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治疗心脏病的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慢性心功能不全( C H F )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中医心衰之病名首见于宋·赵估编《圣济总录·心脏门》,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 等病证范畴。

长期以来,中医中药在治疗心功能不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临床确有良好的效果。

有关心衰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现笔者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中医药;综述1 病因病机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可概括成为本虚标实之证,心(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痰浊为标。

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

吴勉华[1]提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为心衰的基本病机,虽阴阳俱损,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为五脏精气虚衰、功能失调的疑难重症;在脏腑病理上虽为多系统虚损性改变,但病变重点以心肾为主;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证的病理特点;而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之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邓铁涛[2]指出:“心衰的发展与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心衰病位在心,却不局限于心,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

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循环。

张万义等[3]通过中医文献关于宗气学说的探讨,认为宗气下陷是老年心衰的重要病机。

由此可知,心衰气虚阳微,血滞水停,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肾、脾、肝等其他脏腑,证属本虚标实。

宋耀鸿[4]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心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引起心脏及血管功能异常的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对于社会经济和人口健康均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传统的中医药发挥到最大效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传统理论根据中医理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机关之一,其它脏腑和组织都依赖它而生存。

心脏的功能失常,往往会导致多个脏腑出现异常。

中医对心脏疾病认为有“痰饮壅盛”“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等不同证型的阐述。

治疗时,中医药常常采取一定的方药组合,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例如,治疗高血压,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天王补心丸、降压软胶囊等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和发展,一些传统中药品已经拥有了国家药品注册证书和临床应用的支持。

例如,丹参、黄芪、天麻、当归、川芎、人参等等很多具有良好药效的中药都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同时,中医药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谓一种全新的健康保健思维模式。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医学在温和疗法、较长疗程、维持疾病缓解阶段等方面的局限性,扩展了有关疾病的认识与解释,为人们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保障。

中医药式样方案中“三目标、三调度”计划系统理论,使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DNA字典与中药配伍的研究中药方剂的基本结构和药效是由中药材配伍而成的,这种配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能够清晰地掌握中药材的配伍规律,将有助于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2、中药派生物分子基础的研究中药作为生物活性分子的混合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往往包含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合物。

通过研究这些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和生物学效应,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的中医药知识解决现代医学中存在的难题。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辛汤加味抗过敏实验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25] 王维赋,谭晓梅,梁少瑜,等.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豚鼠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7):176-178.[26] 万楷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5):643-645.[27] 李笋,王培源,钟萍,等.金匮肾气丸对肾阳虚变应性鼻炎缓解期小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24(3):258-260.[28] 袁晓琳.金匮肾气丸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5):109-110.[29] 茹立良,王华斌,范坤.常振森主任医师用金匮肾气丸汤方经验总结[J].世界中医药,2015,10(11):1734-1737.[30] 周燕,崔淑敏,董萨莎.西替利嗪联合半夏泻心汤对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学,2019,25(11):1894-1898.[31] 吕旭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阳虚型过敏性鼻炎5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8):573.[32] 蒋中秋.乌梅丸治疗变应性鼻炎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5):370-371.[收稿日期]2020-10-1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指因肺组织、肺血管、胸廓等结构和(或)其功能异常,迁延日久,引发右心功能损伤的疾病[1]。

其主要机制为肺血管阻力增大,肺动脉压增高,引发右心扩大、肥厚等[2]。

COPD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而我国有近1亿人患有COPD[3]。

祖国医学对该病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多认为其应归类为“喘病”“水肿”“水饮”等[4]。

其病机为虚实兼夹[5]。

且复发率高,病情重,易出现并发症[6]。

冬、春季节和气候突变易引发急性加重[7]。

现代医学在不断完善慢性肺心病的诊疗方案,近年来中医各界医家也逐渐深入,通过辨证论治取得了可观疗效[8]。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在心脏病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一、中医药护心脏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护心脏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个方面。

中药治疗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负荷等,从而达到护心脏的效果。

针灸治疗则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风险等,对心脏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1、中药治疗心脏病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中药方剂有很多。

例如,桃仁、红花、郁金等草药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具有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的发展。

对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病症,中药方剂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针灸治疗心脏病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心脏病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的风险。

例如,针灸穴位“心包经”、足三里等穴位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优势1、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在治疗心脏病时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2、综合调理:中医药治疗心脏病注重调理整体,通过调理人体内环境、调节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来治疗疾病,对心脏病有综合性的作用。

3、副作用少:相比于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药多为天然草药提取,针灸为非药物治疗,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4、辅助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脏病常常与西医治疗相结合,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这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总之,中医药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来确认其疗效及安全性。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合剂,往往包含多种中草药的提取物。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个体患者的表现和证候判断,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中药还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减少心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不仅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还涉及到整体机体的调节。

除了单一药物的应用,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将中药与现代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还使用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病变机制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中医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出了要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难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作用的具体机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疗效。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冠心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现代西医对其主要从改善供血、减少心肌耗氧以及缓解症状等方面治疗,但是药物的长期大量使用,易产生不良反应及耐药性。

而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在长期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青睐。

本文主要从冠心病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面论述,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系统、客观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堵塞、冠脉痉挛为发病原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高危疾病。

在中医学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可将其归类于“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等疾病,主要与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等致病因素相关,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是从实致病或从虚致病,从而演变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现代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和血管扩张剂等,在疾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长期服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而中医防治从整体出发,同时注重局部症状,通过调肺气、通血脉、助心行血进行治疗,达到辨病、辨证相结合,在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面阐述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病因病机我国传统医学没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名,但其症状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录。

后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才第一次提出“胸痹”,并对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更系统全面的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点,更贴合临床,对其辨证论治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各个医家临证经验不同,对本病发生的见解也各不相同,查阅文献后发现:大多认为与寒邪、饮食、情志、年迈、体虚等因素相关[1],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心脉痹阻”,病理变化的重点在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进展研究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进展研究
治疗
河南
郑州
400 ; 50 0
【 关键词 】 冠心病 中医 病 因病机
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 状动脉 性心脏 病或冠 心 成和发展 , 明了痰能致瘀 , 可化痰 , 证 瘀 痰瘀 同源 , 临床治疗 冠 为 病, 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 或缺血性 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 动脉 心病提供 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五邪》 篇曾经指出 :邪 在心 , “ 则病心痛 。 《 问 一 气法 时论 的卢翠飞等” ”素 藏 以益气温 阳 , 化痰通痹为治则 , 用 自拟 的益气 通 应
篇》 亦说:心病者, “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 痹方治疗冠心病 5 例 , 8 疗效满意。
内痛 。《 ” 灵枢 一 厥论 》 篇还 说 :真心 痛 , “ 手足青 至节 , 痛甚 , 心 旦 3 中成药治疗 冠心病 的研 究
维普资讯
l l l床和 实验 医学杂 志 2 0 0 7年3詹 第6卷 第3期
・1 9 ・ 4
中 医治 疗 冠 心 病 的 临床 进 展 研 究
杨丽 刘海 涛 1河 南 中 医学院 第一 附属 NI ( - %口腔 科 2河 南 中医 学院科 河南 郑州 400 ) 504
粥样 硬化使 管腔狭窄 或阻 塞导 致心 肌缺 血 、 缺氧 而 引起 的心脏 2 冠心病的 中医方剂治疗研究 病, 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 的最常见类型 。冠心病这一简 陕 西佳县 的贺国柱 从心 肾的关 系出发 , 采用补 肾 , 配合活
称, 目前虽被普遍应用 , 但它未表 达出动脉 粥样硬化这一病 因 , 而 血泻浊 的方法 , 运用补 肾泻 浊汤 治疗冠心病 26例 , 3 取得 良好 的 有更广泛 的含义 。因为 , 可以导致心肌缺血 、 缺氧 的冠状动脉病 , 效果 。陕西省 中医院 的曹利平 运用 自拟 活血益气 汤治疗 冠心 除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外 , 还有 炎症 ( 湿性 、 毒性 和血 管 闭塞 病 3 例取 得 了显著的疗效。陕西铜川市 中医院的苏建华" 采用 风 梅 0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展2023-11-02•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研目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的展望与挑战录01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最主要死因之一,而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尽管目前存在一些西药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副作用和依赖性。

