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正式《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请为下面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出40字)(3分)
近来,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 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旳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种“太 阳系”行星旳照片。这颗系外行星旳体积是太阳系最大 行星(木星)旳5倍,温度是它旳10倍。这颗系外行星 围绕一颗年轻旳棕矮星与行星极难区别。天文学家早先 说过他们发觉了一种距离地球230光年旳物体围绕棕矮 星运动,亮度仅为后者旳1/100。但他们不能拟定这个物 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营旳系外行星。可今 年早些时候旳观察报告根据它一年来旳运动轨迹证明, 这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 外行星旳照片。
答案:美国科学家探测到甘氨酸特有信号。
导结:
导结:本节课你学到什么?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方明珠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目旳】
1.了解新闻旳特点。 2.掌握拟写新闻标题、导语旳措施和概括 新闻内容。 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情怀。
【导学要点】
掌握拟写新闻标题、导语及概括新闻内容 旳措施。
新闻知识
1、概念: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旳有社
会意义并引起公众爱好旳事实旳简短 报道,真实性、时效性、文字少、篇 幅短小是其基本旳特征。 2、新闻旳体裁分类: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和报告 文学
主体:(2-10)详细论述了英殖民者
旳告别仪式
结语:(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海上去
合作探究: 读课文,按照构成新闻旳要素简述本文旳 内容。
要求:先自己思索,再小组讨论,小组派出一 种代表讲话。
本文记述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 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及英国王储查尔斯和 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 家游轮撤离香港旳最终历史时刻 。
2024年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2024年语文《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3. 教学设施,如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进行预测。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3.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4. 语言特点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如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短文。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总结,强调其中的重要观点和知识点。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拓展思考,如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或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别了不列颠尼亚自18世纪初开始,不列颠尼亚已经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王国。
它的帝国之广,政治之稳,以及文化之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
然而,对于当今的我们,不列颠尼亚已经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传奇”。
在世界大战期间,不列颠尼亚曾经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败,这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式微。
经过战争的延续,英国政府不得不缩小自己的势力范围,放手让其它国家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列颠尼亚的逐渐退出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个被誉为国际贸易航运中心的岛国。
如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度发展,英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在国际政治和文化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伦敦,作为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人口,他们在这里追寻自己的梦想。
而英国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育体系成为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热点。
然而,即使是作为新兴强国的英国,也还有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社会分化问题、城市发展问题、少子化问题等等,都是英国当前所需要解决的难题。
此外,英国的脱欧问题和英欧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众所周知,英国面临的渗透和恐怖主义威胁仍然在威胁着它的安全和稳定。
不过,相信在英国这个大熔炉中,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成长、学习、工作和创业,将会为英国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发展份额。
英国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辉煌,成为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和活力的国家。
生活在这个国度中的人们,将一起携手迎接未来,共同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未来而奋斗英国历史悠久,经历过鼎盛和衰落,但它的影响力在国际政治和文化领域中仍然不可忽视。
如今,英国作为一座国际化城市和优秀教育和研究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追寻自己的梦想。
同时,它也面临着城市发展、社会分化、少子化等一系列问题。
英国将努力解决这些难题,继续为世界做出贡献。
在这个多元化、包容性和活力的国家中,我们相信英国将在未来绽放出新的辉煌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别了不列颠尼亚很多人知道不列颠尼亚,它是大不列颠岛的七个主要岛屿之一,在英国位于北方。
2024年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香港回归的关注和认同。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别了不列领尼亚》是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描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和场景。
课文通过详细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和中国政府接收香港的情景,展现了香港回归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关键词语和句子:(1)关键词语:香港回归、不列领尼亚、英国、中国政府、1997年7月1日、历史时刻。
(2)重点句子:描述英国国旗降下和中国国旗升起的句子、描述香港市民欢庆的句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和表达:(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写作和报告:(1)学生写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小作文,表达自己对香港回归的理解和看法。
(2)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二、整体感知 构,归纳文章 览课文,划分段落,归纳中心。 回答预设:
课文
中心和写作特
文章结构:
色。
(一)导语:(第 1 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
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
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点评本文写作特色:
(二 0 主体:(2—10 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
(1)新闻事实与背景资料相融合, 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与有关背景资料。
感。
个场景。
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 6 点 15 分,在添马舰军
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
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
4 / 12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 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 月 1 日零点 40 分,查尔斯王 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英国统治了 156 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
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标志:
问题 4:本文适当运用了背景材料, ①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请找出来,体会它们在文章的作用。 ②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7 / 12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
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外作业
(一)课后练习题 1、2、3 (二)继续完成一点通学案课后检测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知道英国殖民者在中国香港的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运用史料分析法,了解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运用辩证思维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评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香港回归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香港回归谈判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
