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重难点分析(4)本次重难点分析主要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平时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来进行辅导。
(下面的文字,黑色的是问题和参考答案,其他颜色是解释和说明。
大红色是强调。
)1.以何其芳的散文《独语》为例,简要说明“独语体”散文的主要特点。
对于类似的题目(包括“分析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列举其主要的特点外,选择其中的一个特点作为“举例说明”的重点。
关于这一题,可以先说明其最大的特点,即:①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
然后,再列举出以下主要特点:②如,内敛(指向内心);不交流(冥想型);表现孤独感(孤芳自赏)与荒凉感(自我怜悯);生命体验;幻美色彩(词藻华丽)等等,再选择其中的一点,举例说明。
这个题目的举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一方面在《名著导读》中选有《独语》,另一方面,对于简答题来说,仅仅用教材中已经举出的例子,也是足够的。
当然,在用现存例子前,应该是先读过作品原文的。
2.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在沦陷区的上海,张爱玲几乎一夜间成了市民文化的“明星”?对于这样的题目,在正式作业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审题”的过程(当然,不是说其他类型的题目就不需要审题了,在这里,只是特别强调而已)。
对于这个题目,在审题时,要重点审读“在沦陷区的上海”、“一夜之间”、“市民文化”这样几个限定词。
在回答时,既应说明其表面现象,①诸如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文学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的人都接纳了她,各种主张的刊物都对她表示推许等。
也应说明其深层原因,②如张爱玲小说的成就,雅俗共赏、新与旧的结合(古典小说的根基、市井小说的色彩)、洋化环境中的封建心灵和精神创伤。
3.为什么“冰心体”散文在当时会风靡一时?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①冰心散文的内容,主要表现爱与美,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婉约的倾诉,温柔而感伤,含蓄细腻,女性的风致的特点。
②其语体特征是以古文为基础的文言文、西文、白话文的统一,对做作的不自然的,与现实语言有距离的“新文艺腔”来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典型考点解析(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典型考点解析(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是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这是一门具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程,讲解重点作家与作品的同时,以点带面,考察文学潮流变化。
为了使学员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相关重难点,重庆电大的责任教师以近三届中央电大的考题为蓝本,针对考试内容总结出典型考点,对重要的考点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解析,总结出该考点可能拓展的考试方向。
请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将这些重要的考点认真消化以考出更好的成绩。
典型考点1:张爱玲的代表小说和评价(一)考点扫描本考点是教材的第七讲内容。
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代表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其独特风格的基调是“苍凉”。
尤其是代表小说集《金锁记》,写出了金锁这个被压抑、被欺辱以至于最后形成心理变异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小说集中的体现出了对女性人物的关注和描写。
因此,分析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尤其是针对《金锁记》的形象分析是重中之重。
(二)真题链接[1](2006-7)单项选择题:张爱玲的小说代表作是小说集()A.《传奇》B.《倾城之恋》C.《金锁集》D.《沉香屑第一炉香》简答题:在张爱玲的《金锁记》中,姜家二奶奶是谁?她的丫环又是谁?为什么她的丫环瞧不起她?[2](2007-1)单项选择题: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后半部分,主要描写了曹七巧和儿女之间的家庭矛盾,作品中曹七巧的儿媳名叫()A.长安B.寿芝C. 长白D.绢姑娘论述题:张爱玲为什么把曹七巧的故事命名为《金锁记》?《金锁记》讲述的是怎样一个传奇故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上下两个部分的内容,并说明作者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要用意。
[3](2007-7)单项选择题.张爱玲的小说处女作是()A.《传奇》B.《倾城之恋》C. 《金锁记》D. 《沉香屑第一炉香》(三)考点解析2006年7月考题张爱玲的小说代表作是小说集《金锁记》,2007年1月又考了在《金锁记》的后半部分,主要描写了曹七巧和儿女之间的家庭矛盾,作品中曹七巧的儿媳的名字,名叫寿芝。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27页PPT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鲁迅ppt
从文化建设上:对民族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的反思,对于民 族文化重建的种种前瞻性构想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在今天的价值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被看”模式几乎成为一种创作的内在规 律。通过这一模式,鲁迅想要揭示的是整个民族的看客心态,而 这心态的背后,意味着民族生命力的衰竭。“看/被看”模式的 主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 《明天》、《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理水》等 鲁迅文化观的深刻性 深刻性:对民族传统的批判、发扬和继承,有选择 深刻性 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鲁迅文化转型观的前瞻性 前瞻性:一种现代性的焦虑,注意到西方社会 前瞻性 在科学进步和物质发展的同时,其人文的衰落,因而强调民族精 神的解放和重建 鲁迅所期待的现代文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立 人”,健康的人文环境,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 鲁迅对现代文明所做的思考是深入的、独特的、超前的,对我们 今天的人文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
第一讲
鲁迅研究四题
本讲四个重点内容
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崇高地位 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之一:生平
简历: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青年时代:家道中落,体味世态炎凉 日本留学:弃医从文,关注思想启蒙 回国“幻灭”: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彷徨之路:思想深化期 成长为新文学的旗手 文学创作和文艺论争
