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电和磁》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小学科学教案:《电和磁》教学设计
3.1《电和磁》(一)教材分析《电和磁》选自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安排是“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
主要围绕两个活动展开: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
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
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产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
同时,本课作为《能量》单元的起始课,要求适当渗透能量转换的思想,为本单元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课之前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对电路知识和磁铁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本课研究电和磁现象奠定了基础。
多角度地了解电流产生了磁性,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愿望。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第一组:学生电源、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3根、指南针第二组:长约150厘米的绝缘导线。
教学过程:一、影响指南针偏转的因素1、引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什么?(投影仪出示指南针)说明:当它静止的时,指南针能够指示南北方向。
因为指南针里面其实是一枚磁铁,可以叫它小磁针。
如果不用手碰它,你会发现小磁针不偏转。
2、讨论:不碰指南针,你有什么办法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吗?(1)根据学生的想法师演示验证:①出示一枚铁钉:把铁钉的两端分别靠近指南针的一端。
②出示一块磁铁:把磁铁的两端分别靠近指南针的一端。
(2)思考:我们发现铁和磁铁都能使小磁针偏转,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3、归纳:磁铁和铁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但是偏转的情况还是不同的。
教科版科学六上3.1《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3.1《电和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和磁的神奇力量。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奥斯特实验、电磁铁、电磁感应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电流知识,对电流有一定的认识。
但电和磁的关系以及磁场的认识还是空白,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逐步建立概念。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学会制作电磁铁,观察电磁感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
2.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源、导线、电磁铁、铁钉、电流表、蹄形磁铁、线圈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套件、记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奥斯特实验引入,让学生观察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电磁铁,观察电磁铁的磁性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电磁铁的原理和特点,填写记录。
5.拓展(10分钟)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的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电磁感应实验,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绘制电磁铁和电磁感应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3.1电和磁教案(含作业设计)
1.电和磁【教材简析】《电和磁》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为落实“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的实验,第二个是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重复奥斯特当年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过程,懂得“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本课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概念,体现现行科学课堂教学所提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活动成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的理念。
【学情分析】电与磁的内容在四年级学生都已接触过,通过复习电路,电能让小灯泡发亮,以及复习指南针的制作性质,引出课题《电和磁》,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电和磁有关系吗?这里设计用磁铁、小铁钉、导线靠近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变化为下面的实验解释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初步感知电流越强、线圈越多,磁性越大,线圈可以检测到微弱的电流。
科学探究目标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对电和磁之间产生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意识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了解重大科学发现的价值所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小灯泡、灯座、导线、好电池(两节)、废电池一节、电池盒、指南针、线圈。
教师准备:除与学生一样的材料外,还要准备:小铁钉,一块磁铁、指南针。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提问:老师第一次来这上课,搞不清方向,哪里是南边?要准确辨认方向可以借用?指南针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指向哪里?以你们过去所学的知识,如果不接触指南针,怎样可以让磁针的角度发生偏转?教师演示。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1《电和磁》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1《电和磁》教案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电磁铁的制作原理,以及电流的磁效应。
内容主要包括:电磁铁的制作、电磁铁的极性判断、电流的磁效应等。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电磁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电和磁的关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电和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磁铁的制作原理,能独立制作电磁铁。
2.让学生掌握电磁铁的极性判断方法。
3.让学生了解电流的磁效应,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电磁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磁铁的制作原理。
2.电磁铁的极性判断方法。
3.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答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电磁铁、铁钉、导线、电池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电磁铁实验,让学生观察电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引发学生对电磁铁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电磁铁的制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和作用。
