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第14课《故都的秋》课件33张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自 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 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 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 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30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 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 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 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 伤感的心情。
味浓
味
黄犬 味短——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 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 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 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35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36
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 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 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 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 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 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 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 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 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
2024版《故都的秋》郁达夫ppt课件
《故都的秋》郁达夫ppt 课件目录•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探讨•主题思想阐释及价值意义挖掘•知识拓展:其他类似作品欣赏与比较•课堂互动环节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郁达夫生平及文学成就生平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文学成就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被誉为“自传体小说”的奠基人。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创作时间《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是郁达夫应上海《人间世》杂志之邀而作的一篇散文。
创作地点当时郁达夫正在北平(今北京)生活,对北平的秋天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
社会文化背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处于变革之中,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
同时,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政治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文学背景在文学领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02文本解读与赏析开篇对故都秋天的总体印象。
主体详细描绘秋天的各种景象。
•结尾:对秋天的深情告别,抒发乡愁。
01020304写作特点情感深沉,语言优美。
运用大量的意象和比喻。
结合个人经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秋天景象落叶纷纷,秋风萧瑟。
寒蝉凄切,秋雨绵绵。
果实成熟,秋收时节。
象征意义秋天的萧瑟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01秋天的成熟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成长。
02秋天的收获象征着劳动的果实和生活的希望。
乡愁情感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追忆。
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留恋。
怀旧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故乡的秋天景象,唤起读者的怀旧情感。
运用感人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故都的秋》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2.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 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悲凉之感)
【活动7】综合阅读第3-11段,思考: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 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 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 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 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 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 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 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作者这样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 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 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 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当地奔腾而出,这 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 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 主人公。
任务二 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
【活动11】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 认为是颂秋,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2.“秋雨图”当中除了雨还有什么? 还写了雨后都市闲人的衣着、活动背景、动作、 神态、对话语调。 3.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 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 感悟生活的淡泊,而用这样“落寞和感伤”的京 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也能更好 地烘托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走近作者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 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 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则直 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 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文艺观: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 如水似的文学。”
意象: 破屋、高天、破壁腰中、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
驯鸽的飞声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
明确: ①“清闲”——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的使用上;
“清澈”——从色彩(视觉);碧空(碧)牵牛花(蓝) ②“静”——驯鸽的飞声(听觉:环境之静);
“细数”(心之静) ③“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 秋草”。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听觉 以声衬静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清、静、悲凉)
赏析: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 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 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 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 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 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唉,天可真凉了 啊,天终于凉了
悲观 乐观
33
赏析: 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 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 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 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 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 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故都的秋》ppt课件35张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 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达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 的秋
请用文章语言概括北国秋天与南国秋天的特点
☆北国之秋:来得清,来 得静,来得悲凉。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折去( zhé ) 落蕊( ruǐ ) 平仄( zè ) 嘶叫( sī ) 陪衬( chèn ) 廿四桥( niàn )
一椽(chuán ) 落寞( luò ) 岐韵( qí ) 橄榄( lǎn ) 夹袄( ǎo ) 潭柘寺( zhè )
灰沉沉的天(灰色) • 青布单衣 • 枣树(淡绿微黄)
冷色
(冷色调给人以冷清、 萧瑟、落寞之感。)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的特点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
向往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故
记叙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都 的 秋
分写 (3—11段)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人皆感秋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总写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12—13段)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眷恋
☆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主观感受(悲凉)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课件创作组
时间:2024年9月1日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喻体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回味不永
不浓易饿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味淡
鲈鱼
大蟹
味浓
玲珑如意
黄犬
骆驼
跋涉千万里
逗玩邀宠
这五种景物彼此有无什么顺序可寻?
体现了散文的哪一个重要的特点?
蝉
凄苦哀痛”的意境格调不符?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PPT课文电子课件
秋是描写的内容
故都 的秋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
文章的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故都秋景图
秋景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文章的结构
1-2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1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 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
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
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
第三部分:总括
(13-14自然段)
•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 ——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
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思考题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 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描写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作者介绍
郁 达 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凉风、闲人 互答、一层秋雨一层凉 分析:
北国清秋之雨忽去忽来,都市闲人互
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秋果图:枣子、淡绿微黄、清秋佳日
分析: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 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
7、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色彩绚丽 的景物,只选取表现“清,静、悲 凉”的景物来描写呢?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郁达夫日记手稿
07 梳理结构
故都的秋
总(1、2) 分(3-12) 总(13、14)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奇果图
1 作者笔下的“秋雨图” 有何特点?
2 故都的人(都市闲人) 在这秋色中有哪些行动?在 “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 人”有怎样的作用?
