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1.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与应用1.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讨论:探讨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章:品德发展的基础知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对品德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能力2.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品德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品德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2.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的概念和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品德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总结:强调品德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章: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3.2 教学内容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定义和分类不同道德教育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道德教育策略的选择和应用3.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意义讲解:介绍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定义和分类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道德教育方法的优缺点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道德教育策略的理解总结:强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4.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活动设计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方式和效果评估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4.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和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方式和效果评估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实践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反馈机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能力5.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方式和技巧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反馈和指导5.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的意义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方式和技巧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对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反馈和指导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六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家庭与学校合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与学校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合作重要性培养学生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效果和质量6.2 教学内容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策略和方法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案例6.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策略和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家庭与学校合作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案例的理解总结:强调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七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7.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7.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八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活动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8.2 教学内容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和方法8.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实践活动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讲解:介绍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发展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和方法的理解总结: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九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学生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品德发展的整合效果9.2 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的定义和理论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9.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讲解:介绍教师的角色的定义和理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和培养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的理解总结: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十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持续关注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10.2 教学内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方向学生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10.3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讲解:介绍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方向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培养学生未来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理解总结: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未来展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解析重点在于:1. 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定义和意义,以及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需求和挑战。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一、教学背景
本次教案是为了帮助中学生高效掌握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落实品德教育,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
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教学目标
(1)熟悉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深入了解品德教育在中
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礼让为德、孝顺父母、热爱祖国,养
成学习习惯、大胆挑战的勇气,实践社会责任感;
(3)通过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养成学生诚信、宽容、乐观、合作
的精神,使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及道德水平。
三、教学内容
(1)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品德发展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外部社会
环境的影响和自身认知的改变,逐渐获得优秀的品德性格的过程。
道德教
育是一种品德发展的手段,也是培养优良品德的有效途径,是通过教育从
外部社会环境进入个体内部,使个体具有优良品德特质的过程。
(2)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一
个人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徳育是全面发展教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徳、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人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的、徳智体美等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生品徳发展与道徳教育是以品徳心理学和徳冇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徳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徳教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德育的关系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内涵品徳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徳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徳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徳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徳,即个体道徳品质,是指一个人在依据一泄的社会道徳准则和规范言行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咏品德》阳光普天暧民心,雨露滋润花逢春。
性情有欲当为爱,道义无利应求生。
自尊如山峰耸立,自信似水舟随行。
品质优秀真君子,品格高贵好主人。
一一选自《情意集》二、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要素(-)品徳的心理结构,各种品徳心理成分按一泄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品徳都包含四种心理要素,即道徳认识、道徳情感、道徳意志、道徳行为。
1、道徳认识也称道徳观念,是指人对道徳规范及苴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中包括对道徳槪念、原则的理解,道徳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徳现象,判断他人的是非善恶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V J 和控制。
道徳认识是品徳形成的基础,道徳认识是道徳情感和道徳意志产生的依据,同时它与道徳情感、道徳意志结合起来对道徳行为的发生起着左向和调肖的作用。
道徳认识与道徳情感、道徳意志相结合,形成了坚左的道徳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徳需要,形成道徳动机,发生道徳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品德发展的意义,认识到品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品德发展的意义2.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3. 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4. 价值观的塑造5. 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道德教育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社会地位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品德发展的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社会地位的责任与义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角色扮演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清晰性、论据的合理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思考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有效开展道德教育。
了解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其培养方式。
理解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理解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人格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理解积极人格培养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理解培养中学生道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特点,理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在品德与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有效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解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掌握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理解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掌握矫正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法。
理解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掌握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学生的基本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如何通过道德实践来开展道德教育,从而总结出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网上学习相结合,自学与网上交流讨论相结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一、品德、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道德转化品德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一、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1、道德认识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培养方案
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培养方案在培养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德育教育举足轻重。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然而,如何制定合理的思想品德培养方案成为了学校及教育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效果。
第一部分:德育教育的意义德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德育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只有具备良好德育的学生,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保持理性和信心。
