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合集下载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研究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研究

语言新探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研究袁雅馨天津外国语大学摘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交流频繁的世界,翻译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林语堂曾提出三条翻译标准,即忠实、通顺、美,并且林语堂自身也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

林语堂不仅严格遵循其翻译标准,也将中国文化带向了世界。

本文以林语堂的翻译标准为研究对象,以其翻译作品为例,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探讨林语堂提出的翻译标准在当今一体化世界的适用性,探究三个翻译标准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林语堂;翻译标准一、引言当今世界,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涉及各个领域。

翻译的出现,加速了文化传播。

同时,一大批翻译理论家也提出了种种翻译理论,比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等等。

因此,在如今这个文化交流频繁的世界,用合适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作为时代的主人,有必要接受外国的优秀文化,也有责任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出去,在这一点上,翻译可以帮助我们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外国文化走进中国。

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的一位大家,翻译作品更是部部经典,《浮生六记》英译本是其著名译作之一。

林语堂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造诣很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不朽的建树。

他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对于每一条标准,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今天,我们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再度探讨林语堂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定会对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二、林语堂的三条翻译标准与跨文化传播(一)忠实—还原中国式形象林语堂提出的“忠实标准”有四义。

第一,林语堂认为“忠实”非字译。

第二,“忠实”须传神。

第三,“忠实”非绝对。

第四,“忠实”须通顺。

在《浮生六记》的翻译中,林语堂处理了大量文化负载词,代表着中国形象。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盍雇之而往”,林氏将这句话译为了“I have 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作者:英语经贸系杨刚加入时间:2007-3-17 9:16:57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其翻译家的声名却并不彰显,而后人对其译论的梳理仍欠全面深刻。

本文通过对其名著《翻译论》以及《浮生六记》译文的仔细解读,在分析林语堂的翻译原则同时强调在中国传统译论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在翻译选择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论》,《浮生六记》,翻译原则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Abstract: Lin Yu-tang is a famous writer, however, his identity as a great translator is not so noticeable. A profound study of hi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still has much work to do. This paper, through a careful reading of Lin Yu-tang’s On Translation and Six Cha 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intended to analyse his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study,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translator’s character plays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Key words: Lin Yu-tang On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随着社会进入E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率真幽默的人生态度,渴望在竞争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安静的诗意栖居。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作者:罗丹婷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林语堂作为一名杰出的作家与翻译家,在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在二十世纪国内外的文坛上,林语堂享有至高的知名度。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东西文化传递,以其丰富的作品和独特的经历,为当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本文以林语堂的自译本《啼笑皆非》为例,从文化取向、审美角度和作品再创作角度等方面探讨林语堂的翻译观。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观;《啼笑皆非》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共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D15XWW081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的翻译目的和背景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更是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翻译目的会影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当不同译者带着不同目的审视原文时,他们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对原文产生不同理解。

更主要的是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决定作用,作者想通过译文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时,他就会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啼笑皆非》的创作背景是 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承认对中国抗日援助时间太晚,力度也不足,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逐步被披露。

林语堂认为美国的绥靖政策是日本肆无忌惮侵华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日宣战后美国的对华援助仍有限。

他满怀愤怒写作该书,目的就是要露英美政府的自私和虚伪,警醒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实现富强。

全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语堂自译该书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胞,激发国内自主抗战的志。

首先,从时间跨度上说,《啼笑皆非》的写作翻译一气呵成。

1943 年 7 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年秋天该书中文译本即告完成,其时间紧迫性可见一斑。

