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的影响
气候炎热地区
需要选择透气、轻薄的材质,如棉、麻等。
3
湿润多雨地区
需要选择防潮、防水的材料,如尼龙、塑料等。
地理环境对服饰材料的影响
01
02
03
高原地区
由于海拔高,气压低,需 要选择透气性好的材料, 如丝绸、棉麻等。
平原地区
由于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可以选择多种材料,但需 考虑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沙漠地区
自然灾害对服饰风格的影响
干旱与洪涝
在干旱地区,人们通常选择节约用水的服饰,如长裤、长袖衣服等。而在洪涝地 区,人们则更注重防水和耐脏的服饰,如雨衣、防水鞋等。
地震与火山喷发
在地震和火山喷发频繁的地区,人们通常选择安全性能较高的服饰,如带有反光 条的外套、安全帽等。同时,为了应对突发情况,人们也会选择携带方便携带的 应急包和急救用品等。
的色彩或带有积极象征意义的图案的服饰。
火灾
03
火灾后,为了表达对受灾者的关心和慰问,人们会选择暖色或
柔和的色彩的服饰。
05
CHAPTER
自然环境对服饰图案的影响
气候对服饰图案的影响
寒冷气候
在寒冷的气候中,人们通常选择深色和暖色调的服饰,如红色、橙色和黄色,以增加视 觉上的温暖感。同时,服饰图案也倾向于选择具有厚重感和层次感的图案,如雪花、冰
寒冷气候
在寒冷的气候中,人们通常选择厚实、保暖的服饰,如羽绒 服、毛衣、皮草等。同时,为了防止严寒对皮肤的伤害,人 们也会选择带有厚实内衬的帽子、手套和围巾等配饰。
温暖气候
在温暖的气候中,人们通常选择轻薄、透气的服饰,如短袖T 恤、短裤、薄外套等。为了防晒和散热,人们也会选择宽边 帽、太阳镜等配饰。
气候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篇一: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民族众多,现仅就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一分析.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在黄河以北的地理环境中,基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进,所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色彩的文化体系.由于我国北方疆土广大,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表现各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方少数民族创造了复杂而特殊的服饰文化,形成了各民族服饰既各具特色,又颇有相近之处的风格.这些民族服饰通常不仅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更映射出处于不同人文环境中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一、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大多数聚居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等生活条件较为恶劣的边疆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那里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大多处在自给自足的半自然经济状态之中,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处于一种远离经济、社会、文化主流的边缘化状态.在地大物博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形式,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各少数民族在相对隔绝的地域空间中,独立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服饰个性.“这种民族服饰个性特征的形成,在其特定区域内的群体中,是随着最初服饰的个体表达而被不断推进的.当群体中某些个体的服饰被周围的人们接受,它就会被普遍认同.进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传承,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征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林区、平原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善于打猎采集类型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气候寒冷的大小兴安岭林区.他们的服饰多以野生的鱼皮和鹿皮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缝制,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的袍服为主的衣、鞋、帽、靴子及手套等.属于草原畜牧类型的蒙古、哈萨克、裕固、柯尔克孜、达斡尔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一带.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属于农耕经济类型的有西北地区的维吾尔、东乡、保安、撤拉等民族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满族等,其服饰原料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皮毛,而更多采用了自织自染的棉麻作为主要原料,加以各种精美的纹样和图案,并以短小、灵活的衣裙、衣裤为主,式样繁多.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二、形态结构类型三、色彩装饰理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始于原始宗教信仰,随着民族文化与哲学理念的成熟与完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在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用色体系,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多大胆应用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装饰色彩,这不仅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本身多样化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更反映出北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色彩理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其一,以五色斑斓的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作为装饰特点,其色调层次十分明显,色块之间所形成的对比和反差较大,因而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如蒙古族妇女不仅在衣袖、衣襟、围边等许多部位绣上五颜六色的花卉图案,就连头饰等物件,也都绣有精美的纹样,强化服饰及其配件间的整体协调统一,扩展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视觉创作艺术空间,并加强服装整体包装效果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传达.像有“素衣民族”之称的朝鲜族,虽然成年男女衣着多以素色为主调,但儿童穿的“七彩衣”却分外鲜艳亮丽,这也是一种追求绚丽色彩的类型.其二,服饰色彩虽鲜艳明丽,却不繁缛杂乱,一般以主色调为主,表现的是一种优雅恬淡的审美情调.这种色彩搭配方式,以东北的朝鲜族妇女服饰为典型代表,而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堪称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该民族青年女性的服饰,由盖头、上衣、领褂、围腰、长裙等几部分组成,以上衣为主色调,多为白色、嫩黄、湖蓝、浅绿等颜色,间以红色点缀.这是一种追求明快和谐色彩的类型.其三,追求庄重深沉色彩的类型.如满族传统服饰用色,以白色为崇尚色,象征纯洁善良、吉祥和平,哈萨克族服饰则以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可见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色彩的应用与追求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民族之间共同的地理环境,同居一地构成了重要的民族地缘关系,也导致了北方各民族之间长期共存的外部空间联系及其风情习俗、传统文化上的互融与互补.同时,各民族生存空间和地理环境又有各自的独特性,从而产生和保留了各自不同支系源远流长、个性突出、特点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由此积淀发展成为服饰色彩的丰富形式.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那些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一方面反映了这些民族对服饰色彩的自觉与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对色彩的崇尚.可见,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特点,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区域关系.四、审美情趣表达如果说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是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那么审美心理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必然和主观需要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与创造.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一向以其鲜明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各异的样式和独特的风韵著称于世间,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处在比较落后,甚至原始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反映到服饰的审美心理上,他们具有追求形式美、严格遵循对称法则的特征.这就使得他们的服饰带有某种原始艺术的意味.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遵循形式美的对称法则表现在服装式样的对称,服饰上的镶嵌、绣制的纹样、图形的对称以及饰物的对称等诸多方面.如以渔猎为生的鄂温克、鄂伦春族姑娘喜欢穿着镶嵌宽边的对襟长袍.不仅整个袍子是左右严格对称的,就连装饰在袖口、衣襟、腰身、袍子的花边也是严格对称的.撒拉族妇女为儿童缝制的“百家衣”(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接缝成),整件衣服色彩斑斓,但缝制者在拼接时仍特别注意到了图案、花色的严格对称.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头饰虽然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遵循了对称这一形式美的古老法则.这一法则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但从对称形态的安排来看,绝大多数分布在垂直轴线的左右两侧,而很少分布在一条横线的上下两方.假如把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品,那么它有别于绘画、雕塑或其他造型艺术,是一种活生生的将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充满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灵感.因此,在审美价值上更给人一种不同风格与韵味的立体感和生动感.如果说我们在谈到色彩和形式时,可以相对脱离服饰主体的话,那么在感受不同民族服饰的风格与韵味时,却不能忽略不同服饰主体的存在,以及他们与本民族服饰密不可分的关系.五、吉祥图案寓意北方少数民族虽受历史与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服饰图案上,却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倾向,即取材于大自然,将大自然中的山川流水、飞禽走兽、奇花异草,随手拈来,融入本民族的服饰图案之中.这里除了沿用汉族服饰中常见的“吉祥如意”、“龙凤呈祥”、“连年有余”等深含寓意的图案外,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图案.满族服饰中,常常将大自然中的花、鸟、蝴蝶等形象绣在服饰的重要部位,以简练夸张的表现手法,采取均衡对称的几何图形,构成主要纹样,并用相关饰物作四周陪衬,形成严谨的图形布局,使整个图案纹样和谐统一,形成较完整的装饰图案.回族服饰中,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用人物、动物、鸟虫等形象,故常用花卉图案与阿拉伯文字图案,蒙古族服饰中的红缨帽,其帽顶象征太阳,红缨象征阳光.这些喻意不同的表达,反映了北方各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崇尚.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还常常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图腾崇拜.崇拜观念往往是与某种自然动物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甚至于某种禁忌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及历史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民族服饰各自不同的装饰特点及其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服饰图案不仅可理解为一种艺术,更应理解为一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行为方式和造物方式的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属于文化品类,它的存在价值由其文化本质所决定.北方少数民族的不同服饰图案,有着不同的文化品格,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这种文化品格趋向艺术化,从而使原本普通的服饰行为具有了文明色彩,加深自身的社会化意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结构样式、首饰造型、色彩表现、装饰纹样都有其历史渊源和特定含义.它们或以形象,或以意指的方式在服饰上记载、传递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以激励和鞭策本民族的成员.综上所述,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反映的各种文化形态,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取决于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积淀.可以说,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表象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把握它生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补充: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可以概括为?北长南短,北宽南窄,北裘南丝,北厚南薄.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彩云之南的傣族、傈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篇二: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服装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六十年代:建国初期,资源匮乏,社会结构简单,所以服装以粗布、棉布为主,品种单一,色调单一,补丁衣服极为普遍。

