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心理学博士 培养方案
![心理学博士 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f8cd0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b.png)
心理学博士培养方案
心理学博士培养方案是为有志于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和教育的计划。
心理学博士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能够独立进行心理学研究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首先,心理学博士培养方案通常包括广泛的课程学习,涵盖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工具。
其次,心理学博士培养方案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通常需要参与实验室研究、实地调查、临床实习等实践活动,以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心理学博士培养方案还会强调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学术研究能力培养。
学生需要参与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最后,心理学博士培养方案还会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实践能
力培养。
学生需要参与心理咨询实习、临床实习、教学实习等活动,以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心理学博士培养方案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水平
专业素养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这样的培养方案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
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推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方案045100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方案045100](https://img.taocdn.com/s3/m/388d16e3cc1755270622085d.png)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方案(045100)为有效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工作,依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方案。
一、培育目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育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材。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取得者应付教育事业进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制造性地运用科学方式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二、招生对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做绩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治理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培育方式教育博士培育采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样为三至五年,原那么上不低于4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课程学习,在2年内完成,学员脱产在校学习时刻很多于一年;第二时期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在2~3年内完成。
采纳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培育进程包括课程学习、综合考试、论文写作与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育实行课程学习时期导师小组集体指导,论文时期导师负责。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符合教育进展对专业化治理者和决策者、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培育的整体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今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应表现综合性、专业性和有效性;课程教学采纳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式,并增强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依照培育目标的要求,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量应很多于20学分。
五、综合考试综合考试的要紧目的是评判学生课程学习状况和论文写作资格。
考生需围绕要紧研究方向,在理论运用、文献述评、案例研究三方面各完成一篇很多于8000字的研究报告。
国内高校心理学博士、硕士点一览
![国内高校心理学博士、硕士点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0f95c995d4d8d15abe234ea9.png)
国内高校心理学博士点一览2010年05月17日13:44 来源:考博网【发表评论】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学发展迅速,其中一点就反映在心理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快速增长。
至2006年止,我国共有22所高校拥有心理学博士点,106所高校拥有心理学硕士点。
名单及专业名称如下(由于时间关系,可能有一定出入):一、拥有心理学博士点的高校及专业名称(22所):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北京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5、浙江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6、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7、天津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8、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9、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0、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1、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2、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3、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4、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5、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6、福建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7、中山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18、陕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19、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20、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2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中心:应用心理学22、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研究所:应用心理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二、拥有心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及专业名称(107所)1、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浙江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5、华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6、华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7、天津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8、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9、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0、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1、辽宁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2、首都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3、上海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4、陕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5、山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6、江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7、西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8、湖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9、河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0、云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1、浙江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2、内蒙古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3、曲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4、河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5、吉林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6、鲁东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7、南开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8、四川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8、苏州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0、重庆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1、福建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2、山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3、河北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4、武汉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5、贵州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6、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7、南京政治学院: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8、中山大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9、郑州大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0、安徽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1、沈阳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2、哈尔滨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3、杭州师范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4、华中科技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5、广州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6、聊城