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物理小学四年级教案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1.熟悉力的概念,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对物体的影响并归纳总结;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导入问题: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力,力对物体有什么影响呢?2.引入力的概念:请学生回答力的定义。
介绍力是一种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方向。
3.引导问题: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呢?二、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0分钟)1.实验1:利用弹簧秤测量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请同学们自行组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2.实验2:利用斜面倾斜方式,观察物体受到斜面的作用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
同样,请同学们组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三、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1.学生展示实验数据: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实验结果。
2.教师引导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可以探讨的问题有: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斜面的作用力对物体运动有何影响?四、制作小海报总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0分钟)1.学生分组制作小海报:请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自行分组制作小海报,展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要求包括图像和文字。
2.学生展示小海报: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制作的小海报,并进行讲解。
五、知识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学习和实验,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呢?请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2.更多拓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与延伸(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本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总结了拉力和斜面作用力对物体的影响。
2.延伸学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实践,尝试寻找更多的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1.设计实验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导教学设计:9.3-力与运动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导教学设计:9.3-力与运动的关系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中的第三节课,主要内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力的概念和运动的基本规律,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2. 教学目标•掌握力的定义和单位;•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分析力对物体产生的运动效果。
3. 教学重点•力的定义和单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教学准备•教材: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棉线)。
5. 教学过程5.1 导入与引入(5分钟)•利用黑板上已经写好的力的定义和单位的内容,复习力的概念及相关知识;•提问学生:“你们对力有何认识?力与运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5.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的方式,详细介绍力与运动的关系;•重点解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产生的运动效果,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
5.3 实验演示(2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使用弹簧秤和棉线,简单的实验中加入不同大小的力,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帮助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5.4 讨论与练习(20分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解答各组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进行不同难度的练习,巩固知识点。
5.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强调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拓展思维。
6. 课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第三节课习题。
7.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力与运动的关系展开,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实验演示、讨论与练习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单元教材概述本单元是质点的动力学内容,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为便于学生学习,本单元只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单元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提到了在牛顿之前对力学研究的大能,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力学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本单元在描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新教材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两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本单元内容教学内容:《4.1 牛顿第一定律》本节内容分析并说明在牛顿之前,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4.2 实验: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初步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二定律;《4.3 牛顿第二定律》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定量规律的学习;《4.4 力学单位制》本节内容介绍了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4.5 牛顿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学习了利用牛顿定律讨论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4.6 超重和失重》本节内容通过对生活实际中的超重、失重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注意事项】1. 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材分析这一章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运动定律,是力学的重点章之一。
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五节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以及力学单位制;第二单元,第六节和第七节,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第三单元,第八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及惯性力(选学),第九节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教材教法建议】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惯性的理解1、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讲授时宜多举实例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且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以使学生澄清日常经验带来的不利干扰,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伽利略的伟大之处,以及他的理想实验的重要科学意义。
切勿强加灌输。
2、牛顿第一定律对理解和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十分重要,且由它可以引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的结论在下一节讲述,因此,应认真从人类认识过程讲起以使学生对此有比较正确和扎实的理解。
3、学生对惯性容易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予以澄清。
当然,深入一步的认识有待讲过牛顿第二定律之后。
4节后的“阅读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很有启发意义,希望引导学生阅读。
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在这一节对物体惯性的认识可以深入一步,惯性不仅表现在保持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上,也表现在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上。