讲解电磁铁的极性判断方法,让学生能正确判断电磁铁的极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并判断电磁铁的极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电磁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巩固对电磁铁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5分钟)讲解电流的磁效应,让学生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磁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部分内容是对电学与磁学知识的整合,旨在让学生了解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将认识磁体和电流的磁效应,了解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并探索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学与磁学基础,对磁体和电流的磁效应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面,以及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需要加强指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认识磁体和电流的磁效应,了解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发现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实验器材(磁体、电流表、导线、电池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实验指导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电磁铁实验,引发学生对电磁铁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磁体和电流的磁效应,介绍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制作电磁铁,并观察其磁效应。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实验心得。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风扇、洗衣机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电磁铁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电磁铁,并观察其磁效应。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1《电和磁》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1《电和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电生磁和磁生电的现象,为后续学习电磁感应和电磁铁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电流、磁场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勇于尝试新事物。
但同时,学生对电和磁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加深理解。
此外,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知道电磁感应现象,能运用电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电磁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电生磁和磁生电的现象,电磁感应原理。
2.教学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在联系,电磁设备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电磁铁实验,引发学生对电和磁之间关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新课:介绍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原理。
3.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磁感应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电磁感应的内在联系。
4.应用:介绍电磁设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电动机等,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实用性。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磁感应现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电磁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小学六年级科学 《电和磁》教学设计
《电和磁》教学设计
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实验一和实验二:
1、奥斯特是这样做的:通电的导线拉直靠在了一个停止摆动指南针的上方,恰好与磁针的方向一致。
2、指南针的磁针停止摆动,所有组员不能碰到桌子;
3、先断开电流,靠近指南针;再接通电流,靠近指南针;
4、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请反复多做几次;
5、分析看到的现象,准确地记在实验记录表上。
实验三:
1、用通电的线圈去靠近指南针。
2、用线圈代替灯泡,连接在线路中;
3、注意实验一的所有注意事项;
4、思考线圈的摆放位置,多试几次。
教科版科学六上《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电和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章内容主要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知识点。
这些内容涉及到了电和磁的基本原理,对于学生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和磁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电和磁》之前,已经学习过了一些电学知识,如电路、电流等,但可能对于磁学知识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实验操作有一定的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实验操作的引导,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知识点,掌握电和磁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电和磁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电和磁的内在联系的深入理解,以及相关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和磁的现象和规律。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电和磁的内在联系。
3.讲授法: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原理,采用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磁铁、电线、电池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参考资料:相关教材、论文、实验指导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和磁的现象,如手机充电、电动车启动等,引导学生关注电和磁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知识点,让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1课 《电和磁》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电和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先用一段话告诉学生,科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实验。
他发现了什么呢?书中没有说出来,这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自己来做实验发现。
第一部分: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学生学过的磁铁的知识、简单电路的知识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开始让学生组装电路,回忆电流在电路中流过的路线、指南针指南北的性质。
通电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教科书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先用小灯泡电路中的长导线做实验,再用去掉了小灯泡的电路(短路状态)中的长导线做实验。
第一步是正常的电路,实验现象不会很显著,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多探索会儿。
第二步用的是短路大电流,现象非常明显,但只能在老师带领下做一两次。
这样安排注重的不是只让学生看到现象而是经历探究的过程。
学生在第一步探究中有机会发现更多相关的现象,把前后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作比较,能初步意识到电流大小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把非正常短路电路作为特例处理也是恰当的。
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向一致,接通电流,磁针偏转,电流越大,偏转的角度越大。
断开电流,磁针复位。
教科书要求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最后归纳出只能是电流产生了磁性。
第二部分:通电线圈和指南针教科书插图呈现了做线圈的方法。
在手指上绕线圈,线圈大小能套在一般大小的指南针盒上,大约要绕10圈,用一节电池效果已经不错。
让学生在实验中试一试,会发现把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本课电生磁的实验,先用小灯泡电路做,再用短路电路做,最后绕线圈做,三个实验形成了一个活动结构——增大电流、增加圈数可以增加磁力的结构。
【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
《电和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起始课。
本课的具体概念是: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初步意识到增大电流、增加导线圈数可以增大电流产生的磁力。
教材期望学生能通过以下两个主要活动建立起以上概念:其一是“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生磁现象的过程,指导学生做19世纪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
其二是做短路电路和通电线圈加大指南针偏转角度的实验。
由于是单元起始课,因此,本课与本单元接下来的教学关系非常密切。
如: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第2课中的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第5课中的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
用短路和增加线圈圈数等方法加大小磁针的偏转角度的研究,也为对第3、第4课中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研究提供直接经验;用线圈和指南针组成“电流检测器”检测废电池是否还有电,暗示了第7课中检测手摇发电机是否发出电来的方法。