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且副作用较小,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和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通过对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制剂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

同时,研究还发现,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多样,包括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善心肌缺血、减轻氧化应激等。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问题与展望展望未来,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最后,中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给药方案。

其次,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尽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其作用机制。

02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总结词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有效成分种类繁多,通过分离和鉴定技术可以明确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后续的药理和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详细描述中药的有效成分通常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有机酸等多种物质,这些成分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

分离与鉴定技术包括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等,可以精确地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总结词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是阐明其抗心律失常机制的关键环节,通过药理学实验可以揭示其作用靶点、效果及副作用等。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摘要:冠心病心绞痛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现代中医药在理论发展、诊断研究、循证医学及新技术运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成果,近年来,由于人们不健康饮食、生活不规律和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且向年轻化发展。

基于此,通过探讨并分析中医药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发挥中医药的简、便、廉、验优势,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一、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毕颖斐等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8129例冠心病病人,发现冠心病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复合证型为主,其中虚、气滞、阳虚等证候要素兼见;气虚血瘀、气虚痰瘀、气阴两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候多见,表明我国冠心病病人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证候以气虚为本、血瘀或兼痰浊为标多见。

二、中医对病名的认识冠心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传统医学中虽没有冠心病病名,但与其相似的却有很多,而其临床表现也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山海经》中最早出现了心痛的记载,“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食之已心痛”《黄帝内经》中也多处提及心痛,又出现了“厥心痛”“真心痛”,如《灵枢·五邪》中“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病》中“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真心痛,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中“真心痛”类似于西医的冠心病心肌梗死,亦首次提出了“胸痹”一词,“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将胸痹心痛并在一起,提出了“阳微阴弦”为病机关键。

晋代《肘后备急方》中“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数日害人”,其对胸痹的描述更为细致,与西医心绞痛发作相似。

宋代的《圣济总录》将心痛按照发病缓急分为“卒心痛”和“久心痛”,以不同病因将其分为九种心痛,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冷邪气乘于心支别络停滞不去发作有时故经久不瘥也认为胸痹乃本虚标实之证脏腑虚弱为本风寒冷12现代病因病机研究杨宝元教授认为气虚血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本病理胸阳不振是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基本病机心居阳位心脏的正常运行全赖于强大旺盛的阳气为动力才能推动气血在人体各脏腑经脉中运行所以心胸最需阳气的贯王国三认为心气虚损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主要病机且这一病机始终贯穿于整个病理过程之中在此基础上又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改变张伯礼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指出冠心病多见兼夹证候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证近些年来尤多兼夹湿浊痰邪但瘀却为其病理基础临床常见体征为舌紫苔腻杨颙认为冠心病病因病机不外虚实2个方面实是指寒凝气滞血瘀及痰阻阻遏虚血虚阳虚气阴两虚导致心失所养心脉痹阻而致胸痹
冠状 动脉 粥样 硬 化性 心 脏病 ( 以 足 , 下焦 阴寒 气 盛 , 即本 虚标 实 之 证 , 胸阳 , 心脉痹 阻而形 成胸 痹 ; 虚是 指 阴
下简称冠 心病 ) 是 指 由 于 冠 状 动 脉 粥 因阴乘 阳位 , 痰 浊 内阻 , 胸 阳 不振 , 不 虚 、 血虚、 阳虚 、 气 阴两 虚导 致 心失 所
病 的临床 表 现 , 中医 可从 胸 痹 、 心痛、 本虚标实 之证 , 心 属 火 主 阳气 , 为 阳 中之 太 阳 , 脏 腑虚 弱 为本 , 风寒 冷 之府 , 真心痛 、 心悸 、 怔 忡 等病论 治。对其 病 邪为标 。 心主血 , 心 脏 的正 常节 律 搏 动 必须 依 机, 古人早有 论述 , 《 灵 枢 ・五邪》“ 邪 1 . 2 现代 病 因病 机 研 究 杨 宝 元 教 赖心气 的推 动 和 阳气 的 激发 , 因 阳衰 在心 , 则病心痛 ” , 《 素问 ・ 痹论》 “ 心痹 授认 为气 虚血瘀是 冠状动 脉粥 样硬 化 不化阴 , 痰 浊 内生 , 气衰 不 帅 血 运行 , 者, 脉不 通, 烦 则心 下鼓 , 暴 上 气 而 形成 的基 本病 理 , 发生胸痹心痛等证 。 胸 阳不 振是 冠 心 病 而致血瘀 , 喘”, 《 素问 ・ 举 痛论 》 “ 寒气 客 于背俞 心绞痛发作的基 本病 机 , 心居 阳位 , 心 2 冠 心 病 的 中 医治 疗 应 用

中医药治疗59例缺血性心脏病临床疗效论文

中医药治疗59例缺血性心脏病临床疗效论文

中医药治疗59例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94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每组各47例。

中药治疗组患者给予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西药治疗组患者给予溶栓、抗凝、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等常规西医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

结果:中药治疗组47例患者中,32例(68.09%)患者治疗显效,13例(27.66%)患者治疗有效,2例(4.26%)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5.74%;西药治疗组47例患者中,16例(34.04%)患者治疗显效,20例(42.55%)患者治疗有效,11例(23.40%)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76.60%。

中药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循环发生改变导致冠状动脉血流与心肌需求失衡进而引起心肌损伤。

临床将心肌损伤情况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两种,两种损伤均可由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引起。

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依据国际心脏病联盟(lsf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诊断标准进行,同时,排除主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穿孔、左室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5]。

1.3 治疗方法:中药治疗组47例患者给予中药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方法为,将20ml黄芪注射液溶于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日静滴一次,连续治疗10天为1 个疗程。

西药治疗组47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西医治疗原则为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给予吸氧以及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等治疗。

两组患者连续40天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的疗效差异。

1.4 疗效判断:根据患者心绞痛程度与发作频率改善情况等判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进展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进展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进展[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主要是指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血管腔狭窄或者堵塞问题,或者因为患者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从而使得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从而导致的心脏病。