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7、宁波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8、山西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9、深圳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50、中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51、北京语言大学:基础心理学52、徐州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53、广西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4、吉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5、青海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6、四川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7、重庆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8、新疆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9、信阳师范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0、赣南师范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1、北京理工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2、湖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3、济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4、厦门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5、第二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66、第三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67、第四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68、大连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69、安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70、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71、南京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72、山西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73、首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74、山东中医药大学: 应用心理学75、皖南医学院:应用心理学76、潍坊医学院:应用心理学77、新乡医学院:应用心理学78、北京体育大学:应用心理学79、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80、首都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81、武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82、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83、清华大学:应用心理学84、天津大学:应用心理学85、山东大学:应用心理学86、东南大学:应用心理学87、东北大学:应用心理学88、西北大学:应用心理学89、扬州大学:应用心理学90、河海大学:应用心理学91、暨南大学:应用心理学92、南昌大学:应用心理学93、宁夏大学:应用心理学94、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95、电子科技大学:应用心理学96、国防科技大学:应用心理学97、哈尔滨工程大学:应用心理学98、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应用心理学99、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应用心理学100、中国政法大学:应用心理学101、西安政治学院:应用心理学102、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心理学103、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10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心理学105、浙江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106、漳州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107、复旦大学:应用心理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
![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0b525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1.png)
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1. 前言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是为教育博士研究生制定的一套系统化的培养计划。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备高水平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2. 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教育博士研究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2.1 系统研究能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深入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教育事业提供参考和支持。
2.2 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能力,能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3 创新精神和学术领导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学术领导力,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
3. 培养内容教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学术课程学习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修读一定的学术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方法论课程。
其中,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课程,方法论课程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统计学等。
学生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3.2 研究课题选择和研究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创新性的教育课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过程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环节,研究产出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
3.3 科研能力培养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培养科研能力。
可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也可以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与其他专家学者交流、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
3.4 实践环节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定的实践环节,培养教育实践能力。
可以选择参与教育实践项目、赴校外合作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提升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5 学术论文写作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撰写学术论文,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学术论文需要符合学术规范,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心理学考研方向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报考方向和导师
![心理学考研方向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报考方向和导师](https://img.taocdn.com/s3/m/c2f0c8fbf90f76c661371a28.png)
心理学考研方向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报考方向和导师心理学考研方向对于我们每一个想要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同学都是极其重要二关键的,这决定了一个人以后在心理学领域之内的专业发展方向,与每一位考生的未来生活以及择业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勤思教育为大家找出了心理学考研方向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报考方向和导师,并做了精致的划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学校学院研究方向指导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认知发展与智力资源开发陈英和彭聃龄舒华陈会昌刘儒德石林张西超辛涛刘力车宏生侯志瑾李庆安王大华周仁来心理学院脑功能与认知发展心理学院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心理学院信息技术与教学心理学心理学院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学院咨询心理学心理学院学校心理咨询与评价心理学院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认知发展与语言学习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儿童青少年认知与学习评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发展心理学孟祥芝(副教授)陈萍(讲师)包燕(副教授)苏彦捷王莉耿海燕(副教授)毛利华(副教授)侯玉波(副教授)周晓林心理学系认知发展与教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人类情绪过程教育科学学院动机研究郭德俊(教授)汪玲(副教授)田宝(副教授)廖凤林(副教授)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教育科学学院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王争艳教育科学学院心理测评与诊断教育科学学院宗教心理学孙延军(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施建农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王文忠心理研究所汉字认知与阅读发展毕鸿燕心理研究所认知评估与认知老化陈天勇心理研究所健康发展心理学韩布新心理研究所成人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李娟心理研究所发展心理学葛小佳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咨询与评价杨东平人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学院家庭治疗与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陈国鹏朱建军訾非雷秀雅环境与生态心理吴建平朱建军文化心理朱建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认知与社会性发展邓赐平(副教授)桑标(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人格发展与促进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一生发展陈国鹏(教授)张卫东(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认知与语言发展邵志芳(副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能力发展与评估胡谊(副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郝宁(讲师)胡谊(副教授)庞维国(副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学习与培训庞维国(副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学校心理学辅导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领导心理学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与智力开发研究莫雷(教授)郑雪(教授)张卫(教授)王穗平(教授)何先友(教授)金花(教授)教育科学学院人格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学院认知发展研究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发展与青少年研究教育科学学院动作学习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学院特殊儿童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周宗奎(教授)郭文安(教授)汪海燕(教授)心理学院认知发展心理学院 