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骶骨肿瘤切除后重建的临床进展【摘要】骶骨肿瘤相对少见,辅助治疗效果不确切。全骶骨肿瘤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全骶骨肿瘤切除常常导致骨盆环不稳,因此,术后如何重建腰骶稳定性是手术治疗骶骨肿瘤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文献已报道多种重建方式,包括三角框架重建装置,髂骨棒和髂骨螺钉,改良Galveston,假体置换等。作者就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重建方式及术后评价进行综述。

【关键词】骶骨;肿瘤;腰椎;骨盆;重建

Abstract:Tumors of the sacrum are rare. The valve of adjuvant is uncertain,and en bloc tumor resection remains the primary mode of treatment. But en bloc tumor resectiong often leads to unstability of the pelvic ring. Therefore,the most factor providing the successful outcome in the management of sacral tumor is how to establish stability in the lumbo-sacrai junction. The various spinopelv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r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includes various methods triangular frame reconstruction,or lilac rod or iliac screw fixation,modified galveston,custom-made prosthesis and so on.The authors review the modes of reconstruction after sacral tumor resection and discuss the outcomes.

Key words:sacrum; tumor; lumbar; pelvis; reconstruction 骶骨肿瘤在临床上相对少见,而原发性骶骨肿瘤也仅占脊柱肿瘤

发病率的7%[1],且种类繁多。其中以脊索瘤为最常见,其次为骨巨细胞瘤和神经鞘瘤,且绝大多数患者对化疗放疗不敏感,因而目前骶骨肿瘤的首选为手术治疗。骶骨的解剖结构复杂,它不仅是骨盆环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还有支撑腰椎的功能,因而骶骨如缺损将对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近年来对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是否进行骶骨重建一直存在争论。以往对于大部分患者在行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没有进行骶骨重建,因此患者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脊柱和骨盆之间的肌肉和瘢痕组织会逐渐形成悬吊带限制脊柱的下沉。随着近年来脊柱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许多医生对于全骶骨切除后同时进行了内固定手术,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目前趋向外科手术治疗且总成功率已在不断提高。因此,本文就全骶骨切除术后重建方式及术后评价进行综述。

1 腰骶髂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

骶骨上共有三个关节,即上面的腰骶关节,下面的骶尾关节及两侧的骶髂关节。腰骶关节位于骶髂关节的前方,由于骶骨的向前倾斜,通过腰骶关节处下传的重量作为一种旋转力传递全骶骨的上层表面,这种旋转力量向前至骶骨岬部,向后至骶骨的顶端。这种潜在的旋转轴被认为通过S2节段的中心。数种骨性和韧带的约束力使得这种旋转趋势得到限制。在限制骶骨上层末端作用最强的韧带是骶髂骨间和骶髂后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限制骶尾骨的末端向后倾斜,髂腰韧带限制L5向前下移位。

骶髂关节含有滑液结构位于骶骨与髂骨的关节面之间。骶骨的关

节面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厚的透明软骨。髂骨的关节面覆盖一层薄的纤维软骨,髂骨与骶骨连接处有一个耳装面结构。骶髂关节的末端在S2水平,关节面之间的不规则互补结构增加了关节的机械稳定性。当站立或坐位时骨盆上方人体的重量通过L5到骶骨,然后至骶髂关节,它在传递力量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骶髂关节骨盆与脊柱联系在一起。完整的骶骨切除术意味着切除了大部分的骶髂关节和髂骨,这样就破坏了这种联系,结果导致了该处的不稳定和反复的腰背痛。因为病人不能在站、走、坐时负重,所以恢复这种稳定性将很有前景[2]。

从性质上来说,骨盆弓可分为承重弓和连接弓2种。承重弓即股骶弓和坐骶弓,前者起于髋臼,上行经髂骨至骶骨,站立时承受体重;后者起于坐骨结节,经坐骨支和髂骨后部至骶骨,坐位时承受体重。联结弓在骨盆前面,一方面借耻骨体及上支与股骶弓相连,另一方面借耻、坐骨的下支与坐骶弓相连,这两种联接均能稳定及加强股骶弓及坐骶弓。骶骨是骨盆两个承重弓的共有结构,身体的重量向下传达时,重力至骶骨底和骶骨上3节,以后经髂骨,站立时身体重量传达至髋臼和股骨,坐位时则传达至坐骨结节[3]。故骶骨全切除会造成骨盆两承重弓结构的破坏,力线的中断,使腰骶髂之间失去稳定性。

2 重建指征

Gunterberg等通过实验证明:如果骶髂关节的1/3切除,骨盆环承受力将减弱30%;如果经S1、2间截除,骨盆环承受力将丧失50%,但仍能承载生理负荷。由此得出结论:只要保存骶髂关节50%(保留S1

节段的上1/2完整),则骨盆环仍可保持稳定,也就能够满足患者站立、负重和行走的需要。可见,骶髂关节面破坏不大的骶骨低段切除,可以不必重建,而全骶骨切除时骶髂关节面完全破坏,从稳定性的角度考虑术后应当进行重建。

3 重建方式

3.1 早期重建术

1988年Shikata等最早对两例骶骨肿瘤施行全骶骨切除后重建。他们用一根钢丝将两侧髂骨尽可能靠拢,并把第5椎体向下移3 cm,将两根骶骨棒插入两侧髂骨之间,其中1根贯穿L5椎体,另1根插在前1根尾端,然后用哈氏钩棒系统连接后面一根骶骨棒与脊柱,随后用钢丝加固该装置,并在腰椎和骨盆之间大量植骨融合,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14、26个月达到骨性融合。但由于将骶骨棒固定在相对欠坚固的髂骨翼上,所以无法提供稳定的支持,且限制脊柱轴向旋转的稳定性也较差。随后Tomita等采用CD钩棒来代替哈氏棒,尽管CD钩棒装置是优于哈氏棒,但还是不能很好地限制脊柱轴向旋转性。再后Santi等用2根大斯氏针代替骶骨棒并联合CD装置来稳定脊柱和骨盆,用自体骨移植于第5椎体与两侧髂骨之间,但却出现脱钩、斯氏针退出等并发症。Blmter等先将2枚通过钢板互相连接的髂骨螺钉分别拧入两侧髂骨以横向稳定骨盆,然后再将髂骨钉与上方利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脊柱内固定器连接,该内固定与前述方法相比,既避免了脱钩的危险。又可提供更牢的轴向稳定性。但此方法仅从后方固定两侧髂骨,而缺乏前述双重骶骨棒的横向稳定性,所以不能阻止两侧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