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合集下载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3篇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3篇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精选3篇(一)国家级园林城市实施方案一、制定园林城市规划1. 成立园林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组,聘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编制。

2. 研究分析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口分布和发展趋势等,制定园林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区域划分。

3. 制定景观规划,注重保护和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公园、绿化带、湖泊和水体等景观元素。

4. 制定建设规划,包括道路、交通、建筑物和设施等方面,强调园林城市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保。

二、加强绿化建设1. 实施绿化覆盖率提升计划,通过植树造林、景观绿化项目等措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

2. 加强城市道路绿化和立体绿化建设,将道路两侧和中央分隔带等空地进行植树绿化,利用建筑外墙、立面和屋顶进行立体绿化。

3. 加大公园和绿地建设力度,建设多样化的公园和绿地,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健身需求。

三、推进生态环境保护1. 加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鼓励采用生态建设技术,例如湿地治理、河道恢复和生态修复等,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田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

四、加强环境治理1. 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

2. 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推动城市环境的持续改善。

3. 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和分析环境质量数据,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加强社会参与1. 加强对公众的园林城市教育和宣传,普及园林城市知识,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园林城市责任感。

2. 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园林城市建设和治理工作,营造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

3. 建立园林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园林城市相关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六、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推进1. 加强园林城市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园林城市相关专业人才队伍。

常州生态调查报告

常州生态调查报告

常州生态调查报告常州生态调查报告一、引言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常州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常州的生态调查,探讨其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自然环境1. 地理位置常州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邻南京,北靠淮安。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 气候条件常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温适宜,年平均气温约为16摄氏度。

3. 土地利用常州的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主,占总面积的60%以上。

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也占据一定比例,但相对较小。

三、生态环境现状1. 水资源常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长江、淮河和一些湖泊。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

2. 大气环境常州的大气环境状况相对较好,但随着工业发展和汽车数量的增加,空气质量逐渐受到了影响。

3. 生物多样性常州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多种植物和动物。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

四、生态环境问题1. 水污染由于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常州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

水中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生生物数量减少,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 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增加,常州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PM2.5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较高,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常州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森林、湖泊和湿地等自然栖息地的减少,使得一些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了威胁,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

五、解决方案1.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减少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工业企业和车辆的排放控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同时,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改善大气质量。

国 家园林城市建设经验总结

国 家园林城市建设经验总结

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经验总结国家园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名片,代表着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居民生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众多城市积极投身于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导。

许多城市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特色以及未来发展需求,制定了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园林城市规划。

例如,有的城市将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元素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形成山水相依、城绿交融的生态格局;有的城市注重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迹,将园林景观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景观。

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和公众建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规划执行和监督机制,保障规划的落地实施,避免出现随意变更规划、侵占绿地等现象。

二、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为了打造优美的城市园林景观,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对园林绿化的资金投入。

一方面,政府将园林绿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公园、道路绿化、街头绿地等项目的建设和维护。

另一方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林城市建设。

例如,通过 PPP 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园的建设和运营,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还提高了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效率。

此外,有的城市还设立了园林绿化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捐绿,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园林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生态保护在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

许多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比如,加强对城市周边森林、湿地的保护,划定生态红线,严禁开发建设;对受到破坏的山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

同时,在城市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回用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摘要:阐述了生态园林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从其内涵和设计的原则上分析主要的功能,并积极地展开相关探讨,为城市建设中生态园林设计的工作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意义1生态园林的基本概述1.1概念生态园林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其中关于生态园林的说法多种多样,涵盖着不同的界定方式,但是总体来说,生态园林就是将生态理念作为落脚点,结合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主张保持并发扬传统的园林,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人工修整或规划自然,从而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绿色空间。

1.2特点生态园林属于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其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出众多特点,如综合性特点、公共性及协调性特点、生物多样性和无界性等。

2生态园林的基本内涵与设计原则2.1基本内涵生态园林的基本内涵是稳定可持续,这将关系到生态园林系统的健康状况,结合生态园林概念的'界定角度,可以正确理解生态园林的基本内涵。

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需要实现植物的科学部署,从而建立起和谐、空间与时间兼备、营养结构丰富的人工植物群落,最终的目的是为人们创设一个适宜生存的居住环境。

