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常规测井方法及地质响应---(1)SP测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SP曲线要素
随电极 M 的上升,测量一条随井深变化的曲线, 即为SP曲线,曲线的基本形态如图所示。 基线 —实测 SP曲线没有绝对的零点,而是以井段 中较厚的泥岩层的 SP幅度为基线,称为泥岩基线; 异常 —在砂岩层处SP曲线相对于泥岩基线发生偏 转,对应的曲线峰称为异常。曲线相对于泥岩基 线可以向正方向偏转,称为正异常;也可以向负 方向偏转,称为负异常。 半幅点 —幅点变化的中点。对于厚地层,半幅点 一般对应于地层的界面。 由井内自然电场分别可知,自然电位 SP在砂泥岩 界面幅度变化最大。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二、扩散电动势 3、纯砂岩层的扩散电动势
在纯砂岩层,井壁处地层水矿化度 Cw ,泥浆滤液矿化度 Cmf ,对于 淡水泥浆,则 Cmf<Cw ,将砂岩看 成是渗透性隔膜,则由于离子的扩 散作用:
Ed Kd lg Cw Rm f Kd lg Cm f Rw
图1-3井内自然电场分布示意图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三、扩散—吸附电动势
当两种不同矿化度的盐溶液被泥岩隔膜隔开时,情况会 怎样? 1、产生原因 从扩散电动势产生的原因来看,扩散电动势产生的必须 具备的条件是:盐溶液浓度差和渗透性隔膜的存在,不 同的隔膜甚至会影响到离子的扩散性质。泥岩与砂岩的 性质不同,因此对离子的扩散作用的影响也就不同,首 先看看泥岩本身的一些特性。
第 一节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电场的产生
三、扩散—吸附电动势
②扩散—吸附电动势的产生
正是由于离子双电层的存在,在扩散过程中,离子扩散包括 两部分:一部分是远水中的离子的扩散,应同砂岩一样;另一部 分则是双电层中的Na+的扩散。两者共同作用相当于参与扩散的阳 离子数增多。 从效应上看,表现为 Na+的迁移速度超过了 Cl-,因此扩散的 结果与砂岩恰好相反,即在浓度小的一方富集了Na+,出现相对过 剩的正电荷,而在高浓度一方,富集了Cl-,出现了过剩的负电荷。 正是由于泥岩吸附的Na+的参与(扩散层),这种扩散作用称为扩 散—吸附作用,而形成的电动势则称为扩散—吸附电动势Eda,或 称为薄膜电位。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三、扩散—吸附电动势
②扩散—吸附电动势的产生
C1 R2 Eda Kda lg Kda lg C2 R1
其中, Kda 称为扩散 — 吸附电动势系数,它不是常 数,随泥质含量和 Cw和 Cm而变化;对于纯泥岩、 NaCl 溶液来说, 18℃ 时, Kdamax=58mv (即参与 扩散的离子只有Na+的极限情况)。
图1-4 测量电路图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总电动势
E总 Ed Eda K lg Rmf def Rw SSP
通常把 E总 称为静自然电位, 记作 SSP ; Ed 的幅度称为砂岩 线;Eda的幅度叫泥岩线。 在 18 oC ,极限情况下,静自然 电位系数 K=Kd-Kda=-11.6-58=69.6 ( mv ),所以,在 18℃时 的纯砂岩层处的SSP为:
1、 自然电位测井(SP)
自 然 电 位 测 井 ( Spontaneous Potential Logging ):是在裸眼井中测量井轴上自 然产生的电位随深度的变化。 SP 测井是以研究井剖面地层性质(地层 岩性)的一种测井方法。它是最早使用的 测井方法之一,最简单而很有用,至今仍 然是砂泥岩剖面、淡水泥浆井必测的测井 项目之一。
以NaCl溶液为例,正负离子的迁移率(与迁移速度成正比)不同。 各离子的迁移率见如下表
正 离 子 负 离 子 迁 移 率
溶质化学 成分
迁 移 率
溶液的扩散 电动势系数
NaCl
Na
4.35
Cl
6.55
-11.6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扩散电动势的产生
设两种溶液的浓度分别为 Cw 和 Cm ,而 且 Cw>Cm ,由于负离子 Cl- 的迁移速度 大于 Na+ 的迁移速度,随着扩散作用的 进行,则 Cm 端相对富集了 Cl- ,有负电 荷的积累,而在高浓度Cw端则有 Na+的 相对富集,有正电荷的积累,在溶液接 触面形成了扩散电场;在扩散电场作用 下,Cl-受到电场的排斥作用而迁移速度 减小, Na+ 则受到电场的吸引而受到增 大,同时在渗透压的作用下两种离子继 续扩散,最终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即 Na+和 Cl-的迁移速度相等,从而在隔膜 的两端产生一个稳定的电动势,即扩散 电动势Ed。