其次,中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思想,旨在揭露英美,警醒国人。

要达到惊醒国人的目的,译文就必须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林语堂在本文的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

l关 于 自译
标准。
表 I《 啼笑皆非》 1 章的 高频词 前 1
a 顾名思义 , c译 , 即作者翻译 自己的作品 , 对于 “ 忠实” 标准 , 他提 出有 四义 : 须传神 ; 非绝对 ; 须通顺。 关于传 译 者 即作 者 本 人 。 今 为止 , 至 自译 有 以下 几种 解 非字译 ; 释 :法 国学 者 莱 恩 尼 尔 ・ 鲁 特 曼 ( a i 神 , 格 Rie nr 林语堂对“ 字神”从语 言学和心理学 , G um n 认 为 , rta ) 自译是指翻 译自己作 品的行 为 理 论 两 个 角度 做 了很科 学 的阐 述 “ h tn l a t — r n lt n n s l ta sa in T e el s u o ta sai a d e - r n lto o f 关 于 “ 顺 ” 准 , 是 从 心 理 学 通 标 他 r fr t t e c o rnsai g n ’ o wrt 上角度指 出:须以句为本 位,译者必将 ee s o h a t f ta lt o es wn n i — “ i g o t e rs l f u h n u d ra i g’ 原 文全局 意义详细准确 的体会 出来 , n s r h e u t s c a n et k n . o ’ 吸 (rta,2 0 l) 时 , rt n 认 为 , 译可 收心中 ,然后将此 全句意义依中文语 法 Gum n 04:7同 Guma 自 ; “ 以指 翻 译过 程 也 可以指 翻 译 的后 果 ,并 且 暗示 译 出” 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译 者心 中 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 。斯洛伐克学者波波维 非 先将 原文思想译成有 意义之 中国话 , 似中国话 实非 中国话 , 似通 奇( ooi) Ppvc则认为 自译是作者本人将原来的文 则据字直译 , 本翻译 成另一种语言的翻译。(o oi17 :9 而 不通 , 不 能 达 到通 顺 结 果 ” ( 新 Ppv , 61) c9 决 。 罗 这两种解 释都指出是作者本人充 了翻译者这 璋 ,944 8) 18 :1 个角色的。 关 于 “ 的标准 , 美” 林语 堂认 为理 国外学者对 自译 的研究已有 相当悠久 的 想 的翻译 家应 当将其工作 做一种 艺术。 历 史 , 以上 的 引 文 可见 一斑 。根 据 格鲁 特 曼 ,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 从 在1 6世纪 , 欧洲的很多诗人流行翻译 自己的拉 之心对它 , 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使 尤其 更 不 丁文作品,存 12 9 4年到 16 9 9年间 ,自泽很盛 是 翻 译 文 学 作 品 。 “ 可不 注 意 于文 字 行 。近 代也有 著名 自译家 ,如 贝克特 a e l 之 美 的 问题 ” ( 秉 钦 , 0 4 18 m u 。 王 2 0 :7 ) B cet 纳博科夫(l i i N o) 他们不 ekt、 ) Va mr ao v d t k 等。 22翻译 文化 观 . 仅 仅 做 自译 , 对 自译 有 一 定 的 研 究 f 建 还 、 郭 林 语堂在其 4 O岁时 , 要求 自己“ 两 中 ,0 02 7 20 :5) 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他深 相 比国 外 的研 究 , 闰学 者 对 自译 的关 注 受 中西方文化熏陶, 中 西方文化 、 中国传统 则显得寥寥无几 , 尽管我们国家有相当多的自 儒家道家佛家在他的结 合下 ,形成他独 译家 , 如张爱玲 、 萧乾 、 白先勇 、 林语堂等 , 且他 有 的中 西 融 合论 。 对 于 翻 译 , 同样 提 而 他 们 自身都是作 家和翻译家. .林语堂便 是其 中一 倡要翻译文化。如林语堂在《 啼笑皆非》 位。事实上 , 中国好几位翻译家 , 如许渊冲 、 傅 中译本序 里,从 中国角度谈到的文化的 雷 、 等 都认 为 自译 是最 理 想 的 翻 译 。 茅盾 世 界 主 义 , 以看 作 是 “ 可 中西 融 合 ” 的概 述 : 论 不 2 林 语 堂 翻译 思 想 仅要求中西文化通过学习借鉴来完善 自己 , 更 我 们知道译者 的翻 译思想往往决定 着译 要求中西文化打破民族界限 ,以现代化的世界 者的翻译策略,我们在选取林语堂作品做个案 文化为最终 目标 而林语堂 的翻译中 , 多种翻译 分析之前 , 有必要先理清林语堂的译学思想 , 大 策略都得 到 _恰当的运用 , 『 在这个角度来看 , 为 致可分为i个部分 : 翻译标 准论 、 翻译文化观 、 了更好的传递文化信息 ,林语堂是很倾向翻译 翻 译伦 理 观 。 文化观的。 21 . 翻译标准论 23翻 泽伦理 观 - 林语堂提 出“ 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 林语 堂的翻译 三大标准从 另一角度 可以 理 问题 ”换 言 之 , “ 译 的 问题 . 可 以 说 是 说是译者的 二大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 , 即 翻 就 三 “ 语 言文 字 及心 理 的 问题 ” 町以说 , 语 堂 是 中 责任, 。 林 第二是译者对 中国读者的责任 , 第三是译 国译学史上第…个最明确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 者对艺术的责任 样 的责任心备 , 然后 可以谓 学作为翻译理论的“ 学理剖析” 的基础的 。而也 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 新璋 ,9 4 4 8 18 :11 正 是在 这 两 个基 础 上 ,他 集 成 了前 人 译 论 的 精 在 《 翻译 》 文 的 开 头 , 语 堂将 翻 译 看 论 一 林 华, 提出了翻译 的三大标准 : 实 、 忠 通顺 和美的 成是一门艺术 ,而译者的修养则需要具备以下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林语堂译本与宋碧云译本的比较研究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林语堂译本与宋碧云译本的比较研究