毕生发展谢员汪海燕(副教授) 江光荣(教授) 刘华山(教授) 佐斌(教授) 马红宇(教授)心理学院 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 心理学院 学校心理学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教学心理学 樊琪(教授) 卢家楣(教授)卢盛华(副教授) 教育学院品德心理与社会化 岑国桢(教授) 教育学院认知发展 周家骥(教授) 教育学院 儿童社会性发展李丹(教授)吴念阳(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发展心理学 李伟健 傅根跃 秦金亮 刘万伦 任俊 张振新 隋光远 陈永胜 刘宣文 朱永祥教师教育学院教学心理学 教师教育学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文化研究院 儿童传媒 儿童文化研究院 儿童玩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学习心理学 郗浩丽 刘国雄 邱莉 方圆 赵敏 葛莹莹 左霞李一徐侯春在(教授)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实验儿童心理学 白学军 沈德立教育学院 认知发展与教育 教育学院 个性社会性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心理发展与咨询 王雷张淑华(教授)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儿童社会性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教学与学习心理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张文新(教授)纪林芹 张承芬 王美芳 高峰强 张景焕、李寿欣心理学院认知发展 心理学院青少年发展 心理学院教育心理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 张奇 刘文 张丽华 胡金生 魏华忠 张宁生教育学院学习与认知心理教育学院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早期干预常若松姜潮教育学院个性发展与社会认知教育学院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社会性发展心理冯维(教授)教育学院教学心理胥兴春(副教授)教育学院认知发展阳泽(副教授)心理学院认知发展李红(教授)冯廷勇(副教授)陈安涛心理学院学习与思维张庆林(教授)徐展(副教授)曹贵康(副教授)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张仲明(副教授)心理学院社会性发展高雪梅(副教授)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张庆林(教授)张进辅(教授)郑涌(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张大均(教授)刘衍玲(副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社会性发展陈旭(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心理学郭成(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学习与思维余林(副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学习与评价江琦(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王云强张怀春井维华韩仁生宋广文教育科学学院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研究教育科学学院教学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学心理学杨心德(教授)陈传锋(教授)教师教育学院学习心理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桂守才(教授)赵必华(教授)葛明贵(教授)崔立中(教授)桑青松(教授)龙文祥(副教授)宣宾(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学院创新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学校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考试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心理学陕西师教育科学学院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王振宏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障碍心理与教育赵薇教育科学学院青少年人格与心理健康李彩娜教育科学学院学习心理王振宏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许洁英姜峰王嘉毅王冬兰毛乃佳焦瑶光金东海傅敏(教授)周爱宝万明钢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认知发展与学习的跨文化研究陶云(教授)、傅金芝(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人格心理研究周宁(教授)、朱海燕(副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社会性发展与辅导李辉(教授)、张智(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符明弘(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青少年心理发展咨询叶存春(副教授)、陶云(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学习与创造心理周泓副(教授)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刘惠军(教授)齐冰田宝军(副教授)朱艳新李宏利教育学院个性社会性发展教育学院学校心理咨询与评价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教育学研究陈中永教育科学学院跨文化心理研究白乙拉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牡丹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研究郑莉君、朱晓斌、唐世明、石向实、丁峻、程素萍、马伟娜、任顺元、张敏、黄丽教育科学学院学与教的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发展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刘茗刘毅玮(教授)赵笑梅白晋荣教育科学学院品德心理与教育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教育科学学院学习与智力开发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心理邢少颍梁晓燕刘丽教育科学学院学校心理学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能力发展与培养程素萍(教授)李海鸥(副教授)张琴秀(副教授)张迎春(副教授)李忠康教师教育学院认知发展心理学教师教育学院学与教的心理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认知发展与社会性认知张向葵刘晓明路海东祁立刚盖笑松刘秀丽周国韬教育科学学院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青年心理学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心理学刘国权(教授)刘春蕾(教授)刘树仁(教授)张作岭(教授)纪国和(教授)杨玉宝(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咨询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张守臣、陆桂芝、郝兴昌教育科学学院发展心理学陈健芷、刘爱书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与教师心理连榕(教授)叶一舵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校心理咨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校管理心理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认知与学习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心理研究王本法(教授)张承芳(教授)宋桂尚(教授)佟月华(教授)林丰勋(教授)张素玲(副教授)于丽琴(副教授)陈功香(副教授)郭慧(副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校心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与评价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赵富才(教授)王学臣(教授)宋东清(讲师)姚志强(副教授)李义安(副教授)李先锋(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学习与教学心理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少年发展与教育佘双好(教授)王新山(教授)金筱萍(副教授)陈琳瑛胡滨马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政治与公共管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院汤致琴周敦文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个案社会工作与辅导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杨一平(副教授)于海琴(副教授)潘甦燕(副教授)周治金(教授)张晓明(教授)陈建文(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格发展与生涯规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院人事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科学研究院社会认知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事务管理教育科学研究院学习与教学心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法律心理学陈亮辉章辉美周世杰、姚树桥、蔡太生吴大兴湘雅二医院社会化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与认知李晓东(教授)戴晓阳(教授)王晓钧(教授)赵群曹亦薇(教授)师范学院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与教学心理研究徐行效(教授)刘永康(教授)顾美玲(教授)游永恒(教授)刘世民(教授)戴艳(教授)郭英(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学校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咨询与测评教育科学学院社会性发展与促进教育科学学院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师教育学院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师教育学院学校心理教育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咨询与测评教师教育学院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心理研究教师教育学院民族文化心理研究教师教育学院青少年性心理与性教育研究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认知发展与智力蔡笑岳(教授)刘毅(副教授)邢强(副教授)陈少华(副教授)聂衍刚(教授)教育学院人格发展与教育教育学院社会性发展与心理辅导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武毅英李泽彧林金辉王洪才史秋衡谢作栩教育研究院高等学校创造教育与创业教育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管理心理教育研究院教育与心理测量郑若玲张亚群翁旭初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研究李东斌教育科学学院学习心理与教学设计研究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情绪智力开发与培养许远理,李亦菲,徐大真教育科学学院情绪与认知发展徐大真,陈录生教育科学学院品德心理与教育李亦菲,徐大真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许远理,李亦菲,陈录生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辅导与咨询徐学俊、刘启珍、张立春教育学院发展心理学徐学俊、刘启珍、张立春教育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邓晓红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发展心理学/forum-216-1.html李美华(教授)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赵慧莉(教授)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认知、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的跨文化研究闻素霞(副教授)李维青(教授)贾德梅(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与教学研究刘革(副教授)买合甫来提(副教授)。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b4257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1.png)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1. 目标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高水平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在教育领域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2. 实施步骤2.1 选拔合适的学生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第一步是选拔合适的学生。
