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合集下载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问:为什么高明的医生能够治疗未病之症?师曰:治疗未病之症,需要看到肝脏的疾病,知道肝脏传递给脾脏,就需要先治疗脾脏的实证。

四季脾王不受邪气的影响,不需要额外补充。

中等水平的医生不了解肝脏和脾脏之间的关系,看到肝脏疾病,却不知道要治疗脾脏实证。

肝脏疾病需要使用酸性药物进行补充,焦苦性药物进行辅助,甘味药物进行增强。

酸性药物进入肝脏,焦苦性药物进入心脏,甘味药物进入脾脏。

脾脏能够伤害肾脏,如果肾脏气血微弱,水分就不能流动。

水分不能流动,心火气就会过旺,从而伤害肺脏。

肺脏受到伤害,金气就不能流动。

金气不能流动,肝脏气就会过旺,肝脏就会自我治愈。

这是治疗肝脏补充脾脏的关键。

如果肝脏虚弱,就需要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补充,如果肝脏实证,就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

经文中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是它的意义。

其他脏器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由于风气的影响而生长。

风气虽然能够生养万物,但也能够伤害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个脏器的元气畅通,人就会健康平和。

外来的邪气和风气会导致人的死亡。

千般疾病难以治愈,但不超过三种情况:第一,经络受到邪气侵袭,进入脏器和肠胃,是内部的原因;第二,四肢和九个孔道,血脉相互传递,阻塞不通,是皮肤外部的原因;第三,房室、金刃、虫兽等伤害。

详细了解这些,就可以治愈疾病。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气干扰经络,适当调整经络,使其流向脏器和肠胃,就可以治疗疾病。

四肢感到沉重和不灵活,就可以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方法,避免九个孔道阻塞。

此外,还需要避免违反法律法规,避免受到动物的伤害。

在饮食方面,需要减少冷热、苦涩、酸辣、甘甜等因素,避免身体虚弱,这样疾病就无法侵入身体的深处。

深处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的地方,是血气流注的地方;表面指的是皮肤和脏器的文理。

问:什么是急需要救治里面和外面的病?师曰:如果医生给病人使用药物后,病人持续腹泻和身体疼痛,就需要急需治疗内部的病;如果身体疼痛后,腹泻得到缓解,就需要急需治疗外部的病。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清·吴谦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十四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饮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意不同,必是错简。

寸口脉浮而迟,服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之,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主卫外荣内虚竭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传,即为消渴。

[按]“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遗。

[注]趺阳,胃脉也。

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消谷也。

火盛消谷,则大便必坚;气盛消水,则小便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传,即为消谷消渴之病。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消也;饮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

上、中二消属热,唯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藏也。

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

故以肾气丸从阴中温阳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集注]程林曰:小便多则消渴。

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

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

肾中之动气,即水中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若肺金清肃,如云升雨而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自无消渴之患。

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荆肺金,肺热叶焦,则消渴引饮,其次如于胃,游溢渗出,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斗,故用桂附肾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何消渴之有哉!沈明宗曰:“男子”二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成消渴者。

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中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治未病的脏腑五常:五行风气:自然界的气候元真:元气或者真气客气邪风:泛指能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疢难:疾病干忤:侵袭或者侵犯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谷饪:饮食五邪:风,寒,湿,雾,饮食厥阳:阳气偏盛至极,孤阳上逆脉脱:一时性脉象乍浮不见之病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所得:适合病人的饮食居处等因素所恶:病人所厌恶的饮食居处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一种筋脉挛急性疾病湿: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暍:伤于暑邪,以发热、自汗、少气、脉虚、尿赤为主症的疾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由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导致,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临床特征狐惑病:感受湿热虫毒,以目赤、咽喉、前后二阴溃烂为特征的疾病阴阳毒:分阴毒与阳毒,与感受疫毒有关,以发斑,咽喉痛为主证声喝(yè):说话声音噎塞鸠眼:其目色赤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是因正气亏虚,复感外邪,邪犯经络脏腑,以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甚者突然晕倒,昏迷不醒为主症的疾病历节病:指肿痛遍历多个关节,甚者关节活动障碍,身体消瘦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喎僻:口眼歪斜盛人:外形肥胖的人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羸弱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因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导致阳气闭阻,血行瘀滞,出现以身体局部麻木不仁为特征的疾病平人:外形看起来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之人面色薄:面色淡白而无华酸削:两腿酸痛不适而肌肉消瘦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马刀:结核生于腋下属瘰疬侠瘿:结核生于颈旁属瘰疬脱气:阳气虚衰干血:积久难解之瘀血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痿特征性表现:反咳吐浊唾涎沫】肺痿:肺叶痿弱不振,以经常咳嗽、咳吐浊唾涎沫,短气为主症的慢性虚弱疾患。

