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方志与民俗研究
北京的民俗文化介绍
北京的民俗文化介绍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北京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方面。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体会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在北京的民俗文化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北京的民俗文化被塑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风貌,无论是传统的风俗习惯还是节日庆典,都展现出了北京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胡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传承。
在北京,人们会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俗习惯,比如崇拜祖先、婚丧嫁娶、传统节日等。
尊老敬老、孝敬父母一直是北京人的传统美德,尤其在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时,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祖先、扫墓祭坟,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尊重。
而在婚丧嫁娶方面,北京人有着自己的仪式和习俗,比如结婚时要缴纳彩礼、搭宴席、拜天地,以示尊重和诚意。
此外,北京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如吃豆汁糕点、玩老北京棍子、喝着甘茶,这些都是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风俗习惯,北京的民俗文化还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方面。
北京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比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这些传说故事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至今仍在人们口口相传。
在宗教信仰方面,北京有着多元的信仰体系,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都有着一定的传承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在传统节日方面,北京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春节期间,北京的大街小巷都会挂上红灯笼、贴春联、放鞭炮,人们互相拜年、走亲访友,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在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坟,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月饼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圆团圆家人和亲友,共同享受节日的欢乐和祥和。
在北京,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京剧、皮影戏、糖画、杂技表演等。
盘点老北京指南
难 当头之 际多怀着 济世报 国的情 怀 ,世纪 轮 光绪年 间的举人 ,与梁启超 、蔡 元培 、张元
转 ,我们 又要开始思 索 :现在谁来 书写北京 济等为 乡试 同年 ,彼此 熟识 。他参 加 了 “公
的 旅 游 指 南 ?
车上 书” ,又追随过袁世 凯在小 站练兵 ,未
旅游指 南 。实用 的方志
几 因理念 不合辞 职南下 。 徐珂 善诗文 。胡适 出版 《词选 》一书 即
旅 游 指 南 类 书籍 的编 纂 可 以追溯 到清 送给徐珂聆听意见。又好编书 ,“晨抄露纂”。
末 。道光 年 间问世 的 《都 门纪略 》,可谓 最 1902年 ,张元 济入 主商务印书馆 ,徐珂追 随
已消失 的古都风貌 。
1914年 邱钟麟 编写
不过 ,旅游指南本
了 《新 北京 》,1916年
应 为 一 地 文 化 生 活 的
中华 民国图书 馆编 辑部
名片 ,贵在 自成一体 的
清光绪五年 由杨静 亭辑 、李静 山增
修 订更新 。今时今 El, 补 的 《增补都 门纪略 》
编 写 了 《北京 指 南 》。 其 间 《实用 北京 指 南 》
京旅行指南 》,由吉林
心插柳 ,成为后 世 研究
出版社 出版 。
戏 曲的重要文献 。
此 外 ,如 倪 锡 英
论地方志的功能及其作用
《论地方志的功能及其作用》摘要:摘要:地方志既是历史佐证资料,也是媒体报道中的背景材料,为科学史、建筑学、民俗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在科技、建筑、民俗、社会生活等方面,地方志的资料都极其丰富,可以为科学史、建筑学、民俗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如《李自成》《阿诗玛》《望夫云》等著名小说、剧本的创作,都查阅和参考过大量地方志书摘要:地方志既是历史佐证资料,也是媒体报道中的背景材料,为科学史、建筑学、民俗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同时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地方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新地方志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地方志,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地方志;功能;作用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厚重历史积淀的结果。
地方志是一种特殊的史书,是“官修”的地情书,“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各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国情资料,也是继往开来,服务当代,垂鉴后世,有独特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国情书”。
一、地方志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是因为人类能继承历史遗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史籍丰富,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继承,地方志就是一座资源丰富的文化宝库。
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九千余种,十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新编地方志,是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编修的地方志,据统计,省、市、县三级志书就有6000部,总字数在50亿字以上。
各种专业志、部门志、厂矿志、企业志、乡镇志、学校志、江河志、名山志等等,数不胜数。
各类专业年鉴、地方综合年鉴1500多种。
地方志已成为一项巨大的可供开发的地情资源。
目前,许多地方正是利用地方志书和修志过程中搜集的大量资料,建立方志馆和地情库,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为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毛巧晖等著《北运河民俗志》(三卷)
毛巧晖等著《北运河民俗志》(三卷)
张歆
【期刊名称】《民间文化论坛》
【年(卷),期】2022()5
【摘要】民俗志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史志。
北运河古称白河、沽水和潞河等,其上游为温榆河,源于军都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州北关与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北运河。
【总页数】1页(PF0002)
【作者】张歆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从"一般民俗志"到"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兼论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
民俗志"的当下意义2.民俗志:文化书写的历史——基于"民俗志"概念及其书写范式的研究3.唯物史观·民俗·志体——对《中国民俗志》县卷本记载百年民俗事象的思考4.民俗志影像化书写方法——以拉萨甜茶馆民俗志影像化书写为例5.民国时期
广西若干民俗纪略——陈志良所著民俗文献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风俗调研报告是什么
北京风俗调研报告是什么北京风俗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介绍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北京市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为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重要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风俗习惯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包含了对北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和仪式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我们在北京市的各个社区、公园、商业区等地进行实地观察,观察人们的行为举止及相关风俗活动。