民族服饰色彩与地域之关系

民族服饰色彩与地域之关系

1792014年9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民族服饰是展现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更重要手段之一,地域性服饰色彩是人类在视觉上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平衡与协调,更蕴含了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体现的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

探讨影响民族服饰色彩的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反映出人类在服装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深刻地理烙印。

从全新的地理环境角度来说明民族服饰色彩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一方面是从新的角度诠释人类服饰文化的深厚内涵,寻求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更加长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和色彩组合方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把握民族风格服装的表现,采用全新的方式来进行表现。

一、民族服饰色彩的地域分析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物种丰富,在祖国美丽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55个不同的少数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其它民族文化一样,具有显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在特定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和演变。

借鉴民族地理区域划分,将我国民族分布较集中地分为东北内蒙、西北、青藏、西南、中南东南五大区域,通过分析每个区域代表性民族,即满、维吾尔、藏、傣、壮等族服饰的风格、形制色彩、纹样与人为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发掘地理环境差异对民族服饰多样性的深刻影响。

色彩,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在区别事物、传递信息、美化生活、表达情感等方面显示了巨大魅力。

民族服饰色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有形物质载体,也是民族文化在时空上的寓意传达。

任何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

当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得以生存并逐渐走向发展时,必然会建立与社会进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服饰色彩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也必然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地理环境中,于不同的生存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进,所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色彩的文化体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

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

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

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

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

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

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

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

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

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次研究性学习以北方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南方的苗族、傣族为主要代表民族进行深入探究。

