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是天理的 反映,王阳明主张要“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他们都主张实行“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答案] A
答案:(1)含义:“天理”是指人的正当 (基本)欲望;“人欲”是指人过分(非分) 的欲望。 (2)主张:正君心;体恤百姓(或以民为本); 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意义:有利于封建君主实施仁政(维护统 治)。 (3)现象:统治者强调(维护)等级秩序;下 层民众遭受理学迫害(或统治者以理压迫下 层民众)。背景: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程朱 理学趋于僵化(程朱理学居统治地位)。 (4)意图:朱熹:用理学规劝统治者。“今 之治人者”:用理学压迫(束缚)人民。
• 2.(知识角度)右图讽刺的 是西方
• 某位哲学家,与他的主张相 类似 • 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阳明
练习2 这位
(2009·江苏历史,3)某思想家强调
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 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 )
正。” ——李贽
材料三 。” ——朱熹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材料四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
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 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 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

05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

05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五天1、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主要思想: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发展历程:(1)先秦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创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学派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

(2)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初期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3)之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上的。

(4)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程颐为始祖,朱嘉为集大成者,理学取得官方地位,称程朱理学。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5)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嘉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

(6)明朝:王阳明对儒家思想进一步改造,创立了心学。

(7)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儒学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发展为近现代新儒学。

(8)1919 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立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的大旗。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和心学

对后世影响的比较
理学
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对明清 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理学强调的社 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也影响了后世的文 化和社会发展。
VS
心学
心学的影响主要在思想领域,尤其是对明 代的王阳明等思想家。心学的思想也影响 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成为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宋明时期新儒学的现代价 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心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01
02
03
朱熹的理学派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 学家、教育家,他的理学 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 墨客。
陆九渊的心学派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 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 内心自省和自我修养。
王阳明的心学派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心学 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强调 实践和行知合一。
心学对后世的影响
ABCD
对中国文化、教育、政治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进了儒释道的融合,为 后世文化交流和思想创新 提供了基础。
04
心学的发展与影响
心学的起源和形成
心学起源于北宋时期,由程颢、程颐 等人开创。
心学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 推广,王阳明等人成为心学的集大成 者。
心学在南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朱 熹、陆九渊等人成为心学的代表人物。
存天理、去人欲。
陆王心学
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 表,强调心即理、知行
合一。
永嘉学派
以叶适为代表,主张功 利主义、强调事功和实
用。
永康学派
以陈亮为代表,主张经 世致用、提倡事功。
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强化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成为封建社会后期主流价 值观。
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 发展受到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 。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春秋
战国
孔子 创立
孟荀 发展 蔚然 大宗
魏晋
隋唐
秦朝
遭到 打击
汉初
复 苏
宋明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正统思想 传统主流
(1变)
明清
受挑战 吸收佛 道精华 (玄学)
三教 合一; 三教 并行
博采众长
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 (2变)
批判继承 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3变)
第一次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加强中央集权
▼诸侯国势力日 ▲加强君权 益膨胀,威胁 中央
▼土地兼并严重 ▲限制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尖锐 ▲缓和阶级矛盾,制
定规范限制人民
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
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 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 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之施之者,归 结于君权…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 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形象比喻 体会差别
敌机来了,
应该让
他教弟子爬
弟子们闭目
到书架上翻
静坐,泰山
查飞机种类
崩于前而目
朱熹 性能及防空 方法。
陆九渊 不瞬,不为 机声所慑。
形象比喻体会差别 《赏花》朱子、陆与友游园,时春风和 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子说: “天生的。”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 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 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 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 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学案)专题一三宋明理学含答案

(学案)专题一三宋明理学含答案

三宋明理学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北宋五子对理学创立的历史贡献。

2.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理学家的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4.认识宋明理学在儒家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原因: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表现: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理学的创立与成熟(一)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2.主要贡献: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提出“发明本心”为求理的方法,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人人都有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致良知”。

(3)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3.心学的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易错点拨“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初探1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初探1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初探1
明代的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流派,以宋代理学家张择端、蔡良等人的思
想为主要内容,使传统儒家学说发展了很远。

这种思维方式对后世文化学习和思想活动有
着巨大的影响。

从思想形式上看,宋明理学主要源自儒家学说,但以张择端、蔡良等思想家为主,他
们强调礼的正义,致力于在当时的变化中,找到一种正义的规范,使儒家学说得到一种新
的更新,从而形成了宋明理学的思想框架。

从内容上看,宋明理学继承了儒家学说的礼仪性质,但也追求新奇和实用性,把仪礼
变成了一种实用工具。

张择端、蔡良等思想家,他们继承儒家学说有关仪礼的观念,但他
们着重现实的驱动力,认为仪礼还可以用来获得政治上的福利,从而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新
的思想实践。

同时,宋明理学的继承也对当时的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时,宋朝实行的
官僚政治,要求官吏顺应政教规矩,顺服恭敬。

