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资料(完整)
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
绪论1,地貌学又称地形学。
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科学.2、戴维斯(美国)提出的“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以及“地貌的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和地貌是构造、过程、阶段(时间)的函数的概念。
3、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彭克的山麓梯级说,分析地貌形态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大地构造地貌1、地壳均衡说(1)陆壳特点:厚而轻,上层—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层—花岗岩;下层—玄武岩(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2)洋壳特点:薄而重,单一玄武岩层(3)假设和成因普拉特模式、艾里模式、实际模式。
2、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和大洋演变的六阶段:胚胎期——东非大列谷;幼年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缝合期——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有大量的蛇绿岩套。
3、(1)全球构造山系分布: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山系:如阿拉斯加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②略成东西走向横贯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如阿特拉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等;(2)全球构造山系特征:①多个构造期形成,规模大,地势高;②地貌复杂,褶皱断裂强烈,有岩浆侵入;③山地呈断块抬升,改变地形、水系,地貌变形,发育夷平面;④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⑤构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壳-存在所谓山根。
地质构造地貌1、水平构造地貌类型:(1)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特征:顶部平坦或微斜,地形面与原构造面一致。
科罗拉多高原、鄂尔多斯高原。
(2)方山和桌状台地,特征:方山是受坚硬岩层控制,顶部呈平缓地面的山体。
顶部也有微小起伏(残积物),方山之间谷坡处的坚硬岩层可形成峭壁,软弱岩层则形成缓坡。
总体形成顶平坡陡,形似城堡山寨的地貌体。
2、褶曲的拱起和凹陷,形成地形高低,称为原生褶曲构造地貌;褶曲岩层受外力剥蚀后,还形成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各种地形,称为次生褶曲构造地貌。
地貌学复习提纲+答案
地貌学复习提纲+答案en地貌学复习提纲1.地貌学的学科性质是怎样的?地貌学是介于⾃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门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貌成因要素包括哪些?地貌成因要素:地表物质、地貌营⼒、地貌发育时间A地表物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B地貌营⼒--地貌形成的动⼒,包括内⼒作⽤和外⼒作⽤C地貌发育时间--地貌形成和发育的阶段性,发⽣--发展--消亡(幼年期)(壮年期)(⽼年期) 3.地貌营⼒(地貌形成的动⼒)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有何关系?以及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地貌形成的动⼒类型:包括内⼒作⽤和外⼒作⽤相互关系:同时存在;彼此消长、作⽤效果相反;相互作⽤、相互影响的对地貌的作⽤:A内⼒:加⼤地表起伏;地表⼀些巨型、⼤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作⽤的结果B外⼒:削⾼补低,总趋势是夷平地表(中⼩型地貌,也包括平原⼤型地貌)4.⽓候与地貌的关系。
地貌的分布规律(分带性)(1)⽓候与地貌的关系:⽓候影响外⼒的性质和强度,从⽽影响其塑造的地貌;地貌也可以影响⽓候(2)地貌分布规律-地貌的地带性A,以内营⼒作⽤为主的地貌:地貌的分布和⼤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向以及构造线的⾛向都有⼀定的联系。
B,以外营⼒作⽤为主形成的地貌:以外营⼒作⽤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平分布和沿⼭地垂直分布的规律5.什么是⽓候地貌与构造地貌?⽓候地貌:⽓候地貌学研究地球上不通⽓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
随着不同⽓候区⾃然特征的深⼊研究和数据积累,⽓候地貌从研究某⼀地区的地貌成因和演变,进⽽把⽓候地貌的研究与第四纪古⽓候变迁研究相结合。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剥蚀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次⽣构造地貌)另⼀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构造运动的作⽤⽅向、受⼒⽅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活动构造地貌)。
6.什么是坡地地貌?什么是坡地块体运动(1)坡地上的风化岩块与⼟体在重⼒和流⽔作⽤下发⽣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地貌学复习资料.doc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2、顺地貌:原有的褶曲构造未经破坏或微破坏时,构造形态与地貌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
3、河床: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载有流水的部分。
4、河漫滩:河漫滩是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地,但洪水期可淹没,故又称洪水河床大型河漫滩也称河岸冲击平原。
5、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奇闻现象,总称为喀斯特。
6、荒漠: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砂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7、磨蚀作用:是冰川中所携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
8、断层海岸:断层构造线与海岸线平行,断层直接通过海岸带,海岸线挺直,海崖俊俏,水下岸坡极陡。
9、台地:是高出当地平原的高地。
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称为低台地,大于100米的称为高台地。
10、崩塌:是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的现象。
它广泛出现于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
11、荒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12、荒漠化的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13、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在冰川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
14、根据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15、世界海洋中最大的地貌单元式大洋盆地。
16、影响地貌的主要因素有营力因素、构造因素、岩石因素、时间因素。
17、外力地貌可分为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
18、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
按其规模大到小可分为三级:一级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19、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分为内营力和外营力两种。
20、平原的构造成因有两类,第一类是冲击平原,第二类是侵蚀平原。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地表的地形,即地貌。
