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简略
在刘珣的《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将其分为两个时期:
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开创事业时期(50年代至70年代末)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巩固阶段和恢复阶段。
初创阶段(1950——1961年)
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课,拉开了新中国外国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的帷幕。
在这十年的初创阶段,在教学机构、师资队伍、预备教学体系等方面,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开了个好头,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1953年发表的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周祖谟),1958年出版的我国最早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2. 巩固阶段(1962——1966年)
进入巩固阶段的标志是,经国务院批准,1962年6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96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1965年暑期北京语言学院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培训班,这也是我过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于1965年下半年由北京学院创办。
3、恢复阶段(1972年——1977年)
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很多国家向我国派遣留学生,恢复对外汉语教学提到日程上来。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课堂实践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并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编写教材中进行了句型教学的试验,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进行听说和读写两类课型分开教学的试验。
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1979——现今)
这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为学科的确立而进行学科理论建设所做的巨大努力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上。分为80年代的“建构学科理论框架”阶段和90年代的“深化学科理论”阶段。
而在周小兵的《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结合其他相关书籍,将新中国成立后的汉语国际教育分为了5个阶段。
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通过与其他国家交换留学生,设置专修班,以及教师的培训,杂志的创办。将其总结为从无到有,建立了专门教学机构,形成并培养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具有中文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的对外汉语师资队伍,开始进行多方面、多类别的对外汉语教学。
2、巩固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的成立,使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了一个稳固的基地,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步入了巩固和
发展阶段。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类型有所增加,师资队伍得到扩大,创办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刊物。
3、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1973年,联合国大会第28届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工作语言之一。部分院校恢复招生,1972年10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恢复了北京语言学院。
2、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确立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二是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教学规模迅速扩大,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完整的教学体系,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地位。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198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多个部委办组成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办公室,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建构并深入研究学科理论。
跨越式发展阶段,2005年,汉语作为外语、第二语言事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召开,国家高度重视,事业迅速发展,。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本书分三个时期:1950年至70年代后期的事业开创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学科确立时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学科发展和深化时期。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周小兵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程裕祯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