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 评价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完整版)烃源岩评价

(完整版)烃源岩评价

成熟阶段
0.5%<R0<1.3%,为低成熟阶段,生物烃奇碳优势逐渐消失,CPI趋于1, 深度加大,有机碳、氯仿提取物等急剧增加。
1.3%<R0<2.0%,为高成熟阶段,干酪根与石油裂解,液态烃剧减,氯 仿提取物、烃含量下降明显,有机碳略有下降。
过 成 熟 阶 R0>2.0%,深度大,温度高。干酪根生油潜力枯竭,只在热解作
(三)有机质成熟度 1.镜质体反射率(Ro)
镜质体反射率R0随 成熟度而增加。
该段烃源岩主要为 低成熟阶段。
成岩演化阶 段
成岩阶段
深成阶段
镜煤反射率(%)
<0.5 0.5-0.7 0.7-1.3 1.3-2.0
成熟度 未成熟
成熟
准变质阶段
>2.0
过成熟
注意:腐泥型干酪根缺乏镜质组!
(三)有机质成熟度 2.有机质颜色变化法
在显微镜透射光下,孢子、花粉和其他微体 化石随成熟度作用的增强而显不同颜色。
成岩演化阶段 成岩阶段 深成阶段 准变质阶段
孢粉颜色 浅黄-黄
橙-褐 棕 黑
成熟度 未成熟
成熟 过成熟
(三)有机质成熟度 4.岩石热解法
岩石热解最高峰温Tmax值 小于430~435℃为未成熟阶段, 430~470℃之间为成熟阶段, 475~500℃之间为高成熟阶段, 大于500℃为过成熟阶段。
(三)有机质成熟度 5.沥青及烃类的演化指标-OEP
随着有机质 成熟度的增加, OEP值越接近于1, 并趋于稳定。
由图中数据 及图5-3,图5-4, R0大多介于0.50.7之间,该段 烃源岩属于低成 熟阶段。
综合以上各种分析条件,可以看出:
该段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有机质 类型为腐殖腐泥型,属于低成熟阶段。

烃源岩评价方法-3

烃源岩评价方法-3
Q:评价单元油气总资源量,S:评价单元面积,K:类比单元油气资源丰度,a:类比系数
成因法(包括氯仿沥青“A”法、有机碳法、烃产率法、烃源岩体积法、热解法等): 氯仿沥青“A”法:利用烃源岩氯仿沥青“A” 含量和沥青化系数计算油气远景资源量 Q=h×s×r×A×Ka×k
Q:评价单元油气总资源量, h:烃源岩有效厚度,s:烃源岩面积,r:烃源岩密度,A:烃源岩氯仿沥青含量, ka:沥青转化系数(一般采用15%~20%,最有利取20%,较有利取15%),k:运聚系数。
**地区**组烃源岩喜山期末热演化分布(Ro等值线图)
提纲
一、概述 二、 烃源岩评价标准 三、烃源岩分布 四、烃源岩静态地化特征 五、烃源岩动态地化特征 六、盆地资源潜力分析
六、盆地资源潜力分析
目的:烃源岩各构造时期生烃量有多大?主要生烃区在哪儿?有多少可聚集成藏?资源量多大? 常用方法:盆地类比法、成因发、盆地模拟法 盆地类比法:由已知单元(盆地、凹陷)含油气丰度远景类比求取评价单元油气远景资源量 Q=S×K×a
2000 3000 480 360 240
时间(Ma) C.盆地热流史
2000 3000
1000
50
深度(m)
70 90
成熟早期 0.70-1.00
120
0
0.0 0.2 0.4 0.6 0.8 1.0
Ro值(%) 井号: yuxi t0=0.00Ma t1=145.50Ma t2=207.54Ma t3=460.90Ma t4=488.30Ma
-1 96 8 .7 -2 00 0
? ? ?
-1 8 0 0 -1 6 8 7 .3 -1 6 0 0 -1 4 0 0 -1 2 0 0
? ? ?

