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郑志刚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研究意义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
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②此外,政治因素的考虑对一国法律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而言,对雇员的保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负相关,因而,法律规定是谋求高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家与谋求高雇员保护程度的雇员的政治妥协。
③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①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监督力量对于新的和存在因量经济租或准租的活动而言十分微弱。
3.公司控制权市场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放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舞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
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接管实际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接管者能够战胜目标公司经理人的“反接管”措施。
网络治理研究前沿与述评
网络治理研究前沿与述评网络治理研究前沿与述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网络治理涉及到互联网的规范、监管、安全、隐私保护以及信息流通等众多方面,直接关系到个人权益、国家安全以及社会稳定。
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治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本文将综述当前的研究动态与相关观点,探讨网络治理的意义与挑战。
网络治理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包括法律、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当前网络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要有网络安全、网络隐私、信息流通与审查、网络中立性等。
这些问题在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中愈发显得重要,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寻求解决方案。
网络安全一直是网络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攻击事件频繁发生,给个人与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
网络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网络攻击手段与防御措施、网络安全法律与政策等方面。
研究者提出了各种新型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如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溯源技术、数据加密等,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依然严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网络隐私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个人信息在网络中的大量流通,个人的隐私权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网络隐私保护研究主要关注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利,如身份验证、数据保护、隐私政策等。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网络隐私问题愈发复杂,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与管理。
信息流通与审查是网络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自由流通对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网络上有大量的虚假信息、有害信息泛滥,严重干扰了信息的流通。
因此,信息流通与审查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网络秩序的关系,如何准确识别与打击虚假信息与有害信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网络中立性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网络中立性是指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应该对待所有的数据平等,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
然而,随着网络产业的垄断与竞争加剧,网络中立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治理理论主要思想综述
第8卷第3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01.8No.3 2007年6月JOURNAL O F ZH ENGZ HOU U N IV E RS IT Y 0F L I G H T INDUSTRY(Social Science)Ju n.2007【文章编号]1009—3729(2007)03—0038-04治理理论主要思想综述张宝锋(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河南郑州450002)【摘要】治理理论是影响当今世界各国治道变革的主流理论,其逻辑体系包括“经济人”假设、公民参与、自组织治理、强势民主、顾客导向、市场化政府等。
自组织治理是治理逻辑体系的内核,其主要特征是交换与合作、支持与制衡、互惠与信任。
【关键词】治理;自组织治理;公民社会【中图分类号]D O;C91—06【文献标识码】A治理作为当今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的代成本,或是取得最大收益,或是把成本降到最低。
名词,在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发挥了巨大(2)知识的完备性、偏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计算能作用,成为一种居于主流地位的治国理念,鉴于其对力。
知识的完备性是指个人在经济活动时具备关于我国政府的治理尤其是社区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因其所处环境的各方面知识,其具备程度即使达不到此对治理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十分必要。
绝对完备,至少也是相当丰富与透彻的。
偏好的稳定性是指个人的偏好体系是有序的,理性排序是经一、“经济人"假设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
较强的计算能力是指治理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公共选择理论和管理个人能计算出在各种备选方案中,哪个可达到其偏主义,而二者都是以“经济人”作为自己学说出发点好尺度上的最高点。
[1l 的。
治理理论在承袭公共选择理论和管理主义思想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人”假设也适用于政治同时,也将它们立论的基石“经济人”假设接纳了过领域。
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公共选择,与在经济来。
“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一个活动在经济过程中的个活动中一样,个人在参与政治活动时也以个人利益人都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机,面临选择时总是的最大化为目的。
全球生产网络治理模式研究综述
【 键 词】 全球生产网络; 关 领导厂商; 供应商; 网络治理 【 中图分类号】 26 【 F7.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26(081- 160 10—7820 ) 06-2 9
一
、
