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https://img.taocdn.com/s3/m/8983734aa8956bec0975e386.png)
[课标内容]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要求]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知识与能力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百花千卉共芬芳——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五六十年代)1、表现2、原因(1)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3)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可能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意义: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遭遇曲折的原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1、表现国家文物遭摧残(清华园、故宫—血泪宫、佛像破坏、家具是的帝王将相扣)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田汉批斗和国歌改词,老舍,傅雷,吴晗)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佛教经典,什么佛经,尽放狗屁)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教学课件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a92598767f5acfa0c7cd90.png)
4、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建国后的17年(1949~1966年),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 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新中国成立 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
以来的科技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
发展
水稻等科技成就
1.1、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 成就
(1)原子弹: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 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 ②90年代初相继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重视和平 利用核能。 ③“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2)导弹: ①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3)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①过BC的截面截去长方体的一角, 截去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余下的几 何体是不是棱柱?
答:都是棱柱.
②观察长方体,共有多少对平行平 面?能作为棱柱的底面的有几对?
答:三对平行平面;这三对都可 以作为棱柱的底面.
理解棱柱的定义
③观察右边的棱柱,共有多少对 平行平面?能作为棱柱的底面的有几 对?
答:四对平行平面;只有一对可以作为棱柱的底 面.
多面体
旋 转 体
柱体
锥体
台体
球
棱柱的结构特征
现代中国的科教与文化教案
![现代中国的科教与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822805647d27284b735131.png)
【课程标准】(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二、新中国的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扫盲教育措施成就:到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曲折发展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扫除文盲2亿多人,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1950年召开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1982年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1993年提出在20世义务教育措施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90年代以来,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高等教育①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的高等教育模式②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③“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④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⑤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了教成就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三级学位制度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还设立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权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三、新中国的文艺——“双百”方针【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航天人说:“古代五千年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值得骄傲的遗产;中国近代……没有值得骄傲的,没有给后代留下一定的遗产;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给后代留下值得骄傲的遗产。
” 材料二材料三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已成功发射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https://img.taocdn.com/s3/m/aaab331acc7931b765ce15d8.png)
教师补充
提出背景与目的
结合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内容,以及对 “文化”的理解,组织学生讨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激发人民 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
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 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为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设问探究:“双百”方针的实质?
思想解放,自由民主,以人为本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 的决定》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 新精神与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 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 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 义。 ——1999年6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学重点:建国初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
立;新时期“科教兴国”及教育发展的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
切入主题 —引起兴趣与注意
展示我家被临海市政府评为“教育世家” 的照片,介绍前两代从教与我们这一代从教 情况:从年收入、评职称、获奖与荣誉。让 学生感受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之大。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
文化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及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理解“双百”方针的内涵;
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的辨证关系
师生探讨:
如何理解“文化”?
“文就是人思考的时空及内容,化就是人表达 出来的一切;文是一个人内在的一切,化是一个 人外在表达的一切;所以,文化就其内容来讲是 一个人内外结合的一个整体的概念,文化的这一 概念只有被当作一个整体的时候,才是有效的。”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https://img.taocdn.com/s3/m/534598f7f61fb7360b4c6580.png)
3、意义:
1)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3)借鉴了国外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 4)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4、成就:
文学:
《红岩》、《红日》、《红旗谱》等
电影和戏剧:
《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
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湖州中学 孙 琦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专题的认识 1、专题内容 该学习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 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 有关的经验教训。
将本专题的学习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 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中去考察。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 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 教育体系。 2、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 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融合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指导意见
知道‚双百‛方针的内涵;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 学习 残的史实;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讨论 要求 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感受‚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 “‘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体 说 明 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中的‚体育事业成就‛为学生课外阅读内 容 。
三、内容的处理 专题式内容设置能更突出地体现历 内容 建国初 文革期间 改革开放以来 史发展过程中规律性和线索性。 1、重点与难点(教学指导意见) 成就 特征 成就 特征 成就 特征 2、整合与拓展 专题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一定 文化事业 的矛盾。 知识内容 分阶段去整合内容,按时间顺序 教育事业 理顺专题内容的阶段特征。 整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5092ba08a1284ac9504301.png)
第13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程标准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难点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理解党和政府在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两弹一星”和“神舟”五号1.“两弹一星”(1)概况①背景:新中国诞生不久,工业体系尚未建立,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②目的: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③决策:1955~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果断决定研制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原子弹和导弹①成就:在青年科学家邓稼先的领导下,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②核政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③和平利用:中国先后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电力。
(3)卫星①概况:1956年10月,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提议;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②成就: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2.“神舟”五号——载人航天(1)背景: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成就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②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返舱并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判断正误(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e1827e8762caaedc33d464.png)
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含义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特点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5.意义(1)“双百”方针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
6.成就(1)主要内容: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火热的现实生活。
(2)代表作品:《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1.原因(1)“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的破坏。
(2)一些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
2.表现(1)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被点名批判。
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林家铺子》《怒潮》《红日》等。
(2)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被批斗、迫害。