质量就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在此也可以进一步澄清一些对惯性的模糊认识。
三、牛顿第二定律【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介绍1、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是从实验总结出来的,根据大量的实验归纳出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教材分三节由实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此有所认识。
因此,认真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十分重要。
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的实验,有多种做法,教材中的做法装置比较简单,课堂演示也比较可靠。
只是在分析小车受到的水平拉力时,要注意不使学生产生错误概念,书中用了“可以认为等于砝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在页末加了注。
力与运动的关系-说课
《力与运动的关系》说课稿——邵杨本人说课的题目是《力与运动的关系》,属于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本节教材内容短小精悍,知识点集中,是对第八、九两章中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一个归纳总结,是学生建立力和运动关系的关键。
2、本节教材特点通过插图形象描述生活实例,演示小实验进行分析,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将力的作用效果,力和运动的关系放在一起使知识相对集中,并且便于将力和运动关系讲述的更加透彻。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②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③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观察和对事例的分析,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②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领略物理规律中所蕴涵的科学真谛,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飞跃。
4、重点与难点①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
②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具多媒体三、教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逐步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导讨论、实验探究、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并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学法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练习等一些学习过程,从中总结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提高。
五、教学过程本节教材由“力的作用效果”和“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两个部分组成。
1、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板书)引导学生复习第八章有关内容,让学生回忆起“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结论。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并能够用公式计算相关问题。
1.2 教材依据本次教学的内容主要依据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力与运动的关系”一章。
1.3 教学重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
1.4 教学难点本次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授、实验演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地,老师首先介绍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最后通过讨论和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流程3.1 上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案和实验材料。
2.教师反复阅读教材,准备好讲义和课件。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场景,例如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力冲刺,让学生感受力在运动中的影响。
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即“力与运动的关系”。
3.2.2 讲授力的概念教师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力的概念,坚持对点、向量性及大小、方向等方面的讲解。
3.2.3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教师以实验的方式展示不同的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例如,教师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演示拉力和压力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2.4 讲授力的单位教师将相应的内容解释为牛顿,并对领域上的单位换算进行讲解。
3.2.5 讲授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图像的示意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告诉学生将力F分解为Fx和Fy后,向量三角形的几何关系,并让学生尝试计算。
3.2.6 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教师以实例的形式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第一定律的效应,比如船静止时,通过划桨板的平移在水面上创造出一个推力,从而使得船起航。
3.2.7 解题演练通过教师出示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上进行应用,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掌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不变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到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乘坐地铁时感受到的加速和减速,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课堂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力的作用效果。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3. 解答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如让学生探究其他物理定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09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
09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工具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与测量2.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与运动状态改变3.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2. 观察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形变与运动状态改变。
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
2. 难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力的演示仪、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测量工具(尺子、秤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推拉门)引出力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力并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力的定义,演示力的测量方法。
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形变与运动状态改变,通过实验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强调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包括:1. 力的定义与测量2.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3. 牛顿第一定律4. 力与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2. 答案:力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从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考虑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3.如图,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有质量m1、m2的两个小球,且m1>m2,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它阻力,则两个小球:
A.一定相碰B.不一定相碰
C.一定不相碰D.难以确定是否相碰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用身边的物品或学生自备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相应结论。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4.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水平方向上受到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的作用相互抵消.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__________ ;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__________.