第9章 烃源岩评价(2010年改)

第9章 烃源岩评价(2010年改)

2)K.E.Peters和M.R.Cassa(1994):
能够、将能够或曾经能够生油的沉积岩为烃源岩,而有 效烃源岩是正在生油或已经生油并排出原油的源岩。
3)郝石生等(1996):
根据沉积岩有无生烃能力划分为非生烃岩和生烃岩两大类; 在生烃岩中又按能否向外排烃而分为烃源岩和非烃源岩,烃 源岩中生烃产物的相态进一步分为油源岩和气源岩。
0
0.5
1.0
1.5
2.0
2.5
总有机碳(重量 % )
75 马家沟组 60 频 45 率 (%) 30 15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0
泥灰岩
75 马家沟组 60 频 率 (%) 30 15 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0
J.M.Hunt(1979);
王捷等(1999); 梁狄刚等(2002)
有效烃源岩的不同概念
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1、有机碳含量 2、产油潜量 3、可溶有机质含量
1、烃源岩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Organic carbon): 是指岩石中除去碳酸盐、 石墨等无机碳以外的碳。
有机碳=总碳-无机碳
源岩原始有 机质的数量
高—过成熟阶段的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
下限值为 0.084—0.105%
国内外主要海相碳酸盐岩机碳下限标准
研究单位或研究者 美国地球化学公司 法国石油研究院 罗诺夫等 挪威大陆架研究所 下限值(%) 0.12 0.24 0.20 0.20 研究单位或研究者 陈丕济 傅家谟 郝石生 大港石油管理局研究院 下限值(%) 0.10 0.10,0.20 0.30 0.07~0.12

烃源岩评价方法-1详解18页PPT

烃源岩评价方法-1详解18页PPT
烃源岩评价方法-1详解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பைடு நூலகம்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烃源岩评价PPT学习教案

烃源岩评价PPT学习教案

氯仿 沥青 "A"
饱和烃,% 芳香烃,% 饱和烃/芳烃 非烃+沥青质,% (非烃+沥青质)/总烃 峰型特征
40~60 15~25
>3 20~40 0.3~1 前高单峰型
20~40 5~15 1~3 40~50 1~3 前高双峰型
20~30 5~15 1~1.6 50~60 1~3 后高双峰型
5~17 10~22 0.5~0.8 60~80 3~4.5 后高单峰型
下 限标准 的确定 直接关 系到我 国油气 资源量 预测。
第7页/共32页
一、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我国碳酸盐岩油气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标准
成烃演化阶段
镜质体反射率Ro (%)
有机碳(%)
气源岩
油源岩
未成熟-低成熟
<0.75
0.2
0.3
成熟-生油后期 0.75~1.3
0.15
0.2
湿气阶段
1.3~1.8
0.1
(l)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如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成 熟度;
(2)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定量评价,如生烃强度、生烃量、排烃 强度,等。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 价
第2页/共32页
烃源岩评价概述 定性评价
有机质的 丰度
烃源岩的地 球化学特征 评价
Note:从原理上讲,烃源岩的体积也 是决定 其生烃 量的重 要因素 ,但烃 源岩的 体积受 控于其 发育厚 度和分 布面积 ,主要 是一个 地质问 题而不 是地球 化学问 题。但 作为实 际应用 ,则必 需回答 烃源岩 的发育 厚度与 分布面 积等烃 源岩的 体积数 量问题 。
Io
0.0 0.0
390 410 430 450 470 490

烃源岩评价

烃源岩评价
Sedigi-1井有机碳剖面
A数达到好烃源岩的标准(TOC>1%),但有机 质类型较差,以Ⅲ型为主,少量Ⅱ2型,单从这两口井有限的地化资料来看生烃潜 力有限,但从钻探的Sedigi-1、Kumia-1及Kanem-1井在盆地东北部发现了Sedigi油田、 Kumia油田和Kanem油田分析,Lake Chad盆地应该具备较强的生排烃能力。
Agadem区块存在下第三系(Sokor组)和上白垩统(Donga组和Yogou组)两 套烃源岩,其中上白垩统的Donga组烃源岩以灰黑色泥岩及碳质泥岩为主,主要 为陆表海沉积,是晚白垩世大规模海侵后的沉积产物,因此具有沉积厚度大、分 布广的特点,但有效生烃层段主要位于上部泥岩段,Donga组TOC含量一般在1% 到1.5%之间,在区块中部已进入生气阶段,Yogou组烃源岩以灰黑色泥岩及页岩 为主,全区均有分布,TOC含量一般在2%到4%,在大部分地区已经成熟,是该区 的主力烃源岩。下第三系Sokor组泥岩以湖相有机质为主, TOC含量都很高,一 般都大于2%,有的甚至大于6%,Sokor组烃源岩仅在Dinga地堑中成熟。

