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88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13f9f4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f.png)
泊秦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的相关知识。
(2)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声音传达诗人情感。
(3)能根据五种表达方式找得到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第三四句是抒情。
能自己得出首句是描绘出了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悲凉的氛围。
(4)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寒”“犹”等等。
(5)能理解诗人的借古讽今的写法,并深入理解诗人真正抨击的对象是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名家范读,自由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多种方式读准诗歌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根据课文下的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3)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南朝及晚唐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
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准古诗掌握节奏,通过深入探究部分的学习了解诗的深沉情感。
(2)通过教师有浅入深的讲解,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 3) 掌握首句描绘的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的氛围。
理解“寒”字的深沉含义。
(4)理解“犹”的含义及作用,作者抨击的真正对象。
教学难点:(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师生谈话法,任务引导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对比阅读法。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2f22a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d.png)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代诗人及其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泊秦淮》。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4.了解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2.诗文内容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背景知识和重难点词语。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3.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5.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诗文内容、背景知识、重难点词语解释等。
2.相关资料: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介绍、秦淮河的图片等。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朗诵或音乐。
4.作业纸:用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泊秦淮》,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泊秦淮》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ce57e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b.png)
《泊秦淮》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泊秦淮》这首诗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下册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学情分析: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二、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犹”等等。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五、教学媒介PPT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出示秦淮河繁华美景的图片,并讲述关于秦淮河的三个重要信息:(1)相传秦始皇南巡,经过南京时发现其地势龙盘虎踞,风水积蓄着皇家贵气,于是下令斩断龙脉,开河断垄,引淮入宁,以泄王气,这条秦始皇引淮水而开的河就是秦淮河。
(2)秦淮河自古多酒家歌女,素被称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有很多关于歌女名妓的传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66e59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4.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泊秦淮》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夜晚欣赏美景的经历?”(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泊秦淮》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描绘夜景的奥秘。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他们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都进行得非常积极。但我发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依赖同伴,自己的思考不够独立。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对他们的成果进行了点评,并及时给予了鼓励和指导。但我意识到,在点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烟笼”、“月笼沙”)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泊秦淮》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语言描绘类似的夜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诗词背景:介绍《泊秦淮》的作者杜牧,以及创作背景。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泊秦淮》,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尝试仿写《泊秦淮》,运用所学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024年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2024年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ec247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9.png)
2024年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咏史怀古》中的《泊秦淮》。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解析,对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背景介绍,通过《泊秦淮》一诗学习咏史怀古的写作特点,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泊秦淮》,感受古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关注。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会运用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咏史怀古写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解析,杜牧生平背景的了解,以及对诗中历史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泊秦淮》。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的意象,阐述其寓意。
5. 随堂练习:请学生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段关于南京秦淮河的描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所表达的历史感慨,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泊秦淮》2. 诗人:杜牧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词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5. 咏史怀古特点: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名胜古迹的短文。
答案示例:烟雨江南,乌衣巷口,青石板路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古街两侧,明清建筑错落有致,仿佛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秦淮河畔,一曲《后庭花》传来,让人陶醉在历史的余韵之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966895eff9aef8951e0631.png)
(几位同学竟读该诗。)
三读:细嚼慢品,比较阅读
[屏显]
《赤壁》
唐 •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总结:
杜牧七绝两种题材:一咏史(如另学过的:《江南春》等),二即景抒情(如另学过的《山行》等)
无论写史还是抒情,多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诗即景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彼此交融。
意境幽美,意味深长。
四读:知人论世,读出意蕴
1.关于作者
[屏显]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他是唐朝一个很有名的学者杜佑的孙子,而且他们家是唐朝的首都长安附近的人。而他弱冠年纪——不过20岁左右就进士及第了,而且进士及第以后不久通过了制科的考试。就是说考中了进士不久又中了制科的考试,可以说是少年得意的。
[屏显]
1、整体概读,读准音节
2、局部细读,大胆质疑
3、细嚼慢品,比较阅读
4、知人论世,读出意蕴
二、研读课文,读中悟。
一读:整体概读, 读准音节
首先我们来看笼的读音:笼(lóng lǒng),从前读lóng:笼罩的意思。依据:唐诗七绝头两句的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作为第二字和倒数第二字的“笼”应该读二声,平音。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唐 •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共同点:
都是七绝
都是由事或景生发议论。
都借女子来表达情感。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ec3a6d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f.png)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正音、评改默写错误等,能正确读准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通过学写赏析语段,品味有表现力的字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情感主旨。
3.通过比较分析四首诗歌异同,巩固对诗歌的理解,提升思维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通过学写赏析语段,品味有表现力的字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情感主旨。
【任务二】小小鉴赏家 以阅读提示中的诗歌手法和诗歌特色为切入点,选择精妙的字句,写下自己的赏析文字。
我 关 注 诗 歌 _________ 的 手 法 / 特 点 。 例 如 诗 歌 中 的 ___________ 一 字 / 一 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对诗歌中的_________一字/一句很有感触。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泊秦淮》 赏析:①烟笼寒水月笼沙。(换词比较“烟罩寒水月照沙”)
烟、水、月、沙这样的清雅的景色用充满轻柔与流动感的 “笼”字统一,更突出了景色 的迷蒙冷寂,这和作者的深切的忧思形成了统一。这就充分体现了诗歌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隔江犹唱后庭花。(关注副词、联系背景)
当时晚唐已经是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了,当朝统治者仍然只知寻欢作乐。一个“犹”字, 写出了作者深深的讽刺、沉痛、忧思。 【任务三】小小编辑者
学习完这四首诗歌,小江产生了疑问:编者为什么挑选这四首作为我们第六单元课外古 诗词诵读的篇目?