5.一个系有若干小物体的气球静止悬在空中,说明空气对它有向上的.这个力的大小等于气球(连同所有小物体)的;若将小物体去掉一部分,小球的运动状态
上述物体受到是
作用(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可见力是改变了它们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如何利用上述器材达到四种运动状态的改变。确定方案,并据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探究。总结完成学案:
物体由静到动,必须受
作用(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且运动方向与
方向相同。
苏科版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1教案
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浦口区浦厂中学物理组张睿晨联系电话:【教材依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本节为新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说起,进而研究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及不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的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而建立的,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都较高。
为此,本节教学设计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伪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来问题激发矛盾,再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所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并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为了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在些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由观察、分析,自行建立惯性的概念。
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惯性的存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最后通过对“生活·物理·社会”的学习,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水杯、水、鸡蛋、硬纸片、木块、棋子、木尺、空塑料瓶数只。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1.分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器材可选用足球、玩具小车、玻璃板、木板、棉布、毛巾等;2.收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一些资料,同学相互间进行阅读和交流,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3.感受物体具有惯性、分组体验物体具有惯性的现象。
物理教案运动与力的关系
物理教案运动与力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
2.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能够解答与运动与力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运动与力的基本关系。
2.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运动与力的实例分析和解答。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引入活动(10分钟)-利用教具,让学生尝试用手去推一个静止的重物,然后让学生尝试推动这个重物。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推动静止的重物需要比推动正在运动的重物更大的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结果分享给全班。
2.理论讲解(2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哪些?(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是力的作用,并介绍力的定义。
-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三个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动力学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3.实验活动(3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实验一:用一张纸片将书本从桌上推下,观察纸片从书本下方滑出的情况;实验二:用不同大小的力推动不同大小的物体,并记录加速度的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后,让他们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4.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案例,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答问题。
例如,用活动力图解释为什么跳伞的人落地时速度逐渐减小。
-学生评价案例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并就案例问题展开讨论。
5.拓展训练(20分钟)- 提供一些运动与力的拓展题目,鼓励学生尝试解答。
例如:如果一匹马以10m/s的速度拉着一辆质量为200kg的小车,求马需要的拉力大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答拓展题目。
六、教学资源:-教具:静止物体、活动力图、实验器材等。
-案例:跳伞的人落地速度逐渐减小。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运动与力的关系,重点介绍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活动和案例分析,学生对运动与力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活动,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方向的改变。
3. 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如何判断物体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力与运动的关系。
4. 练习:学生完成课本上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大小,方向的改变。
3. 力与运动的关系: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并说明理由。
例题:一个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吗?答案:是平衡力。
因为书本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
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发生?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相等。
B.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拉力的两倍。
C.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方向相同。
D.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方向相反。
答案:A、B、C、D都可能发生。
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
“力与运动的关系”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2021年5月V〇1.39 No. 10 中学物理汐与运坊的共系”主题羊元教学设计张悦(烟台市莱山区院格庄初级中学山东烟台264103)摘要:本文以“力与运动的关系”为主题,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素材,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情境,基于学科核 心素养,按照物理核心概念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学习的内在逻辑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使课程内容结构化重组,让学生 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主动学习.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力与运动;情境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 识,而是设置充满智力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主动 观察、思考、质疑、探究、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2020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共识,单元教学设计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根据主题内容组织单元教学,围绕物理核心概念 和研究方法,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情境,使学 生主动参与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切人点,充分激发学文章编号:1008 -4134(2021)10-0032-04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启发 学生.