三、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观察的结果,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果:1. 饮食习惯:北京人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以烤鸭、炸酱面、豆汁等传统美食为代表。
此外,北京人对早餐的重视程度较高,一般喜欢吃面食、包子等。
2. 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北京人注重礼貌和面子。
传统的鞠躬、交杯酒等礼仪仍然保留,但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如握手、微笑等。
3. 节日庆祝活动:北京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这些节日往往伴随着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祭祖等。
4. 婚俗习惯:北京的婚俗习惯较为庄重,一般会有传统的迎亲、敬茶、闹洞房等环节。
此外,结婚时送礼物的方式和内容也受到一定的规范和习惯的影响。
5. 社区生活:北京的社区文化比较活跃,人们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如舞蹈队、合唱团等。
此外,社区还有各种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元宵灯会、庙会等。
四、调研结果的意义和推进建议通过对北京风俗习惯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为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此外,北京的风俗习惯也是吸引游客和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推进建议:1.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强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民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北京的民风民俗
北京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民俗民风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文化1. 京城烧饼:京城烧饼是北京的一种著名的小吃,原料是油炸的芝麻饼,口味非常香,外酥里嫩,其口感独特,特别受欢迎。
2. 北京麻花:北京麻花是一种甜食,形状像花,主要食材是面粉,馅料是糖浆,炸出来后很酥脆,口感好。
3. 北京烤鸭:北京烤鸭是北京最有名的一道传统川菜,味道独特,比较辣,外表金黄,肉质紧实,口感弹牙。
二、娱乐文化1. 京剧:京剧是一种元素丰富的京腔花腔剧种,流派众多,有京韵、武夷后韵、北平前韵、丧平后韵、唱腔、三味、二仪等。
2. 胡同戏:胡同戏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以胡同、小园、老盏楼为舞台,以滑稽的表演、激情的节奏、轻快的歌曲、丰富的道具而闻名于外。
3. 舞龙:舞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舞蹈,以“龙”为中心,以艺人组合为“龙”的形态,表演前后、上下、左右无限转换,斗智斗勇,伴随着民歌,耐人寻味。
三、节日传统1.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春节灯节,在此时,人们会挂上各种彩灯、灯笼街头以及举办各种竞技游戏、抢灯谜等活动,道出龙年迎春的热闹步调。
2. 七夕节:七夕节是民间盛行的一个传统节日,主要有“穿凉鞋”、“挂织云”、“观牛郎织女”等活动,反映出对繁荣祥和生育良缘的满怀期盼。
3.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佛教节日之一,也是敬礼斗牛神的节日,几百年来,北京人民都热衷于这一节日,在此期间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以礼拜斗牛神。
四、民族风情1. 周边:北京的周边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古老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在这里保存得淋漓尽致。
2. 彩色:民间文化艺术色彩丰饶,多种多样,例如牡丹文化、紫禁城文化、八卦文化、葫芦结文化、唐卡文化等。
多彩的文化背景使北京成为一座神秘而又神奇的城市。
3. 体操:北京人擅长体操,从小就开始训练柔韧动作,传统体操在当地还有著许多表现形式,如舞狮、抛空竹、跳龙门等竞技表演,演员以精心的动作把故事融入到体操的表演中,充满视觉冲击力。
近代北京历史事件
近代北京历史事件北京拥有大量的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修纂的地方志对北京民俗的记述,为当下进行北京历史民俗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翔实、今天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近代北京历史事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
近代北京历史事件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自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两万从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一举占领廊坊;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至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
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逃往西安,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议和。
9月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
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
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
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
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分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外,其余撤兵回国。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
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于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乞和。
列强各国本想以武力瓜分中国,在中国人民的反抗下,没能得逞;同时,各国各有打算,互不相让,矛盾重重,使得它们需要继续利用和维护清政府,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2)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3)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人建立、参加抵抗侵略军的各种组织;(4)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分三十九年付清,本息九亿八千万两白银;(5)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使馆区,各国可在使馆区驻兵,中国人不准在区内居住;(6)摧毁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7)各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探究
“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北京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北京民俗文化逐渐淡化和失传,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而儿童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
将北京民俗文化融入儿童绘本中,通过绘画、文字等艺术手法,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了解北京民俗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北京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探究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通过对儿童绘本和北京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探讨角色扮演与儿童绘本的结合对民俗文化传承的作用,以及北京民俗文化元素在儿童绘本故事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北京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还将探讨儿童绘本对北京民俗文化的价值观传递,深入挖掘儿童绘本在传承和弘扬北京民俗文化方面的潜力和可能性。