同时,也应该体现出绿色植物的生态价值,有效地转化太阳能和化学能,并强化转化的力度,通过气候的作用,适当吸收环境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从而有效地净化空气和水体,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

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应该注重植物的美观,特别是在绿化环境的同时升华艺术性,由此提高欣赏和游览的价值,并充分发挥出相应的社会效益,给人们创设1个高层次、高效率、文化娱乐兼备的绿色空间。

2.2设计原则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化特点,保证实现生态原理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该遵循多个方面的原则:保证宏观系统全面生态系统平衡、践行微观绿地强化绿量设计、反映出生态位、呈现出生物种类的多样化特点、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

浅谈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浅谈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 .] / 白思பைடு நூலகம் 0 现代项目管理 0 机械工业出版社, +11-, 第一版 0 [ +] / "234567 8 9:9;5<5:7 (:=7 >7?750 # )?>@5 73 7A5 "234567 89:9;5<5:7 B3@C 3D E:3FG 5@;5 %A>2@ ’@>7>3:0 +11- HI#0 [ J] /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 0 建设工程项目 管理 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 K , 0 第一版 0 [ -] / 陈劲 0 研究项目管理 0 机械工业出版社, +11- K J, 第一版 0
! 工程建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建材》 +11L 年第 - 期
【 文章编号】 : .LM+ K -1.. (+11L ) 1- K 1..N K 1J
浅 谈 建 设 城 市绿 地 系 统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分 析
参 考文 献
!"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 ! " 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经历了由自然萌生 到人工创意、 公共 绿地 至生态绿地系统几 个阶 段。自然 萌生 阶段主 要是 指以狩 猎 围牧为目的的园圃; 人工创意阶段是指以满 足达官贵人 及宗 教需求为目的的 宫苑、 寺院, 主要是私 家园林和皇家园林; .N 世纪中后期, 进入城市公 共绿 地阶 段, 由于工 业化 导致城 市 人口激增, 在生产力迅 速发展的同时, 城市的卫生 环境恶化, 促使城市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公共 绿色空间。欧 洲、 北 美掀 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 潮, 称 之为 “公 园运动” ; +1 世 纪初, 尤其是 二战以后, 欧、 亚各国在废墟上开 始重建城 市家 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大 力拓建绿地, 另一 方面 许多国家开始采取 措施疏 散大 城市人 口、 创建 新城, 城市 绿 地建设迈入了继 “公园运动 ” 之后 的第二次历 史高潮。+1 世 纪 M1 年代初, 生态学作 为设计理念被引入 绿地规划, 城市绿 地建设开始呈现出 新特 点。从而 赢来 了以营 造改 善城市 环 境及满足景观效应 为双 重目的 的生 态绿 地阶段。 如美国 麻 审,业主方研究部 ! 工 程部人员对展项所 表述科学 思想、方 法及内涵的效果 作出 了评估, 由我方 主持 了全过 程的 各项 活动,通过竞争性 谈判 确定中 标侯 选人 名单。经 过近 一年 的工作实践我 们在 计划、投资 、合同管 理方 面的 能力 深获 业主好评,现已将 业主和 我们 的造价 合同 部门 融合在 一起 工作;在编制有 关规范 的过 程中,以 我方 人员 为主, 业主 方相关人员提供 协调 配和而 顺利 完成;在 与建 筑工程 的协 调配合过程中,我 们又充 分发 挥建设 监理 和工 程技术 的优 势,协助业主展项 管理 部门 搞好与 业主 建筑 管理 部门、建 筑设计院、建筑监 理及 建筑 承包商 的协 调配 合工 作;在确 定甲控材料、设备 清单 及其 供货商 名单 的工 作中,又 代表 业主处理全部有 关事 宜;在与 市档 案馆协 商确 定档案 结构 后,由我方组织 人员,一 人负责 我方 的资 料,一 人负 责业 主的技术资料,一 人负责 业主 的工 程资料 来完 成工程 档案 资料的工作。可见 科学中 心的 项目 管理活 动中 既有业 主与 我 的融合互补的管理,又有业 主的委托咨 询顾问的 管理, 也有部分工作采 用了类似于 “合 作管理 ” ( "#$%&’$(&))

