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一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 年度学科共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D15XWW08
1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的翻译目的和背景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更是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翻译目的会影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当不同译者带着不同目的审视原文时,他们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对原文产生不同理解。更主要的是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决定作用,作者想通过译文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时,他就会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啼笑皆非》的创作背景是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承认对中国抗日援助时间太晚,力度也不足,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逐步被披露。林语堂认为美国的绥靖政策是日本肆无忌惮侵华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日宣战后美国的对华援助仍有限。他满怀愤怒写作该书,目的就是要露英美政府的自私和虚伪,警醒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实现富强。全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语堂自译该书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胞,激发国内自主抗战的志。首先,从时间跨度上说,《啼笑皆非》的写作翻译一气呵成。1943 年7 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年秋天该书中文译本即告完成,其时间紧迫性可见一斑。其次,中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思想,旨在揭露英美,警醒国人。要达到惊醒国人的目的,译文就必须
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林语堂在本文的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再次,完成翻译后林语堂立即携带译本在重庆、桂林等多个城市进行演讲访问,广泛宣传该书思想。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国际国内局势极为复杂,林语堂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为抗战注入新的动力。
2 林语堂独特的翻译观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标准:忠实、通顺、美。忠实是对译者的要求,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忠实并非字字对译,而应以句为翻译单位;其次,忠实须传神,表达出文字逻辑意义之外情感上的色彩;再次,林认为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将文字的意义、声音、传神之美和文体、文之美等同时译出。通顺是对译文的要求,要求译者根据译文读者的心理来翻译文章,要对译文读者负责。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的三大标准:忠实、通顺和美,这对《啼笑皆非》的翻译有巨大的影响。
(一)从文化取向分析
林语堂,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是翻译界少有的奇才,他多姿多彩的译品与他的文学创作一样,提供给世界完全不同的认识自我,认识自然、剖析灵魂、塑造社会的文化参考,而他,在大半个世纪中都生活在被西方所认同却被国人所误解、误读、误译的意境之中。在《啼笑皆非》林的自译版本中,文化负载词的使用,增添了文本中中华文化的厚度与深度,极具文化厚载力的同时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林语堂在中西两种文化间的不断切换,这对其自译作品
产生了何种影响,引人深思。
(二)从审美角度分析
每一篇译品,都会带有译者的个人特征,以及有能够吸引读者的个人魅力所在。但是,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而且,读者的审美角度也会对译品的理解和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林语堂所处的时代-- 中西方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正是这样的时代,往往更容易产生两种极端,近代就是如此,有的人崇尚中国古典文化,对西方文化嗤之以鼻;有的人则是崇洋媚外,民族虚无,时代背景与人们对文学的审美标准息息相关。进入当代新世纪,人们对文学的审美标准也产生了变化,信息大时代下人们能够拥有更加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文学作品,普遍的大众传媒也让更多的人能够进行学习交流。一般来说,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作品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由此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类作品或许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内涵丰富,或是装帧精美,各有不同。有时,人们认为名家大师的作品虽堪称经典内容丰富,但却晦涩难懂,难讨读者喜爱。那么,如何翻译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让翻译作品能够适应每个年代的人们的不同审美标准,将经典一代代传承,这在翻译界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翻译作品要与时俱进,同时,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极大地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质量。从《啼笑皆非》的自译本中,从审美角度来探究不同审美标准对鉴赏林语堂的《啼笑皆非》中译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对赏析翻译,创作符合时代和大众审美标准的文化译品具有参考意义。
例句:We need a larger and subtler vision. 译文:我们论事,眼光太窄,见识太板。英文原文是比较的结构,也是对
“ larger ”和“ subtler ” 的强调。中文也有比较结构,句式一般是“甲比乙更…”或“甲更…”或“甲…于乙”等等,如果简单转换为
中文的比较结构,原文中对两个词的强调意味便会失去。因此,林语
堂转换了另一个句式,用两个“太”,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比较结构,也
保留了原来的强调。这样一来,不仅遵守了“忠实”的标准,也保留了“美”。
(三)从译作再创作角度分析翻译作品的再创作,历来是作品中比较受人诟病的一个方面,而这在自译作品中更引人关注。在自译作品
中,译者因为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相当熟悉,翻译的时候往往也能做到直
奔主题,一语中的。但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熟能生巧”,往往也就
意味着作者会在翻译过程中在作品中增加或者删减甚至改动自己认为不够恰当的内容,这对翻译作品中的“忠实”是一大质疑,那么,在《啼
笑皆非》中的林语堂自译本,再创作的内容是否会对原文想要传达给读
者的信息发生改变,从而对读者产生对比原文不一样的影响,该对此种现象做何种判断。
因此,在《啼笑皆非》的翻译中,为了达到审美的需求,林语堂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
例句:a shape that comesup behind us on a silent night as we are sitting by the fireside and suddenly puts its hands across our eyes and whispers ,” Guess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