(3)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种、剧目被停演,文艺上形成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
3.影响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学术的进步。
知识点三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文艺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2.表现(1)短篇小说:代表作是率先揭示了极左思潮对青少年心灵毒害的《班主任》。
(2)长篇小说:一大批文学精品问世。
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战争与人》《长城万里图》《白鹿原》等。
(3)报告文学:受到欢迎。
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
(4)艺术领域:杰作频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双百”方针的实质及意义史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解读]抓住史料出处标注的时间“1956年”可分析“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史料中的第二句阐述了“双百”方针的内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https://img.taocdn.com/s3/m/5980170c16fc700abb68fccc.png)
1956年4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 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1956年4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课堂演练
1、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后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2、1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 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 但无处发表。为些,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 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 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
C
3、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学工作者排除“文革” 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下列所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能直接而 充分说明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有: A.一箭多星技术的掌握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成功发射 “神舟5号”宇宙飞船 D.籼型水稻培育成功
归纳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党和政府的重视;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3、中国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改革开放,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积极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 7、…… 科技进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什么是863计划?
指1986年3月3日提出,经论证后中央 批准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是 我国高科技发展的第一个全面、规范、长 期的系统计划,有力协调和推动我国高新 技术的发展。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https://img.taocdn.com/s3/m/ce26fef50242a8956bece41d.png)
第1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解析]
[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 1978 年,而毛泽东提出
A
“双百”方针是 1956 年,故排除所有含④的选项,故选 A 项。
第1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 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 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学术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 政治主张
拨乱反正
,平反大
(3)1983 年,邓小平提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即 “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30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成就 (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 青壮年文盲 。 (2)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门类齐全的 高等教育 体系。
第3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页Leabharlann 返回导航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情 况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 1.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主要有“双百”方针的提出及作 用,“文革”对文化事业的破坏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 的繁荣与发展情况。
第2页
教育事业
拉开了序幕。
②《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
第2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教学案
![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2c9563dd88d0d232d46aba.png)
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考点1|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知识整合·厘清史实]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背景: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2)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3)成就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②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③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2.“东方魔稻”(1)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2)意义: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在世界各地推广。
3.“银河”系列计算机(1)成就①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②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神舟”号飞船(1)发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太空。
(2)意义①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②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③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史料一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
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①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史料二②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③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2ad54176bd97f192279e9b5.png)
第三十五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知识结构两弹一星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成就: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硕果累累 2号”出现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东方魔稻”年,“银河——I ”巨型计算机诞生 年,“银河——III ”巨型计算研制成功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宇宙飞船顺利地升入太空 中国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和政府重视扫盲工作义务教育是国家一的项战略决策,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大革命”和“文革”对高等教育的破坏“文革”之后,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学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 “左”倾错误持续发展,“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进行 “文革”使科学文化事业遭受打击“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号飞船扫盲教育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 “双百”方针 的提出遭遇曲折文学艺术 的春天 新 中 国 的 科 技 成 就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现 代 中 国 的 科 技 与 文 化研习课标课标1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梳理1、成就(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美国、苏联对核武器空间技术的垄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战略决策。
3、水稻杂交技术(1)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4、“银河”系列计算机(1)1983年中国第一台计算程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型计算机诞生。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fc4261ff111f18583d05aa0.png)
是 1978 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 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 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1978 年 3 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 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邓小平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 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 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重视,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2.1985 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 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以此为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1995 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 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应该作为本目的重点进行讲解,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 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 第二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本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背景,着重介绍了建国后我国尖端科技发展的情况。 与此相关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丰富课文知识。以直观的影视、图片资 料,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对于本目知识的学习,建议教师应讲清楚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 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 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 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 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第二,“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 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教师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 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第三,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 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第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5 号飞天的巨大 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议教师在本目的教学中,注意介绍这些尖端科技成就对我们生活的重 大影响。既要介绍其对于国防的重要性,更要突出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目“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科学,意义重大。袁隆平的杂交水 稻,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代表。建议教师对本目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进 行讲解。