其中心绞痛作为冠心病中的常见类型之一,主要由于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以及暂时缺血和缺氧问题所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近些年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概率逐年增高,对我国民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加强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具有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医辨证;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进展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其中诊断标准为气滞、血瘀、痰浊,其中出现这一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患者存在肺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等问题,属于一种虚标实证[1]。

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因为气血不畅从而导致患者的心脉痹阻,使患者出现心绞痛问题[2]。

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的中医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理论作为基础,同时采用活血化瘀作为基本的治疗方法,从而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3]。

一、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研究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的研究中,其中发病原因与患者的身体因素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患者年老体弱,饮食不当以及情志失调等因素都会导致这一疾病发病概率增加[4]。

通常会由于患者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以及暴食、悲伤过度、酗酒等因素导致患者发病,其中发病部位主要在于患者心脏,但是这一疾病与患者的肝、脾、肾、肺脏等功能失调有着重要联系,其中这一疾病属于虚标实证,其中虚症主要以患者肺腑气血阴阳亏损、功能失调作为主要[5],同时标实主要是指患者存在痰浊、血瘀、气滞、寒凝导致患者心脉阻滞为主,患者因为心脉不通以及心脉失荣导致出现胸部疼痛症状,其中在发病过程中冠心病心绞痛拥有着虚实夹杂的特点,在发病过程中或者患者以实证为主,或者以虚证为主,同时也存在虚实并重的问题[6]。

