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安乐死-医患关系
16级医学伦理核心内容总结
道德的特点:相对稳定性,主体规范性,社会层次性,利己为他性功能:认识,调节,教育,评价,平衡医德特点:实践性与稳定性,继承性与连续性,全人类性和阶级性作用:维护人的健康,协调医患关系。
规范医疗行为,增进社会文明。
医际关系:平等和尊重,帮助和信任,协作和监督,学习和竞争。
中国传统医德:仁爱救人,一心赴救。
廉洁正直,行为端庄。
惊研医术,一丝不苟。
不分尊卑,一视同仁。
尊重同道,谦和谨慎。
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尊重,不伤害,有利,公正应用准则:知情同意,医疗最优化,医疗保密医学道德规范:以人为本,践行宗旨。
遵纪守法,依法执业。
尊重患者,关爱生命,优质服务,医患和谐。
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医德教育:提高医德认识,陶冶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树立医德信念,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特点:实践性,长期性,多样性原则:读与悟相统一,知与行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
提高方法:认真学习,明确标准。
躬亲实践,践行医德。
持之以恒,做到“慎独”(坚定信念,加强监督,反躬内省)评价标准:医疗人员的医疗行为是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或疾病的缓解和根除。
人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
评价依据: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有效原则,最佳原则,一致原则,社会原则)评价方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评价方法:定性评价(社会评价,同行,自我)定量评价(四要素评价法,百分制,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实践性,导向性,可评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完善评价的组织体系和操作程序医患关系性质: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信任托付的契约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价值关系医患纠纷形成原因:医疗机构管理问题,医务人员的技术问题,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和责任心问题,医务人员不正之风问题,满足患者需求问题,患者求医缺陷问题,医疗卫生市场化问题医患关系伦理原则:互相尊重和平等协作。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一、医学伦理学:研究医务人员道德(医德)的一种规范心理学;我国医德的基本准则: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二、伦理学的发展与学派:1、孔子:最早提出伦理学-----“仁”;2、柏拉图学派:提出美德论;把美德论构建成完整体系:亚里士多德;3、康德:提出义务论;4、边沁:提出功利论;5、我国医学伦理学原则提出的时间是1981年、上海;三、医学伦理学时研究医学道德的学科;&三大特征:1、实践性:医学实践是检验医学伦理的唯一标准;2、继承性:最鲜明的特点;3、时代性:四、医学伦理学的任务:反映社会对医学的需求,为医学发展更提供导向,为符合医德的伦理进行辩护;五、医学伦理学的发展: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知人、爱人、精研方术(不断地学习,有精湛的医术)2、晋代“杨泉”《物理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记忆:没有仁爱就是羊犬(杨泉)不如,在屋里(物理论)说说就行;3、唐代“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论》---人名至重,有贵千金;;4、西方医学伦理学最早提出者: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医德最早的规范;提出三大原则:①不伤害;②保密;③为病人谋利益(最核心);5、1864年瑞士《日内瓦公约》:首次提出现在医学人道主义原则;军医有中立地位(不能当战俘);6、托马斯帕茨瓦尔:《医学伦理学》出版,意味着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1803年·;7、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一、基本原则:四大基本原则;1、最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没有必要的伤害)正常诊疗的行为不违背伤害原则;例:孕妇为了保命做人流,符合不伤害原则;2、有利原则:(对病人有益)①病人受益,不能给别人带来伤害;②虽然对病人有伤害,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有好处,属于有利原则;3、尊重原则:①尊重病人的理性决定;②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如:答应病人不告诉家属癌症的诊断;4、公正原则:指医疗资源分配的公正:①形式公正(人人平等,享有医疗的权利);②实质公正(根据对社会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我国现阶段实行:实质公正;二、基本规范:就是指医德规范,是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救死扶伤、忠于职守、钻研技术、精益求精等-----高大尚的“成语”;三、基本范畴:也叫医学伦理学基本感念;(三大范畴)1、权利与义务:医生享有特殊干涉权;2、情感与良心:情感;①同情感(最低级、最基础)②责任感(最稳定)③事业感(最高级)良心----能动作用;①行为前----选择作用;②行为中----监督作用;③行为后----评价作用;3、审慎与保密;审慎:行为前周密思考,行为中小心谨慎;保密:为患者保护隐私;是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医德范畴;&医患关系伦理学一、医患关系的本质:具有契约性质的信托关系;1、法律上:双方都独立的人格,形成契约关系;2、伦理上:信托关系;二、医患关系的基本内容:1、技术关系:看病;2、非技术关系:靠嘴、靠心;三、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萨斯-荷伦德模式;1、主动-被动型:(相当于父母对婴儿)适用于昏迷、麻醉的病人,是医生对患者的单项作用;2、指导-合作型:(相当于父母对少年)适用于手术后、清醒期、急性病患者;3、共同-参与型:(相当于成人对成人)适用于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四、患者的权利和义务:1、最基本的权利:知情同意权;2、最基本的义务:配合医生、遵医嘱;五、医际关系的伦理:医-医、医-护、医-技之间的关系;彼此信任(最基础、前提)、彼此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临床诊疗伦理学:一、临床诊疗伦理学原则:四大原则;1、整体原则:2、最优化原则:病人痛苦最小、花费最少、安全最好、效果最好;3、知情同意原则(最基本、最重要):4、协调一致原则:各科室互相协作;二、临床诊疗伦理学的基本要求:1、询问病史的伦理学基本要求:全神贯注、语言得当、耐心倾听、真确引导;2、体格检查的伦理学基本要求:全面系统、认真细致、尊重患者、心正无私;3、辅助检查的伦理学基本要求:综合考虑、密切联系、加强合作4、医技人员伦理学要求:工作敏捷、作风正派、保证安全、加强协作;5、手术伦理要求:手术前知情同意;手术中要精诚团结、密切合作;手术后减少痛苦、加快康复;6、临床急诊伦理学要求:勇担风险、争分夺秒;7、心理治疗的伦理要求:用健康稳定情绪影响患者;&临终关怀与死亡的伦理学:一、临终关怀理论;1、1967年、英国人、桑德斯博士创建临终关怀;2、根本目的: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3、临终关怀的伦理学意义: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的升华;二、安乐死伦理:1、主动安乐死(积极):医生用药物促进死亡(“仁慈而死”)2、被动安乐死(消极):拔掉吸氧管、撤掉呼吸机----“听任死亡”支持安乐死-----人权主义的观点;反对安乐死-----人道主义的观点;目前只有两个国家承认安乐死:第一个:荷兰;第二个:比利时;三、人体死亡伦理学:1、脑死亡:美国哈佛医学院提出;2、脑死亡的标准:(四无)持续24小时即可判定脑死亡;①出现不可逆性昏迷(无感觉);②自主肌肉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无运动);③诱导反射消失(无反射);④脑电波消失(无电波);3、脑死亡的伦理学意义:①更科学的判定人的死亡;②维护患者的尊严;③有利于节约卫生资源和减轻家属负担;④间接的有利于器官移植;&公共卫生伦理学:1、研究的对象:人群(不再是患者);2、主要作用:防止控制疾病的传播、不包括具体疾病的治疗、不涉及医患关系;3、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原则:特有的原则: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不包含保密原则;社会公益、公正原则、互助协同原则、信息公开原则;&医学科研伦理学:1、要求:动机纯正、诚实严禁、公正无私;2、人体实验伦理学:主要依据:最早提出人体试验受试者必须完全同意、完全自愿----《纽伦堡法典》;更详细、更完善----《赫尔辛基宣言》;3、人体试验的伦理学原则:①最基本原则、首位:必须维护受试者利益的原则;②医学目的的原则:③知情同意的原则;④随机对照原则----保证实验科学性;参与人体试验的受试者无需任何人商量、无需任何人同意,可以随时退出;4、人体试验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2/3同意;各单位伦理委员会只能审查本单位人体试验;&医学新技术伦理学: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1、人工授精:单身未婚妇女绝对禁止人工授精;2、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试管婴儿;胚胎绝对不允许超过发育期14天;3、伦理原则;①有利于患者的原则;②知情同意原则;夫妇双方都同意;③保护后代的原则:A、一个供精者只能提供5名妇女授精;B、我国禁止任何形式的代孕;C、禁止做受精卵细胞核细胞浆移植技术;D、社会公益原则:①不得实施非医学的性别选择;②不得实施生殖克隆;③不得用异种胚子、胚胎;E、保密原则:供方、受方双盲;F、严防商业化的原则;&医学到的修养:1、医学到的修养的内容:医务人员在医学道德方面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一种医学道德实践;是医务人员完善医德人格所必须;2、医学道德修养的境界:①最高境界:大公无私;②最常见境界:先公后私;③最少见境界:先私后公,自私自利;3、医学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①在医疗实践中修养;②持之以恒、坚持自觉;③追求“慎独”(医务人员在无人监督下单独工作时,仍然坚持道德训练,按照医学道德准则办事);④高度自觉、一贯性;4、医学道德修养的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缓解,是最重要的标准(首要、至上的标准);5、医学道德修养的评价方式:①社会舆论----广泛性;②传统习俗----持久性(起到约束作用);③内心信念----深刻性(自我评价的方式);。