相 关概念 的界 定
( ) 络 ( ew r 四 网 n tok)
链条尽管形象地说 明了产品的垂直生产过程 , 但是未能说 明在生产过程 中各个不同的厂商之间链接 的关 系。网络中企业 在生产环节 全球细分 的国际分工 格局下 ,传统意义 上指 非 形成多维 的和多 “ 工 或 装 配 ( n f tr g r s m l g ” 生 产 的 定 义 已 经 之 间的联系是水平 的 、 线性 的或 是垂直 的 , 加 maua u n s bi ) 的 c i oae n 层 的经济 活动 。通 过比较链 条和网络的概念 , 不难看出价值链 不足以解释生产全球 化。本文扩大 了生产的涵 义, 指从研发设 强调 的是最终 产品的垂 直化的生产过程 , 这种生产过程是有序 计、 原材料 的采购投 入 、 加工制造 、 市场营销以及相关支持服务 等一 系列的经济 行为 , 因此 , 生产 的产 品(rd c) pout既包括 传统 的。网络则 突出了价值链 中厂商之间的联系——或垂直或水平 tr n 2 0 ) e 意 义上 的货 物(od ) gos 也包括 服务 (ev e 。在全球 生产 活动 或非线性 。Sugo (0 1认为链条是生产网络的构建基 石。 sri ) c 基于对上 述几个相 关概念 的厘 定 ,本 文将全球生 产网络 中,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从生产 中的非加工活 动寻求价值增 值 , Go l rd c0 t rs 定义为全球价值链基础上形成的一 b i nw 其 他学者称 之为“ 无形 投资 ” 或是“ 产品生 产有 关 的支持服 ( l apo ut n e ok ) 与 系列企业关 系 。跨 国公司在全球 布局生 产时主要解 决四个 问 务” 比如设计和工程技术 、 , 供应物流 、 销售 和市场 营销( 尤其是
中小企业网络研究综述
究 发现知 识信息的分享、 网络的管理、 网络 的活动 内容及 结构、 团队精神和 参 与度、 社会 活动依次驱动中小企业 网络的成功 , 但团队精神 、 知识分享、 参
与 度还 受到组织 成员个 人主观 意愿 的影 响。S a r a h E y a a d o s e p h M. Nt a y i ,
无论是发达 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的企业类型不外乎两类:一类是数量 少、 规模庞大的大企业: 一类是数量众多, 在企业总数中 占绝大多数, 而规模 相对较小的 中小企业。一国经济要协调发展, 不仅要发展好大企业, 更要重 视 中小企业 的发展。历史证 明,中小企业在各 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 ,对经济发展起着 积极的作用 。德国视中小企业 为国家的 “ 重要经济支 柱” , 日本认 为“ 没有 中小企业 的发展 就没有 日本的繁荣 ” , 美 国政府 则称中
一
/ 1 广 \
应 商A — — 供 应商 / 避 商A
l 消 费 者 ’ 制l / / l 造两 / / \ 赞 者B
制造 服务 商
l l ‘
/, / ,
l 供 应 商 l / 消
糊织 一 蜘
Au a n L e r b e r g J o r g e se u n , J e t t e S t e e n K n u d s e n ( 2 O O 9 ) 通 过 研 究 发 现 中 小企
二、 企业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具体影 响 “ 企业 网络” 是为 了适应 日益激烈 的全球化竞争和快速动态的环境变化 而形成 的一种的企业组织模式。 企业网络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人、 部门和企业 为了共 同的任务而组成 的联合体, 它 的运行不靠传统的层次控制 , 而 是在定 义成 员角色和各 自 任 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 、互利和交互式的合 作来完成共 同追求的 目标 。企业网络 的具体类型有: 垂直的网络 、 横 向的网 络、 三 维 螺 旋 网络 ( K a r a n t a r a t Na k w a . 2 0 1 2 ) 。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文献综述 (1)(二)国外文献综述 (2)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3)(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3)(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 (3)(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4)(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5)参考文献: (6)(一)国内文献综述1、公司治理的内涵。
李粮(2020)认为首先应当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对于公司治理而言,他认为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该如何制定,且如何确保该经营策略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则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贯彻该策略[1]。
任丽英(2019)对各个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作的定义进行研究,她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为解决其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从各个方面对公司全局的运作与经营所做的一种体系化、常态化的安排。
它既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也包括外部治理的安排[2]。
赵烜一(2017)将公司治理简要概括为一种为公司进行的各项活动提供运行方案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的管理系统。
它的重要内容包括:所有者的权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公司各项活动的公开性[3]。
安彬彬(2010)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多个要素的分配方法,而公司治理的存在意义便是依托于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权、责、利[4]。
2、古典管家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
周金泉和何文晋(2014)指出在古典管家理论的框架下面,毫无疑问,企业是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因为公司本身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中,自然,这种假设里公司治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成为公司所需要的控制经营的工具[5]。
张雅(2021)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意图在于降低代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因双方可能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彼此间信息的不同步而带来的“代理成本”。
基于此,他认为应当从改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灵契约”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6]。
“数字治理理论”资料汇编
“数字治理理论”资料汇编目录一、数字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二、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和数字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三、数字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的探索四、数字治理理论研究综述数字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治理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数字治理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对政府和社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本文将探讨数字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数字治理的核心在于运用数字技术,提高政府和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数字治理包括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市场三个部分。