本文将以鲁科版初中物理第六章“力和运动”为 例,展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分析如图1所示,本单元的主题是“力与运动的关系”,对应的核心概念为二力平衡以及牛顿第一定律.为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内容还包括力的概念、3种常 见的力以及力的测量.这些内容对于后面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都是十分必要的,是整个力学 体系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育人价值,围基金项目:烟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KXX-BZX013).作者简介:张悦(丨992 -),女,山东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与实践.〜5设计评价问题,检验教学目标本节课最后共设置了两个问题作为教学目标达 成与否的评价工具.问题一:我们平时所说的铁比木头沉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 否理解了密度的物理概念,如果学生能够从密度的角 度回应这一问题,那么就意味着学生已经获得了用密 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初步理 解了密度的物理意义.问题二:操场上有很多小朋友在做运动,我们能 否仿照密度这一概念的建构尝试建构出“人口密度”这一概念?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对学生建构物 理概念的能力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够仿照密度的概念正确建构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一方面意味着其对密度物理意义的理解已经达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生能够利用比值定义法自行建构概念.参考文献:[1]皮亚杰,Jean,梅斯.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 吴祖仁.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 赵世英.建构主义学习与物理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 学院学报,2002(04) :138 -140.[4] 郭玉英.建构主义与物理教育[J].物理教学探讨:中 教版,2000(04) :4 - 5.[5] 曹璐璐.基于科学方法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收稿日期:2021 -01 -08)•32•中学物理Vol. 39No. 102021年5月力的概念、弹力弹資测力计图1力与运动的关系主题单元结构图绕“力和运动的关系”物理观念的建构和发展,在具体 的教学内容中,发展核心素养,例如比值定义、推理的 思想等.表1列举了一些例子.表 1 “力与运动的关系”单元学科核心素养举例教学内容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力的示意图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g的得出比值定义法重心等效思想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用观察法、比值法、图像法分析数据;控制变量思想探究实验控制变量思想、转换法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极限思想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以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本单元的学情分析如下.2. 1物理观念方面学生从本章开始正式学习力相关观念,但是学生 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在 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教材中 选择的弹力、重力、摩擦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力,已经 具备了感性认识基础,但相比于严谨的建立科学概 念,例如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力和运动的关系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涉及到二力平衡、牛 顿第一定律,其中的原理学生比较陌生.由于日常生 活中没有不受力的情况,因此对于力究竟是维持物体 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 得出正确结论就比较困难,甚至感觉和生活经验有违 背之处,需要重新搭建自己的认知体系.2.2 科学思维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基本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论证 能力,有一定的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意识,已经 具备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到结论的能力.2.3科学探究方面八年级上学期以及小学阶段进行过科学实验,学生已经有了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的思想,知道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八年级学生已经进行了生物 等学科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但实验操 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欠缺发散思维、数据分析能力. 对物理学特有的实验探究和科学思维结合的研究方 法还需通过实验加强体会.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 的推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是有实验为基础,学 生理解起来并不算太困难.2.4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学习物理的 兴趣和对科学的尊重.在实验探究中也需要提升严谨 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拼凑数据,充分分析 得到的每一组数据,进一步质疑,不轻言失败.八年级 的学生已经具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以辅助课本 观念学习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应用到实践中,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指导实践.3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以物理观念学习为主线,提高核心素养 为导向,参考教材,本单元教学目标具体为以下内容:了解描述力的物理概念及素养发展.能够描述弹 力、重力、摩擦力这3种常见的力•具体包括:认识力 并了解力的特点,能解释有关现象,能用力的示意图 表示力;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三要素,增加探 索力的兴趣;认识弹簧测力计,并能正确使用,通过观 察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弹簧测力计,有助于探索生活中 的科学道德情感;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大小、方向、重心,通过建构重力概念,能够主动分析生活中有关重 力的现象;通过重锤线的实际应用,有将科学技术应用 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知道二力平衡以及平衡态,会用二 力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感受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认识摩擦 力的利与弊,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激发学生用 所学观念解决生活问题的热情,养成物理观念来源于 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的意识;知道惯性,体验并解释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具体包括:科学探究各要素的有效实施、科学方法的正确运 用以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结合物理学史,利用历史成功人物的探索故事, 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具体包 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认识物理实验和科学推理 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通过实验和逻辑推理指出亚 里士多德运动观念的问题,了解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进 行逻辑推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方法.•33•2021年5月Vol.39No. 10 中学物理4单元学习过程设计 习内容、核心素养发展规划、要点突破方式等•具体设本单元主要包括2个层级,每个层级下包括:学 计见表2.