因此本课的教学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电”和“磁”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六年级的孩子不会感到陌生,再加上在三、四年级中有独立的“电”和“磁”单元的系统的科学学习,已经知道一些磁铁的知识和简单电路的知识,为本课的“电生磁”概念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据课前调查,受学习的遗忘规律影响,大部分孩子对普通电路的组装连接还不够熟练,对电路短路的连接以及这种连接会增大电流,易损坏电池也有些淡忘,这一点会直接影响到本课实验的操作效率;对磁能吸引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两种现象的不同之处的认识是模糊的。
因此,在本课的复习阶段就必须有效地唤起孩子的旧知,为建立新的概念服务。
“电”和“磁”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对几个班学生的前测来看,约有9%的孩子认为电和磁没有关系或是不知道,有91%的孩子模糊地认为有关系,个别有生活经验和有相关的课外知识积累的孩子能说出电能干扰磁,或者互相之间有存在某些作用或关系,不过没有具体的直接经验。
第1课 《电和磁》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电和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
通过简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问题,提出了这节课要重新做科学家做过的实验。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按照当时奥斯特所做的实验让学生亲历去操作实验。
分四层:1、复习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
2、在简单电路中,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通上电看指南针的磁针有什么变化。
3、在电路短路中指南针的磁针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4、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总结出电流能产生磁性。
第三部分是指导学生制作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两个层次。
1、做一个线圈靠近指南针,通上电看磁针有什么变化。
2、用线圈和指南针做一个检测器来检验废电池。
本课例利用5E学习环教学模式具备的参与-探索-解释-精致化或迁移-评价(Evaluation)的特征,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期望能够提升学生实证意识和科学解释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本次教学上课的是五年级学生,但估计不会有太大影响)已在三年级时学习了磁铁的性质,懂得磁铁的性质(磁性)是可以吸引铁,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
在四年级时学习过简单电路,电流会通过小灯泡和导线,小灯泡会发光。
本节课的目标是将学生已有的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进行综合,让学生研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显然需巩固已有的知识,方可发生知识的综合学习。
由于学生时隔多年未学习电路和磁铁磁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激活,让学生顺理成章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
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点】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第1课《电和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
通过简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问题,提出了这节课要重新做科学家做过的实验。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按照当时奥斯特所做的实验让学生亲历去操作实验。
分四层:1、复习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
2、在简单电路中,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通上电看指南针的磁针有什么变化。
3、在电路短路中指南针的磁针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4、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总结出电流能产生磁性。
第三部分是指导学生制作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两个层次。
1、做一个线圈靠近指南针,通上电看磁针有什么变化。
2、用线圈和指南针做一个检测器来检验废电池。
本课例利用5E学习环教学模式具备的参与-探索-解释-精致化或迁移-评价(Evaluation)的特征,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期望能够提升学生实证意识和科学解释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本次教学上课的是五年级学生,但估计不会有太大影响)已在三年级时学习了磁铁的性质,懂得磁铁的性质(磁性)是可以吸引铁,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
在四年级时学习过简单电路,电流会通过小灯泡和导线,小灯泡会发光。
本节课的目标是将学生已有的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进行综合,让学生研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显然需巩固已有的知识,方可发生知识的综合学习。
由于学生时隔多年未学习电路和磁铁磁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激活,让学生顺理成章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
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点】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电和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组准备2节1号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3根、长导线一个、胶带纸、小刀、指南针。
教师准备:条形磁铁一个,大指南针一个。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出示指南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指南针)师:指南针的指针是用什么做的?(磁铁)指针指向什么方向?师:在不用手碰指南针的情况下,你能用什么办法是指南针动起来?同学上讲台验证。
2、师:条形磁铁有南北极吗?你有办法知道这个条形磁铁的南北极吗?学生回答并上台验证。
并引出磁铁的性质。
3、归纳:磁铁的磁性能影响指南针,使它发生偏转。
刚才的小实验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磁现象。
(板书:磁)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就是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奥斯特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吗?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好吗?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1、大家看老师手上的小灯泡,你能用手中的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吗?介绍所需的材料。
请两位学生到展示台,其余小组进行组装,教师巡视。
2、请同学说一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是什么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板书:电)3、介绍实验方法:奥斯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电路中双手拿住长一些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的方向一致,你想知道奥斯特发现了什么吗?同学们也来试一试。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案
【教材简析】《电和磁》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为落实“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的实验,第二个是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重复奥斯特当年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过程,懂得“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本课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概念,体现现行科学课堂教学所提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活动成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的理念。
【学情分析】电与磁的内容在四年级学生都已接触过,通过复习电路,电能让小灯泡发亮,以及复习指南针的制作性质,引出课题《电和磁》,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电和磁有关系吗?这里设计用磁铁、小铁钉、导线靠近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变化为下面的实验解释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初步感知电流越强、线圈越多,磁性越大,线圈可以检测到微弱的电流。
科学探究目标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对电和磁之间产生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意识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了解重大科学发现的价值所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小灯泡、灯座、导线、好电池(两节)、废电池一节、电池盒、指南针、线圈。