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和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袁隆平是 2001 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建议教师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做简要介绍,加深学生对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的重要性的理解。第二部分介绍了袁 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建议对于本目知识的学习不要过多的扩展,可按课本内容进行讲解。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课文的导入。建议教师结合引言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 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 1840 年以后,近代中国倍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 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对我国科技的发展 脉络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并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关于“科技战略的发展”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探究相关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 和政府先后对科技发展提出了哪些战略决策?什么是“科技发展远景规划”、“863 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党 和政府对科技发展战略决策是如何实施的,结果如何?党和政府科技发展决策的侧重点前后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新 中国科技发展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列举党和政府的科技发展决策,归纳出新中国 科技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结合三个阶段的科技成就,并与旧中国科技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党和政府的正确 决策与科技成就的取得之间有什么联系,使学生得出新中国的成立、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是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 前提和保证的结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党和政府科技发展的决策进行前后比较,结合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找出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原因。
2020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3
![2020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3](https://img.taocdn.com/s3/m/7745cd566f1aff00bed51ee1.png)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习目标: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及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重点)2.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1.成就(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评价(1)地位: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2)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误区警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技成就“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我们可以否定十年“文化大革命”,但不能否定十年历史。
这十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内取得的一些成就是科学家和人民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促进的。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成就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③1993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10亿次的“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1)成就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③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知识网络知识精要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一批科学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的重点。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3ab2799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a.png)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分析其作用。
2. 掌握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3. 了解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理解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现代科技技术对改变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2. 难点: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右图是北斗导航卫星发射。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什么科技领域的技术?对!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
2. 【学习新课】(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工业控制、医疗卫生等。
1.2. 航天技术: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探索宇宙的奥秘,促进了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
同时,航天技术也为人类提供了新的通讯和交通方式,如卫星通讯、卫星导航等。
1.3.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医疗手段和药品,如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等。
同时,生物技术也为农业和食品工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如转基因食品、生物农药等。
1.4. 原子能技术: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如核能发电、核能供热等。
同时,原子能技术也为工业和军事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核武器、核潜艇等。
1.5. 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材料,如高性能陶瓷、超导材料等。
这些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促进工业的发展。
1.6. 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环保手段,如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
同时,环境科学技术也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如太阳能、风能等。
1.7.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智能工具,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等。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文本素材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文本素材 人民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40ca914203d8ce2f00662381.png)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党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大知识分子不再被骂为“臭老九”,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日益受到青年学生的重视,全国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大幅度增长。
1978年教育部确定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恢复对教材编审体制和出版发行办法,稳定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战线呈现勃勃生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过程: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教育是实现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重要保证,普及教育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
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以面向现代化为基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997年中共十五大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意义:“科教兴国”战略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1。
高三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c3c6ee50e2524de4187e14.png)
高三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教案》教学设计【考点清单】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知识是: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知识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知识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知识梳理】一.中国现代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2.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导弹,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力量。
3.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4.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二)载人航天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三)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
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东方魔稻”。
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背景(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了两类矛盾。
内容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成就长篇小说繁荣。
电影艺术生机勃勃。
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学术争论热烈。
曲折(1)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
讲
授
【知识清单】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双百方针
(2)文学、电影、戏剧概况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3、文化事业的繁荣
(1)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
(2)文艺成就及影响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及其表现
(2)成就
2、“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1)背景
(2)教育革命
(3)恢复
(4)危害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原因
(2)成就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科研机构
(2)科研队伍
(3)规划
(4)成就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2)提出:1988年,邓小平
(3)意义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3-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设计
课题
必3-5-123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课型
新课
教学目的
【课程标准】
1、知道我国“双百”的方针,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3、列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专题文化教育科技成就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教育的热情和兴趣,从而立志为祖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
(2)成就:五个方面
(3)意义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小结
通过对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以及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作业布置及疑难解答
课后
反思
重点
掌握现代中国文化教育科技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
如何记忆文化教育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
教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环节
说明
备注
教
学
内
容
前言
解题、解读导语,了解现代中国文化教育科技成就。
教师综述
新课预习、作业的检查
1、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习
2、带着《点金》知识整合能力聚焦部分问题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新课导入
回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及成就,导入现代中国文化教育科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