的是 西 方 作 品 译 文 而 非 地道 的 中文 创 作 。 而 林 语 堂 将
上 述 英 文 分 别 同化 为 “ 念咒经文” 、 “ 佛爷 ” 及“ 方 丈 法 师” , 这 些 佛 教 宗 教 词 广 为 中 国读 者 所 熟 悉 。
2 . 风 俗 习 惯
a l l t h i n g s . ( 5 9 )
之后 , 曾翻 译 过林 语 堂诸 多英 文 作 品 的 台 湾 学 者 宋 碧
云 出版 了 她 的译 本 。

( 3 c ) : 遣 就 是他 假 神 的谕 旨 ,舆 他 磋 商 的 神 便
是事寅主羲 , 他 是 那 佃 神 的大 傅 教 士 。f 3 8 ) 宋碧 云用 “ 神 的谕 旨” 来 译“ o r a c l e s ” ” , “ 神” 来 翻
1 . 宗 教 词 汇
关键词 : 林语 堂 《 啼 笑 皆非 》 自译
林 语 堂 深 受 中 国传 统儒 、 释、 道文化的影响 . 这 在 自译 活动 在 西 方 有 很 长 的 历 史 ,但 直 到 2 0世 纪 他 的翻 译 中可 以体 现 出来 。 比如 :
6 0年 代 , 学 者 们 才 开 始 注 意 自译 活 动 。

在 于 二 者对 词 汇 翻译 的不 同处 理 。 通 过仔 细 研 究 我
有 浓 重 的 西 方 色 彩 。 中 文读 者 读 到此 , 会 意识 到所 读
们发现 , 在一些字词 的翻译上 , 林 语 堂 的译 本 不 仅 传 达出“ 字神” , 同 时 把 字词 的 隐含 意 义 “ 显 现化 ” 。 例如 :
( 1 a ) :W h a t w e n e e d a b o v e a l l i s a t h e o r y o f t h e

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化负载词的自译研究

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化负载词的自译研究

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化负载词的自译研究林语堂的《啼笑皆非》是一部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散文集,其中涉及了许多涉及到翻译和语言的话题。

在其中,他提到了“文化负载词”这一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传达源语文化中的某些特定概念或价值观念的词汇。

文化负载词的自译对于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就一些常见的文化负载词展开自译研究。

