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系统思维理念的摘要

合集下载

为什么说要坚持系统观念

为什么说要坚持系统观念

为什么说要坚持系统观念摘要:这篇文章讨论了为什么应该坚持系统观念。

它首先定义了系统观念,然后指出它是影响个人、组织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指出了如何将系统观点作为一种商业策略。

最后,论文概括总结出系统观念是实现成功的关键因素,应该被重视并牢牢地坚持。

关键词:系统观念,商业策略,个人发展,组织发展,企业发展,成功因素正文:系统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有全局视野,而不是单独看待每个事件。

作为一个系统的思想,系统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影响着个人、组织和企业的发展。

系统观念与商业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能够帮助企业理解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更好地了解企业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以应对外部变化。

同时,系统观念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管理资源,从而提高整体企业绩效。

此外,系统观念还为个人发展提供了一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掌握机遇,解决面临的挑战,最终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系统观念是实现成功的关键因素,应该被重视并牢牢地坚持。

只要能清楚地理解并运用系统观念,个人、企业和社会就有可能从中受益。

应用系统观念有助于个人、企业和社会。

首先,个人可以通过系统观念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例如,个人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采取系统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根源,找出问题后,然后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其次,在企业层面上,系统观念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资源,提高企业绩效。

例如,企业通过把握系统观念,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实时信息进行预测,从而及时调整内部管理,避免损失,增强竞争力。

最后,系统观念也可以帮助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比如,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家们从系统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勘察、研究和规划提出建议,以便指导政策中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

当不同的社会成员共同坚持一致的系统观念时,可以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社会秩序,以期达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思维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系统思维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2016年11月下【研究与应用】住宅与房地产系统思维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石梅春(广州电力设计院,广东 广州 510610)摘 要:文章通过工程项目实例,系统性地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提出更好的实施方案。

启发更多的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系统思维的理念,把系统思维应用到具体项目实践中,使其发挥更大成效。

关键词:系统思维;项目管理;施工方案;应用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6)11-0288-01系统思维是对事情全面的全方位的考虑,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每个工程建设项目有其各自的特点,不同特点之下的共性就是系统管理。

工程建设项目的每一个对象每一个任务都不是单独的个体,它们之间存在直接的或间接的相互关系。

成功的工程建设项目都是很好的利用了系统管理策略的结果,即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项目特点对任何一项任务都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著名的“丁谓工程”是我国古人在工程建设中利用系统思维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在现代工程建设中,更是不乏成功的系统管理的案例。

1 系统思维在项目管理中的优势①这是对传统思维的一种转变,将项目管理人员脑海中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与搭配。

它可以为建设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更多的切实可靠的决策,是对传统管理机制的改变与整合;②任何项目都必然伴随着繁杂的管理环境,项目管理人员不能对任何一个问题进行单一条件的判断与解决,所以系统思维的运用是必要的。

而我们也应该清楚,系统思维是传统思维的母体,而传统思维仅仅是系统思维的一个分支。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对于相对单一、相对简单的环境下出现的问题可以用传统的、静态的思维进行解决,而对于相对较大的、环境较复杂的问题,就必须使用系统思维进行解决,这是一种动态的解决策略,也是对它的动态性特征的最好诠释;③系统思维可以更加全面的把握整个项目管理的进程,可以从更加全面的视角下对全局进行掌控。

树立系统思维 坚持科学谋划

树立系统思维 坚持科学谋划

树立系统思维坚持科学谋划摘要:本文将讨论如何树立系统思维和坚持科学谋划的重要性。

文章将从个人、家庭和企业多维度分析系统思维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实践、思考和讨论来增强系统思维能力的方法。

同时,将讨论坚持科学谋划的重要性,及其促进目标实现的作用。

最后,将介绍如何深入研究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并将之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关键词:系统思维;坚持科学谋划;多维度;实践;思考;讨论正文:近年来,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家庭生活和企业管理。

系统思维是指运用系统化、结构化的思考方式,从各种多维度解决问题,有效调整和改进。

科学谋划则是指采用科学手段,以理性和结构化的方式,分析每个阶段的详细数据,调整计划,按时完成任务。

首先,系统思维对个人、家庭和企业都极为必要。

它可以帮助我们以系统思考的方式探究事物的各个方面,提高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地分析和处理复杂的问题。

同时,系统思维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重要的细节和优先级,并有效利用资源,改善流程,提高效率。

其次,坚持科学谋划亦非常必要。

科学谋划可以提高对未来的预测性,并促进高效的目标实现,避免大量的不必要的费用和时间浪费。

最后,建议将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我们可以实践把各种系统思维技巧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还可以利用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来不断提升技能和能力。

此外,在开发新的计划时,可以坚持实施科学谋划,以提高目标实现率。

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详细讨论了它们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将它们应用到日常工作中。

未来可以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时,首先要熟悉并掌握系统思维的基本理念,理解多维度的概念,以及从各维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和问题解答来加强系统思维能力。

例如,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采用蛛丝马迹式的思考方式,借此找到问题的根源。

此外,还可以利用讨论、模拟和演练等环境,提高系统思维能力。

幼儿教育中的系统思维

幼儿教育中的系统思维

幼儿教育中的系统思维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教育中,系统思维被认为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中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的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

系统思维是指一种能够将事物视为整体并理解其组成部分与之间相互关联的思考方式。

在幼儿阶段,系统思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培养幼儿的系统思维,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问题的本质,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系统思维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性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看到问题的局部。

在幼儿教育中,有几个方面可以促进幼儿的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探索式学习的方法,让幼儿从实践中体验和感知事物的复杂性和相互关系。

例如,在幼儿园中,可以设计各种探索活动,让幼儿亲自参与并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种实践,幼儿可以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系统思维。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系统思维训练。

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索。

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些材料,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然后让他们思考该装置的构造和功能,并尝试改进。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系统思维。