金匮要略 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 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20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3. 【病因-病邪特性】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4.【论治-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 【湿病-基本治法-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优秀文档】防己黄芪汤

【优秀文档】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可能我们不太能了解是什么东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但是我们会觉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别,一听就有想要了解的冲动。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防己黄芪汤是一类中药材,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防己黄芪汤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方源〗《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组成〗防己一两[12g] 黄芪一两一分[15g]去芦甘草半两[6g]炒白术七钱半[9g]。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主治〗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运用
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

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注意事项。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 课件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 课件






一、分类与辨证 (一)四水 【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 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水其脉正沉迟,外证 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 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1) (1)风水 :风水病变主要在肺,为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水气泛溢 肌表,治用发汗法。 风水为风寒侵袭而诱发水肿,其证以头面及腰以上肿较著,如身 体洪肿,或面目肿大,两眼胞微肿,颈脉暴露跳动明显,时时咳嗽, 按其手足上,呈凹陷性水肿,并见发热恶风或恶寒,骨节疼痛或身体 反重而酸,脉浮,或沉滑。 (2)皮水:又名里水,为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湿潴留皮腠之间。 病变涉及脾肺两脏。 皮水突出表现为皮腠水肿,如外证浮肿,按之没指,腹肿满如 鼓状,脉浮。因非外感引起,故不恶风,或不恶寒。治法以发汗为主, 佐以利小便。 鉴别:皮水不恶风;风水恶风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伤寒金匮教研室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概述
水气病即水肿病,以身体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脉沉为 主症。水气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 评热病论》云: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气病名是针对水与 气相互转化的病机而命名,古人云:“水得阳可以化气,气 得阴则化为水”。 本篇根据水气病的病因、病变部位及病变脏腑的不同, 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五脏水、水分、血 分、气分、黄汗等不同类型。前“四水”为水气病的基本证 型。


(3)正水: 即水气本源于肾,病变涉及肺。
其证大腹肿满,腰痛,咳嗽气喘。原文指出:“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 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腹满一症为蒙后省略。 为肾阳虚寒水随足少阴肾脉上逆于肺。(即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素问· 水热穴论》云:“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 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 《巢源》指出:正水有大 腹水肿,四肢小,阴下湿,手足逆冷,腰痛,咳嗽气喘。 (4)石水 即水气沉结于少腹,病变在肾,涉及于肝。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

由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

原书共25篇,原著前22篇,共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用药频率最高是甘草。

首创以病为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和以整体观为指导,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杂病诊疗方法。

名解:元真:指元气、真气。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有如脱出的样子。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胸痹: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心胸部痞闷不舒,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的厉害。

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目窠上微拥:即指两眼胞微肿。

血分:是由于瘀血内阻,气滞水停而形成的水气病,是先有经闭,后有水肿。

水分:是由于水湿停留,泛溢肌肤,阻滞血道而成,是先病水肿,后经水断。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一)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一)(肝虚证治疗)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二)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⑴杂病的基本病机:厥阳独行。

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生的总病机。

⑵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⑵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什么?①内养正气。

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原文】1.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第十四》【组成与用法】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白术三分甘草半两,炙上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医案】1.妊娠水肿初诊:2007年8月6日。

