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
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以及艺术、语言等非物质性的文化艺术遗产。
这些遗产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文化传承,被视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虑以下标准:第一,传承性。
该文化在口耳相传的方式下世代传承,并且能够被后代承袭和继续发展。
传承性让文化遗产成为了人类智慧的生命力之源,如古老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技艺等。
第二,独特性。
该文化要有独特的特征和价值,不同于其他文化和艺术品。
这种独特性可以体现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等多种形态。
其独特的特征让它成为了其他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社会性。
文化遗产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必须在社会的背景下才能被有效的推广和传承。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固定在特定的地点和场所,它们的传递必须依托于特定的社会集体和文化方式。
第四,时空性。
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人们必须不断适应和变革现有的礼仪习惯,并让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
更进一步地说,这一文化遗产能够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和本土文化的演变。
第五,艺术性。
文化遗产应当体现一定的美学、审美和文化价值。
传承文化需要有足够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力,以展示文化本身的价值。
或许是由非常接地气的民间艺术,或是由精湛的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展示文化的自信和美感。
以上是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我们需要发掘和挖掘文化深层次的内涵和神韵,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变。
因此,评选文化需要加强动态管理,不断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新和提升文化的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概念的界定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民族、地域和群体特征,以及表现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各种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指无形的传统技艺或表达方式,而后者则是指实体性的自然或人造产品。
例如,中国古代书法作品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书法技艺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分类1.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是指通过口头或行为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歌曲、音乐、舞蹈、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包括民间信仰、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
这些社会实践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历史演变。
3. 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指人们在特定时间里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包括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活动通常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4. 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指通过手工制作方式创造出来的各种物品,包括陶瓷、织锦、木雕等。
这些手工艺品通常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四、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性和传统性的非物质文化表达形式。
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风情等。
作为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中国非遗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民族传统。
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的生活习俗、工艺技艺、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的独特风貌。
中国非遗传承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最深沉的记忆,它是国家凝聚力和个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使我们能够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和民族的多元性。
此外,中国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也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它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更为相关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例如,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够促进旅游、手工艺品、文化创意等产业的繁荣。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如何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活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非遗文化的鉴赏,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标题、引言、正文和结论四个部分。
首先,在标题部分,我们要明确文章的主题为中国非遗文化鉴赏,这是全文的中心内容。
接着,在引言部分,我们需要概述本篇文章将要介绍的内容。
可以简单介绍中国非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性,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然后,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可以从非遗文化的概念出发,介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传统技艺和相关的保护政策等内容。
中国非遗知识
中国非遗知识一、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是指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和技能等。
非遗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中国非遗的分类与特点1.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我国将非遗分为十大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2.特点:中国非遗具有丰富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传承的创新性和生活的实用性等特点。
三、非遗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如开展非遗普查、建立非遗名录、设立非遗传承人等。
2.传承方式:非遗的传承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区传承等,同时,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网络传播等途径,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四、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创新1.融入生活:非遗产品、非遗技艺等逐渐成为时尚潮流,非遗元素融入服饰、家居、工艺品等领域,让非遗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2.创新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技艺,结合现代科技、艺术、旅游等产业,提高非遗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五、案例分享1.案例一: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宫廷御用织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如今,南京云锦不仅成为国内外高端市场的抢手商品,还通过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开发出各类时尚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2.案例二:福建木偶戏,传承千年的表演艺术。
近年来,福建木偶戏团走进校园、社区,培养新一代观众,还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扩大了影响力。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创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代表着人类智慧
和创造力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等。
它们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传承性、多样性和价值性等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独特性: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代表着不同地区
和民族的特殊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
2. 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口头或实践方式进行传承,从而
使其得以流传至今。
这种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不断变革的
时代中保持其原始面貌。
3. 多样性: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
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多样性形成了人类丰富多
彩的文化生态系统。
4. 价值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代表着人类
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历史变迁。
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
和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方面。
在全球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威胁,如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等。
因此,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共同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与互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代代相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代代相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术等。