1.2 文献综述文献中普遍认为儿童绘本在传承北京民俗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儿童绘本,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些学者指出,儿童绘本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文献中也探讨了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表现。
通过对绘本作品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绘本中运用了许多北京特色的元素,如北京胡同、老北京饮食、京剧等,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绘本的内容,更增加了艺术的魅力。
文献综述显示了儿童绘本在传承北京民俗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表现。
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北京民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字数:271】2. 正文2.1 儿童绘本在传承北京民俗文化中的作用儿童绘本在传承北京民俗文化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地名和地域文化
北京地名和地域文化“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L.R.Palmer,MordernLinguistics,P.168)。
“地名的保存不但是保持现状,而要作为一种文化财富来补充修整。
”([日]山口惠一郎1982)。
“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的文化,最初大都是互相隔离各具特色的,这些特色包括语言或方言的差异,也体现在作为语言的的特殊成分的地名上。
”(周振鹤、游汝杰1986)。
“地名是文化的镜象”(牛汝辰1993)。
地名的很多内容都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人类思维方式、心态等等密切相关,能够说地名就是人类创造自己文明的历史过程中留下的一个个足印,有的古老,有的新近。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有帝王将相的更替,也有寻常百姓的流离迁徙。
从辽、金的南京、中都,到元大都,一直到当代的北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开放的大都市。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度的人都在这儿留下了他们的行踪,不同的方言、语言,不同的文化都在这儿有过碰撞、交融。
到今天,能说明这个切的其中一个见证就是地名,北京的街巷地名留下了种种历史文化的丰富印记。
“地名保存了它所代表的土地的形状”,反映了“形成这样的地名的人文上的各种条件”([日]山口惠一郎1982),以下从自然和人文的各方面逐一分析。
北京地名与水文地形自古以来,在北京湾小平原上,河道众多,湖沼广布。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道变迁,河流掩埋,湖沼也日渐消失。
但是地名生动地反映了历史上的水文特征。
这些通名反映的水文环境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工造成的。
沟、渠、洼、坑多是因为历代修建城墙、宫殿、官府、庙宇等掘地取土、烧窑制瓦,形成连绵洼坑。
一些洼坑因雨季积水进而形成湖沼。
如“陶然亭湖”是修建南城墙取土所致,“孙家坑”是修筑隆福寺取土的洼坑,“太平湖、泡子河”是积水洼地。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水质清洁的被保留,成为游览场所。
排水不通,水有臭味的被掩埋或改为地下排水暗沟。
北京风土人情
北京文化与民俗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和融合。
下面介绍一下北京特有的和独特的民俗。
一、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作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
二、北京的胡同胡同是北京街巷的地方特色。
胡同形成于元朝,是随着忽必烈建元大都城时开始形成的。
元大都城始建于1267年,其规划整齐的建筑格局造就了胡同。
通俗地说,胡同就是北京街巷的总称。
它之所以成为代表性名词,正在于它拥有相当的规模,以及作为群体而集中展现出的地方特色。
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历史的见证,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今天仍占据着市中心的主要面积。
胡同内的居民仍保留着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
北京的胡同,大小星罗棋布,共有七千余条,胡同的走向大多是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横竖笔直,布局像棋盘。
常言道:"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北京的胡同名称各异,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来历。
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而且,胡同之间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胡同中间最窄处只有40厘米。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最古老的胡同是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等。
在众多的胡同中,辈份最大的该是三庙街,可谓“胡同祖宗”。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运河流经的几个点:通州、天津、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岁时旅行;庙会旅行庙与祠的区别。
丁世良、赵放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地方志为主,民俗资料分七大类:礼仪民俗,岁时民俗,生活民俗,民间文艺,民间语言,其他等。
北京市《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清光绪二十八年重印本)P2岁时民俗农业种类繁多北京.饮食正月:1、《水东日记》名曰“贺新年”。
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儿者,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共装盛之,又驴头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日“嚼鬼”,以俗称驴为鬼也。
庙会《北京岁华记》五鼓时,不卧而嚏,嚏则急起,或不及衣,日卧嚏者病也。
不卧而语言,或户外呼则不应,日呼者鬼也。
夙兴盥漱,啖黍糕,日“年年糕”。
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
烧香东岳庙,赛放爆仗,纸且寸。
东之琉璃厂、西之向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大小俄忽。
男女《宛署杂记》且至三日,男女于白塔寺绕塔。
且至晦日,家家竿标楼阅阁、松柏枝荫之夜灯,之日“天灯”。
商业:《景物略》初三日至十七日,陈百货于琉璃厂,书画、金玉、骨董均设地摊,而火神庙尤甚,游人杂沓,名日逛厂。
喇叭:《明宫史》初八日,弘仁寺打鬼。
其制,以长教喇嘛披黄锦衣,乘车持钵,诸侍从各执仪仗、法器拥护,又以小番僧名班第者,衣彩冑,带黑白头盔,手执彩棒,随意挥洒白沙,前以鼓吹导引,众番僧执曲锤柄鼓、鸣锣、吹角、演念经文,绕寺周匝,迎祥驱祟。
念五日,德胜门外黄寺,行亦如之。
饮食:《帝京岁时纪胜》初九日后,吃元宵。
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商业(呈大流,物价依稀为贵)《明宫史》“人家用粉糁(san米粒)、寒具馈送,遍市鬻之,五花帚(zhou)为号。
宴席间尚王瓜、豆荚,一瓜之值三金,豆一金,点茶用椿芽、蒲笋,发之冰下。
牡丹、芍药、蔷薇俱有花,较春时薄小,一瓶值数千线,贵戚、倡家插茉莉花。
”出游:《宛署杂记》十九日,都人集白云观,游治纷沓,志马蒲博,谓之“燕九带”,或曰“阉邱”,或曰“宴邱”。
北京有什么传统文化(北京传统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有什么传统文化(北京传统民俗文化有哪些)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京有什么传统文化,以及北京传统民俗文化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北京风俗有哪些呀?2、北京文化特色有哪些呢?3、北京的特色传统文化有那些?北京风俗有哪些呀?北京风俗有:1、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2、北京的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
3、北京老字号: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远近闻名,经久不衰,其字号本身就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主要集中于工商业、手工业、饮食业、民间艺术及文化艺术领域。
4、叫卖: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
5、民间绝活:剪纸、绢人、彩蛋、泥塑、风筝等众多老北京传统民间绝活,这些绝活和传统工艺品,是北京人的骄傲,也是最鲜明的中国符号,让人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
北京文化特色有哪些呢?一、北京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二、北京的胡同“胡同”一词的本意为蒙古语“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发音为“忽洞”。