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对策和建议

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对策和建议

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对策和建议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接着从健全园林管理机制,强化行业监管,坚持规划建绿,稳步增加城市绿化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对策为了更好的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为市民打造良好的生态景观,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大潮,顺应了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趋势,“生态城市”开始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

我国各个省市都开始取消传统唯GDP至上的考核指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当作一条不能越界的红线,以此来营造良好的人文居住环境,提高了城市发展竞争力。

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随着生态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居住环境,明白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用生态学的思想来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具体意义如下:首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新时期,城市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能够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求。

其次,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宜居城市的举措。

如前文所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能够改善居住环境,为市民谋福利,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

而且在生态园林城市持续创建过程中,城市的环境在一步步的发生改变,城市的品味也在提升,使经济与环境之间实现了协调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

再次,通过多个城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实践可以看出,这项活动的开展能够完善城市功能,让城市的环境水平大幅度提升。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在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过程中,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制定创建目标,并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避免出现反复调整的状况,减少人才物的浪费。

建设国家园林城市 走生态园林之路

建设国家园林城市  走生态园林之路

y t,cvl aino c iizt f o—gre i o e adn,a at on u a a igtet c f 2 gre siei bet o s u t t s p it tt t kn ako 0一 ad n i n vt l ocn t c l o h t h r 0 a r n t n lgre i d fll e niu bed v lp n n ct . ai a ad n ct a fl o t a l eeo me ti i o yn ui n y Ke o d :E o—gre ;Gad nct;P t t no idv ri y w r s c — ad n re i y o co r e i f o i st b e y
g r e ,p y moe atn in t e pa n i o  ̄ n e o kn e t c f c a d n a r t t x li mp e o o c ft ig t r k o o—g r e d r lt n h p b t e a h a e ad n a e ai s i e n o we n
维普资讯
林 业调 查 规划
2O . p .1 () 3 06A r3 2 :12~14 3
CN 3—1 7 / I S l 7 5 12S s N 6 1—3 6 18
F r s I v n o y a d P a n n o eபைடு நூலகம்t n e tr n ln i g
关键词 : 态园林 ;园林城市 ;生物 多样性保 护 生 中图分 类号 : U 8 .4 T 9 65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7 —36 20 )0 —03 6 1 18(06 2 12—0 3
Co sr c ig Na in lGa d n Ci k n h a k o o— g r e n tu t t a r e t Ta i g t e Tr c fEc — a d n n o y

生态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的应用与

生态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的应用与

探讨生态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的应用与研究摘要:本文概括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误区,并探讨城市园林绿化为改善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city landscape importance, the analysis current our country in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errors, and explore the city landscaping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ity landscape ecology benefit.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benefit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0引言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过人为巧妙的搭配设计,其景观已经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在喧嚣的城市里依然能够感觉到自然的气息。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加强园林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城市绿化发展制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1 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用1.1园林绿化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园林绿地不但贴近人们生活的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好去处,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返朴归真、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游憩、锻炼、娱乐、社交活动的需求。

园林绿地已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城市生态公园作为城市绿地建设的一种新模式,旨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破坏,城市生态公园建设已成为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以期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该部分将分析当前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政策法规、规划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分析,并重点关注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

2.城市生态公园管理模式的研究。

该部分将探讨城市生态公园的管理模式,包括运营模式、维护管理机制、经费筹措渠道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城市生态公园的社会效益评价。

该部分将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维度评价城市生态公园的社会效益,探究城市生态公园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重点采用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

三、预期成果:1.当前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包括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为城市生态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2.城市生态公园管理模式的研究,包括运营模式、维护管理机制、经费筹措渠道等方面的研究,为城市生态公园管理提供参考;3.城市生态公园的社会效益评价,为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可行性分析:本研究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可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

同时,调研对象为城市生态公园,资源相对充足,数据来源可靠,研究的可行性较高。

园林技术总结感悟心得体会(3篇)

园林技术总结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园林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还能传承文化、保护生态。

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多年的园林工作中,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将我的园林技术总结感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园林设计是园林建设的基础,它决定了园林的布局、风格、功能等方面。

在园林设计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注重生态性: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注重植物配置、水体处理、土壤改良等,以实现生态平衡。

2. 体现地域特色:园林设计要体现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使园林具有独特的韵味。