叶某,27岁,妊娠7个多月,发现两下肢水肿半月,呈凹陷性,直至膝下。

血压正常,小便频数,大便软,纳可.舌边稍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健脾行气渗湿。

方剂:防己黄芪汤加味.防己10g 黄芪15g 炙甘草6g 炒白术30g 生姜5片大枣5个天仙藤10g 炒薏苡仁30g,4剂.每天煮服鲤鱼一条。

二诊:2007年8月10日.药后,二下肢水肿已消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5剂,以巩固疗效.2.淋症水肿初诊:2005年8月16日.秦某,50岁,月经已不定期,经量过多,B超发现子宫前壁子宫肌瘤12mm×15mm×18mm,之后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

末次月经7月22日来潮,经量不多,3天净,头痛,眼睑水肿伴下肢凹陷性水肿半月,小便频急疼痛,尿常规检查:白细胞+++。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1)围绝经期。

(2)子宫肌瘤。

(3)尿路感染。

(4)功能性水肿。

治法:清理湿热,益气利水。

方剂:防己黄芪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葵子茯苓散加减.防己10g 黄芪15g 白术12g 炙甘草5g 大枣6个当归5g 浙贝10g 苦参15g 葵子15g 茯苓皮20g 金银花20g 蒲公英20g,3剂。

二诊:2005年8月22日.小便疼痛已除,次数正常,下肢水肿减轻,尿常规检查:白细胞+,胸闷,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加赤小豆30g,7剂.三诊:2005年9月7日。

小便常规检查已经正常,下肢水肿已经消退,心中莫名烦恼,寐难.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匱要略方论》【内容提要】《金匱要赂方论》与《伤寒论》原为一书,名《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

本书简称《金医要略》、《金匱》。

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本书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介绍了不少实用有效的方剂,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书中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

全书共三卷,二十五篇,共有608节条文。

1.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主要论述预防、病因、诊断、治疗等有关问题,为全书的总纲。

17节条文。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论述痉、湿、暍三种病证。

痉为:“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等症状的总称;湿为六淫之一;暍是伤暑证。

三者皆多从太阳开始,重在外感,故合为一篇讨论。

27节条文。

3.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的某些症状类于狐惑,狐惑的某些症状类于阳阳毒,临床上易于混淆。

本篇论述三病的证候和治法,以及鉴别。

15节条文。

4.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以《素问.疟论》为基础,具体论述瘅疟、温疟、疟、疟母等的脉象和方治。

5节条文。

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本篇所论中风系外风卒中之证,即真中风,不包括后世肝阳化风之类中风。

因中风与历节病均有四肢疾患,故合并讨论两病的脉证并治。

同时对历节病与黄汗的异同,也作了辨证。

13节条文。

6.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本篇除2节条文讨论血痹外,其余各节条文皆论虚劳。

18节条文。

·7.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由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同发了肺,均有咳嗽、喘逆症状,故合并一篇讨论。

14节条文。

8.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跑也;豚,即猪。

因本病发病时,自觉气从少腹向上攻冲,有如猪跑,时发时止,止则无迹,故名。

本篇专论奔豚气的证治。

4节条文。

9.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本篇讨论胸痹心痛短气病的病理变化和证治。

10节条文。

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腹满、寒疝、宿食三病症都与胃肠有关。

宿食与腹满有因、证关系;同时又有寒疝绕脐痛的症状,故合为一篇论述其不同症状的不同治法。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填空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填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2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________,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_______,壅塞不通,_________;三者,房室金刃,________,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_______;后身体疼痛,_______,急当救表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___________,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___________,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________,_______,但当利其小便。

18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_________,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________,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_____________,风湿俱去也。

第20条:湿家身烦疼,______________,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___________。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__________,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_________,__________,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________,________,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____________。

金匮要略【古籍精品原文】

金匮要略【古籍精品原文】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目录
卷上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奔豚气病脉证治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卷中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伤寒论》水气辨析