现在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赛因忽洞”(好的井)、“哈业忽洞”(双井)。
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于是“井”便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
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也将此语带入中原,于是人们将“忽洞”逐步谐音为“胡同”。
三、北京的京剧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该是京剧。
京剧主要的特色常被称为”综合戏剧”,因为京剧的创作是完全地揉合了舞蹈、歌曲、话剧、默剧、武术及诗词的艺术精品。
北京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北京民俗文化调查报告北京民俗文化调查报告(一)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在北京的街巷中,可以找到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承载着人们对传统习俗和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的民俗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并将在本报告中总结我们的发现。
调查显示,北京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地方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
其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氛。
人们会在家中贴上红纸窗花,挂上春联,燃放鞭炮,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大型灯会和庙会,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也是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北京的传统节日之外,民俗文化的活动还贯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在北京的胡同里,老北京人喜欢组织一些社区活动,如龙舟比赛、踢毽子、打陀螺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闲暇生活,更是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此外,传统的民俗手工艺也在北京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如剪纸、泥塑、刺绣等手工艺品都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成为了北京独特的文化符号。
除了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北京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地标。
例如,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文化的瑰宝。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街巷形式,四合院则是北京传统建筑的代表。
胡同里的生活气息浓郁,人们在这里打牌、喝茶、聊天,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而四合院则展现了北京人传统的居住方式和家庭结构,每个四合院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家族故事。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北京特色的民俗美食。
北京烤鸭无疑是最有名的一道。
它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过独特的处理和烹调,使其皮薄肉嫩,口感香醇,一经品尝便令人难忘。
此外,炸酱面、豆汁、糖葫芦等也是北京的特色小吃,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总的来说,北京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与北京悠久的历史和底蕴相辅相成。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北京的民俗文化活动,并对其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北京民俗类的书
北京民俗类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北京民俗的书籍推荐:
1. 《北京民俗志》-作者:北京民俗学会编著
这是一本大型的北京民俗志,系统地收录了北京的民俗信息,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是了解北京民俗的权威参考书。
2. 《北京民间故事集锦》-作者:陈坚编著
这本书收集了北京地区的许多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家族传记等,通过这些故事可以了解北京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3. 《北京传统文化图典》-作者:刘来编著
这本书集中介绍了北京的传统文化,包括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乐曲、戏曲表演和饮食文化等,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
4. 《老北京的民俗》-作者:范曾、郭秀云编著
这本书通过老北京的居民访谈和采访,以及大量的照片资料,展示了老北京的民俗风情,透过街巷、民居、生活用品等细节,勾勒出老北京的魅力与独特性。
5. 《北京市民俗文化迁移与变迁》-作者:樊少峰、王延锋编
著
这本书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探讨了北京民俗文化的迁移与变迁。
通过对传统社会、近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比较分析,展示了
北京民俗的变迁过程。
这些书籍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北京的民俗文化,从传统节日、习俗、故事等方面感受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北京地名文化研究
北京地名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引言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在其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出行坐公交地铁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地名,而且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感觉:北京的地名和其他城市的地名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在地铁站,我们经常会听到“灯市口”“西二旗”“公主坟”,在公交站等车时,也时常能看到“XX门”“XX屯”“XX营等”,而其他城市地的名一般是“XX街”“XX路”“XX道”的形式。
相比之下,北京的地名有其独特性,而且凭感觉就能断定,这某个地名后面肯定有其独特的一段历史和文化。
北京地名区别于其他城市地名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正是我们所要去深入挖掘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知道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后者决定前者,前者能够反映出后者。
而且地名研究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天然而不可分割,因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故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
通过研究地名可以说明许多历史问题,对研究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帮助。
借助此次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几个对此文化现象有兴趣的成员聚在一起,从十一月初起,在两周多的时间里,在学校图书馆翻阅了大量书籍文献资料,有些资料甚至还去了国家图书馆才得以获取。
部分同学在实践期间代表性地走访了两三处地名所在地,调查是否还保留着能够体现其名字渊源的痕迹。
此行此举,着实让我们大大丰富了文化知识,深深地感受到北京的文化之博大精深,无愧是泱泱华夏的文化之都。
当然,北京地名数以万计,范围广大、内容精深,哪怕是专门的研究员,穷其毕生也难以一一琢磨透,因此我们采取设定大致框架、高度性概括的方法,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正文部分北京地名文化属于北京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根据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尹钧科先生的观点(2009),北京地域文化应是北京地区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正如一个地区拥有的“特产”一样。
这些历史文化现象中,有些虽非北京地区所特有,而在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却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北京市地方志目录