(2)如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香港回归的关注。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别了不列领尼亚》具有历史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让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总结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史料实证:(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香港回归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的史料。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5. 历史解释:(1)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评价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四、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通过阅读文章加深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
2.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
4.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3. 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2. 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香港回归有什么了解?香港回归对我国有什么意义?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人物刻画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品味语言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等。
2. 学生举例分析,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延伸性问题:香港回归后,我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
2. 学生能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4. 学生能联系实际,谈谈香港回归后我国的成就。
六、深入分析教学内容:1. 分析新闻中的象征意义,如“不列领尼亚”的象征意义。
2. 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的象征元素,如“不列领尼亚”的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象征意义的表达效果。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小组探究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探究新闻中的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掌握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过程,以及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史料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中英谈判过程、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2.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关于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香港回归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同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详细讲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中英谈判过程,以及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3.5 情感升华通过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祖国的繁荣富强是每个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历史与社会》等相关教材。
5.2 多媒体资源香港回归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5.3 网络资源关于香港回归的中英谈判过程、历史背景的资料。
5.4 历史文献香港回归相关的历史文献、报道。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香港回归事件的真实感受。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2024年《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3)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未来。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别了不列领尼亚》全文2. 教学重点:(1)文章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2)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别了不列领尼亚》这篇文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2)要求学生标注生词和不懂的部分;(3)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问题;(2)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汇报讨论成果,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解答;(2)详细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
5. 实践环节:(2)选取优秀心得进行展示和点评;(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习效果。
四、作业布置1. 抄写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香港回归的历史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
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与背景知识1.1 课程导入播放纪录片《别了不列领尼亚》片段,引导学生关注英国脱欧的主题。
1.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英国脱欧的背景和历程,包括公投、谈判和告别仪式等。
第二章:英国脱欧的影响2.1 经济影响分析英国脱欧对英国及欧盟经济的潜在影响,如贸易、投资和金融市场等。
2.2 政治影响探讨英国脱欧对英国政治格局的影响,如保守党政府、苏格兰民族党等。
2.3 社会与文化影响讨论英国脱欧对英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移民政策、多元化和英国身份认同等。
第三章:英国脱欧后的国际关系3.1 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分析英国脱欧后与欧盟的关系发展,如贸易协议、安全合作等。
3.2 英国与北约的关系探讨英国脱欧后与北约的关系变化,如国防合作、国际使命等。
3.3 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讨论英国脱欧后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发展,如美国、中国等。
第四章:英国脱欧后的国内政策调整4.1 移民政策分析英国脱欧后移民政策的变化,如欧盟公民身份、非欧盟移民等。
4.2 贸易政策探讨英国脱欧后贸易政策的调整,如全球自由贸易协议、英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等。
4.3 金融服务政策讨论英国脱欧后金融服务政策的变化,如金融监管、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等。
第五章:英国脱欧的未来展望5.1 英国政治发展预测英国脱欧后政治发展的趋势,如下一次大选、苏格兰独立公投等。
5.2 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发展探讨英国脱欧后与欧盟的关系发展趋势,如未来的贸易合作、政策协调等。
5.3 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讨论英国脱欧后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如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参与等。
第六章:英国脱欧后的法律与司法体系6.1 欧盟法律的脱离分析英国脱欧后如何处理欧盟法律的继承问题,以及英国法律与欧盟法律的差异。
6.2 司法体系的调整探讨英国脱欧后司法体系的变化,如欧洲法院在英国的地位、国内法院的职责等。
6.3 数据保护与隐私权讨论英国脱欧后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的政策变化,如与欧盟标准的差异、adequacy decision 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随着教育的不断升级,我们的教学理念也随之不断变化。
我们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此,我设计了一堂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高一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专业知识和个人魅力。
一、课前准备在上课之前,我会准备好课件、板书、录音等教学工具,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同时,我也会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不列颠尼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了解不列颠尼亚对于英国文化的影响,探究它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个人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列颠尼亚是指英国群岛周围海域及其连接大陆的陆地。
它的文化深受不列颠王国、罗马帝国、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等的影响。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左右,是英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不列颠尼亚对于英国文化的影响不列颠尼亚在英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对于英国的语言、音乐、工艺、艺术、文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便蕴含着不列颠尼亚文化的特征。
此外,不列颠尼亚还对于英国人的思想观念、信仰体系、礼仪规范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不列颠尼亚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不列颠尼亚在人类历史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和贡献。
例如,在铁器时代,不列颠尼亚的“汉普敦焦土圈”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遗址之一。
此外,不列颠尼亚对于航海和贸易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从而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4. 综合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通过对于不列颠尼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综合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列颠尼亚对于英国文化的影响和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板书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2)如何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香港回归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和思考。
