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网络课程学习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网络课程学习效果评价

[摘要]:教师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开展不同级别的课程学习,不仅可以获得学分,而且成为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形式。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上海中小学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提交的作业研究发现: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交互增强了反思能力、促进了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教师习惯通过叙事开展行动学习;教师大多期待有良好的发展愿景和专家或名师的指导和引领。本研究最后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网络课程学习;学习效果

一、研究问题与目的

近年来,上海努力为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和学习创建开放、多样、丰富的培训平台,构建合理的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上海中小学教师目前已习惯通过网络开展不同级别的课程学习,这不仅可以获得学分,而且能有效促进专业学习与发展。而教师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因此,对此进行客观评价就成为时下之必须。

评价教师学习效果就是要看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有何收获和体验,以及对今后职业发展有何期望和要求等。教师在网络学习中撰写和提交的研修日志、教学故事,尤其是他们的反思日记,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表达。因此,收集教师的学习记录,探讨中小学教师网络课程学习效果,并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健全教师培训管理制度,有效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形成教师学习与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是2013年4月8日至5月7日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海中心主办的《名师成长规律与教师自主发展》(以下简称《名师》)网络课程学习的1674名在职中小学教师。他们来自全市200多所中小学,教龄从新任教师到临近退休教师不等。评价教师学习的重点内容是他们在网络课程学习中提交的作业。

本次《名师》课程内容共分两个专题:(1)名师成长规律及其启示;(2)教师自主发展:内涵、渠道与评价方式。该门课程修完合格可以获得2学分。课程学习方式为全网上学习,学员使用个人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网上课堂,先点播东北师范大学孔凡哲教授等所做的专题讲座视频学习,再学习关于众多名师成长和成功案例的文字资料,然后参与实时“在线研讨”()和非实时“论坛讨论”(http://shanghai.

)两个平台学习和交流,最后完成和提交作业。上海中心的课程专家和辅导教师同时在线实时和非实时与中小学教师相互交流,由辅导教师对学员的表现进行评定。评定指标主要是学员的在线时间、发帖数量、作业提交等几项内容。

本研究采用分层等距抽样的方法,从学习该门课程的1674名教师中抽取70名教师提交的作业,结合教师在实时与非实时学习的交互表现和评价,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抽样的具体办法是:在7个班级(见表1)中,每20人中随机抽取1人,每个班级选取10人,共选取70人。每个样本依次编码为a1、a2、a3…a10,b1、b2、b3…b10。依此类推。

表1、参加《名师》网络课程学习的班级和人数

a b c d e f g 合计

273 239 237 237 239 239 210 1674 人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运用了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法。该方法旨在对学员提交的作业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对其所含信息量及其意义作出分析,实现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有价值的意义的过程。

三、研究过程

内容分析的步骤一般分内容抽样、决定类目和分析单元、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四个方面。本研究中内容分析的编码依据教师反思学习的一般思考框架分为学习内容、学习互动、自我反思、成长阶段、成长故事、专家引领、发展愿景七个维度,将教师网络学习提交的作业中出现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作为教师学习效果评价的分析单元。依据这些类目和分析单元,本研究者(B)和另一位评判员(A)分别对70位中小学教师提交的文字资料一一进行评判,计算出两位评判员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即一致性系数)(AB),计算公式为:[1]。其中:K为一致性系数,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结果用电脑计时器计算和统计,得出研究者一致性系数以及项目出现频次和百分比。经统计,本研究内容分析的一致性系数除“专家引领”(0.571)项目由于评判员A没有将教师说到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看作“专家”“名师”而较低外,其余均在0.782--0.938之间(见表2),一致性系数总体比较高。

内容分析必须经过信度分析,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可信度得到提高。本研究中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2]。其中R为信度,n为评判人数,K为一致性系数。信度分析能够反映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高;一致性愈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因此,信度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经统计,本研究对提交作业进行内容分析的信度在0.727--0.968

之间(见表2),这说明本研究内容分析的信度比较高。此外,两位评判员均熟悉上海中小学教师学习和培训现状,全程监控和参与了本次课程的学习与辅导,清楚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因此评判结果是真实可信的。尽管由于各人观点和认识的不同,对部分项目的分析难免存在一些差异,但并不影响整个研究结果的信度。

表2、教师网络学习内容分析的两位编码者一致性系数及信度(N=70)

分析项目(编码体系)编码者一致性系数信度

A B AB 系数

学习内容(文本、视频)36 44 32 0.800 0.889

66 62 60 0.938 0.968

学习互动(师生之间及其

与学习材料、网络交互)

60 70 60 0.923 0.960

自我反思(条理性的体

会、感悟或总结)

成长阶段(教龄、职称)26 32 24 0.828 0.9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