秋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奇果图
北国秋雨的特点: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奇:忽而、息索利落、卷、又——变化无常,忽来忽去 有味:都市闲人的闲聊(咬着烟、一立、缓慢悠闲、微叹)
秋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奇果图
秋院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 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 悲凉的特点。
秋蝉哀鸣,牵动心魄。 蝉凄哀的“嘶叫”充满北平,遍 布每个角落,“无论在什么地方,都 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种生命行将 结束的“衰弱的残声”,给人以悲凉 感,引发人对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思考, 扣击人的心扉,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 悲凉的气氛。
课后作业
1、从文章中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 赏析。 2、拿起相机,去拍下故乡秋景中最美的 画面,加以文字描述,记录下这个秋天最 美丽的情怀吧!
第14课
第一课时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01 情境导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新教材统编版《故都的秋》完美ppt课件
3
2
1
导论、自读、点拨、交流分享、写作实践 教学课时 (6课时+一周的课余时间)第一课时: 单元起始课 1.明确单元特点、交待学习任务、推介自读参考文章。 2.在单元任务的引导下,初读《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第二、三课时: 研读《故都的秋》 ,完成整体把握与局部精析 (略) 。布置写景赏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四课时: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阅读《荷塘月色》 ,完成整 体把握与局部精析。在比较中,学习赏析语段的写法 。布置写景赏 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五、六课时: 学习《我与地坛》
第四课时
1. 根据课前预习任务,由同学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2. 再读第一部分,画出写景段落。3. 教师赏析示范,总结赏析的角度。4. 同学赏析发言,教师点拨、同学补充。5. 再次整体默读第一部分,把握其主旨。作业:1.摘抄词语及语段。2.以“地坛的景物与情思”为题,写一篇鉴赏文字,不少 于600字。(鼓励上网查阅资料,引用须注明出处)
三、浏览前两篇课文,整体感知写景散文的特点表达方式:写景与叙事、抒情的结合。文章内容:纯粹写景的文章不多;写景大都要承载一定感情。写景文字在整体文章中的多少、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写景大都与写人叙事相结合,以深化或丰富作品内容,共同完 成作者写作意图。因此, 景物的赏析应以文章整体为背景。要求:以“我更喜欢 ”为题,写一写两篇作品的初读感 受。(可课下完成)
现当代写景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任务群归属: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写景散文)人文主题: 自然情怀 (对自然、借自然)
单元主题
2
要求:提升审美品位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寄情 于景”的写作及阅读的意义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静
心的宁静
悲凉
静
静
悲凉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秋色
碧绿、淡淡、 蓝白、枯黄
秋声 飞声
秋形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 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7-10段 第11段
合作探究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枣子树:屋期。 清冷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合作探究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部编版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课件
地说:
⑧“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⑨“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⑩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思考6:阅读⑥—⑩自然段,说一说“北国的秋”雨为这片天地染上了怎样的色彩?
这“秋雨”里的人们又是怎样的?
秋雨话凉图
秋雨:“凉风”“息列索落”——清静、萧瑟
秋蝉:“衰弱”“残声”——悲凉
秋蝉残鸣图
对生命衰亡的感喟
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
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
都市人:“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缓慢悠闲”——悠闲自得
⑪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 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 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 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 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 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 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 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 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思考5:阅读第⑤自然段,说一说“北国的秋”蝉有何特点?对秋蝉的描写中寄寓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课件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
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景物
任务三:深入文本,合作鉴赏
秋色
庭院秋晨图
②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
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 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 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 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任务三:深入文本,合作鉴赏
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 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 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 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 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 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蝉的鸣叫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任务三:深入文本,合作鉴赏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 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 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 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 地方。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面的问题:
1 梳理本文的思路,寻找文章的文眼 2 勾画本文的意象,概括文章的图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PPT优秀课件
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教学过程
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文中运用了许多并列的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同时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中,“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运用排比,既有流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且“来得悲凉”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巧用排比句,增强感染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苏轼《赤壁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蝉嘶鸣”图: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处处蝉鸣声;
01
02
“闲话秋凉”图:
03
04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
05
06
教学过程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果胜景”图: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
“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明确:
用词上,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与“蓝朵”“飞声”等微观的秋色、秋声,搭配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再如动词与形容词,那北国的秋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南国的秋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使读者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 文与可 画竹的 情形, 以充满 感情的 笔触回 忆两人 的交往 ,以及 文与可 死后自 己的悲 慨,又 从文与 可的创 作经验 中总结 出艺术 创作的 规律, 熔叙事 、抒情 、议论 于一炉 。
+
8.总之,说明文中使用生动活泼的语 言,不 仅能增 强文章 内容表 达上的 形象性 、可感 性和文 学色彩 ,使读 者获得 不同程 度的美 感体验 ,受到 美的陶 冶,还 有助于 加深读 者对说 明内容 的理解 ,增知 益智。
的特点。
故都的秋声有哪些?
鸽声(飞声)、蝉声、雨声、 人声。
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 闹呢,还是宁静?