因此,张择端、蔡良等人认为,仪礼可以
让官吏掌握政治规则,恭敬形式,从而获得政治上的福利,这一观念也对宋朝政治实践有
重要影响。

宋明理学承袭了儒家学说的仪礼性质,但结合当时的实践,遴选出有益的、符合社会
发展的政治规范,并加以发展,从而为今天的思想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的贡献

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的贡献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儒学的影响: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正与欧洲复兴“理性主义”的历史诉求相吻合,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理性时代的到来,此后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古典哲学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第3讲宋明理学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受到挑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并“与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

儒家思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以及唐代儒学大师韩愈《原道》“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上则诛”之类赤裸裸的恐吓已经无法控制人心,所谓“儒门淡薄,收拾不住”。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期。

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兴儒学。

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比隆周汉”。

这样,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_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唐代诗人杜牧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评价摘要:宋明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发愤图强等性格。

同时应该看到宋明理学中消极因素,即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斫伤,以及与后世关于“礼教吃人”的指斥和谴责。

关键词:宋明理学;儒学;继承;发展;评价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契机,以王通、韩愈、李翱融通儒释的思想为灵媒,经过宋代诸懦的创造性转换,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继元典时代之后精致而完备的思想体系——理学。

理学,又叫新儒学。

之所以称之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构建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然张扬儒家的人伦礼法的,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元典时代的儒家精神与佛教、道教相融合,是指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新的思想内涵,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理学名目不一,究其本质,它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干,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理学发展世上的关键人物,称此五人为北宋五子。

周敦颐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德修身哲学。

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

这一认识路径成为后来的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

张载是陕西人,故其学派成为关学。

张载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宇宙发生论,他强调“气”,认为太极就是气。

二程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们提出了“天理”这一理学核心观念。

这里理念显然来自于《易传》的哲学启迪,并参照了张载的“气”以及邵雍的各式挂图。


过熔铸之后,二程将“理”置于宇宙本体的位置,认为理是永恒不灭的存在。

在二程眼里,许多哲学范畴如天、命、性、心等,均可统筹于“理”的范畴予以诠释,他们服从于“理”,并体现了“理”的存在。

所谓在天未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性即是理。

理则自尧舜于途人一也。

毫无疑问,人类认知世界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到对“理”的认知上,因为它是社会生活赖以运作的伦理本体。

应该说,二程在建构“理”的思想体系时,也借助了释道的某些思想因子,尤其是禅宗的修炼之道。

例如二程提倡的凝神静气、摒弃杂念,达到内心通透、感悟天理的修养方法,就与禅宗所倡导的如出一辙。

理学发展到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到朱熹时,理学才最终完成了理论构架,并在认识论上达到了顶峰。

朱熹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问题。

人们习惯于将理论学的主流称之为程朱学派,凸显了朱熹对二程思想的传承以及由此导致的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卓越地位。

朱熹从二程那里承续了“理”的概念,并将它诠释的更为明确。

朱熹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朱子语类》中。

他指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这是《易传》的思想。

不仅理在器上,而且理在物先,即在具体的事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的存在了。

朱熹将“理”推向极致,与“太极”相呼应,表明“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总和,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

他说“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又说:“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油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为了证明“理”的至高无上,朱熹运用其他这些范畴来建构自己的这些体系。

另如“心”、“性”与“理”的关系,也进入了朱熹的视野之中,朱熹充分肯定二程“性即理也”的观点。

朱熹将性与心区别开来: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心有活动,性则不能。

在朱熹的努力下,一个伦常秩序为哲学本位的新儒家体系得以最终建立。

该体系吸收了释道的宇宙发生论及个体修炼说,孔孟学说被重新诠释并又一次获得了理论权威的神圣地位。

从文化史的长时段看,自秦汉以来多元并存的思乡意识形态经过反复整合,终于进入创造性转换的新阶段。

朱熹也因理学的创造性建构而成为儒学“道统”的旗帜和“礼教”圣人。

理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他将中国文化重视伦理追求推向极致,又在思辨
的精微方面别开生面,从而产生了复杂的文化效应。

理学的产生导致礼治秩序的重建和“内圣”路线的高扬。

“礼”作为一个宗法遗存的产物,约束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理学的产生使“内圣”的经世路线得以高扬。

在原始儒家那里,内圣外王是真正的儒者应该身体力行的奋斗目标。

从秦汉以将至宋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的赫赫武功盛极一时,相比之下,“内圣”之学偏于晦暗。

然而,历史的事实表明,仅有强权和武功是不够的,长治久安的通知方略包括精神的修炼和培养恪守礼制的顺民,理学家因此负担起教化君王和铸造大众心灵的历史责任。

宋明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这是理学产生的积极方面。

同时应该看到,理学家重建礼制的努力也是对人性的斫伤。

那种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以及与后世关于“礼教吃人”的指斥和谴责,宋儒理学中的消极因素大有干系。

参考文献:
1、周菁《中国历史文化通览》,研究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