第二部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道德讲座、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例如,在班级中设立道德之星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向道德楷模学习,从而凝聚起全体学生的道德积极性。
第三部分:建设和谐的班级关系建立和谐的班级关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通过班级活动和团队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同时,班级管理人员还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情商。
第四部分:推动社会公益参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
这不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公益意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五部分: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个性与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场所。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德育教育计划,并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5篇)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5篇)第一篇: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学生抄袭说谎案例在顶岗实习的时候,带着八年级3个班的课,其中八年级5班的抄袭作业的现象最严重,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班里的一位叫张丽娟的女生。
我带着八年级5班的化学课,在最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没有练习册可以做作业,在将近一个月之后,学校才给学生们定了导学案这本练习册。
由于练习册是班主任领来直接发给学生的,所以,我晚了一步把答案撕下来。
当我把导学案都收上来打算把答案撕掉的时候,已经有一部分学生把答案自己撕掉了,所以不得已我得自己去找学生把答案要过来,要不然后果就严重了。
当我把那部分学生的名单找出来挨个要答案的时候,都不情愿的把答案给我了,而唯独有两位同学没有给我,其中一位就是这位叫做张丽娟的女生,我问她导学案的答案呢,她说她手中没有,无论我怎么说她都不承认她把答案撕下来自己流着了,无奈之下我只得放弃。
但是,对于这位爱说谎的学生也有了注意。
在接下来的时候,每次留作业让学生们交导学案的时候,我都会注意一下那位教张丽娟的女生的作业,果不其然,她的作业几乎每次都跟答案一模一样,这让我很气愤,因为每一个班只要有一份答案存在,那么这个班的作业就相当于没质量,又会有很多的学生去抄袭,所做的作业根本看不出来一个学生他到底对于这些知识掌握了多少。
一次周一,交上导学案后我就开始批改,正巧那天5班的班主任杨老师有事情,没能来上课,他的课就让我给他到班级里去盯着,于是我就抱着导学案到班级里去批改了。
学生们在下面上自习,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越批改越气愤,于是我就开始看完一份导学案就点一个人的名字让他自己上来拿导学案,看到不是自己做的作业我就气愤的点那位学生的名字,当看到张丽娟又不是自己做的作业的时候我就更火了。
我把她叫到讲台前就问她,作业是自己做的吗。
她回答说是。
我又问她为什么跟答案一模一样的时候,你的答案呢。
她就又改口了,说不是自己做的,是抄袭7班的,然后还跟我说7班的化学老师讲了。
中学学生德育与品德教育方案
中学学生德育与品德教育方案导言在当今社会,中学学生的德育与品德教育变得愈发重要。
这不仅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和价值观,也是为了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良知和责任心的公民。
因此,中学学生德育与品德教育方案成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形成德育与品德教育理念中学德育品德教育方案的制定,首先需要明确学校的德育与品德教育理念。
学校可以根据道德伦理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制定相关理念,以此作为推动德育与品德教育的指导。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例如,开展道德讲座、德育主题班会、晨会等,引导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三、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价值观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利用各种资源,如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参与其中,感知价值观的力量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四、推行学生自我管理学校可以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事务,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让他们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校纪校规。
五、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和品德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学校应该倡导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六、倡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环保行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七、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基础,家校合作是中学德育与品德教育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并协同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学生的德育发展。
八、开发德育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德育活动、德育课程等方式,开发德育资源。
中学生道德品德与发展
中学生道德品德与发展道德品德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总称,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对于中学生来说,道德品德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学生道德品德的重要性、培养道德品德的途径以及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道德品德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学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于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道德品德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人的行为准则,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他们的道德品德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中学生道德品德的途径多种多样。
首先,家庭是中学生道德品德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中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发展方向也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
其次,中学生应该注重品德修养。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修身养性,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言行一致,真诚待人。
此外,中学生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应该关心社会大众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共同努力,为中学生的道德品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家长要充当好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引导者和榜样,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社会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关心和引导。
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品德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中学生的道德品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
(一)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德育课程功能定位上倾向学科化 (三)德育工作倾向课程化 (四)德育目标倾向工具化和功利化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品德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第二节 品德心理结构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 对偶故事案例
•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 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 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 水渍。 •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 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 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 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 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3、道德行为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 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 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 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来自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与特征
• 1.中学生品德概念
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年龄 一般为11-19岁左右,依据一定的 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 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 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德育过程 德育方法 德育课程 德育模式 德育原则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 育
第一节 德育过程 • 一、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 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人的品德 培养和形成过程。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 育
第一节 德育过程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道德认知: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是认识。
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知的表现形式。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指在道德意向观念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道德意志:是指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构建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价值认同:是指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答:区别:①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内容具有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其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要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③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道德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则是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联系:①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道德教育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道德品质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②个人的道德生活实践及不断发展的道德需要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2、怎样理解品德因素结构理论中的四因素说?答:四因素说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成分。
道德认知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是认识。
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知的表现形式。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是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导向作用,道德认知是个体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先导。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品德发展的意义,认识到品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品德发展的意义:介绍品德发展的概念,解释品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道德教育的目标:介绍道德教育的目的,阐述道德教育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
3. 自我反省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目标以及自我反省与价值观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品德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品德发展的意义、道德教育的目标以及自我反省与价值观的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
3. 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
六、教案设计1.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 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品德发展的过程。
七、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品德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案例素材:收集相关的典型案例,以便于分析讲解。
3. 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德育教育的发展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德育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方式,正在逐渐被广泛采用。
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不再单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将学生的学科成绩、实践能力、思维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都纳入考量范围。
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在培养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各方面的素质。