2、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色、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及其散布规律。
地貌的形态特色: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各种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地貌的形成发育原由: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地表岩性,时间。
地貌的演化: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阶段。
地貌体的内部结构: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叠置 -切割型。
在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内外营力的作用表现:1)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使得地表变得起伏,外营力使之夷平。
2)在详细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内外营力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山地高原区内营力强度大,平原盆地域外营力强度大。
3)但从长时间看,内外营力作用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坡地重力地貌什么是坡地重力地貌?斜坡上不稳固的块体或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向斜坡下方运动所产生的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的发生大概可分两个阶段:坡地上基岩物质的风化;坡地上物质向下坡方向的运动。
风化作用分哪几种种类?1、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方式:卸荷释重、冰楔作用、盐楔作用、温度变化所致的涨缩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方式: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等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发生方式: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一:倒塌及其种类1:什么叫倒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向下坡方向挪动的地貌过程。
2:倒塌的种类?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可分为山崩、塌岸、散落。
按坡地的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基岩倒塌、堆积物倒塌、表层风化物倒塌等。
二:倒塌形成的条件1:地形条件:坡度一般要大于岩屑的休止角,往常要大于33o;坡地的相对高度大于50m 时,可发生大型倒塌。
2:地质条件:脆弱面与坡面的偏向和倾角的关系不同,斜坡发生倒塌的可能性是不同样的。
3:天气条件:温差较大,降水许多的地域易发生倒塌。
4:地震、激烈的融冰化雪5:人工开挖边坡*休止角 :岩屑的摩擦力与下滑力相等时的斜坡坡角 .脆弱面:岩石中力学性质较差的面,如断层面、节理面、地层层面等。
【超全】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章复习,共8章;第二部分:重点整合复习)第一部分:分章复习,共8章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地貌:指地球表面由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造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2.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3.海拔:指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我国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大地水准面,即我国海拔的起算面。
4.高差:两个地点海拔之差,高差是表示地势起伏大小的指标。
5.起伏高度:指山脊(顶)与其顺坡向到最近的大河(流域面积大于500km2或到最近、较宽的(宽度大于5km)平原或谷地的交接点的高差。
6.平原: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7.台地: 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8.丘陵: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高差一般小于200m。
9山地: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10.内营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11.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
二、掌握用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类型的方法①平原(Plain)是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②台地(Platform)是指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台坡高差小于100m的一般划为低台地;大于100—200m的划为高台地。
③山地是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地貌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1.影响风化壳发育的条件(1).气候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K,具有不同的水热条件,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风化壳的类型均不一样,使得风化壳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①极地和高山寒冷气候区:岩屑型风化壳②温带半干旱和沙漠地带: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売③温带草原气候: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④温带森林气候,硅铝-粘土型风化壳⑤热带、亚热带湿热H候:碑红壤风化克(2).地貌条件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
在地刖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ill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识的地区,才冇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高大ill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
(3).岩性和吋间母沿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
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2.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以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为例)在对美国西部地区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戴维斯(W.M.Davis,185()—1934)提出了“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与“侵蚀轮PI”理论等,认为: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开的葙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吋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勾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
每一轮W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耍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1)幼年期只有很稀疏的短小河流,河谷不深、谷底狭窄。
河流之间有开阔平坦的高地。
随河流深切、水系加密,地而被强烈切割。
此时河流比降敁大,常发育陡坎和瀑布。
横剖浙成V 形谷,谷底狭窄,无河漫滩,谷坡陡峻,原先河谷间幵阔尚地被分割成起伏很人的山岭。
(二)壮年期河流转为侧向侵蚀,形成宽阔河谷,谷底发育自由曲流和河漫滩。
河流纵剖面先后达到平衡剖面。