二、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在进行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治疗过程中,其中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进行综合考虑[7],目前在我国的中医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法、活血化瘀法、宣痹通阳法以及阳理气化瘀法对患者进行治疗[8]。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王炳程1,王立新1,杨 静2,马洪皓2,张美玉2摘要 综述代谢组学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㊁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㊂关键词 冠心病;中医药;代谢组学;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24.012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以胸闷㊁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阶段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血管疾病,该病是由多种基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所致,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2]㊂根据冠心病的临床病症特点,即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肩背,休息后缓解,与‘金匮要略“中提及的 胸痹缓急 ㊁‘内经“中的 心痛 极为相似,故在中医学归属于 胸痹 心痛 ㊂本病病机为阳微阴弦,表现为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多以气虚㊁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为本,寒凝㊁血瘀㊁气滞㊁痰浊为标㊂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保护相关靶器官,改善病人预后㊂但中医药发展因其作用机制难以解释而受到限制㊂代谢组学是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分析组织的全部内源性代谢物质,即机体内部由代谢产生的小分子(分子量<1000)物质,研究其与所受某种疾病影响的关系,对生物体内小分子化合物数据进行处理,寻找小分子与疾病病理生理变化的相互关系,是一门关于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数量㊁种类及其变化规律的新兴学科[3-4]㊂近年来,代谢组学发展迅速,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㊁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等技术不断提高,通过该技术可测定出各种疾病的多种代谢产物[5]㊂中医理论以整体观念㊁辨证论治为基本观点;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中医诊断以见微知著㊁以常衡变为基本原理㊂代谢组学是从生物体代谢的角度反映生物基金项目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度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项目(No.2022228);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20年度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项目(No.2020464)作者单位 1.河北中医药大学(石家庄050091);2.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沧州061001)通讯作者 王立新,E -mail :**************引用信息 王炳程,王立新,杨静,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24):4542-4548.体的功能水平,从整体方面考察生物体的变化,与中医学的 整体观 契合,疾病导致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判断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㊁疾病的发生及进展,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明确中医药干预疾病的机制和疗效提供客观依据,为疾病的各个病理生理过程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㊂冠心病代谢组学为研究热点,通过检索PubMed ㊁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近5年关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代谢组学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汇总,综述代谢组学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㊁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㊂1 冠心病中医证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1 心血瘀阻证李峥等[6]对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总结出氨酰-tRNA 生物合成通路㊁新霉素㊁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的生物合成通路㊁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㊁D -谷氨酸和D -谷氨酰胺代谢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特征性代谢通路㊂通过临床对照试验,基于1H -NMR 构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指纹代谢图谱,分析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病人标志性代谢物,结果显示:葡萄糖㊁3-羟基丁酸㊁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乳酸㊁苯丙氨酸㊁丙氨酸㊁甘氨酸㊁酪氨酸㊁丙酮酸㊁谷氨酸㊁谷氨酰胺㊁磷脂酰胆碱㊁甘油磷脂酰胆碱㊁柠檬酸㊁甲酸盐水平均降低;主要涉及三羧酸循环㊁脂质代谢等途径[7]㊂Zhao 等[8]应用NMR 技术测得胸痹病心血瘀阻证病人血浆胆碱㊁β-葡萄糖㊁α-葡萄糖和酪氨酸等代谢物变化显著,可能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㊂上述研究表明,氨基酸类㊁脂肪酸㊁糖类等脂质和能量多层次代谢途径紊乱是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发生的重要因素㊂1.2 气滞血瘀证王茹等[9]研究显示,冠心病心脉瘀阻证病人血浆代谢产物谱包括花生四烯酸㊁尿素㊁乳酸㊁柠檬酸㊁β羟基丁酸㊁丙氨酸㊁油酸㊁葡萄糖,气滞血瘀证组内葡萄糖㊁花生四烯酸㊁亚油酸显著增高㊂花生四烯酸可提高线粒体膜的流动性,降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的活性,从而导致经电子传递链生成的O 2-增多,使线粒体生成过量活性氧,促进氧化应激的发生[10]㊂活性氧及氧化应激共同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㊂气滞血瘀证病人常因情绪激动出现心绞痛甚至急性冠脉综合征等,且多伴随冠状动脉再狭窄,故该类代谢物在气滞血瘀证中表达较高㊂徐利云[11]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方法,对气滞血瘀型胸痹大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测得该证型代谢紊乱的主要途径包括半胱氨酸㊁蛋氨酸代谢㊁色氨酸代谢及天冬氨酸㊁谷氨酸和丙氨酸代谢㊂总之,冠心病气滞血瘀型主要为氨基酸㊁脂肪酸途径的代谢障碍㊂1.3痰浊闭阻证鹿小燕等[12]利用核磁共振谱(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分析痰浊闭阻证的胸痹病人,主要特征性代谢产物包括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吡啶二羧酸(DPA)㊁5-羟色胺/可替宁㊁溶血卵磷脂㊁7,10-十六碳二烯酸㊁苹果酸㊁琥珀酸㊁棕榈烯酸㊁甘氨酸和丙氨酸及果糖㊁葡萄糖;其中Omega-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7,10-十六碳二烯酸及DPA降低,均为特异性代谢物,说明痰浊痹阻证病人存在一定的脂代谢紊乱,且血液黏稠度㊁血脂水平更高㊂程鹏等[13]运用GC/MS技术与MCTree分析方法,与气虚证对比,共定性了46种化合物,其中,贡献值最高且具有显著相关性的为丝氨酸,其次为缬氨酸㊁2羟基丙酸等㊂Yi等[7]在胸痹痰浊闭阻证病人血浆中鉴定出16种潜在生物标志物,包括缬氨酸㊁酪氨酸㊁丙氨酸㊁乳酸盐㊁丙酮酸盐㊁谷氨酰胺㊁N-乙酰β-氨基葡萄糖氨酸酶㊁肌酸㊁胆碱㊁葡萄糖等;其中葡萄糖和胆碱水平升高,其他12种代谢物水平下降㊂上述研究表明,胸痹痰浊闭阻证存在的代谢异常主要表现在脂质代谢紊乱及氨基酸㊁葡萄糖代谢异常㊂1.4气虚血瘀证杨小芳[14]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与UPLC-Q-TOF-MS技术分别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病人尿液㊁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测得鞘磷脂㊁丝氨酸㊁组氨酸㊁十五烷酸㊁三酰甘油㊁甘氨胆酸㊁牛磺胆酸㊁L-2-氨基己二酸㊁肉碱㊁甜菜碱㊁苯乙酰谷氨酰胺等;结果显示,气虚血瘀证病人主要表现为胆汁酸代谢㊁神经酰胺代谢㊁肉碱类代谢途径的紊乱㊂陈浩等[15]通过LC-MS方法研究健康组和不同证型病人尿液㊁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结果显示,甘氨胆酸㊁生物素㊁磷脂酰甘油㊁赖氨酰酪氨酸降低,半胱氨酸亚磺酸㊁天冬氨酰蛋氨酸升高,均为气虚血瘀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且这两种升高的物质可能为该证型的特异性标志物,半胱氨酸亚磺酸是升高的由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氧化还原酶的中间代谢产物,当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时,出现一定程度肝损伤;天冬氨酰蛋氨酸是蛋白质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一种不完全代谢产物,该物质升高说明气虚血瘀证病人存在蛋白质的高代谢状态㊂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浆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测出花生四烯酸代谢㊁脂肪酸代谢㊁脂肪酸β氧化代谢和维生素B6为该证代谢紊乱的主要途径,指出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病人存在脂肪酸代谢紊乱㊁能量代谢障碍[16]㊂1.5气阴两虚证Zhou等[17]通过UPLC-Q-TOF-MS技术对1072例气阴两虚证冠心病病人的尿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气阴两虚证病人存在多种生物标志物及异常代谢途径;其中,肌酸酐㊁4-乙酰氨基丁酸㊁犬尿氨㊁4-羟基脯氨酸㊁色氨酸㊁酸琥珀酸㊁丙氨酸等特征性代谢产物下调明显,4-羟基壬烯醛㊁11-氧代雄酮葡萄糖醛酸酯㊁马尿酸㊁酪醇等非特异性产物也表现为下调;证实了气阴两虚证病人主要表现为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紊乱及氨基酸代谢㊁肠道菌群代谢异常㊂朱明丹等[18]将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病人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气阴两虚证病人高丝氨酸㊁苯丙氨酸㊁磷酸肌酸㊁甘氨酸㊁葡萄糖水平下调;气阴两虚证胸痹病人病理生理过程主要与氨基酸代谢㊁能量代谢通路相关㊂