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 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对封建礼 教的凶残性、极端虚伪性和迫害人的实质作了彻底的揭露。我们 可以看到,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彻底批判
从《狂人日记》分析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
第一讲
鲁迅研究四题
本讲四个重点内容

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崇高地位 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之一:生平


从以上几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 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从文学创作的实绩:
ຫໍສະໝຸດ Baidu
代表着新文学运动最大成就的两大文体:小说和散文都首推鲁迅 为开山之祖。鲁迅的创作既是开创性的,同时又达到了当时所能 达到的最高成就。


小说:1、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 真正意义上反封建、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要求的白话小说的诞 生;2、小说集《呐喊》、《彷徨》既是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又 标志着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主题、题材、语言、及 文体的革新和现代化上 散文:1、《随感录》专栏作品形成了战斗性散文:杂文的传统;2、 《朝花夕拾》开创闲话散文一派;3、《自言自语》开创独语体散文; 4、《野草》开创散文诗传统,是现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祝福》对“看客”心态的批判:民众对祥林嫂的不 幸津津有味的鉴赏,体现出的是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 民族集体无意识,一种缺少人文气质的民族传统文化, 表现出对麻木人性,冷漠人心的文化批判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主题上: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二是关 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 关注;三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艺术上:首先是题材的变革,二是揭示灵魂的深,三是一种开 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四是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 突破与创新 创作基调:“忧愤深广”,对现实的认识更理性更深刻甚至 有些悲观,但比起当时冲动的浪漫的大多数文学青年来,经 历过更多社会变乱的鲁迅显得更冷静更清醒

从文化建设上:对民族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的反思,对于民 族文化重建的种种前瞻性构想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在今天的价值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被看”模式几乎成为一种创作的内在规 律。通过这一模式,鲁迅想要揭示的是整个民族的看客心态,而 这心态的背后,意味着民族生命力的衰竭。“看/被看”模式的 主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 《明天》、《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理水》等 鲁迅文化观的深刻性:对民族传统的批判、发扬和继承,有选择 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鲁迅文化转型观的前瞻性:一种现代性的焦虑,注意到西方社会 在科学进步和物质发展的同时,其人文的衰落,因而强调民族精 神的解放和重建 鲁迅所期待的现代文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立 人”,健康的人文环境,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 鲁迅对现代文明所做的思考是深入的、独特的、超前的,对我们 今天的人文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呐喊》《彷徨》简况:现代现实主义奠基石



《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 作于1918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 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五四运动前创作)。最后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创作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取奋起为当时的文学革 命和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之意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祝福》(1924) 《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离婚》(1925) 《伤逝》(1925)等 创作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队伍分化。反映鲁迅 当时的思想苦闷及对国民性批判更深刻的思考
鲁迅主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简要分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第一次将处于社会最底层、最不为人所关 注的普通农民和没有出路的小知识分子纳入自己的创作视野。与 其它同时代作家注重反映这两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所受的重重 压迫有所不同的是,鲁迅更多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去表现这两类 人所受到的压迫及其心灵被奴役的创伤。题材的革新、题旨的深 入体现了鲁迅改造国民劣根性,进行思想启蒙,重建民族文化的 努力。 主要农民形象;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 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 闰土(《故乡》) 主要知识分子形象: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 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 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 高尔础(《高老夫子》)
再从《狂人日记》看鲁迅的“忧愤深广”


“狂人”形象的深刻性之一:“狂人”是一个虽出生于豪绅之家,却对 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整个文化体系和等级制度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醒, 并进行过强烈反叛的先进知识分子。他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吃人”现象, 历史传统中的“易子而食”等记录,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进行了痛苦的反 思,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吃人”本质,同时意识到自己“未必在无 意之中”,没有”吃人“的经历。几千年的宗法社会,中国人扮演着” 吃人“和”被吃“的双重角色,丧失了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充满了奴 性。”狂人“揭破了中国传统的所谓仁义道德、纲常名教、家族制度将 人奴化的实质,呼吁人们不要再”吃人“和”互吃“,发出”救救孩子 “的喊声,体现出对民族精神重建的热望 ”狂人“形象的深刻性之二:”狂人“曾是一个勇敢地追求思想自由和 人格独立的思想斗士,最终却病愈归顺,沦为封建宗法制度的顺臣。这 种安排恰好体现出鲁迅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勇于 反抗封建专制压制的坚强斗士,然而积淀深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及其 各种制度总能想法瓦解这种种反叛,使这些斗士最终妥协。这充分说明 思想启蒙的重要性,思想界的先驱者在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同时,更 要时时注重根治自身的劣根性,着力提升自己的斗争力。鲁迅先生为我 们提供的这样一个曾经奋力抗争过但最终失败妥协的”狂人“形象,直 到今天还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及其奴才文 化遗毒的任重道远
简历: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青年时代:家道中落,体味世态炎凉 日本留学:弃医从文,关注思想启蒙 回国“幻灭”: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彷徨之路:思想深化期 成长为新文学的旗手 文学创作和文艺论争
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之二:作品

3部小说集:《呐喊》(1923)《彷徨》(1926)《故事新编》 (1936) 3部散文集:《野草》(1927)《朝花夕拾》(1928)《两地书》 (1933) 16部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 (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 《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 (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 《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 (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 (1937)、《集外集拾遗》
《阿Q正传》《祝福》简介

“ 精神胜利法”这一国民性通病 . 表现为自欺欺人 , 自 轻自贱而又妄自尊大等

封建思想的长期愚弄 ,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 , 使农民错误地 得出造反毫无出路的教训 .但现实痛苦令人无法忍耐 ,要摆 脱这痛苦 ,只能寄希望于麻痹自我的精神胜利法 ;对于其统 治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统治阶级来说,精神胜利法也是他们逃 避现实的最好选择 . 在中国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普遍典型的 愚昧落后的国民性


回到历史现场来理解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外忧内患:外忧:帝国列强的入侵,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内患: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跟着张勋复辟,为恢 复封建帝制,鼓吹尊孔读经,进一步奴化国民性,消解民 族活力。封建传统根深蒂固,只有彻底从根本上揭露封建 文化的实质,采取毫不妥协的彻底决裂态度,才会有革新 的希望,才有走向新生命的希望。矫枉必须过正,所以鲁 迅常在创作中作“有意的偏激”,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 就是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在态度上的差别 看鲁迅以学者的身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继承、转化(向 现代化文明的转型)《文化偏至论》古籍整理《中国小说史略》 等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梳理:“价值重估”工作
《狂人日记》简析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形象:在拼死维护旧秩序的人看来,反叛人类旧传统的他是 狂人,是疯子,但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他却是先知先觉的先驱者; 狂人走过的由革命先驱到“病愈候补”的道路,体现了鲁迅对国 民性改造的深刻思考:长期的封建思想负荷已成为民族的集体无 意识,要想彻底“立人”,形成民主、自由、独立的民族性格, 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深圳公司注册 http://www.sz-gs.cn
编辑:vbgfhyrtgrdb99658
看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对落后的国民性的揭示总是与对民族的处境和命 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的. 鲁迅出于启蒙目的的国民性批判恰好是一种真正的民 族自省,是中华民族摆脱历史重负进入现代化阶段焕 发新的青春的必由之路.是一种脱胎换骨. 鲁迅在批判国民性上的尖刻性更多是与传统顽固势力 斗争的需要,其目的并不在于丑化中国人,打掉民族的 自尊和自信,而是在于催生一个新鲜的、强壮的、有 着健全人格的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