此外,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综合性思维能力来促进系统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任务,让幼儿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例如,在绘本故事中,可以引导幼儿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分析情节、推测结局等。

通过这样的学习任务,幼儿可以培养整体观察、综合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系统思维。

总的来说,幼儿教育中的系统思维对于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践探索、启发性问题和综合性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观察、分析、创造和判断等系统思维能力。

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索,并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和情境,以促进幼儿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

系统思维(22)

系统思维(22)
?QR 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是 养育 社会
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是*养育+社会"并由此获得了生存的权利&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逊曾经说 过* 美国的事业是企业+ ! Q/P@.&PP*)8N&+@J-. @PS/P@.&PP# & 其实"他所指的也应当是企业的养育社会功能& 根据系统需求理论"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为了维持这个耗散结构"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负熵流& 著名 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指出"人体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吃进+负熵& 企业实现养育社会功能 的基本途径就是生产出能够为人体提供负熵流的合格产品和服务&
A;,(".,WK'&7'&%! ## #
<8A3@.HDg/-.
! ME@.&P&M&.1&+)*+LKP1&NPUJ*.*N@JP_&P&-+JE"M*NN/.@J-1@*. F.@O&+P@1K*)ME@.-"Q&@R@.H!"""#$"ME@.-#
89,(30#($3E&PKP1&NPJ@&.J&@P*.&*)1E&N*P1@NV*+1-.1-JE@&O&N&.1P*)PJ@&.J&P@. 1E&#"1E J&.1/+KT LKP1&NP1E@.2@.H@P*)1E&N*P1)/.'-N&.1-0-N*.HPKP1&NPPJ@&.J&PT6 1*V@JP-+&@.1+*'/J&' @. 1E@P-+1@D J0&TUO&+K1*V@J&.J*NV-PP&P1E+&&N*'/0&P$+&0-1&' 1*V@Ji+&0-1&' 1E&*+@&Pi1E&V&+PV&J1@O&*)PKP1&NP &J*.*N@JPTb1,@00S&O&+KE&0V)/0)*+1E&+&-'&+P1*/.'&+P1-.'@.H-.' H+-PV@.HPKP1&NP1E@.2@.H1E-1@.D 1+*'/J@.HPKP1&NP1E@.2@.H,@1E J*.J+&1&1*V@JPT :"; 4$31,$PKP1&NPPJ@&.J&%PKP1&NP1E@.2@.H%PKP1&NP&J*.*N@JP

论学习行为的科学性——以系统思维角度为例

论学习行为的科学性——以系统思维角度为例

论学习行为的科学性——以系统思维角度为例刘国涛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摘要:广义的学习概念不限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活动,包括了社会各行各业的理论和实践。

求知欲是学习行为的心理基础,是掌握学业主动性的内因。

在学习者的立场看,记忆与理解是认知环节,必须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应考或测验等是以考促学的检验环节,必须不断探索控制时间消耗的方法,并藉以提高学习行为的科学性;将理论运用于社会各行业生产实践是应用环节,需要注意消除主观随意性和遵循行业标准、规范。

科学的必然性决定了理论准备对实践具有预见和指导作用。

在实践之前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亦利于节约时间。

只有系统地认识学习活动,把握各个环节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自觉地提高学习行为的科学性,提高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能力。

关键词:求知欲;考试;应用;学习效率;理解;脑力劳动早在先秦时期,诸子就对学习活动提出了很多见解和方法。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日渐深入,终身学习理念也随之推广开来。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而提高学习行为科学性是促进个人发展质量和社会文明建设速度的重要途径。

本文根据教育学科的理论常识,参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尝试对学习活动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学习行为的动力求知欲是学习行为的心理基础,是学业的动力。

于个人立场看,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科学理论和新技术的需求是无穷尽的,因此学习和研究的前程也是无止境的。

终身学习不只是单纯的成长理念,更是将个人主观上的人生诉求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的实践路线。

如果未知的真理不能成为一种被渴望和期待的事物,那么学习新知识、进行理论创新和钻研新技术等努力形式都将成为一种煎熬甚至是遭受酷刑。

于社会立场看,自然人在学习活动中的理性就包括了体力和脑力支出的自制和勤勉特征。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社会事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成为每个自然人参与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知识改变命运这个提法业已成为社会共识。

传统文化中的系统学理念

传统文化中的系统学理念

传统文化中的系统学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自发地构成以“天—性—道”为内层结构,以哲、农、医、兵、艺为外层结构的文化巨系统。

其思维模式建立在对于事物及其周围事物,并推而广之,对于整个宇宙关系的整体观瞻之上。

【关键词】传统文化系统思维中医建筑哲学与艺术一、系统与系统思维系统就是指事物的整体性,是多个矛盾要素的统一体,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诸要素的集合。

以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催生了着重从系统的整体、系统内部关系、系统与外部关系以及系统动态发展的角度研究系统的运动规律的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以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为原则的科学思维方式———系统思维,它坚持全面地看待问题,考虑所有的侧面和一切可变的因素。

二、从整体看传统文化的系统思维传统文化中的系统思想分布得非常庞杂,是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

无论是哲学、医学、艺术、社会还是建筑等命题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

在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圣人的标准中“家国同构”的概念;道家文化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观;佛家文化中的因果逻辑以及轮回观念中所包含的宇宙观;《宅经》中所提及的住宅与人伦及自然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宇宙、四季与人体的关系,都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思维。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大一统国家,无论是商周严密的家国同构实体,还是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政治格局,抑或汉在统治思想上确立大一统机制的地位,都将民族意识导向整一性的框架中。

我国古代以“阴阳”文化,“五行”文化,“干支”文化,“易学”文化这四大系统文化为主导文化。

以此为基础,到汉代时,终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以“天人感应”为中枢,以五行作为表层结构,以阴阳作为深层结构的阴阳五行统一体。

这使得中国的系统观从笼统、模糊而至有序,也使从魏晋的玄学到宋明对本体的求索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