首先是“吃苦”,在中文中这是一种价值观念,代表着一个人能够承受苦难、吃尽苦头,从而达到目标的精神。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Endure hardship”,即“忍受艰苦”,准确地传达出“吃苦”的含义。

其次是“忍耐”,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在困境中保持镇定和耐心。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Exercise patience”,即“保持耐心”,传达出“忍耐”的精神。

- 1 -接下来是“面子”,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文化负载词,它可以代表个人的尊严、荣誉、形象等。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face”,“reputation”,“honor”等,具体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情面”则可以理解为“面子”中的一种,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和情感纽带。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face”,“sentiment”,“obligation”等。

“人情”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其中包括了礼仪、情感、义务等方面。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human sentiment”,“obligation”等,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读者背景来决定。

“礼仪”是一种社交规范,代表了文化中的一种高雅和优美,也是文化负载词中比较难以自译的一个。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etiquette”,“manners”,“courtesy”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词汇可能不能完全传达“礼仪”的精髓。

“家庭观念”是指对于家庭和家庭价值观念的看法和认识。

浅析林语堂自译本《啼笑皆非》

浅析林语堂自译本《啼笑皆非》
第3 3卷第 2期
2 0 1 4年 4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Ma n a g e m e n t (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在 翻译活 动 中表现 出 的一种 主 观能动 性 , 它具 有 自
是 翻译 目的对译 者 翻译 策略 的选 择有 决定 作用 , 当 作 者 想通 过译 文达 到教 育读 者 的 目的时 , 他 就会 更
多采 用归 化 的翻译 策 略 。
《 啼笑 皆非》 的创作背景是 1 9 4 1 年 日本偷袭 vBiblioteka o l | 3 3 N o . 2
2 0 1 4 . 4
浅析林 语 堂 自译 本《 啼 笑 皆非》
王 显 辉
( 南 昌航 空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 江西 摘 南昌 3 3 0 0 6 3 )
要: 译 者主 体性在 林语 堂 自译 本《 啼 笑皆非》中得 到 了充分 体现 。其 警醒 国人 的翻译 目的 和 中国传统 文化取 向决定 了林 语 堂 必 然选 择 “ 归化 ” 的 翻 译 策略 , 其 审 美观 促 使 他 进
般 来 说 译 者 主体 性 主 要体 现 在 译 者 理解 原
文、 选 择 翻译 策略 和创造 性 等三 个方 面 。 由于林 语 堂集 《 啼笑 皆 非》的作 者 和 译 者 于一 身 , 其 对 原 文 理解 没有 探讨 的必 要 。本 文将从 翻译 目的 、 文 化取 向角 度分 析林 语堂 翻译 策 略的选 择 ; 从 审 美角 度分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摘要:自译是一种特殊且有趣的翻译现象。

对自译现象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著名作家林语堂自译其英文作品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为例,将林语堂自译本与台湾译者宋碧云的译本进行比较,总结了林语堂的自译特点,并探讨了影响林语堂自译的各种因素。

由于是翻译自己的作品,自译者比普通译者对原文有着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林语堂的自译在看似“不忠实”和“叛逆”的背后,实际上是最为忠实的翻译。

关键词: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自译活动在西方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才开始注意自译活动。

1943年,林语堂完成了《啼笑皆非》的英文创作。

1994年,林语堂回国并自译了这本书。

大约半个世纪之后,曾翻译过林语堂诸多英文作品的台湾学者宋碧云出版了她的译本。

一、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与宋碧云译本对比研究(一)从语言层面对比林译本与宋译本林语堂译本和宋碧云译本存在明显不同,原因之一在于二者对词汇翻译的不同处理。

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在一些字词的翻译上,林语堂的译本不仅传达出“字神”,同时把字词的隐含意义“显现化”。

例如:(1a):what we need above all is a theory ofthe rhythm of life and of the unity and interrelatedness of all things. (59)(1b):我们所最需要的,就是阴阳消长,祸福倚伏,万物齐一,复归本原的哲理。