《伤寒论》水气辨析

《伤寒论》水气辨析“水气”始见于《内经》,后世诸医家均有论述,然各医家笔下的水气却有水肿、水湿、痰饮、肾水等不同称谓。

“水气”在仲景《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均有提到,但含义不尽相同。

各医家对水气的注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人通过阅读《伤寒杂病论》的有关资料,对《伤寒论》水气的涵义、致病特点及治疗颇有所感。

1 含义1.1 张仲景之水气《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中详细论述了水气病的分类、发病机理、治法。

该水气病类似于今之所说的水肿,指肺脾肾阳虚、水代谢障碍、水潴留,泛溢于肌肤而致的以颜面肢体浮肿为主症的疾病。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说: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又说: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将水饮停于四肢而使肢体肿重归为溢饮。

《伤寒论》明确提及水气的条文共有四处,有“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证; 有“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的生姜泻心汤证; 有“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的真武汤证; 有“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的牡蛎泽泻散证。

因《伤寒论》有“详于前而略于后”及“详于后而略于前”的特点,水气致病隐含于很多条文当中,如第65条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第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第71、73、74条五苓散证等等。

同样是张仲景的著作,同一名却有不同的含义。

《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却是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

1.2 古代医家之水气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然意义亦有不同。

《素问·评热病论》“诸有水气者,微肿见于目下也”意指水肿; 《意林》卷五引汉·任奕《任子》“木气,人勇; 金气,人刚; 火气,人强而躁; 土气,人智而宽; 水气,人急而贼”,概指五行中的精气; 宋·张虙《月令解》卷九: “鼽嚏之疾,亦水气所成”,概指寒的水气; 汉·华佗在《华氏中藏经·卷中·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中有“十水”的病名。

治痞效方枳术汤

治痞效方枳术汤

治痞效方枳术汤枳术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第32条,由枳实七枚、白术二两组成。

原文指出:“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以水五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枳术汤为治疗脾虚胃滞水停证的常用方,功用健脾导滞,攻补兼施。