2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代谢组学研究2.1中药方剂2.1.1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起源于清代‘医宗金鉴“,由四物汤与桃仁㊁红花共同组成,多应用于胸痹心血瘀阻㊁血虚血瘀证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㊁养血补血功效,是冠心病中促进血液循环㊁除瘀的常用处方㊂Tao等[19]对11例冠心病病人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及加服桃红四物汤的对照试验,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和鉴定代谢物,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通过上调脂肪酸代谢和下调葡萄糖代谢,促进能量产生,并下调甘油磷脂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参与氨基酸代谢;其代谢途径与心血瘀阻证影响的代谢途径相关㊂脂肪酸代谢途径主要表现为甘油磷酸胆碱和8,9-二羟基二十碳三烯酸(8,9-DiHETrE)水平下调㊂Hao等[20]通过检测急性血瘀大鼠模型血浆得到的代谢组学结果,提示急性血瘀血浆中甘油磷酸胆碱水平增加;表明桃红四物汤可下调甘油磷酸胆碱,该方通过下调甘油磷酸胆碱缓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瘀症状;桃红四物汤通过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下调血清8,9-DiHETrE水平抑制冠心病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㊂花生四烯酸代谢8,9-DiHETrE是一种细胞色素P450类二十烷酸,参与调节血管紧张㊁心脏收缩力㊁细胞增殖和炎症㊂一项研究显示,8,9-DiHETrE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8,9-DiHETrE浓度每增加1nmol/L,急性冠脉综合征概率增加454倍,表明8,9-DiHETrE是急性冠脉综合征重要的预测因子[21]㊂甘油磷酸胆碱㊁8,9-DiHETrE㊁5'-甲基硫代腺苷㊁马尿酸㊁硫酸吲哚啉和3-脲基丙酸等小分子代谢物可能是桃红四物汤抗凝和降脂的潜在靶标,也是冠心病治疗中促进血液循环的物质基础㊂2.1.2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理血剂之名方,具有活血化瘀㊁行气止痛之效,可用于胸痹心血瘀阻证的治疗㊂Tao等[22]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冠心病病人血清的代谢谱,分别检测应用血府逐瘀汤组和安慰剂组的冠心病病人差异代谢产物,采用非靶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基于串联质谱的代谢组学对病人血清样品进行测定,在血府逐瘀汤的作用下,脂肪酸代谢中的脂肪酸-H和四羧酸㊁三羧酸循环中的顺式乌头酸㊁参与葡萄糖代谢的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 2-DG)均下调;与安慰剂组相比,参与氨基酸代谢的N-乙酰甘氨酸减少,参与氨基酸代谢的精胺增加;冠心病的缺血性心肌中,脂肪酸氧化受到限制,葡萄糖利用率增加;作为葡萄糖类似物,2-DG抑制糖酵解中的己糖激酶和磷酸葡萄糖异构酶,通过抑制糖酵解下调葡萄糖-6-磷酸和果糖-6-磷酸㊂在大鼠模型中,2-DG诱导的心脏毒性微观下表现为心肌液泡变性和心内膜内皮细胞肥大[23]㊂相关研究发现,在低剂量作用下,2-DG 主要干扰N-连锁糖基化,导致内质网发生应激反应㊁细胞凋亡与自噬;在中等剂量作用下,2-DG阻断了糖酵解,导致三磷酸腺苷(ATP)减少,之后出现生长抑制;在高剂量作用下,2-DG影响戊糖磷酸的转化,出现生长停滞和氧化应激现象;该研究发现冠心病病人血清2-DG在血府逐瘀汤煎剂治疗后降低,证实了血府逐瘀汤可缓解对N-糖基化和糖酵解的抑制,缓解内质网应激,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促进ATP的产生,并通过下调2-DG保护心肌细胞;与安慰剂组相比,血府逐瘀汤处理后顺式乌头酸降低,顺式乌头酸是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体,其与乌头酸酶结合,可将柠檬酸转化为异柠檬酸,并保持三羧酸循环的进展;顺式-乌头酸的减少表明三羧酸循环代谢的局限性;该研究结果显示,顺式乌头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体,与2-DG 具有相同的变化[24]㊂有研究显示,精胺是一种由精氨酸转化而来的腐胺,进一步产生的多胺,具有抗氧化应激㊁促进血管舒张等作用;精胺增强了抗氧化状态,精胺通过上调核因子红素2相关因子2表达,促进抗氧化酶表达,如谷胱甘肽还原酶;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后,冠心病病人血清2-DG降低,精胺增加,通过探讨这两种差异代谢物对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的影响,证实了血府逐瘀汤煎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潜在机制:2-DG 的减少缓解了细胞凋亡和自噬,促进了糖酵解,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后产生了更多的ATP,精胺的增加缓解了血府逐瘀汤组的凋亡和氧化应激,抑制了血小板聚集,该结果解释了血府逐瘀汤在动物实验中的类似功能,精胺的升高说明了精氨酸代谢增加,可能产生更多的一氧化氮以缓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5]㊂血府逐瘀汤主要通过三羧酸循环㊁葡萄糖㊁氨基酸代谢干预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且与胸痹心血瘀阻证影响的代谢途径类似㊂2.1.3通阳化浊方通阳化浊方是国医大师路志正的临床验方,该方具有健脾祛湿㊁活血止痛之效,多用于治疗胸痹痰浊痹阻证;方中广藿香辛而微温,为君药,入脾胃,芳香化浊,和中祛湿,枳实㊁厚朴味辛㊁苦,亦归脾胃,合为臣药,两药相须为用,辛开苦降㊁燥湿化痰㊁宽胸散结㊁行气消痞,助君祛痰化浊㊂苦杏仁宽胸降气祛痰,郁金行气活血而止痛,茵陈清利而导湿下行,共为佐药㊂本剂化瘀行滞,宽胸散结而理其标;振奋脾胃,袪痰化浊而治其本[26]㊂梁丽喆等[27]通过LC-MS技术探讨经验方通阳化浊方(广藿香10g,厚朴12g,炒枳实15g,杏仁9g,茵陈15g,郁金10g)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降压机制,发现其通过影响色氨酸㊁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㊁苯丙氨酸代谢㊁花生四烯酸代谢㊁淀粉和蔗糖代谢的通路,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影响;其中,酪氨酸磷酸酶1B上调可增加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可能,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黄醇结合蛋白4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胰岛素水平,抑制一氧化氮产生,影响舒张功能,造成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使动脉壁弹性下降,加速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㊁发展,进而导致冠心病发生[28]㊂花生四烯酸在前列腺素㊁环加氧酶前列腺素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血栓烷,诱发炎症反应,促进血小板凝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严重时诱发或加重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29]㊂2.1.4益气通脉方益气通脉方为自拟方,具有补气益气㊁活血通脉的功效,临床可用于改善胸痹气虚血瘀证病人症状,方中当归活血化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生新;黄芪㊁党参补脾益肺益气补气;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延胡索活血止痛;薤白温中理气;远志安神益智,祛痰开窍;红花㊁桃仁㊁川芎活血通经㊁散瘀止痛㊂王姝瑞等[30]应用益气通脉方(人参100g,三七100g,丹参300g,土鳖虫200g,水蛭100g,生大黄60g)干预载脂蛋白E缺陷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结合LC-MS/MS技术对模型小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经益气通脉方干预后,L-缬氨酸㊁L-酪氨酸㊁花生四烯酸等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明显,通过调节体内缬氨酸㊁苯丙氨酸㊁色氨酸㊁酪氨酸㊁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合成及花生四烯酸㊁酪氨酸代谢,进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其中,L-酪氨酸是由苯丙氨酸羟化而成,参与体内激素生成及代谢过程,L-酪氨酸的堆积可影响三羧酸循环中关键酶的正常功能,引起机体能量代谢紊乱,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并促进细胞凋亡[31]㊂缬氨酸的减少可促进机体能量及代谢的平衡[32],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多个信号通路[33],介导巨噬细胞的炎症表达㊂益气通脉方通过改善小鼠的代谢紊乱,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㊁脂肪酸代谢,进而参与抗氧化应激㊁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相关,但实验未进一步明确该药具体的调控机制㊂2.2中成药2.2.1冠心舒通胶囊冠心舒通胶囊由5种草药组成:果蝇(广藏)㊁丹参㊁石松(丁香)㊁婆罗洲(冰苋)和梧桐(天珠黄)㊂Wang等[34]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结扎术诱导冠心病大鼠模型,基于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血浆中的代谢物,通过多变量统计分析,以筛选LAD诱导的大鼠冠心病模型与冠心舒通胶囊治疗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其可降低心肌梗死后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㊁白细胞介素-6和其他炎性因子水平,还可预防心肌细胞凋亡;该研究测得LAD诱导的大鼠冠心病产生的特殊代谢物质并分析22种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代谢途径,这些生物标志物分布在机体的各种代谢途径中,包括缬氨酸㊁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甘油磷脂㊁鞘脂㊁苯丙氨酸㊁色氨酸㊁视黄醇代谢;苯丙氨酸㊁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㊁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35];这些途径可能作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的靶向途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植物鞘氨醇含量增加,溶血磷脂酰胆碱降低,治疗组两种代谢物均恢复了正常水平,表明冠心舒通胶囊对脂质代谢紊乱具有调节作用;N-乙酰5-羟色胺㊁吲哚酸和褪黑激素与色氨酸代谢相关,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代谢产物N-乙酰5-羟色胺㊁吲哚酸和褪黑激素的水平升高,表明冠心病导致体内色氨酸代谢异常㊂与相关实验结果[36]一致㊂治疗组3种代谢物均呈回调趋势,表明冠心舒通胶囊可抑制异常色氨酸代谢,减少冠心病对机体的损害,同时结果显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后体内硫酸雌酮水平升高,11-酮基噻唑啉酮(一种内源性合成代谢雄激素类固醇)水平升高,较低水平的血清内源性睾丸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㊁心肌梗死㊁慢性心力衰竭和肥胖等疾病的高风险有关[37