(63)(1c):我們所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生活韻律與各物調和並互相關聯的理論。

(32)在这个句子中,单词“rhythm”,“unity”和“interrelatedness”通常会被译为“韵律”、“统一”及“相互关联”。

相应地,“a theory of the rhythm of life and of the unity and interrelatedness of all things”可被译为“一个生活韵律与各物统一并互相关联的理论”。

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的“有声思维”

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的“有声思维”

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的“有声思维”李平;杨林聪【摘要】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ink-Aloud Protocols (TAPs),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psychology, has been a major instrument in process-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thor-translators.Lin Yutang’s self-translation of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is selected as a case. Based on first-hand materials and a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the paper attempts to address some of these issues in the self-translator’s TAPs. It is claimed that the dat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s TAPs:self-report, self-observation and self-revelation, and the global strategies the translator adopts agree with the gen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ilethe local strategies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y be the translator’s style.%近20年,心理学的有声思维方法(TAPs)开始应用到翻译学,以研究翻译思维过程,但是该研究一般都是针对翻译学习者,至今无人对自译者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

林语堂的翻译观翻译思想-翻译是一种艺术

林语堂的翻译观翻译思想-翻译是一种艺术

我们的看法
1. 我们在看到林语堂译学思想创新和发展的一面时, 不应忘记林语堂的译学 思想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例如在“通顺”标准上, 林语堂是主张译文应完 全“归化”。诚然, 译文要通顺才能使读者看懂, 但若译文完全采用“归 化”, 虽便于读者的理解, 但不能丰富译语的发展, 更不能达到翻译的最终目 的———文化的交流。 2. 我们在评价林语堂的译学思想时, 应采用历史的观点和科学分析的方法— ——“扬弃”, 不能因其有不合理的方面而否定其价值的存在。
他的一生是不断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尝的一生是不断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的一生从头角睁峰的山地孩子到享试的一生从头角睁峰的山地孩子到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家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誉海内外的翻译家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走过了他漫长的人生路
走近林语堂
MTI16级李玉梅
一、先生其人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 (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 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 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 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 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 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 稿人之一。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但 他的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翻译》一书中。
三、林语堂的翻译观---《论翻译》
“翻译是一门艺术”
译者的基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
1. 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2. 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3. 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技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第一个提出应把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纳入翻译研究视角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 (2)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 (2)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吴玲玲李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他用英语写成并且翻译了诸多作品。

林氏作品基本上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现状为题材,所以,翻译此类作品,与翻译其他反映外来事物的作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就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希望是对林氏作品汉译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双语作家中国文化归化异化回译林语堂,幼名和乐,后名玉堂,笔名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一个清贫和睦的牧师家庭,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

常年旅居海外,受到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的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这种经历使林氏的作品独具特色,虽多用英文写成,却紧扣中国社会文化。

自然,我们不能毫无差别地对待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与其他英文作品的翻译。

本文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与翻译过程3个方面阐述了林语堂英文作品汉译的特点。

一、翻译主体上自译与他译并存1.林语堂是以英文写作为主的双语作家,使自译成为可能林语堂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外文功底十分了得。

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M y C ountr y and M y Peo p le)就是用英文写成。

随后,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 he i m P ort ance o f L io in g)、《京华烟云》(M o m ent in pekin g)、《孔子的智慧》(T he w is do m o f C on f ucius)、《苏东坡传》(T he G a y G enius:T he L i f e and T i m es o f Su T on g po)、《红牡丹》(T he r ed peon y)等相继问世,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好评。

作为《语丝》主要撰稿人,林语堂又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并发表了大量小品文,以闲适小品文和幽默小品文著称。