方中枳实行气破结而消胀满,白术健脾逐饮利尿,故而本方主要用于心下痞坚伴有小便不利之证的治疗。

金元医家赵以德在《金匮方论衍义》中解释道:“心下,胃上脘也。

胃气弱,则所饮之水而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乃可消痞。

白术健脾强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气。

”《医宗命鉴》也明确地指出:“此里水所作也,似当下而不可下者,以坚大而不满痛,是为水气虚结,未可下也。

故以白术倍枳实,补正而兼破坚,气行而结开,两得之矣,此里水不可下之和剂也。

”由此可以看出,脾虚气滞水停是枳术汤证的基本病机,其主症为心下坚满,状如杯盘,界限清楚;伴有少气乏力,或胃脘疼痛,小便不利,脉沉等症。

心下痞坚、小便不利是应用枳术汤的主要依据。

枳术汤组成虽然只有两味药,但治疗脾胃虚弱、水气停滞所致的痞满证,效果确很突出。

自古至今,很多医家就将枳术汤作为治疗痞满病证的常用方。

《外台秘要》之茯苓饮就是由枳术汤加茯苓、人参、生姜、橘皮而成,具有“消痰气,令能食”的作用,适用于心下痞硬、外形如覆杯、纳少等病证的治疗。

治痞名方枳实消痞丸就是李东垣在此方基础上化裁而成(《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

方中枳实用量倍于白术,意在以行气消痞为主,兼以健脾祛湿,主治以脾虚气滞水停为主要病机的痞满证。

李东垣《脾胃论》中所载枳术丸实际上是枳术汤剂型的改变,方中白术用量倍于枳实,主治以脾虚气滞为主要病机的痞满证。

浙江国医大师何任先生常用枳术汤治疗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症等所致的痞满证。

一男性病人,脘腹胀滞,食后益甚,自觉按之有坚实感;何任用枳术汤送服补中益气丸;3剂后脘腹痞塞减轻,10剂后基本痊愈(《金匮要略新解》)。

14水气病第十四

14水气病第十四
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腹满)自喘。 特点:发病较缓,腰以下肿。 治法:温肾化水。
最新课件
17
讲解
石水
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凝结于下焦。 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特点:发病较缓,下肢肿甚,连及腹部,少腹
硬满如石。 治法:温阳散结。
最新课件
18
四水比较
证名 风水 阳 皮水
正水 阴
石水
病位 表中之表 表中之里 里中之表 里中之里
最新课件
43
第5条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 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 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 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最新课件
44
讲解
论皮水夹热证治:
主症: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 水液不循常道输布
治法:发汗散水,兼清郁热 方药:越婢汤加术汤
最新课件
45
分析
❖ 一身面目洪肿 ❖ 小便不利 ❖ 脉沉
冷,面瘦 ❖ 心肺两脏属阳位上在表,以身肿重为主 ❖ 肝脾肾三脏属阴位下在里,均有腹大
最新课件
22
二、脉证与病因病机
❖ 感受外邪,水为风激(2)
❖ 肺失通调,肾虚水泛(9)
❖ 脾肾阳虚
(12)Βιβλιοθήκη ❖ 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司(19)
“血不利则为水”
❖ 其他:以脉论病 (6、7、8)
最新课件
23
第20条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 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 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 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茯苓六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最新课件
49
病机为皮水气虚阳郁
❖ “皮水为病” ❖ 四肢肿 ❖ 四肢聂聂动 ❖ 小便不利 ❖ 脉沉

第58讲:第十四篇:水气病

第58讲:第十四篇:水气病

黑板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概述二、原文分析第3条论风水机理与脉证“中有水气”寸口脉浮─发热→沉滑:肿势增剧(发病)面目肿大:头面先肿,以目窠肿甚┌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其颈脉动,时时咳:水渍于肺,肺失宣发(胃)人迎脉第5条皮水证治寸口脉亦浮→脉沉肿势加剧一身面目洪肿┬脾失健运┬水湿潴留于皮里(中)└肺失通调┘小便不利兼有郁热风水、皮水的异同点第1条(肾)正水──脉沉迟,外证自喘┬腹满└肿甚石水──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肝肾阴寒凝下焦,结于少腹第9条论水气病之病因病机第19条1.寸口脉┬沉:水┐肺气不宣┐肺失治节肺└迟:寒┘阳气被寒所阻┘↓水肿2.趺阳脉──伏┬脾气衰→鹜溏└胃气衰→身肿(肾之关门不利)(脾胃)衰弱→水谷不化3.少阳脾──卑(弱)(三焦)4.少阴脉──细┬男子→小便不利(肾)肾虚血少└女子→经水不通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上一次课,我把十四篇概述讲完之后,讲了原文第1条的前半部分,就是风水和皮水的主要脉证。

今天,我接下来,把风水和皮水的情况,给大家复述一下,然后,再横穿一下,原文的第3条、第5条,作一下风水、皮水的鉴别,之后,再讲正水和石水的脉证。

关于“风水,其脉自浮”,这就是说明在感邪方面,外邪是风邪,然后和水邪互结,结于表,因此脉浮,即风邪阻滞于肺卫,所以,它脉见浮象,“外证骨节疼痛”。

我给大家补充了,若水湿在肌表,除了疼痛,还应该身体痠重,得有沉重感。

“恶风”,是风邪所致。

“皮水,其脉亦浮”,在脏腑辨证上,如果说和风水的区别,它不感受风邪,感受的是湿邪,因此,在脏脏辨证上,是归属于脾和肺。

这个脉浮也是说皮水初起的阶段,也是在表,因此,脉浮。

“外证胕肿”,这个月肉旁的“胕”,和我们现在写的三点水的“浮肿”,音、义完全相通。

那么,我给大家补充的,是提足旁的“跗”,来证明它的浮肿,是从下肢先肿,或者是说肿于足踝开始,或足踝肿甚,“按之没指”,这说明有一种可凹性的水肿,这是皮水。

【《金匮要略》白话版】14水气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4水气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4水气病脉证并治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老师说:水气病可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