1.选择诗歌,从创作背景、情感主旨、艺术手法、风格特色等角度进行比较探究。 2.结合探究结果,用编辑的口吻回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4ea6c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0.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
这首诗以夜泊秦淮为背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和审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审美能力上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领略诗歌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泊秦淮》的诗意、诗歌手法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鉴赏、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泊秦淮》的诗意,掌握诗歌手法,领略诗歌美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背景、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泊秦淮》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3.参考资料:收集与《泊秦淮》相关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同时,简单介绍诗人张继及其创作背景。
2.呈现(5分钟)让学生朗读《泊秦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2ee9e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a.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秦淮河畔泊船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材将其列入课外古诗词诵读,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和背诵,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但对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相对有限。
《泊秦淮》这首诗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以消化。
此外,学生朗读、背诵能力较强,但古诗词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3.学习诗文中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诗文历史、文化背景的掌握。
3.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描绘的世界。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情感,体会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文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参考资料:收集与《泊秦淮》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3.分组名单:提前分组,便于讨论环节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淮河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想象诗人在秦淮河畔泊船的情景。
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泊秦淮》,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理解诗文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历史、文化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杜牧《泊秦淮》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杜牧《泊秦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7d6e8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d.png)
杜牧《泊秦淮》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熟读成诵。
2.分析诗中意象并结合时代背景,感悟诗人情感。
(重点)3.比较阅读领悟“怀古咏史诗”特征及写作手法,掌握做题方法。
(难点)诗歌给了我们一种重新面对生命真相的视野,这种真相就是无论生活的或泥泞或顺遂,或喜或悲,蒹葭就在湖边摇曳着,明月就在天上高悬着。
一直平凡着,也一直诗意着。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那些星星点点的光让无望的生活有了一点点希望。
上学期教材里《天上的街市》这一篇课文后边的积累拓展选取了以下三首诗词。
李商隐的《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备课之前,我问了自己一些问题。
1、为什么烟笼寒水月笼沙和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不能换一下位置?2、烟只能笼罩寒水,月只能笼罩沙?3、商女不知亡国恨,还有谁不知亡国恨?谁又知亡国恨?4、后庭花是什么?商女是什么人?她们唱后庭花有何不妥吗?一、导入古人讲,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人居于天地之间,他们观照古往今来,也会感慨家国兴亡。
杜牧的《秋夕》中有烛光、有流萤(火虫的)光、有星光。
烛火,萤火,星光,都是微光,但足以照亮那个宫女的幽怨。
那些星星点点的光让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也被人看见了。
当然还有诗人杜牧眼眸中深邃的光。
今天我们将继续透过诗人杜牧的眼睛,一起去感受月光下秦淮河。
二、师生朗读师:朗读能让我们通过声音抵达诗人创作的秦淮河,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泊秦淮》(学生朗读)师: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这首七绝押什么韵呀?请找出韵脚。
生:沙,家,花。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泊秦淮》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泊秦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6aaea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6.png)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泊秦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秦淮河畔泊船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夜泊牛渚怀古”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适合学生品味和鉴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仍有限,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泊秦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和修辞角度分析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秦淮河的夜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反复品读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诗歌,从语音、节奏、情感等方面把握诗歌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对比分析法:将《泊秦淮》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24a36ead02de80d4d840a9.png)
《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能背诵、默写本诗;2、学习诗歌中互文、用典等创作手法;3、体会理解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互文、用典手法和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四、教学方法:朗读、探究、研学、展示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学过程:1、作者导入:同学们,我来说一个称号,看看大家知不知道是谁?“李杜”(学生答:李白杜甫)那么小李杜大家知道是谁吗?他们是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小杜之称的杜牧的一首诗《泊秦淮》。
2、释题泊:停泊。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六朝古都:三国吴、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流入长江,是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3、诗文理解。
①齐读本诗,辨别题材——七言绝句②理解诗的意义(结合注释,用白话把诗句翻译出来)烟笼寒水月笼沙——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③体会诗境,感悟诗情首句——烟、水、月、沙——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烟月朦胧的水色秦淮夜景图,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烘托出淡雅、凄清、朦胧的氛围。
二句——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映射统治者)的出场。
二、四句——抒情——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不关心朝政的悲愤之情。