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
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犹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 手法。比如时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 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 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 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反衬夜的静,这也就是 以动衬静。
+
5.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每一 家以自 己的地 位做中 心,周 围划出 一个圈 子,个 圈子是 “街坊 ”。可 是这不 是一个 固定的 团体, 而是一 个范围 。范围 的大小 也要依 着中心 的势力 厚薄而 定。
+
6.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 随地是 有一个 “己” 作中心 的。这 并不是 个人主 义,而 是自我 主义。 在个人 主义下 ,一方 面是平 等观念 ,指在 同一团 体中各 分子的 地位相 等,个 人不能 侵犯大 家的权 利;一 方面是 宪法观 念,指 团体不 能抹煞 个人, 只能在 个人们 所愿意 交出的 一分权 利上控 制个人 。
+
3.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在英 美,家 庭包括 他和他 的妻以 及未成 年的孩 子。而 在我们 中国“ 家里的 ”可以 指自己 的太太 一个人 ,“家 门”可 以指叔 伯侄子 一大批 ,“自 家人” 可以包 罗任何 要拉入 自己的 圈子, 表示亲 热的人 物。
+
4.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 洋的不 同,我 们的格 局不是 一捆一 捆扎清 楚的柴 ,而是 好像把 一块石 头丢在 水面上 所发生 的一圈 圈推出 去的波 纹,愈 推愈远 ,愈推 愈薄。 每个人 都是他 社会影 响所推 出去的 圈子的 中心。 被圈子 的波纹 所推及 的就发 生联系 。
本 名:郁达夫
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原 名:郁文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
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
籍 贯:浙江富阳
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
身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故都的秋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 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 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 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 境界。
秋雨话凉
作者是如何刻画都市闲 人的?为什么作者在此 部分要写都市闲人?
肖像 动作 神态 语言 写都市闲人话秋凉的场 面,表现了北方人浓浓 的人情味,同时渗透着 作者深深的情感。
秋果奇景图
作者如何描写秋 果来突出北国之 秋的特点的? 写秋果----“淡绿微 黄”,即使是写“红” 也是“红完”。(也 是一种悲凉的淡色。)
15
秋 槐 落 蕊
16
秋 蝉 残 声 ( 鸣 )
17
秋 雨 话 凉
18
秋 果 奇 景 图
19
解读秋景
五幅秋景图解读
秋晨院落图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
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 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 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要求: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 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黄色)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灰沉沉的天(灰色)
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冷色。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 生什么样的感受?
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 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 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 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 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 互答声中。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⑴纯净无杂质 √
⑵清静
√
⑶清爽寒凉 √
⑷清闲
√
⑸清新秀美 √
⑺清楚 ⑻单纯 ⑼一点不留
⑹公正廉洁
11
关于“悲凉”
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还是整个的人 生的感受。在本文中一语双关,不 仅指秋景悲凉,更是作者的心境悲 凉。
读第二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南 国之秋的特点。文中为何要写南国之 秋?
39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 “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 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 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 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 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 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 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43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故 都
记叙 分写(3~12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的
秋日秋果
秋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3~14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北方果树可写的比较 多,为什么作者写枣 树?
30
秋果奇景图
因为枣树是京城人 家院落中极为普通 的树种,而且它生 长的颜色的变化, 恰好映衬了北国之 秋的变化,与全文 的感情基调一致, 足以代表作者心中 故都的秋色。
31
秋槐晨 残树院
落
景
景话 鸣蕊落 凉
图
32
再读3-11段思考本文如何体现 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 点的?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26
秋雨话凉
故都的秋雨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在描写秋雨话凉图时语言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刻画都市闲人的?为什么作者在 此部分要写都市闲人?
秋雨话凉
故都的秋雨:奇、有味、像样 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秋雨的赞美 之情
语言特点:京味儿 作者正是用有着京腔京调的
平民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 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 “清”“静”“悲凉”的北国 秋味儿。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之秋——慢、润、淡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衬托。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 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本文3-11段描绘了五幅故都秋 景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 概括?
秋晨院落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秋 晨 院 落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
哪些景物?
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
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
悲凉”的特点的?
21
秋院景物:
破屋 (视觉) 悲凉 日光 视觉 清 牵牛花 视觉 悲凉 秋草 视觉 悲凉 天色 视觉 清 鸽声 听觉 静
视听结合 以动衬静
22
二.槐树落蕊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
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
读12段思考:
1、对于有些批评家指出的 中国文人多因颓废而颂秋, 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插入对写秋的 诗文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38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 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提问: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突出北国 之秋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 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 呢?
+
2.这一段介绍了怎样学习,也就是学 习的要 素。荀 子认为 积累是 学习的 第一要 素,也 是学习 的根本 。学习 可以达 到奇妙 的效果 ,可以 “兴风 雨”“ 生蛟龙 ”。“ 神明自 得,圣 心备焉 ”从人 的角度 ,来说 学习的 效果。 接着运 用正反 对比的 手法来 说明积 累的效 果,体 现了荀 子文章 说理的 生动性 。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回味永
眷恋
44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再 见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45
《故都的秋》PPT课件统编版1
+
1.学习可以彻底的改变自己,即使失 去原来 改变的 条件, 人也不 会退回 到原来 的样子 ,因为 经过“ 輮”。 人已经 脱离一 个旧我 ,变成 一个新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