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原创版)目录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三、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四、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五、立论翔实有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作者研究心得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历年试题及答案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部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的经济史教材,于 2009 年 1 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本书中,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三、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本书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探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

经济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结构现代化、经济增长方式现代化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方面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近现代发展历程。

四、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政策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生产力水平等,外部因素则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对外贸易政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五、立论翔实有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书在立论上翔实有据,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分析了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这种研究方法既保证了论证的严谨性,又使得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作者研究心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吸收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并融会了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

这使得本书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学术视野。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摘要: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的教程。

本书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为读者呈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全貌。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可以追溯到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工业化的趋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晚清经济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2.民国时期的经济: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3.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4.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从晚清开始,中国逐渐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2.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中国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3.从落后经济向追赶经济转变:在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渐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从不稳定经济向稳定经济转变: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实现了稳定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本书,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各个时期的经济特点,为今后从事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绪论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出路1、外国资本独享特权2、中国资本曲折发展近代经济部门中的中国资本主要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

私人资本长期收到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的制约与压制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3、封建经济深陷危机4、近代政府无所作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明朝和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保持和平与统一最长久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走向辉煌的巅峰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明清农业通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增加劳动投入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明代中期,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大大超过前代,间作套种的农作制技术相当发达。

中国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使他有效的推动并维持了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强大。

1,国家首先是通过贡赋等途径从传统农业中取得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和其他的财富。

2,还要牢牢的控制传统农业较先进的地区,来达到维持自己统治、控制全国经济的目的。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均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苏州、杭州、武汉三镇、广州、重庆等城市均已工商业发达著称。

明清两代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后盾主要来自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前期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大,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东北部等地。

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经济优势,使他对外界的经济需要十分有限。

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封建经济关系1、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及其特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他以自然分工为基础,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不仅更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他实际上是若干租赁小农经济的集合体。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 国近代史经济

中 国近代史经济

中国近代史经济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变革的历史,其中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尤为显著。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经济格局在外部列强的冲击和内部社会变革的双重作用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转型。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状态。

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农民们依靠传统的耕种方式,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和向国家缴纳赋税。

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业的补充,如纺织业,为农民提供了部分生活用品。

这种自然经济结构相对封闭,商品交换不发达,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然而,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原有平衡。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割让领土,索取巨额赔款。

他们凭借着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洋货的涌入,使得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生计。

例如,洋纱洋布的大量进口,使得中国传统的土纱土布逐渐失去市场,纺织业遭受重创。

与此同时,列强还在中国大肆掠夺原材料,如茶叶、生丝、棉花等,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供应地。

这种经济侵略导致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白银大量外流,国家经济陷入困境。

在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实现自强求富。

他们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旨在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试图通过发展近代工业来获取利润,以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和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但由于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且存在着管理腐败、经营不善等问题,最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崭露头角。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众多的民族工业企业。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势力抢夺,国内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的觉醒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经济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并得以自主经营农田。

这一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在1989年至1992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由于高通货膨胀和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通过严格管理贷款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逐渐恢复和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此外,中国投资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危机等风险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起步,再到腾飞的过程。

通过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本介绍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历史的教材。

该教材通常按照时间顺序,从晚清开始,逐步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和重要事件。

主要内容包括:清末农业危机和对外侵略,辛亥革命和民初经济政策,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等。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一般会介绍相关的经济理论和概念,如农业危机、工业化、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投资外资、国有企业改革等。

同时,教材还会详细分析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的演变,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深入解读。

该教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整体脉络、重大事件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通过学习此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为理解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基础。

同时,该教材也涉及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研究方法。

中 国 近 现 代 经 济 史

中 国 近 现 代 经 济 史

1927
1949 1952 1956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
1、特征 、 实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自由开放, 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2、对中国侵略和掠夺,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 、对中国侵略和掠夺, 济,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 代化的进程 4、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 、 5、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是蒋介古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 2、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具有半殖民地的特点 3、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根本不可能使国家走向富强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反动统治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 中国的
6、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 、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所 占 比 重
1840
1860
1900
1914
1927
1949 1952 1956 时间
三、洋务经济
1、19世纪 年代产生 、 世纪 世纪60年代产生 2、维护封建统治为其根本目的 、 3、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 4、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洋务经济结束 、 5、具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色彩 、 6、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但瓦解了 、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件和社会基础, 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基础所 占 比 重18源自01860190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赵德馨课后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赵德馨课后题

我国近现代经济史赵德馨课后题一、引言近现代我国经济史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的经济变革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赵德馨的著作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对赵德馨的著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近现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与影响。

