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2)汇编
2023最新-《长江之歌》教案优秀9篇
![2023最新-《长江之歌》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63c79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7.png)
《长江之歌》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长江之歌》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长江之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训练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把每一个句子都读连贯,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音量的变化。
重点难点:1、本诗的朗读要求以“正确、清楚”为重点、为基础,音量变化为辅。
2、应重视朗读中的领读示范作用,帮助、鼓励朗读水平低的学生大胆朗读,达到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我们的母亲河吗?同学回答(略)2、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到过或是在电视上见过呢?同学回答(略)3、教师作总结引出新课: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
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4、第一句中:“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备知识点: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8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二、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幻灯片)三、由教师范读来训练学生“正确、清楚”的朗读能力。
1、教师范读前四句,请同学说说老师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2、教师总结如何朗读,然后让学生全班齐读前四句,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
3、运用齐读,散读等朗读全文。
四、听录音朗读1、先听录音,然后跟读。
2、对比同学们自己所读的语气语调,请同学们作一些评价。
3、以个别、分组、全班的形式来朗读。
长江之歌教案(多篇)
![长江之歌教案(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a3607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02.png)
长江之歌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长江概述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长度等。
让学生认识到长江在中国地理、经济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2 教学内容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省份。
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和年径流量。
长江在中国的地理、经济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省份。
通过地图和数据让学生了解长江的长度和流域面积。
通过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感受长江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长江基本情况的理解。
通过作业和测试检查学生对长江在中国的地理、经济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第二章:长江的起源和发展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2.2 教学内容长江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的事实和证据。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长江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通过地图和数据让学生了解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2.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长江起源和发展过程的理解。
通过作业和测试检查学生对长江是中国最长河流的认识。
第三章:长江的地理特征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地理特征,包括河流形态、流域地貌等。
让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3.2 教学内容长江的河流形态和流域地貌。
长江流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长江的河流形态和流域地貌。
通过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感受长江流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3.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长江地理特征的理解。
通过作业和测试检查学生对长江流域多样性和独特性的认识。
第四章:长江的经济价值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经济价值,包括农业、工业、交通等。
让学生认识到长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4.2 教学内容长江的农业、工业和交通价值。
长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长江的经济价值。
长江之歌教案 (2)
![长江之歌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9ec9e29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1.png)
长江之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长江之歌》为教学内容,针对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要求进行设计。
通过了解和学习《长江之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河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唱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长江之歌》的背景和创作意义;•掌握《长江之歌》的曲调和歌词;•理解曲调中的音高、节奏的变化;•学习合唱技巧,掌握合唱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合唱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河流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倡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长江之歌》的歌词和曲调;•培养合唱技巧,掌握合唱的基本要求。
2.教学难点:•理解曲调中的音高、节奏的变化;•融入情感表达,使合唱更富有感染力。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源3.合唱指挥棒(可选)4.乐器伴奏(可选)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长江的雄浑壮美。
2.歌曲导入•引导学生聆听《长江之歌》的旋律,让学生跟随节奏轻声跟唱歌词。
3.歌曲学习•师生共同学习《长江之歌》的歌词和曲调,逐句逐节教学,并进行反复唱练。
•引导学生对歌曲中的高低音、快慢节奏的变化进行分析和理解。
4.合唱练习•引导学生分成不同的声部,进行合唱练习。
老师可使用合唱指挥棒进行指挥,或由学生自行分工指挥。
5.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长江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感分享,或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表达情感。
6.合唱演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安排学生在学校或其他场所进行《长江之歌》的合唱演出。
可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加入观看。
六、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准确掌握《长江之歌》的歌词和曲调;•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是否准确和有感染力;•学生能否按要求进行合唱演出。
2024年长江之歌课文教案长江之歌备课教案
![2024年长江之歌课文教案长江之歌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cbc0a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2.png)
2024年长江之歌课文教案长江之歌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长江之歌》的内容,感受长江的壮丽与伟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朗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教学难点:诗歌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之歌》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长江的壮丽。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长江之歌》。
2.初读诗歌(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理解诗歌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4.分析诗歌修辞手法(1)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5.诗歌鉴赏(1)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这首诗歌的原因。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长江的诗歌或散文。
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长江的诗歌或散文。
2.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了解长江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长江之歌》,让学生感受到了长江的壮丽与伟大,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朗读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之歌》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长江的壮丽。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长江之歌》。
2.初读诗歌(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理解诗歌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二课时1.分析诗歌修辞手法(1)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文《长江之歌》优秀教案
![课文《长江之歌》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d4ce5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3.png)
《长江之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长江之歌》。
(2)能够理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概述课文中描绘的长江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资料,直观地了解长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体会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3. 生僻词语的解释。