维吾尔族总述: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

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篇一: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民族众多,现仅就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一分析.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在黄河以北的地理环境中,基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进,所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各异的文化品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宗教色彩的文化体系.由于我国北方疆土广大,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表现各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方少数民族创造了复杂而特殊的服饰文化,形成了各民族服饰既各具特色,又颇有相近之处的风格.这些民族服饰通常不仅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更映射出处于不同人文环境中各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一、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大多数聚居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等生活条件较为恶劣的边疆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那里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大多处在自给自足的半自然经济状态之中,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处于一种远离经济、社会、文化主流的边缘化状态.在地大物博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形式,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各少数民族在相对隔绝的地域空间中,独立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服饰个性.“这种民族服饰个性特征的形成,在其特定区域内的群体中,是随着最初服饰的个体表达而被不断推进的.当群体中某些个体的服饰被周围的人们接受,它就会被普遍认同.进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传承,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征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林区、平原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善于打猎采集类型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气候寒冷的大小兴安岭林区.他们的服饰多以野生的鱼皮和鹿皮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缝制,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的袍服为主的衣、鞋、帽、靴子及手套等.属于草原畜牧类型的蒙古、哈萨克、裕固、柯尔克孜、达斡尔等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一带.他们均以畜牧为生计,因此食肉、喝奶、穿皮毛制品便构成了他们鲜明的生活、文化特征.属于农耕经济类型的有西北地区的维吾尔、东乡、保安、撤拉等民族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满族等,其服饰原料不再局限于动物的皮毛,而更多采用了自织自染的棉麻作为主要原料,加以各种精美的纹样和图案,并以短小、灵活的衣裙、衣裤为主,式样繁多.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二、形态结构类型三、色彩装饰理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始于原始宗教信仰,随着民族文化与哲学理念的成熟与完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在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用色体系,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多大胆应用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装饰色彩,这不仅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本身多样化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更反映出北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色彩理念.”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其一,以五色斑斓的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作为装饰特点,其色调层次十分明显,色块之间所形成的对比和反差较大,因而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如蒙古族妇女不仅在衣袖、衣襟、围边等许多部位绣上五颜六色的花卉图案,就连头饰等物件,也都绣有精美的纹样,强化服饰及其配件间的整体协调统一,扩展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视觉创作艺术空间,并加强服装整体包装效果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传达.像有“素衣民族”之称的朝鲜族,虽然成年男女衣着多以素色为主调,但儿童穿的“七彩衣”却分外鲜艳亮丽,这也是一种追求绚丽色彩的类型.其二,服饰色彩虽鲜艳明丽,却不繁缛杂乱,一般以主色调为主,表现的是一种优雅恬淡的审美情调.这种色彩搭配方式,以东北的朝鲜族妇女服饰为典型代表,而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堪称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该民族青年女性的服饰,由盖头、上衣、领褂、围腰、长裙等几部分组成,以上衣为主色调,多为白色、嫩黄、湖蓝、浅绿等颜色,间以红色点缀.这是一种追求明快和谐色彩的类型.其三,追求庄重深沉色彩的类型.如满族传统服饰用色,以白色为崇尚色,象征纯洁善良、吉祥和平,哈萨克族服饰则以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可见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色彩的应用与追求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民族之间共同的地理环境,同居一地构成了重要的民族地缘关系,也导致了北方各民族之间长期共存的外部空间联系及其风情习俗、传统文化上的互融与互补.同时,各民族生存空间和地理环境又有各自的独特性,从而产生和保留了各自不同支系源远流长、个性突出、特点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由此积淀发展成为服饰色彩的丰富形式.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那些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一方面反映了这些民族对服饰色彩的自觉与把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对色彩的崇尚.可见,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特点,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区域关系.四、审美情趣表达如果说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是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那么审美心理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必然和主观需要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与创造.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一向以其鲜明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各异的样式和独特的风韵著称于世间,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处在比较落后,甚至原始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反映到服饰的审美心理上,他们具有追求形式美、严格遵循对称法则的特征.这就使得他们的服饰带有某种原始艺术的意味.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遵循形式美的对称法则表现在服装式样的对称,服饰上的镶嵌、绣制的纹样、图形的对称以及饰物的对称等诸多方面.如以渔猎为生的鄂温克、鄂伦春族姑娘喜欢穿着镶嵌宽边的对襟长袍.不仅整个袍子是左右严格对称的,就连装饰在袖口、衣襟、腰身、袍子的花边也是严格对称的.撒拉族妇女为儿童缝制的“百家衣”(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接缝成),整件衣服色彩斑斓,但缝制者在拼接时仍特别注意到了图案、花色的严格对称.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头饰虽然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遵循了对称这一形式美的古老法则.这一法则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但从对称形态的安排来看,绝大多数分布在垂直轴线的左右两侧,而很少分布在一条横线的上下两方.假如把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品,那么它有别于绘画、雕塑或其他造型艺术,是一种活生生的将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充满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灵感.因此,在审美价值上更给人一种不同风格与韵味的立体感和生动感.如果说我们在谈到色彩和形式时,可以相对脱离服饰主体的话,那么在感受不同民族服饰的风格与韵味时,却不能忽略不同服饰主体的存在,以及他们与本民族服饰密不可分的关系.五、吉祥图案寓意北方少数民族虽受历史与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服饰图案上,却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倾向,即取材于大自然,将大自然中的山川流水、飞禽走兽、奇花异草,随手拈来,融入本民族的服饰图案之中.这里除了沿用汉族服饰中常见的“吉祥如意”、“龙凤呈祥”、“连年有余”等深含寓意的图案外,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图案.满族服饰中,常常将大自然中的花、鸟、蝴蝶等形象绣在服饰的重要部位,以简练夸张的表现手法,采取均衡对称的几何图形,构成主要纹样,并用相关饰物作四周陪衬,形成严谨的图形布局,使整个图案纹样和谐统一,形成较完整的装饰图案.回族服饰中,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用人物、动物、鸟虫等形象,故常用花卉图案与阿拉伯文字图案,蒙古族服饰中的红缨帽,其帽顶象征太阳,红缨象征阳光.这些喻意不同的表达,反映了北方各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崇尚.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还常常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图腾崇拜.崇拜观念往往是与某种自然动物的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甚至于某种禁忌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及历史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民族服饰各自不同的装饰特点及其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服饰图案不仅可理解为一种艺术,更应理解为一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行为方式和造物方式的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属于文化品类,它的存在价值由其文化本质所决定.北方少数民族的不同服饰图案,有着不同的文化品格,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这种文化品格趋向艺术化,从而使原本普通的服饰行为具有了文明色彩,加深自身的社会化意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结构样式、首饰造型、色彩表现、装饰纹样都有其历史渊源和特定含义.它们或以形象,或以意指的方式在服饰上记载、传递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以激励和鞭策本民族的成员.综上所述,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反映的各种文化形态,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其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更取决于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不同因素的积淀.可以说,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表象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把握它生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补充: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可以概括为?北长南短,北宽南窄,北裘南丝,北厚南薄.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彩云之南的傣族、傈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篇二:举例说明服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服装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六十年代:建国初期,资源匮乏,社会结构简单,所以服装以粗布、棉布为主,品种单一,色调单一,补丁衣服极为普遍。

服饰与地理环境

服饰与地理环境

服饰与地理环境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不同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其服饰的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

下面就几种民族服饰加以说明:1.壮族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

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2.满族中国东北白山黑水的广袤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

“白山黑水”,白山指长白山地区,黑水指黑龙江流域。

为了适应长期寒冷的气候,袍装作为满族的民族服装。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3.藏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西藏地区,海拔高。

夜晚极寒,中午却又温暖。

服装颜色要与自身条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服装颜色要与自身条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服装颜色要与自身条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服装的颜色或过于沉重,或过于素气,或过于艳丽,都是不讨巧的。

很多衣服款式很好,摆在橱窗里看起来很吸引人,但它不一定适合你的肤色、眼睛的颜色。

也许你穿上它反倒比穿普通的旧衣服效果还差;也许因为它的少见,你必须再专门买一大堆衣服来配它。

穿一件色彩格外沉闷的衣服主持气氛活跃的晚会,相信参加的人们既会对你能否胜任主持人产生怀疑,也会对这台晚会能否成功产生怀疑。

颜色不合适的服装会损害你的形象,影响你的心情,更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和心情,阻碍你和别人的交往。

温馨提示:
□服装的颜色应该与肤色、季节及工作环境、所处场合相配。

□服装的颜色不要太刺眼或显“脏”。

□每两种颜色放在一起看,应该不显得突兀和浑浊。

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关系服装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历史,从特定的角度映照出人类社会物质及精神文明进步、发展的面貌。