数字政府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效率;数字社会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数字市场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数字政府是数字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数字化手段,政府可以更加高效地提供服务和管理。
例如,数字化政务服务可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数字化城市管理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数字化监管可以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和透明度。
数字社会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例如,数字化教育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医疗可以远程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数字化文化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
数字市场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数字化金融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数字化物流可以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提高物流效率;数字化贸易可以利用跨境电商等技术,扩大贸易规模和范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治理将成为未来社会管理的重要趋势。
数字治理可以提高政府和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治理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数字治理的深入发展。
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和数字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和数字治理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
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研究综述网络社群是指一个由一群共同愿景和兴趣相似的人们组成的虚拟社区,其成员通过公共平台互动、协作、分享和交流信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群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这一领域,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这些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在网络社群中的互动和分享。
然而,随着社群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社群的治理难题也不断加剧。
网络社群治理理论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群治理体系的建立网络社群涉及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治理体系。
政府、社区组织或平台管理员通过公共规则和制度来维护秩序和安全。
社群治理体系应该是基于参与性民主原则、多元文化理解、社会责任感和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的。
同时,要鼓励平台用户积极参与社群治理,维护平台的良好秩序。
2. 社群治理策略的制定网络社群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如涉及版权争议、虚假信息、诈骗和隐私泄露等问题。
因此,社群治理策略的制定是必要的。
该策略应该包括明确的目标、策略、程序和监管机制,以帮助平台管理员和社区成员合作,并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
3. 公共参与与社区参与公共参与是一个积极和平等的过程,允许社群成员参与共同决策和治理过程。
它有助于促进社群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社群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然而,公共参与并不是万能的,因此社区参与也是必要的。
社区参与指的是社区成员自愿参与社群治理,以确保社群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方向。
4. 参与创新和改进社群治理参与式治理和创新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和社会合作。
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新技术也可以为社群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社群治理方面,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快速收集、分析和处理社区成员的反馈信息,从而帮助平台管理员了解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网络社群治理涉及多方主体,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治理策略、公共参与机制以及罗技架构等方面。
未来的社群治理必须吸纳庞大的治理经验,并以透明公开、多元、多级治理机制实现社群的长期健康发展。
企业网络组织理论
引言组织研究中的网络范式始于 20 世纪下半叶。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达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
这种企业间的协调方式是区别于传统企业科层结构和单纯市场机制的中间组织,对这种组织方式有多种称谓,如“网络组织” 、“组织网络”、“战略网络”、“灵活专业化”、“混合组织”、“准企业”等,尽管这些概念之间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但是它们都是指一种与科层、市场并不相同的关系形式。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 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 主要表现为知识、技术与信息日益增长 ,社会消费或使用正由传统的实物消费转变为以高科技产品和知识消费为主 ,消费者日趋成熟、理智 ,消费者需求愈来愈呈现出多样性、选择性、个性化及变化迅速且捉摸不定的特点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要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动态的、不确定性程度很高的经营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提高对市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因而创新的速度便当仁不让地成为企业经营的准绳和原则。
事业部制和矩阵制因其自身的结构限制而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新产品上市速度方面已显得苍白无力 ,网络组织因而适时而出。
纵观摩托罗拉、宝洁、飞利浦等公司跨国网络组织结构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成效,以孵化器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网络组织的创业、创新效率,苏南、温州等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蓬勃成长,诸如此类的成功网络组织实践迫切要求我国管理学界更重视对跨越公司边界线的组织流程及其特征的研究。
于是,围绕网络组织的运作、网络组织的模式及其治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笔者专门就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近况展开综述,以期对网络组织这一离散实体的新型相互关系有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