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

目录分析
第1章无所不 在的系统
第2章思维的 转变
什么是系统 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 通用系统模型 系统的三种类别 社会系统复杂性的三个来源 动态复杂系统的八项特性
“系统思考缺乏症”,你有吗 何谓系统思考 思维范式的转变 系统思考的四项特征 思考的魔方®:思维范式转变的行动框架
1
第3章深入思考
2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系统是由一群相互连接的实体构成的一个整体。构成系统的各实体之间按照特定规律,长期持续地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或共同目标而作为一个整体在运作。
系统思考有三个要点。第一,要有全局观,要清楚全局的最终目标以及自己在全局中所处的位置,以此作为 自己思考的第一个原点。第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任何表面的现象所误导,要有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本 质,以实质重于形式之心思考,基于本质作为自己思考的第二个原点。第三,要动态思考,要知道,任何事情都 不是孤立的,所有的事情之间都是相关的,一个事情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的事情,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到 自己本身,这是思考的第三个原点。
从局限于本位到关照全局 思考的罗盘®:全面思考的工具 定义系统的边界
认识因果回路图 辨认回路的特性 增强回路 调节回路 无所不在的时间延迟 因果回路图的价值与用途 如何绘制合格的因果回路图
什么是系统基模 以推动成长为基础的系统基模 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系统基模 使用系统基模的注意事项
第9章睿智解决复 杂问题
关于系统思考的一些知识讲解还是不错的,但也夹杂着不是很好的作者自创的“轮子”工具,有些案例并不 是很好,让人怀疑作者在现实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版我阅读过,看的懵懵懂懂,但花费的时间比其他书要多。又不能仅仅读书,要去实践,在哪里实践呢? 这是艺术。

研发团队系统思维方案

研发团队系统思维方案

研发团队系统思维方案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一个研发团队系统思维方案,旨在帮助研发团队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和决策。

系统思维是一种强调整体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方法,通过将问题看作是系统的一部分来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在本方案中,研发团队将运用系统思维的理念和工具,以全面、协同和长远的角度进行决策和规划。

简介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研发团队的成功与否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很多研发团队在项目管理和决策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全面的视角、决策过于依赖个人经验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研发团队系统思维方案。

研发团队系统思维的定义和原则1.系统思维是一种将问题看作整体系统的方法。

它强调整个系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而不是单独看待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

2.研发团队系统思维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协同性和长远性。

全面性要求考虑到系统中的所有因素,协同性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合作,长远性要求考虑长期发展的影响和后果。

研发团队系统思维方案的实施步骤1.研发团队首先需要进行系统思维的培训和学习,掌握系统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工具。

培训内容包括系统思维的原则、系统思维工具的应用等。

2.研发团队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项目管理和决策框架,其中包括明确的目标设定、资源分配、进度控制等。

这个框架应该综合考虑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3.研发团队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决策和规划。

例如,可以使用因果图来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使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模拟系统的行为等。

4.研发团队应该建立一个协作和沟通的平台,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这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议、项目管理软件等实现。

5.研发团队应该注重长远规划和发展,不仅考虑当前的需求和挑战,还应该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这可以通过定期的战略会议和市场调研等实现。

研发团队系统思维的优势和效果1.研发团队系统思维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问题。

通过将问题看作整体系统的一部分,可以避免忽视其中的重要因素,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解决方案。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方案浅析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方案浅析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方案浅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工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庞大,需要更有效的规划、实施和监控。

传统的以单一阶段或单一目标为导向的工程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环境下工程项目的需求和挑战。

因此,引入系统思维已成为改进现有工程管理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工程管理的系统思维强调将工程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整体、综合、协同的管理方法实现工程目标。

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将工程管理的系统思维应用于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提高项目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全寿命期;管理措施引言在当今社会,工程管理是确保工程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

然而,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工程全寿命管理的需要。

因此,引入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已成为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效果的必要途径。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指将系统思维应用于工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综合考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管理。

本文将分析传统工程管理思维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旨在提高工程管理的综合质量,促进工程管理领域的发展。

一、工程管理系统思想的概念解释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指在工程管理中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和理念,从整体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的角度关注工程管理和组织运行。

具体来说,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将工程项目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多个维度考虑工程项目的各个模块和环节,确保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在工程管理中,系统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通过各个环节的协调和优化可以实现全局最优。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应用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

二、传统工程管理思维的局限性(一)管理过程局限于施工阶段传统的工程管理思想往往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忽视了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体系思维的重要意义

体系思维的重要意义

体系思维的重要意义摘要:1.引言:体系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2.体系思维的特点与应用场景3.体系思维在各领域的具体实践4.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体系思维5.结论:体系思维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正文:体系思维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思考方式,它强调对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体系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体系思维的重要意义。

首先,体系思维具有以下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和综合性。

整体性指的是从全局的角度看待事物,认识到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结构性强调对事物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动态性则关注事物的发展过程,分析其演变规律。

综合性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从而达到对事物的全面把握。

在实际应用中,体系思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体系思维可以对公司进行全面诊断,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教育领域,体系思维有助于优化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在科研工作中,体系思维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梳理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为自己的研究找到切入点。

体系思维在各领域的具体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环保领域,体系思维促使我们关注环境保护的整体性,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在医疗领域,体系思维推动了全科医疗模式的推广,关注患者的全面康复。

在科技创新领域,体系思维鼓励跨学科合作,实现技术突破。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体系思维呢?首先,我们要养成关注事物整体性的习惯,不局限于局部。

其次,学会分析事物的结构,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此外,要关注事物的发展过程,善于总结规律。

最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体系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掌握体系思维,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还能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

浅谈系统思维

浅谈系统思维

浅谈系统思维摘要:系统思维方式着重从整体上去揭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关系、结构与功能。

它是以系统观为基础,以研究复杂性为主要任务的一种现代思维方式。

关键词;思维模式系统系统思维全局管理引言:系统思维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它是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现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