2.特点(1)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现象,它依赖于人的口传心授、身体力行进行传承。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人的传承,传承人通过实践、传授、创新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3)民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信仰、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特点。
(4)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措施(1)立法保护:我国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
(2)名录制度: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和保护。
(3)传承人制度: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认定,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4)资金支持:我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宣传等工作。
2.传承方式(1)教育传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式进行传承。
(2)实践传承: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实现传承。
(3)媒体传承: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其影响力。
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及人文历史价值
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及人文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世代相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知识和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人类创造力的智慧,而且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反映了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2. 弘扬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等。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精神,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激励人们为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3. 促进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通过交流和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 推动文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良,从而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
通过创新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力和活力,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5. 增进人类福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的福祉。
总之,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历史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们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文化基因,而且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智慧结晶。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而非遗课作为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保护方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非遗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和老师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存在,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每种分类下都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中国的昆曲、京剧、茶道、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项目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二、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 非遗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非遗保护的方法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范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和12月分别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
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根据《公约》的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征:1 无形性。
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 看不见, 摸不着, 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 从而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
例如, 端午节是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任何有形物质载体,以一种节庆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于2008年开始将端午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 就是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无形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有效保护方式,使其内容的丰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可能。
2 传承性。
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个群体或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传承积淀下来的。
具而言之, 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 只有经过历史的演进, 承载了人们厚重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 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评估的主要因素
我们可以轻松了解到各个
时代的历史信息。非遗也 由此具有了重要的历史认 识价值。
但前提是不能改。 改了就不再具有历史认识价值了。 所以, 非遗不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而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这与一座老房子一旦评上文物就不能再随意改动, 是一个道理…………
又原汁原味保存下来,所以,可以帮助我
们印证历史。
《钻木取火辨》
古代典籍关于“钻木取火” 《礼记》和《论语》《礼含文
嘉》、《关尹子》、《尸子》、《白虎通》、《绎史》、《路史》的 记载颇多 。1980年第三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 《钻木取火辨》,作者认为 “钻木不能取火”,“钻木取火”是人们 头脑里臆想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历史事实,......作者曾做过多次实验,如用 双手搓转木棒、用绳索拉木棍转、用电钻快速钻木。两木互相摩擦等 等不同的钻木方法,结果是“都没有钻取出火来”。甚至,连个火星也没
1.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南方之美 炎热 以瘦为美 西 施
北方之美 寒冷 以胖为美 杨玉环
2.人文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佛
教 有神像 雕塑壁画
伊斯兰教 无神像 几何图案
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反过来影响其文化今后的 走向。 靛蓝——蓝印花布 青花瓷
胶卷——柯达 富士 乐凯
2/22/2018
三、艺术价值 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类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 同地域间审美生成规律与演变规律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价值。 艺术价值不一定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共有,但绝大多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建筑技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 书法艺术,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等都 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及其社会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民间技艺、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民间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智慧和传统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国家文化多样性的传承。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方式、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非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非遗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累的、能够进行社会传承和再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文化部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并积累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手工技艺和传统医药知识等,以及相应的工具、器械、设备和文化空间。
非遗文化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结晶,代代相传,既是文化传承的基石,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非遗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技艺、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民间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其中,民间技艺包括中国结、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学包括谚语、民间故事、曲艺等;传统戏曲包括京剧、川剧、粤剧等;传统音乐包括京韵大鼓、山歌等;传统舞蹈包括丝绸之路舞蹈、蒙古舞等;传统美术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雕塑等;民间传统体育与游艺包括花篮球、毽子、踢毽子等;民间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知识、传统药膳等。
二、非遗文化的社会传承方式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有口头传承和实践传承两种方式。
口头传承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实践传承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中的模仿、学习和传授来实现的。