要使服饰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现代人们的审美理念及追求,色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服饰色彩意识服饰色彩,它既包括服装色彩也包括服饰色彩,同时还包括对人自身色彩修养、装饰。

服饰色彩意识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服饰的配色,是我们的个性、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人格和思维的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服饰色彩是为人服务的,它的美的最终实现不在于它的形式,也就是说不在于它的形状、色彩、质地是否丑美,关键是在于它们是否构成了良好的审美结构关系,及它们在一起是否协调。

环境是指人生存空间周围的状况,而环境意识是人们现代意识的重要发展。

服饰色彩只有与环境结合在一起,其价值和特征才能被真正的体现出来。

这个环境既包括服饰与人所处的小环境,也包括服饰与它所处的背景、时代的大环境。

服装素有“软雕塑”和“流动的绘画”之美称。

服装是为人服务的。

当服饰与人并且与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更能体现服饰色彩的美。

服饰色彩意识具有自己鲜明的独特性,其中最终要的一点就是服色要与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服饰色彩的艺术魅力。

服饰色彩在个人选择和使用时,不仅体现了穿着者的喜好,而且也反映了穿着者的文化程度、精神气质和艺术修养。

“观其服,知其人”是这几种印象的概括。

服饰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强烈反映了时代与社会风貌的特色。

而作为社会中一员的人,其服色的选择,在受到社会道德、文化、风尚制约与影响的同时,又必然会体现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及精神面貌。

服饰色彩属于装饰色彩的范畴,和其他装饰艺术具有内在的联系:两者都讲究色彩的搭配,都运用色彩学的基本原理以求得色彩的和谐统一,但是装饰色彩的目的就是色彩自身带给人们的愉悦,其色彩独立的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而服饰色彩不仅要具有某些装饰色彩的特点,它还与装饰色彩存在着差异,及服饰色彩要服务于人,要和人结合以后,才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气候影响服饰变化

气候影响服饰变化

气候影响服饰变化:我国各民族的服饰复杂多样,仅苗族、藏族、彝族就各有100多种。

不同民族的服饰与其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纬度不同的地区,人们更换衣服的频率不同。

热带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温差小,服装式样和缝制工艺相对简单。

在寒带地区,漫长的冬季和严寒的气候也无需人们频繁换装,服装式样也比较简单。

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居民,服饰文化最为发达,因为这里的人们为了适应温度变化,花费大量精力来创造服饰,他们需要制备皮、棉、夹、单各种厚度的衣服,因此服饰变化多端,工艺精巧复杂。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四季分明,各地区一年之内温度、湿度变化很大,导致服饰季节变化分明。

高原地区和内陆地区气候大陆性强,年温差和日温差大,导致服饰变化更为复杂,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西藏牧民常常穿厚重的长袍,但却斜穿一半,另一半缠绕在腰际,这也是为了适应剧烈变化的温差。

活动四:读材料一,观察哈尼族服饰,你认为哈尼族复杂的衣着与其居住的环境有什么关系?气候影响服装款式:南方因为气候炎热,人们常穿单薄的短衣和裙类,衣料多为不易吸热的浅色,注重色彩的变化,服饰文化呈现“轻、浅、薄”的特征;北方因气候寒冷,多穿厚重的棉衣和皮衣,衣型多为长袍类,衣料多为容易吸热的深色,服饰文化具有“重、浓、厚”的特点。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气候变化,服饰也相应变化。

沿海地区湿度大、温差小,服饰多为开放宽敞型,便于蒸发体表的热量;内陆地区湿度小、温差大,服饰多为封闭包裹型,便于保温、藏热。

活动五:观察自然环境与民族服饰,判断分析各民族居住地区的气候特征。

二、服饰体现生产方式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文化影响很大。

例如傣族地区气候炎热,妇女们喜欢穿筒裙,不但透气性好,而且便于下河洗澡、淌水过河、下田劳动。

相反北方民族由于骑马时须叉开双腿,但又希望腿和膝盖不受寒,于是他们选择穿长裤加长袍,这样白天骑马放牧干脆利落,并且保暖护膝,晚上露宿可以把长袍当作被褥。

初中地理民族服饰特点

初中地理民族服饰特点

初中地理民族服饰特点1.材质差异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材质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生活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因其气候寒冷干燥,多选用羊毛、驼毛等动物毛制品作为衣物材质,制成厚实且保暖性强的毛料服装。

而在湿润多雨的南亚地区,印度服饰则更偏向于使用棉布,因为它能更好地适应湿热气候。

2.色彩特色地理环境也影响了民族服饰的色彩选择。

例如,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族,其服饰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以红色、黄色、蓝色等暖色系为主,既能在冰天雪地中起到醒目作用,又能带来温暖感。

而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民族,其服饰则偏向于使用绿色、棕色等自然色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图案寓意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大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寓意。

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个民族的图案各有特色。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维吾尔族,其服饰上的图案多以骆驼、沙丘等沙漠元素为主,寓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艰辛。

而江南水乡的汉族服饰则常以荷花、水波等水元素为主题,寓意着对水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

4.款式特点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款式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的民族服饰通常设计得较为厚重,以抵御严寒;而沿海地区的民族服饰则相对轻薄,便于在海洋环境中活动。

此外,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在细节设计上也各有特色,如蒙古族的宽袍大袖、藏族的长袍长裤等。

5.配饰搭配配饰是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环境对服饰影响的体现之一。

例如,草原上的牧民喜欢用兽骨、兽皮制作饰物;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藏族和彝族喜欢用贵重的金银和宝石制作饰物;南亚地区的女子则常在腰间佩戴色彩斑斓的腰带。