系统思维在现在社会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种重要思维模式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出现了七种重要的思维模式: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和灵感思维。

而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模式,是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而要了解系统思维必须先认识什么是系统。

●系统系统一般是可以封闭运作的,可以自我完善,并且能够动态平衡的物品集合。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

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

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特征百度百科上对系统思维的定义是: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

系统思维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

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基础,主要以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等特点见长。

一、整体性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是由客观事物的整体性所决定,整体性是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它存在于系统思维运动的始终,也体现在系统思维的成果之中。

整体性是建立在整体与部分之辩证关系基础上的。

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

整体的属性和功能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造成的。

系统思维 底线思维 极限思维

系统思维 底线思维 极限思维

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极限思维
摘要:
1.系统思维的定义和应用
2.底线思维的定义和应用
3.极限思维的定义和应用
4.三种思维方式的异同和结合
正文:
系统思维,指的是把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整体性和联系性,通过分析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系统思维常常被用于企业管理、社会规划以及政策制定等领域。

底线思维,则是指在面对问题时,设定一个最低的目标或者底线,以此来保证问题的解决。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设定底线,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风险,保证结果的可接受性。

底线思维在项目管理、风险控制以及决策制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极限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把问题的各个方面推向极限,从而找出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创新性和突破性,通过极限思维,可以发现问题的新的解决方式,从而实现问题的最优解决。

极限思维在产品设计、科技创新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虽然各有特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结合使用。

系统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底线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保证问题的解决结果的可接受性,而极限思维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最
优解决方案。

课程育人 儿童立场。系统思维 积极语用简报

课程育人 儿童立场。系统思维 积极语用简报

课程育人儿童立场。

系统思维积极语用简报
摘要:
1.儿童立场的课程育人理念
2.系统思维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3.积极语用简报的重要性和实践
正文:
1.儿童立场的课程育人理念
在教育领域,课程育人的理念一直备受关注。

儿童立场,即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育人理念。

这种理念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出发,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特点,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快乐成长。

2.系统思维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系统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能够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在课程设计中,运用系统思维可以确保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此外,系统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3.积极语用简报的重要性和实践
积极语用简报是一种以积极、正面的表述方式,传递信息和观点的沟通方式。

在教育领域,积极语用简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语用简报,向学生传递正面的信息和期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积极语用简报还有助于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
长。

综上所述,课程育人应立足于儿童立场,注重运用系统思维进行课程设计,同时倡导积极语用简报的实践。

关于系统思维的书籍

关于系统思维的书籍

关于系统思维的书籍摘要:一、引言二、系统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三、介绍几本关于系统思维的书籍1.《第五项修炼》2.《系统思考》3.《复杂》4.《失控》四、总结与建议正文:【引言】系统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它强调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并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系统思维,阅读相关书籍是很有帮助的。

本文将介绍几本关于系统思维的书籍,以供大家参考。

【系统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系统思维是一种全面、深入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要求我们跳出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系统思维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处理复杂问题,提高决策质量,并促使我们关注事物的长远发展。

【介绍几本关于系统思维的书籍】1.《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作者:彼得·圣吉(Peter Senge)这本书以学习型组织为背景,介绍了系统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教导读者如何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思考和学习。

2.《系统思考》(Thinking in Systems)作者:德内拉·梅多斯(Donella Meadows)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系统思考的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系统的行为和动态变化。

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图表,以便读者更好地应用系统思考。

3.《复杂》(Complexity)作者:梅拉妮·米歇尔(Melanie Mitchell)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解析了复杂系统的本质和规律,让读者了解复杂系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和演化。

4.《失控》(Out of Control)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这本书探讨了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和失控现象,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系统思维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价值。

【总结与建议】阅读关于系统思维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思考方式,并学会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系统思维 底线思维 极限思维

系统思维 底线思维 极限思维

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摘要:1.系统思维的定义与特点2.底线思维的定义与特点3.极限思维的定义与特点4.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我国倡导这三种思维方式的意义正文: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是三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它们各有特点,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

系统思维是一种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它强调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分析问题,以求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系统思维要求我们具备宏观视野、整体观念和跨领域思考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系统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底线思维是一种以风险防范为主的思考方式。

它要求我们在做决策时,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确保在面临最坏情况时,依然有应对的策略。

底线思维强调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有助于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从容,避免陷入困境。

极限思维是一种以挑战极限为目标的思考方式。

它要求我们突破常规,敢于挑战自我和现有的极限,以求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极限思维强调创新意识、进取心和勇气,有助于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变革时,敢于突破、勇攀高峰。

在实际生活中,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需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规划;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时,需要运用底线思维做好风险防范,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时,需要运用极限思维,敢于挑战自我,勇攀世界高峰。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因为这三种思维方式对于国家的治理、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论系统思维_六_重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_苗东升

论系统思维_六_重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_苗东升

论系统思维_六_重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_苗东升第14卷第1期系统科学学报V ol .14 N o .12006年1月JO U RN A L OF SYST EM S SCIEN CE Jan.,2006文章编号:1005-6408(2006)01-0001-05论系统思维(六):重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苗东升(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摘要:系统思维反对笼统地谈论整体,认定具有涌现性的事物才是系统。

涌现并不神秘,它来自系统组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对事物进行组织的产物。

涌现带来的不是物质能量的增减,而是信息的创生与消除。

系统思维就是按照涌现论识物想事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涌现;整体涌现性;涌现论中图分类号:N 94-0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5-09-13作者简介:苗东升(1937-),男,山西榆社人,教授,研究方向:系统科学及其哲学问题。

系统思维强调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但反对笼统地谈论整体性。

存在两类本质不同的整体和整体性,一类是作为部分之总和的整体,只具有加和的整体性,没有涌现的整体性;另一类是与部分之总和不同的整体,具有非加和的整体性,即整体涌现性。