4.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的宣传片,让学生对长江有直观的认识。
(2)引导学生谈论对长江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绘长江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拓展:(1)介绍长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长江的诗歌或文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长江的认识和赞美之情。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长江的认识。
2. 收集其他描写长江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欣赏和分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长江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是否有助于学生对长江的理解和欣赏。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c1e63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f.png)
《长江之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的自然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背诵《长江之歌》并理解其含义;(3)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江之歌》;(2)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豪感;(3)教育学生珍惜和保护长江资源,关爱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长江之歌》的内容及主题;(2)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背诵技巧;(3)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长江的自然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江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感受;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4. 诗歌创作法: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长江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的多媒体课件;2. 教学素材:收集与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长江的美丽景色;(2)简介长江的自然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3)提问: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和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江之歌》,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歌的情感;(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阐述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生态理念。
《长江之歌》教案设计(孙爱芹)
![《长江之歌》教案设计(孙爱芹)](https://img.taocdn.com/s3/m/bd074c4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e.png)
《长江之歌》教案设计(孙爱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采用分组合作、课堂演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长江的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2. 教学难点:(1)长江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
(2)如何培养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了解长江的概况。
(2)分组收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文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之歌》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江的壮美。
(2)教师简要介绍长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长江的概况。
(2)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关于长江的资料,拓宽视野。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长江的历史文化背景,分享研究成果。
(2)全班交流,总结长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4. 实践活动(1)分组合作,制作关于长江的手抄报或PPT。
(2)课堂演示,展示各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谈收获,提出保护长江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长江的作文。
2. 调查身边人对长江的了解程度,提出改进措施。
3. 关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了解长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b1ed1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2.png)
课文《长江之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长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3)学会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长江这一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长江之歌》的文本。
2. 与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长江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长江。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长江的了解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主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长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4. 表达与写作:(1)学生分组讨论,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描述长江的景色和特点。
(2)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2)学生分组创作与长江相关的短文或绘画,展示他们对长江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表达和写作环节的运用词语和句式的准确性、流畅性。
3.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023最新-《长江之歌》教学设计【5篇】
![2023最新-《长江之歌》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7bcbe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d.png)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一一、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长江的知识,搜集有关长江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有条件的可播放《话说长江》光碟,听一听、学一学歌曲《长江之歌》和《我的中国心》。
二、导入播放《长江之歌》录音磁带或者碟片,如无条件教师则引导学生回忆《长江之歌》。
初步感受长江的宏伟气势。
引导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心中最强烈的想法是什么,最想对长江说些什么。
三、初读感悟,小组交流自由地读一读这首歌词,把生字新词圈出来,多读几遍,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画上问号,勾画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和同桌或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体会母亲河怀抱的博大和宽广。
四、细读体会,全班交流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需要在全班交流的,讨论全组认为最深的感受,做上记号,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受。
提出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
五、品读探究,升华情感咱们仔细看看这首歌词,它用第二人称,写来十分亲切,大家体会体会。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长江是我们所深深依恋的母亲河,她就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站在我们的身旁,它更是一位坚强有力的母亲,给我们力量。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第二人称的好处。
重点读以下句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有条件的班级,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播放这几句歌词的碟片,引导学生随着旋律练习朗诵这几句。
条件不具备的班级,学生自己练习品读这几句。
教师激情导语:你听到长江惊涛拍岸的声音了吗?你看到长江正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了吗?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让人回肠荡气的歌曲。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499c9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5.png)
《长江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长江”、“源头”、“流域”等。
(3)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长江这一伟大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对长江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展示长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江的壮丽景色。
(2)歌曲欣赏:播放《长江之歌》歌曲,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
2. 课文学习:(1)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
(2)解释生词: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长江”、“源头”、“流域”等。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长江的理解和感受。
3. 深入学习:(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深入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分享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1.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强调学生对长江的敬畏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 编写一篇关于长江的短文,可以是介绍长江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背景或者个人对长江的感受。