风水病的症状是:恶风,周身骨节疼痛,脉浮等;所谓皮水,可以见到肢体浮肿,如果用手指在浮肿的皮肤上轻轻按压,被按的地方就凹陷下去,许久不能还原,不恶风,腹部膨隆如鼓,口不渴,脉也呈浮象;这两种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正水的症状表现是:气喘、脉沉迟;石水则腹部胀满,但不喘,脉沉;黄汗病可见全身发热,胸中满闷,四肢头面皆肿,脉沉迟,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经久不愈,势必生痈作脓。

二、病人的脉象浮而洪,浮是说明受了风,洪则表示水气盛,风邪和水气两相搏击,若风邪强于水气,那么身上就会发风疹,身痒,痒是风邪向外透达的表现,称为泄风。

病久不愈,便会成为疥疮类的皮肤病;如果水气强于风邪,发展下去,便会发生水肿,身体难以俯仰。

如若风邪与水气纠结不散,那么病人便会全身肿胀,直到发汗才会痊愈。

怕风是说明皮表阳虚,这就是风水病。

如果病人不恶风,小便通利,但上焦有寒,口中涎沫多,这就是黄汗病。

三、寸口脉象沉滑的患者,因为体内有水气,所以面目均肿大,身热,这还叫作风水病。

察看病人两眼泡微肿,象睡眠后刚起来的样子,颈前结喉两旁的脉管有明显的跳动,时常咳嗽,按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下去,不能很快还原,这也是风水病。

四、太阳病,脉象浮紧,按理应当有骨节疼痛,现在反而不痛,而是感到身体痠重,口不渴,此时及时发汗即可痊愈,这也叫风水。

如果有恶寒症状,这是由于皮表卫阳极虚所致,属于过度发汗引起。

患者只感觉口渴而不恶寒的,叫做皮水。

如果患者感到身冷并且周身浮肿,病状就象周身麻痹一样,胸中憋闷不能进食,疼痛却局限在一处,傍晚时躁扰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叫黄汗病。

如果病人感到关节部位疼痛,咳嗽气喘。

口中不渴,这种病叫脾胀。

病人表现为浮肿,此时用汗法取汗可使疾病痊愈。

可是患了以上各病,如果伴有口渴而且腹泻,小便频数的,就不可用汗法治疗。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方论》必背条文65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0.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3.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
邓银华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
【年(卷),期】2013(044)002
【摘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1]第30条'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乃为水气病主要治则之一,意为阴阳气血得以调和,人体正气方能内外上下周身畅行,若遇邪气(水湿、寒饮、痰浊等)阻滞经络,大气必不得行.大气不转,气结不散,为'气分'的内在病机[2].因此,调其阴阳,行其大气乃水气病主要治则也.【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邓银华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拱墅区康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杭州3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于临床
2.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
3.从“圆运动”理论解析水气病“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机理
4.小议"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5.从"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理论分析癌病病机治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水气病辨证
1.太阳伤寒、风水、皮水、黄汗、肺胀辨证 [ 原文 ]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痛,身体反 重而痠,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 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燥不得 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4) [提要]本条论述水气病的辨证及治疗原则。
(二)皮水 1.皮水郁热证
[原文]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 小 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 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5) [提要]本条论述皮水挟热的证治。 1. 病机:肺失宣化,脾失运化,停水外溢,内兼 郁热。 2.主症: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口渴咽痛 3.治则:宣肺健脾,利水清热。 4.方剂:越婢加术汤。