1、 自然电位测井(SP)
扩散电动势的产生的原因
泥浆与地层水(两种溶液)的矿化 度不同 井壁地层具有渗透性 正、负离子的迁移率不同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扩散电动势的产生
对于NaCl溶液来说:
R T u v C1 C1 lg Kd lg F uv C2 C2 R T u v 其中:Kd 2.3 称为扩散系数; F uv R — 克分子气体常数; Ed 2.3 T — 绝对温度; F — Farady常数; 18o C时,Kd -11.6mv; C1 R 2 浓度较低时, C2 R1 R2 因此:Ed Kd lg R1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一、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①地层水含盐浓度与泥浆含盐浓度不同,引起离子扩散运 动或岩石颗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产生的扩散吸附电动势。 ②由于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的差别,盐溶液在孔隙中的 渗滤作用而产生的过滤电动势。 一般情况下,过滤电动势的影响要小于前者,因此测井 解释一般不作考虑,但是在测井精细解释中,仍需要对其 进行必要的校正。
SSP 69.6 lg Rmf Rw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总电动势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总电动势
在纯的、巨厚含水砂岩地层:测量结果 位SSP; 对于薄层: 含油气地层:
rsd Usp SSP
Usp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二、扩散电动势
1、扩散现象 用一渗透性膜隔开的不同浓度的 NaCl 溶液在相互 接触时,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总 要向低浓度溶液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扩散现象。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二、扩散电动势
2、扩散电动势的产生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SP)
§ 2 自 然 电 位 测 井 原 理 及 曲 线 特 征
4 、 测 井 曲 线 实 例
图 1 7 自 然 电 位 测 井 曲 线 实 例 -
1、 自然电位测井(SP)
§3 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SP)
§3 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
1、 自然电位测井(SP)
一 、 砂 泥 岩 剖 面 井 内 自 然 电 场 分 布
§
2
自 然 电 位 测 井 原 理 及 曲 线 特 征
1 、 等 效 电 路
井内等效电路图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总电动势
E总 Ed Eda K lg Rmf def Rw SSP
图1-6 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SP( Usp )曲线及其特点
②曲线特点
a. 当地层岩性均匀,且上下围岩性质相同时, 曲线对称于地层中点,且在地层中点处出现极 大值; b. 厚地层(h>4d),曲线半幅点对应于地层 界面; c. 随地层厚度减小,对应于地层界面处的幅 度升高(向峰值方向移动),地层的极大值减 小,此时由半幅点确定的地层厚度要大于实际 地层厚度。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三、扩散—吸附电动势
2、砂泥岩剖面上的扩散—吸附电动势
在砂泥岩剖面的泥岩井段,设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矿化 度分别为 Cw 和 Cmf ,对于淡水泥浆,则 Cw>Cmf ,则 井壁处有扩散—吸附电动势的产生。