3. 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详细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展开对香港回归意义的讨论。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香港回归对国家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香港回归意义的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关键内容,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会筛选信息。
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理解新闻报道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片段,引出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知识讲解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
2、新闻的结构标题: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对导语进行展开和补充。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
结语:新闻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对新闻进行总结。
(三)文本分析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别了”表达了一种告别和结束的意味。
“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皇家游轮,也象征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标题简洁而富有深意,突出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3、分析新闻的导语部分,明确其作用。
导语:“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作用:点明了新闻的核心事件,即英国撤离香港,引起读者的兴趣。
4、分析新闻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
4 时 30 分,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4 时 40 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 时15 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材概述】《别了,“不列颠尼亚”》写的是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做到客观真实与香港回归的欣喜自豪之情的有机融合。
如新颖的题目,一语双关;巧妙的场景编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借助环境烘托,借景寓情,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体裁的结构。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3.学习品味课文在客观真实记录事件的过程中,巧妙含蓄地表现情感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体会背景材料的作用。
2.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激发情感“香港知多少”(请学生谈对香港的了解。
教师幻灯片简介香港被英国侵占到回归的历史。
)附:香港被占领的经过: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使主权。
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
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
同年10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案篇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学习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2. 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理解文本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重点讲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风格,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新闻特写的特色。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实践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4. 归纳小结: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总结新闻特写的特点和技巧,同时强调本课的难点和重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教师对新闻特写的基本概念、特点、写作技巧等进行讲解。
2. 练习法:提供一些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
3.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提供一些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新闻特写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写作练习。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软件: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教学PPT。
3. 工具:准备一些小测验用的纸张和笔。
七、结论本课通过对《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并通过实践练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对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的回顾,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关注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您浏览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正文如下:《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激发同学爱国情感。
2、让同学领悟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同学品尝、观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的关心:1、播放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2、在网上搜集香港回归的新闻。
教学流程:一、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长度5分钟左右)。
2、同学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老师提问: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同学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激发同学爱国热忱:中华民族曾经拥有四大制造,大唐盛世的骄人成果,但由于晚清X府闭关自守、脆弱无能,自从1840年英*动了X_站斗以来,中国成为*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国*割据占据。
1949年,*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照旧被割据,随着*开放的深化进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
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全部炎黄子孙兴奋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全部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3、课题引入:怎样去报道这一具有宏大历史意义的大事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大事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D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二、争辩本文写作特点,赏析精彩之处:1、课前预习:要求同学自己分析争辩,看一看本篇新闻有何特点,做好旁批。
2、课堂具体做法:老师提示同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题目、选材、选取的角度,场面描写,语言特点。
先让同学分小组争辩沟通5分钟,后由各小组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把同学发言的要点板书到黑板上。
3、板书设计:①题目:拟人手法,突出傲慢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形势如何? 明确: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 速度为世界瞩目。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00 万元,经营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 已达到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0万户,广告从业 人员87万人。 3:举行广告大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 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 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据39届世界广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兼大会新闻 发言人时学志介绍,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 办的世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 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中国曾派代表 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2001年11月,经国家 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 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改革开 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速度为世界瞩 目。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00万元,经营 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已达到 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0万户,广告从业人员 87万人。
研读课文
• 标题: • 导语:(1)
别了,不列颠尼亚 英国撤离香港