教师准备:除与学生一样的材料外,还要准备:小铁钉,一块磁铁、指南针。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提问:老师第一次来这上课,搞不清方向,哪里是南边?要准确辨认方向可以借用?指南针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指向哪里?以你们过去所学的知识,如果不接触指南针,怎样可以让磁针的角度发生偏转?教师演示。
让磁针偏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遇到了带有磁性的物质,还有一种是遇到铁一类的物质。
《电和磁 》教案设计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电和磁》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电和磁》是新教科版六上《科学》教材“能量”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
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
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伏笔。
本课内容涉及遥不可及的内容、有危险性的内容和工程与技术的内容,对于磁的部分,“磁场是什么?磁场是什么样子的?”“磁性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把电和磁联系起来,学生还是比较陌生和难理解的,而3D视频就可以弥补2D的空白,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的奥妙,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
学情分析学生对电有初步的认识,对磁也很好奇,但把电和磁联系起来,好多同学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是不行,做实验时速度有些慢,合作能力在本课有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1号电池1节、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开关、导线3根(短)、指南针;一根长约2米的绝缘导线。
教师准备:学生器材一套;条形磁铁一个,铁钉一根,废电池一节、课件。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一)磁T:出示指南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S:指南针T:那同学们知道指南针的指针是用什么制造的?有什么作用?S:磁铁,指示方向T:指针停止摆动后,指南针指向什么方向?S:南北方向T:那在不碰指南针的情况下,你有办法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吗?S:磁铁、铁(教师演示)T:老师这里有一根铜芯的绝缘导线,你们觉得可以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吗?S:学生预测并实验(请学生演示,提示一定等小磁针完全静止后开始实验)T:实验现象告诉我们,我们的导线可以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吗?为什么?S:不能T:因为导线是铜芯的,所以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因此我们说要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只有两种情况。
教科版科学六上3.1《电和磁》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3.1《电和磁》教案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电和磁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掌握电和磁的性质和规律。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和磁的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电和磁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电和磁的深层次原理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较高,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和磁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和磁的性质和规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让学生能运用电和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和磁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2.电和磁的性质和规律的实验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安排多个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磁铁、铁钉等。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电和磁现象,如手机充电、磁铁吸引等,引导学生思考电和磁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电和磁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和磁的知识。
操练(15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电池连接导线和灯泡,观察灯泡发光的现象;磁铁吸引铁钉等。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实验技能。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电和磁的性质和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深入理解电和磁的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电和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电动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1课《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
通过简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问题,提出了这节课要重新做科学家做过的实验。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按照当时奥斯特所做的实验让学生亲历去操作实验。
分四层:1、复习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
2、在简单电路中,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通上电看指南针的磁针有什么变化。
3、在电路短路中指南针的磁针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4、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总结出电流能产生磁性。
第三部分是指导学生制作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两个层次。
1、做一个线圈靠近指南针,通上电看磁针有什么变化。
2、用线圈和指南针做一个检测器来检验废电池。
本课例利用5E学习环教学模式具备的参与-探索-解释-精致化或迁移-评价(Evaluation)的特征,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期望能够提升学生实证意识和科学解释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本次教学上课的是五年级学生,但估计不会有太大影响)已在三年级时学习了磁铁的性质,懂得磁铁的性质(磁性)是可以吸引铁,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
在四年级时学习过简单电路,电流会通过小灯泡和导线,小灯泡会发光。
本节课的目标是将学生已有的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进行综合,让学生研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显然需巩固已有的知识,方可发生知识的综合学习。
由于学生时隔多年未学习电路和磁铁磁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激活,让学生顺理成章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
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点】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教学难点】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
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
(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
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
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
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
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
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
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
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
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
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
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
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用了短路、串联电池、制作通电线圈的方法增大电路中的电流,从而使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变得更大。
【板书设计】
电流产生磁力
电流越大磁力越强
电流产生磁力
接通偏转
电路
断开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