3. 融入人性化:园林设计要关注人的需求,充分考虑人们的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使园林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园。

4. 注重可持续性:园林设计要考虑长远发展,采用环保、节能、节水等先进技术,实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二、园林施工技术园林施工是园林建设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园林的工程质量。

在园林施工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1. 严格施工规范: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 重视细节处理: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处理,如植物修剪、铺装、照明等,使园林更具美感。

3. 加强现场管理:施工现场要有序,确保施工安全、文明、环保。

4. 优化施工工艺: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三、园林养护管理园林养护管理是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园林的长期使用效果。

在园林养护管理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1. 制定科学的养护计划:根据植物生长习性、气候特点等,制定合理的养护计划。

2. 加强植物管理:定期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确保植物健康成长。

3. 重视环境管理:保持园林环境整洁,处理好废弃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 注重人员培训:提高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确保园林养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园林创新与发展园林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发展。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4.17•【字号】常政发〔2023〕23号•【施行日期】2023.04.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常政发〔2023〕23号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现将《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2023年4月17日2023年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依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的实施意见》、《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大专项行动方案》以及省下达的《常州市2023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书》等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年度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如下:一、工作目标2023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更多具有常州特色的“绿色示范”,全市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市PM2.5浓度不超过3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80.0%,臭氧污染得到初步遏制;地表水国考、省考、市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达80%、92.2%和92.4%,国考、省考断面优Ⅱ比例分别达35%和47.1%,市考以上断面消除劣V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高质量实现太湖治理“两保两提”目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重点工程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化学需氧量、氨氮累计减排量5207吨、4856吨、3993吨、225吨。

生态质量指数持续提升,林木覆盖率达26.8%,湿地保护率达31.8%。

生态城市中环境工程建设的实践

生态城市中环境工程建设的实践

生态城市中环境工程建设的实践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我国城市化也加快了进程。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所占比例比较少,这也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建立生态环境也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经之路。

在现代时代的发展下,生态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笔者根据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实践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希望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生态城市;实践引言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成为我国人们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被破坏比较严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的建立,大气的污染以及废水废物的排放,都严重的影响了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人们生活的越来越好,私家车的增多,交通压力也变大起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很多历史建筑以及风景景点被破坏,“白色垃圾”污染等等都需要人们去觉醒,建立环境工程,促进城市生态发展迫在眉睫,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1]。

1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建设目标生态城市也被称作生态城,是一种趋向于尽可能的去降低对于能源水或者是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使用,同时也尽可能的降低废气,二氧化碳,甲烷以及废水排放的城市,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的提出,就马上获得了整个世界的关注,建立生态城市[2]。

从质和量上保证绿色建筑整体实现飞跃性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目标。

生态城市主要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的和谐,同时对于城市的环境以及人们居住的环境要求也比较高,要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与此同时,高科技也占据主导地位,发展生态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和谐相处,建立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相处的关系,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此促进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转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性和谐关系,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

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实践分析

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实践分析

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实践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其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美观和生活质量,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园林景观建筑工程的实施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复杂工程,其施工难度大、内容多样化。

为了确保园林景观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升其效果,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分析。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引言园林景观工程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园林景观工程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特殊要求,尤其是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常常受到关注。

1园林工程的主要特点1.1内容多样化园林工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内容多样化。

这种多样性体现在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植物选择、景观设计、建筑元素、水体处理、灯光布置等。

在植物选择上,需要兼顾植物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常见的有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果植物、季节植物等,还要考虑到植物的习性和土壤的适应性。

景观设计则是园林工程的灵魂,它涵盖了色彩搭配、线条设计、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而且需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

建筑元素如亭台楼阁、雕塑、座椅、路灯等,既要求美观,也要实用。

水体处理包括湖泊、溪流、瀑布等的设计和施工,以及对水生态的保护和恢复。

灯光布置则要考虑到夜晚的景观效果和安全问题。

因此,园林工程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了自然元素,也包括了人文元素,既有美学要求,又有生态要求,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处理好这些复杂的任务。

1.2环保要求高在构建园林景观的过程中,环保是其核心指导原则,这不仅体现在项目的设计阶段,更贯穿于整个施工、运行和维护过程。

首先,在设计阶段,园林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如避免对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避免使用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材料和技术。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城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空气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化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生态园林作为城市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园林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生态园林是指以自然生态为基础,通过人工构筑和管理,形成人,地,植物之间直接互动的连续景观空间。