学生应具备以下条件:•具备较高的学术能力和潜力,表现出对教育领域的浓厚兴趣和热情;•拥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并具备较强的学术背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选拔过程可以包括面试、学术论文评审和综合测评等环节,以确保选拔到具备潜力和适合教育博士培养的学生。
2.2 设计个性化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研究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学习: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教育学科相关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等,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研究方向的需要来确定。
•学术研究:学生需要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学生可以选择加入导师的研究团队或者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但必须在指导下进行。
•学术交流: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研讨会等。
通过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和讨论,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教学实践:学生需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助教、实习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3 导师指导和评估每个学生都应指定一位导师进行指导和评估。
导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研究经验和良好的指导能力。
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导师应与学生一起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评估和调整计划。
•学术指导:导师应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论文写作等方面。
•学术评估:导师应定期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包括论文评审、学术报告等。
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
2.4 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学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学位论文应具备以下特点:•独立性:学位论文应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4ed32fdd36a32d737581fa.png)
附件4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心理学专业名称应用心理学专业代码040203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填表日期:2006年7月 6 日修订日期:2013年6月6日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1 临床与健康心理学本方向主要研究下列领域中的前沿问题:(1)实验室痛觉;(2)身体意向及饮食失调;(3)抑郁;(4)人格障碍;(5)压力与健康、人际关系与健康、职业与健康、运动与健康、人格与健康;(6)预防与治疗心理疾病等。
对促进和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刘一军(博导)Jackson(博导)陈红(博导)张永红2 社会心理学本方向研究的主题为社会认知与行为,包括自我与人际关系认知;群际关系与过程;态度、说服及其应用;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文化社会心理学。
该方向以社会心理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国家与社会重大问题,既重视基础社会心理过程的研究,又注重学术研究成果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张大均(博导)冯廷勇赵玉芳石伟3 咨询心理学本方向主要研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前沿性与应用性问题,关于咨询与治疗的效果研究、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的研究、咨询师专业化成长途径、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都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陈旭(博导)王卫红吴明霞汤永隆史慧颖刘衍玲张仲明张永红4 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本方向综合研究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的前沿性与应用性课题,立足中国本土世纪,突出组织文化和组织形象设计(CIS)的心理学研究。
同时,探讨个体及群体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动机、偏好、选择、决策等心理活动规律以预测人们的社会行为。
该研究对本土化的组织文化与个体、群体心理研究意义重大。
秦启文(博导)杨东吕厚超石伟潘孝富5 学校心理学本方向旨在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和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和教师适应学校生活。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e3c02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4.png)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1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博士研究生。
通过严格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训练及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所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要求1. 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性解决学术和实际问题;3.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4.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3. 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实验方法、学术研讨等,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训练1. 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2. 定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3. 申请并承担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4.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达到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五、培养过程1. 第一阶段(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确定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2. 第二阶段(第二年):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3. 第三阶段(第三年):深化课题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科研项目;4. 第四阶段(第四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论文答辩、总结学术成果。
六、考核评价1. 课程考核:采用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评估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2. 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4. 毕业评价: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培养质量。
七、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指导作用;2. 完善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资源;3.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与国际一流学术水平接轨;4. 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5. 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20ea0e2e3f5727a5e9625c.png)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所属学科:心理学专业名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代码:040202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心理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2.培养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心理学科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趋势,具有从事心理科学研究、心理学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心理学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4.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1.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研究该方向立足解决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维护以及异常心理的诊断和干预等现实问题。
在基础研究层面,探讨当代青少年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的主要理论问题;在应用研究层面,探讨儿童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及实证研究,科学运用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2.认知与社会发展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的是个体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在基础研究层面,探讨核心领域的认知发展研究,尤其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关注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及研究神经系统和认知发展之间关系,关注知觉、注意、记忆和语言等认知活动在人生不同时期的特征,以及促使认知发展变化的神经机制;在应用研究层面,探讨亲子冲突中的父母控制、儿童冒险行为的预测与保护因子等。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经学校批准可延迟半年至1年毕业。