二、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1. 清朝末期的经济状况在清朝末期,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

由于封建土地制度和专制统治的限制,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手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仍然停留在粗制滥造的阶段;商业方面,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公平贸易协定的签订,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十分严峻。

2. 近代我国的经济改革随着清朝的衰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社会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

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及改革教育体系和对外贸易政策,我国的经济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发展。

3. 辛亥革命后的经济现状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在新的政治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改革和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实行民族工业和实业兴国政策。

通过发展国内工业和提高国民生产水平,近现代我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近现代我国经济的特点1.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整个近现代我国经济史中,农业经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农业生产一直是我国社会的支柱。

但与此农业的传统模式和生产工具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提升,导致农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2. 外贸依赖程度较高在近现代我国经济史中,我国的外贸一直处于较高的依赖程度。

由于欠发达的国内工业和生产技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依赖着对外贸易来获取所需的技术和物资,这导致我国的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3. 国内工业的兴起随着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工业逐渐兴起,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全)

中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全)

中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全)第一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第一节集权官僚制小农经济一、集权官僚制掌控土地所有制的大一统专制1、集权官僚的土地权利关系皇帝名义的土地国家所有权官僚地主(大量)自耕农(少量)土地占有权佃农土地使用权2、土地兼并的实质:官僚地主依据政治、经济的权势扩充土地所有权主要矛盾:官僚地主土地占有权扩张,对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威胁。

王安石变法:强化行政集权的改革,保证税收,富国强兵唐以后,特别是宋元明清土地上的主要问题则是均税收以增加财政收入,而非均土田以安定民生。

3、土地使用权的表现二、小农经济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小农经济农民因对小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对生产工具的所有权,而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并有了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方式,即小农经济。

2、特点:“小”:以家为生产单位经济(父亲、诸子析产、与个体体力劳动相匹配的小块土地)自耕农:土地占有权佃农:土地使用权富农:多出其体力的土地占有权,自身参加劳动或雇工“农”:从生产方式和技术经营管理而论,它是手工农业生产3、进步性:“民”的身份相对人身自由,经济权利的增加,从而农民有了更高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4、局限性:家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保守性是农民保小块土地的占有权)维持小农经济的简单再生产,没有扩大化三、小农意识(“民”文化)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意识、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

1.勤俭持家2.安分守己(对社会地位的认可)3.自私自利(明确意识到个体生产者的利益,既得利益的保守,缺乏责任意识)4.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农民的反抗意识,但有限度,不要求制度变革)5.平均主义和等级制(对总体社会环境的要求,均田土地所形成的个体小生产)小农经济中的农民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不包括对权利的捍卫和争取。

四、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以各种方式压制大商人资本,但容许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存在。

汉昭帝始元六年盐铁会议抑商表现:官商为主(官府、官员个人出资)民商为辅以官商控制工商业,以政策限制民商(借商、苛捐杂税、限制市场、压抑社会地位)第二节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矛盾的构成势力传统官僚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识时务者)转化的官僚资产阶级[官僚资本]外国垄断资本的渗透和控制[外国资本]私人资本家[民族资本]在传统经济中生存的农民和个体工商业者[小农经济及其他个体经济的小手工业、小商业]正在形成中的工人阶级[产业工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根据地中的少量公有制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矛盾:官僚资本与工人、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的矛盾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官僚资本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1、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情况十八世纪以来至十九世纪初,英国一直逆差,中国出超二三百万两。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
工业化的进程与问题
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以及应对措施。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贸易概述
介绍了商业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和作用,以及商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商业贸易的变革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商业 贸易逐渐受到冲击,开始出现一些变 革。
商业贸易的现代化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尝试引进西 方商业管理模式和营销手段,推动商 业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和 深化,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 关键因素,应加大科技创新 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经济发 展效率的重要手段,应加强 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配置 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 投资计划,推动产业结构 向更加合理和高附加值的 方向发展。
产业扶持
政府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 产业给予扶持,包括财政 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 持等措施。
04
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与思潮
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思潮
总结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现代化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注重民生改善
经济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加大民 生投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未来中国经济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促进绿色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应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境 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1842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的新篇章。

1861年 - 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农村经济遭受重创,为以后的经济改革带来了挑战。

1872年 - 甲午战争- 1872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在经济方面做出一系列割让和赔款,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4年 - 辛亥革命- 1904年,辛亥革命爆发。

- 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1978年 -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对中国的外贸和对外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 -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0年 - COVID-19疫情- 2020年,COVID-19疫情在中国爆发。