]㊂冠心舒通胶囊可调节雄激素代谢㊂2.2.2丹蒌片丹蒌片是以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研制而成的国家级三类新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㊁抗心肌缺血㊁抗氧化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㊁抗炎㊁改善血脂代谢等作用[38]㊂丹蒌片组成包括瓜蒌皮㊁薤白㊁葛根㊁丹参㊁赤芍㊁黄芪㊁郁金㊁川芎㊁泽泻㊁骨碎补㊂Li等[39]应用丹蒌片干预冠心病大鼠模型,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大鼠血清代谢谱,鉴定出冠心病大鼠的17种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中,亚油酸㊁γ-亚麻酸和溶血脂酰胆碱在能量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涉及调节甘油磷脂代谢(溶血脂酰胆碱)和能量代谢(亚油酸和γ-亚麻酸)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㊂因此,炎症相关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受到影响,导致氧化应激状态,并调节抗炎作用㊂2.2.3通脉养心丸通脉养心丸是由地黄㊁鸡血藤㊁五味子㊁党参㊁麦冬㊁制何首乌㊁阿胶㊁龟甲㊁桂枝㊁大枣㊁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养阴㊁通脉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病人胸痛㊁胸闷㊁心悸㊁气短及心律失常等症状的治疗㊂Cai等[40]采用UPLC/Q-TOF-MS分析了来自国内不同临床单位的病人血清样本,经通脉养心丸治疗后,测得10个特殊生物标志物被逆转到正常水平,这些生物标志物主要参与能量代谢㊁氨基酸代谢㊁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包括十二烷基肉碱㊁5-羟色胺㊁胆红素㊁脯氨酸㊁亮氨酸-苯丙氨酸㊁硫酸脱氢表雄甾酮㊁4-羟基苯甲酸㊁乳酸㊁溶血磷脂酰胆碱㊁十八烷三烯酸;十二烷基肉碱增加是通脉养心丸治疗后缺血引起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保护机制,因肉碱物质携带和运输活化的脂肪酸,穿过线粒体膜,之后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从而为心肌提供能量㊂几乎所有关于心绞痛的代谢组学研究均提到了肉碱,肉碱认为是心肌能量危机的间接指标[41]㊂经通脉养心丸处理后,亮氨基-苯丙氨酸显著逆转,酪氨酸是苯丙氨酸的代谢物,结果显示,3种氨基酸(酪氨酸㊁苯丙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相关得分可预测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42]㊂因此,亮氨基-苯丙氨酸可能作为判断心绞痛治疗效果的新型生物标志物㊂脯氨酸是由谷氨酸合成,是胶原蛋白的重要成分之一,而胶原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脯氨酸升高提示其潜在风险,经该药治疗后,脯氨酸显著下降,5-羟色胺的前体是色氨酸,5-羟色胺的最终产物是褪黑素,色氨酸的降解反映了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途径[43]㊂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通脉养心丸通过改善氨基酸功能障碍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后逆转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其前体脱氢表雄酮(DHEA)是人体内丰富的循环类固醇,胆固醇首先转化为17-羟基孕烯醇酮,之后进一步转化为DHEA,DHEA被肾上腺硫酸酯酶氧化最终转化为DHEAS[44]㊂有研究显示, DHEAS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介导的机制,减弱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炎症过程,积极参与调控核因子(NF)-κB[45]㊂有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稳定型心绞痛组DHEAS水平下降,治疗后DHEAS水平逆转,不饱和脂肪酸可被细胞色素P450(CYP)代谢,生成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的4种亚型,EET对心血管疾病有多种保护作用,结果提示该物质具有较强的抗炎特性,通过抑制NF-κB和激活PPARs防止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壁;基于此,推测八氧化碳三烯酸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物,通过强大的抗炎特性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经通脉养心丸干预后,十八烷三烯酸含量明显逆转[46]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通脉养心丸通过改善心肌能量供应紊乱㊁氨基酸功能障碍㊁干预氧化链㊁发挥治疗作用㊂胸痹气阴两虚证与氨基代谢㊁能量代谢异常相关,证实了通脉养心丸治疗气阴两虚证胸痹有效㊂2.3中药单药㊁药对2.3.1毛冬青毛冬青为冬青科常绿灌木植物毛冬青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㊁活血通脉㊁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47]㊂有研究表明,三萜皂苷类是毛冬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即毛冬青三萜皂苷[48](ilex pubescens triterpe-noid saponins,IPTS)㊂白荣钰等[49]应用磁共振波谱(NMR)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粪便及尿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经IPTS干预后,氨基酸类差异性代谢产物包括酮亮氨酸㊁亮氨酸㊁胍基乙酸酯上调,色氨酸㊁犬尿氨酸等下调;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包括氧化三甲胺㊁胆碱㊁甜菜碱上调,三羧酸循环产物中,琥珀酸盐㊁富马酸盐和戊二酸下调;核苷酸类中,腺嘌呤㊁黄嘌呤等下调㊂表明IPTS对冠心病大鼠代谢产物具有调节和改善作用㊂2.3.2苦碟子苦碟子是由抱茎苦荬菜经水煎提取制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扩张心脑血管㊁促进血液循环㊁保护心脑细胞等作用[50]㊂苦碟子注射液在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㊁心绞痛等心肌缺血类疾病[51]㊂有研究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制造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应用苦碟子注射液进行干预,结合UPLC-Q-TOF/MS技术对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苦碟子可显著回调心脏组织中谷胱甘肽㊁磷脂酰胆碱水平,调节血清硬脂酰肉碱㊁L-棕榈酰肉碱㊁溶血性磷脂酰胆碱㊁肉豆蔻酸㊁植物鞘氨醇水平,谷胱甘肽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和活性氧,促进碳水化合物㊁蛋白质㊁脂质代谢等,在人体中发挥抗氧化和还原缓冲的作用[52]㊂苦碟子注射液可升高谷胱甘肽,说明该药可抑制心脏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㊂2.3.3丹参-红花牛芊等[53]应用丹红注射液对61例中医辨证为血瘀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应用UPLC-Q/TOF-MS技术对病人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丹红治疗组L-辛酰基肉碱㊁次黄嘌呤㊁十二烷基肉碱㊁9-癸烯基尼丁㊁L-色氨酸㊁DL-2-氨基辛酸㊁L-苯丙氨酸等代谢成分较健康组均显著降低,提示丹红注射液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过程中可调节甘油磷脂代谢㊁嘌呤代谢㊁氨基酸代谢㊁鞘脂代谢等多个通路,发挥对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围术期的心肌保护作用,且丹红治疗组较对照组各项代谢物水平的降低趋势接近健康组;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干预,可较好地调控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代谢紊乱㊂2.3.4瓜蒌-薤白瓜蒌-薤白药对具有振奋胸阳㊁行气散结之功,在胸痹痰浊闭阻证㊁寒凝心脉证中的应用较常见㊂李加会等[54]应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经瓜蒌-薤白药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作用机制,结合网络药理学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靶点建立联系,得到瓜蒌-薤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代谢通路干预靶点相关的生物学途径及16种差异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亚油酸代谢㊁甘油磷脂代谢㊁花生四烯酸代谢㊁嘧啶代谢和鞘脂代谢几种代谢途径;其中瓜蒌可回调溶血磷脂酰乙醇胺㊁溶血磷脂酰胆碱㊁磷脂酰胆碱和二十碳五烯酸,调控甘油磷脂代谢;薤白可回调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代谢物磷。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进展
匮要略 ・ 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胸 中正 式 提 出胸 痹 的 名 称 , 做 并
邪 与冠 状 动 脉 硬 化 密 切相 关 , 穿 于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发 生 、 展 贯 发 和变 化 的整 个 过 程 , 脉 粥 样 硬 化 是导 致 冠 心 病 的 主 要 原 因 . 动 因
脉 粥 样 硬 化 和 冠 脉痉 挛 ,进 一 步 发 展 导 致 络脉 瘀 塞 即急 性 心 肌
了 专 病专 篇 的论 治 。胸 痹 之 病 , “ 喘息 咳唾 , 背 痛 , 胸 短气 , 口脉 寸
沉 而 迟 , 上小 紧数 , 蒌薤 白 白酒 汤 主 之 ” “ 痹 不 得 卧 , 痛 关 瓜 ;胸 心 彻 背 者 , 蒌 薤 白半 夏 汤 主 之 ” “ 痹 之 病 , 息 咳 唾 , 背 痛 , 瓜 ;胸 喘 胸 短气 ” 记 载 , 对 冠 心 病 合 并 心 力 衰 竭 及 其 治 疗 方 法 的 描 述 。 等 是
湿 、 滞 、 凝 是 其 基 本 病 机 。 于 涛 等 认 为胸 痹 病 机 多 为本 虚 气 寒
冠 状 动 脉 粥样 硬 化 性 心 脏 病 简称 冠心 病 ,是 在 冠 状 动 脉 粥
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 的基础上 , 状动脉供血不足 , 肌急性 、 冠 心
短 暂 性 缺 血 、 氧所 引起 的 I床 综 合 征 。 随 着 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 缺 I 缶
此 , 毒 是 胸 痹 的病 因 之一 , 是 导 致 冠 心 病 迁 延 不 愈 、 证 丛 邪 也 变 生 的关 键 。戴 国华 提 出“ 病说 ” 风 的发 病 机 理 , 出 心 。 指 肾失调 、
脉 滞 风 阻是 冠 心 病 的 主要 病 机 ,认 为 冠 心 病 的 发病 机 制 以心 肾 阳虚 、 血 失调 为本 , 气 心之 脉 络 瘀 滞 、 阻为 标 , 风 风邪 为冠 心 病 发 作 的重 要 的 致 病 因 素 ,而脉 滞 风 阻 是 冠 心 病发 作 的关 键 病 理 环 节 。游佳 华 提 出 “ 病 理 论 ” 络 的发 病 学 说 , 出 冠 心 病 的病 变 部 提 位 在 心 之 络 脉 , 期 络 气 郁滞 ( 虚 滞 ) 其 发 病 之本 , 此 基 础 早 或 为 在 上 发 生 的 络 脉瘀 阻 、 脉 绌 急 为其 基 本 病 理 环 节 , 别 相 当于 动 络 分