原始高地全部被蚀去,地形起伏越趋和缓,并广泛发育风化壳。
(三)老年期河谷更加拓宽,河漫滩和自由曲流发育分水岭更加和缓,敁终形成波状起伏的准平原,准平原上仅冇一些抗蚀性强的坚硬岩石组成孤立的丘地,称蚀余山。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和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2)地貌的成因(3)地貌的演变过程(4)地貌的内部结构(5)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任务:(1)弄清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2)了解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3)确定地貌演化的产物及其在地球系统演化中的意义(4)为环境、资源、灾害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矿物形成原因可分为: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经过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世界上矿物有3000多种,常见的有50多种,而和土壤形成有关的造岩矿物有30多种。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不同规模和不同形态的地貌成因:◆大陆和海洋——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有关◆山地和平原——地壳运动◆河谷、沙丘等微地貌——外力作用,其成因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
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泥石流的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绪论1、地貌学(P1):是研究地球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极其发育规律的科学2、地貌(P1):由于内营⼒和外营⼒的长期相互租⽤,在地壳表⾯形成的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3、地形(P1):地球表⾯⾼低起伏的形态4、地貌形态构成(P3):⼏何形态要素:地貌⾯:平⾯、斜坡地貌线:两个地貌⾯相交形成的线地貌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地貌相交形成的地貌的基本形态和组合形态:由⼀个或⼏个地貌⼏何形态要素组成的⽐较规则的⼏何体。
⼀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个单⼀的地貌过程形成的5、戴维斯“地理循环”理论(P3)(1)地貌的发育要素有三个:构造、时间、营⼒(2)地貌的发育阶段:幼年期、壮年期、⽼年期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P5):主要由岩⽯圈构造运动⽽成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也称内营⼒地貌。
2、构造地貌等级(P5):全球构造地貌——基础⼤地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叠加3、世界上三⼤活动构造地貌带:(P9)环太平洋⼤陆边缘带:从北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的沿岸⼭脉,接亚洲东部边缘的许多群岛,北部从阿留申群岛开始,经千岛群岛、⽇本、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喀利多尼亚岛,直到新西兰。
这⾥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和绝⼤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脉带:包括地中海和阿尔卑斯⼭脉在内,往东经⼟⽿其、伊朗⾼原、兴都库什⼭、帕⽶尔⾼原、喜马拉雅⼭脉,再延伸接马来半岛直⾄印度尼西亚。
这⾥地震频繁,某些段落有⽕⼭活动。
洋脊裂⾕带:世界各⼤洋洋脊及其轴顶的裂⾕带是地球上绵延最长、宽度极⼤和构造运动活跃的洋底⼭脉。
海底⽕⼭和岩浆喷发溢流普遍,并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
4、⼤洋中脊(P14):⼤洋中脊是⼀条纵贯世界各⼤洋的洋底⼭系,全长约80000km其顶部是⼀条顺⼤洋中脊⾛向延伸的狭长槽⾕,宽仅⼏⼗千⽶,相对深度可达2000m5、海岭(P14):海岭是⼤洋盆地内部⼤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洋中脊。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地貌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原理。
1. 内外力平衡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内力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外力主要包括风、水、冰等自然力的作用。
内外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态和变化。
2. 侵蚀与沉积原理侵蚀是指外力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搬运,而沉积则是指搬运的物质在某一地点沉积下来。
侵蚀和沉积是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3. 动力学平衡原理动力学平衡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地貌形态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由内外力的平衡、侵蚀和沉积的平衡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动力学平衡是地貌演变的一种基本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地貌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4. 断面均衡原理断面均衡原理是指在侵蚀和沉积作用下,地表断面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稳定。
断面均衡是指断面的形态和坡度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是地表形态演变的一种基本规律,但并不意味着断面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5. 地貌演变周期原理地貌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周期才能形成现今的地貌形态。
地貌演变周期是指地貌形态从形成到消失所经历的时间。
不同地貌类型的演变周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漫长的地质周期和较短的气候周期。
6. 地貌分类原理地貌分类是将地球表面的形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分类。
地貌分类可以根据地表形态的性质、成因、发育阶段等不同因素进行划分。
常见的地貌分类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等。
7. 地貌系统原理地貌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的地貌要素所组成的系统。
地貌要素包括地貌形态、地貌过程、地貌材料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貌系统。
地貌系统原理是研究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方法之一。
(完整word版)地貌学期末复习知识
地貌学期末复习1、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2、全球性构造地貌基本特点: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3、构造地貌分几级:①一级:大陆和洋盆。
②二级: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
③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4、海底地貌基本类型:分为洋底构造地貌和大路边缘构造地貌。
洋底又分为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
5、地质构造地貌:①断裂地貌。
②褶皱地貌。
6、风化作用基本类型:风化作用的实质:岩石本身离开地壳深处高温、高压的条件,在露出或接近地表后,为了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的新环境而必然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
②化学风化作用。
③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7、水解作用:水解作用是指矿物与水发生反应而分解的作用。