北京市地方志目录北京市地方志目录来源:北京市数字方志馆《北京志·自然灾害卷·自然灾害志》(2012年11月)《北京志·城乡规划卷·市政工程设计志》《北京志·商业卷·石油商业志》(2008年7月)《北京志·工业卷·煤炭流通志》(2008年)《北京志·工业卷·煤炭工业志》(2010年5月)《北京志·对外经贸卷·北京检验检疫志》(2008年)《北京志·人民团体卷·妇女组织志》(2006年)《北京志·市政卷·铁路运输志》(2004年4月)《北京志·政权·政协卷·人民政协志》(2013年4月)《北京志·民族·宗教卷·宗教志》(2007年5月)《北京志·政务卷·外事志》(2012年9月)《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期刊志》(2006年12月)《北京志·综合卷·总述·历史概要··大事记》《北京志·政权·政协卷·政府志》(2002年)《北京志·人民团体卷·青年组织志》ISBN:ISBN978-7-200-08755-0(2011.06)《北京志·民俗·方言卷·民俗志》ISBN:ISBN978-7-200-09303-2 《北京志·商业卷·饮食服务志》ISBN:ISBN978-7-200-07269-3(2008.07)《北京志·综合卷·人民生活志》ISBN:ISBN978-7-200-06816-0(2007.08)《北京志·著述卷·著述志》ISBN:ISBN978-7-200-08377-4(2011.02)《北京志·中央机构卷·中央机构志》ISBN:ISBN978-7-200-08935-6(2011.11)《北京志·工业卷·医药工业志、印刷工业志》ISBN:ISBN978-7-200-08375-0(2011.09)《北京志·综合经济管理卷·审计志》ISBN:ISBN978-7-200-08376-7(2010.12)《北京志·党派·工商联卷·民主党派志》ISBN:ISBN978-7-200-09300-1(2012.10)《北京志·城乡规划卷·勘察志》ISBN:ISBN978-7-200-09215-8(2012.05)《北京志·政务卷·监察志》ISBN:ISBN978-7-200-08384-2(2010.10)《北京志·城乡规划卷·规划志》ISBN:ISBN978-7-200-06807-8(2009.11)《北京志·共产党卷·共产党志》ISBN:ISBN978-7-200-09234-9(2012)《北京志·北京奥运会志》ISBN:ISBN978-7-200-09344-5(2012.08)《北京志·地质矿产水利气象卷·水利志》ISBN:ISBN7-200-04180-7《北京志·地质矿产水利气象卷·地质矿产志》ISBN:ISBN7-200-04434-2《北京志·市政卷·道桥志、排水志》ISBN:ISBN7-200-04455-5 《北京志·农业卷·种植业志》ISBN:ISBN7-200-04462-8《北京志·监狱·劳教志》(2006.10)ISBN:ISBN7-200-06613-3《北京志·农业卷·畜牧志》ISBN:ISBN7-200-06803-0《北京志·综合经济管理卷·劳动志》ISBN:ISBN7-200-03619-6 《北京志·农业卷·国营农场志》ISBN:ISBN7-200-03737-0《北京志·地质矿产水利气象卷·气象志》ISBN:ISBN7-200-03770-2《北京志·文化艺术卷·戏剧志、曲艺志、电影志》ISBN:ISBN7-200-03946-2《北京志·综合经济管理卷·计划志》ISBN:ISBN7-200-03986-1 《北京志·民用航空志》ISBN:ISBN7-200-04040-1《北京志·市政卷·园林绿化志》ISBN:ISBN7-200-04127-0《北京志·市政卷·房地产志》ISBN:ISBN7-200-04168-8《北京志·市政卷·道路交通管理志》ISBN:ISBN7-200-04172-6 《北京志·综合经济管理卷·财政志》ISBN:ISBN7-200-04179-3 《北京志·文化艺术卷·群众文化志、图书馆志、文化艺术管理志》ISBN:ISBN7-200-04316-8《北京志·工业卷·电力工业志、建材工业志》ISBN:ISBN7-200-04359-1《北京志·市政卷·公共交通志》ISBN:ISBN7-200-04454-7《北京志·市政卷·环境卫生志》ISBN:ISBN7-200-04572-1《北京志·工业卷·纺织工业志·工艺美术志》ISBN:ISBN7-200-04652-3《北京志·综合经济管理卷·统计志》ISBN:ISBN7-200-04666-3《北京志·农业卷·林业志》ISBN:ISBN7-200-04671-X《北京志·农业卷·水产业志》ISBN:ISBN7-200-04677-9《北京志·卫生卷·卫生志》ISBN:ISBN7-200-04935-2《北京志·政法卷·公安志》ISBN:ISBN7-200-04937-9《北京志·档案卷·档案志》ISBN:ISBN7-200-04938-7《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ISBN:ISBN7-200-04939-5《北京志·军事卷·人民武装警察志》ISBN:ISBN7-200-04996-4 《北京志·政权·政协卷·人民代表大会志》ISBN:ISBN7-200-04997-2《北京志·综合卷·人口志》ISBN:ISBN7-200-04999-9《北京志·市政卷·邮政志》ISBN:ISBN7-200-05002-4《北京志·市政卷·环境保护志》ISBN:ISBN7-200-05031-8《北京志·市政卷·电信志》ISBN:ISBN7-200-05079-2《北京志·农业卷·乡镇企业志》ISBN:ISBN7-200-05104-7(2004.04)《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周口店遗址志》ISBN:ISBN7-200-05146-2《北京志·体育卷·体育志》ISBN:ISBN7-200-05153-5(2004-07)《北京志·综合经济管理卷·物资志》ISBN:ISBN7-200-05180-2 《北京志·政务卷·人事志》ISBN:ISBN7-200-05466-6《北京志·综合卷·建置志·地名志·区县概要》ISBN:ISBN7-200-05472-9(2008-11)《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颐和园志》ISBN:ISBN7-200-05493-3《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ISBN:ISBN7-200-05631-6《北京志·人民团体卷·工人组织志》ISBN:ISBN7-200-05741-X 《北京志·科学卷·科学技术志》ISBN:ISBN7-200-05865-3《北京志·综合经济管理卷·物价志》ISBN:ISBN7-200-05889-0 《北京志·对外经贸卷·海关志》ISBN:ISBN7-200-06002-X (2005.05)《北京志·政法卷·司法行政志》ISBN:ISBN7-200-06003-8《北京志·商业卷·日用工业品商业志》ISBN:ISBN7-200-06123-9《北京志·世界文化遗产卷·故宫志》ISBN:ISBN7-200-06200-6 《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出版志》ISBN:ISBN7-200-06221-9《北京志·博物馆志》ISBN:ISBN7-200-06342-8(2006.0 5)《北京志·民族·宗教卷·民族志》ISBN:ISBN7-200-06347-9(2006.06)《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报业通讯社志》ISBN:ISBN7-200-06348-7(2006.08)《北京志·旅游卷·旅游志》ISBN:ISBN7-200-06349-5《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广播电视志》ISBN:ISBN7-200-06387-8《北京志·对外经贸卷·对外经贸志》ISBN:ISBN7-999-99999-9 《北京志·政法卷·检察志》ISBN:ISBN978-7-200-06439-1(2007.10)区县志《北京市门头沟区志》(2006)《北京市宣武区志》ISBN:ISBN7-200-05937-4《北京市丰台区志》ISBN:ISBN7-200-04445-1《北京市房山区志》ISBN:ISBN7-200-03730-3《北京市西城区志》ISBN:ISBN7-200-03779-6《北京市海淀区志》ISBN:ISBN7-200-05091-1(2004.04)《北京市崇文区志》ISBN:ISBN7-200-05183-1《顺义县志》ISBN:ISBN7-200-07019-4(2007.12)《平谷县志》ISBN:ISBN7-200-04343-5《昌平县志》ISBN:ISBN7-200-06612-8(2007.06)《密云县志》ISBN:ISBN7-200-03574-2《怀柔县志》ISBN:ISBN7-200-03936-5《大兴县志》ISBN:ISBN7-200-04711-2《通县志》ISBN:ISBN7-200-05086-5专业志《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志(1953-1992)》(1995.08)《延庆县林业志》《延庆县粮食志》《宣武区普通教育志》ISBN:ISBN7-200-04444-X《西城区普通教育志》ISBN:ISBN7-200-03582-3 (1998.11)《通县卫生志》ISBN:ISBN7-109-02688-4农业出版社1992.05《石景山发电总厂志》(1989.11)《平谷文物志》ISBN:ISBN7-105-06791-8民族出版社2005.03《平谷人大志》《平谷财政志》ISBN:ISBN7-200-04026-6 (2000.07)《密云县普通教育志》ISBN:ISBN7-200-04026-6 (2000.07)《门头沟文物志》ISBN:ISBN7-5402-1403-1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2《密云水库志》《门头沟区卫生志》《门头沟区普通教育志》ISBN:ISBN7-200-03456-8(1998.04)《怀柔县财政志》ISBN:ISBN7-5005-2051-4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1993.03《海淀走读大学校志》ISBN:ISBN7-5043-4010-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07《房山桥梁厂志》(1998.08)《东城区人民防空志》(1999.09)《东城区普通教育志》ISBN:ISBN7-200-03488-6《东城区环境卫生志》(1999.12)《大兴县普通教育志》ISBN:ISBN7-200-03465-7《朝阳环卫志》ISBN:ISBN7-5080-0230-X(1994)《昌平县普通教育志》ISBN:ISBN7-200-03378-2《昌平县环境保护志》北京燕山出版社《昌平区粮食志》(2011.12)《北京烟草志》ISBN:ISBN7-5044-3088-9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12《北京西城日用工业品商业志》《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ISBN:ISBN7-200-02059-1(1993.04)《北京市宣武区园林绿化志》《北京市西城环卫史志》《北京商学院志》《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ISBN:ISBN7-200-01842-2(1992.10)《北京市教育工会志》《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ISBN:ISBN7-200-03332-4(1997.10)《北京人文大学志》ISBN:ISBN9-788-85300-5中国文献出版社2004《北京联合大学校志(上卷)》《北京联合大学校志(下卷)》《北京车辆段志》《北方交通大学》ISBN:ISBN7-113-04104-3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06《郑各庄村志》《顺义公路志》ISBN:ISBN7-80554-260-0文津出版社1995.05《门头村志》《丰台区卢沟桥乡三路居村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卢沟桥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郭庄子村志》《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ISBN:ISBN7-200-01925-9(1992.12)《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名志》ISBN:ISBN7-200-01998-4(1993.07)《北京市顺义县地名志》ISBN:ISBN7-200-02263-2(1993.11)《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ISBN:ISBN7-200-02304-3(1993.12)《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ISBN:ISBN7-200-01869-4(1992.10)《北京市地名志西部远郊区卷》ISBN:ISBN7-200-02933-5(1996.08)《北京市石景山区地名卷》ISBN:ISBN7-5304-0820-8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01《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ISBN:ISBN7-200-01862-7(1992.09)《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ISBN:ISBN7-200-02457-0(1993.12)《紫竹院公园志》ISBN:ISBN7-5038-3435-8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08《颐和园志》ISBN:ISBN7-5038-3937-6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01《天坛公园志》ISBN:ISBN7-5038-3318-1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2《协和医院志》(1986.04)《首都师范大学志》ISBN:ISBN7-81064-965-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志》ISBN:ISBN7-81000-692-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09《北京中铁建筑工程公司志》ISBN:ISBN7-113-04403-4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12《北京植物园志》ISBN:ISBN7-5038-3359-9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03《北京外国语大学志》《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ISBN:ISBN7-200-01988-7(1993.05)《北京物资学院志》ISBN:ISBN978-7-5047-3555-3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0《北京市平谷县地名志》ISBN:ISBN7-200-02129-6(1993.07)《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ISBN:ISBN7-200-01890-2(1992.09)《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志》(1999.10)《北京热力集团志》(2004.08)《北京理工大学志》ISBN:ISB7-81045-061-1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09《北京化工学院志》ISBN:ISBN7-5025-1735-9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07《北京工业大学志》ISBN:ISBN7-5639-0938-9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0《北京动物园志》ISBN:ISBN7-5038-3161-3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1《北京电影学院志》(2000.09)《陶然亭公园志》ISBN:ISBN7-5038-2460-3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2《玉渊潭公园志》ISBN:ISBN7-5077-1483-7学苑出版社2000.11《北京理工大学志》ISBN:ISBN7-81045-061-1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09《清华大学志(上)》ISBN:ISBN7-302-04319-1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4《清华大学志(下)》ISBN:ISBN7-302-04319-1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4《香山公园志》ISBN:ISBN7-5038-2748-3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08《北京化工一厂志》《榆垡镇志》《延庆县水利志》(1993.10)《平谷桃志》ISBN:ISBN7-204-07610-9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12《怀柔公路志》ISBN:ISBN7-80554-245-7文津出版社1994.12《果园村村志》《甘家口街道志》(1993.10)《大华山镇志》ISBN:ISBN978-7-5144-0349-7方志出版社2011.12《川底下村志》ISBN:ISBN978-7-5098-0317-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07《朝阳区水利志》(1992.12)《昌平县粮食志》ISBN:ISBN7-200-01914-3(1992.11)《昌平县城乡建设志》(2001.04)《北京站志》《北京站志1991-2000》ISBN:ISBN7-113-05380-7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12《北京兽类志》ISBN:ISBN7-200-04394-X(2001.02)《和平里街道志》ISBN:ISBN978-7-80238-413-2方志出版社2008.11《前门街道简志》(1996.03)《北京市地震监测志》ISBN:ISBN7-5028-2859-1地震出版社2006.05《北京郊区古树名木志》ISBN:ISBN7-5038-1487-X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08《北京工业志·印刷志》ISBN:ISBN7-5046-2850-6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4《北京工业志·煤炭志》ISBN:ISBN7-5046-2805-0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3《昌平公路志》ISBN:ISBN7-80554-244-9文津出版社1994.12《北京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志》ISBN:ISBN7-200-05863-7(2005.01)《通县水利志》(1993.07)《通县公路志》ISBN:ISBN7-80554-251-1文津出版社1995.02《四马台村志》ISBN:ISBN978-7-5144-0242-1方志出版社2011.10《平谷公路志》ISBN:ISBN7-80554-259-7文津出版社1995.05《密云县水利志》(1992.12)《门头沟区水利志》(1994.11)《黄土岗村志》(2009)《广内街志》(1996.11)《广安门站志》(2004.12)《广安门外街道志》(2002)《丰台区卢沟桥乡岳各庄村志》(2009.06)《丰台区长辛店镇志》ISBN:ISBN978-7-5068-2710-2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02《垡头街志》(1998)《大栅栏街道志》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大兴县水利志》(1994.06)《大兴公路志》ISBN:ISBN7-80554-252-x文津出版社1995.02 