这些配饰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6.制作工艺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其服饰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粗犷,强调实用性;而南方水乡的民族服饰则注重细节和手工艺的运用,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某些特殊材料只能就地取材,这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在制作工艺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 在 不 同 的地 理环 境 中 , 饰 色彩 形 态 直 接 服 受 着 自然 环 境 的制约 而变 化 。 有关 专 家根据 因地理 环 境不 同所 受 到 的太 阳光 的不 同影 响 , 将世 界 大致 分 为 : 欧 型 的清 冷色 系和 北
非洲 、 西哥 的鲜 暖 色 系两 大类 。 墨
20 0 6年 7月
J 2 0 UI. 0 6
服 饰 色 彩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王婧 昕
( 州 工程 学 院 美术 系 , 江 苏 徐 州 2 1 0 ) 徐 2 0 8
【 摘 要 1 由于 当代 美 学 的发展 , 人们 认 识到 服饰 美 的体 现 在 于是 否 与环境 相 和 谐 。 包 括服 这 饰 色彩 与人体 之 间的 内空 间环境 , 服饰 色 彩 与它所处 的背景 、 景 的外 空 间环境 。 是 环境 的主体 , 场 人 所 以服 饰色 彩 离不 开生 活环 境 , 它在 环境 中是 一种 与功 利保 持 重要 关 系的观 赏活 动。 且服 饰 色彩 并
式, 也足一 种 人格 和 思维 的表 达方 式 。由此可 见 , 服
映 了时 代与 社会 风貌 的特色 。而作 为社 会 中一员 的
人, 其服 色 的选择 , 受 到社 会道 德 、 在 文化 、 尚制 约 风
与 影 响 的同 时 , 又必 然 会 体 现 他 们 各 自的 社会 地 位
及精 神 面貌 。 服 饰 色 彩 属 于装 饰 色 彩 的 范 畴 , 其 他装 饰 艺 和
的形 态还 受到地 理 和季 节这样 的 自然 环境 以及 政 治、 济 、 学 、 经 科 思想等 社会 环境 的制 约 。 【 键词 】 服 饰色 彩 ; 关 环境 ; 自然; 会 社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的气候、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等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服饰的形态。

本文将从气候、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等方面探讨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域气候差异明显。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适合轻薄透气的服装,例如广东、福建地区的汉族人民喜欢穿着薄绸、薄棉的衣料,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一年四季温差较大,适合保暖性能好的服装,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的汉族人民常穿着厚实、保暖性较好的服饰,比如皮袄、毛衣等。

因此,气候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民族服饰的材料、款式和设计。

其次,中国地域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北方地区的棉花、麻、皮毛等是制作民族服饰的重要材料,比如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民常穿着以棉花、麻为主要材料制作的短袍、长袍等。

而南方地区的丝绸、竹子等则被广泛应用于制作民族服饰,如四川、湖南地区的汉族人民常穿着丝绸、竹制品的服装。

因此,自然资源的差异也使得中国各地的民族服饰独具特色。

再次,中国地理特征也对民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中国地理上的山川河流、草原沙漠以及江河水系等都构成了各个地区的特色风景线。

这些地理特征也被融入到民族服饰中,比如西藏地区的藏族人民常穿着色彩丰富的长袍和披肩,上面镶嵌有各种珠宝和宝石。

这些服饰中所体现出的色彩和纹样,正是对西藏地区秀丽的自然风景的赞美和表达。

而广西地区的壮族人民则常穿着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手工绣花服饰,这一特色与广西丰富的地理风光和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最后,中国各个地区的民族服饰也受到不同地域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影响。

例如,云南地区的傣族人民常穿着彩色缤纷的服饰,这些服饰上的绣花、刺绣等工艺是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体现。

一方面,这些传统工艺使民族服饰更具艺术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这些服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本地区流行。

浅析历史地理环境与满族服饰关系

浅析历史地理环境与满族服饰关系

综上所述,历史地理环境和满族服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历史地理环境影响 了满族服饰的发展和演变,而满族服饰则反映了这种影响下的自然环境、生活方 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满族服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传 承方式,但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交融和发展,满族服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得 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因此,对于历史地理环境和满族服饰关系的深入研 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满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演变过程,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布依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著称。布依族传统服饰以长袍为主,颜 色以青、蓝、黑、白为主,但也有其他颜色的服饰。这些服饰的图案多以花、鸟、 虫、鱼等自然元素为主题,也有一些几何图案。布依族服饰的材质主要是棉、麻 和毛,这些材质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和保暖性。
地理环境对布依族服饰的影响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布依族 服饰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满族服饰文化内涵
1、剖析满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满族服饰作为中国民族服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满族服饰是 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和工艺水平。其次,满族服饰是满族人民表达民族认同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 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此外,满族服饰也是满族人民在特定历史地理环境 下生存和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感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当代社会中,壮族服饰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更在民族认同、旅游开发和 艺术创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壮族服饰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它展 现了壮族人民的文化个性和民族精神。其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族服饰也成 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之一。最后,壮族服饰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课件)七年级地理下册(中图版)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课件)七年级地理下册(中图版)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3 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⑥浙菜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3 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⑦徽菜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3 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⑧闽菜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4 我国的饮食文化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5 小结:
地区
南方
饮食习惯
食品大多用稻米做成
自然环境
原因:东北为 温带季风
_________气候,冬季
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2 季节与服饰
冬季海南岛的服饰
冬季,海南岛的人们穿着轻便、单薄 的衣服、戴着遮阳帽。
原因:海南为_热__带___季__风__气候,全年
高温。
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3 不同民族与服饰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的自 然环境不同,服饰也各具特色。自然 环境对服饰的材质、样式、色彩等要 素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国的很多民族 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各个民 族的服饰无不显示出了人与自然环境 的和谐美。
②一楼储物、饲养牲畜,二楼住人,是 由当地降水频繁、降水量大的特点决 定的,这样可以避免潮湿。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3
人们在建房时,总是尽量就地取材,以降低造价
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竹木建造——竹楼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4 拓展:①福建土楼
原因:抵御敌人、强盗,安全性较高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4 拓展:②骑楼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1 气候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
南方民居特点
①南方降水多,气温高,屋顶坡 度大,利于排水。
②窗户较小可减少阳光照射,降 低室内温度。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1 气候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
南方民居特点

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

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

共和地区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共和县中学初一(9)班陈全福指导老师:樊金艳共和地区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服饰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又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

服饰的款式、面料、色彩,以及人们衣着的季节更换等均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如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

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来防寒。

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

以藏族男子为例:袍内着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热时褪下缠于腰间,早晚寒冷时穿好,只露出右臂便于劳作。

图1藏族服饰2.自然环境是民族服饰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共和很难发现两个民族在服饰习惯上的完全一致,不同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虽受不同的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制约,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意识等心态文化的影响,但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带有其栖息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印记。

自然环境对质、形、饰、色、画等服饰风格构成要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民族服饰无不显示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美感。

2.1自然环境对民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在不同民族服饰形制风格的形成与演变中,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方便生产、生活、具有实用性,也是重要的前提。

