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民俗的特征
民俗的基本特征范文
民俗的基本特征范文民俗是指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习俗。
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所形成并世代相传的各种行为方式和社会礼仪的总称。
民俗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多样性:民俗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民俗习惯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民族群体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2.继承性:民俗是代代相传的,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在社会中传播。
父母把自己对民俗的理解和实践传给子女,子女再传给后代。
这种继承性使得民俗能够在社会中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4.情感性:民俗是人们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来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比如,在节日时亲人团聚、相互送礼、互相祝福,这些行为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家庭和友情的珍视和关怀。
民俗通过寄托情感,使得人们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5.物质性:民俗活动常常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准备和物质表现。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年货,布置家庭和街道的环境,制作特色食物等。
这些物质的准备和展示是民俗的一部分,它们既是民俗的衍生物,也是人们展示自己文化认同的方式。
6.历史性: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民俗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人们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等密切相关。
民俗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沉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和传承。
7.高度社会化:民俗活动是人们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来规范个体的行为。
民俗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规范和准则,它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民俗是一种具有多样性、继承性、社会性、情感性、物质性、历史性和高度社会化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各种行为方式、礼仪规范和习俗传统,通过它人们能够表达情感、维系社会关系、传承文化,展示自己对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民俗概论(特征及社会功能)
(四)历史性
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 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 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作为 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 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导致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 历史性的特征。 历史性的特征。
(五)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 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 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 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 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 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往往核心
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 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 ‘“南甜 东辣、西酸” 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饮食 上的地方特色。 上的地方特色。标志着我国饮食 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莱、川菜、 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莱、川菜、 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 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 徽菜,各有特点, 徽菜,各有特点,都是从地方特 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民俗学》第3周课件 民俗学》 周课件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的基本特征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特征
(一)集体性 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 集体性 ,又叫社会性 , 是指民俗在产生 、 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 集体 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民俗的功能
3、维系功能 、 民俗的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 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 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 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4、调节功能(娱乐功能) 、调节功能(娱乐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 补偿等方式, 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 得到调剂的功能。 得到调剂的功能。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22
“六礼”
▪ 纳采:属意女方时,宴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
▪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 ▪ 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请算命人根据男女双方的
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配合,如双方年庚八字无相克, 就可以带备薄礼到女家,奉上聘书,告知女家并商量订 亲条件。
取聪(葱)明伶俐之意。洗三时,亲朋好友以
红包贺礼,主人留亲友吃“洗三面”。
-
4
3、满月礼
▪ 满月酒:亲朋好友带 礼物来道贺,主人设 丰盛宴席款待,称为 满月酒。
▪ 剃胎发:满月时,为 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 称为剃胎发。
-
5
4、百日礼
▪ 穿“百家衣”:父母 期望孩子健康成长, 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 福,从各家取一块布 片,将布片拼合起来 做成服装就成了百家 衣。
饮交杯酒
▪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要 举行合卺(jin)礼, 就是吃合婚酒。到了 宋代,合卺礼发展为 饮交杯酒。
-
31
结发之礼
▪ 结发在古代称合髻, 新婚夫妻同坐于床, 男左女右,取新婚 男女之发而结之, 向征着夫妻永不分 离的美好含义。
-
32
闹洞房
▪ 闹洞房是为了趋逐邪 灵的阴气,增强人势 的阳气,所以民间俗 语说“人不闹鬼闹”、 “不闹不发,越闹越 发”。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人生仪礼民俗贯穿于人们生活过程的始 终,主要包括出生礼、成年礼、婚礼、 葬礼。
-
1
一、出生礼
▪ 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 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 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
-
2
1、诞生礼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传承性。
民俗是代代相传的,它
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比如,中国
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
代代相传,传承不衰。
其次,民俗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民俗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比如,江南水乡的龙
船赛、北方冰雪节的冰灯表演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此外,民俗还具有群众性。
民俗活动往往是由广大群众参与的,它们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集体行为,体现了人们的共