二、网络组织的涵义对企业网络组织内涵进行科学界定,是深入系统研究网络组织的起点,也是建立适应企业战略客观要求的组织结构的前提。
究竟什么是网络组织,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网络治理的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创新
网络治理的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创新作者:钱人瑜李智钱振健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02期内容摘要:本文梳理了过去学者对网络治理内涵、结构、机制的研究,并基于经典战略分析逻辑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完善,提出了战略视角下网络治理的理论框架,旨在应对新时期下动态变化的治理环境。
关键词:网络治理 ; 结构 ; ;机制 ; ;理论框架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网络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如企业集团,跨国公司以及战略联盟,开始成为经济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
在这些组织中不仅有纵向的科层治理,同时组织内部的市场机制也发挥着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治理作为回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治理模式,体现出治理模式理念与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谭英俊,2009)。
本文梳理了过去学者对网络治理内涵、结构以及机制的研究,发现已有的综述虽然从多视角、多层次展开了论述,但是未对“离散”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传统的“环境—机制—目标”的网络治理的理论框架亦存在不足。
因此,本文基于经典战略分析逻辑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完善,提出了战略视角下网络治理的理论框架。
网络治理的内涵对于网络治理的研究已经历了较长的一段历程,但是至今理论界尚未形成一个关于网络治理的一般理论。
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网络治理进行了剖析,因此,对网络治理内涵的界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一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治理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网络则被视为是一种有关集体效率的弹性结构而被治理的标的物;另一部分学者将网络治理看作一种治理的机制,关注的是问题解决与网络目标,是多主体联合治理的一种决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
笔者以为网络治理应当是一种治理机制。
网络治理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介入现有的关系形态、共识的建立和问题的解决。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公共管理的环境愈加动态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管理理念、方法与模式不足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许多学者与实践家发现网络治理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在许多非正式组织能够充分的发挥功效,这里包括以社区为单位、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与纽带形成的非正式组织。
网络组织治理幅度文献综述
Wee 等古典管理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 , 组织的科学原则 》 br 在《 一
书 巾 , 纳 应 刚 于 所 有 组 织 管 理 丁作 的 8条 原 则 , 中之 一 就 归 其
是“ 管理 幅度原则” 。他在这一原则 巾指 …, 管理 幅度是有 限的 ,
还 提 f了 普 遍适 用 的数 量 界 限 , 即一 个 上 级 直 接 领 导 的 下 级 不 I J
根 据 处 在不 同等 级 上 的变 量 对 上 级 T 作 负 荷 的 影 响 程 度 ,分 别 赋 予 相对 应 的权 数 ,最 后 冉 把 修 正 以 后 的 总 权 数 同 管 理 幅 度 的 标 准值 相 比较 , 可 以查 小管 理 幅 度 的建 议 人 数 。 就 总 之 , 论 是 上 下 级 关 系 理 论 , 是 变 量 测 量 法 , j 点 无 还 从 “发
“ 度 ” 词 在英 文 中常 常 有 宽 度 、 度 和 范 围 之 意 。 在 企 幅 一 跨 业 组 织 理 论 和 社 会 网 络 分 析 巾 , 度 之 意都 有 各 自的 表 述 和 理 幅
解。
在企 业 组 织 理 论 巾 , 幅度 构 成 了组 织 的横 向结 构 , 决 定 着 也
管理的宽度 , 故称为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是组织巾 和 领 导 下 级 的 人 数 。 管 理 幅 度 与组 织 结 构 密切
析相结合的做法来确定 的。其 中, 定的变量有 6 : 测 个 职能相似 性、 职能复杂性 、 地 相似性 、 计划 T作量 、 协调 工作 量 、 导与 指 控制T作量 。为 了定量反映各个变量对上级工作负荷的影响程 度 , 先 要 按 照 每 个 变 量 的差 异 程 度 将 其 划 分 为 若 干 等级 。 后 首 然
治理理论及国内外实践综述
治理理论及国内外实践综述作者:王春曲燕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9期摘要:治理理论是当前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它强调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的传统一元管理模式,倡导市场非政府组织、公民群体等新兴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梳理治理理论的兴起、内涵和发展,结合国内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实践,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治理理论;实践;综述中图分类号:C9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26-04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出现了从统治到治理的广泛变革,强调市场、企业、NGO和各类公民组织在治理过程中合作作用的治理理论逐渐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
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也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社会治理模式在社会快速变革条件下表现出的适应性不良等问题,公共治理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充分借鉴治理理论及应用实践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内外治理理论及研究(一)西方治理理论20世纪后期,西方福利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政府管理危机,由于政府“超级保姆”的角色,导致了政府职能扩张、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种种弊病,导致公民强烈不满。
全球化的深入也使毒品、环境保护、市场垄断等国际问题逐步发酵,种种不可治理性以及新地方主义的兴起,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科学。
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作为新兴力量的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群体,对于弥补市场机制弊端和政府功能失效的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既重视发挥政府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①自此,治理理论逐步成为西方学术界探讨的理论热点[1]。
西方治理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崭新的政治画卷。