如在青海湖地区藏族穿的衣服颜色比较暗淡,以单一的黑色和灰色为主,而在共和县境内的藏族穿的藏袍颜色比较鲜艳,以红、绿等颜色为主,这是因为青海湖地区的藏族常年以放牧为主,而共和县境内的藏族则以从事商业和农业为主;青海湖地区的藏族人们穿的藏袍比共和县境内藏族穿的藏袍要厚一些,这是因为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比共和县境内底2℃左右。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陈计兵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系邮编:054001邮箱: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也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等人文因素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成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其次是装饰美观。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南方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且多风沙,这种气候影响着该地服饰文化的形成。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

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人们冬天穿的老羊皮袄不仅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而且也是因为这里生态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人们也以放羊为生,所以选用羊皮做其材料,而头上的白羊肚手巾也是为了防风沙,也体现了当地的淳朴的民风。

夏季这里炎热又多暴雨,穿着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颜色不易吸热,让人感觉清爽凉快。

也正是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使其服饰文化独具特色。

2.北方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北方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指华北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等地区,这里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主要以汉族为主,服饰与其他地区民族服饰相比较简洁,又因为这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冷夏热,温差大,所以人们根据季节变化调适着装。

该地区在一年之中,夏季和冬季的时间较长。

每逢夏季,这里的人们一般着短装,穿短衣,短裤,清爽凉快;衣服的颜色多为不易吸热的浅色,质地多为的确良或其他易吸汗的布料;农忙时,农民们在田地里耕作,为了遮阳,常戴草帽。

冬季这里天气寒冷,而且经常刮风,为了保暖御寒,人们一般穿厚实的棉衣棉裤,脚上穿棉鞋或棉靴,外出时头上戴棉帽,手戴棉手套;而且东北地区纬与华北相比,纬度更靠北,所以冬季更寒冷,这里的冬季服饰更要厚重或者为皮制服饰以遮风驱寒。

服饰色彩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服饰色彩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服饰色彩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与人们的服饰色彩离不开社会生活环境,服饰色彩组成了整体的生活色调。

①时代环境影响。

人类的服饰活动及行为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种层次,社会的时代变迁与服饰的变化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红色色彩来装饰生活,吸取自然的有色物质来纹面、纹身或装饰器物,这是一种巫术功利性的色彩。

奴隶社会,服饰色彩形态除了还含有少量的巫术性质外,主要以色彩来区分贵贱尊卑。

如冕服的形制、色制和十二章纹样的等级区分。

又如服饰色彩使用上视红、黄、青、黑、白五色为正色和高贵色,而五色调和而产生的间色则视为低贱色……此外,时代环境的影响还明显地表现在对政治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政治形势和重大事件对于服饰色彩有一直接影响。

例如:1988年。

菲律宾服饰市场上曾盛行黄色,其原因是阿摧诺夫人以黄色作为哀悼丈夫之灵。

象征自己主张的色彩,使大量追随者们对黄色产生偏爱。

再如…朴国20 世纪50年代,受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男女老少都穿上蓝色的列宁装;60年代则流行中山装;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十年动乱”,一时间绿色的军装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最容易接受的服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物质文化、精神生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街头闹市呈现出一派春色满园的景象,人们对穿久了的蓝、绿色产生了庆倦,服饰色彩开始了多样化。

如今,山于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色彩呈现了多元化的新气象。

由此可见,服饰色彩形态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社会环境中的时代变化。

什么时代的社会环境就产生什么时代服饰色彩的形态特征,同时展现出不同时代人们的梢神向往和审美追求。

②民族环境影响。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社会背景、生活条件、经济状况的不同,对色彩的理解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由于一个民族地区的生活条件,尤其是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该民族独有的色彩爱好,其结果就产生了该民族自己的色彩感觉。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以近代江南 闽南地区民间服饰为例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以近代江南 闽南地区民间服饰为例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自然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色彩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气候条件 是决定民族服饰色彩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寒冷地区,如北欧和蒙古等地区,人 们多穿着深色系的衣服,以吸收太阳光和保暖;而在热带地区,如印度和非洲等 地区,人们则更倾向于穿着浅色系的衣服,以避免太阳辐射和保持凉爽。
文献综述
地理环境差异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2.地形与地貌:不同地形与地貌也会影响当地服饰的色彩。例如,闽南地区 多山,耕地有限,人们更倾向于穿着简朴实用的服饰。因此,该地区的服饰色彩 多以素色、淡色为主,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
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服饰色 彩特征
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服饰色彩特征
1.江南地区:由于江南地区气候湿润、水网密布,人们常穿着蓝印花布做的 服饰。这种服饰的色彩以蓝白两色为主,清新淡雅,给人一种水乡特有的韵味。 此外,丝绸也是江南地区的特产,因此,明亮的丝绸色彩也丰富了当地的服饰文 化。
其次,地形地貌也会对民族服饰色彩产生影响。例如,在山区生活的民族, 其服饰多以深色为主,以彰显山峦的雄伟;而在水乡生活的民族,其服饰则多以 浅色为主,以彰显水乡的宁静。此外,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因素也会对民族服 饰色彩产生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 献,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色彩的影响机制和表现形式。其次,结合实际 考察,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色彩测量和分析。 同时,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调查,以验证文献资料的 可靠性。
服饰色彩的文化内涵
2.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对服饰色彩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江南地区的道教 文化崇尚自然、清净,因此该地区的服饰色彩中白色和灰色较为常见。而闽南地 区的佛教文化盛行,黄色和白色成为该地区的代表性色彩。