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关系的一门学 科,它主要研究以下几种医学道德关系。 1.医务人员与患者(包括患者的家属)的关系 这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研究对象。 2.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 医学伦理学的重 要研究对象。 3.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4.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六单元
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
1、荷兰是最早实施安乐死的国家 2、到目前为止, 我国对安乐死尚未立法,也未颁 布过相关的政策、条例。我国医务人员对于临终 患者只能提供临终关怀,而不能是安乐死。
第七章
医学科研中的道德
人体试验的道德原则 一、《赫尔辛基宣言》是人体试验的国际性著名 文件 二 、人体试验必须遵循以下道德原则 : 1、医学目的的原则 2、知情同意的原则 3、维护受试者利益的原则 4、随机对照的原则 同一共精者的精子最多能共给5名妇女受孕
第二章
医学道德的基本范畴
(二)医德良心定义 医德良心是指医务人员在履行对患者、集体和社会的义务 过程中,对自己行为应负道德责任的自觉认识和自我评价 能力。 在医护活动中,医德良心对医务人员行为的能动作用表现 在:行为之前,对符合医德要求的动机予以肯定,反之予 以抑制或否定,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在行为中具有监督 作用,即将符合医德要求的情感、意志、信念以及行为方 式和手段予以激励和强化,反之予以纠正、克服;在行为 之后对其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有评价作用,即对良好的后果 和影响产生自豪感,感到满足和欣慰,反之会产生内疚、 羞愧、自我谴责和悔恨。
第二章
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
医学道德的四个基本原则
医学伦理学的含义及学科性质
医学伦理学的含义及学科性质理论要求:道德(moral):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作为维系手段,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和伦理的区别:道德(moral)是后天形成的,伦理(ethics)是先天形成的,两者在现实生活中虽有区别,却一直混用,视为同一概念。
医德(medical moral)与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的异同也是如此。
1.医学伦理学●含义: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职业道德的一门学科。
是运用伦理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医学科学发展中,特别是医学实践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
●学科性质: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相交叉的医学边缘学科。
♦作为伦理学的分支,属应用规范伦理学♦作为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属理论医学医学伦理学的特点实践性——在中西方的医学教育中,医学伦理学已经被列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继承性——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医德学、近现代的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三个阶段。
今天视野的医学伦理学,既包括着人类历史上所有积极的医学伦理思想如医学美德伦理等,也包括现代医学交付的任务即生命伦理的有关内容。
2.医学伦理学对医学实践的作用●医学伦理指导临床正确决策。
一方面,临床决策离不开医学伦理的正确指导。
临床决策是“技术决策” 和“伦理决策”的统一。
另一方面,伦理难题的解决也离不开医学伦理的正确指导。
●医学伦理保证医学科技健康发展。
医德的定义:医德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相互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医德的产生:●医学实践活动是医德产生的基础●职业医家的出现是医德产生的关键●医德思想家们的主观认识是医德产生的重要因素4.市场经济与医学伦理学●市场经济对医学实践的影响1、市场经济对医学道德的促进作用2、市场经济对医学道德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医学伦理教育的重要性1、加强道德建设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
医学伦理学题库
一.概念医学:是认识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与条件,防治疾病,保持和增进人类健康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社会手段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也称为道德哲学。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和道德原则来研究和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道德关系:是一种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并被人们的意识所认识的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
既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和义务关系。
道德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道德观象的主观认识和概括总结。
道德实践:是人们将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动的过程。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善恶,正邪的一种认识。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实现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是实行道德原则的坚持到底的精神和克服障碍的决心。
道德信念:是对道德方面的理想、目标坚定不移的信仰。
道德理想:是理想化的人格,做人的最高标准.道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所做的善恶判断.道德修养: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对人们的品质和性格进行的塑造过程.道德教育:是指外界对道德主体所进行的有意识的陶冶的“铸造”。
生命伦理学:是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中人类行为的系统研究和用道德价值及原则检验此范围内人的行为的科学。
优生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人类的生育质量,以求后代在智能和体质上不断得以改善的一门科学。
同时也研究如何减少或避免各种先天型畸型和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增加优良个体的降生问题。
器官移植:是摘除身体的一个器官并把它置于同一个体(自体移植)或同种另一体(同种异体移植)或不同种个体(异体移植)的相同部位过不同部位的技术。
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重点总结1、医学伦理学得精髓就是——医德理论、2、医学伦理学得核心问题就是-- 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得关系。
3、医学伦理学研究得核心内容就是——医德现象。
4、医学伦理学研究得基本对象就是——医患关系。
5、医学伦理学得研究对象就是——医学道德。
6、医学伦理学得主要内容——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医学实践。
7、伦理学体系得主体与核心就是——规范伦理学。
8、医学人道主义得核心问题就是——尊重病人。
9、社会主义医德原则得核心与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10、祖国传统医德得最初表现就是——献身精神。
11、祖国传统医德得核心思想就是—- 仁爱救人。
12、医学关系得道德模式就是-—友好合作型。
13、医患关系得传统模式就是-—主动被动型。
14、医德评价得方式包括:考核评价、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
15、医德评价得标准:疗效标准、社会标准、科学标准。
16、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伦理学得历史发展世界三大名医:孙思邈、希波克拉底、迈蒙尼提斯。