Eda Kda lg Cw Rm f Kda lg Cm f Rw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由于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在钻开岩层后,井壁附近泥浆和地 层水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溶液接触产生电化学过程,结果产生电动势形 成自然电场。 在石油井中自然电场主要是由扩散电动势和扩散吸附电动势组成。 泥浆:钻井时为了促进钻井的速度和效果,由井口注入的在井内流动 的一种介质。 泥浆滤液:在一定压差下,进入到井壁地层孔隙内的泥浆。 地层水:地层孔隙内的水。 溶液的矿化度:溶液含盐的浓度,即溶质重量与溶液重量之比。 离子扩散: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接触时,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高浓度 溶液中的离子,穿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Ed 与 Eda符号正好相反, 泥岩层与砂岩层井壁上的 自然电动势的极性相反, 但是,表现在电路上,两 个电动势的反向则是相同 的。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3、自然电流
有自然电场产生井内的自 然电流为:
E总 I rsh rsd rm
4、测量结果(理论上)
自然电场幅度定义为:
Usp I rm
图1-3
井内自然电场分布示意图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二、测井原理
在普通电阻率测井时,“代”测一条 SP曲 线,但是二者的电场不同,普通电阻率测 井时需要供电电路向地层提供低频矩形交 流电场(小于 15hz ),而井内的自然电场 则是直流电,只有在电路中分别增加相应 的排干扰元件即可,如右图,自然电位测 井与普通电阻率测井共用一个测量电极 M , 在提升测量电极 M 的过程中,经过不同的 地层,得到一条随井深变化的自然电位 SP 曲线,(实际测量的是 )。 Usp
可以看作是静自然电
Usp SSP
因而,在砂泥岩剖面,实际上测量得到的 SP电位实际上都小于静 自然电位,故而SSP应在井段内的测量结果最大值处读取。
静自然电位SSP是测井分析家用来分析地层剖面性质的重要参数之 一。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SP( Usp )曲线及其特点
图1-6 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3、曲线读数
a. 作泥岩基线,选井段内厚泥岩层的 SP作为基线(沿井轴平行); b. 量出地层峰值与基线的距离; c. 根据测井曲线图头的带极性的横向比 例尺,将距离转化成 SP 的幅度值(毫伏)
图1-6 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1、 自然电位测井(SP)
本章的主要内容
1、自然电位产生原因及井内自然电场的分布。 2、自然电位测井原理、曲线特点及影响因素。 3、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
1、 自然电位测井(SP)
在最早进行视电阻率测井时,在下放电极系未供电的情况 下,发现沿井身有电位变化,经过反复验证这种电位普遍 存在。研究表明:井下自然电场是由于钻开岩层时井内钻 井液与地层水矿化度不同,井壁附近出现电化学活动而产 生的。 自然电场的分布特点取决于井孔剖面岩层的性质。 沿井轴测量记录自然电位变化曲线,用以区别岩性,这种 测井方法叫自然电位测井。 由于自然电位曲线在渗透层处有明显的异常显示,因此, 它是划分和研究储集层的重要方法之一。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三、扩散—吸附电动势
①泥岩的离子双电层
泥岩颗粒的晶格置换作用、矿物水解作用、破键作用等原因, 使得岩石颗粒表明带有固定的负电荷,它同水溶液接触时,必然 吸引极性水分子和Na+(地层水含盐以NaCl为主,还包括Na2CO3、 MgCl2、CaCl2等)。其中一部分Na+紧贴岩石颗粒表面,只做热 运动,而不能移动,构成吸附层;另一部分阳离子则在吸附层之 外形成扩散层,在扩散层Na+可以正常移动。这就是离子双电层。 在双电层以外的水称为自由水(远水),同正常溶液相同。 因此泥质砂岩中离子的扩散就包括了这两部分的离子的共同 扩散。由于地层的压实作用,泥岩层不含自由水,因此,泥岩孔 隙中只含有Na+,并参与扩散作用。