同意识和文化认同。
比如,走亲访友、包饺子、放孔明灯等民俗活
动都是群众性的,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情谊。
此外,民俗还具有多样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
期的民俗活动各具特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不同
民族的婚礼习俗、丧葬仪式、节日庆典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情和
风采。
最后,民俗还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民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以及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民俗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民俗学的基本特征
民俗发生变异的原因
• 民俗的变异往往是由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 境的变化决定的。其中社会环境的影响较 大。 • 1、社会环境变化是指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 2、自然环境变化是指一群体因迁徙到一个 新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而引发的生活习 俗上的变化。
民俗发生变异的表现
• 民俗的变异性表现在移风易俗方面最为明 显。 • 民俗的变化有两种形式: • 第一种是民俗自身为协调与外部世界的联 系而进行的自我演变 • 第二种是作为政府行为的外部干预。
模式性: 模式性: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 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 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 • 1 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 • 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2 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
• 民俗文化中的民间文学部分,特别是民间故事类 型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问。“阿尔 奈——汤姆斯体系”已经被世界各国民间文艺学 家认可。 • 中国的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也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 就开始,钟敬文曾发表《中国民谭形式》一文, 1937年德国学者艾伯华(W·Eberhard)编写了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将中国民间故事的 国际化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 母题
• 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 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 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晓膺的 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 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枪的楼 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 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书还 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 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 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 ——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
第二讲
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
第二章服饰民俗[引例]中西服饰文化之比较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相对稳定、自闭保守的状态下,儒和道的学说信仰互助互补地融合,汇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与东方其它各民族也有差异。
儒家以“德”、“礼”来规范服饰。
儒教力求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个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统一在服饰上加以体现。
儒家美学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来要求人们着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体现了强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的服装造型观念,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
道教认为纯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
服饰也应顺应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
女装造型上的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装饰,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匮乏,并不影响服装的美感,在尽量与自然贴近相融的过程中,渐渐达到无我境地。
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互不冲突的。
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
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体。
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宕荡,但女装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
儒的入世思想体现了宽衣的质朴方正,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
道的出世思想表达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主张拼命竞争,使私欲膨胀。
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了的人体之美。
我国传统的服装空间造型是借“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出来。
中国人在服装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人体的效果。
中式的宽衣服装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展现了二维平面的大方气度和坦荡胸怀。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陆上传统交通工具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用人力推拉的小型车辆如独轮车和架子车;有 专用于城市交通的人抬轿子和畜拉轿车、黄包车; 有在家畜驯化基础上产生的马帮、驼队以及各种 畜力如牛车、马车、驼车、鹿车等;还有东北地 区冬季在冰封江河和雪地上使用的狗拉雪橇。
水上传统的交通工具,有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大木排;东北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桦树皮船;西 藏的牛皮船;南方的木船和竹筏等。
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 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 一年四季,天气好坏与否,对农业收成关系极为密 切。这便是产生许多禁忌的原因。实际上,农业禁 忌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 总结。
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一年里,涉及农事丰歉、耕作辛苦、祛灾降福等关 系农民温饱、饥寒的生活大事,农民无不希望借助超 自然的力量得以实现。这类习俗、信仰的产生和形成, 主要原因是农业科学技术落后,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 有限。随着近世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人 类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这类习俗逐渐 淡化。
自古以来,各重要交叉路口及交通沿线都有凉 亭、车马店、货栈、码头之类供客人歇脚、食宿、 存取货物之用;它们也是民间传统交通设施中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
(2)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
因经济不断的发展和日趋繁荣,我国传统交通运 输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陆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 (包括马帮与驼队)、轿夫,水上的船家、筏子客, 各重要交通站口、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 等,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 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 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视农业收成的观念,形成 古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因此,历代统治者和广 大农民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逐渐形成占卜农 事丰歉、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得福的习俗。人们通 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 幸福;或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 或消除。