中国:1、《黄帝内经》中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
3、董奉“杏林佳话" 。
4、孙思邈“东方医学之父”《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就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全面得、系统得论述医德思想得著作、《大医精诚》、《大医习业》两篇专门论述医德、5、宋代张杲收集历代医家行医典故与名医传记,编成《医说》。
6、宋慈著有《洗冤集录》,提出了法医检验道德。
7、龚廷贤著有《万病回春》,首次提出了医患关系。
8、元代张从正把医学提高到仁道与孝道得高度、9、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得《医家五戒十要》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10、清代喻昌著有《医门法律》,提出辨证施治得法则,被称为“临床伦理学” 、11、宋国宾就是中国近代医学伦理学得先驱。
1933年,她主编得《医业伦理学》出版,这就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得医学伦理学专著。
医学伦理学1
医学伦理学一、名词解释:医学伦理学:是以道德为研究客体的一门科学或是研究道德的形成、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医患关系:是以医疗职业为基础,以道德为核心,并在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
临终关怀:就是为缓解濒临死亡的患者身心痛苦,正视死亡,安然地走过生命的最后历程而采取的各种卫生服务措施。
优生:是指用公众同意的方法提高人群在体力和智力上的质量。
安乐死: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地去世;二是无痛苦致死术,亦即为结束不治之症患者的痛苦而采取的措施。
医学生殖技术: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及方法取代人类自然生殖过程某一步骤或全部步骤的医学手段。
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医德范畴:是医德现象的概括和总结,是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它反映医患之间医际之间以及医社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遍的医德关系9,医学人道主义:属于广义人道主义范畴,是指在医学领域中爱护、关心患者健康,重视患者生命,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维护患者的利益和幸福的伦理原则。
二.填空医德现象,我国医德发展史上最杰出的医德名篇是(《黄帝内经》),()于(战国)所著。
实施医学生殖技术的道德原则:1为人类发展和进步服务的原则2、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服务的原则3、服务对象知情同意原则4、严格保密和互盲原则5、保证质量和手术安全原则3征及器官的途径(活体供体:亲属活体供体和非亲属活体供体,器官市场、尸体供者自愿捐献法定捐献有偿捐献需要决定、胎儿供体、异种器官)。
临床诊疗最优化的原则的内容(1、效果最佳2、安全无害3、痛苦最小4、耗费最小)医德规范体系(医德基本原则、一般医德规范、医德范畴、特殊的医德规范)受体选择从(医学标准准)(社会价值)(个人和社会应付能力)(医学发展的科研需要)考虑人体试验的原则1、医学目的原则2、维护病人利益原则3知情同意原则4、实验对照原则死亡是人的本质特征的消失,一个人的脑机能出现不可逆性停止时称为死亡。
医学伦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道德: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用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由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规范构成。
2、伦理: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规范。
伦理涵义有二,而道德涵义仅指人际行为应该如何规范。
3、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的客体,即研究有关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学科,包括道德及伦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伦理学产生以儒家学派的产生为标志,发展以“仁”为中心的道德理论和人生哲学。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是伦理学的创立者,代表作《尼可马克伦理学》(公元前4世纪)。
4、医学道德:即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社会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表达,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应具备的品德。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相互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医务人员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只有有德行的医师才是最好的医师,医师应该是受人尊敬的人。
唐代孙思邈,十分注意医德修养,认为人的生命比黄金还重,医生除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有不求名利、不辞劳苦为病人服务的精神。
5、医学伦理学:即研究医德的科学,是运用伦理学的一般原理来调整处理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作用:①指导临床正确决策;②保证医学科技健康发展。
代表作《医学伦理学》(1803年,英国,托马斯·帕茨瓦尔)。
发展:医德学→现代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
伦理学分类:①描述伦理学②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医学伦理学③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现代医学分类:①基础医学②技术医学③应用医学④理论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特点:①哲理性②综合性③实践性④继承性6、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德。
主要研究医德关系及医德现象。
医德关系:①医患关系医学实践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医疗人际关系;医学伦理学研究最重要的、永恒的、常论常新的课题。
护理伦理学考试复习知识重点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研究和指导医疗卫生领域的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问题和道德建设的学说和理论。
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是医学和伦理学相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既研究“医学中的伦理问题”,又研究“伦理中的医学问题”。
二、学科性质:医学:基础医学、理论医学、应用医学、技术医学伦理学:元伦理学、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相交叉的医学边缘学科。
作为伦理学的分支,属应用伦理学。
作为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属理论医学。
三、三个理论及代表人物:1、美德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A.麦金尔泰2、义务论:康德3、效果论:边沁、密尔四、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学伦理学一医德为研究对象。
医德关系主要包括医患关系、医际关系、医社关系医德现象主要包括医德意识现象、医德规范现象、医德活动现象第三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与范畴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有利原则不伤害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二、医学伦理学的应用原则诊疗的最优化原则知道同意原则医疗保密原则生命价值原则三、医疗保密的情形为病人保密对病人保密保守医务人员秘密第四章:医疗人际关系一、医患关系:狭义:医学活动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所结成的特定的一种人际关系广义: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在医学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二、医患关系的特点平等与不对称的统一信托关系与契约关系的统一服务于被服务的统一结论:医患相处,患者处于弱势。
通常医者对医患关系的协调应负主要责任。
三、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医患结构的“技术化”趋势医患交往的“经济化”趋势医患要求的“多元化”趋势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趋势四、医患冲突的原因医生方面:医学知识的有限性医德医风医疗观、服务态度病人方面:不良的求医行为不信任心理健康期望过高疾病本身管理、社会方面:管理缺陷医疗体制道德风尚保障制度五、如何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努力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对患者就医道德的宣传深化卫生事业改革,实行科学化管理六、医际关系的模式主从型、指导一一被指导型、并列一一互补型、相互竞争型七、建立良好的医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第六章:临床诊疗伦理一、临床诊疗的伦理原则整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协同一致原则二、辅助检查的道德要求从诊治需要出发,目的纯正知情同意,尽职尽责联系临床,综合分析密切联系,加强协作第七章:护理伦理一、护理伦理的含义是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调整医、护、患三者关系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医学伦理学重点考点