8、水化作用:水化作用是指水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化合,水参与到矿物的晶格中去,改变了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矿物。
9、影响风化壳(风化作用)的基本因素:风化壳概念: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影响:气候,地貌,岩性和构造以及风化壳的发育时间。
10、坡面水流:坡面净流是地表流水形成的初期阶段,它具有水层薄,流速小,作用时间和流程短等特点。
11、水土流失12、洪积扇: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洪积扇。
13、泥石流:泥石流为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14、泥石流分类:①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结构和流态特点,分为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两类。
②按照引起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可分为冰川泥石流、暴雨泥石流和地震泥石流等类型。
③根据泥石流物质组成的差别,分为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三种类型。
15、泥石流形成条件:①大连松散固体物质。
②暴雨和洪水。
③陡峭的沟谷16、河床:河流水平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1、地貌的概念:地球表面(包括海底)的各种形态。
由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而形成。
2、主要风化壳类型及其特征(书36 表)3、重力地貌的概念: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体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4、块体运动的概念: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快提醒是,故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蠕动。
)5、蠕动的概念:蠕动主要是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6、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
崩塌的类型:崩塌(山崩)、散落(落石)、坍岸7、滑坡的概念: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8、滑坡的地貌特征(书46 图!!):滑坡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缝11、地面流水的概念: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
它们在重力作用下, 沿地表从高处向地处流动。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12、坡面径流具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由坡面径流所发育的地貌类型:①不明显冲刷带②冲刷带 ③淤积带13、 坡积裙:是由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坡积物所组成的。
自坡积裙的顶部向前缘,机 械组分由粗变细。
碎屑物的磨圆性差,分选性不好。
14、 沟谷的概念:沟谷是暂时性现状水流侵蚀的结果,在干旱、 半干旱气候地带的草原或者山麓地带为常见16、洪积扇:① 形态与成因:每当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巨大的洪流流出出口后,迅速展幵成辐 射状散流,加上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流搬运能力随之大减,大量砾石、沙泥发生沉积, 形成一个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之为洪积扇。
② 结构:积扇出山口部位叫扇顶,扇的外围边缘部分叫扇缘,从扇顶到扇缘之间地带 叫扇中,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地貌学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规律的科学。
2.内营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所引起的作用力。
3.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力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第二章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2.构造地貌分级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3.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4.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5.地壳均衡说: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
(普拉特+ 艾里= 地壳均衡理论: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则通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了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
)6.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7.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8.断块山: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9.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10.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貌11.山地:高于周围平地,内部有一定高度的正地形。
(<200m)12.平原:一般分为堆积平原与侵蚀平原,即在构造沉降中不断有大量碎屑物从外围搬来堆积而成。
(<200m)13.高原: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而形成海拔高、地势起伏和缓的地形(>1000m)14.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15.断层崖: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16.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17.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山锥,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18.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9.断层三角面: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将原始断层崖分割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崖,其中每个三角形的断层崖称为断层三角面。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构造地貌:是指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内营力地貌河口区:河流入海或入湖,与注入水体相互作用的地段,称为河口区峰林:指是由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分离或微微相连丹霞地貌:指或平缓的层状铁钙混合不均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或峰林状的地形花岗岩地貌:在花岗石体基础上,各种外动力形成特殊的地貌类型称为花岗岩地貌冻土:冻土是指处于0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石中立线:水下岸山各个中立点的连线。