完成培养计划且成绩优秀者,可提前一年毕业。
提前毕业基本条件:1.政治表现好,没有违纪记录;2.按教学计划修满学分,所有必修课程成绩均在80分以上,其中专业学位课程成绩在85分以上,英语六级成绩426分以上;3.在cssci收录期刊上以第一署名发表至少一篇专业论文,3000字以上;4.学位论文达到研究生处规定的要求;5.跨专业学生除满足上述条件外,所选两门本科补修课程成绩须90分以上,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审批,可提前半年毕业。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https://img.taocdn.com/s3/m/b64bd66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f.png)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机构为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才进行系统培养的一项学术计划。
其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使学生在某一研究领域或学科专业中获得广泛的知识、深入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科研能力,最终取得博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 培养计划的制定: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学科要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包括学习课程、研究工作、学术交流等。
2. 学术课程教育:让学生系统学习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提高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3. 科研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专业实践:参与学术会议、写作学术论文、参与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实践能力。
5. 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合作,扩大学术视野和国际影响力。
6. 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完成研究工作后,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层次
科学研究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对于学生来说,博士研究生培
养计划不仅是获取学位的过程,更是全面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学术造诣的重要阶段。
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a4370aaf1ffc4ffe47acf8.png)
附件4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心理学专业名称应用心理学专业代码040203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填表日期:2006年7月 6 日修订日期:2013年6月6日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1 临床与健康心理学本方向主要研究下列领域中的前沿问题:(1)实验室痛觉;(2)身体意向及饮食失调;(3)抑郁;(4)人格障碍;(5)压力与健康、人际关系与健康、职业与健康、运动与健康、人格与健康;(6)预防与治疗心理疾病等。
对促进和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刘一军(博导)Jackson(博导)陈红(博导)张永红2 社会心理学本方向研究的主题为社会认知与行为,包括自我与人际关系认知;群际关系与过程;态度、说服及其应用;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文化社会心理学。
该方向以社会心理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国家与社会重大问题,既重视基础社会心理过程的研究,又注重学术研究成果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张大均(博导)冯廷勇赵玉芳石伟3 咨询心理学本方向主要研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前沿性与应用性问题,关于咨询与治疗的效果研究、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的研究、咨询师专业化成长途径、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都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陈旭(博导)王卫红吴明霞汤永隆史慧颖刘衍玲张仲明张永红4 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本方向综合研究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的前沿性与应用性课题,立足中国本土世纪,突出组织文化和组织形象设计(CIS)的心理学研究。
同时,探讨个体及群体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动机、偏好、选择、决策等心理活动规律以预测人们的社会行为。
该研究对本土化的组织文化与个体、群体心理研究意义重大。
秦启文(博导)杨东吕厚超石伟潘孝富5 学校心理学本方向旨在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和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和教师适应学校生活。
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领域培养计划
![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领域培养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b5f3d75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e.png)
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领域培养计划2024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发展与教育专业领域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高水平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学生发展和教育领域中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以下是该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生发展理论和教育政策的深刻理解,形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合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与教育机构、师生家长等相关方进行合作。
4. 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学生发展与教育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培养内容:1. 学生发展理论与实践:学习和掌握学生发展的最新理论,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并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
2. 教育政策与改革:研究国内外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实践,了解政策对学生发展和教育的影响,并探索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3.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问卷设计、访谈技巧、数据收集与分析等,能够独立进行研究项目。
4. 教学设计与评估:学习和掌握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评估等,能够设计和评估学生发展和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
5. 实践与实习:参与学生发展和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学校实习、社会实践等,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经验。
该研究生培养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发展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将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项目,同时参与学生发展和教育实践项目,提升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
通过该计划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将具备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和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做出贡献。
国内高校心理学博士点硕士点一览
![国内高校心理学博士点硕士点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621b9f8671fe910ef12df87d.png)
国内高校心理学博士点一览时间:2009-11-23 15:40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876次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学发展迅速,其中一点就反映在心理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快速增长。
至 2006年止,我国共有22所高校拥有心理学博士点,106所高校拥有心理学硕士点。
名单及专业名称如下(由于时间关系,可能有一定出入):一、拥有心理学博士点的高校及专业名称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学发展迅速,其中一点就反映在心理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快速增长。
至2006年止,我国共有22所高校拥有心理学博士点,106所高校拥有心理学硕士点。
名单及专业名称如下(由于时间关系,可能有一定出入):一、拥有心理学博士点的高校及专业名称(22所):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北京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5、浙江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6、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7、天津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8、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9、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0、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1、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2、辽宁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3、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4、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5、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6、福建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7、中山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18、陕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19、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20、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2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中心:应用心理学22、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研究所:应用心理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二、拥有心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及专业名称(107所)1、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浙江