文学翻译中自译——白先勇自译个案研究

文学翻译中自译——白先勇自译个案研究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白先勇自译个案研究
作者:吴琳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被引用次数:5次
1.Bai Xianyong.Yasin Patia trans Taipei People 2000
26.Popovic Anton Dictionary for the Analysi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1976
27.Risset Jacqueline.Daniel Pick Joyce Translates Joyce 1984(06)
28.Scheiner Corinne Writing at the crossroads:Samuel Beckett and the case of the b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ngual,self-translating author 1999
10.Devarrieux Claire Gallant:Paris est un jouet 1993
11.Federman Raymond Critifiction:Postmodern Essays 1993
12.Fitch B T Beckett and Babel: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tus of the Bilingual Work 1988
4.Beaujour Elizabeth Klosty"Bilingualism" and "Translation and Self-Translation" 1995
5.Beer Ann Beckett's Bilingualism 2000
6.Benjamin Walter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2000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247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文/李媛媛译。

至于“美”这一标准,与林语堂把翻译看作艺术有关。

译文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但当两者矛盾时,就要放弃形式。

林语堂认为,翻译其实主要和译者的心理及目的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2. 译者的素质。

林语堂对于翻译者所应有的素质,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总结起来就是译者要精通双语,既要能读懂原文,又要能熟练地用目的语来表达,同时要知道好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时应该采用的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丰富而深厚,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素质,只是笔者从他的思想中简要提取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文本为例,分析他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

以及其翻译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三、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林语堂认为“直译”“意译”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会让人误认为翻译的标准似乎可以有两个。

其实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好的译作应该能灵活地运用这两者,一方面不失原意,另一方面能够兼顾译文流畅。

本文在探讨时,会从 “异化”和“归化”两个大的原则下细分讨论。

1. 异化。

这是一种保留原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书名“浮生六记”,沈复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极具本土色彩,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象是西方读者需要用心领会的。

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他将“浮生六记”直译成“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并且译本在国外销量很好,可见,外国读者可以接受。

下面探讨的是林语堂在异化策略下,所采用的音译和直译技巧的情况。

(1)音译。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音译的定义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1 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

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简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简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简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林语堂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他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今天我们主要谈一谈林语堂提出的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标准。

林语堂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翻译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指技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在我看来,林语堂对译者提出的这三条标准看起来平平无奇,实际上深中要害。

他比那些空洞的翻译理论具体且实用的多。

一个优秀的译者要精通原文,也要精通自己国家的语言,因为你把原文理解的再好,可是你无法用本国语言精准的表达出来,让读者也能够明白原文的精髓;如果你是本国的语言大家,但你不通原文,翻译也会失去原文的原有意思,变成译者自己的随意创作了。

第三条是认为翻译要有技术,要对翻译标准有见解。

他认为翻译除了上述三条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

林语堂继承了前人的翻译理论精华,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忠实: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通顺:须以句为本位、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美:他同意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翻译的,但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林语堂认为的忠实是要忠实于原文,但他也告诉我们翻译没有绝对的忠实只有相对的忠实,这样的好处把译者从绝对忠实原文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翻译的发展。

林语堂的第二条标准是通顺,林语堂认为通顺是译者对本国读者的责任。

可见林语堂认为翻译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译者的翻译应该服务于大众。

第三条是美的标准。

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林语堂,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因为幼时特殊的教育环境,林语堂深受东西两种文化的熏陶,遂毕生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

除去文学上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一事上也颇有心得,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和“美译”的翻译思想。

本文将以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浅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标签: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翻译思想;翻译策略1.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以及成因管窥林语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翻译思想和标准呢?首先与林语堂深受东西两方文化之影响有关。

林语堂在国外留学期间(1919年至1923年)曾认真研读中国古代典籍,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影响。

有道家文化为根基,林语堂立定脚跟,放眼中外,形成了独特的“性灵,幽默,闲适”的审美思想。

同时,西方文华中康德的“美的艺术”提倡“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康德著、宗白华译,1964:48 ),审美是情感活动,是快感。

克罗齐认为创作应以“审美综合”为原则,心灵活动“来自情感,基于情感”(黄药眠、童庆炳,1991)也都是林语堂“美译”的翻译观观形成的思想源泉。

2.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在《浮生六记》英译本的体现1.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坚持字字传神,忠实于原著的原则余虽恋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