称为中立线地质构造地貌:指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喀斯特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冰川:(冰川冰是多晶固体,具有塑性)在冰川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海岸均衡剖面:指在波浪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最终使水下岸的组成物质从发生位移到只发生振荡运动而并不改变原有位置的过程和结果二简答题1.说出地貌学的实践意义?答:农业生产;工程建设;找寻矿产资源;地质灾害防治;旅游资源开发2.说明“倒置地形”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答:倒置地形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在皱褶构造运动中形成的背斜山,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或出露了软弱岩层,经长期侵蚀逐渐变低而成为谷地;相反地,向斜的地部岩石相对较硬,抗蚀力强,最后绘高于背斜的轴部而成为向斜山3.滑坡的概念?说明滑坡触发原因?答:坡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滑坡触发的原因有:⑴斜坡形态的改变⑵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变化⑶震动影响4.说明河漫滩的概念?回答河漫滩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答: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结构特征是具有二元结构;形成原因是河谷发展过程中,河床沿河谷谷底侧向移动与洪水泛滥加剧造成的5.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有哪些基本条件?答: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为:⑴岩石的可溶性⑵岩石的透水性⑶水的溶蚀力⑷水的流动性6.简述黄土的特性及黄土地貌类型?答:黄土的特性有:⑴质地均一,以粉沙为主⑵黄土富含碳酸钙⑶黄土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很强黄土地貌类型有:⑴黄土沟谷地貌⑵黄土沟间地地貌⑶黄土潜蚀地貌7.说明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征?答:发展特征有: ⑴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分支地貌学相关学科发展迅速⑵与相邻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⑶研究手段多样化8.说明全球三大活动地貌带:答:全球三大活动地貌带分别为: ⑴环太平洋大陆边源带⑵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⑶洋脊裂谷带9.滑坡的概念?说明滑坡形成条件?答:坡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形成条件: ⑴蠕动变形阶段⑵剧烈滑动阶段⑶渐趋于稳定阶段10.说明河流阶地的概念?回答阶地的形成原因?答: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知识点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倒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耀、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裂和分解,形成大小别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倒塌:歪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挪移,称为倒塌。
倒塌堆积地貌:沿歪坡倒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
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非常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
P11页图4.滑坡:歪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妨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具延续的螺旋形向前挪移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集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淌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挪移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领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
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别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操纵,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别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妨碍河床纵剖面进展的因素:(1)水文事情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地貌学复习提纲(连答案)
地貌学复习提纲专业名词及概念:1全球构造地貌:P5世界上最宏伟的构造地貌就是大陆与洋底,可将这最高一级称为全球构造地貌。
2.高原与平原:P21高原和平原地形平坦,或略有波状起伏。
两者海拔高度不同,但没有明确指标。
一般将平原限于海拔高度200m以下,内陆地区往往放宽到几百米(有时称为高平原),海拔高度超过1000m时通常称为高原。
3.熔岩堰塞湖:P26进入河谷的熔融岩流阻塞河流,所造成的上游河谷积水湖泊,称为熔岩堰塞湖,其规模不等。
4.风化和风化作用:P27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
引起岩石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5.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切侵蚀深度不是无止境的,通常是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6.三角洲:P76三角洲是由河流补给的泥沙沉积体系,分布于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
其平面形态多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对着外海。
7.动力地貌学:P4又称理论地貌学,着重研究外动力与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
8.大地构造地貌:P5大地构造地貌,指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以及洋底内部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9.断层谷:P22断层带易受风化侵蚀,山区通常沿断层方向发育成谷地,称为断层谷。
10. 物理风化作用:P27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改变。
11.洪积扇:P55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洪积扇。
12. 河漫滩:P66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掩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
13.海岭:P14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大洋中脊。
海岭的成因类型多样,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等14.褶皱地貌:P23褶皱地貌是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成的地貌。
15.重力地貌:P37重力地貌是指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地貌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2、河口地貌:河流与受水体结合区段的地表形态。
河口是河流的终段,按其受水体分为入海河口、入湖(包括水库)河口和支流河口。
河口地貌所研究的主要是入海河口。
3、河口湾:被海水淹浸的河口区,称河口湾。
P974、风化作用: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改变,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P63(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P645、雪线:地球表面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终年积雪区下部界线。
雪线指的是某一个海拔高度,在这个高度上,每年降落的雪刚好在当年融化完。
6、羊背石: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羊背石。
P1987、雅丹地貌:雅丹,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