中医护理在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护理在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护理在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引言:心脏病是当今社会常见疾病之一,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传统中医学在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中医护理可以作为心脏病综合治疗的有效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在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一、中医护理概述中医护理是传统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衍生产物,除了草药治疗外,中医还强调调理身心,平衡阴阳,以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病情。

中医护理包括针灸、按摩、汤药疗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针灸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患者的治疗中。

二、中医护理在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1.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传统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脏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平衡心脏功能。

同时,针灸还可以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提高心脏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

2. 草药疗法:中医认为心脏病多由气血不足、心肾失调等引起,而草药疗法可以从调理气血、健脾益气、温肾散寒等方面入手,改善心脏功能。

例如,研究表明黄芪、丹参等草药可以提高心血管功能,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频率。

3. 按摩疗法:按摩疗法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中医护理方法。

针对心脏病患者,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心脏供血,减少心悸和不适感。

此外,按摩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中医护理在心脏病患者中的效果1. 提高生活质量:中医护理的应用可以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病症,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提高其生活质量。

心脏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中医护理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其积极面对病情。

2. Reduces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A study showe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cardiac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By improving heart function, balancing blood pressure and other indicato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or postpone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complications.3. Complementary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is often used as a complementary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disease. It can enhanc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reduce the dosage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minimize the side effects of Western medicine.四、未来研究方向尽管中医护理在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问题。

中医对心脏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心脏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心脏病的辨证施治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于心脏病的辨证施治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的基本理论、辨证施治原则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心脏病患者有所帮助。

一、中医基本理论和心脏病中医理论认为,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主管血脉。

心脏病的发生与心脏功能的失调,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

中医将心脏病分为寒热病、虚实两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结果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1.辨证分型在中医中,对心脏病的辨证分型非常重要。

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和辨证结果,将患者分为气虚、痰湿、气郁、血瘀、阴虚五个不同类型,以便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2.益气养血中医认为,心脏病患者多伴有气血不足的情况,因此益气养血可以有效改善心脏功能。

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党参、当归等,可以通过调理气血,增强心脏的供血功能。

3.祛痰化瘀对于一些痰湿阻滞或者血瘀堵塞的心脏病患者,中医常用祛痰化瘀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药物有郁金、三七、莪术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4.调理心神心脏病患者往往伴有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中医强调调理心神的重要性。

常用药物有丹参、酸枣仁等,可以安抚心神,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三、中医常用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心脏病患者,可以通过针灸来调理气血,改善心脏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太乙、心俞、内关等,可以达到舒心养心的效果。

2.中药疗法中医中药是心脏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进行配方,选择适合个体情况的药材,以达到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当归、川芎等。

3.中医养生法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在治疗心脏病过程中,中医提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以及良好的情绪调节,都有助于改善心脏病患者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结语中医对心脏病的辨证施治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通过辨证分型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不适感。

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分析

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分析

·23·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分析马艳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7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疗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中医药治疗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攻克了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难题。

肺源性心脏病是常见呼吸疾病之一,也是临床医疗的一大难点,但通过中医药治疗技术,肺源性心脏病疗效显著,为肺心病患者赢得了一线生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肺源性心脏病病因病机,探讨中医药研究治疗方向,为医疗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 肺源性心脏病 研究进展引言通常情况下,肺源性心脏病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其症候现象复杂,类似于“肺胀”、“心悸”、“痰饮”等。

中医药治疗是以西医治疗为基础,通过适量减少西药用量、缩短西医时间的方式,减少西药造成的不良反应,以达到增强患者自主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进一步优化整体治疗效果。

1肺源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CPHD)…也被称作肺心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动脉或相关胸部组织出现病变,且长时间未治愈而引发的肺动脉高血压,从而出现喘息、水肿、胸闷、咳嗽等临床症状。

根据调查显示,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呼吸道疾病多发,再加之病原体变异,生存力和攻击力增强,导致肺源性心脏病发病率日益剧增,不仅影响了患者生活,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还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目前,针对肺源性心脏病问题,西医主要采用改善呼吸功能、抗病毒、吸氧等常见方法治疗,其目的在于改善肺心病症状,但无法有效恢复患者身体机能,治疗效果非常不理想。

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方法侧重“标本兼治”,通过采用清热、化痰、补肾、活血化瘀等方式,让肺心病患者恢复身体机能,改善肺心病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期的发生概率,整体治疗效果较好。

2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肺源性心脏病起源于肺,关联着心、肾等重要脏腑组织器官,所以一旦发生肺源性心脏病,相关心脏、肺部、肾脏都会受到影响牵连。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标签:中西医结合;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之一,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慢性支气管、肺部疾病、肺血管病变等病因,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

综述了最近几年在现代医学中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中西医结合为中心对其病机以及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为肺心病,是由于与肺相关组织、血管或者胸廓的损伤以及慢性病变所致肺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由于肺的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增高,使右心心腔扩张、心肌肥大,常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2]。

查阅资料可知[3],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有:①慢性支气管、肺部疾病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②严重的胸廓畸形;③肺血管病变;④其他神经肌肉疾病。

而经过相关调查,我国绝大多数肺心病患者是在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基础上发生的[4]。

在现代医学多元化因素越来越普遍,在现代医学的前提下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使得此病治疗效果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针对应用西医相关治疗无效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5]。

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病因机制病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①慢性支气管、肺部疾病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尘肺、间质性肺疾病等肺部组织病变均可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其中COPD是引发我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最主要的病因;②严重的胸廓畸形累及肺组织病变:如严重的脊椎变形累及肺组织,脊椎结核是脊椎变形,胸廓成形术失误以及严重的肥厚胸膜压迫肺组织;③肺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如肺部血管血栓形成,特发性高血压等;④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累及呼吸神经:如脊髓灰质炎累及肺部呼吸神经、肌营养不良累及呼吸肌病变和肥胖所致肺通气不足,睡眠呼吸障碍等[6-8]。