口头传承和实践传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的。
口头传承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口头传承是利用语言来传承非遗文化,通过口述、歌颂、讲解等方式,将非遗文化的知识、技艺传授给后人。
了解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了解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传承、实践并享受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祝活动、手工艺技艺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1)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精神财富,以口头、表演、技艺等形式存在,无具体物质载体。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人们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而延续至今的。
(3)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4)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在人们生活中的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技艺。
截止目前,我国已有42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1)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如京剧、昆曲、豫剧、越剧、曲艺、藏戏等。
(2)社会实践、习俗和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礼、丧葬、祭祀等习俗。
(3)手工艺技艺:如刺绣、陶瓷、漆器、雕刻、剪纸、土陶、民间绘画等。
(4)传统医药:如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
(5)自然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1)家庭传承:父辈向子辈传授技艺、知识和价值观。
(2)师徒传承:老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艺和经验。
(3)学校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4)社会普及:通过各种媒体、展览、演出等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3.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义务。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代代相传的、通过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习俗、传统医药知识等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
它涵盖了人类创造的各种智慧和技能,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明显的区别。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物质文物,如古建筑、艺术品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对人类智慧、技能和传统实践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口传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几代人口耳相传,不依靠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载体。
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人际联系。
2. 动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现形式,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会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演变。
3. 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实践。
不同地域、民族和群体因地制宜地创造、发展和传承着各自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面貌。
4. 社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特定的社区或群体密切相关,它是社区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交流,社区内部的联系得以加强,并形成共同的记忆与认同。
5. 时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类智慧和实践,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变迁。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不同时期人类生活的过程和变化。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国际上也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组织和机制,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等。
总结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的重要体现,具有口传性质、动态性、多样性、社区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发展至今且具有代表性的无形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表述(语言、方言和方音)、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礼仪习俗)和知识与实践(手工艺、传统医药等)等多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对于特定社群的生活、视野、想象力和认同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人类创造与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创造的,传承至今且在当代社群中有所认同与传承。
二、无形性与感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直接触摸、视觉感知,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记忆、习俗和实践之中,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进行传承。
三、代表性与普遍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中一种共享的特性,它是特定社群认同与记忆的重要元素,同时也代表了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社群参与与实践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社群共同参与、实践和传承的,是社群中特定群体认同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
除此之外,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历史性与时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特定社群来说具有历史性,传承久远,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时代变迁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改变。
二、地域性与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性特征往往与特定地域、民族或社群相关,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差异和多样性。
三、可持续性与保护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同时也需要保护和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重视传统的保护方式,也要注重与当代社会发展的整合。
以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的一些主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创造的宝贵财富,不仅体现了不同社群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承载了人类共同的精神传承。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文化遗产的定义,与“文化遗产''的“泛概念''不同,从保护的角度看,一般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从1972年到现在, 一直在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保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年开始到现在,以实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为主的、偏重于物质文化的保护;第二阶段,从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开始到现在,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主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文件及其背景来看,这两个阶段的保护, 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影响世界文化走向的深刻意义。
一、物质文化保护的背景及其意义(1972年------现在)(一)世界遗产保护的提出和经济文化背景20世纪是科技革命的辉煌世纪,也是“全球化"重新启动的世纪。
世界各地为了发展经济,攫取资源,破坏自然,正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在地球上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说明人为的损害的迹象: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和不适当的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陷于枯竭;? ? ”*)。
另一方面,经济建设对文物的破坏,比战争更为恐怖。
比如60年代,埃及在尼罗河上修建了阿旺斯水坝,致使两座千年神庙毁于一旦。
据统计,当时所毁掉的文物古迹数量大大多于两次世界大战所破坏数量的总和。
人类为了自己这一代的所谓“幸福”,恣意蹂躏自然、毁灭文物。
面对残酷的事实和严峻的局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发布的5个月之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08(二)世界遗产的分类与价值《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的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的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非物质的、以传统的方式传承和表达的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达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庆典和节日、传统的医药知识、自然与宇宙知识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创造力,是民族、社群和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独特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设立的,旨在保护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与物质遗产不同,物质遗产指的是物质的实体,如建筑、艺术品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传统的方式、技艺和习俗等无形的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并强调它们的连续性、变化性和社会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1. 传统性和历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群或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实践。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与特定的社会群体或地域紧密相连。