随电极 M 的上升,测量一条随井深变化的曲线, 即为SP曲线,曲线的基本形态如图所示。 基线 —实测 SP曲线没有绝对的零点,而是以井段 中较厚的泥岩层的 SP幅度为基线,称为泥岩基线; 异常 —在砂岩层处SP曲线相对于泥岩基线发生偏 转,对应的曲线峰称为异常。曲线相对于泥岩基 线可以向正方向偏转,称为正异常;也可以向负 方向偏转,称为负异常。 半幅点 —幅点变化的中点。对于厚地层,半幅点 一般对应于地层的界面。 由井内自然电场分别可知,自然电位 SP在砂泥岩 界面幅度变化最大。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二、扩散电动势 3、纯砂岩层的扩散电动势
在纯砂岩层,井壁处地层水矿化度 Cw ,泥浆滤液矿化度 Cmf ,对于 淡水泥浆,则 Cmf<Cw ,将砂岩看 成是渗透性隔膜,则由于离子的扩 散作用:
Ed Kd lg Cw Rm f Kd lg Cm f Rw
图1-3井内自然电场分布示意图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三、扩散—吸附电动势
当两种不同矿化度的盐溶液被泥岩隔膜隔开时,情况会 怎样? 1、产生原因 从扩散电动势产生的原因来看,扩散电动势产生的必须 具备的条件是:盐溶液浓度差和渗透性隔膜的存在,不 同的隔膜甚至会影响到离子的扩散性质。泥岩与砂岩的 性质不同,因此对离子的扩散作用的影响也就不同,首 先看看泥岩本身的一些特性。
第 一节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电场的产生
三、扩散—吸附电动势
②扩散—吸附电动势的产生
正是由于离子双电层的存在,在扩散过程中,离子扩散包括 两部分:一部分是远水中的离子的扩散,应同砂岩一样;另一部 分则是双电层中的Na+的扩散。两者共同作用相当于参与扩散的阳 离子数增多。 从效应上看,表现为 Na+的迁移速度超过了 Cl-,因此扩散的 结果与砂岩恰好相反,即在浓度小的一方富集了Na+,出现相对过 剩的正电荷,而在高浓度一方,富集了Cl-,出现了过剩的负电荷。 正是由于泥岩吸附的Na+的参与(扩散层),这种扩散作用称为扩 散—吸附作用,而形成的电动势则称为扩散—吸附电动势Eda,或 称为薄膜电位。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三、扩散—吸附电动势
②扩散—吸附电动势的产生
C1 R2 Eda Kda lg Kda lg C2 R1
其中, Kda 称为扩散 — 吸附电动势系数,它不是常 数,随泥质含量和 Cw和 Cm而变化;对于纯泥岩、 NaCl 溶液来说, 18℃ 时, Kdamax=58mv (即参与 扩散的离子只有Na+的极限情况)。
图1-4 测量电路图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总电动势
E总 Ed Eda K lg Rmf def Rw SSP
通常把 E总 称为静自然电位, 记作 SSP ; Ed 的幅度称为砂岩 线;Eda的幅度叫泥岩线。 在 18 oC ,极限情况下,静自然 电位系数 K=Kd-Kda=-11.6-58=69.6 ( mv ),所以,在 18℃时 的纯砂岩层处的SSP为:
1、 自然电位测井(SP)
自 然 电 位 测 井 ( Spontaneous Potential Logging ):是在裸眼井中测量井轴上自 然产生的电位随深度的变化。 SP 测井是以研究井剖面地层性质(地层 岩性)的一种测井方法。它是最早使用的 测井方法之一,最简单而很有用,至今仍 然是砂泥岩剖面、淡水泥浆井必测的测井 项目之一。
以NaCl溶液为例,正负离子的迁移率(与迁移速度成正比)不同。 各离子的迁移率见如下表
正 离 子 负 离 子 迁 移 率
溶质化学 成分
迁 移 率
溶液的扩散 电动势系数
NaCl
Na
4.35
Cl
6.55
-11.6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扩散电动势的产生
设两种溶液的浓度分别为 Cw 和 Cm ,而 且 Cw>Cm ,由于负离子 Cl- 的迁移速度 大于 Na+ 的迁移速度,随着扩散作用的 进行,则 Cm 端相对富集了 Cl- ,有负电 荷的积累,而在高浓度Cw端则有 Na+的 相对富集,有正电荷的积累,在溶液接 触面形成了扩散电场;在扩散电场作用 下,Cl-受到电场的排斥作用而迁移速度 减小, Na+ 则受到电场的吸引而受到增 大,同时在渗透压的作用下两种离子继 续扩散,最终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即 Na+和 Cl-的迁移速度相等,从而在隔膜 的两端产生一个稳定的电动势,即扩散 电动势Ed。