《医学伦理学》重点考点【名词解释】1.道德是指人类独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作为评价方式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利害选择,并追求自身人格完善的活动现象、关系现象、意识现象(个人心理与社会规范)的总和。
2.伦理学(ethics)是指专门、完全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说体系,即研究道德现象并揭示其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或科学。
3.医德(medical morality)是指医学实践或医学领域中特殊的医德,它是人类追求和实现健康利益的产物和反映,是医者以善恶为尺度认识和调节医方和患方之间、医方与医方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及生态间利益关系的所有医德活动现象、医德关系现象、医德意识现象的总和。
4.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是指以医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尤其是医者认识医德生活的产物;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主要准则,在解决医学实践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医学与生态之间的道德问题而形成的学说体系;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
5.生命伦理学是利用生物科学以改善人类生命质量的事业,同时有助于我们确定目标,更好地理解人和世界的本质,因此它是生存的学科,有助于人类对幸福与创造性的生命开处方。
6.生命神圣论(theory of sanctity life)是指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理论。
7.生命价值论(theory of quality of life)是指主张以人的体能和智能等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为依据,来衡量生命存在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强调人的生命存在质量,从而给出相应的对策的生命理论。
8.医学人本论(theory of medical humanity)是指以人为本的理论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关于在医学利益关系中以病人为本,即回答了为什么应该将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应该同情和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医学伦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伦理学重点复习第一章一、医学伦理学的概念: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它根植于医学,用哲学伦理学的立场和方法研究医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探索以历史必然性为基础的道德必然性,并根据这种道德必然性总结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协调人的关系,维护医学活动的有序性,促进人民的健康。
二、医患关系中的固有矛盾:利益矛盾,认知矛盾三、协调矛盾的必要性:(良好的医疗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展开的必要基础)1、医疗关系必须协调(1)首先,医务人员的角色认知和道德自律对医疗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其次,医疗关系的协调与否与医患各方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由于情绪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不良的医疗关系可以通过不良情绪而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心理致病;良好的医疗关系则可充分发挥心理治病的作用(3)再次,和谐的医际关系有助于医际合作,是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院整体效率的必要条件2、医德是协调医疗关系,保障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四、当前研究医学伦理学的主要意义:1、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科学的医德体系,促进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1)首先,市场经济带来了又一次“义利之争”(2)其次,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要求其“去商品化”2、研究生命伦理学,促进医学发展,确保医学为人服务(1)首先,生物医学的进步使医者的行为能力迅速增强,以致人们可以利用医学去控制人的生殖、生命、行为和死亡(2)其次,在现代医学的刺激下,人们的需要不断扩大,有些甚至超出了医学的范围(3)再次,新技术的采用造成医疗费用的猛增,加剧了供需矛盾五、医学伦理学包含三个部分:1、经验描述部分,即医德学2、准则部分,即规范伦理学3、哲学理论部分,即元伦理学六、医学伦理学以医德现象和医德关系为研究对象。
七、医患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医德关系,是人类对抗疾病、维护健康而结成的第一个利益联盟八、1976年美国学者萨斯和荷伦德提出医患服务的三种模式:1、主动-被动型2、指导-合作型3、共同参与型九、医际关系是在医患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个利益联盟。
伦理学重点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医学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取决于:正确处理市场经济对医学服务正负双重效应的要求。
2.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调节人们行为的共同形式是:行为规范。
3.医学伦理学的精髓是:医德理论。
4.医德关系:医患关系、医德规范、医德实践、医德关系。
5.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
6.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尊重病人。
不属于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是:医务人员与社会。
尊重病人自主权或决定,在病人坚持己见时,可能要求医生:必要时限制病人自主性。
7.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调节职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原则。
8.在公正的内容原则中,进行公正分配的根据不包括:依据个人的地位。
9.对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的正确理解是:完全知情,只需签字同意。
10.《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髓是:救人,至少不伤害。
11.高科技在医学中应用所产生的伦理正效应集中体现在:使医学目的及其道德本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实现。
12.最能全面反映伦理学概念内涵的是: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
13.不属于医德意识:医德评价。
14.医德实践的具体内容不包括:医德规范体系。
15.义务论的局限性表现不包括:忽视了公正,合理的分配卫生资源。
16.医患关系做到真诚相处,最主要的是:互相信任。
17.医患关系出现物化趋势的最主要原因:医生对物理、化学等检测手段的依赖性。
18.医学伦理学的有利原则不包括:把患者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19.医学伦理学原则不包括:生命价值原则。
20.患者享有的保密权有两大内容:为自己保密、向自己保密。
21.对医师有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正确理解是:医师的正当利益能够得医德的支持。
22.医学道德的意识现象和活动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3.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不包括:科学性。
24.不属于医德理论:医德评价。
25.医学伦理学的无伤原则:避免对病人的任何身心伤害。
26.构成医患之间信任关系的根本前提是:病人求医行为已含对医师的信任。
医学伦理学重点资料