2. 口口相传和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口述的方式传承给后代,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统或其他社会实践来保存和传播。
它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以及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和经验。
3. 创造性和表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舞蹈、音乐、戏剧、仪式、节日等。
这些表演形式是创造性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表演性,能够传达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义。
4. 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群或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一个群体内部形成共同的记忆和意识形态,并通过社区的参与和支持得以传承和表达。
5. 捍卫和适应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它具有捍卫和适应的能力,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
总结和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共同的记忆和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价值和保护历史
4、民族性与地域性
• 由于种族、语言、文化、环境、历史、 地域 等原因形成的民族差异,形成了不同 民族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风格,非物 质文化遗 产强烈的体现了民族性格、民族 精神、民族 情感等。
5、类型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为民众 共 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 化的 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 方式。 比如民歌的演唱、故事的讲述都有 着悠久的 历史,有着众多传承人的加入, 反映的是群 体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如居住民俗,可分为蒙古包型、窑洞型、 干 栏型、上栋下宇型等等。
• 1987年,文化部开展“民间艺术之乡”、 “特色艺术之乡”评比活动。
• 2002年,中国民协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 产抢救过程”,2003年,文化部等八部委 联合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过程”。
• 2005年,文化部部署全国范围内的非遗普 查。
• 2006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 非遗名录,包括10门类518个项目。
• 正统历史的补充。非文字的表述、口头表 述或表演的表述记录。传说、语言的词汇、 节日的活动和仪式(中韩等国的端午、春 节,东亚各国的春节和饮食)等。正史是 记录帝王、政治、经济的,而科技史、工 艺史、体育史、艺术史却可以通过非遗来 书写。
文化价值
• 文化价值——如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独 特的生产生活知识。——民间智慧。如侗 寨的稻鱼鸭循环养殖生计。
日本的非遗保护历史
• 在世界上,第一个对非遗实施活态保护的 国家是日本。
• 1950,《文化财保护法》,提出“无形文 化财”,并分为无形文化财”和“无形民 俗文化财”。前者指那些具有较高历史价 值与艺术价值的国粹级的传统戏剧、音乐、 工艺技术以及其他。后者指那些与普通民 众衣食住行、生产民俗、信仰、岁时年节 有关的风俗习惯和艺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说得再通俗一点,笔者觉得非物质文化就是一种文化气息,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多民族的国度,这种文化氛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已经在慢慢淡化,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从而努力得保护它发展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三个方面: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
(一)历史价值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哪有历史可言,正是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愈发留香。
历史价值也成了文化的核心价值。
笔者把历史价值又细分为历史传承价值和科学认识价值两个方面。
1、历史传承价值:“一种集团或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给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由此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
那么其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以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形式,其中的历史可以弥补官方历史典籍记录的不足、遗漏或讳饰,这样便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经逝去的历史及文化。
这就是它的历史价值所在。
比如池州的傩戏,从其内涵和艺术文化上,学界普遍认为,它是我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堪称“戏曲活化石”,因此对于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什么基本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所指的“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方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这里的“民间创作”专指传统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原始文化,也就古代人们对思想信息、生产生活习俗及技艺的语言的、肢体的、身体的、表情的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文化遗产本身或具体到某一个事项的主要特征。
特别是文化空间,在其中的某一事项中,往往包括有古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哲学、宗教、伦理、法律(行为规范)、社会、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等。
比如一个苗族鼓藏节事项(也是用《苗族古歌》作为祭祀词之一的事项)。
他对铸柱撑天从材料选择到冶炼描述,就是古代物理化学认知的描述,他的有如“七七四十九天”等一系列象征性数据反复出现,是古代数学的传播,他对事件及天象的叙述,是天文历法的表现,蝴蝶妈妈生出人与神及动物以及对宇宙诞生的描述,就是古代关于宇宙、人、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仪式中体现出众多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就是古代的法律,他描述的生产与分配方式就是古代的经济体制,他表现的战争周折就是古代的军事战术,他包含的古歌、音乐舞蹈、服饰银饰就是文学和艺术,他的活动整体就是苗族的传统的宗教信仰。
哪怕一幅小小的布依族的传统蜡染,他也包含有宗教分布、信仰崇拜、哲学追求、审美情趣、工艺技巧等等。
这一些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征,在一个事项中,可以包括有无数个文化的信息。
二、集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每一个事项的立体内涵,都是现任的集体创造。
它不像现在的电视电影、喜剧及音乐、小说诗词等,有明确的内容责任人,即创作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4〕吴文科.“ 以人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
的极具历史价值的精神文化宝库,为我们后人的科技发明和 原则”,《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
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灵感资源。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 定的物化形态
也就是说“ 非物质”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 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 非物质性,是与满 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 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 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 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 发生无能为 力。正 如中 国 民间 文艺 家 协会 主 席 冯 骥 才 说:
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 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
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瑰宝中不可或缺的奇葩。 在消亡。”所以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抢救、整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经典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杨 浩(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
摘 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古国,中国的历史变换莫测却从不间断,渊源流长的同时也有着不 可抵挡的魅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异常艰难 繁重的国家。当然,我们在从事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之前,首先要科学精准把握它的特征和价值。如果我们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特征的把握以及价值的界定,缺乏科学而可操作性标准,就会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形成“ 泛文化遗产论”,这极 其容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泛滥成灾,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更使文化遗产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流俗 趋时,淹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 定的物化形态
也就是说“ 非物质”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 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 非物质性,是与满 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 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 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 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 承)而构成传承链,得以传承的。礼俗( 风俗)或禁忌贯穿于
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规范社会成员的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 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它贯穿于人们的各类活动之中,是一