民俗的界定及特征
3、群体化的规矩 、
民俗是一定范围群体共同遵守的规矩,群体的 范围可大可小,大至一个民族,小至范围很窄的区 域,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 筷子的使用(中国、日本) 群体是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概念
民俗可以被理解为:民众生活群体之间的不 成文法的,程式化的规范或规矩。它是有规 范性质的、流行的、群体性的,是在人们不 经意的生活场景、生活用具、生活方式、观 念中间流行的或发生的。 民俗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就存在于我们的日 常生活之中。 民俗与我们每个人,以及民俗与社会的发展 都有很大的关联。
(2)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程式 )
民俗的展现都有一定的程序与套式, 民俗的展现都有一定的程序与套式,不能颠 倒次序。 倒次序。如: 民间的“五方叫魂”仪式 民间的“五方叫魂” 旧时婚礼的“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旧时婚礼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请期、迎亲) 请期、迎亲) 传统过节的程序 庙会、 庙会、祭祀的仪式
二、民俗的特征
1、不成文的规矩
(1)民俗是日常生活文化的一种模式 节日食品
倒药渣 孙思邈为虎治病 叶天师治病
手指叩桌 乾隆下江南
(2)民俗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潜规则 这种“潜规则”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多的。比如, 现代人谈恋爱。在自由恋爱的今天,仍有许多中国自古以来 的婚俗理念制约着年轻人。如: “门当户对”与高学历知识女性的择偶困难 上海的“毛脚女婿”
(3)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
民俗行为模式程式化的另一特点, 民俗行为模式程式化的另一特点,即是它的程 式中包含着特定的内涵意蕴。也就是说, 式中包含着特定的内涵意蕴。也就是说,一招一式 代表着某种意味,这都是众人约定俗成, 代表着某种意味,这都是众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 的。如: 西南一些已婚苗族妇女在传统歌会上, 西南一些已婚苗族妇女在传统歌会上,跟未婚的少 女一样,可以与青年男子一起唱情歌,以歌“ 女一样,可以与青年男子一起唱情歌,以歌“谈情 说爱” 说爱”;而对方可以通过妇女悬挂在腰间的钥匙来 区分是否已婚。 区分是否已婚。 婚俗中的麻袋、茶叶、枣子、花生等。 婚俗中的麻袋、茶叶、枣子、花生等。 同一个民俗思想在一些小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 同一个民俗思想在一些小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 是基本的质的规定性还是相对固定的。 是基本的质的规定性还是相对固定的。例如圆子总 是圆的。 是圆的。
第二章物质民俗
饮食民俗的表现形式
范 围
各式各样的菜肴和饮料、烹饪技法、餐
具器物、餐饮方式、技艺传承等。
饮食民俗的类别
在类别上,饮食民俗分为日常食俗、节
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
第三节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的概念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
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
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
工匠民俗是历代工匠们在工艺生产活动中 所形成的民俗。
工匠民俗的特点
一是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二是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三是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
笔 筒
泥人张
第七节 商业民俗 定义
商业民俗是在商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交易习俗。
商业习俗的特点
商业民俗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集市的民俗, 第二是商的民俗, 第三是市、商的民俗标志。
服饰的构成
第一类 衣着; 第二类 各种附加的装饰品; 第三类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第四类 佩带身上、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 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品; 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长 命 锁 Nhomakorabea 簪花仕女图
影响服饰民俗的构成因素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职业因素 社会地位因素 实际用途因素 民族因素 季节因素 质料因素 色彩因素 工艺技术因素 样式因素 审美因素
服饰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相当复杂的一种民俗既指服饰的所有构成要件包括衣服鞋帽也包括各种发饰金属与珠宝首饰以及一些附属用具如头巾围巾手帕扇子拂尘伞荷包等物品又指人们在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民 俗 学
第二章物质民俗
第一节 物质生产民俗 农耕民俗
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 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 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 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第一是地域性与 季节性;第二是功利性;第三是技艺性;第 四是保守性与稳定性;第五是经验性;第六 是田园性。
民俗特征及社会功能
民俗特征及社会功能民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传统习俗。
它们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等。
民俗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十分丰富多样,下面将就其特征和社会功能进行详细说明。
一、民俗的特征1.民俗是一种传承性。
民俗是文化的传承和继承的重要方式,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生活智慧。
2.民俗是一种群众性。
民俗活动往往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它们通过群体的集体行动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心声,体现民众的共同意愿和文化认同。
3.民俗是一种地域性。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习惯和传统。
4.民俗是一种功能性。
民俗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丰富多样的功能,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能够提供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
民俗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社会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代,使其能够感知和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
2.社会凝聚功能。
民俗活动能够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情感和认同,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社会教化功能。
民俗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能够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启迪,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形成和谐文明的社会风貌。
5.社会经济功能。
很多民俗活动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通过举办各种庆典和节日活动,可以带动旅游业、商品流通和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为社会经济增加了不少财富。
6.社会身份认同功能。
民俗活动是展示个体身份和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人们能够体现自身的身份特征和归属感,加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总之,民俗既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具有传承性、群众性、地域性和功能性的特征,能够发挥文化传承、社会凝聚、社会纽带、社会教化、社会经济和社会身份认同等多种社会功能,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俗的特征
中国民俗的特征源远流长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