1:道德的含义: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判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2:医学道德的特点:1实践性与稳定性2继承性与连续性3全人类性4医德悖性论3: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学领域中的医务人员的医德意识和医德活动为研究对象.概括为四类:1医务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的关系2医务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3医务人员和社会的关系4医务人员和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4:黄帝内经是第一部阐述系统医德思想论述:主要医德思想有1认真传道2强调素质要求3人命至重思想4注重现实,反对迷信5重视预防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句话: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对我国医德作出系统总结”医家要五戒十要”6:希波克拉底: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主要内容:阐述了行医的宗旨;强调医生的品德修养;强调尊重同道;提出为病家保密的道德要求7:《纽伦堡法典》制定了关于人体试验的基本原则:1必须有利于社会2应该符合伦理道德和法律观点《赫尔辛基宣言》制订了关于指导人体实验研究的重要原则,强调了人体实验必须知情同意。
《悉尼宣言》,确定了死亡的道德责任和人体移植道德原则。
1977年在夏威夷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精神病大会,通过了关于精神病医生道德原则的《夏威夷宣言》,世界医学人会通过了《病人权利宣言》8:医学生誓词:健康所系,性命所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祝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9:生命神圣观的含义:强调人的生命价值至高无上,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的医学道德观。
生命神圣观历史评价1)生命神圣观的历史意义1使人们珍重生命,有利于人类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2促使医学职业和医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医学伦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道德l、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靠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持的,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伦理:1.伦理的定义: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和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
2.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二者都可指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
伦理特指行为应该如何的规律。
道德特指规范在人们身上形成的品德。
(三)、伦理学l、伦理学定义:是研究人类伦理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方法、制定过程及其实现途径的科学。
伦理学又叫道德哲学。
(一)医学道德(医徳):是医务人员在医务工作中调整与服务对象以及相互之问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二)医学伦理学1、医学伦理学的含义:医学伦理学是关于医学职业道德的学说。
是由医学和伦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
2、创立:由英国医生托马斯·帕茨瓦尔在1803年首先创立,其标志是托马斯·帕茨尔的«医学伦理学»一书的发表。
2、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医学伦理学以医德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医德关系及反映出来的医德现象。
医德关系包括:医患关系、医际关系、医社关系。
医德现象包括:医德意识现象、医德规范现象、医德活动现象。
二、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1、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2、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
3、生命伦学理难题。
4、医学伦理学的教育、评价和修养。
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发展一、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1、价值论的概念: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就是价值论。
2、生命价值论的概念:生命价值论是医学伦理学的基石。
生命价值论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人的生命具有宝贵的质量,能够创造社会价值。
3、生命价值论对医学伦理学的影响:要求医务人员不仅仅满足于保全病人的生命,更要注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使医学造福于人类。
安乐死
安乐死一、安乐死及其复杂性从希腊文来看,安乐死就是意为让人“幸福”的死亡。
也就是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安乐死作为安乐和死亡的组合词,其本质在于“仁慈”和“致死”的有机统一。
医学背景下实施的“安乐死”可以分为直接安乐死和间接安乐死、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以及非自愿安乐死等多种类型。
从系统的角度看,安乐死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涉及相关主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环境以及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
需要强调的是,安乐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涉及安乐死行为与安乐死合法化行动。
安乐死并非是现代医学的产物,它有着非常久远的发展历史。
它出现于在世界古代历史进程中,当时的斯巴达人为了保持种族健康与活力,处死病态的婴儿。
古希腊的很多政治家与哲学家认为对老人或虚弱的病患者实施自愿的安乐死是合理的。
但对于安乐死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当其作为一种医学手段被加以利用的时候负面影响就凸显出来,例如20世界30年代的德国纳粹就是以安乐死为借口实行种族灭绝。
在当代社会,安乐死是否合法化总能引发一系列争议。
安乐死实施的主体,承担安乐死主体以及承担死亡主体的亲属之间的协调问题;实施安乐死前提条件的标准评定问题;安乐死实施的环境问题。
这些都导致了安乐死问题的复杂化。
尤其是安乐死实施过程中死亡承担主体问题,面对死亡,死亡承担者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做出决定,这个决定是否为主动行为,死亡承担主体与家人亲属和实施安乐死主体之间是否有准确的协议证明。
且安乐死牵涉到利益问题会引起纠纷乃至犯罪行为。
同时安乐死的实施环境也非常复杂,中西方文化不同,中国的佛道儒三教合一,封建正统思想延续至今,一些例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伦理道德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大多数东方有着贵生厌死的传统思想。
而西方则强调“自我”生命价值的可贵性,重视生命的质量。
相比较来说中国人对安乐死的接受度远低于西方。
二、安乐死之医学伦理思考对于安乐死,半个多世纪以来,伦理学上长期争论不休。
医学伦理学知识点
1.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其与医学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二者都为了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
2.医学的内在固有本性是人性、德性;目的是为人的生命健康服务;使命是维持、支持生命,促进人类健康。
3.医德的最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利益是医德的基础;医德是有一种特殊的调节方式。
4.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德的科学。
5.医德现象包括:(1)医德意识现象:医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医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理论、观念、情感理想和信念(2)医德规范现象:医学实践中评价和调节医德行为的准则(3)医德活动现象:按照一定的观念,遵循一定的医德准则进行医德评价教育和修养。