浅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色彩的影响

浅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色彩的影响
第 8卷 第 4期 2008 年 1月 2
南 通纺 织职业 技术 学 院学报 ( 合版 ) 综
J u a fNa tn e tl c t n lT c oo yColg o r lo no gT xi Vo ai a e hn lg le e n e o
Vo. 1 8.N . o4 De . e 2008
现 象 与纳 西族 的黑 白二 元文 化 形成 了完美 对应 , 在 “ 星戴 月 ” 并 披 上得 到体现 。 由于 所处 的地 域 、 候 、 气 河
流 等环 境的不 同 , 同的 民族 对 色彩 的选 择和 组合 也不 同 。有些 民族 的服饰 色彩 色调 与环境 色调 相契合 。 不 有 的 民族 却选 择 与环境 色调 截然 不 同的色 彩来 作为 服饰 用色 。不 过地 理环境 对服 饰色 彩的 影响会 由于 生
产 力水平 而不 同 。生产 力越 低 , 自然地 理环 境对 服 饰色彩 的影 响越 大 , 之越 小l 反 1 】 。
收 稿 日期 : 0 8 0 — 0 2 0 — 9 1 作 者 简 介 : 星 (9 2 )女 , 北 宜 昌 人 , 通纺 织 职业 技 术 学 院服 装 系 教 师 。 高 18一 , 湖 南
明和精 神文 明的结 合也 必然 受 到地 理 环境 的影 响 。从 地理 学 角度对 民族服 饰色 彩进 行新 的诠 释 , 对于 展 现 民族服 饰色 彩 的浓厚 艺术 魅 力 以及 在现 代服 装 设计 中民族 性色 彩和色 彩组 合 的运用 都具 有重大 意义 。
1 自然 地 理 环 境 是 民族 服 饰 色 彩 存 在 和 发 展 的基 础
可以从瀑布、 河流 、 森林 、 金属矿床 、 煤炭等中取得。到了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 , 自然资源在地区的分布导 致了生产部门和产品的不同分布 : 草原地区发展畜牧业 ; 沿海地区发展渔业 ; 中原广袤的土地为种植业提 供 了更 好 的条件 ; 而矿藏 丰 富 的地 区建立起 采 矿业 、 金业 。地 域所带 来 的 自然 资源分 布差 异不 可避免地 冶 造 成 了每个地 区农 耕文 化 的差 异 。 文化创造离不开具体 的生活环境。地理环境为民族服饰文化 的产生提供 了物质土壤 , 受地理环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关系服装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历史,从特定的角度映照出人类社会物质及精神文明进步、发展的面貌。

要使服饰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现代人们的审美理念及追求,色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服饰色彩意识服饰色彩,它既包括服装色彩也包括服饰色彩,同时还包括对人自身色彩修养、装饰。

服饰色彩意识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服饰的配色,是我们的个性、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人格和思维的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服饰色彩是为人服务的,它的美的最终实现不在于它的形式,也就是说不在于它的形状、色彩、质地是否丑美,关键是在于它们是否构成了良好的审美结构关系,及它们在一起是否协调。

环境是指人生存空间周围的状况,而环境意识是人们现代意识的重要发展。

服饰色彩只有与环境结合在一起,其价值和特征才能被真正的体现出来。

这个环境既包括服饰与人所处的小环境,也包括服饰与它所处的背景、时代的大环境。

服装素有“软雕塑”和“流动的绘画”之美称。

服装是为人服务的。

当服饰与人并且与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更能体现服饰色彩的美。

服饰色彩意识具有自己鲜明的独特性,其中最终要的一点就是服色要与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出服饰色彩的艺术魅力。

服饰色彩在个人选择和使用时,不仅体现了穿着者的喜好,而且也反映了穿着者的文化程度、精神气质和艺术修养。

“观其服,知其人”是这几种印象的概括。

服饰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强烈反映了时代与社会风貌的特色。

而作为社会中一员的人,其服色的选择,在受到社会道德、文化、风尚制约与影响的同时,又必然会体现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及精神面貌。

服饰色彩属于装饰色彩的范畴,和其他装饰艺术具有内在的联系:两者都讲究色彩的搭配,都运用色彩学的基本原理以求得色彩的和谐统一,但是装饰色彩的目的就是色彩自身带给人们的愉悦,其色彩独立的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而服饰色彩不仅要具有某些装饰色彩的特点,它还与装饰色彩存在着差异,及服饰色彩要服务于人,要和人结合以后,才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二、服饰色彩在自然环境中的体现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服饰色彩形态直接受着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变化。

有关专家根据因地理环境不同所受到的太阳光的不同影响,将世界大致分为:北欧型的清冷色系和非洲、墨西哥的鲜暖色系两大类。

意大利、日本及北欧等地区以分光组成学说对太阳光进行测定,在某些地区的光线偏近钨丝灯光色,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偏近于荧光灯光色。

不同的自然光线所显示的颜色,人们对之有不同的感觉,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演色性。

由于这种光线色的影响,在北欧那种偏荧光色的光线中,人们更喜欢蓝色和绿色。

居住在阳光充足区域的人大都喜欢明丽鲜艳的色彩,特别是暖色系的色彩。

例如东南亚的各个国家,男子都穿着色彩艳丽的图案夸张的衬衫,以黄色、红色、蓝色搭配在一起。

女裙的颜色也很绚烂夺目,在他们中间,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色彩的世界。

在干旱少雨,飞沙走石的沙漠地带,人们对黄色司空见惯,那里的人们渴望绿色,这些国家的国旗基本上是以绿色为主色调。

在我国的农村,周围的环境很单调,冬天到处是黄色、褐色,灰蒙蒙的一片,到了夏天、春天及秋天又都是绿色以及黄色,这里人们为了弥补视觉上的不足,强烈希望有鲜艳的色彩来调节,所以农村的人们都喜欢五彩缤纷,颜色强烈,鲜艳的服饰色彩。

服饰色彩也与四季相适应。

例如,秋冬两季万物凋零,尤其冬天下雪后,到处白皑皑一片服饰的色彩选择上一般会选择偏深的暖色调,因为它给人的心理感觉会是暖和的,这是色彩本身固有的性质决定的,这也与冬天整体的自然色调相适合;春天则是万物复苏自然界的色彩最为丰富的时候,所以春季装则适合色彩柔和、轻盈,多选用淡黄、粉红、粉蓝等而很少出现褐色、黑色等;而到了夏季气温升高骄阳似火,这时的服饰色彩宜浅,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当然服饰色彩还要为实用服务,而这就要考虑到使用者的职业性质,因为职业要求必须和环境的要求相一致。

例如,军队服装采用低认知度,低刺激度的色彩。

为了能够隐蔽自己,选用了绿色或绿色调的迷彩色,这是为了自己能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被暴露。

另外在城市中的执法人员和警察,则采用了灰色或灰褐色的迷彩色,之所以采用了灰色调是因为城市的路面房屋大部分是钢筋水泥,而职业的性质又决定了要和城市的主色调融为一体。

也有需要和环境色相违背在环境中起到瞩目作用的,例如,一些泳装的设计,在用色上突出对比采用醒目的色彩,选用红、橙、黑等目的就是和环境色区分开,有利于救援。

这也是救生衣选用橙色的原因。

人类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当然也离不开自然环境。

以上都说明了服饰色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在自然环境中是如何表现的。

三、服饰色彩在社会环境中的体现社会环境与人们的服饰色彩组成了整体的社会生活色调。

社会环境是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和背景,也就是说服饰色彩是社会整体色调的组成部分。