从上述关于治理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这些理论家们都反映了治理的一些共同特征,即:管理主体从传统一元管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转变;政府职能从职能全能走向治理职能有限;政府与市场,尤其与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关系从单方强制走向自愿平等的协调合作关系;政府更加突出其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及有效性的特征等。
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社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网络社群,人们可以方便地与他人交流、分享信息和建立社交关系。
网络社群也面临着许多治理挑战,如信息安全、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等问题。
对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网络社群的概念和特点网络社群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的一个虚拟社交圈子,其成员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分享、合作和社交等活动。
网络社群的特点包括:1. 虚拟性:网络社群是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交圈子,在空间上没有实际的地理位置限制。
2. 开放性:网络社群通常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并参与其中的活动。
3. 多样性:网络社群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兴趣、行业和群体,如社交媒体平台、专业论坛、兴趣小组等。
4. 快速性: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和扩散。
二、网络社群治理的挑战和问题网络社群的发展和运行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治理手段加以解决。
其中主要包括:1. 信息安全:网络社群中存在着大量的个人和敏感信息,需要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2. 言论自由:在网络社群中,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权利,然而也需要避免过度自由导致的侵权和虚假信息传播。
3. 网络欺诈和诈骗:网络社群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欺诈和诈骗行为,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4. 网络暴力和欺凌:网络社群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和欺凌行为,需要对此进行有效的打击和预防。
三、网络社群治理的理论模式为了解决网络社群治理中的各种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模式和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理论模式:1. 自我规制模式:即网络社群自身成员自行约束和管理社区活动,通过建立规范和约定来维护社区秩序和规范行为。
2. 政府监管模式: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对网络社群进行监管和管理,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规范社区行为。
网络化治理研究综述
网络化治理研究综述孙 牧(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网络化治理指的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政府和社会、公民合作共治的一个过程。
作为治理的一种新模式,网络化治理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关于网络化治理的研究成果,并综合分析了这些相关文献,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网络化治理;政府;社会部门;公民中图分类号:D631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10)04-0080-04作者简介:孙牧(1984-),男,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收稿日期:2010-05-15 ① “Governing by Net w ork ”意为“通过网络进行治理”,与“Net w ork Governance ”的含义“网络的治理”相近,两个词都可译为“网络治理”(大部分学者的译法)或“网络化治理”(孙迎春,2008)。
两词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
中文的“网络治理”也可以指对互联网的治理(在我国台湾地区,有时也称为“网路治理”)。
但在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视野中的网络治理指的是通过公私部门合作,非营利部门、营利公司等广泛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治理模式,与后者的含义(对于互联网信息的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用“网络化治理”来指称“Governing by Net w ork ”或“Net w ork Governance ”,可以避免歧义的产生。
本文即采用“网络化治理”,引文中出现的“网络治理”含义与之相同。
作为组织人类活动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政府,在其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和制度选择。
从传统农业社会的权力型社会治理模式到工业社会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再到后工业时代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1](P60)政府不断地调整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变革其治理模式,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达到有效治理的目标。
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研究综述网络社群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虚拟平台形成的具有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成员群体。
网络社群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沟通和合作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网络社群,学者们对网络社群及其治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对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进行综述。
网络社群的定义和特征。
网络社群是指通过互联网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分享信息、合作共事的一群人。
网络社群具有以下特点:1)成员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沟通和互动;2)成员之间分享共同的兴趣和目标;3)网络社群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接下来,网络社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网络社群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1)共同的兴趣和目标;2)信息的共享和传播;3)社会网络的影响。
网络社群的发展过程包括寻找成员、建立并维护社群的共同文化和价值观、增加成员的互动等。
然后,网络社群治理的理论框架。
网络社群治理的目标是促进社群成员的合作、交流和共享,并维护社群的稳定和发展。
网络社群治理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群成员之间的互信、互助和合作;2)组织治理理论,关注社群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3)网络治理理论,强调通过网络平台对社群进行管理和监督。
网络社群治理的实践方法。