6.医德关系包括:(1)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关系⑵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3)医务人员,卫生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4)医务人员和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7.医德观:(1)人道主义观(2)人人健康观(3)两个效益观: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局先位置,努力提高医疗质量,更好更多地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4)公正平等观(5)竞争协作观(6)优质服务观(7)依法治医观: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的行为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试制契约化,合法化,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证社会能有效运作8.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1)生命论:①生命神圣观:生命神圣观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对生命的尊重:生命的神圣与否应当取决于生命价值与质量的统一;局限性在于只重视个体生命意义二而忽视了作为人类的整体利益的重要性,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有伦理阻碍的②生命质量与价值观:质量应从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加以判断和评价,价值是指社会价值,生命个体扮演一定角色,有意识,并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才算有价值的生命③人道观和权力观:在医学活动特别是医患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同情和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力、维护病人的利益、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质量的伦理思想和权力观念;核心内容:a、尊重患者的生命,是医学人道主义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思想,医者应当珍重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力,尽力救治病人b、尊重患者的人格,病人具有正常人的权利也具有一些特殊的权利,是提高医疗质量及效果的必须要求c、尊重患者的平等,医疗中应当尽量排除非医疗因素,让每个患者都能人道的,平等地实现医疗目的d、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要求重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价值(2)道义论(康德):一个行为的正误评价不在于诉诸行为的后果,而在于规定伦理道德的原则或规则,而有些原则或规则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贯彻的,其坚持行为动机的重要性①行为道义论:个人无需伦理规则就能直接把握应该做什么,唯有良心、直觉和信念能决定最后做什么②规则道义论:判定行为的正误要看它是否符合伦理原则或规范③绝对至上命令a、一个行为在伦理上是对的,当且仅当这个行为准则可以普遍化b、一个行为在伦理上是对的,当且仅当行为者在完成这个行为时不把任何人当做物或手段(3)后果论与功利论(边沁、密尔)①行为功利论:把行为的价值是否带来有效用的后果作为判定人的行为在伦理上正误的标准②规则功利论:判定行为的对错要看其是否符合规则,而规则应带来正效用,或正效用大于负效用③功利论据决策的程序:罗列一切可供的选择办法—计算每一种办法的后果,对自己和别人产生了多少幸福和不幸—比较这些后果,找出最大量幸福和最小量不幸(5)公益论和公正论:是强调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原则,是社会公益与个人健康利益相统一的医学伦理理论①公益论的内容:兼容观、兼顾观(任何医疗行为都应该兼顾到社会、个人、集体的利益)、社会效益观②公正论的内容8.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9.尊重与自主:①尊重病人的人格与自主平等。
重医伦理 名词解释 小题
名词解释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它根植于医学,用哲学伦理学的立场和方法研究医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探索以历史必然性为基础的道德必然性,并根据这种道德必然性总结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协调人的关系,维护医学活动的有序性,促进人民的健康。
最大善果:指在若干非负值的医疗方案或服务措施中选择最大正值的医疗方案或措施的伦理价值取向,在若干善果中取得最优的结果,所谓诸善择其大良心:良心是人们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良心是主体自觉性的集中表现。
临终关怀: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支持与照护,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
心理得到安慰,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照顾人体试验:以人体做受体对象,用人为的实验手段,有控制的对受试者进行考察哦和研究的医学行为过程自由度:是指个体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自由的选择行为,就应该在多大范围和程度内承担道德责任,这个自由选择的范围和程度就是行为的自由度,r=kf=kA/L r道德责任f自由度A主观能力L限制条件k常数B=fV B行为V价值f对应法则人身依附关系:人对人的直接统治和服从,即人身依附关系。
医德基本原则:医德基本原则简称医德原则,是由医者职业决定的、医务人员应该自觉遵守的最基本的医德准则和根本要求,它是调整各种医疗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也是衡量医务人员医德水平的最高标准。
医学人道主义:是指在医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医患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同情、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维护病人利益,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质量的伦理思想及理论。
最小恶果:在在若干负值的医疗方案或服务措施中,全面权衡利弊得失之后,选择最小负值的医疗方案或服务措施,所谓诸恶择其小。
医德范畴:医德范畴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医学道德现象的总结和概括,是医学领域中医德现象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胆识:医务人员的胆识,就是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
医学伦理学----常见名词解释及解答题
名词解释1、伦理学(ethics):是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所以又称道德哲学。
2、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是研究医学道德的一门科学。
它是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来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
3、医德义务论:是回答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是什么,亦即医务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是道德的,并据此为医务人员设定行为规范与行为规则。
4、医德公益论:认为医疗卫生事业不只是患者们享有的特权,而是由社会举办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对其拥有平等享有权的社会共同利益。
5、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指一定社会依据其医学发展水平和卫生发展状况以及本阶级卫生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调整医疗实践中各方面关系应当遵循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6、医务人员的权利:指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实践中能够行使的权力和应当享有的利益,既包括道德上的权利,也包括法律规定出的权利。
7、医学伦理学具体原则:在基本原则指导下,结合医疗工作的特点归纳制定的指导规范医务人员行为的更为具体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主要包括有利无伤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公益原则。
8、医务人员的权利:指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实践中能够行使的权力和应当享有的利益,既包括道德上的权利,也包括法律规定出的权利。
9、医德义务:是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是指医务人员对患者和社会所承的防病治病、维护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推进医学科学发展的职业责任,是一定社会或者阶级对从事医学工作的医务人员提出的基本行为要求。
10、医德良心:是医务人员内心的道德活动机制,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呼唤、道德律令。
11、医德审慎:指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行动之前进行周密细致的思考与行为过程中的小心谨慎。
12、医患关系: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结成的特定的医疗人际关系。
狭义的医患关系是仅指医生与患者的关系。
医学伦理学总结
第一章1.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
是运用伦理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
2.医学伦理学的含义及学科性质:1)道德(Morality):从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作为维系手段,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
2)道德和伦理的区别:两者存在学理区别,如:道德(Morality)是后天形成的伦理(Ethics)是先天形成的尽管两者在学理上有区别,却在现实生活常常混用,视为同一概念。
3)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
是运用伦理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
4)学科性质:3.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1)、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2)、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