(一)政治对服饰色彩的影响服饰色彩在人们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中,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情感意志。

因为在服饰色彩的创作和使用中,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因素来考虑。

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由于人们对于服饰色彩的如何运用有着不同的意识和方式,所以由这种不同的用色现象也往往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社会政治气氛。

例如,由于恐怖分子对美国世贸大厦进行摧毁性的活动,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和伤亡,成为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众明星为了表示对死难者的哀悼以及对恐怖分子罪恶行径的谴责,大都穿了黑色的礼服。

以上都说明了,服饰色彩形态的变化直接体现了社会环境中的政治性变化。

(二)民族对服饰色彩的影响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民族,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语言表达、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社会背景的不同,对色彩的理解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例如红色在我国也叫做赤色,赤字起源于古文字大、火二字的结合,解释为“大明”“太阳色”。

所以红色在我国一直是吉祥的颜色;古埃及人、古希腊人、罗马人都崇尚白色的衣服。

欧美人举行婚礼,婚纱的颜色必须是白色的,这是因为白色是神圣、纯洁、吉祥的象征。

法国和西班牙民族热情奔放、爽朗明快、使得他们与明朗的色彩相融合;北欧阴冷严酷的自然条件与持续甚久的宗教哲理精神,使得他们民族服饰色彩趋于冷淡。

各民族对于色彩的不同爱好,往往可以从自然生活条件中找到依据,但民族用色的偏好却更多属于社会性原因。

如法国人之所以忌墨绿色,是因为墨绿色会使人联想到纳粹军人的服色而产生厌恶;埃及人常把蓝色看做是恶魔,视白底或黑底上的红、绿以及橙色、浅蓝和青绿色都是理想的色彩。

(三)宗教对服饰色彩的影响影响人们对于服饰色彩的选择和喜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地区的宗教信仰构成了这一因素之一。

在西方,信仰基督教的人之所以忌讳黄色,据说是当年出卖耶稣的犹大穿的就是黄色的衣服,在中世纪时,法律规定犹太人必须穿黄衣服,以区分民族贵贱。

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总要法庭规定,异端者必须穿黄衣服。

但黄色也有尊贵的时候,这在东方的几种古老宗教中得到了体现。

道教、佛教、印度教以及儒家思想,黄色都是地位高的色彩。

叙利亚人喜欢蓝色、印尼、老挝、缅甸都把绿色作为神圣、高贵的服饰色彩,以红色、蓝色、百色作为服饰的配色。

四、服饰色彩在人文环境中的体现人总是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活动的,所以服饰色彩也要和人的活动环境协调一致。

服饰色彩与环境的和谐,是指人在着装时必须要考虑到,着装的颜色与环境的适宜和统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适时”。

这里的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所谓人文环境,则不同于四季变化的大的自然环境,而是指人们平时活动所处的小的环境。

例如,我们去参加宴会,根据中国人的习俗,我们应该穿着具有喜庆气氛色彩的服装。

红色是生命的象征,它和太阳联系起来。

无论青年人穿还是老年人穿,它都给人以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感觉。

还有学者参加学术研讨会时,如果穿着色彩斑斓的艳丽服饰,则会和研讨会严谨、肃穆的气氛相违背。

在寒冷的条件下工作的人常用暖色调服装,这样可以增强人们心理的暖和感与喜于接受的心理状态。

人是环境的主体,服饰色彩离不开生活环境,它在环境中是一种与功利保持重要关系的观赏活动。

从整体上说,服饰色彩的美体现了艺术美的一种特性。

服饰色彩在使用的过程中,从空间上的观点来分析,它是一种立体的、环境的色彩艺术,及人与服饰色彩的结合后,首先构成的是一种立体的状态,形成人体与服饰之间的个体空间的小环境。

随着美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服饰美的体现,在于穿着者与服饰相融合,如果服装不与人相结合,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服饰色彩美的核心是要表现人的美。

如果脱离了这一核心,盲目的追求色彩的美丽,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在选择颜色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能只见衣冠不见人,远离了美化人体这一核心。

服饰色彩与人和谐,主要是指色彩与人的年龄、性格、体形、面貌、气质、肤色等外在与内在的因素相适应,这可以说是“得体”。

美国一位服饰学家说:“一个人在穿衣服或装扮自己时,好象在填一张调查表,写上自己的年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婚姻状况、为人是否忠实可靠以及他的心理状况等等。

”这就是说服饰必须要与自己的情况相适应,反映出自己的个性。

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这个颜色真美。

”实际上任何一种颜色都无所谓美与不美,服饰及色彩要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和最佳效果,必须要达到服饰色彩与人体相协调的这种内空间的环境关系。

(一)与肤色相协调服装色彩是属于服饰色彩的范畴,但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独特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人的肤色相结合。

只有与肤色相结合,才能真正显示出服饰色彩的艺术魅力。

现实中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是处于活动中的人,因此,不能想当然,更不能孤芳自赏,沉醉在“美妙的色彩之中”它也是在提醒我们在购买衣服时,不能单凭自己兴趣和爱好,要考虑到这件衣服的色彩是否适合自己的肤色。

例如,一位肤色成浅褐色的女青年,到了夏日,由于日晒又加深了肤色,可她却非常喜欢穿与肤色接近的灰色衣服,这种装扮长给人一种疲倦并且不利落的感觉。

失去了女青年原有的朝气。

即使这样,她还不分场合的表现自己的偏爱,无论是看表演,还是去参加聚会,都穿着这样的灰色衣服。

如果这种颜色的衣服穿在肤色明度较高的女青年身上,效果肯定会好的多。

(二)与审美趣味相协调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这“所好”就是人的不同的审美趣味。

如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审美趣味就常常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即使在青年人中,也会由于学识、职业等的不同,造成审美趣味的或大或小之差异: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青年喜欢穿色彩鲜艳,引人注目的颜色,如红、明黄、蓝等。

着能表明他们很新潮,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与之相反的,也有人喜欢穿颜色素雅,色彩单调的衣服,从而显得他们很稳重,严格。

这也就是说活泼者爱用易见度高的颜色,而性格文雅内向人喜欢穿不显眼的服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