水气病分有分类、病机 、主症 、 主脉 、治则 、证治等内容。
1、分类及病机
风水——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水液内停,泛 溢肌肤。 皮水——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液内停,泛 溢肌肤。 正水——肾阳不足,水液内停,停水射肺。 石水——肾阳虚衰,寒水凝结,停水外溢。 黄汗——水湿郁表,湿郁化热,湿热互结。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本篇专论水气病的辨证论治。 一、概念:水气病即水肿病,是因肺脾肾三脏功 能失调,水液内停,泛滥肌肤所致。此外,该 病与三焦及膀胱的功能失调也有密切关系。 二、分类:张仲景将水气病主要分为风水、正水、 皮水、石水、黄汗五种。 三、治疗:张仲景提出了发汗、利小便和攻逐水 邪三大法则。
4.皮水阳郁证
[原文]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27) [提要]本条论述皮水的证治。 1.病机:水湿内停,阻遏阳气。 2.主症:浮肿,四肢厥冷,小便短少。 3.治则:利水通阳。 4.方剂:蒲灰散。
(三)黄汗
1.湿热内郁证
[原文]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 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 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 芍桂酒汤主之。(28)
1. 气分病的概念:气分病是指由于气血不足, 阳虚寒盛,致使气机凝滞,水湿停留之证。 2. 主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见 31、32条) 3. 兼症: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骨 痛、肌肤不仁。 4.治则:调其阴阳,温运阳气,化气行水。
三、治法
(一)利水、发汗法
[原文]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 [提要]本条论述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水气病的治疗原则是:腰以下部位水肿当利小 便;腰以上部位水肿的当发汗。
1.辨证 ( 1 )太阳伤寒证的特点是:发热,恶寒,无汗, 骨节疼痛,脉浮紧。 ( 2 )风水的特点是:身体浮肿酸重,恶风,脉 浮。 ( 3 )皮水的特点是:身体浮肿,但不恶风,脉 沉或浮。 ( 4 )黄汗的特点是:身体浮肿疼痛,汗出色黄 如柏汁,胸中窒闷或疼痛,暮燥不得眠。 (5)肺胀的特点是:咳喘,甚至浮肿。 2.治疗原则:上述病证均可用汗法治疗。 3.禁忌:津液损伤者,禁用汗法。
(四)水病及血,血病及水
[原文]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 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 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 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19) [提要]本条从寸口、趺阳、少阳、少阴等脉的变化, 论述水气病发生的病机和证情。 1. 水气病的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运化,肾失温化, 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内停,泛溢肌肤。 2.血分的特点:先有经闭,后有水肿。
2.皮水郁表证
[原文]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二十五) [释义] 本条论述皮水的两种治法。皮水是由脾阳虚不 能运化水湿,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留,泛于 肌表而成。皮水湿郁化热,一身面目黄肿者,可用越 婢加术汤,宣肺健脾,清解郁热,而行水湿;若水湿 停于肌表,无热而身肿者,可用甘草麻黄汤,内助脾 气,外散水湿。本条所述同一皮水而设两方,属同病 异治。但越婢加术汤证兼有郁热,而甘草麻黄汤证则 无热象。
(四)气分病 1.阳虚水凝证
[原文]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 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31) [提要]本条论述脾肾阳虚的气分病证治。 1.病机:脾肾阳虚,阴寒内聚,水湿停滞。 2.主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兼有手足逆 冷,身冷恶寒,骨节疼痛,四肢麻木不仁。 3.治则:温阳散寒,宣散水饮。 4.方剂: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1.病机:黄汗初期,水湿郁表,郁热不甚,湿邪偏盛。 2.主症:肌肤浮肿,汗出色黄,腰以上汗出,腰髋部 疼痛、沉重,不能饮食,烦躁,小便不利。 3.治则:解肌祛湿、调和营卫。 4.方剂:桂枝加黄芪。 5.黄汗病与历节病的鉴别:黄汗病两胫自冷,历节病 两胫发热;黄汗病为全身出黄汗,历节病为关节周 围出黄汗。 6.黄汗病与虚劳病的鉴别:黄汗病的特点是汗出色黄 如柏汁,虚劳病的特点是食后汗出,或盗汗,汗色 不发黄。
[提要]本条论述黄汗湿热入营证的病机与证治。 1.病因:表虚感受湿邪。 2.病机:黄汗日久,湿邪化热,湿热互结。 3.主症:浮肿、汗出色黄、发热口渴。 4.治则:散水除湿,兼清营热。 5.方剂:芪芍桂酒汤。
2.水湿郁表证
[原文]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 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 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 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 枝加黄芪汤主之。(29) [提要]本条论述黄汗水湿郁表证的证治及与历节、劳气 的鉴别。