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演 承,是在传递中增添新的因素和成分,这其中包括发明、创新、
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 扬弃和吸收( 异文化的因素),从而形成积累,推动文化的进
等)和文化空间( 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 化和发展。
文化表现形式 的 场 所、兼 具 空 间 性 和 时 间 性 )。 这 种 遗 产 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性 物质性 传承性
五千年的文明造就精彩绝伦的文化瑰宝,泱泱大国的厚 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重淳朴积淀了玄妙神奇的精神天堂。
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流长的历史发展过 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我们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
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每过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
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各色“ 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 民歌、一种技艺、一座古建筑永远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等;又有主要通过“ 口传心授”的方式灵活传承下来、以非物 仅以山西省的地方戏为例,上个世纪 80 年代尚有 52 个剧种,
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产生这种文化的土壤和背景—包括民族、 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原则、风俗习 惯有关。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 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文化遗产,具有广泛性和 共享性特点
我国因为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情况就更是如此。我们要 特别关注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影响。许多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特定民族、特定地 区、特定群体独创或独享的文化。例如,火把节、赛龙舟、傩戏 等等习俗或艺术形式都是为多个族群所保有和传承的。马头 琴艺术、阿肯弹唱、木卡姆传统艺术等等同样是我国有关民族 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根基深厚、枝繁叶茂的优秀文化遗产。
神,艰苦奋斗的“ 自强不息”精神等等,至今仍然像涌动不绝 的泓泓清泉,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灵,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情
人就没有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就没有口头和形体 操。
相综合的艺术;三、非物质文化与典籍文化相比,民间文学和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它是人民群众在
间艺术的各种体裁往往都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作为思维的 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经典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杨 浩(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
摘 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古国,中国的历史变换莫测却从不间断,渊源流长的同时也有着不 可抵挡的魅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异常艰难 繁重的国家。当然,我们在从事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之前,首先要科学精准把握它的特征和价值。如果我们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特征的把握以及价值的界定,缺乏科学而可操作性标准,就会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形成“ 泛文化遗产论”,这极 其容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泛滥成灾,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更使文化遗产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流俗 趋时,淹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间传说,戏曲艺术,礼 仪节庆禁忌,民间手工艺术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其中的 一部分均没有物质载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一定的物质形 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通常它只作为一种知识、技能或 是技艺,存在于非物质文化持有人的头脑中,存在于人们口头 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 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 全不同,因为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是它的质的确定性,也
最后除了具有以上条件的文化形式和产品外,要成为世 界级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必须具有“ 面临着消失的 危险”,处于濒 危 状 态 这 一 保 护 理 由。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濒 危,不是因为自身质地的不善,也不是因为它与民族的关系不 密切,而是因为它“ 始终以口头形式的特点延续至今”,易于 “ 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 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因而“ 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由于 本身的传承嬗变,已经纳入现代社会、被现代人接受了的文化 形式,和可以由现代工艺替代,产生与原生态同等或超越原生 态价值的文化形式,是不需要在目前列入保护行列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界定,是由其独特性、民族性、地 域性以及边缘性决定的。
首先是它品质的高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使 人类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仰视自身已经达到的创造高峰,以便 激励今天的创造。它的技艺必须或具有高难度,或具有远离 现实的高度想象力,表现出人类必须仰视的智慧,达到同类文 化样式的制高点,也就是联合国《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申 报书编写指南》中所说的“ 具有人类创作天才杰作的突出价 值”。当前的遗产 保 护 的 整 理 与 研 究 工 作 中,不 论 其 本 体 价 值,以为越古老越珍贵、越稀少越值钱的遗产价值观是不足取 的。
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 发生无能为 力。正 如中 国 民间 文艺 家 协会 主 席 冯 骥 才 说:
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 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
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瑰宝中不可或缺的奇葩。 在消亡。”所以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抢救、整理
〔4〕吴文科.“ 以人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
的极具历史价值的精神文化宝库,为我们后人的科技发明和 原则”,《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
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灵感资源。
结束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富精神价值。任何一个国家 和民族都有自己风味独特的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
是我们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发点和归宿。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物质的层面,这包括:一、有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形态本身就是物质的;比如:木版年画、民间剪纸、
了国家和民族长期以来结合发展成的共同心理结构、意识形 态、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等特点,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 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中许多闪光的伦理精神,如大公无私的“ 天下为公”精
语言的外壳本身就是物质的。脱离了物质层面来谈口头和非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古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经典理论
实践经验,所以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的科技文化蕴 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2003 年 12 月.
涵着大量的尚待开发和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祖先留下
流水的宁静淳朴,只要细细的观摩着我们周围的影影绰绰的 致周密的进步与循序渐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
角落,都能被周围那直达心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深深的 递,即传承,一是沉淀,即积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或传递,是
震撼。
民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也是民众对文明的自主抉择,任何外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 力的干涉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秋传
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 种在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民俗制度。
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
传承载体: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类的
— 19 —
经典理论
# # # # #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界定·
民俗文化,一般是由传承人代代相袭而得以传承延续。杰出 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不科学的,不合乎实际的。
刺绣等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要依靠物质层面来表达 和呈现的,或者说物质层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不管是
神,品质高尚的“ 舍己为人”精神,大义凛然的“ 威武不屈”精 神,虚怀若谷的“ 厚德载物”精神,清正廉明的“ 刚正不阿”精
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还是以身体的行为、姿态、动 作为表现形式和表现对象的文化和艺术,其载体都是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