(林语堂,1999:14)Although 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i couldn’t help admiring her virtue,and so got up myself,too,at the same time with her. (林语堂,1999:15)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 yet I had such respect for her strength of character that I made myself get out of bed as soon as she did... (Black,1960:14)兩个译本在“余虽恋其卧”一句的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林语堂译作“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而布莱克则更加直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译作“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通过比较可以清晰看出林语堂译本对于忠实这一原则的实践。

译介学视角下对林语堂英文著作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译介学视角下对林语堂英文著作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项目名称:译介学视角下对林语堂英文著作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项目类别 项目编号 B项目名称译介学视角下对林语堂英文著作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项目负责人姓名学号学院联系电话任务分工签名201300630151 翻译学院规划课题安排及任务分配,查找文献资料,撰写阶段性报告及论文项目组成员201300630165 翻译学院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论文201300610042 文化传播学院制作调查问卷,人物访谈及撰写科研日志等分配任务201300630135 翻译学院查找文献资料,分发问卷并汇总整理、人物采访、撰写科研日志等分配任务201300630128 翻译学院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研报告及撰写科研日志等分配任务导师情况姓名黄秀国单位翻译学院联系方式职务/职称讲师E-mail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职务/职称E-mail项目来源1、指导老师子课题 2、URAP项目 3、企事业单位、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课题3、通过专业学习而发现感兴趣的课题√ 4、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发现的问题5、其他老师或同学推荐课题 6、社会实践项目 7、其他:(请注明)项目简介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原著,虽为英语创作,却是基于中国汉语文化,其目的正是借翻译而传播中国文化,以实现文化翻译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他采用“作者与译者身份相统一”的这一独创性的举动决定了本书可视为翻译著作。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而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小组成单位,可以最大限度的反映其对应的文化。

本课题从译介学的视角下,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英文著作中对中国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研究,分析其在翻译原材料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译介模式。

研究综述一、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文化负载词的语用研究文化负载词是反映国家文化,蕴含丰富文化意义的词汇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一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 年度学科共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D15XWW08
1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的翻译目的和背景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更是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翻译目的会影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当不同译者带着不同目的审视原文时,他们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对原文产生不同理解。

更主要的是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决定作用,作者想通过译文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时,他就会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啼笑皆非》的创作背景是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承认对中国抗日援助时间太晚,力度也不足,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逐步被披露。

林语堂认为美国的绥靖政策是日本肆无忌惮侵华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日宣战后美国的对华援助仍有限。

他满怀愤怒写作该书,目的就是要露英美政府的自私和虚伪,警醒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实现富强。

全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语堂自译该书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胞,激发国内自主抗战的志。

首先,从时间跨度上说,《啼笑皆非》的写作翻译一气呵成。

1943 年7 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年秋天该书中文译本即告完成,其时间紧迫性可见一斑。

其次,中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思想,旨在揭露英美,警醒国人。

要达到惊醒国人的目的,译文就必须
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林语堂在本文的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

再次,完成翻译后林语堂立即携带译本在重庆、桂林等多个城市进行演讲访问,广泛宣传该书思想。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国际国内局势极为复杂,林语堂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为抗战注入新的动力。

2 林语堂独特的翻译观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标准:忠实、通顺、美。

忠实是对译者的要求,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忠实并非字字对译,而应以句为翻译单位;其次,忠实须传神,表达出文字逻辑意义之外情感上的色彩;再次,林认为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将文字的意义、声音、传神之美和文体、文之美等同时译出。

通顺是对译文的要求,要求译者根据译文读者的心理来翻译文章,要对译文读者负责。

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的三大标准:忠实、通顺和美,这对《啼笑皆非》的翻译有巨大的影响。

(一)从文化取向分析
林语堂,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是翻译界少有的奇才,他多姿多彩的译品与他的文学创作一样,提供给世界完全不同的认识自我,认识自然、剖析灵魂、塑造社会的文化参考,而他,在大半个世纪中都生活在被西方所认同却被国人所误解、误读、误译的意境之中。