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5、华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6、华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7、天津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8、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9、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0、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1、辽宁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2、首都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3、上海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4、陕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5、山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6、江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7、西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8、湖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9、河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0、云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1、浙江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2、内蒙古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3、曲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4、河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5、吉林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6、鲁东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7、南开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8、四川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28、苏州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0、重庆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1、福建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2、山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3、河北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4、武汉大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5、贵州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6、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7、南京政治学院: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8、中山大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39、郑州大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0、安徽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1、沈阳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2、哈尔滨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3、杭州师范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4、华中科技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5、广州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6、聊城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7、宁波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8、山西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49、深圳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50、中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51、北京语言大学:基础心理学53、广西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4、吉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5、青海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6、四川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7、重庆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8、新疆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9、信阳师范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0、赣南师范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1、北京理工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2、湖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3、济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4、厦门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5、第二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66、第三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67、第四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68、大连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69、安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70、南方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71、南京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72、山西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73、首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74、山东中医药大学: 应用心理学75、皖南医学院:应用心理学76、潍坊医学院:应用心理学77、新乡医学院:应用心理学78、北京体育大学:应用心理学79、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80、首都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81、武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82、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83、清华大学:应用心理学84、天津大学:应用心理学85、山东大学:应用心理学86、东南大学:应用心理学87、东北大学:应用心理学88、西北大学:应用心理学89、扬州大学:应用心理学90、河海大学:应用心理学91、暨南大学:应用心理学92、南昌大学:应用心理学93、宁夏大学:应用心理学94、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95、电子科技大学:应用心理学97、哈尔滨工程大学:应用心理学98、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应用心理学99、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应用心理学100、中国政法大学:应用心理学101、西安政治学院:应用心理学102、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心理学103、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10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心理学105、浙江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106、漳州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107、复旦大学:应用心理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职博士
![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职博士](https://img.taocdn.com/s3/m/cc47ba8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5.png)
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职博士
中科院心理所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职博士是一种专门针对在教育工作中从事儿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士而设计的学位。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深厚心理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教育工作者,让他们能够在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开展独立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申请人需要具备硕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的教育从业背景或相关工作经验。
在职博士的学制通常较长,一般需要3-6年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的写作和答辩。
在职博士学位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儿童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儿童心理评估与干预等方面的课程。
学生还需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和研究项目,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科研能力。
完成学位要求后,毕业生通常可以在学校、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地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咨询、评估工作,也可以担任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总之,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职博士是一个专门培养儿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领域专业人士的学位,旨在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儿童发展和教育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西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心理学
专业名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专业代码040202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06年7月6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
2、每个二级学科设专业课1-2门,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须在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五、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
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考查进展检查的基本要求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九、需阅读的主要文献
附件1 西南大学(单位)
博士研究生培养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