现泛指干燥地区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8、河流袭夺: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侵蚀作用较强一侧的河流先切穿分水岭,抢夺了另一侧侵蚀作用相对较弱河流的现象。
分水岭的迁移,河流的欺凌结果,侵蚀力强的河流,可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掠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他流域的大量水流改流人切穿分水岭的河流,称为河流袭夺(River capture),也叫“掠水”。
9、风蚀作用:风沿地表前进时,由于风力或携带碎屑物对地表岩石和松散沉积物的吹毁或磨损作用,称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吹蚀作用:指风力将地表松散沉积物或基岩物理风化产物,吹离原地的作用。
磨蚀作用:被风吹扬起来的碎屑物质和风一起组成风沙流,当其沿地表运动时,对地面岩石和粗大的碎屑、砾石进行碰撞和磨损的作用。
[精品]地貌学复习材料.doc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屮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高山:3500M—5000M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4.简述地貌的基木性质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第二章构造地貌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 ?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索(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冇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规律的科学。
2.营力:指地球部放射能所引起的作用力。
3.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力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第二章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2.构造地貌分级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3.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4.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5.地壳均衡说: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
(普拉特+ 艾里= 地壳均衡理论: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则通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了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
)6.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7.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8.断块山: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9.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10.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貌11.山地:高于周围平地,部有一定高度的正地形。
(<200m)12.平原:一般分为堆积平原与侵蚀平原,即在构造沉降中不断有大量碎屑物从外围搬来堆积而成。
(<200m)13.高原: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而形成海拔高、地势起伏和缓的地形(>1000m)14.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15.断层崖: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16.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17.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山锥,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18.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9.断层三角面: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将原始断层崖分割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崖,其中每个三角形的断层崖称为断层三角面。
20.单面山: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21.猪背脊: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大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本相等,因而两坡基本对称。
22.大洋中脊:洋脊是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达8万Km,洋脊高2000—3000m, 宽1000—2000km。
)23.顺地形: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相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24.逆地貌: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亦称倒置地形)25.锥形火山:以中、酸性岩浆的猛烈中心式喷发作用,岩浆被抛向空中经冷却下落堆积而形成的火山锥,通常有较大的坡度,故称为锥形火山。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 由于温度变化, 大气, 水和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2.物理风化作用:指由于(大气)温度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发生崩解的作用(仅仅是机械破碎的过程而化学成分等无明显改变)。
3.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热胀冷缩方式、冰劈作用、层裂或卸载作用、盐分结晶撑裂作用、根劈作用4.化学风化作用:在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 使岩石、矿物发生分解的作用。
(发生了化学反应, 成分改变)5.化学风化的方式: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6.生物风化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分解7.分类:生物物理风化作用:指生物活动导致岩石机械破坏的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在新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烂的分解产物使岩石分解破坏的作用8.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裂隙发育程度,气候和地形9.球形风化:岩石中因发育多组裂隙,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 岩石表面趋于圆化(球状)的现象, 是由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10.风化壳: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
11.残积物:经长期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物。
12.土壤: 经过生物风化作用的改造而富含腐植质的残积物。
13.风化壳性质影响因素:岩石性质、气候、地形14.风化壳垂直分带性(三层结构):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向下过渡为基岩。
15.风化壳水平分带性:气候的影响,各个地区的风化作用的强度和风化产物的特点都有不同,产生了水平的分带。
16.坡地的要素: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坡长(坡顶至坡底的斜线长度),坡形(坡面的几何形态)17.坡地重力地貌:坡地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流水、风等作用影响下发生崩塌、滑坡、蠕动等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重力地貌。