《呐喊》《彷徨》简况:现代现实主义奠基石
《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 作于1918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 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五四运动前创作)。最后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创作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取奋起为当时的文学革 命和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之意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祝福》(1924) 《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离婚》(1925) 《伤逝》(1925)等 创作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队伍分化。反映鲁迅 当时的思想苦闷及对国民性批判更深刻的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
《阿Q正传》《祝福》简介
“ 精神胜利法”这一国民性通病 . 表现为自欺欺人 , 自 轻自贱而又妄自尊大等
封建思想的长期愚弄 ,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 , 使农民错误地 得出造反毫无出路的教训 .但现实痛苦令人无法忍耐 ,要摆 脱这痛苦 ,只能寄希望于麻痹自我的精神胜利法 ;对于其统 治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统治阶级来说,精神胜利法也是他们逃 避现实的最好选择 . 在中国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普遍典型的 愚昧落后的国民性
从以上几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 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从文学创作的实绩:
代表着新文学运动最大成就的两大文体:小说和散文都首推鲁迅 为开山之祖。鲁迅的创作既是开创性的,同时又达到了当时所能 达到的最高成就。
小说:1、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 真正意义上反封建、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要求的白话小说的诞 生;2、小说集《呐喊》、《彷徨》既是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又 标志着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主题、题材、语言、及 文体的革新和现代化上 散文:1、《随感录》专栏作品形成了战斗性散文:杂文的传统;2、 《朝花夕拾》开创闲话散文一派;3、《自言自语》开创独语体散文; 4、《野草》开创散文诗传统,是现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
第一讲
鲁迅研究四题
本讲四个重点内容
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崇高地位 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之一:生平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周繁漪性格
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按剧中的提示 ,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她既渴望自由的爱 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在这样一个新 旧渗半的女性身上,作家有意识地强调了“原始的野性”,她与周 萍的相爱,并不是为了反封建,也不是为了追求个性解放,除了满 足自己的情欲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对自己丈夫不尊重自己的一种 报复。而在她的思想深处,有许多沉重的无法消除的封建思想意识 ,如她很看重“名分”,即使是与周萍相爱也有一种想摆脱摆不脱 的“犯罪感”,对周冲与四凤的相爱,也觉得门不当户不对,自己 已经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但仍然用封建婚姻的标准去要求(实际 上也就是残害)下一代。蘩漪的种种表现可以清楚地表明,这个人 物并不是曹禺理想中的人物,但作家却对她充满感情,特别是对她 的身上表现来的“蛮性”的原始力量加以礼赞,则显然与作家自己 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有关。他从小受到的家庭压制和由此形成的软弱 性格,在蘩漪身上,都找到了可以寄托的载体。人总是越缺乏什么 ,越是希望得到什么。
(5)再接再厉。1934年9月,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 教。1936年5月,在巴金等到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 出》,白天为女师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月至9月开始在《 文季月刊》第1-4期上连载。8月,应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邀 请,赴南京任教,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 戏剧批评”等课程。11月,在南京导演话剧《镀金》。1937年4月 至8月,《原野》在靳以主编的《文丛》第一卷第2-5期上连载。
话剧的发展简况
(1)文明新戏时期: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 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2)爱美剧时期:1915爱美 ,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3)小剧场运动时期 :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 验活动,后风行于欧美与日本,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戏剧 取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从而占据剧坛主导地位的一 次戏剧革新运动。(4)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27年“大革命 ”的失败,激发起了1928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 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戏剧”)(5)剧场戏 剧时期:剧场戏剧(即“大剧场”演出)以职业化和营业性 为特点,是中国话剧从业余走向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 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6)广场戏剧时期:1937年抗战 爆发后,中国话剧再次向“广场戏剧”倾斜,并出现了三次 高潮。(7)剧场戏剧再兴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
从“市民世界”看老舍的文化批判观
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 全景式的风情民俗描写来进行民族性文化批判,其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 文景观已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理解老舍成就的切入点即他的“市民世 界”