网络社群治理的实践方法包括:1)建立有效的规则和制度,明确社群成员的权责,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处理;2)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和荣誉激励社群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贡献;3)沟通和协作,加强社群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4)技术支持,提供相应的技术和工具以促进社群的运作。
网络社群及其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网络社群的特点、形成机制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也需要加强对网络社群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案例研究,为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建议。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6200字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2)(3)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3)(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3)(2)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3)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5)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5)2.2 委托代理理论 (5)2.3激励与约束理论 (6)2.4利益与相关者理论 (6)2.5公司治理模式体系及构成 (7)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随后开始出现公司治理问题与治理结构等相关概念。
由于各学者专业领域侧重点不同,所以本文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关于公司治理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股权结构。
如Gomes和Novaes(201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认为由数位大股东共同持股,彼此相互制衡的模式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Casado等(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对瑞士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几个大股东会带来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多个受益股东存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有助于监督管理层,也有助于监督其他大股东。
PeiHossain(20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指出,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在公司中建立严密的管理系统,保证公司运行,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Zhi Wang和Ramzan Muhammad(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研究证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业绩至关重要。
R.Gulatir等人(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借助2017年在印度运营的40家公司样本构建了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将6个不同的指标构成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包括董事会效率、审计职能、风险管理、薪酬、股东权利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网络社群及其治理理论研究综述一、网络社群的概念与特点网络社群,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它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各种社交工具和技术,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职业或身份特征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的社区。
与传统的社群相比,网络社群有着明显的特点:网络社群的成员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来自全球各地,形成了跨地域的交流和互动;网络社群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可以是由个人创建和管理的个人社群,也可以是由企业或组织创建的官方社群;网络社群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社群,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二、网络社群治理的理论意义网络社群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下,政府和组织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来对社会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控,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范围的扩大,使得传统治理模式的作用受到了挑战。
研究网络社群治理的理论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网络社群治理理论的建立,有助于完善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网络社群治理理论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和组织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网络社群治理挑战;网络社群治理理论的建立,有助于促进网络社群的健康发展,保障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三、网络社群治理的现状与问题针对网络社群的治理问题,学术界已经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和研究。
民主治理理论可以为网络社群的治理提供一些借鉴。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民主治理已成为一种主流的治理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平等参与和协商决策。
这一理念也可以为网络社群的治理提供参考,使网络社群的成员更多地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促进网络社群的和谐发展。
社交网络分析理论也可以为网络社群的治理提供一些思路。
通过社交网络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网络社群的组织结构、信息传播路径和成员关系,为网络社群的治理提供依据和支持。
社会契约理论、利益平衡理论等也可以为网络社群的治理提供一些启示,促进网络社群的良性发展。
企业网络理论的四大流派综述
资源基 础与能力理论有效地 弥合 了生产理论和交易理论分
割的缺陷 ,认 为网络治理形式 的出现是企业追 求外 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补性资
源和能力 的结果。企业 能力理论 (ago dFs, 9 7 认为组 L nl s n os1 9 ) ia
于 最新 科 技 的驱 动 ,在 全球 化 的 新 环 境 下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也 随
Pw H 19 ) i ado 1 7 ) o e ,9 6 。R c rsn(9 2 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获彳 外部 h 昌 }
互 补 资 源 的重 要 方 式 。
着分工合作范 围的扩大 而突破 了传统界限 ,这进一步深刻地影 响了市场结构 。在全球市场 的兴起 与激 烈的竞争环境 中,单一
所能获取和接近的资源及 内部资源 ( any 19 ) B re,9 1对企业获取优
势地位的影响。
2 组 织 学 习学派 .