• 主体: (2-10) 具体叙述了英殖民者 的告别仪式 • 结尾:(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海上去
研读课文
新闻事实
• • • • • • • 历史的回顾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30 港督旗帜降落 →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 插叙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 插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 今天降下了米字旗 →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0:00 中英交接仪式 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0: 40 “ 不 列 颠 尼亚 ” →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离港
2、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式说成‚日 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 (喻其强大,其殖民地永远都有阳光照 耀),香港回归,其在东方最后一块殖 民地的太阳终于落下。
3、分析以下三段话用了什么相同的 写作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 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 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 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 恰 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时学志说,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在中国 举行,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 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 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 与合作。 1:新闻结构 • 标题: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 导语:第一段 • 主体:第三四段
背景: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界广告 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至 今已举办了38届。中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 大会。2001年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 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 大会主办权。 结语: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在中国举行,将增进外 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 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 与合作。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请你谈一谈
1、香港为什么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课堂总结
• • • • • 现场与背景相结合,对现场实景描写细致 用事实讲话 语言含蓄 多处运用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表现手法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不愧为 是最出色的一篇。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 构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 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 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的意蕴:当 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 上离去。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 治,回归祖国。
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 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 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而虽 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的历史 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研讨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号‛ 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字面上看, 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 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 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另 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 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 耻辱终被洗刷。
(1)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 副标。 (2)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 主要内容。 (3)主体:是导语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具体 叙述。 (4)结尾: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 较发人深思。 (5)背景: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 用。
字词读音
ng 凝(ní )重 紫荆( jīng ) 掩( yǎn )映 旗帜( zhì ) 停泊( bó ) 接载( zài ) 世人瞩( zhǔ )目 冉冉升起( rǎn )
再 见
阅读下列新闻,回答问题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本报北京4月8日电 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 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届 时,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广告界代表将 云集北京。 大会邀请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大会主 题“突破——从现在到未来”进行三天的论坛演讲,结合 世界经济走势及科技。 发展情况就世界广告传播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讨。会 间还将举行小型的企业商务交流会、广告经营单位形象展 览、中国广告作品和广告历史文化展览、广告新设备新技 术新材料展览等。
• 1996年1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 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 1996年12月11日,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别 行政区第一届政府行政长官人选,12月16 日,获国务院任命。12月21日香港特别行 政区临时立法会产生。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港
督
府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 地报道出来叫做 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4、新闻的体裁分类?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和报告文学 5、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1843年4月,英国颁布《英皇制造》与《皇室训令》, 规定设立港督,组织行政局、立法局。6月,英国任命 第一任香港总督璞鼎查。 • 1860年10月24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中英签订《北京 条约》,将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部分割让给英国。 •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 条》,租借了沙头角至深圳湾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 区,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为 期九十九年。 • 1899年3月19日,中英签订《香港英新租界合同》。
小结: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
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 使人们多么激动,而却选择英方 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 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这一事件放在深厚的 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 件的历史意义。
背景链接
• 1839年9月至11月,鸦片战争揭开序幕。英军与清 军先后进行了九龙山海战、川鼻海战和官涌之战 . • 1841年1月25日,英军乘‚硫磺‛号战舰在香港岛 西北部的大笪(dá)地登陆。26日,舰队司令官 爱德华· 贝尔彻率领海军陆战队登陆,举行升旗仪 式,正式占领该岛。6月,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 •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 岛被割让给英国。
明确:(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 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 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 意义的最后一次,说明香港不再有港督,象 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统治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 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1982年9月23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访华。24 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会见了撒切尔 夫人。中英两国政府开始就香港问题举行谈判。 • 1983年自7月起,中英两国开始关于香港问题的第二 阶段会谈。 •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 明在北京正式签署。 •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 本法》。 • 1993年7月16日,全国人大会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