老舍一直关注着与民族性问题有关的文化批判,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 同阶层的人,描写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和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 人情,走的是“俗文化”的路子,与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采用的对 现实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方法不同,他关注的始终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 人伦关系的影响,形成即其创作“视点”的独异性;也以其创作中浓郁 的京味儿和幽默成为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 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 (这也 导致了他的作品在当时一直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
三是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成功地把语 言的文学性与通俗性统一起来
四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一方面来自狄 更斯等英国作家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北京皇都文化所孕 育的市民性格
B.“新派市民”系列(浮华浅薄、道德沦丧):张天真(《离婚》), 祁瑞丰、冠招娣(《四世同堂》),老舍采用十分刻薄的嘲讽手法作漫画 化的处理,其鄙夷之情溢于言表,表明对西方文明的反感
C. “正派市民”系列(侠义实干):赵四(《老张的哲学》),丁二爷 (《离婚》)等,在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变迁与分裂中出 现的理想人物,寄托着老舍的理想,他希望这些“侠客兼实干家”为社会 锄害,使他的作品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使作品变得更有思想。 这正说明了作者思想上的平庸和幼稚
“城市贫民”系列:祥子、小福子(《骆驼祥子》),老巡警(《我这一 辈子》),小崔(《四世同堂》)等,一方面贯穿着作者批判和排斥西方 文明、甚至“五四”时兴的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的主题,另一方面 从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关系角度,体现了作者对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 会的认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大学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诗歌)给学生PPT课件
叙事立场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 立场。
写作方式转变:文学叙事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 的个人写作方式,出现"新生代"作家。
-
8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专题
一、小说的主要特点
以叙述为主,表现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微篇 手法: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 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具虚构性、典型性。 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9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小说
1.五四:写实与抒情 2.中叶:战争硝烟中的心路历程 3.末叶:从写实到虚构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小说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
10
三、作家作品选讲 1.鲁迅《孤独者》(现代小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 1925年10月写《孤独者》 选自小说集《彷徨》
(1)体现荒诞离奇的情节“美”
作者描写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是为了 展现一种情节的 “错位”之美,一个充 满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美”的世界。
-
23
①常规是庙住和尚,庵住尼姑,但“荸 荠庵”却住着和尚。
②按戒律和尚不杀生,而这里的和尚 “年下也杀猪”,并且“杀猪就在大殿 上”。
③戒律要求不邪淫,而这里的和尚不仅 准备将来还俗娶亲,就是在庙里也可以 有老婆。
-
18
1961年到北京京剧团工作 1963年出第二部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1963年后参加样板戏创作 1979年重返文坛,作品源源不断 1997年病逝。
-
19
代表作品:
《大淖记事》(nào):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
《故里三陈》、《受戒》、《异秉》 小说多写童年、故乡 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PT课件
六、以郭沫若的《女神》为例,简要说明 在阅读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经典作品时, 怎样才能防止陷入“两极阅读”的偏颇。
专题研究:24、25 自学指导:17 提示: 两极阅读现象的含义:文学史读法注重从历史发
展的链条中考察作品,确定其特色、价值、影 响与地位;非专业读法比较偏重个人的或时行 的审美趣味,注重作品本身,不太顾及“历史 的链条”。
克服办法:三步阅读法
功利欲求。对 此应该怎样看?
专题研究:53
自学指导:31
提示:1、茅盾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推 动社会改革和思想启蒙的作用,的确有较强 的功利色彩;2、茅盾这种功利性的文学主 张和他要求小说真实地描写人的情感世界的 主张有矛盾。
态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狂人日记》和《青 年必读书》。2、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评判 警醒人们挣脱思维定势,正视传统中的腐朽 成份。
四、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 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样读?
专题研究:26 自学指导:17 提示:三部阅读法: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
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
五、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 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 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专题研究:37 自学指导:21 提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五四时期是“纯文
艺活动时期”。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变为“诗 人/社会活动家”。3、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 “官员”,创作多为应制之作。
十六、为什么“冰心体”散文在当时会风 靡一时?