《北京盐业志》(2002.12)《北京侨联志》ISBN:ISBN978-7-5113-0674-6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09《北京工业志·二七车辆志》ISBN:ISBN7-5046-3270-8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6《北京北站志》(1996.08)《白纸坊街道志》(1998)《门头沟公路志》ISBN:ISBN7-80554-255-4文津出版社1995.07《延庆公路志》ISBN:ISBN7-80504-258-9文津出版社1995.03《昌平县市政志》ISBN:ISBN7-5402-0604-7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01《海淀区水利志》(1993.12)《昌平县水利志》(1992.12)《房山区水利志》(1995.09)《丰台区卢沟桥乡马连道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郑常庄村》(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西局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张仪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小瓦窑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小屯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小井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太平桥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大瓦窑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周庄子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六里桥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东管头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万泉寺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菜户营村志》(2009.06)《丰台区卢沟桥乡大井村志》(2008)《四合庄村志》(2009.12)《高立庄村志》(2011)《中滩村志》(2010.10)《白庙村志》《草场地村志》(2007.05)《驼房营村志》(2009.02)。
专门讲民俗的书籍
关于民风民俗的书籍及内容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民风民俗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人们对于中国的民俗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有很多书籍专门介绍中国的民风民俗。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民风民俗的书籍及其内容。
1.《中国民俗大观》这本书是中国民俗学专家编撰的一部权威著作,全面介绍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风民俗。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的传统节日、婚嫁习俗、祭祀仪式、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2.《中国的传统节日》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书中详细描述了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体验中国人民的欢乐和团圆之情。
3.《中国的婚嫁习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婚嫁习俗,包括婚礼仪式、婚礼习俗和婚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不同的婚嫁习俗,如闽南的三书六礼、广东的过大礼、西南地区的走婚等。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中国婚嫁习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中国的民间故事》这本书主要收集了中国各地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
书中精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如《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中国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5.《中国的饮食文化》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食材、烹饪技巧、饮食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的特色菜肴和饮食习俗,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是关于民风民俗的一些书籍及其内容的简介。
这些书籍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中国民俗的好奇心,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历史文化公园中的民间体育与器械传承研究——从民俗学视角
摘 要 : 在各 种 民 间体 育 活动 大都使 用相 应的 传统 练 习器械 , 统 练 习 器械 的演 变和传 承是 否会 对 现 传 民间体 育活动有 影响?体 育活 动的演 变是 否会 带动体 育器械 的积极 变换?都是 本 文所要研 究的 问题 。文章
尝试 从 民俗 学视 角切入 , 民间体 育与 器械 传承 进行分 析研 究。 对 关键词 : 民间体 育 传承 民俗 学 器械
() 1 田野调查法 。 实地调查访 问了北京 景山公园和北海公 园 的锻炼群众 , 并对受访者的谈话进行整理 总结 。 访谈的方式有两 种: 一是开放式 的无结构逻辑 的会话 , 一是 以特殊 问题为 中心 的
有 结 构逻 辑 的 会话 。 田野 调 查 法 的运 用 , 对 本 文 研 究 的一 个 非 是 常重要的方法 。 本研究运用民俗学和体育学相交叉 的方法 , 民 对
间体育与器械的传 承展开研究。 () 2 文献法 。查阅了有关 民俗学民间游戏娱乐 、 民间体育项 目和北京地方志等多方面的资料 ,引用民俗学和体育学两方面 的学科术语和名称概念等。 在查 阅资料的同时 , 为本人在 民间体 育方面的知识结构产生了很 大的触动 , 习和实践 的相结合 , 学 使
生 。”
民间体育一直是我 国大众继身的重要手段之一 ,民间体育 所用器械的现代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们更好 的了解我 国 民间体 育发展的一些状况 。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 统民间体育在历
史、 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高 的研究价值 。 本文试从民俗学和 体育学两 门学科作 为出发点 ,研究 民间体育与器械现代传承的
于我 国大众健 身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对 民间传统体育和大 众健身提供一 定的可兹参考 的实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地方志与民俗研究[摘要]北京民俗是北京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北京拥有大量的地方志,不同历史时期修纂的地方志对北京民俗的记述,为当下进行北京民俗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翔实、可靠且时空确定的宝贵资料。
通过对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发现与解读,可以进行北京民俗史、北京民俗形态、不同区域民俗的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俗观以及民俗志文本写作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利用地方志民俗资料进行北京民俗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由地方志文体的特点以及修志者的观念、水平、工作态度等决定的。
因此,进行北京民俗研究,不能仅仅依靠地方志,还需要其他类型的文献作为资料来源。
本文之所以主动舍弃其他类型的文献而专注于地方志,主要是为了肯定和提倡它,使其在北京民俗研究中获得与其价值相当的位置。
同时,这样做有利于对这类型资料的优缺点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从而发现、提炼使用这一类型资料进行研究时的合适方法。
如果不同类型的资料都得到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在综合应用时就可以更好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将北京民俗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 地方志;北京;民俗北京是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近千年建都史的特殊“地方”,在其演进至今的发展历程中,长期定居或寓居于此的人们创造、享用、传承、累积了十分丰厚的民俗文化,同时也生产出正史、笔记、诗词曲、类书、散文、族谱、碑刻、契约文书、乡规民约、账本、日记、书信、宗教科仪书、善书、药方、日用杂书等形式多样的大量地方文献。
这些文献中有些本身就是民俗活动的直接产物,有些虽不是民俗活动的直接产物,其中却不乏对北京民俗的记述和描写。