烃源岩 评价

烃源岩 评价

二、碳酸盐岩有机质成熟作用标志与成熟度评价




1、沥青反射率(Rb) 影响沥青反射率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沥青的成因及其热演化特征。 Jacob(1985)根据镜质组反射率与沥青反射率大量数据对比研究提出 下列相关关系式: Ro=0.618Rb+0.4 丰国秀(1988)用四川盆地样品分别通过热模拟实验和自然演化系 列建立了两个相关关系式: Ro=0.3195+0.6790Rb (根据热模拟) Ro=0.336+0.6569Rb (根据自然演化)



3、单体烃同位素组成 单体烃同位素是指原油或沥青中单一烃类化合物碳同位素。由GC— C—MS(气相色谱—氧化燃烧炉—同位素质谱)或称在线同位素分析仪 完成。 正构组分单体烃碳同位素有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变轻的趋势(鹿 洪友等,2003)。用正构组分的单体烃同位素分布可以区分有的来源。
3、 有机质成熟度
-30 -15~-20
四、依据干酪根的热失重特征判识干酪根的类型

干酪根在受热过程中会发生裂解,产生挥发性的产物,因此残余干 酪根的重量会随着受热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热失重,即是指受热前 干酪根的重量减去受热后干酪根的重量。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由于产烃潜 力不同,因而失重量也会不同。对成熟度相近的样品,干酪根的类型越 好(产烃潜力越大),相同条件下的失重量越大,即各类干酪根的热失 重量顺序为:Ⅰ型>Ⅱ型>Ⅲ型,这三类干酪根的最大失重量分别可达干 酪根原始重量的80%、50%和30%左右。
二、依据红外光谱(官能团)特征划分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的红外光谱带可以分为脂族基团、芳香基团和含氧基团三大 类。对相近成熟度的有机质样品来说,脂族基团含量越高,而芳香基团、 含氧基团含量越低,则类型越好。因此,依据这些集团(谱带)的相对 强度,可以选择许多比值来表示有机质的类型。

烃源岩评价及地球化学对比.ppt

烃源岩评价及地球化学对比.ppt
这种大地构造环境主要分布在:
板块的边缘活动带
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
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山间盆地。
第三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 生物成因气、油型气、 煤型气和无机成因。
一、生物成因气
1、生物成因气的形成 生物成因气是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
二、岩相古地理环境
海相环境: 滨海、浅海大陆架、大陆坡、深海 平原
浅海大陆架:阳光、温度适宜,生物繁盛,并接 受河流搬运来的大量陆源有机质,有机质异常丰 富的聚集。有机质的大量存在,消耗水中的氧, 形成还原环境,保证了剩余有机质和新补充的有 机质免受分解破坏。大陆 架上的泻湖、海湾以及 闭塞的深海盆地等也是良好的低能还原环境,既 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又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是良好的生油区。
煤成烃一般具有饱和烃含量高、非烃和沥青质含 量低的特点。煤成烃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姥鲛烷 优势。其它特征还有高碳数峰更突出;富含三萜 烷,具明显的藿烷类和C29甾烷优势;含丰富的各 种芳香烃类。
3.煤的生烃模式
煤及煤系地层中陆源有机质有两种演化途径,向 煤演化称为煤化作用,向生液烃方向演化,称为 沥青化作用。沥青化作用结果是产生石油和天然 气,另一方面是固体残余物进行芳构化和缩聚作 用。
影响其演化的因素很多,有温度、时间、细菌、催化剂和 压力等因素,其中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因素是温度和时间。 1、温度 化学动力学定律的一级反应方程:-dc/dt=KC 速度常数k由阿氏方程求得: k=Ae-E/RT E:为活化能,与键强度成正比,同温下,E越大,反应 越慢;只有超过E值,才能反应,相应的温度为门限温度, 与有机质类型有关。 T:为绝对温度,决定其活化分子数和碰撞几率,同活化 能条件下,温度增高,速度增加。