3. 调查身边人对长江的了解和认识,收集不同人的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长江景观,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65361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2.png)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选14篇)《长江之歌》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感,品位作者用词,以及相同句式给本首歌词带来的气势。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体会作者语言,抒发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领悟长江的磅礴气势,并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及课文两段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板书设计:长江之歌源远流长——实写哺育挽起赞美依恋历史悠久——虚写灌溉推动赞美依恋教学过程:课前留预习作业,自主解决生字.解词,请同学找到长江的相关资料,找到《长江之歌》的产生背景或是长江之歌的歌曲磁带。
一、激发情感,导人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讲解:出示地图,同学们,(指着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
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2.谈一谈你对长江的了解。
3.《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指导朗读课题。
二、深入研读,理解歌词。
(一)学习第一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说说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气势恢弘、雄壮豪迈,读起来有荡气回肠之感……)领悟歌词基调,参照“我的视角”中丁丁说的话:朗读《长江之歌》,我豪情满怀。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c8ab9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d.png)
《长江之歌》word版教案【可编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的自然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长江的相关知识。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长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资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的自然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2. 教学难点:(1)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省份和注入的海洋。
(2)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的地形地貌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的知识。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长江之歌》。
(2)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之歌》歌曲,让学生感受长江的壮美。
(2)引导学生说出对长江的初步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长江的自然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长江相关资料。
3. 课堂交流:(1)分组讨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省份和注入的海洋。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探讨:(1)探讨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的地形地貌特点。
(2)分析长江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5. 总结提升:(1)让学生谈谈对长江的认识和感受。
(2)引导学生树立保护长江、珍惜资源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绘制长江流域地图。
2. 写一篇关于长江的作文,表达自己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3. 调查身边人们对长江保护的认识和做法,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对于长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设计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ab759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4.png)
《长江之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
(3)学会使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利用互联网、图书等资源,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长江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长江之歌》的文本和多媒体课件。
(2)有关长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名单和活动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长江之歌》。
(2)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如图片、图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的纪录片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长江的雄浑壮美。
(2)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长江资料,展示图片或图书。
2. 朗读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4. 口语表达(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
(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或表演。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一段描述长江的话。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长江之歌》两遍。
2.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并背诵给家长听。
3. 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长江之歌》教案(精选3篇)
![《长江之歌》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20531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f.png)
《长江之歌》教案《长江之歌》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江之歌》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江之歌》教案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唱《长江之歌》,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知道影视音乐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内容分类。
2、过程与方法:聆听、演唱《长江之歌》,感受、体验影视主题歌或插曲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受、体验影视音乐中,喜欢影视音乐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能以赞颂、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长江之歌》。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场景音乐;《猪八戒背媳妇》、电视纪录片《长江之歌》等影视音乐片段。
(1)要求:同学们认真聆听,会唱的跟着哼唱。
(2)问题:这些音乐属于哪个艺术门类?(3)交流:影视音乐。
2、了解影视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分类。
(1)提问:什么是影视音乐?它包括哪些内容?(2)交流:影视音乐就是电影、电视剧中的配乐和歌曲。
歌曲包括主题歌和插曲;配乐包括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
3、教师简介《长江之歌》的有关内容。
二、学唱歌曲(一)教师播放音乐《长江之歌》,学生聆听。
思考:歌曲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它分为几段?交流:歌曲给人以雄伟、开阔、激昂、庄严、抒情、赞美……的感觉。
(二)全体学生有感情朗诵歌词。
(三)学唱旋律1、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用“啦”唱第一乐段的旋律。
(1)了解旋律的基本特点。
问题:请大家观察曲谱的旋律和节奏有哪些特点?交流:四个乐句都是弱起进入。
(2)、学生用充满激情和赞颂的声音唱旋律。
2、学唱第二段旋律(1)教师播放第二乐句旋律音乐,学生用“啦”跟唱。
提问:这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有哪些不同?他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交流:附点音符比较多、音域比较宽广;前后两句给人亲切抒情和精神饱满的感觉。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dbbeb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8.png)
《长江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学会使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写景作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母亲河——长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长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写景作文。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和比喻句子,如“长江是中国母亲的血脉”、“长江是中国的骄傲”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母亲河——长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长江之歌》的文本。
2. 与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长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对长江的了解和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长江的知识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长江之歌》。
(2)学生跟读并背诵课文。
3. 理解与讨论:(1)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长江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关于长江的写作题目,如“我心中的长江”。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 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并准备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是否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以及是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设计