2.风水证治
(1)风水表虚证 [原文]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 之。腹痛加芍药。(22) 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 [提要] 本条论述风水表虚的证治。 1.病机:表气已虚,复感风邪,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2.主症:汗出,恶风,身肿,身重,脉浮。 3.治则:益气固表,利水疏风。 4.方剂:防己黄芪汤。
二、分类与辨证 (一)四水与黄汗
[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 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 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 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 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 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 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1) [ 提要 ] 本条论述水气病的分类及脉证,指出风 水与皮水的: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 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 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 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 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 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 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 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30) [提要]本条论述气分病的病机、脉证和治则。
1.风水 (1)病机:感受风邪,肺失宣降,停水外溢。 ( 2 )主症:全身浮肿,脉浮恶风,汗出而喘,骨 节疼痛。 (3)治则:疏风散水。 (4)方剂:杏子汤。 2.正水: (1)病机:肾阳不足,水气停留,上逆于肺。 (2)主症:腹满,喘息,脉沉小。 (3)治则:温经发汗,祛水平喘。 (4)方剂:麻黄附子汤。
(二)峻下逐水法
[原文]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 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 绝者,有水,可下之。(11) [提要]本条论述水气病可下之证。 1.病机:水气结实,邪气壅盛。 2.主症:腹部水肿,二便不利,眼睑浮肿,面目 鲜泽,如有卧蚕状,脉沉伏。 3.治则:峻下逐水。
四、证治 (一)风水
3.皮水脾虚证
[原文]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 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24) [提要] 本条论述皮水脾虚证治。 1.病机:脾阳虚弱,水湿内停,停水外溢。 2.主症:全身浮肿,四肢肿甚,聂聂而动,小 便不利,兼食少气短,饮食不消。 3.治则: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4.方剂:防己茯苓汤。
(2)风水挟热证
[原文]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 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 [提要]本条论述风水挟热的证治。 1.病机:风邪外袭,停水外溢,兼夹郁热。 2.主症:脉浮恶风,全身浮肿,口渴自汗。 3.治则:疏风散水,兼清郁热。 4.方剂:越婢汤。
(3)风水本证与正水的治疗
[原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 浮者 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26) [提要] 本条论述风水与正水的不同治法。
2.血分与水分辨证
[原文]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 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 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 故?去水,其经自下。(20) [提要] 本条论述血分与水分的辨证。
1.辨证: ( 1 )血分的病机是瘀血内阻,气滞水 停,泛溢肌肤;主症为先有经闭,后见 水肿。 ( 2 )水分的病机是水液停留,泛溢肌 肤,阻遏血道;主症为先病水肿,后见 经闭。 2.预后:水分易治,血分难治。
1.分类: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 2.风水 (1)病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水液内停,泛溢肌肤。 (2)主症:全身浮肿,尤以上半身为甚,骨节疼痛,恶风,脉浮。 3.皮水 (2)主症:肌肤浮肿,腹胀腹肿,脉浮或沉,但无恶风症状。 4.正水 (1)病机:肾阳不足,水液内停,停水射肺。 (2)主症:少腹肿满,气喘,脉沉而迟。 5.石水 (1)病机:肾阳虚衰,寒水凝结,停水外溢。 (2)主症:少腹肿满石硬,脉沉。 6.黄汗 (1)病机:水湿郁表,湿郁化热,湿热互结。 (2)主症:身热,胸满,四肢、头面浮肿,久则形成痈脓。 7.风水与皮水的治疗原则:发汗去水。
一、病因病机 (一)风水相激 肺气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