表2“力与运动的关系”主题单元学习过程设计学习层级学习设计具体内容层级1:力的基本概念;弹簧测力计问题情境创设思考生活中需要用力的场景并举例内容安排力、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弹力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规划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认识抽象的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举的例子来得到力的定义及特点,拉近抽象的力和学生生活的距离,建立强烈的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意识.能够进一步指导生活实践通过观察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弹簧测力计,有助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抽象的力,体会在物理学中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示来体现要点突破方式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思维碰撞的方式尽可能提出生活中形式多样的利用力的例子教师适时点拨,正确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的方式学习力的示意图部分内容对于力的表示符号、单位及弹力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小组实验的方式,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通过课下小制作的方式,动手制作测力计学习难点突破资源生活情境举例、播放视频资料、录制微课讲解、课后小制作学习反馈评价要点及方式要点:能够根据力的定义分析生活中有关力的例子会正确分析相互作用力、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能够正确画出生活中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方式: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可以通过提问、交流讨论、课堂巩固练习来检测;适当布置课后作业仪器使用能力考査:可通过检査实验操作步骤来检査学习时间计划预计2课时层级2:认识重力、摩擦力及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一定律问题情境创设看看大家的发散思维怎么样:现在甲乙两队进行一个滑梯下滑比赛,你是甲队队长,所需的队员、器材及规则(可不公平)等皆由你来制定.可以采取任何措施,让你的队员比乙队队员滑得更远,你们队就获胜内容安排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规划通过创设的游戏情境,提高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及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重锤线校准,形成科学观念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意识通过这一部分丰富的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及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推理法等物理学科思维方法的应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交流合作的优秀品质,大胆猜想和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能够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优化实验方案通过重力及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知识,介绍物理学史,使学生领悟物理学思想的真谛,促进科学方法论的形成要点突破方式根据创设的游戏情境,师生共同对提出的方案进行总结分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重力的存在、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二力平衡.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强化学习重力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部分,学生通过査阅资料,通过课堂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惯性现象的解释可通过视频、演示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学习难点突破资源解决问题的大情境设计、实验探究、合作讨论、交流评价、制作一些微课或线上答疑•34•中学物理 Vol . 39 No . 102021年5月图2问题情境及主题任务引领的教学设计思路过程性评价:在具体的科学探究中熟练掌握科学 探究的要素.有控制变量及转换法的初步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 神等•结果性评价:进一步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我认 识的力”的小论文.收集与本单元相关公共信息资源, 评估其科学性.伴随整个学习过程的过程评价,和提交作品的结 果性评价,将会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和 教师的不断进步.参考文献:[1]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第二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许帮正.初中物理单元视域下的探究教学设计[J ].中学物理,2020,38(12) :62 -65.[3]张玉峰.以大概念、大思路、大情境和大问题统领物理单元教学设计[J ].中学物理,2020,38(05) :2 - 7.[4]苑红霞,曹丽丹.“相互作用一力”单元教学设计[J ].中学物理,2020,38(15) :18 -23.[5] 黎东波,曹蔚奇.高中物理单元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以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为例[J ]•教师,2019 (05):76-77.(收稿日期:2021 -02 - 24)驟!覯觀你腦H i f e ?与运动的关续表2学习层级学习设计具体内容学习反馈评价要点及方式要点: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实验探究所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惯性现象的解释方式: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通过实验报告呈现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解释生活中增大、减小摩擦力的实例以及解释惯性现象学习时间计划预计6课时5主要教学活动设计5.1大情境引发问题,引领概念教学如何描述力?这部分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适 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相互作用 力、力的作用效果等,并通过学习建立正确的物理概 念,正确应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在层级2中的问题情境设置中,学生的可能回答 及背后包含的物理观念见表3.表3学生回答的问题所对应的物理观念序号学生可能的回答对应的本单元的物理观念1我队从髙的位置滑下,对手从中间滑下重力2我队可以助跑,对手需从静止滑下结合回答1,学生可体会到:在进行实验探究时,需要用到控制变量的思想3我队队员穿轮滑鞋往下滑,对手穿非常粗糙的鞋往下滑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4我队选择较轻的队员,对手选胖队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5我队队员在滑的过程中,派一名队员将对手拉住,派另一名队员在后面推我队队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将学生的答案按照所蕴含的物理观念进行分类, 设计适当的问题引导.在此基础上,在力的三要素指 引下,分别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二力平 衡的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具体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5.2根据主题内容设计的主题任务引领实验探究的 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6学习效果评价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以提高核心素养为目 标,需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实验探究重力的大&、滑 动摩擦力的影响因A 、二 力¥衡的条件、阻力对物 成运动的秦响逐步研究、建构科学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作示互力力相、用 是素及力用要以一亦 作一一 i 彭 盼的效图 力力用意• 35•。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水杯、水、鸡蛋、硬纸片、木块、棋子、木尺、空塑料瓶数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讨论课本图图a火箭发射时,在推力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且越来越快;图b列车进站时,在阻力作用下由快变慢,最后停下来;图c足球在运动员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这些变化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