- 这一全球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时间轴,展示了中国在近几个世纪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这些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崛起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割裂的时期。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并接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中国传统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所占据。

中国在这一时期主要依赖农业为经济支柱,工业产值贡献较少。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化。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私有经济几乎被消灭。

同时,农业也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长。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经济改革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营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商品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主要阅读文献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主要阅读文献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主要阅读文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金融史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这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主要阅读文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变迁及金融发展的历史。

1.《中国近代经济史》 - 作者:曾宪梓作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经典之作,《中国近代经济史》详尽地叙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从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出发,作者逐步分析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各个阶段,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变迁,以及对外贸易和经济制度改革的影响。

这本书以其全面详实的内容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权威之作。

2.《中国金融史》 - 作者:杨小凯本书以历史学的视角,通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全面梳理,展现了中国金融史的演变过程。

从中国古代金融体系的兴起,到近代金融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改革的实施,杨小凯详细记录了金融制度、货币政策、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变迁。

本书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大量的历史案例,适合对中国金融发展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3.《货币战争》 - 作者:荷尔斯泰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在近代以来的货币政策和货币战争。

荷尔斯泰因通过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传统和演变,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作者与中国经济学家合作,探讨了中国的货币问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对于关注中国金融发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4.《中国金融改革史》 - 作者:詹大钧《中国金融改革史》集中介绍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方案和措施,以及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作者还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评估,总结了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这本书为了解中国金融改革的背景和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5.《中国经济的奇迹》 - 作者:霍华德·沃尔夫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发展成就。

作者以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改革政策和发展路径,介绍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中国近代经济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遭受到了许多磨难,但同时也发生了很多值得一提的变革,例如在资本主义用工及工业化方面的进步。

本文将概括中国近代经济史中最主要的资料与事件,并探讨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起源近代中国经济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西方列强发生了接触,并且在军事和经济上逐渐落后。

鸦片战争(1840-1842),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并被迫向西方输出商品,尤其是丝绸、茶叶和烟草等农产品。

规模变化19世纪末,中国经济规模较小。

虽然中国在全球生产总值排名上名列第一,但其与美国相比,则受到很大的差距。

然而,在20世纪初,中国的地位开始显著提高。

由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以及内战和外部压力的恶化影响,中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历了一次巨大变化。

日本占领20世纪30年代,“大宁社地租削减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崩溃的标志,而这也为1937年的日中战争埋下了伏笔。

日本在当年占领了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并抢夺了海外贸易,这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尽管中国经济在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开始恢复,但整个时期的新变革和变化为中国经济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合以上所述,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的丰富,包括有鸦片战争、大宁社、日中战争等等重要事件,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和现状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中国在这段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各种挑战与变法,也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经济,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十分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金融等重要领域,使中国经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在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倡导“实业救国”,积极投资创办民族工业。

在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如纺织业、面粉业等。

但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在经济方面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恶劣。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沿海工业纷纷内迁,以保存实力。

近现代经济史

近现代经济史

二、各种经济的发展状况: 1、自然经济:
它是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它既是 中国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同时也 是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根 本原因。这种经济从1840年开始解体,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彻底解体。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甲午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 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前期以英国为主, 后期以美日为主;抗日战争时期以日 本为主,解放战争时期以美国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将之没收为国营、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3、19世纪60年代后:近代资本主义出现 4、1927年后: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了经济命脉 5、中共革命根据地及新中国成立初:新民主主 义经济 6、1956年后:社会主义经济
7、社会主义经济:
中共八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经 济建设方针,但左倾错误导致经 济空前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对内 改革、对外开放。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 品输出、民族资本义产 生
资本输出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 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四、中国政府对民族经济的影响:
清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允许民间办厂,民族资 本主义初步发展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压 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日趋萎缩
合理调整工商业,资本 主义出现黄金时代;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中国共产党
五、感悟:
1、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是社会前进 的根本动力。
2、在两半社会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是 是政治上的的民族独立。 3、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遵循经济规律。
3、洋务企业: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真是波澜壮阔。

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经济从古老的农业国,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真是个大变样的故事。

首先,咱们得从清朝末期说起。

那时候,西方列强一个个像潮水一样涌来,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条约像雨点一样落下。

国家的财富被掠夺,民众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

传统的农业经济岌岌可危,大家都在盯着这些新鲜的事物,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接着,进入了民国时期。