1、 自然电位测井(SP)
扩散电动势的产生的原因
泥浆与地层水(两种溶液)的矿化 度不同 井壁地层具有渗透性 正、负离子的迁移率不同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扩散电动势的产生
对于NaCl溶液来说:
R T u v C1 C1 lg Kd lg F uv C2 C2 R T u v 其中:Kd 2.3 称为扩散系数; F uv R — 克分子气体常数; Ed 2.3 T — 绝对温度; F — Farady常数; 18o C时,Kd -11.6mv; C1 R 2 浓度较低时, C2 R1 R2 因此:Ed Kd lg R1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一、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①地层水含盐浓度与泥浆含盐浓度不同,引起离子扩散运 动或岩石颗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产生的扩散吸附电动势。 ②由于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的差别,盐溶液在孔隙中的 渗滤作用而产生的过滤电动势。 一般情况下,过滤电动势的影响要小于前者,因此测井 解释一般不作考虑,但是在测井精细解释中,仍需要对其 进行必要的校正。
SSP 69.6 lg Rmf Rw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总电动势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总电动势
在纯的、巨厚含水砂岩地层:测量结果 位SSP; 对于薄层: 含油气地层:
rsd Usp SSP
Usp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二、扩散电动势
1、扩散现象 用一渗透性膜隔开的不同浓度的 NaCl 溶液在相互 接触时,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总 要向低浓度溶液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扩散现象。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二、扩散电动势
2、扩散电动势的产生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SP)
§ 2 自 然 电 位 测 井 原 理 及 曲 线 特 征
4 、 测 井 曲 线 实 例
图 1 7 自 然 电 位 测 井 曲 线 实 例 -
1、 自然电位测井(SP)
§3 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SP)
§3 自然电位测井的影响因素
1、 自然电位测井(SP)
一 、 砂 泥 岩 剖 面 井 内 自 然 电 场 分 布
§
2
自 然 电 位 测 井 原 理 及 曲 线 特 征
1 、 等 效 电 路
井内等效电路图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总电动势
E总 Ed Eda K lg Rmf def Rw SSP
图1-6 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SP( Usp )曲线及其特点
②曲线特点
a. 当地层岩性均匀,且上下围岩性质相同时, 曲线对称于地层中点,且在地层中点处出现极 大值; b. 厚地层(h>4d),曲线半幅点对应于地层 界面; c. 随地层厚度减小,对应于地层界面处的幅 度升高(向峰值方向移动),地层的极大值减 小,此时由半幅点确定的地层厚度要大于实际 地层厚度。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三、扩散—吸附电动势
2、砂泥岩剖面上的扩散—吸附电动势
在砂泥岩剖面的泥岩井段,设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矿化 度分别为 Cw 和 Cmf ,对于淡水泥浆,则 Cw>Cmf ,则 井壁处有扩散—吸附电动势的产生。