例如,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时,不仅能够提高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这种全面评价的方式激励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从而更好地发展综合素质。
其次,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行,促进了德育教育的发展。
德育教育一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学生的品德、道德观念及价值观,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然而,在以往的教育体制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评价并不明确,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平台。
通过对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学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在班级中开展集体荣誉评选、文明礼仪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另外,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也需要德育教育不断发展。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未来的德育教育需要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还需要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相结合。
因此,德育教育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例如,引入新的德育教材,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综合素质评价与德育教育的发展是一体两翼。
综合素质评价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好的评价体系,使得德育教育更加确切和有效。
第1章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
•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 区别: • 首先,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
律;而品德的内容虽然具有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 心理特征,其形成与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 要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 其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 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道德 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则是个体意识的 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 关系。
• 就其实质而言,品德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 内化的产物;就其功能而言,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 部心理调节机制。
• 品德可以被视为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 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 品德的特点:
• 第一,稳定性。品德是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一 贯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
• 第二,个别性。品德是个人的道德面貌,具有个体差异。 • 第三,自觉性。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观念、道德信念
吃。”
• 道德情感:
•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 心体验。具体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评价他人与自己 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支配 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 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重要道德范畴是“仁”,其中 一个重要内涵是“仁者爱人”,即强调了道德情感在品德 中的核心地位;
• 第二,相对性。道德规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相对性。
• 第三,价值规定性。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道德是价值 观的外化与具体体现。
• 道德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体自律、良心驱使 来加以维持。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论文正文
摘要:中学生品德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关系,研
究中学生心理,道德教育等。
现阶段,学校教育支持和鼓励学生发挥主体
作用,有利于中学生品德发展。
道德教育强调在涵养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践
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从而使学生对价值观有清晰的认知,塑造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品德发展;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关系,比如学校
教育、学生心理、家庭教育等。
在当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中学生品德
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如何指引中学生
正确发展方面,也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
首先,学校教育支持和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义务教育质量公平”,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勇于创新,敢于表达,并以此来推进中学生品德发展。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及其特点1、道德特点:(1)社会性(2)相对性(3)道德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体自律、良心驱使维持(4)价值规定性(二)、品德及其特点1、品德含义:即个人道德面貌,指个体依据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2、品德特点:a、稳定性b、个别性c、自觉性(三)、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人的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每个社会为维护人们共同生活的利益而规定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
品德则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二、品德心理结构(一)品德因素结构1、道德认知: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感情:指人的道德情感能否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指人在道德情境中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指道德意向与观念支配下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品德的功能结构1、生成结构2、执行结构3、定型结构第二节、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一、品德形成的实质个体在实践中,受教育和道德舆论影响,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主要阶段:1、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依从2、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3、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信奉三、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内部:1、一般认知能力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原有道德知识与信念外部:1、家庭与社区环境2、学校道德教育环境3、社会道德教育环境4、社会道德文化四、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道德教育是品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保证。
2、道德教育效果取决于是否遵循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节、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一、道德教育把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从而使个体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1、基本文明规范教育(基本道德要求,具有人类社会生活普遍性)2、道德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核心是培养理想的人格)3、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4、理想信念教育三、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1、主体原则(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主体)2、实践性原则3、榜样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四、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1、道德知识学习2、道德辩论与价值澄清3言传身教4、典型事例5、情景陶冶6、道德实践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道德信念的形成第一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儿童认知发展特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5~6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9~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水平I:前习俗水平(4~10岁)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水平II:习俗水平(10~13岁)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去向阶段3、水平III: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吉利根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
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性、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一、中学生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道德自觉性道德自觉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中学生培养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
中学生应培养起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树立起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系统构建道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后继有人文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提升道德自觉性。
例如,引导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爱护公共设施,遵守交通规则,不歧视同学,不抄袭作业等。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道德判断力道德判断力是中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指标,也是他们进行道德行为的重要依据。
中学生应培养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发展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学校要加强道德判断力的培养研究,引导学生从现象和事理出发进行道德判断,形成理性、严谨的道德思维方式。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开展道德问题的探究活动,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例如,就道德问题进行演讲、辩论,分析道德案例等。
三、中学生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中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表现,是中学生培养道德自觉性和判断力的实践途径。
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和学校公益活动,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发挥道德的力量。
学校要加强道德行为的实践研究,引导学生将道德理论运用于道德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及时纠正不当的道德行为,促进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
四、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1. 中学生道德教育要科学化中学生道德教育科学化的实现,需要教师深入研究道德教育规律,注重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并充分运用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形成科学、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品德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
3. 提高学生识别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品德发展的含义与意义2.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3. 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4. 不良诱惑的识别与抵制5. 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品德发展的含义与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识别和抵制不良诱惑。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互相启发。
4. 角色扮演法:模拟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道德教育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案例,引发学生对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品德发展的含义与意义,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识别和抵制不良诱惑。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互相启发。
5. 角色扮演:模拟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道德教育的实际应用。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所学,提高自身的品德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4. 个人反思日记:收集学生的个人反思日记,了解他们对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相关教材或阅读材料。