![课文《长江之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64473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c.png)
《长江之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掌握课文中描述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长江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长江之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掌握课文中描述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对长江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长江的壮丽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长江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长江之歌》,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练习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长江之歌》的文本。
2. 长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与长江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历史文化知识。
4. 课堂练习的相关题目和答案。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主题的绘画或摄影比赛,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长江的热爱和赞美。
2023最新-长江之歌 教案(优秀10篇)
![2023最新-长江之歌 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a72ff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d.png)
长江之歌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长江之歌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一《长江之歌》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教学目标应明确、集中,不宜要求过高。
为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写为:①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读正确,每一句话读连贯,并注意音量的变化。
②体会作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这样,看似起点低,但严格要求可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思想教育体现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之中。
2、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把握。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和把握恰当的音量,这三者之中,重点应是把句子读连贯,难点是把握恰当的音量。
因为音量的把握与领会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和难点,应设置训练的阶梯、必要的反复,以便于师生操作。
3、以训练为中心,删除繁琐的讲解。
整堂课应以朗读训练为中心,读的时间应占整堂课的时间,教师的讲解只是适当点拨。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逐步提高。
至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应尽量精简,水到渠成,画龙点晴。
其他如段意的概括、写作特点的分析等等,则一概删除。
4、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
有些教师本身的普通话不够好,朗读水平也不高,那么在教学中更应充分发挥学生中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充分运用教材配套的音带,以及其他辅助手段。
这样既可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又可弥补教师自身的弱点。
朗读训练应采取多种方式,领读、齐读、范读、听录音等等。
一、读准字音1、教师朗读,进行语言示范。
第一遍,学生看课文及汉语拼音;第二遍,学生轻声跟读。
2、着重读准下列几组字。
(1)从走采族赞(平舌音)(2)山春汁长尘纯(翘舌音)(3)奔亲新(前鼻音)(4)丰惊情声清(后鼻音)(5)乳女恋(区分声母r、n、l)(6)哺育磅礴荡涤(生词)(7)(你)的(荡涤)着(轻声)3、选几名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领读。
长江之歌 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5a105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8.png)
长江之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的自然特点,如流程、流域、水文特征等。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长江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长江流域地图,让学生掌握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的自然特点。
(2)长江流域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长江的水文特征。
(2)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观察长江流域地图,分析长江的自然特点。
(2)小组讨论法:探讨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的自然风光、地形地貌等。
(2)地图和图表:呈现长江流域的地形、气候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长江之歌》,让学生感受长江的雄浑壮美。
(2)提问:同学们对长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长江流域地图,观察长江的流程、流域分布。
(2)学生分享观察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长江的自然特点,如流程、流域、水文特征等。
(2)分析长江流域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围绕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江的自然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6. 作业布置(1)绘制长江流域地图,标注长江的主要地形地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1)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历史文化,如长江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长江之歌教案 (2)
![长江之歌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235430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3.png)
长江之歌教案长江之歌是一首描写长江壮丽景色和生动人文的歌曲,适合用来进行语文或音乐教学。
以下是一份长江之歌的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
2.理解长江之歌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
3.通过欣赏和学唱长江之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4.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保护长江的意识。
教学内容:1.长江之歌的歌词赏析。
2.长江之歌的音乐欣赏和学唱。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播放一段关于长江的视频片段或展示长江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讨论对长江的第一印象以及对长江的了解程度。
Step 2:歌词赏析1.给学生分发长江之歌的歌词,并进行阅读。
2.引导学生讨论歌词中出现的地理名词、景色描写和人文背景。
3.解释和讲解歌词中的生字词和意境。
Step 3:音乐欣赏和学唱1.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录音。
2.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欣赏,并观察歌曲的节奏、曲调和情感表达。
3.分段学唱长江之歌,带领学生掌握歌曲的曲调和歌词。
4.组织学生集体合唱长江之歌,并进行多次练习。
Step 4:艺术表现形式1.让学生观察长江之歌的舞台表演视频,体会歌曲的艺术呈现形式。
2.让学生展示他们对长江之歌的艺术表现,可以是舞蹈、画画、演讲等形式。
Step 5:思考和讨论1.带领学生回顾长江之歌的内容,反思自己对长江的认识和感受有哪些改变。
2.引导学生讨论保护长江的重要性和自己应该如何参与到长江保护中去。
Step 6:总结和延伸1.总结和回顾长江之歌的内容和音乐特点。
2.鼓励学生继续关注长江的新闻和发展,并记录在自己的观察日记中。
教学资源:1.长江之歌的歌词和音乐录音。
2.长江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3.长江之歌的舞台表演视频。
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在合唱和艺术表现中的表现和进步。
3.收集学生的观察日记和讨论记录,评估学生对长江的认识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
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教材,导课。
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
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介绍"母亲河"的文章。
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内容,看看都有哪些课文,分别写得是什么内容。
二、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多年之前,有一部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中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播放《长江之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四、指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七、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引导学生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你的视角呢?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八、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课文。
1.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声朗诵,试着背诵。
2.指名背诵。
九、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
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并跟唱。
十、质疑问难。
十一、探究:为什么把"长江"比喻成"母亲"?
十二、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走来东海奔去乳汁哺育臂膀挽起无穷的源泉
远古走来未来奔去清流灌溉力量推动母亲的胸怀
作业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