由此可见,当人们观察到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这里提到一个新概念“运动状态的改变”,请同学们看书“信息快递”。
在物理学中往往把“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称为力的作用效果。
即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作用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力与运动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1)定律所说的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现实在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2)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可以使物体从快变慢,从慢变快,或者改变运动的方向。
2.当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时,为什么运动状态改变呢?这是因为这两个力从相反的方向力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它们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概念;2.了解力量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理解力的效果: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4.能够解释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5.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与力和运动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概念;2.理解力的效果: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3.能够解释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2.教学工具:教师课件、投影仪、绳索、小车等实验器材;3.预先准备好相关实验和示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和概念讲解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关于力和运动的知识点,强调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并介绍力量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动手实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个小车放在桌面上,用绳子拴住小车的一端,学生利用绳子拉动小车。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受力的情况,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合成力和分解力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通过图示和实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合成力和分解力的概念并掌握相关计算方法。
4.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解释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通过分析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背后的力的作用和变化。
5. 练习和巩固为了巩固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力和运动有关的问题。
6. 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实验视频、参观科学展览等。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掌握了力量的三要素以及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同时,他们能够解释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与力和运动有关的问题。
力与运动教学设计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授课人:盐城市运河中学杨琳【教材分析】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力与运动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
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节在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应用,对学生融会贯通的理解本章内容至关重要。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就需要学生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建立“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是关键,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中教师力图通过探究活动中的猜想环节,引导学生对猜想内容加以概括,并以实例分析及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动手体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运动状态改变”这一重要概念,进一步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另一方面,教材提供的材料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特别是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分析,为教师课程的二次开发留足了空间,同时理论分析对八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而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实验加推理的物理研究方法,结合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物体受平衡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规律,进而讨论并演示实验,理解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规律。
设计课外综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讨论推理、探究活动和事实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游戏活动和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体验探究乐趣,培养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不同的运动现象,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难点: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器材准备】电脑、展台及多媒体设备、自制PPT教学课件、实验仪器1 / 42 / 43 / 44 / 4【板书设计】力与运动的关系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猜想(1)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 (2)力可以使物体由动到静(3)力可以使物体由慢到快 (4)力可以使物体由快到慢 (5)力可以使物体运动方向改变 2、设计实验并验证 3、结论 二、力与运动1、不受力2、受平衡力3、受非平衡力运动快慢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9.3力与运动的关系
课题
力与运动的关系
课型
新课
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3、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学设想
重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难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法:实验探究式
(6)关闭发动机的火车,由于受到摩擦力,越来越慢。
(7)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线运动;
(8)运动员用力拉住链球,链球沿圆周运动,运动方向不断变化。
(一)问题与探究
利用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在光滑的桌面上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小铁球的运动发生如下变化?
1、由静到动;2.由慢到快;3.由快到慢;4.改变了运动方向。
教学准备
扣子,卡片,瓶子,小铁球,强磁铁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题引入
提问:什么叫二力平衡?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提问: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
(1)手停了下来,纸飞机向前飞了出去,这是为什么?
(2)星际探测仪,一经脱离地球引力范围,为什么不需要发动机就可以保持飞行?
(3)汽车突然启动,为什么乘客向后倾?