中国民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独具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现在那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节日上。
春节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清明节里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中秋节传达思乡思念亲人,还有端午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七夕节、冬至节、火把节、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等等。
千百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俗。
例如人们在春节的时候燃放鞭炮,张贴红对联,清明节扫墓献花,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插茱萸等。
二:体现在一些民族的活动庆典上。
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因地而异,丰富多彩。
有的地方盛行走婚,有的地区迎亲要在傍晚举行,而现在的大都市,迎亲方式则更具有现代生活得气息:迎亲轿车队,省去了闹洞房等流程。
也有部分地区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女友要故意刁难新郎,往往需要新浪开红包菜准许见到新娘。
中国民俗文化源于广大的老百姓,属于广大的民众,反映的是民众的生活,思想。
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紧密相关。
楚地曾经有过了不起的屈原,就逐渐的形成华中地区、长江流域十分盛行的端午节。
这就是形成于特定历史自然环境下的民俗特征。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作为一个56个民族齐聚一堂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由此而具有的另外几个特征如下:一是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与复合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第二章民俗的特征
(正月初一)
二、传承性与扩布性
(一)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维度的纵 向传递和延续。
/v_show/id_XNDQyNzQ5MDA=.html
《三字经》载: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
(二)扩布性指民俗 文化在空间维度的 横向蔓延与扩布。三、稳定来自与变异性
五、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
一、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首先是指民俗事象的产生, 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或者是由个人创造, 经集体的响应、丰富发展而来 。
其次,集体性是指民俗的传承依靠集体的 行为来完成。 比如:汉族的春节习俗
《说文》释年 为“谷熟也”。
汉武帝颁布《太初历》, 以夏历正月为岁首
1、民俗文化的创造服务于社会 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 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五、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
(一)规范性指民俗文化对民众的心理和 行为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使人们形成类 型化的观念或模式化的行为。 《史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二)服务性指民俗文化为人们认识世界 和为人处世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套路,使 人们不假思索地享受到行事的便利方式。
一集体性一集体性二传承性与扩布性二传承性与扩布性三稳定性与变异性三稳定性与变异性四民俗的类型性四民俗的类型性五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五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民俗的集体性首先是指民俗事象的产生民俗的集体性首先是指民俗事象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
第二章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二、传承性与扩布性 三、稳定性与变异性 四、民俗的类型性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
• 基本特征、本质特征
1.源远流长 2.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3.民俗在流传上也具有集体性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
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 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传承性: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纵向的延 续性;传递方式 扩布性: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横向传播 过程
传承性:文化和传递手段
1. “传承”的时间:新的民俗文化是在传统民俗文 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2. 民俗文化的传承,由其功能决定——教化
特点: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积极,主动,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目的的进行
扩布性
1.有条件、有选择的: ①时间较早、社会功能较广泛的习俗,扩布的区域和民族相 对广大;反之亦然; ②共同性和差异性证明民俗文化的扩布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
※横向扩布包含着对异民族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判断、吸 收、消化和加工(形态、含义、功能)
扩布性
2.扩布的方式:
正常: 在和平的环境中自然进行 三个步骤:价值判断,比较选择;取舍;采用改造 非正常:战争,瘟疫,灾荒等 或与当地民俗结合,或相对独立保留下来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对探讨民俗的
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1.民俗的稳定性,一般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 相应的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民俗文化(相对独立性)
2.掌握民俗的稳定性,有助于形成历史的和发 展的观点。
变异性
1.自发和渐进的变化:自身机能的调试,是民俗文 化保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变异的情形:局部和整体;内容和形式
3.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新的民俗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服务性指民俗文化为人们认识世界 和为人处世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套路,使 人们不假思索地享受到行事的便利方式。
1、民俗文化的创造服务于社会 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 满足民众的“谷熟也”。
汉武帝颁布《太初历》, 以夏历正月为岁首
(正月初一)
二、传承性与扩布性
(一)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维度的纵 向传递和延续。
/v_show/id_XNDQyNzQ5MDA=.html
《三字经》载: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
狗耕田故事类型: ①兄弟分家,弟得狗; ②狗耕田获得好收成; ③哥哥借狗,狗不耕田,被打死; ④狗坟上长出(或种上)植物;弟弟摇之得财富; ⑤哥哥仿效,得恶果。
五、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
(一)规范性指民俗文化对民众的心理和 行为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使人们形成类 型化的观念或模式化的行为。 《史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二)扩布性指民俗 文化在空间维度的 横向蔓延与扩布。
三、稳定性与变异性
(一)稳定性是指民俗 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 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 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
(二)变异性指在民俗传承和扩步过程中 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四、民俗的类型性
民俗的类型性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 共同遵守的标准。
第二章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二、传承性与扩布性 三、稳定性与变异性 四、民俗的类型性
五、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
一、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首先是指民俗事象的产生, 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或者是由个人创造, 经集体的响应、丰富发展而来 。
其次,集体性是指民俗的传承依靠集体的 行为来完成。 比如:汉族的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