所以,并非只要谈论整体和整体性就一定是系统观点,问题要看你关注的是那类整体性。

1 具有整体涌现性的事物才是系统所谓加和整体性,指通过部分特性的相加汇总就能得到整体特性,认识了所有部分,汇总起来就能认识整体。

所谓整体涌现性,指整体具有而其组成部分以及部分之总和不具有的特性,一旦把整体还原为它的组分,这些特性便不复存在;因而认识了各部分特性,再把它们汇总起来,并不能认识这类整体特性。

非系统的整体是部分的总和,也仅仅是总和,它们只具有加和整体性。

事物作为系统的根本特征,在于具有整体涌现性;用系统观点看世界,最重要的是把握对象的整体涌现性。

首先应指出,涌现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天然事物到人工事物,从实体到符号,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从科学概念体系到文艺形象体系,只要是系统,就呈现出整体涌现性。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第2版)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第2版)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在书中举的例子有许多似曾相识的地方,道理浅显易懂,部分例子值得借鉴。
知识经济需要对信息的高效处理能力高效处理需要科学的系统思维本书全面的论述了系统思维的相关概念原 理及方法论综上所述本书是知识经济的必读书目。
2022.09.04易读易懂期望自己能够在生活工作中运用起来粗糙整点小笔记回顾总结下这本书真的很nice。
需要海量案例支撑,需要从时间、不确定性、协同性三个维度来定量分析系统动态结构和作用机制,要补充 一门“结构思考”来充实内容。
ManagerUp中层管理精进书单-思维力(Logic/Problem Solving)作者着重讲了用系统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 题,并有“一般推论法”和“假设思考法”两个框架。
系统思维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框架及明晰关键解决问题-高效执行及检查 调整假设思考-咨询顾问的问题分析和解决之道自上而下的表达 “讲三点”快速拉升水平 “从结论说起”明确 目标 “金字塔结构”清晰逻辑 “形象化表达”有力展示。
第一节什么是假设思考 第二节假设思考的三大优势 第三节假设思考五步法 第四节如何练习假设思考
第七章 “讲三点” 快速拉升水平
第八章 “从结论说 起”明确目标
第九章 “金字塔结 构”清晰逻辑
第十章 “形象化表 达”有力展示
第七章 “讲三点”快速拉升水平
第一节神奇的7±2效应 第二节表达时“讲三点”的好处 第三节如何养成“讲三点”的习惯
思维力是一种用框架去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
目录分析
第一章不得不 提升的思维力
第二章思维力 提升必备—— 系统思维
第一章不得不提升的思维力
第一节思维力不足的三大痛点 第二节思维力提升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系统思维 底线思维 极限思维

系统思维 底线思维 极限思维

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摘要:一、引言1.介绍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的背景和意义2.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二、系统思维1.定义和概念2.系统思维的核心要素3.系统思维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三、底线思维1.定义和概念2.底线思维的核心要素3.底线思维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四、极限思维1.定义和概念2.极限思维的核心要素3.极限思维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五、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与极限思维的关系1.三者之间的联系2.在不同场景下,如何结合三者进行思考和决策六、总结1.强调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的重要性2.对未来应用和发展趋势的展望正文:一、引言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思维方式的创新和优化成为了人们提高自身竞争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

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还能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这三种思维方式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关注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和作用的思考方式。

它要求我们跳出局部和短期的局限,从更高层次和更长远的时间跨度来分析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系统思维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然而,系统思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处理紧急问题时,过于强调全局可能导致反应迟缓。

三、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一种设定最低标准,以确保事物正常运行的思考方式。

它要求我们在做决策时,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最坏情况,从而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底线思维有助于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做出更加稳健的决策。

但过度强调底线思维可能导致我们过于保守,错过一些潜在的机会。

四、极限思维极限思维是一种以事物发展的极限为出发点,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的思考方式。

它要求我们站在未来的角度,设想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并为此制定相应的预案。

在实际应用中,极限思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

系统思维(Ⅳ)