一
本文 在综合 国内外 学者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理论研究 的基
础上 ,对企业 网络 形成机制从 资源基础 学派 、组织 学 习学 派 、
制度 经 济 学 派 、经 济 社 会 学 派 四个 视 角 对 其 进行 理 论 综 述 。 二 、 企 业 网络 形 成 机 制 的 四个 学 派
收稿 日期 :2 0 — 7 0 09 0 — 5
移推动学习( me,9 1或能对有信 息产 生新综合 ,而被认为 Ha l19 )
是 学习的潜在 来源 (i &M rh 18 ;o e ,90 U z 19 ) v t ae ,9 8P w U 19 ; zi 9 6 。 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网络治理环境分析。
①供给稳定状态下需求的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的 产生源于三个方面:&消费者偏好的快速变化与不可知性; b.知识与技术的迅速变化,这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信息
标准的迅速传播;c.季节性的变动。 在需求不确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外包和子合约的形 式,公司的业务会分解成为几个自主的单位所拥有。这种分 离增加组织的柔性,即利用资源的组合、新型的交易或租赁 方式,而不是强调占有资源。从而有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对环 境的变化作出相机性的反应,快速与廉价地重新配置资源
理的权威结构来保护参与者的权益,所以网络治理更多的 依赖社会关系的嵌入结构来发挥维护的效力。网络治理主 要是对已经形成的网络关系的维护,以便使这种协作、互惠 的网络长期进行下去,但是参与者会不断地根据自身利益 对网络进行着选择,这就使网络有很大的变动性。从而增加 了网络维护的难度。 (3)网络治理的目标:协调与维护。 在科层组织中,科层治理可利卅正式的权威结构通过 政令、规章、协议来协调和保护治理参与者的权益,尤其是 股东的权益。fu.由于网络治理是参与者问的关系安排,因而 就缺乏一个正式组织的权威结构来埘网络中众多的参与者 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网络治理中,个体、团体之问不仅有 合约关系的链结,而且有社会关系的嵌入,同时还有市场因 素的介入,因而个体、团体之间的联合行动除了受到市场机 制的作用与影响,相互问要在治理的进程中进行不断的适 应和调整,在依赖与合作中协调参与者的责、权、利的关系, 在风险与冲突中维护参与者的利益与网络的整体功效。
①适应机制。网络治理本身受到复杂的外界环境的影
响,而且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网络化,使得治理环境更 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适应性本身就成为一个个体存在的 前提。互动是网络的重要特征,互动促进着企业问的交流和 沟通以及企业网络的演化,而适应则保证了互动的产生。在
双赢的局面。正因此,在企业间网络的文献中,企业间网络 和合作常常是混用的。但与此同时,企业问网络的形成并不
度安排的两分法忽视了企业之间的合作现象。抽象掉介于
强制调节和自动调节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威廉姆森最早 关注了这些中间组织形态,用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 用性来解释经济活动的轨制结构,指出当这三个变量处于 较低水平时,市场调节是有效的调节手段;当三个变量处于 较高水平时,企业则会替代市场组织而当三个变量的水平
以满足环境变化的需要。Jones等(1997)指出:在供给稳定
状态下需求的不确定性提供了易于网络和市场运行而不利 于层级组织发展的环境。
②定制交易中的人力资产专用性。产品和服务的定制
化,是网络中企业所共有的。定制化的形式包含着从参与者
的知识与技术中获得的人力资产的专用性,如文化、技术、 惯性与在千中学获得的协调性。专用性人力资产的强定制
两个关键方面,治理因素决定了网络的动态性以及维护网 络状况成本的高低程度。并以此可以将网络划分成以下几 种类型:①自组织网络(高动态性、低成本);@依赖型网络 (低动态性、低成本);③导向型网络(高动态性、高成本);④
从属型网络(低动态性、高成本)。
S敝eni明(1994)指出:在硅谷,网络促进隐喻知识迅速扩散 到半导体企业,激励产品的创新与市场化,产生的收益相当
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时,自动调节和强制调节会同时发生 作用,形成一种杂交的中间组织形态(Willi啪s∞,1985)。拉
森在研究了组织间关系理论之后,提出用市场、网络组织和 企业三分法替代传统的两分法。由予网络组织方式既具有
科层的协调功能,又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因而被形象地 称为是“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握手Larsson,
理的需要,网络治理由此应运而生。 (1)网络治理的内涵。 现在,许多研究组织间关系的文献都涉及到网络治理
一术语。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94510420DI004027);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98070300118);广州市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08Y34);200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知识经济
赖单元之间资源的流动,如对相互独立的法人实体所构成 的非层级组织集群问资源的流动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的 不同,治理机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rIk陀li(1986)曾提
出,网络治理是以社会互动为基础的。Stephenson(1999)则
认为,治理机制的作用在于保证组织的完整性。从而使组织 行为与其战略目标相一致。Jon∞等人(1997)对网络治理的
1997)。
2.企业网络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比较
(1)企业网络的含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企业间
层级制。有严密的等级结构和明晰的分工。在行政组织中表
现为韦伯的官僚制模型;而市场治理从亚当・斯密开始就被 解读为“看不见的手”,它的调节和指导功能在工业社会早 期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两种治理模式都有着一定的缺
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这种企业间的协调方 式既不同于企业的科层结构也不同于纯粹的市场机制,引 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些组织形式的关注。他们用不同的术 语来概括这种新的组织形式,诸如“网络组织”“战略网络”
“混合组织”‘网络治理”等,而这里使用的是企业问网络这
陷,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再能够很好的适应目前治
下粤商企业并购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蒲惠荧,暨南大学2008级产业经济学硕士;陈和,经济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粤商研究所 研究人员.