专题研究:192 自学指导:122 提示:1、冰心散文以“爱”与“美”为主要表
现内容,容易打动“五四”时期青年的心;2、 以“婉约的倾诉”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较 强的感染力;3、将白话文、文言文、西文调 和成典雅、明丽、凝练的文学语言,证明白 话也可以写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PPT
二、中国文学的分期 古代(古典)文学: 清朝末期以前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 1840年——1917年的文学,古典文学向现 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现代文学: 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
二、中国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 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 出,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以揭示中 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五届(2000年,四部) 《抉择》张平 《尘埃落定》阿来 《长恨歌》王安忆 《茶人三部曲》(1、2)王旭峰
第六届(2005年,五部) : 《张居正》熊召正 《无字》张洁 《历史的天空》徐贵祥 《英雄时代》柳建伟 《东藏记》宗璞
第七届(2008年,四部): 《秦腔》贾平凹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暗算》麦家 《湖光山色》周大新
三、中国现代文学概况 1、内容思想 2、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三、中国现代文学概况 1、内容思想 2、创作方法 3、代表作家
鲁迅
沈从文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曹禺、闻一多、丁玲、赵树理 戴望舒、萧红、艾芜 艾青、路翎、穆旦
张爱玲
徐志摩
钱钟书
三、中国现代文学概况 1、内容思想 2、创作方法 3、代表作家 4、主要作品
六、当代文学的特点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七年文学的特点
2、十年文革时期文学的特点 3、新时期文学的特点
(1)、文学与政治关系更趋于科学和合理,文学 观念得到空前的解放和拓展。 (2)、文学从单一狭窄的格局中解放出来,题材 范围扩大,艺术表现多元化。 (3)、出现一批思想成熟、目光敏锐、富于探索 精神的作家。 (4)、受外来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对“看客”心态的批判:民众对祥林嫂的不 幸津津有味的鉴赏,体现出的是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 民族集体无意识,一种缺少人文气质的民族传统文化, 表现出对麻木人性,冷漠人心的文化批判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主题上: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二是关 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 关注;三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艺术上:首先是题材的变革,二是揭示灵魂的深,三是一种开 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四是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 突破与创新 创作基调:“忧愤深广”,对现实的认识更理性更深刻甚至 有些悲观,但比起当时冲动的浪漫的大多数文学青年来,经 历过更多社会变乱的鲁迅显得更冷静更清醒
深圳公司注册
编辑:vbgfhyrtgrdb99658
看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对落后的国民性的揭示总是与对民族的处境和命 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的. 鲁迅出于启蒙目的的国民性批判恰好是一种真正的民 族自省,是中华民族摆脱历史重负进入现代化阶段焕 发新的青春的必由之路.是一种脱胎换骨. 鲁迅在批判国民性上的尖刻性更多是与传统顽固势力 斗争的需要,其目的并不在于丑化中国人,打掉民族的 自尊和自信,而是在于催生一个新鲜的、强壮的、有 着健全人格的民族
回到历史现场来理解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外忧内患:外忧:帝国列强的入侵,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内患: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跟着张勋复辟,为恢 复封建帝制,鼓吹尊孔读经,进一步奴化国民性,消解民 族活力。封建传统根深蒂固,只有彻底从根本上揭露封建 文化的实质,采取毫不妥协的彻底决裂态度,才会有革新 的希望,才有走向新生命的希望。矫枉必须过正,所以鲁 迅常在创作中作“有意的偏激”,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 就是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在态度上的差别 看鲁迅以学者的身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继承、转化(向 现代化文明的转型)《文化偏至论》古籍整理《中国小说史略》 等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梳理:“价值重估”工作
鲁迅主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简要分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第一次将处于社会最底层、最不为人所关 注的普通农民和没有出路的小知识分子纳入自己的创作视野。与 其它同时代作家注重反映这两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所受的重重 压迫有所不同的是,鲁迅更多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去表现这两类 人所受到的压迫及其心灵被奴役的创伤。题材的革新、题旨的深 入体现了鲁迅改造国民劣根性,进行思想启蒙,重建民族文化的 努力。 主要农民形象;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 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 闰土(《故乡》) 主要知识分子形象: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 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 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 高尔础(《高老夫子》)
《阿Q正传》《祝福》简介
“ 精神胜利法”这一国民性通病 . 表现为自欺欺人 , 自 轻自贱而又妄自尊大等
封建思想的长期愚弄 ,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 , 使农民错误地 得出造反毫无出路的教训 .但现实痛苦令人无法忍耐 ,要摆 脱这痛苦 ,只能寄希望于麻痹自我的精神胜利法 ;对于其统 治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统治阶级来说,精神胜利法也是他们逃 避现实的最好选择 . 在中国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普遍典型的 愚昧落后的国民性
《狂人日记》简析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形象:在拼死维护旧秩序的人看来,反叛人类旧传统的他是 狂人,是疯子,但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他却是先知先觉的先驱者; 狂人走过的由革命先驱到“病愈候补”的道路,体现了鲁迅对国 民性改造的深刻思考:长期的封建思想负荷已成为民族的集体无 意识,要想彻底“立人”,形成民主、自由、独立的民族性格, 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简历: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青年时代:家道中落,体味世态炎凉 日本留学:弃医从文,关注思想启蒙 回国“幻灭”: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彷徨之路:思想深化期 成长为新文学的旗手 文学创作和文艺论争