18.坡地重力地貌的形式有:崩塌、滑坡、蠕动等。
19.休止角:在重力场中,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所受重力和粒子之间摩擦力达到平衡而处于静止状态下测得的最大角。
20.倒石堆:崩塌所发生的崩积物通常呈锥体堆积在坡脚处21.崩塌的发生条件与影响因素:地貌因素,地质因素,气候与气象因素,人为因素22.崩塌:指斜坡上的碎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23.滑坡: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下,受重力作用沿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24.滑坡的类型:按组成物质可分为:黄土滑坡、黏土滑坡、碎屑滑坡和基岩滑坡25.影响滑坡的因素:26.滑坡的防治:①排水②改变斜坡力学平衡条件③改变斜坡岩土性质27.滑坡的治理:减重削坡压脚,控制爆破,锚杆(索)加固,抗滑桩加固,挡墙法,对弱面或岩层进行注浆等加固措施第四章流水地貌1.流水地貌:流水运动过程中,使沿程的物质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这种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地貌。
(陆地上分布最广的地貌)2.坡面径流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岩性因素,植被因素,人为因素3.坡面径流作用形式:冲刷、搬运和堆积。
4.沟谷:由沟谷水流侵蚀形成的长条状的凹地,长度几米至几十公里不等。
5.沟谷的发育:细沟,切沟,冲沟,坳沟6.洪积扇: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流速也降低,再加水流分散成放射状,搬运能力受到限制,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的以沟口为顶点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7.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三个相带:扇顶相,扇中相,扇缘相(滞水相)8.冲积扇:与洪积扇的成因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前者扇面轴部有常年性河流并形成冲积物,后者轴部为间歇性河流,主要形成洪积物。
9.泥石流: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占15~80%)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10.泥石流形成条件: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物质来源) , 暴雨和洪水(润滑作用) , 陡峻的沟谷(使泥石流快速形成并迅猛下泻11.河流的侵蚀:河道水流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12.河流的溯源侵蚀作用:河流下蚀作用在源头或河床坡度突然转折处不断向上游或河间地推进,这种侵蚀方式称为溯源侵蚀作用。
(它实际上仍是河流下蚀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13.河流的搬运作用: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推移,悬移,溶解质搬运)14.河流的沉积作用:当河流的搬运能力下降时,其搬运的物质就要发生沉积,即河流的堆积作用15.河谷的基本形态特征:包括谷坡和谷底二部分,谷坡上常有阶地发育,谷底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16.河床:河流平水区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17.河漫滩:指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称为河漫滩18.河漫滩的形成过程:滨河床浅滩→雏形河漫滩→河漫滩19.河漫滩的沉积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层为较粗的河床相冲积物,上层为较细的河漫滩沉积20.阶地: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便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称为阶地。
21.河流阶地的成因:①河流以侧蚀作用或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宽广的谷底。
②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床位置降低,两侧谷底位置相对抬高而成为阶地。
22.河流阶地类型: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为上叠阶地,叠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构造阶地,河曲阶地,河流袭夺阶地,冲积锥,洪积扇阶地,滑坡,泥流阶地23.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而在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24.三角洲的发育过程:①拦门沙阶段——水下三角洲阶段②河流分汊阶段——沙岛与汊道形成阶段③沙岛合并阶段——三角洲形成阶段25.三角洲的类型:河流型、波浪型、潮汐型26.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有时使得溯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27.水系: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28.分水岭:把相邻两条河流或流域分隔开的山岭或高地第五章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2.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3.喀斯特作用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4.喀斯特水的运动状况分为四个带:垂直渗透带,季节变动带,水平流动带,深部滞留带5.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性特征(气候条件):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地中海型,温带型,寒带及高山型,干燥型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6.启动风速:沙粒在一定的风力作用下开始运动,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即为启动风速,一切超过启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沙子含水率等因素相关)7.风沙流中沙粒的运动方式:悬移(1%),跃移(78%),蠕移(22%)8.风沙作用:指气流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9.风蚀作用:指的是风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包括地表松散物质被风吹走的吹蚀作用和风沙流对地表的冲击、摩擦和旋磨的磨蚀作用两种形式1.风蚀地貌:石窝和石檐,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谷和风蚀残丘,风蚀雅丹,风蚀洼地2.风积作用:当风力减弱、下垫面结构发生改变或风沙流前进遇到障碍物使风速减小时,可以使沙粒发生堆积,这种现象称为风积作用3.风积地貌: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沙丘形态——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和复合型沙丘链等;平行于风向的纵向沙丘形态——新月形沙垄、沙垄和复合型沙垄等;多方向作用下的沙丘形态——金字塔沙丘等4.沙漠化防治:为削弱风沙流,固定沙丘,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设置障碍、覆盖沙面。
生物固沙:种草、种植乔灌木5.荒漠: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被稀少及岩石裸露或砂砾覆盖的地面自然景观6.荒漠的分类: 岩漠,砾漠(戈壁),沙漠, 泥漠7.黄土:第四纪不同时期形成的特殊土状堆积物,主要是风力搬运堆积而成8.黄土特性:以粉沙为主;黄土缺乏层理,有明显的垂直节理,直立性强,孔隙度大; 结构疏松,透水性强; 抗蚀性弱; 黄土中CaCO3含量高,易形成姜结石9.黄土地貌类型: 黄土沟谷地貌(切沟,冲沟,河沟), 黄土沟间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墹),黄土潜蚀地貌10.黄土地貌的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必须采取农、林、牧等各业统筹安排,田间工程和沟谷工程相结合等综合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