系统思维(Ⅳ)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第4期Vol.22,No.42015年8月Aug ,2015系统思维(Ⅳ)昝廷全(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4)摘要:系统科学是二十世纪留给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思维㊂本文介绍了与系统思维相关的10个专题㊂每一个专题的内容都由三个模块构成:所论专题+有关现有理论+系统经济学视角㊂这种联系相关专题介绍思维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系统思维㊂关键词: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9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3-4793(2015)04-0064-05Systems Thinking (Ⅳ)ZAN Ting-quan (Chinese Center for Systems Economics Research,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Abstract :The system sci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sciences in the 20th century.Systems thinking is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among systems sciences.10topic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Every topic encompasses three modules:related topic +related theories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economics.It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systems thinking that in-troducing systems thinking with concrete topics.Keywords :systems science;systems thinking;systems economics (181)分配的结构主义特征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㊂为了维持人体的耗散结构就需要不断的吃进 负熵 ㊂更一般的讲,经济系统具有趋向耗散结构(非平衡定态)的自发趋势㊂这个过程的方向性从客观上区分了 有利 和 不利 两种情况㊂分配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它对于维持和扩大再生产是否有利㊂根据经济学的生产理论,财富或价值的创造是正确使用各种资源的综合结果㊂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我们把资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两大类,典型的包括资本㊁劳动㊁土地㊁技术等㊂这就内在的决定了各种资源参与分配的合理性,或称之为分配合理性的内在尺度㊂同时也内在的决定了分配的结构主义特征㊂对各种投入资源的回报最终也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的分配,具有养活个人㊁进而养活社会的功能,因此,更接近生产的人本主义目标㊂其中 更接近 是因为分配之后还有消费,只有经过消费才能实现真正的劳动力再生产㊂从实际操作上讲,分配完全具有定量特征㊂对每种资源回报的内在尺度就是各种资源的边际贡献率㊂但是,对劳动边际贡献的计算具有特别的复杂性,针对劳动的回报历史上提出了两种典型的方案: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㊂但是,它们都缺乏相应的信息基础,因而都只能是一种近似㊂收稿日期:2015-06-02作者简介:昝廷全(1962-),男(汉族),安徽界首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㊁博士生导师.E-mail:tingquanzan@56第4期昝廷全:系统思维(Ⅳ)(182)行政管理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系统时代,整合为王 ㊂对于一个系统本身的整合而言,必须拥有一个具有最高权力的决策中心㊂如果系统没有决策中心,凡事 纸包丁子乱出头 ,系统将无法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而解体㊂与系统决策中心对应的就是行政管理㊂行政管理注重系统的整体结构㊂因此,一个系统(企业)的内部组织,即其子系统如何划分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子系统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即系统的整体特征㊂当系统与环境发生关系时,都是以一个整体而出现的㊂例如,企业与市场发生联系时㊂行政管理必须处理系统(企业)所有的外部联系,包括输入㊁输出㊁技术交流㊁生产合作(外包)等,更包括企业对市场的整体适应能力,以致做出 关停并转 的决定等㊂经济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行政管理的最高目标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与发展㊂因此,行政管理对应于更高层次的信息㊂这个更高层次的信息就是社会效益㊂只要产品经过市场进入消费,为企业赚回利润就实现了经济管理目标㊂社会效益对应于产品的使用效果,唯有如此才能说企业在社会分工中尽到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㊂因此,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㊂在一般情况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经济效益好往往社会效益也高㊂但是,也有二者不一致的情况㊂例如,毒品㊁欺诈㊁甚至暴力都可以带来高额回报,但却都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㊂因此,产品的使用情况是更重要的信息通道㊂(183)分类的学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是古人就有的智慧㊂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讲,随着分类的加细,就意味着认识的深入㊂拓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研究空间的连通性,其基础就是等价聚类和半等价聚类(相容聚类)㊂等价聚类的类与类之间没有重叠,相当于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界限清楚;半等价聚类的类与类之间可以重叠,可以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融合就属于这种情况㊂昝廷全和吴学谋曾经于1993年在国际‘控制论“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论述复杂系统的一般分类方法㊂从社会学来讲,阶层划分的本质就是对人群的分类㊂在改革开放初期,阶层的流动相对容易㊂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今天,阶层相对稳定,阶层之间的流动相对困难一些㊂社会活力决定阶层流动㊂为了增加社会活力,就要扩大阶层流动的通道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的潜台词就是,同类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同时具有某种共同利益㊂对于一个系统和组织而言,如何进行内部分类还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不同的分类,将会改变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系统的整体特性㊂例如,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不同的部门划分,将会导致不同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进而决定企业的整体特性和对外部市场的反应能力,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㊂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或组织来讲,如何设置内部部门和进行部门划分都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㊂(184)底线前一段时间,在良子偶尔看到中央电视台对范曾的采访㊂主持人说,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主持人都在画画,例如朱军㊁倪萍和董浩等,并问范曾: 您认为,他(她)们哪一位造诣比较大一些? ㊂范曾明确的回答: 他(她)们没有一位配得上 造诣 这两个字 ㊂听了这个回答,顿时肃然起敬,一个严谨画家的形象顿时浮现在脑海㊂这就是艺术家的底线!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媚俗,而是媚俗要有底线㊂对底线的坚守是做人的基本准则㊂在法治社会,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在任何时候都要遵纪守法,这是法律底线㊂法律底线是对个人行为的硬约束,具有强制的性质㊂按照中华传统,法律的合理性来自于道德㊂在法律底线之上还有道德底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基本的道德标准㊂与此同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职业道德,例如艺德㊁医德㊁教师职业道德等等㊂人与人交往也有一些显化或潜在的行为规则㊂如果双方都遵守 游戏规则 ,交往就会非常easy,如果有一方不遵守游戏规则,交往就会变得非常困难㊂遵守游戏规则就是人际交往的底线㊂不按游66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戏规则出牌的人,别人很难与之相处㊂特别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要求别人突破底线㊁特别是法律底线和学术良心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㊂坚守各种底线是对每一个成熟公民的基本要求㊂(185)何以对小人2014年余秋雨先生出版了‘君子之道“㊂与君子对应的是小人㊂所以,余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小人问题㊂面对小人的纠缠和污蔑,正如一位百战百胜的将军面对市井无赖一样,也会不知所措,最好的办法就是置之不理㊂不理就是最大的藐视㊂因为,你一还手,就抬高了小人,就中了小人设下的圈套㊁就进入了小人设定的逻辑㊂当然,余秋雨先生比较自信㊂他认为,他一还手,就太重了㊂从系统经济学来讲,你一还手,就相当于你和小人 系统化 ,变成了一个系统的不同元素,自然也就具有了某种共同的属性,这往往正是小人所期盼的结果:小人和君子变成了同类㊂由此往往导致高层和旁观者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㊂有些人自己碌碌无为的目的就是使别人也碌碌无为㊂时间是硬约束㊂你一分心于小人,自然会耽误自己㊂对小人置之不理,相当于和小人 分离 ,切断和小人的系统化通道,使小人无法 借势 ㊂小人纠缠和污蔑你,往往是因为在小人看来你足够强大,他通过对你的纠缠和污蔑可以 借势 ㊂因此,如果有小人纠缠和污蔑你,你是否可以暗自窃喜?