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之二:作品
3部小说集:《呐喊》(1923)《彷徨》(1926)《故事新编》 (1936) 3部散文集:《野草》(1927)《朝花夕拾》(1928)《两地书》 (1933) 16部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 (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 《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 (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 《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 (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 (1937)、《集外集拾遗》
《呐喊》《彷徨》简况:现代现实主义奠基石
《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 作于1918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 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五四运动前创作)。最后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创作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取奋起为当时的文学革 命和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之意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祝福》(1924) 《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离婚》(1925) 《伤逝》(1925)等 创作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队伍分化。反映鲁迅 当时的思想苦闷及对国民性批判更深刻的思考
从文化建设上:对民族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的反思,对于民 族文化重建的种种前瞻性构想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在今天的价值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被看”模式几乎成为一种创作的内在规 律。通过这一模式,鲁迅想要揭示的是整个民族的看客心态,而 这心态的背后,意味着民族生命力的衰竭。“看/被看”模式的 主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 《明天》、《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理水》等 鲁迅文化观的深刻性:对民族传统的批判、发扬和继承,有选择 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鲁迅文化转型观的前瞻性:一种现代性的焦虑,注意到西方社会 在科学进步和物质发展的同时,其人文的衰落,因而强调民族精 神的解放和重建 鲁迅所期待的现代文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立 人”,健康的人文环境,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 鲁迅对现代文明所做的思考是深入的、独特的、超前的,对我们 今天的人文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再从《狂人日记》看鲁迅的“忧愤深广”
“狂人”形象的深刻性之一:“狂人”是一个虽出生于豪绅之家,却对 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整个文化体系和等级制度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醒, 并进行过强烈反叛的先进知识分子。他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吃人”现象, 历史传统中的“易子而食”等记录,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进行了痛苦的反 思,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吃人”本质,同时意识到自己“未必在无 意之中”,没有”吃人“的经历。几千年的宗法社会,中国人扮演着” 吃人“和”被吃“的双重角色,丧失了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充满了奴 性。”狂人“揭破了中国传统的所谓仁义道德、纲常名教、家族制度将 人奴化的实质,呼吁人们不要再”吃人“和”互吃“,发出”救救孩子 “的喊声,体现出对民族精神重建的热望 ”狂人“形象的深刻性之二:”狂人“曾是一个勇敢地追求思想自由和 人格独立的思想斗士,最终却病愈归顺,沦为封建宗法制度的顺臣。这 种安排恰好体现出鲁迅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勇于 反抗封建专制压制的坚强斗士,然而积淀深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及其 各种制度总能想法瓦解这种种反叛,使这些斗士最终妥协。这充分说明 思想启蒙的重要性,思想界的先驱者在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同时,更 要时时注重根治自身的劣根性,着力提升自己的斗争力。鲁迅先生为我 们提供的这样一个曾经奋力抗争过但最终失败妥协的”狂人“形象,直 到今天还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及其奴才文 化遗毒的任重道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
第一讲
鲁迅研究四题
本讲四个重点内容
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崇高地位 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Hale Waihona Puke 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之一:生平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 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对封建礼 教的凶残性、极端虚伪性和迫害人的实质作了彻底的揭露。我们 可以看到,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彻底批判
从《狂人日记》分析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从以上几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 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从文学创作的实绩:
代表着新文学运动最大成就的两大文体:小说和散文都首推鲁迅 为开山之祖。鲁迅的创作既是开创性的,同时又达到了当时所能 达到的最高成就。
小说:1、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 真正意义上反封建、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要求的白话小说的诞 生;2、小说集《呐喊》、《彷徨》既是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又 标志着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主题、题材、语言、及 文体的革新和现代化上 散文:1、《随感录》专栏作品形成了战斗性散文:杂文的传统;2、 《朝花夕拾》开创闲话散文一派;3、《自言自语》开创独语体散文; 4、《野草》开创散文诗传统,是现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