石油地质学油气成因理论及烃源岩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油气成因理论及烃源岩PPT课件
①碳化说(门捷列夫,1876),认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金属 碳化物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3FemCn+4mH2O→mFe3O4+C3nH8m
碳化物说认为,在地球形成时期,温度很高,使碳和铁变为 液态,互相作用而形成碳化铁。由于它们密度较大,被保存在地 球深处。后来,地表水沿地壳断裂向下渗透,与碳化铁作用产生 碳氢化合物,后者又沿着断裂上升到地壳的冷却部分。有些碳氢 化合物浸透了岩石,形成油页岩、藻煤等;有些碳氢化合物在地 表附近受到氧化,形成地沥青等产物;如果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 壳比较冷却的部分,冷凝下来形成石油,并在孔隙性岩石中聚集 便可形成油藏。
五十年代,P.V史密斯,G.T菲力普等研究取得了宝贵 成果,证实为有机质生成油、气。
第11页/共202页
三、油气有机成因证据
1.世界99.9%以上石油都产自沉积岩,而在大片火成岩、变质 岩出露地区,没有工业石油;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地层都有石油。在地壳 上的出现,与地史上生物的发育和兴衰密切相关,具有一致性; 在油气田剖面中,含油气层位总与富含有机质层位有依存关系;
第20页/共202页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成一 、 生 油 气 母 质 及 其 化 学 组
1、脂类(Lipids)
又称类脂化合物,它们包括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一些化学结构和 化学成份不相同,但物态和物理性质与油脂相似的化合物,如磷脂、脂 肪、蜡、甾类、萜类等化合物,它们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 质之一。尽管它们的化学组成不同,但它们也有共性,即不溶于水而溶 于低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动植物的脂肪是最重要的脂类,它们分布于动 物的皮下组织、植物的孢子、种子及果实中,细菌和藻类也含有丰富的 脂类。

《烃源岩评价标准》PPT模板课件

《烃源岩评价标准》PPT模板课件

• (3)干酪根红外光谱法
I I1460/I1600 >0.8 I2920/I1600 >2.5
II
III
0.6~0.8
<0.6
1.5~2.5
<1.5
I
II1
II2
III
I2920+I2860+I1460+I1380 >75% 60~75% 45~60% <45%
I1640+I860+I810+I740
• III型 T<=0~-100
• 2、干酪根分析法 • (1)干酪根元素分析法
H/C
I
>1.5
II
1.0~1.5
III
<1.0
(Tissor)
O/C <0.1 0.1~0.2 0.2~0.3
H/C~O/C原子比图(范氏图)
• (2)干酪根碳同位素法
类型 I II III
δ13C <-26.5 -26.5~25.0 >-25.0
Ro=1.3~2.0% Tmax=465~500 湿气带 ℃
Ro>2.0%
Tmax>500℃ 干气带
1、 有机碳 泥质烃源有机质丰度标准
评价 非

较好 好
最好
TOC(%) <0.4
0.4~0.6 0.6~1.0 1.0~2.0 >2.0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准(成油门限处)
评价 非 TOC(%) <0.1
岩 性 深灰-灰黑色泥岩 灰色泥岩为主 灰绿色泥岩为主 红色泥岩为主
Toc(%)
>1
1.0-0.6
0.6-0.4