这个阶段是个转折点。

辛亥革命之后,大家开始重视工业化。

虽然政局动荡,战争不断,但许多人依然在探索新路。

南方的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那些地方渐渐发展起了一些现代化的工业。

民间的企业家们像雨后春笋,努力打拼,试图把中国经济带上正轨。

再往后,1930年代的抗战时期,经济更是经历了巨大的考验。

战火连绵,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可是,大家的意志没有被击垮。

那时候,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走出困境。

尤其是在敌占区,很多人组织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活动,体现了全民的智慧和勇气。

解放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那时候的口号响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相关部门采取了土地改革,分田到户。

这个举措让无数农民过上了新生活,真是让人倍感振奋。

集体化、合作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逐步上升。

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接下来的改革开放,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高潮。

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大家纷纷投身市场经济。

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城市里,小摊小贩热火朝天,生活也随之改变。

人们的消费观念变了,物质条件有了大幅提升。

当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收入差距等等。

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涌入大城市,造成了交通、住房等各种压力。

可尽管如此,经济的腾飞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

科技的发展也让人眼前一亮,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制度的剧烈变迁和工业化初步发展时期 (1895——1926年) 经济增长的特点:民间三次投资热潮; 民营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劳动密集 型产业发展较快;1913-1926年的黄金时期; 自然经济继续解体,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外资的进入及外企先进的管理提供了一些 便利。
3、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工业化的继续推进时期。 (1927——1936年)相对稳定时期 特点:近代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全面干预 经济的强政府,政府规划、调节并引导经 济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异常突 出;形成了一个在近代时期最有利于经济 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国家资本发 展很快;民营经济由原来的无序竞争、产 业无进入壁垒到有序竞争和有进入壁垒的 转变;产业结构由完全的轻型化向轻重型 化转变,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
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
保罗贝罗克《1750-1980年的国际工业化水平化》
国别与年份 整个欧洲 英国 法国 德意志 意大利 俄国 美国 日本 第三世界 印度 中国 1750 23.2 1.9 4.0 2.9 2.4 5.0 0.1 3.8 73.0 24.5 32.8 1800 28.1 4.3 4.2 3.5 2.5 5.6 0.8 3.5 67.7 19.7 33.3 1830 34.2 9.5 5.2 3.5 2.3 5.6 2.4 2.8 60.5 17.6 29.8 1860 53.2 19.9 7.9 4.9 2.5 7.0 7.2 2.6 36.6 8.6 19.7 1880 61.2 22.9 7.8 8.5 2.5 7.6 14.7 2.4 20.9 2.8 12.5 1900 62.0 18.5 6.8 13.2 2.5 8.8 23.6 2.4 11.0 1.7 6.2
北美
3.8
大洋洲 4.0 西北欧 2.1 前苏联 2.2 东南欧 1.9
拉美
日本 远东
2.3
2.4 2.8
0.9
1.5 1.2 0.6 0.1
2.8
4.0 2.4 0.9 0.5
0.9
2.8 0.8 0.3 0.2源自东南亚 1.1 中国 0.4
④从占世界出口额比重以及人均出口额相当 于世界水平的变动来看,近代中国的经济 增长也是每况愈下的,虽然在西方列强的 舰船利炮下,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门,但中 国在世界市场的作用因总体经济的微弱而 越来越小。
人均GDP 523 523 615
年份 1933 1934 1935
人均GDP 801 727 782
1820 1870 1890
1900
1913 1929 1930 1931 1932
652
688 779 786 788 807
1936
1937 1938 1950 1951 1952
827
803 778 393 443 446
• 经济增长率(主要指 GDP和人均GDP的增 长率) 1700-1952年中国与世界 的经济增长率
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 长远未来》
国民生产总值 的增长率
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增长率
17001820
中国 印度 日本 欧洲 美国 0.85 0.26 0.21 0.68 2.57
18201952
0.22 0.54 1.74 1.71 3.78
1450 百万 88 ‰ ‰ ‰ ‰ ‰ 3.7 3.2 4.4 -1.5 9.0
5
3 -4.7
19
12 -4.2
11.5
7.5 -3.9
1500 百万 103
1600 百万 160 1700 百万 138
4.4
7.7 6.8 4.4 9.3 3.1
16.4
6.3 18.5 1.2 20.0 0.8
地区
1860——1913年
国民收入 人均收入 1.7 0.9 1.3 1.0 1.1
1913——1929年
国民收入 2.8 1.7 0.9 1.1 1.6 人均收入 1.2 0.0 0.7 0.6 0.3
③从世界范围内 国民收入增长 率、人均收入 增长率的对比 来看,近代中 国的经济增长 也是当时世界 上最缓慢的地 区,增长率远 远低于其他国 家和地区,不 断拉大着与世 界的差距。
4、战争动乱和经济增长的严重衰退时期 (1937——1949年)。
作业:你认为近代经济衰退的因素有哪些?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绪论:近代中国经济的增长
经济史--比经济学还要晚,19世纪
《史记》《汉书》
史 学--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人和事
本纪 政治史--旧史学,二十五史中的
英国的鲁滨逊
经济学--后起的学科,1764年,1776年
一、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衰退
经济繁荣时期与经济衰退时期
长 短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8世纪中叶 公元10世纪到公元15世纪
二、衰退的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影响经济发展的因 素主要有三个:一是一个稳定的政府;二 是具有或能够获取非传统的或非手工业的 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三是一定 数量的资金。 就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来看,不仅包括以 上的因素,还包括很多,这里从四个方面 来分析。
传统文化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谈东亚经济成功发 展的原因强调说,最根本的原因是儒家文 化的亚洲文化的优点——秩序、纪律、家 庭责任感、勤奋工作、集体主义和节俭等。 德国的马克斯韦伯与之完全相反的观 点。 ① 传统文化的义利观。 重义轻利 ① 传统文化的崇古观。 崇古而虐今,贱近而贵远 因循守旧,循规蹈矩
12.0
9.4 15.0 2.2 15.0 0.0
1800 百万 340
1850 百万 410
15.9
5.4 27.6
26.9
3.0 36.5
24.5
4.9 31.5