2. 案例库:收集各类道德教育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视频资源:选取与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1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2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3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4一、品德、道德与德育5(一)道德的内涵:6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7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8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9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10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11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12(二)品德的内涵13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14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15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16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17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18稳固的个性特征。
19(三)品德与道德的关系2021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22什么是德育?23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24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5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26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27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28(一)德育的定义29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30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31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二)德育的本质33道德转化品德34德育35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36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37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38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9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40(三)德育的特征41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42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43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44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45(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46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47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48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49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50一、品德的结构51(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52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53(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541、道德认识55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56表现:道德概念(知识)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57作用:其它几要素形成发展的基础;行为的先导;582、道德情感59概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评价、体验对象时所产生的情感。
60表现: 直觉性的情感体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伦理性的情感体验,61作用:影响人的选择;调节人的行为——中介623、道德意志63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64力。
65表现: 完成动机斗争;选择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66作用:控制、调节人的行为——调控674、道德行为(习惯)68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作出的外部反映活动。
69表现: 顺从行为(他律);认同行为(模仿);信奉行为(自律),70作用:品德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它要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71标志72(三)品德的构成要素(社会内容)73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74研究品德构成要素的教育意义75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过76程,教育中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77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行脱节;情知冲突;意志薄弱;不良习惯;7879品德各要素发展的一般顺序808182二、品德的基本特征831.是一种个性特征842.必须以某种社会规范为基础853.与行为密切联系864.具有稳定性87三、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88(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89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901.关于道德发展水平91总结:92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五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较多的注93意和尊重。
一般将这两个阶段都归为他律道德阶段,即10岁以前,儿童对道94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95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96自律道德。
972.道德发展原因98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99重大影响。
100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101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102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10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04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两难故事法1052. 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106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107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108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109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110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111阶段: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112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113水平二:习俗水平114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115它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116的,反之是错的。
117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118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119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20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121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
122它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123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124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125实规范的约束。
行为完全自律。
126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127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128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129达到。
130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131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表现而学会新的行为反应的,观察学习是132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133班杜拉把道德发展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强调模仿在儿童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134认为学习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的示范作用,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知加工,对示范135行为有所取舍,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136(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趋势137道德认知:按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138史观)的顺序发展。
139道德情感:四种基础性的情感:同情心、自尊心、羞耻感、敬畏感140道德行为:他律——自律141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想法认同、改变、拒绝142主要矛盾:新的教育要求与原有的品德发展水平143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和条件:1441.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内化)1452.将个体的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外化)146转化的条件:多样化的交往和活动147(三)促进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动力)是什么?148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冲突——利益冲突;情理冲突;149品德各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平衡150(四)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主要因素151个体的生活经历(内隐记忆);所处的环境氛围(道德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152(德育手段)153四、研究品德问题的教育学价值:1541.从结构上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155过程,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协调统一性。
1562.从发展过程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不断发展的过157程,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1583.从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条件看,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159结果,要注意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1604.从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因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161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1625.从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上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163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要注意教育措施和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164五、学生不良品德的有哪些类型?165(1)过失型(2)品德不良型(3)攻击型(4)压抑型。
166品德培养的主要任务:转变态度;矫正不良行为;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167168六、学生品德的教育培养169(1)晓之以理,以知引人(2)动之以情,以情感人(3)导之以行,以行练170人。
171(4)持之以恒,以志树人(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172七、把握德育的本质和道德学习的特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173德育的本质:将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174学习内容175事实性知识——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学到的知识。
176评价性知识——以个体已有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带有情感性的思维和177态度来加以把握的知识。
178人事性知识——由个体自身感悟获得的经验和体会。
179特点:1801、道德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学习。
181学习方式1821831842、亲身体验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185体验的主要方式:直觉型体验;联想型体验;伦理型体验186学习水平:顺从行为——认同行为——自觉行为1873、认同是道德学习的关键和难点188道德学习的基本策略:创设情景,触景生情;激起共鸣,以情染情;唤起189经验,以理导情;组织活动,行中促情190第三讲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与现状191一、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92(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93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194初中生道德观念形成195高中生具有按照道德标准调节自己行的独立性和自觉性196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具有主导性1972.自我意识增强198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199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00(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201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02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03二、中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2041.道德概念的掌握2052.道德信念的确立2063.道德评价的发展207三、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208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1)冲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