[实用参考]测井烃源岩研究.ppt

[实用参考]测井烃源岩研究.ppt
Passey等(1990年)提出的声波测井和电阻率曲线重叠法,可用于碳酸盐 岩和碎屑岩生油岩的评价,能够精确预测不同成熟度条件下的TOC。在应用时, 声波传播时间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刻度为每两个对数电阻率刻度对应的声波时差 为-100μs/ft(-328μs/m)。把非生油岩的曲线叠加在一起作为基线,当两条 曲线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致”或完全重叠时为基线。确定基线之后,用两条 曲线间的间距来识别富含有机质的层段,两条曲线间的距离为△LogR。
2.物理基础
4)烃源岩的声波时差
一般情况下,泥岩、页岩的声波时差随其埋藏深度 的增加而减小(地层压实程度增加)。但地层中含有机 质或油气时,由于干酪根(或油气)的声波时差 (570μs/m)远大于岩石骨架声波时差,因此,就会造 成地层声波时差增加。地层出现高压异常(地层孔隙压 力大于地层孔隙的正常压力)时,地层声波时差也会增 大,但电阻率与富含有机质时地层电阻率的变化趋势相 反,结合声波和电阻率两类测井曲线,即可确定声波时 差增大的原因。
2.物理基础
2)烃源岩的导电性
由于泥岩层的导电性较好,所以,在地层剖面上此类地层 一般表现为低阻(含钙质地层除外)。但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层, 由于导电性较差的干酪根和油气的出现,其电阻率总是比不含 有机质的同样岩性的地层电阻率高。
3)烃源岩的密度
由于有机质的密度较小(接近于1g/cm3),而粘土质矿物 的骨架密度约2.7g/cm3。当烃源岩取代岩石骨架时,就会使地 层密度减小。
●颗粒吸附的放射性同位素元素(有些地层可能是放射性矿物含
量高的层—放射性矿藏)。因此,细分散体系的岩石,其吸 附的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如:泥岩、泥灰岩等),而颗粒
岩(如砂岩、颗粒灰岩、白云岩等)吸附的放射性物质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化阶段 成岩作用 深成作用
干酪根类型 Ⅰ Ⅱ 1.25 1.34 1.20 1.19
煤 Ⅲ 1.48 1.18
1.57
1.12
有机质丰度指标
从分析原理来看,有机碳即包括占岩石有机质发部分的干酪根中的 碳,也包括可溶有机质的碳,但不包括已经从烃源岩中所排出的油气中 的碳和虽然残留与岩石中,但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因而挥发性较强的轻 质油和天然气中的碳。
有机质丰度指标
3、生烃势

对岩石热解分析得到的S1称为残留烃,相当于岩石中已由有机质生 成但尚未排出的残留烃, 也被称为游离烃或热解烃。分析所得S2为裂解 烃,本质上是岩石中能够生烃但尚未生烃的有机质,对应着不溶有机质 中的可产烃部分。所以(S1+S2)被称为Genetic Potential,中文译为生烃 潜力或生烃潜量,本书建议译为生烃势(油气地球化学)。它包括烃源 岩中已经生成和潜在能生成的烃量之和,但不包括生成后已经从烃源岩 中排出的部分,单位是mg/g。
有机质丰度指标
2、氯仿沥青“A”和总烃(HC,10-60)



氯仿沥青“A” 是指用氯仿从沉积岩中溶解出来的有机质。反映了沉 积岩中可溶有机质的含量,通常用占岩石质量的百分比表示。严格地讲, 它作为生烃和排烃作用的综合结果,只能反映烃源岩中残余可溶有机质 的丰度而不能反映总有机质的丰度。 总烃 氯仿沥青“A”中饱和烃和芳香烃之和称为总烃。通常用占岩石 质量的百万分作单位。它反映的是烃源岩中烃类的丰度而不是总有机质 的丰度。 从本质上看,氯仿沥青“A”和总烃是一个残油、残烃量的指标,因 此,其价值高,可能不一定表明生烃条件好,反而可能只是烃源岩的排 烃条件不好,即指示这类烃源岩对成藏的贡献可能有限。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指标(SY/T5735-1995)
湖盆水 体类型 淡水- 半咸水 咸水- 超咸水
指标
非生油 岩 <0.4
生油岩类型

0.4 ~ 0.6
中等
>0.6 ~ 1.0 >0.4 ~ 0.6 >0.05 ~ 0.10 >200 ~ 500 2~6

>1.0 ~ 2.0 >0.6 ~ 0.8 >0.10 ~ 0.20 >500 ~ 1000 >6 ~ 20
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评价
二、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评价