三小结
通过一系列运动的事例,和我们的探究实验,得出了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的结论。
四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后感:
(4)汽车突然停止,为什么乘客向前倾?二讲授新课举几组例来自,要求学生判断各组运动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本节为新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说起,进而研究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及不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的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而建立的,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都较高。
为此,本节教学设计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伪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来问题激发矛盾,再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所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并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为了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在些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由观察、分析,自行建立惯性的概念。
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惯性的存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最后通过对“生活·物理·社会”的学习,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水杯、水、鸡蛋、硬纸片、木块、棋子、木尺、空塑料瓶数只。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1.分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器材可选用足球、玩具小车、玻璃板、木板、棉布、毛巾等;2.收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一些资料,同学相互间进行阅读和交流,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3.感受物体具有惯性、分组体验物体具有惯性的现象。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4.查阅、咨询生活、生产和交通运输过程中,惯性现象的利和弊。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导入新课(3’)二、新课教学提出问题(3’)我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是说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速度加快、减慢或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力和运动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有人说: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静止。
这种说法对吗?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会怎样呢?演示:如图,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停止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讨论小明和小华的观点,列举还有哪些证据支持或反对他们的观点。
这个实验说明了力的作用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变为静止。
例:草坪上滚动的足球最终会停下;关闭发动机的汽车也要停下来;等等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本节导图,特别是正反两种观点的归纳和对比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到底是什么?”教学阶段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活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5’)小车、足球等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果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这种力是什么力?猜想: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阻力的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活动提出如下问题:(1)实验中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2)小车所受的阻力的方向指向哪里?和运动的方向间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将结果填入书中的表格。
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长,设想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到阻力作用,小车将匀速运动下去。
人们常将这个实验称为伽利略理想实验。
与此类似的,还有另一个理想实验。
它们受到阻力的作用。
作出猜想: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阻力的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变长。
答: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
(毛巾、棉布、木板)答:小车受到的阻力方向向后,和车运动的方向相反。
答:根据控制变量法,这是为了让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
进行实验探究。
阅读信息库伽利略理想实验相关段落在实验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对现象分析、归纳和推理得到结论。
教学阶段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二)、惯性:观察与思考(5’)我们将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经典力学的奠基人牛顿又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定律的几点说明:⑴定律所说的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现实在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⑵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可以使物体从快变慢,从慢变快,或者改变运动的方向。
指导学生识图10-14并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一切”、“总”、“外力”、“或”的准确含义。
讨论:小明和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学生:不正确,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而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小车不推不动,树叶风不吹不摇,这一切都说明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在理想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但却做匀速直线运动。
可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静止,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对图中所示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中只说明了物体总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而没有回答导图中小明、小华的问题,在活动后安排读一读,让学生了解定律建立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阶段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对于惯性我们到理解如下几点: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是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②惯性的“惯”可以理解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一惯性”或“习惯”。
也就是说:物体一但具有了一定的运动状态后就不会轻易改变,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了原有的运动状态。
③惯性是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任何物体无一例外都具有惯性。
④惯性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和其他任何因素如是否受力,是运动还是静领会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并能利用惯性现象可以解释图示中的现象图a:下面的棋子由于受到尺子力的作用而飞出,上面的棋子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稳稳的落在下方。
图b:箭在弦上时,由于受到弦的弹力而改变了运动状态,箭离弦后虽然不再受到弦的弹力但由于箭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能射的很远。
图c:当汽车突然起动时,汽车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而运动起来,但车中的人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身体向后倒去。
图d:当汽车突然刹车教师指出:要解释清楚惯性现象,一般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并弄清研究对象及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其他物体所处的状态。
2.外力使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研究对象由于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最后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止,速度的大小等均无关。
时,车由于受到阻力而静止,但车中的人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向前倒去。
教学阶段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活动:观察惯性现象(10’)生活物理社会(2’)三、小结本节利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实验,并进行观察。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现象的观察,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步骤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进行阅读2分钟。
小结1、讨论2分钟2、设计方案3、根据所设计的方案,上台动手做一做回答在小汽车的行驶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交通规则,请说出你知道的几条来。
如控制车速不要太快;要保持一定的车距;小型的汽车内的客人要系安全带;轿车要安装安全气囊等。
阅读信息库中相关内容。
了解什么是反应距离,什么是制动距离。
让学生学会在阅读时提取有用的信息板书设计力与运动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我们将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