重视地方文献,对北京民俗进行深入研究,是北京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鉴于篇幅有限,笔者在本文中将只关注地方文献的一种——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素以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而闻名。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2]收录1949年以前历代地方志共8264种,包括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不同类型的方志以及具有地方志性质资料的志料、采访册、调查记等,其中宋代28种,元代7种,明代973种[3],清代5685种,民国1571种。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4]一书所收比《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还要多出313种,达8577种之多。
地方志作为包含多种类型、记载特定地域之各种信息、被公认具有资政、教化、传史功能的特定文体,其学术价值业已得到学者们的诸多论述,[5]而运用地方志进行研究,在不少领域都已经有了学术实践并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6]笔者也曾关注北京地方文献与北京民俗研究的关系问题,并已发表《〈北京岁华记〉手抄本及其岁时民俗文献价值》、《〈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及其反映的明代宫廷岁时生活》、《〈帝京景物略〉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研究——兼及关于民俗志的一点思考》、《〈宛署杂记〉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研究》等文章。
[7]这里,将主要根据自己的研究体会就如何阅读北京旧编地方志以发现其中的民俗资料、如何运用这些地方志进行北京民俗研究,以及地方志(作为一种文体)民俗资料的优缺点谈一些个人看法,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北京地方志的读法:如何发现其中的民俗资料地方志多记载一地各方面的情况,是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又因往往追溯历史而成为一地之全史,因此不同学科都可以从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出于研究目的的不同,解读地方志的方法和关注点也不相同。
较早提倡运用地方志进行研究的北京大学陶希圣侧重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所以在强调“方志是研究一地的历史的最方便的书”的同时,提出地方志要“先读有大都会的地方的县志”,以便探讨“大都会的发达史”、“从前的大都会的衰弱过程”、“现代大都会的起源及发达经过”;要采取“分工的办法”,最好是由本省人来读本省的地方志。
[8]鞠清远也充分肯定了地方志对于经济史研究的史料价值:“有许多经济史料,在他处很不易于找到,而在方志书中,可以找到”,鉴于地方志数量浩繁,通读不易,他提议可以先读历史上重要的经济都市的方志、在水路交通线附近的府县方志以及历代重要工业或矿业区域的府县方志。
在读地方志时,特别要注意不要忽略一些不易引人注意的内容,如方志中关于驿路、寺院、庙会、市、集会、水利事项、桥梁建设等内容的记载。
[9]60年后,主要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常建华教授充分肯定了前贤们的探索,并以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经验谈出自己对地方志读法的理解:“利用地方志如同陶希圣先生所说,往往是…研究一地的历史‟,并采取不同人分工的方法,我自己指导学生的论文就是这样,还希望学生研究家乡的地域史,以为写自己熟悉的历史容易产生兴趣,熟悉资料快,容易进入问题的考察。
”同时,他又认为由于由于史学观念的变化,“从阅读地方志入手研究地域、区域史,也就具有了方法论意义”,因此“如何阅读地方志,就需要进一步讲求……阅读地方志首先应树立历史的整体观念,即把地方的历史作为整体考察,对于地方上某类事项的兴趣,要放在当地的整体中去认识,应是为了认识更大历史单元如跨小地域的区域史或通史服务的。
”“研究区域史或地域史,则应当首先阅读地方志,而且是带着整体历史观念阅读。
”[10]这些基于不同学术背景、研究取向对地方志读法的思考,有利于当前从北京民俗研究的角度探讨地方志的读法。
从北京民俗研究的角度无疑匡定了我们阅读地方志的范围和重点。
一方面,它是北京民俗研究而非其他区域的民俗研究,这决定了所读地方志的范围主要是指北京现界之内编修的地方志。
另一方面,它是北京民俗研究而非北京经济研究,这决定了阅读地方志的重点主要是发现与民俗相关的资料。
从第一方面来说。
北京拥有相当丰富的地方志文献,虽然其中一些已经淹没于历史风尘之中,只可见其名称,如《洪武北平图经》、《北平图志》、《北平志》、《北平府图志》等,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留存下来,谭烈飞主编《北京方志提要》一书收录现存1949年以前成书的“旧编地方志”91种。
[11]而若将《燕都名胜志稿》(明·曹学佺)、《帝京景物略》(明·于侗、于奕正、周损)、《北京岁华记》(明·陆启浤)、《大兴岁时志稿》(民国·张茂节、李开泰合编)、《宛平岁时志稿》(民国·王养濂、李开泰合编)、《春明岁时琐记》(民国·让廉)、《成府村志》等具有地方志记性质的书籍也补充进去的话,“旧编地方志”的数量还会更多些。
当我们试图在地方志这一类型的文献中寻找与北京民俗相关的资料,这些存世的、以当代北京所辖地域或其部分为修纂区域的地方志,就是工作的主要范围。
再从第二方面说。
确定了工作范围,能否在其中找到民俗资料,首先取决于学者对于民俗的看法。
尽管“民”与“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连在一起使用,但它与当代民俗学科中的“民俗”概念并不相同,事实上,在北京旧编地方志中我们很难见到民俗这个词。
而我们开展北京民俗研究却是在现代民俗学的框架下进行的,这意味着研究者必须对“民俗是什么”有清醒的认识,这直接影响阅读和搜集的效果。
有了民俗学的眼光,读地方志前就可以先对地方志进行分类。
旧编地方志有将一地各方面情况编入而成一书即“百科全书”式者,亦有只记载一地之某个方面情况者,不同类型的地方志与民俗的关系颇有差别。
以《北京方志提要》所收91种旧编地方志而言,其中府(市)志9种,州(县志)50种,专志32种。
32种专志中,有的显然与北京民俗关系不大,如《[道光]钦定国子监志》,有的则可视为北京民俗志,是当然的北京民俗资料,如《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京都风俗志》、《燕京旧俗志》等。
由于专志的内容比较确定,本文所谓在地方志中寻找民俗资料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综合性方志而言的。
我国统治者和社会精英历来强调风俗对于国家兴衰、社会治乱的重要性,以为“天下之治乱,系乎风俗者”[12],“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13],作为具有存史、资政功能的地方志,很早就重视对当地风俗的记录,且有愈来愈重之势。
明代永乐十年颁布《修志凡例》是我国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志书体例之肇始,它明文规定风俗乃必志内容。
在存世的北京综合性地方志书中,几乎都有“风俗”(或“风习”、“礼俗”)的名目。
或独立出现,如《清末北京志资料》(《北京志》)第34章、《[康熙]昌平州志》卷五、《[康熙]怀柔县新志》卷二(卷二中还有行宫、道路、里社、庙寺、祠墓、灾祥等目)、《[康熙]顺义县志》卷上;或在地理志(舆地志)中,如《[万历]顺天府志》、《[康熙]顺天府志》、《[光绪]顺天府志》、《良乡县志(康熙十二年)》、《[康熙]宛平县志》等。
亦有附于其他志后的,如《[嘉靖]隆庆志》附于人物志后、《顺义县志(康熙五十八年)]》附于形胜志中等。
由于古代人对“风俗”的看法与今人对民俗的看法有较多通融之处,因而,标有“风俗”或类似名称的门、卷、目也就成为蕴含民俗资料最为集中的地方。
不过,古人眼中的“风俗”毕竟与今人眼中的“民俗”又有诸多不同,比如古人更注重对一地人群总体性格和好恶的总结和把握,记述的内容更集中于岁时节令和冠婚丧祭等人生习俗,所涉范围要比今人的“民俗”要窄一些,因而在地方志中寻找民俗资料仅仅关注“风俗”卷、门、目是不够的,还需要扩大范围。
除了“风俗”外,诸如物产(或曰土产)、方言、祠祀、寺观、祀典、艺文、市集、杂志等名目也需要重点关注。
此外,还需要格外关注志序和凡例,它们往往不仅提供迅速发现民俗资料的线索,而且常含有编纂者对风俗的看法,是探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精英风俗观的重要资料渊薮。
二、北京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优点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对于北京民俗研究而言,资料有多种来源,地方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献类型,与正史、文人笔记、小说、类书(包括日用类书)、诗词(包括竹枝词)曲、碑刻、契约、家谱、日记、书信等文献类型相比,它所提供的北京民俗资料具有鲜明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资料比较系统翔实。
北京诸多旧编地方志对于民俗的记述往往并非只鳞片爪,大凡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民间信仰、衣食住行、物产等,多能得到比较集中的记述。
这当然与方志中多有“风俗”、“祠祀”、“物产”等卷目的设置有关。
以《光绪顺天府志》为例,志有地理,其中专有“风俗”一目,不仅对于顺天府内不同区域的民风好尚进行概括和区分,而且对当地的冠、婚、丧、祭礼以及岁时等都加以记述。
系统之外,许多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还比较翔实,有的则特别翔实,具体入微,可与专门的风俗著述相比,甚至比专门的风俗著述还要精详。
在这方面,金勋著成于1940年的《成府村志》是十分突出的例子。
该书列举75个条目,用50000余字的笔墨对北京西郊成府村的历史、人物、经济、信仰、风俗、建筑等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记述,平均一个条目用字700字左右,有的条目达数千字之多,如“死丧之类”为4000余字,“嫁娶之风俗”约5000字,其注重细节的程度不亚于当代专业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