有机质丰度评价是烃源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中有机质含量 达到多少才能成为烃源岩,是有机质丰度评价的主要内容。 前苏联Ronov——含油区细粒岩石有机碳的平均含量是:泥岩为 1.37%,碳酸盐岩0.5%;非含油区泥岩平均为0.4%,碳酸盐岩平均为 0.16%。 根据大量经验数据统计,国外泥质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一般确定 为0.5%。 国内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暗色泥质生油岩的有机碳含量下限 值约为0.4%,较好生油岩为1.0%。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2有机质的类型
有机质类型是衡量有机质产烃能力的参 数,同时也决定了产物是以油为主,还是以 气为主。
一、依据岩石(或干酪根)的Rock-Eval热解特征划分有机质的类型

利用Rock-Eval烃源岩评价仪所得到的热解三分资料可快速经济地直 接利用少量岩石获得许多参数,其中不少包含有烃源岩中有机质类型的 信息。如在物理意义上,氢指数(IH)、氧指数(IO)分别于H/C、O/C原 子比相近。因此,对成熟度较低的烃源岩而言, IH能较好地反映有机质 生烃能力的高低,母质类型指数也可反映有机质氢、氧的相对富集程度, 因而可成为良好的判识有机质类型的指标。下图为氢指数—氧指数关系 图
烃源岩 评价
1有机质丰度
2有机质类型 3有机质的成熟度
1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丰度是指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质的数 量。衡量有机质的丰度所用的指标主要有有 机碳(TOC)、氯仿沥青“A”、总烃和生烃 势。 一、有机质丰度指标 二、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评价
有机质丰度指标
1、总有机碳

总有机碳(TOC,%)有机碳指岩石中存在于有机质中的碳。它不包括碳酸 盐岩、石墨中的无机碳。通常用占岩石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C元素一般占有机 质的绝大部分,且含量相对稳定,故常用有机碳的含量来反映有机质的丰度。将 有机碳的量转换为有机质的量,需要补偿其他有机元素的量,常用的方法是乘以 校正系数K,即有机质=K· 有机碳。K值是随有机质类型和演化程度而变化额量。 Tissot等给出了经验的K值.
最好
>2.0
TOC(%)
<0.2
<0.015
0.2 ~ 0.4
0.015 ~ 0.05
Hale Waihona Puke >0.8>0.20 >100 0 >20
“A”(%)
HC(10-6)
(S1+S2)(mg/ g岩石)
<100
<0.5
100 ~ 200
<2
注:表中评价指标适用于成熟度较低(Ro=0.5% ~ 0.7%)烃源岩的评价, 当热演化程度高时,由于油气大量排出以及排烃程度不同,导致上列有机 质丰度指标失真,应进行恢复后评价或适当降低评价标准。
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评价
样 品 数 %
20 10
0.1

1.0
10
C%
我国中、新生代主要含油气盆地生油层 有机碳含量(1080个样品)分布频率图(尚慧云,198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黄第藩对我国主要陆相含油盆地的有机质丰度进行了总结,结果表 明,在陆相淡水一半咸水沉积中,主力油源层的有机碳含量均在1.0%以 上,平均值在1.2%~2.3%之间变化,可高达2.6%以上;氯仿沥青“A”含 量均在0.1%以上,平均值在0.1%~0.3%之间变化, 烃含量均在 410×10-6以上,平均值大多变化在(550~1800)×10-6 之间。总的来 看,我国陆相主力烃源岩是一套灰黑、灰色泥岩、页岩,所含碳酸盐岩 极少。 根据我国勘探实践,黄第藩提出了适用于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烃 源岩评价标准。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煤系泥岩(TOC<6%)与一般湖泥相比,有机质以陆生植物为主, 类脂组含量低,富碳贫氢,虽然有机碳含量高,但生烃潜力底低;较高 的有机质丰度也使其对可溶有机质的吸附能力比一般泥岩强;单位有机 碳的生烃潜力地,但单位岩石的生烃潜力又较高,煤系泥岩的这些基本 特点决定了其评价标准与泥岩不同。下表为主要依据热解生烃潜量和烃 指数给出的煤系碳质泥岩(6%<TOC<40%)评价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