机制:根据病因不同发病机制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肺动脉高压:肺细小动脉痉挛、血容量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增加、肺血管病变,是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因素[9]。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心脏病作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最常见的致死疾病之一,早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

传统的西医药疗法在心脏病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副作用和局限性也不可忽视。

相对而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对于心脏病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前景。

本文将围绕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展开探讨。

一、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基本原理中医药治疗心脏病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通过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心脏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心气不足、血瘀、痰湿等因素导致。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艾灸等,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改善心脏病的症状和病情。

二、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具有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的功效。

例如,桂枝、草果等中草药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血液供应;丹参、山楂等中草药则具有抗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另一方面,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脏病治疗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心脏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问题。

三、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难点与挑战然而,中医药治疗心脏病仍然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首先,中医药治疗的机制和疗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验证。

尽管已有一些临床试验对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争议。

其次,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产品研发和标准化仍然比较薄弱。

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产品开发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流程,这对于产业化推广中医药治疗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展望与建议对于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我们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国内外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心脏病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政府、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确保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医治疗心脏病的进展
发表时间:2016-07-25T11:41:30.5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作者:卢虹峄
[导读] 结合实际,分析中药治疗心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1
【摘要】目的结合实际,分析中药治疗心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用辨证论治治疗风心病心衰取治疗并观察。

结果25例患者经中药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9例。

无效2例。

通过调节患者整体机能而达到控制心衰之目的。

结论经临床25例治验,疗效确切,尤其快速型心房纤颤疗效更为显著,且无不良反应,有一定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脏病;中医药疗法;心力衰揭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病变。

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临床上狭窄或关闭不全常同时存在,但常以一种为主。

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下肢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功能失代偿的表现。

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和拥挤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5~15岁,复发多在初发后3~5年内。

风湿性心脏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而心衰在风心病的病死率中居首位。

现采用辨证论治治疗风心病心衰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5例.均系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风心病心衰.经长期服用洋地黄及利尿剂.疗效不甚满意者.男性n例.女性14例.最小者18岁,最大者65岁。

病程4年以下者2例.5~9年者7例.10~20年者9例.2。

年以上者7例.瓣膜病变类型:单纯二尖瓣狭窄者12例,二尖瓣狭窄兼二尖瓣闭锁不全者8例.主动脉瓣狭窄者1例.主动脉瓣狭窄兼闭锁不全者1例.联合瓣膜损害者3例.伴风湿活动者9例.心房纤颐者19例,脑血栓者2例.心衰按标准划分为:心功能I级者6例,l级者11例,VI级者8例。

1.2.方法
1.2.1.气阳虚证温阳益气佐以活血利水
方药:红参6~109,白术159.获荃309,熟附片159.桂枝125.川芍109,赤芍129,当归129.草劳子15~309.车前子159,炙甘草69. 1.2.2.气阴虚证益气养阴佐以活痕方药:红参69.寸冬159,五味子129.玉竹129,玄参129,草劳子159,当归129,J,!芍109,丹参309.赤芍129.红花l飞.炙甘草69。

1.2.3.临证加减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者加黄蔑。

血寮甚者加山甲、鳌甲、三棱、获术。

水肿甚者加猪等、泽泻、大腹皮、益母草。

若咯血严重者加缎花蕊石、三七参等.
1.2.4.服法及疗程
每日1剂,日服2次,10天为1疗程,连服l~3疗程。

治疗期间停用西药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2.结果
25例患者经中药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心律变化、心功能变化情况见表1~3。

3.讨论
由于心脏瓣膜的病变,使得心脏在运送血液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如瓣膜狭窄,使得血流阻力加大,为了射出足够的血液,心脏则更加费力地舒张和收缩,这样使心脏工作强度加大,效率降低,心脏易疲劳,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

如二尖瓣狭窄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左心房压力的增高,导致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形成肺淤血,肺淤血后容易引起以下症状:①呼吸困难;②咳嗽;③咳血,有的还会出现声音沙哑和吞咽困难。

临床表现为①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常仅有轻度症状,当有风湿活动、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腱索断裂时症状加重,75%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发生房颤,房颤可增加左心房的压力。

左心室容量过大是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心悸气短的另一重要原因。

病变的后期可有肺水肿、咯血和右心衰竭。

②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代偿期可无症状,瓣口重度狭窄的病人大多有倦怠、呼吸困难(劳力性或阵发性)、心绞痛、眩晕或晕厥,甚至突然死亡。

③三尖瓣狭窄三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可因同时存在的二尖瓣狭窄而不甚显著或与二尖瓣狭窄的症状混淆。

患者较易疲乏,常诉右上腹不适或胀痛及周身水肿。

颈静脉的明显搏动常使患
者颈部有一种扑动性不适感。

此外,由于胃肠道的淤血,患者常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嗳气等。

少数患者还可发生晕厥,周期性发绀或胸骨后不适,可有呼吸困难。

④三尖瓣关闭不全无肺动脉高压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症状相对较轻。

肺动脉高压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并存时,心输出量降低,右心衰竭症状明显。

可表现为乏力,全身水肿,腹腔积液及肝淤血引起的右季肋区和右上腹胀痛。

有颈部或腹部静脉搏动感,特别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

有时可有眼球搏动,部分患者可有轻度黄疸。

许多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病情逐渐发展时,由并发存在的二尖瓣病变所引起的肺瘀血可减轻,但虚弱、乏力及其他心输出量下降症状却变得明显。

⑤联合瓣膜病变,联合瓣膜病变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同一病因累及2个或2个以上瓣膜,最常见为风湿引起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或其他瓣膜病变。

本文通过观察气阳虚证患者的表现与心功能I~Ⅳ级时,活动受限,末梢循环差,代偿性水钠醋留等症状是相似的,而气阴虚证患者的心悸、失眠多梦、健忘、五心烦热及盗汗等表现.符合心功能不全早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而致的症状。

因而,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既往的研究来分析,均提示中医的分型和心功能分级是相关的。

故采用气阳虚证、气阴虚证分型方法,对风心病心衰中医辨证、临床遣方用药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治疗风心病心衰常采用的中药有如下几类.益气药:红参、人参、党参、黄茂等。

温阳药:附子、桂枝、干姜、肉桂等。

养阴药:麦冬、五味子、玉竹、玄参等。

活血化疮药:丹参、川芍、赤芍、当归、红花等。

利水消肿药:攀劳子、车前子、获等、白术等。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上述中药中,许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强心、利尿、扩张血管作用,而无毒副反应及水电解质紊乱之弊.通过调节患者整体机能而达到控制心衰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艳.答桂术甘汤合参麦饮加减治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万效观察.吉林医学,2011,32(9):1762一1762.
[2]于秀娟,张景洪.化疥祛疾中药对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浆hs-CRP和NT一porBNP的影响.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4):75一77.
[3]韩旭,李七一,赖仁胜等.通心络胶囊对不同载脂蛋白E基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响.河北中医2010,32(4):490一4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