Eda Kda lg Cw Rm f Kda lg Cm f Rw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由于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在钻开岩层后,井壁附近泥浆和地 层水两种不同矿化度的溶液接触产生电化学过程,结果产生电动势形 成自然电场。 在石油井中自然电场主要是由扩散电动势和扩散吸附电动势组成。 泥浆:钻井时为了促进钻井的速度和效果,由井口注入的在井内流动 的一种介质。 泥浆滤液:在一定压差下,进入到井壁地层孔隙内的泥浆。 地层水:地层孔隙内的水。 溶液的矿化度:溶液含盐的浓度,即溶质重量与溶液重量之比。 离子扩散: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接触时,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高浓度 溶液中的离子,穿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Ed 与 Eda符号正好相反, 泥岩层与砂岩层井壁上的 自然电动势的极性相反, 但是,表现在电路上,两 个电动势的反向则是相同 的。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3、自然电流
有自然电场产生井内的自 然电流为:
E总 I rsh rsd rm
4、测量结果(理论上)
自然电场幅度定义为:
Usp I rm
图1-3
井内自然电场分布示意图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二、测井原理
在普通电阻率测井时,“代”测一条 SP曲 线,但是二者的电场不同,普通电阻率测 井时需要供电电路向地层提供低频矩形交 流电场(小于 15hz ),而井内的自然电场 则是直流电,只有在电路中分别增加相应 的排干扰元件即可,如右图,自然电位测 井与普通电阻率测井共用一个测量电极 M , 在提升测量电极 M 的过程中,经过不同的 地层,得到一条随井深变化的自然电位 SP 曲线,(实际测量的是 )。 Usp
可以看作是静自然电
Usp SSP
因而,在砂泥岩剖面,实际上测量得到的 SP电位实际上都小于静 自然电位,故而SSP应在井段内的测量结果最大值处读取。
静自然电位SSP是测井分析家用来分析地层剖面性质的重要参数之 一。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2、SP( Usp )曲线及其特点
图1-6 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1、 自然电位测井(SP)
§2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及曲线特征
3、曲线读数
a. 作泥岩基线,选井段内厚泥岩层的 SP作为基线(沿井轴平行); b. 量出地层峰值与基线的距离; c. 根据测井曲线图头的带极性的横向比 例尺,将距离转化成 SP 的幅度值(毫伏)
图1-6 自然电位测井理论曲线
1、 自然电位测井(SP)
本章的主要内容
1、自然电位产生原因及井内自然电场的分布。 2、自然电位测井原理、曲线特点及影响因素。 3、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
1、 自然电位测井(SP)
在最早进行视电阻率测井时,在下放电极系未供电的情况 下,发现沿井身有电位变化,经过反复验证这种电位普遍 存在。研究表明:井下自然电场是由于钻开岩层时井内钻 井液与地层水矿化度不同,井壁附近出现电化学活动而产 生的。 自然电场的分布特点取决于井孔剖面岩层的性质。 沿井轴测量记录自然电位变化曲线,用以区别岩性,这种 测井方法叫自然电位测井。 由于自然电位曲线在渗透层处有明显的异常显示,因此, 它是划分和研究储集层的重要方法之一。
1、 自然电位测井(SP)
§1 自然电场的产生
三、扩散—吸附电动势
①泥岩的离子双电层
泥岩颗粒的晶格置换作用、矿物水解作用、破键作用等原因, 使得岩石颗粒表明带有固定的负电荷,它同水溶液接触时,必然 吸引极性水分子和Na+(地层水含盐以NaCl为主,还包括Na2CO3、 MgCl2、CaCl2等)。其中一部分Na+紧贴岩石颗粒表面,只做热 运动,而不能移动,构成吸附层;另一部分阳离子则在吸附层之 外形成扩散层,在扩散层Na+可以正常移动。这就是离子双电层。 在双电层以外的水称为自由水(远水),同正常溶液相同。 因此泥质砂岩中离子的扩散就包括了这两部分的离子的共同 扩散。由于地层的压实作用,泥岩层不含自由水,因此,泥岩孔 隙中只含有Na+,并参与扩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