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手段当目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把「手段」当「目的」

在求学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父母也经常会加以督促、要求。我们都知道,考试、父母的要求,都只是一种「手段」(亦即「方法」),真正的目的是要达到好的学习成果、学得有用的知识。但是,求学一、二十年间,许多人不知不觉陷入「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以为读书是为了考试、为了父母。于是学校有考试、父母有要求才念书,否则就荒废课业,甚至用作弊的方式来应付。

如今再来回想,想必每个人都很清楚「考试是手段、好的学习成果才是目的」,以及「读书是为自己,而不是为父母」的道理。但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难道不是到处存在、屡见不鲜吗?

以业务单位为例,公司提供相关的信息系统供业务人员使用,主管也会要求进电成交率、客户成交率、客户业绩成长率、客户等级分布状况…等指标。信息系统、主管的要求都是手段,亦即帮助业务人员达成个人业绩目标的工具或方法;其真正目的,是要达到整体通路经营的稳健与业绩的提升。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而利用各种方法把数字「做」得漂亮,看到数字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却只想掩饰、合理化,则不仅无法达到稳健经营、提升业绩的效果,反而可能隐藏问题,产生危害。

同样的道理,公司要求业务同仁拟定「客户拜访规划」,这也是一种手段、方法,其目的是训练业务同仁,养成系统化进行客户拜访工作的能力,并提高客户拜访的效率与质量。但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只是应付了事、随便填写,却未用心思考客户的状况,仔细拟定切合客户的谈论主题,便无法达到实质的效果。

再以产品规划单位来讲,公司要求产品经理追求市占率扩大、维持合理毛利率…等。这些要求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追求业绩、净利的成长。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便容易产生偏颇,当主管要求注意毛利率的时候,自己却忽略了占有更大市场是业绩、获利成长的根源,形成只有「毛利率」提高,整体「净利」却不升反降;或是当主管要求冲刺市场占有率的时候,就忘了维持合理的毛利率。

产品经理也必须利用各种管道营销产品,甚至采取促销手法。这些做法同样是手段,其目的是让客户充分了解产品的特色而产生购买动机;或是对还在犹豫的客户,增强其购买意愿,而最终目的则是整体销售业绩的提升。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只强调自己规划了多少种促销,或是在网站写了多少篇文章,却不问促销是否切中客户购买考虑上的关键点,或是网站内容的表达是否足以产生正面效果,那么,投入再多资源亦属枉然。

又如月报制度、职能衡量制度的实施,同样也是手段、方法。月报制度的目的是要训练同仁整理、分析与计划的能力,同时达到主管辅导同仁、同仁共同分享的效果(详见「月报制度」的精神与目的、「月报制度」的执行要领、「月报制度」执行方式的省思与变通三篇文章);职能衡量制度则是让同仁了解自己的能力现况,据以了解未来的成长方向与努力空间,并且规划如何从工作中自我提升。如果未能分辨手段与目的,认为准备月报数据是额外的工作负担,对于职能衡量窗体则随便填写、交差了事,便无法获得真正的效果。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还存在于许多细微之处,例如,沟通。与他人沟通的目的,是要对方充分了解事情的精神与本质,使其准确判断该如何提供协助、配合;至于口头说明、发电子邮件等等,都只是手段、方法。如果清楚认知目的所在,为了把事情做好,则在沟通的技巧、用语便会特别注意,也会有沟通的耐心;可是,却常有人误把手段当目的,以为「我已经说了」、「我已经发e-mail了」就表示达到了目的,却未注意对方是否掌握到事情的重点、是否确实配合,于是效果不彰、未能成事。

其实,无论是公司的各种运作制度与规定,或是主管平时的要求、指示,都只是手段、方法。其最终目的在确保公司整体营运质量与绩效的提升,而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并且长期稳定成长与发展;同时,透过各种要求,也藉以达到训练员工,提升员工专业化能力的目的。

如果未能清楚地分辨手段与目的,而陷入应付了事的态度,表面上符合了规定、要求,但是却未产生真正的效果,业绩无法成长、个人能力也未能提升。我们在职场上可以普遍看到,在一段时日之后,有些人的能力可以有显著的成长,但也有人在原地踏步,最后因为无法跟上组织成长脚步而被淘汰,产生这么大差异的关键之一,便在于是否能够随时清楚分辨何为手段、何为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