创作背景知识补充: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这首诗实是在借古讽今4、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1a8268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4.png)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以《泊秦淮》为教学重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泊秦淮》全诗诵读、诗句解析、诗歌手法鉴赏、诗人情感体味及文化背景了解。具体内容包括:
1.诵读《泊秦淮》,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泊秦淮》相关的诗句或手法。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诵读体验。通过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情感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绕“《泊秦淮》中的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传承意识;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把握《泊秦淮》全诗的基本意思,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诗歌手法:识别并分析杜牧在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2.分析诗句,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和寓意;
3.探讨诗人杜牧在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4.品味诗人情感,领悟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5.了解《泊秦淮》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增进对古典文化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7b22f3cf6294dd88d1d26b10.png)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前一阶段,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中国诗词大会》。
这个节目让我们看到了读诗的魅力,读诗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鼓励学生查找杜牧的资料。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
“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合作探究: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明确: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614679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0.png)
第六单元后课外诗词四首《泊秦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能背诵、默写本诗。
2.学习诗歌中互文、用典等创作手法3.体会理解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难点:理解互文、用典手法和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视频欣赏]观看《金陵十三钗》中的评谈《秦淮景》。
(《秦淮景》由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歌词提到了瞻园、提到了白鹭洲,描写了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
)导入语:听过这段苏州评弹《秦淮景》你对秦淮有着怎样的认识呢?过渡语:秦淮的繁华,金陵的古韵都在这条河上缓缓流淌,从六朝一直到唐朝。
河两岸酒家林立,歌声不断,是赏玩的好地方。
介绍秦淮: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导入语:今天我们读一首杜牧的诗,他笔下的秦淮是怎样的情景。
二.关于作者(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杜牧,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
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
以济世之才自负。
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较为人熟知的作品有:《江南春》《山行》《赤壁》《清明》《阿房宫赋》过渡语: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三.诵读感知[教师范读]听范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活动]⑴自主朗读(提醒批注拼音、节奏)。
⑵学生对读。
⑶抽查朗读,学生点评。
⑷教师范读。
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学生活动]听视频诵读,学生跟读。
四.疏通诗意,体会情感[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你自己的语言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首词。
泊秦淮①文|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4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设计_4](https://img.taocdn.com/s3/m/587538040722192e4536f683.png)
《泊秦淮》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学会赏析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并学会赏析名句。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市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般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2、字词补注: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二、抽测:“大李杜”指的是哪俩位诗人?“小李杜””指的是哪俩位诗人?三、导入新课:由课题导入(略)四、解读学习目标:五、教师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六、合作探究1、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积的沙滩。
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笼,即笼罩的意思。
它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景色,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了解作者,理解诗意;
3、品味诗境,感悟诗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意、诗情。
2、难点:品味诗境,感悟诗情。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
空馀后湖月,波上对江州。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金陵--南京
(板书:泊秦淮)
(学生可自行先诵写讲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二、知人论世
1.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持续,民不聊生。
2.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因为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所以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三、释义
1.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2.理解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意境)?(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3.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理解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四、悟情
1.“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2.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明确: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
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明确:对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统治者阶层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担忧。
3.齐读并背诵全诗。
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四、析法
1.诗人在写景时使用了什么手法?(互文)
2.第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引用典故,借古讽今)
五、拓展迁移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歌选择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汉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使用典故,借古讽今,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泊秦淮》、《贾生》。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将《泊秦淮》前两句的画面描述出来,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互文)(承上启下)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典,借古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