(3)、生命伦理学难题。
(4)、医学伦理学的教育、评价和修养。
4.影响我国医学伦理学发展的相关内容:医学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人文研究的兴起第四章1.医患关系的道德特征:一致性相容性不平衡性不对称性2.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1)医患结构的“技术化”趋势。
2)医患交往的“经济化”趋势。
3)医患要求的“多元化”趋势。
4)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趋势。
3.医患冲突及其调适:1)医患冲突的原因:(1)医者:医德医疗观服务态度(2)患者:不良求医行为不信任就医心理对健康期望过高疾病本身(3)管理、社会:管理缺陷、医疗体制、道德风尚、保障制度等2)调适原则:(1)坚持社会公益原则(2)坚持医患平等原则(3)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原则4.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1)病人的权利(2)病人的义务(3)医生的权利—特殊权利(干涉权)(4)医生的义务(保守医密)5.病人的权利:1)基本医疗权2)知情同意权3)诊疗选择权4)疾病认知权5)保护隐私权6)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权7)医疗监督权8)要求赔偿权6.病人的义务:1)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2)积极配合诊疗的义务3)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4)支持医学科学研究的义务7.医生的权利:干涉权医密8.医生的义务:1)维护病人健康,减轻痛苦的义务2)解释说明与履行知情同意原则的义务3)保守秘密的义务9.医际关系的模式:1)主从型2)指导-被指导型3)并列-互补型4)相互竞争型10.医际关系的道德原则:1)共同维护病人利益和社会公益的原则2)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原则3)分工合作、相互支持的原则4)相互协作、互相监督的原则5)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原则第五章1.预防医学的伦理特点: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2)价值评估的滞后性和无形性3)价值目标的社会公益性2.预防医学的道德原则:1)全社会参与原则2)社会公益原则3)社会公正原则3.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1)有利原则(Principle of Beneficence)2)不伤害原则(Princip1e of Nonmaleficence) 3)尊重原则(Principle of Respect)4)公正原则(Principle of Justice)第六章1.临床诊疗的伦理原则:1)整体性原则2)最优化原则3)知情同意原则4)协同一致原则2.询问病史的道德要求:1)举止端庄,态度热情2)全神贯注,语言得当3)耐心倾听,正确引导3.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1)对症下药、剂量安全2)合理配伍、细致观察3)节约费用、公正分配4)近远期效益统一5)严守法规、接受监督4.手术治疗的道德要求:手术前的道德要求:(1)严格掌握指证,手术动机正确(2)病人应知情同意(3)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手术中的道德要求:(1)严密观察,处理得当(2)认真操作,一丝不苟(3)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手术后的道德要求:(1)严密观察病情(2)努力解除病人的不适第八章1.医学科研的自身特点: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德-安乐死-医患关系市场经济浪潮的巨大冲击给社会各领域带来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市场行为也逐渐渗透于医疗实践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面对越来越多的变革,如何建立和完善新时期医德观,成为了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行业同样面临着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挑战.只有坚持以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为基础,以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并重的医德观,并以之指导医疗实践活动,在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尊重的同时,获取相应的利益与回报,才能真正迎接挑战,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市场经济对医德的积极作用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具有合理配置资源、自动(双向)调节供求、客观价值评估和强制奖优罚劣,最终导致利益关系及其分配方式、道德价值取向的变更,使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趋向一致和有序的作用。
在医德建设中具体表现为:(1)竞争激励效应,有助于推动医德进步。
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发展到现代,正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之间的竞争,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垮进了社会大生产的时代。
竞争意味着对每一个生产者都存在优胜劣汰,意味着要求每一个生产者不断开拓进取。
而且,市场经济的这种竞争性,正在为医德医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竞争大大激发了医疗机构对医疗市场的占有欲望,促使其改革医院管理,增加设备投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改善医院形象,增加医院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哪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低,医院管理不善,服务态度差,坐在家里等病人,哪些医院就会产生较大的危机感。
由于竞争机制引入医院管理,使一大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医护员工锐意改革、奋发向上,学科技、搞科研,开发应用新技术成果,有力地克服了“大锅饭”条件下无法克服的工作不负责任,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
同时,良性的竞争必然促使医德主体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自律意识,规范医德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以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市场公正效应,有助于医疗关系的协调。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就决定了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参加市场活动的任何人在市场上一律平等,反对任何行政的、财产的和宗法的特权。
他们只是作为商品的卖者或买者相互对待,作为商品的所有者和货币的所有者相互对待,其他一切社会差别都不被承认。
在市场的买卖中,通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买卖双方得到的和付出的价值要求大体相等,任何人不得通过非经济方式和手段占有他人劳动。
它现了市场经济中人人机会与权利的均等,否定了封建特权的等级观念,淡化了市场交换中的人为因素,在医疗卫生领域,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水平的医疗保健需求,有助于医患之间、医际之间自主、平等关系的建立。
(3)价值认同效应,有助于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医疗卫生事业被当做福利事业来办,误把医疗卫生机构当作福利机构的承担者,而国家对医疗机构的拨款却十分有限,从而出现了医疗机构萎缩,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降低等现象。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第三产业的标定及医疗服务的市场走向,有助于克服“脑体倒挂”的弊端,破除医疗卫生服务纯公益福利、纯消费的观念局限,使医德主体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价值在市场上得以认同和平衡,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得以强化,破除“大锅饭”现象,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依赖思想,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4)观念催化效应,有助新型医德体系的建立。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引发的利益关系变化,使得人们的开拓进取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时间效益观念、人才信息观念、自主自尊观念、法制纪律观念、个人正当利益观念等日益明确,从而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社会舆论力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强调医德主体自身的功利,要求医德主体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更引发了医德观念的连锁更新和医德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的改变,以至对医德教育和建设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这也充分反映了社会的强烈呼声。