但不可还手,你一还手,就上当了㊂对待小人的最好办法,就是置之不理,走自己的路,让小人的幻想破灭㊂(186)总需求不等于个体需求之和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这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本来源㊂经济学诺奖获得者萨缪尔逊曾经指出: 只要学会了需求和供给,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 ㊂与此对应,经济学典型的形成了需求学派和供给学派两大阵营㊂计划经济的基本做法就是,首先对社会总需求做出预测,然后层层下达生产指标进行生产㊂这种做法的最为根本的理论缺陷就在于其忽视了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本质区别,即总需求不等于个体需求之和㊂总需求和个体需求对应于不同的需求主体和不同的系统层次㊂从个体层次到社会层次存在一个层级过渡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同个体需求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㊂层级过渡就会产生新的信息通道,因此,社会总需求从本质上已经不同于个体需求,例如社会总需求具有结构特性等㊂现在主流经济学处理需求问题时,依然把总需求等同于个体需求之和㊂我们认为,总需求不等于个体需求之和才是需求理论的未来㊂(187)个人利益与关联利益现代社会的本质是契约社会㊂现代社会是由每个独立的个体通过契约的形式结成的社会系统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决策主体,当然也必须承担所有的决策后果㊂从决策的角度来讲,市场经济实行的是分散式决策,每个参与市场的主体都是独立的决策者,同时承担所有的决策后果㊂决策的依据是决策者获得的信息和其知识状态,目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对应于利益的变分原理㊂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就是关于经济人行为的假设,即假设个人行为符合利益最大化㊂每个人决策的目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相当于个人利益的变分原理㊂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系统之中㊂因此,个人利益可以分解为两部分:直接个人利益和关联利益,即个人利益=直接个人利益+关联利益作为决策者的个人对直接个人利益的认识相对容易,而对关联利益的认识往往比较复杂㊂这就导致一种结果,决策者个人自以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事实上并非如此㊂正是由于关联利益的存在,自然形成了高层次干预的必要性㊂(188)再谈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演化作为我国当前重要的三大战略之一的 互联网+ 战略的本质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76第4期昝廷全:系统思维(Ⅳ)和经济结构演化㊂经济结构演化的一般趋势是朝着复杂性增加的方向,其原因就在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达,经济系统会接受更多的信息㊂经济系统演化的总体趋势就是不断打破分散和孤立的生产经营方式走向合作,不断实现系统广化和系统深化,最终实现全球化㊂基于对经济发展的这种认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评价必须结合经济发展的系统化趋势来讨论㊂经济系统演化的本质就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的改变,进而产生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即新的经济结构㊂经济系统是人工系统,经济系统的发展和演化属于自主进化的范畴㊂因此,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演化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㊂既然如此,其进化的速度自然取决于人对造成经济系统演化的新发生的关系和联系及其影响的认识㊂对这种新关系和新联系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并非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恰当处理多涉及的权利与义务,这将使得经济系统的整体行为在相当时期内偏离最佳选择,妨碍系统进化的整体进程㊂由此,提高对新关系和新联系的认识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确实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解㊂对此,仅仅依靠市场和政府干预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㊂政府对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干预主要表现为宏观调控,即通过设定描述系统整体特性的控制参量进行调控,并辅之一对个别 非理想行为 的动力学干预㊂(189)财富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资源被占有即成为财富㊂因此,产权是资源位的限定和子集㊂财富在社会成员中的分布构成了一类结构信息㊂可以按照个人占有的财产状况进行社会阶层划分㊂资源被占有的方式就是所有制㊂财产的所有权原本意味着对它的绝对支配权㊂但是,在不仅考虑财富的数量,而且同时考虑财富的质量㊁特别是技术信息的情况下,人们发现,财富的占有和使用对应于不同的信息基础,进而导致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适度分离,而且这种分离已经和正在成为一种历史趋势㊂财产起源于剩余㊂如果没有剩余,就没有对剩余物资的占有问题,自然也就没有所有制问题㊂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私有制,是因为剩余物资太少,只能为少数人占有㊂其对应的信息基础是由于原始人的个体差异㊂在当时智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体力差异㊂这和希腊时期雕塑的起源相类似㊂在群婚的制度下,没有家庭,私有财产无法继承㊂真正的私有制必须借助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财产继承制度才能维持㊂财产的继承和支配依靠的信息基础相对简单,主要是血缘关系㊂但是,财富的正确与合理使用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㊂管理者的自然标准主要依赖于头脑中的知识状态,直到现在还不能通过生殖遗传㊂由此看来,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绝对一致并非天经地义㊂其理由和我们在 为什么财产权必须得到政府认可 一文中的论述完全一样㊂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信息基础在于社会生产技术水平㊂由于社会生产的技术信息越来越复杂,对生产和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科学化㊂物质财富可以简单继承,而精神财富(知识和经验)却不能,这就加剧了上述二者之间的矛盾㊂由于合理使用财富所需要的知识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适度分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㊂这种分离直接影响着财产的继承方式,由此可以对许多富豪的 捐助 找到部分解释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㊂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不仅影响财产的继承,而且对经济㊁社会和政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㊂(190)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途径和极限人们常说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㊂许多经典的文学创作描述的都是各种极端故事㊂通过各种极端故事展现和揭示人性的真善美禅和对待名利权情的态度㊂其背后支撑性的理论依据就是,根据运筹学研究,最优解往往都在边界上㊂各种极端故事就相当于 广义边界 ㊂这些 广义边界 和极端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就构成衡量事物的内在尺度,也可以据此将其延伸为 艺术的作用 ㊂采用数学的语言来讲,如果把 生活 看作一个集合,则 艺术 就是这个集合的确界,包括上确界和下确86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界㊂极限是确界的特殊情况㊂因此,艺术就是生活的极限和确界㊂由此内在的规定了艺术源于生活的途径和高于生活的约束与极限㊂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寻找生活 集合 的极限和上㊁下确界来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抽象,但是,这种抽象,或 高于生活 不能脱离生活集合的极限和上㊁下确界随心所欲㊂参考文献[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学术散墨[M].北京:中国书店,2012.[5]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原理:概念㊁原理与方法论[M].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6]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3.[7]昝廷全.沟通就是零距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8]昝廷全.产业经济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9]钟学富.社会系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何正斌(译著).经济学300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美]加来道雄(MichioKaku)著,伍义生㊁杨立盟译.物理学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12]清崎㊃莱希特.穷爸爸富爸爸[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8.[13]塞缪尔㊃亨廷顿.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4]昝廷全,昝小娜.系统需求理论初探[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5]昝廷全,刘彬,徐林发.特征尺度理论:经济学中的短期㊁长期与可持续发展[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6).[16]昝廷全.临界战略初探[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17]昝廷全.层级战略初探[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18]昝廷全.创建企业的三个理由[J].企业活力,2004,(4).[19]昝廷全.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系统经济学透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20]昝廷全.经济系统的认识和描述:认识相对性原理[J].经济学动态,1997,(2).[21]昝廷全.企业实现可发展的资源位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2年3月转载.)[22]昝廷全.如何从 零 创建大型企业[J].企业活力,2002,(1).[23]昝廷全.特征尺度理论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层级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2,(5).[2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层级过渡原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25]昝廷全.系统时代:从 规模经济 走向 系统经济 [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2).[26]昝廷全.系统营销的三个基本原理[J].企业活力,2002,(9).[27]昝廷全.制度边界的类型与意义[J].经济学动态,2008,(12).[28]昝廷全.制度研究的历史深度[EB/OL].昝廷全博客,2013-05-29.[29]昝廷全.资源位第三定律:连通性的经济学[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0]昝廷全.资源位定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责任编辑:龙学锋)系统思维(Ⅳ)作者:昝廷全, ZAN Ting-quan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4刊名: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15(4)引用本文格式:昝廷全.ZAN Ting-quan系统思维(Ⅳ)[期刊论文]-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系统思维”理念的摘要系统思维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也可以称为整体观、全局观。