隧=。.固 万方数据
蠢乏二函缈。.、o乞,
博士论坛
2010年第4期
这一概念:有些侧重于交易关系互动的类型。如对横向或纵
向交易、非正式的企业间合作关系、由长期交易所形成的互 依性以及跨市场的长期战略关系等;有些则侧重于相互依
理解是,网络治理应当具有以下三重属性:选择性、持久性
和结构性,并且以隐性契约和开放式契约为基础。彭正银 (2002)认为,网络治理机制由互动机制与整合机制构成,前 者是内生的而后者是外生的,二者具有动态性。在不断变化
的环境中寻求阶段性均衡。孙国强(2003)则指出,网络治理 机制是保证网络组织有序运作、对合作伙伴的行为起到制 约与调节作用的非正式的宏观规范与微观准则的总和。 其实,比较宽泛的网络治理概念是可以涵盖层级治理 和市场治理两种治理机制的,将它们看成是两种比较极端 的网络治理的情形,这在Benassi的文献中可以略见一斑。 Benassi(1995)着重研究了网络治理的治理因素问题,指出 不同的治理因素会产生不同的网络类型。网络中的中心企 业所采用的网络理论和相应的控制模式是构成治理因素的
哈佛商学院的波特在他的《企业间网络与新经济学》一
书中指出,从竞争的角度,如果能把企业所处的组织环境与
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巧妙的结合则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而企业间网络在这方面无疑发挥重要作用。此书把企业问
网络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具有稳定交易关
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企业间网络的核心是合作,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来达到
易频率。在此基础上,Jones等以社会机制为基础提出了网 络治理的理论模型。但该模型并没有阐明治理机制这一关
④网络团体间的交易频率。交易频率使人力资产的专
用性从“干中学”得到发展,并在持续互动中使信任得以深 化,增强企业问制度安排的稳定性,使企业将这种互信关系 纳入其治理结构的设计中。而且,双方交易频率的测度包含 着非正式控制的嵌入。非正式控制将增强团体问隐喻知识 的转移和特质性机能的移植,这有利于改变参与者在团体 问交易的位置。因此,交易频率能转换团体间交易的定位与 影响非正式控制的价值。 (2)网络治理的机制。
键要点,而且社会机制作为网络治理的基础并不能对治理 机制本身进行替代。
4.网络治理的理论框架 根据Jones等人的四重维度的理念,参照国内学者彭正
银(2002)的思路,本文归纳出网络治理的基本理论架构。
万方数据
@:鬈篙
2010年第4期
博士论坛
治理机制问题是企业网络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Jones
等的四重维度理论模型虽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但是该模 型并没有阐明治理机制这一关键要点。在此基础上,国内学 者彭正银(2002)认为,网络治理机制由互动机制和整合机 制构成,前者是内生的,而后者是外生的,二者具有动态性,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求阶段性均衡。本人在参考较多企 业网络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网络治理的五个基本机制。
1.引言 科斯认为,企业是对价格机制的一种替代,企业和市场 是“两种可以成为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Coase, 1937)。科斯发现,生产活动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不同类型:企 业内组织或纯市场组织,即两分法。这两种协调机制的主要 区别在于企业内组织(科层组织)的协调是通过企业内部的 强制调节来实现的。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把它称为“看的 见的手”(ch明dler。1977)。而纯市场组织是通过价格机制自 动调节完成的,斯密把它称作“看不见的手”。然而,生产制
交易需要有一种能增强合作、客串与重复交易的组织形式
以有效地转换团体之间的隐喻知识。值得注意的是。专用性
人力资产的强定制交易不能有效地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 要么是通过层级要么是通过网络来完成。
需求的不确定性推动企业趋向非聚集化,而人力资产
的定制交易则强化团体问的协调和整合的需要。网络治理 可通过增强隐喻知识的快速传播来均衡这些竞争需求。
合控制和集体目标这三方面因素,将企业闯网络与集权、非 柔性的科层组织和临时、偶然交易的市场区别开来,企业间 网络是这两者之间的组织形式。 3.从科层治理、市场治理到网络治理 科层治理与市场治理被人们看作是两种传统的治理模 式,这两者在相应的历史时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 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简单地说,科层治理的特征就是
理念领先时间的需要。如半导体产业、计算机产业、电影业
和时装业,或是在激烈竞争市场上减少成本的需要,如汽车 业与建筑业。Cofiat(2001)指出,在时间紧迫的压力下,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