3.8
-0.5
5.5
41.4 8.1
6.1
40.7 2.2
5.2
50.6 9.4
1900 百万 400
结论:中国经济的衰退大致开始于17、18 世纪交替的前后。从世界范围来看,18世 界之前的世界基本上还是个农业社会,而 之后则基本上是工业社会或向工业社会过 渡,换句话说,在农业社会里,中国是独 领风骚的,而在工业社会里,中国一步一 步走向了衰退,并且不断拉大了与西方世 界的差距。
判断的标准 年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份 GDP) 中国 经济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
欧洲
50
450
960 1280 170 0
450 600 600
450
400
500
870
• 国民生产总值 1820年 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总值的28.7% 印度的GDP占世界GDP总值的16% 英国的GDP占世界GDP总值的5.2% 美国的GDP占世界GDP总值的1.8% 结论: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是看不出中 国经济有衰退的迹象,从人均GDP看,中 国经济衰退从17世纪末或18世纪初就开始 了。
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1700——1950)
地区 1700年 人口(百万) 中国 美国 世界 中国占世界比重 138 1 603 23 GDP(10亿) 中国 美国 世界 中国占世界比重 83 0.5 371 22 人均GDP 中国 美国 600 527 600 1257 545 4091 439 9561 229 13 696 33 218 312 1973 11 240 1456 5326 5 381 10 1042 37 400 76 1564 26 547 152 2521 22 1820年 1900年 1950年
天朝心态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后果:夜郎自大和闭关锁国、盲目排外 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新文 化运动等。 1793年,马嘎尔尼 鲁迅称这种心态“合群的爱国自大”。 官僚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官僚体制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官僚体制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科举制度。
重农抑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禁榷制度——国家专营 土贡制度 官工业制度
三、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整个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停滞或 下降的。 特点: ①从中国占世界GDP相对份额的变动比例来 看,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下降 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的历史渐变, 由近代初期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沦落为近 代后期贫困不堪的经济小国。
年份
②从人均GDP的变动情况 来看,近代中国的经济 发展也是一个与世界差 距不断拉大的过程,人 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 生活质量严重恶化,反 映在人均GDP上就是其 越来越远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
17001820
0.00 0.00 0.10 0.22 0.62
18201952
-0.08 0.10 0.95 1.03 1.63
前苏 联
世界
0.86
0.57
2.08
1.62
0.19
0.09
1.04
0.92
• 人口增长率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经济增长总会导致人 口增长
年份
中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1340 百万 68
四、近代经济增长及阶段划分
1、制度环境变化与早期工业化发动时期 (1840——1894年) ①环境变化------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 义等重大事件。
外部--工业革命--外部市场扩大 内部--改革
在此阶段出现的重大变动和波动: a)经济波动:1840-1870年前后,经济明显的衰 退和萎缩,主要是由于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起 义;1870-1894年,经济呈现恢复和增长的趋 势。 b)经济变动:外生变量的介入和自然经济的逐步 解体,制度变迁的步伐加快(洋务派) c)工业化的发动和民营企业的出现 总结:先下降后上升,成负增长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