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系统?生物学中有生态系统,是指一个能够自我完善,达到动态平台的生物连,如:一个池塘。

系统一般是可以封闭运作的,可以自我完善,并且能够动态平衡的物品集合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

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系统思维(1)概念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

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

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

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2)方法A 整体法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

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B 结构法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

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

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C 要素法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

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D 功能法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

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辩证思维(1)概念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2)方法A 联系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

B 发展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方式。

C 全面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

换言之,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种观点方法。

逻辑思维(1)概念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

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2)特征概念的特征:内涵和外延。

判断的特征:一是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二是判断总有真假。

推理的特征: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非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虽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的,是或然性推理。

(3)方法A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式。

是用简洁的语词揭示概念反映的对象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

定义的基本方法是“种差”加最邻近的“属”概念。

定义的规则:一是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同;二是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三是定义不能用比喻;四是不能循环定义。

B 划分是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是将“属”概念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种概念。

划分的逻辑规则,一是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二是一个划分过程只能有一个标准;三是划分出的子项必须全部列出;四是划分必须按属种关系分层逐级进行,不可以越级。

发散思维(1)概念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2)特性A 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

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

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B 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C 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

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D 多感官性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

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

如果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3)方法A 一般方法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B 假设推测法假设的问题不论是任意选取的,还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C 集体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

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

形象思维(1)概念形象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无师自通地以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形象思维内在的逻辑机制是形象观念间的类属关系。

抽象思维是以一般的属性表现着个别的事物,而形象思维则要通过独具个性的特殊形象来表现事物的本质。

因此说,形象观念作为形象思维逻辑起点,其内涵就是蕴含在具体形象中的某类事物的本质。

(2)作用形象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有力工具,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除了使用抽象思维以外,也经常使用形象思维。

在企业经营中,高度发达的形象思维,是企业家在激烈而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高层管理者离开了形象信息,离开了形象思维,他所得到信息就可能只是间接的、过时的甚至不确切的,因此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3)特性主要有:形象性;想像性;直接性;敏捷性;创造性;思维结果的可描述性;情感性等。

(4)方法A 模仿法以某种模仿原型为参照,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

很多发明创造都建立在对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的基础上,如模仿鸟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发明了潜水艇,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B 想像法在脑中抛开某事物的实际情况,而构成深刻反映该事物本质的简单化、理想化的形象。

直接想像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进行思想实验的主要手段。

C 组合法从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或产品中抽取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的事物或新的产品的创造技法。

常见的组合技法一般有同物组合、异物组合、主体附加组合、重组组合四种。

D 移植法将一个领域中的原理、方法、结构、材料、用途等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新事物的方法。

主要有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功能移植、结构移植等类型。

逆向思维(1)概念逆向思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取向总是与常人的思维取向相反,比如人弃我取,人进我退,人动我静,人刚我柔等等。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逆向思维模式,当一种公认的逆向思维模式被大多数人掌握并应用时,它也就变成了正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并不是主张人们在思考时违逆常规,不受限制地胡思乱想,而是训练一种小概率思维模式,即在思维活动中关注小概率可能性的思维。

逆向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是决策思维的重要方式。

(2)特性A 反向性反向性是逆向思维的重要特点,也是逆向思维的出发点,逆向思维离开了它也就不存在。

B 异常性逆向思维总是采取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它的异常性。

C “悖论”反向性和异常性的存在,使得逆向思维在实践中常给人“悖论”的特性。

牛顿的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其中就包含了对立物共存和互相作用的逆向思维观念。

(3)类别A 反向思维通常对普遍接受的信念或做法进行质疑,然后察看它的反面是什么。

如果对立面是有道理的,那么就朝对立面方向进行。

在如下情况下,可以进行反向思维:一是考虑要做某种相反的事情;二是考虑用其对立面来取某物;三是如果意识到别人是错的,而你是正确的,但你仍然认为对方错误的观点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B 雅努斯式思维在人的大脑里构想或引入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并使它们同时并存于大脑里,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似之处、正与反、相互作用等,然后创造出新事物。

这种双面思维相当艰难,因为它要求保持两个对立面并存在你的大脑中,是一种大脑技能。

C 黑格尔式思维采取一种观念,容纳它的反面,然后试着把两者融合成第三种观念,即变成一种独立的新观念。

这种辩证的过程需要三个连续的步骤:论题、反题以及合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