在《啼笑皆非》林的自译版本中,文化负载词的使用,增添了文本中中华文化的厚度与深度,极具文化厚载力的同时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林语堂在中西两种文化间的不断切换,这对其自译作品
产生了何种影响,引人深思。

(二)从审美角度分析
每一篇译品,都会带有译者的个人特征,以及有能够吸引读者的个人魅力所在。

但是,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而且,读者的审美角度也会对译品的理解和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

林语堂所处的时代-- 中西方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正是这样的时代,往往更容易产生两种极端,近代就是如此,有的人崇尚中国古典文化,对西方文化嗤之以鼻;有的人则是崇洋媚外,民族虚无,时代背景与人们对文学的审美标准息息相关。

进入当代新世纪,人们对文学的审美标准也产生了变化,信息大时代下人们能够拥有更加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文学作品,普遍的大众传媒也让更多的人能够进行学习交流。

一般来说,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作品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由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类作品或许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内涵丰富,或是装帧精美,各有不同。

有时,人们认为名家大师的作品虽堪称经典内容丰富,但却晦涩难懂,难讨读者喜爱。

那么,如何翻译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让翻译作品能够适应每个年代的人们的不同审美标准,将经典一代代传承,这在翻译界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翻译作品要与时俱进,同时,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极大地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质量。

从《啼笑皆非》的自译本中,从审美角度来探究不同审美标准对鉴赏林语堂的《啼笑皆非》中译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对赏析翻译,创作符合时代和大众审美标准的文化译品具有参考意义。

例句:We need a larger and subtler vision. 译文:我们论事,眼光太窄,见识太板。

英文原文是比较的结构,也是对
“ larger ”和“ subtler ” 的强调。

中文也有比较结构,句式一般是“甲比乙更…”或“甲更…”或“甲…于乙”等等,如果简单转换为
中文的比较结构,原文中对两个词的强调意味便会失去。

因此,林语
堂转换了另一个句式,用两个“太”,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比较结构,也
保留了原来的强调。

这样一来,不仅遵守了“忠实”的标准,也保留了“美”。

(三)从译作再创作角度分析翻译作品的再创作,历来是作品中比较受人诟病的一个方面,而这在自译作品中更引人关注。

在自译作品
中,译者因为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相当熟悉,翻译的时候往往也能做到直
奔主题,一语中的。

但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熟能生巧”,往往也就
意味着作者会在翻译过程中在作品中增加或者删减甚至改动自己认为不够恰当的内容,这对翻译作品中的“忠实”是一大质疑,那么,在《啼
笑皆非》中的林语堂自译本,再创作的内容是否会对原文想要传达给读
者的信息发生改变,从而对读者产生对比原文不一样的影响,该对此种现象做何种判断。

因此,在《啼笑皆非》的翻译中,为了达到审美的需求,林语堂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

例句:a shape that comesup behind us on a silent night as we are sitting by the fireside and suddenly puts its hands across our eyes and whispers ,” Guess who?“
译文:像个巫山神女,在我们半夜三更闭门独坐之时,偷进室内,用手从后头掩住我们的双眼,轻声地说:“你猜是谁?”
英语中“ shape”是指模糊的影子,原文中林语堂以此表明科学化和数学化不可捉摸。

在译文中林语堂把它翻译成“巫山神女”,这使原文中一个泛泛的形象具体化、生动化。

中国古籍中巫山神女是一位美貌的仙女,并且“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原文中“模糊的影子”这一意象本身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也无从分辨性别,因此原文从审美角度说是输于译文的。

此处的翻译充分展示了林语堂的译者主体性,对“美”的追求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驾驭。

综上所述,林语堂选取西方文化中的惯用表达,以便于读者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特色。

林语堂以其独特的翻译手法在英语里保留了浓厚的中国色彩,向西方读者表达了自己在文化传递中始终致力于保持中国文化本色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