市场经济对医德的消极作用以追求价值和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所规定的生产目的的手段。
但是,市场经济对价值的追求,又潜伏着在一定条件下为价值而牺牲使用价值和社会利益的可能,从而助长经济冲动,冲淡道德理性,导致或促使医务人员的非道德意识、行为、作风的产生和发展,甚而产生新的拜物教和拜金主义。
表现为奉献精神淡化,医德观念的淡薄,以医谋私泛滥,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等社会道德水平某种程度的“滑坡(1)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有可能引发医德主体的投机心理,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成了个人和单位对自身最大利益追求的合理方式,是价值规律作用于市场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调节机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自发盲目性,极易诱发人们的投机心理。
市场竞争往往是以击垮对手、强兴弱衰进而达到独占为目的的,这种弱肉强食的消极因素总是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顽强地表现出来。
当它影响到医疗卫生这一神圣殿堂时,就可能发生买卖病人,互挖墙角,“以医谋私”的现象,或造成局部地区大型设备的重复购置,以增强竞争力,给本来就十分缺乏的卫生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
(2)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有可能助长医德主体的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行为。
功利性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商品生产者总试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一切以能否赚钱来衡量是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尽管它蕴含着求实和效益精神,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增收节支,提高经营水平,加强医院建设的经济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否认的重大作用。
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它有可能导致医疗机构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以至把获取最大利润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而忽视了社会效益;有可能只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专科建设和业务发展,放松人才培养;有可能忽视医疗制度的严格落实,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有可能盲目地接受和滋长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致使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医院与医院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及医患之间的关系紧张,矛盾冲突增多等不良状况。
(3)市场经济的社会开放性增长了医德规范的真空,出现了一定时期的医德无序状态。
这是市场“中介”作用下,人们活动空间和自由度的增加,打破了既存的医德秩序和非道德现象增加的必然表现,也是商品生产的特殊利益,是商品经济活动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特点内在规定性的自发倾向。
(4)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增加了医患之间的物化因素,淡化了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以崇高的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它要求医务工作者“普同一等”、“一视同仁”,不受礼、不受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然而,某些单位或个人却把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作为处理医患关系的根本原则,忘记了义务劳动的真正价值在于健康和生命,忽视了社会主义医德的公益性一面,把其当作一个纯粹的经济实体,把医患关系视为纯粹的商品交换关系,经济利益高于一切。
实践中突出表现为“优质优价”,即谁出的钱多,送的礼多,或谁能为我提供某些服务,我向谁提供的服务数量就多、质量就好。
否则,或是“例行公事”,或是敷衍塞责,以致延误时机,甚至发生重大医疗责任事故。
(5)市场机制的介入,使得医疗服务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具有客观垄断性。
医疗卫生单位成了相对单一的“卖方市场”,医疗需求消费弹性极小,医患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医疗服务的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也出现重大偏差,防病与治病脱节,“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效用大减。
总之,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的侵蚀,使医德价值观发生扭曲;等价交换原则的误用,使索取心理错位;效益观的误导,使个人主义膨胀;第二职业的冲击,使劳动者积极性锐减;补偿机制不健全,使管理道德滑坡。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的。
在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医德进步的辩证关系,就必须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科学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医德进步的双重效应。
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和潜能。
其次要正视消极影响的客观存在。
我们不能因为新体制下出现的反道德现象,就对巨大的道德进步视而不见,更不能犯把个体行为或某个群体的不道德行为看成是社会行为的形而上学错误。
我们正视的目的是为了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而绝不是限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反,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效益一起上”,减少、防止市场经济活动中不道德医疗现象的发生。
再次,要明确种种反道德行为和消极现象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改革开放不够深入全面的反映,决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从而坚定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取向的信心和决心。
如果把社会上现行的不道德医疗行为归罪于市场经济,不加分析地在市场经济上找根源,不是思想的上的偏见,就是认识上的浅薄。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各种配套措施的完善,影响医德进步的因素会大大减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会为医德进步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个问题上的“自发论”和“代价论”是完全错误和极其有害的。
安乐死1)顺应安乐死者的意志社会要求保护这一类安乐死的呼声最高。
实施这一类安乐死所引起的法律问题也最小。
如前所言,在瑞士是合法的,但仅限于帮助自杀或叫受托杀人。
荷兰2002年4月的新法规定:安乐死者事前须有数次主动的、明确的意思表示。
也就是说,其在清醒时(有意识),多次(并非感情冲动)、于不同场合(不是受某种外界干扰)、向不同的人(证人证言)作自愿(自由)结束生命的表示。
此为最重要的前提。
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最为严格。
但仍有疑问。
如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并不代表意思表示是自由的,何以知道,结束生命的意思表示不是出于逆反或内疚的心理(长期被社会所遗弃、或因经济等等原因恐怕连累亲友)?因此,顺应死者意志的安乐死仍不被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
瑞士的邻国德国刑法第216条规定:行为人受被害人明确且真诚之嘱托而将其杀死的,处6个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
2)推定安乐死者的意志对这种情况争议最大。
如果安乐死者之前有遗言,或某种“明示”在先的话,前提是此间并无反悔的表示(当然这又往往难以确证),则只是一个“时机”即“死期”的问题。
但如果垂死者之前并无安乐死的明确意思表示,现又是“植物人”、精神耗弱者或其他已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就很难甚至无法推定垂死者的意愿了。
(安乐死者的意愿是主动要求还是被动承诺,这在法律的规定上(罪与非罪、量刑等等)会截然不同。
如果刑法对第三类情况加以明确规范的话,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对生命法益侵害的刑法权既然专属于国家,所以允许受托杀人的规定将与传统刑法犯罪构成的思维逻辑相左,产生法律的不确定性。
而这正是法治国家之大忌;其次,可能使某种利益得到保护,却破坏了规范实施的有效性和统一性(同样是杀人,有的受到制裁有的却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