生态园林不仅有益于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身心放松的场所。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生态园林的建设,城市绿化、园林景观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环境问题,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生态园林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是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集中地,大量的废气排放和粉尘污染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堪忧。

而生态园林中树木的绿化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对净化空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树木的绿化还能够有效减少粉尘的扬尘,提高了空气中的含氧量,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

通过加强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

生态园林可以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表与周围地区相比,温度明显较高的现象。

城市建筑物的大量密集,道路和广场的水泥、沥青等人造材料的规模化使用,都会大大增加城市的热量。

生态园林中的树木、植被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树木的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周围的温度,绿色植被还能够吸收太阳的辐射能量,有效减轻城市的热量。

通过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城市的气温,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生态园林可以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城市的水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两方面。

生态园林中的湖泊、水系、湿地等水体景观可以有效净化降低水质,提供城市人们的生活用水,有效缓解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园林城市创建调研报告

园林城市创建调研报告

园林城市创建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城市的创建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园林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绿化、生态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模式。

本文将对园林城市创建进行调研,并分析其意义、目标及实施方法。

二、园林城市的意义园林城市的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园林城市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中的绿地和公园能够提供休闲、娱乐和锻炼的场所,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其次,园林城市的创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园林城市注重绿化,能够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

同时,园林城市也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能够有效地减少洪涝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第三,园林城市的创建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园林城市能够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同时,园林城市也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经济收入。

三、园林城市创建的目标园林城市的创建有着明确的目标。

首先,要注重绿化,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通过合理的绿地规划,提供更多的公园和绿化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

其次,要加强生态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物种,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园林城市创建需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园林城市创建的实施方法园林城市的创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实施方法。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将绿地和公园的布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和绿地质量。

其次,要注重植被的选择和管理。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合理的植被配置和管理,确保绿化效果和生态效益。

第三,要加强城市的环境监测和评估。

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城市环境质量状况,及时采取措施改善环境。

最后,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园林城市创建的认识和参与度。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而生态园林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园林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园林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原有的自然植被进行保护和恢复,通过建设植被、湿地、水体、草坪等自然生态要素,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景观观赏、生态修复等功能的绿地空间。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它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空气质量、水质环境等,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增强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生态园林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生态园林作为城市绿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生态园林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生态园林中的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提高空气质量。

生态园林可以净化城市水体。

通过湿地的建设和水生植物的种植,可以净化城市水体,改善水质环境。

生态园林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生态园林在城市中的建设,不仅可以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的生活环境,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园林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生态园林中的植被景观、水体景观、花草景观等都可以为城市的景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高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和城市的形象。

城市居民也应当更加重视生态园林的保护,不乱扔垃圾、不随意破坏生态园林中的植被和景观,共同保护好生态园林的环境,让生态园林更好地为城市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

而生态园林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城市的环境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论文:国家园林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研究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论文:国家园林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研究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论文:国家园林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研究摘要:在分析研究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文章论述了扬州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特色,旨在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建设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quirements forbuilding the national eco-garden cities,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features of the eco-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in yangzhou,hoping to shed light on eco-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wholecountry.key words:national eco-garden citie;ecology;construction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9-69(4)扬州历史上以环境优美而著称,“园林多是宅”、“绿扬城郭是扬州”等,都真实地记载着扬州生态环境的传统特征。

近年来,扬州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结合城河水系和城市周围大环境,建设具有文化、休闲、生态保护功能的风景园林绿化体系,形成了既有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又具现代气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生态系统,为全面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概念的内涵与要求“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1]。

园林城市生态化,就是要在城市园林化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

生态园林城市是园林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人类居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生态原则在城市生态园林实践建设中运用

生态原则在城市生态园林实践建设中运用

谈生态原则在城市生态园林实践建设中的运用【摘要】本文就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如何建设城市生态园林,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逸舒适生态环境。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人类从古到今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

但人类对城市的需求不仅局限在物质上, 还会对城市的环境提出更多层面的要求。

城市空间发展要源于自然生态的视角: 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 而应是与自然协同演进。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城市化运动迅速展开, 城市面积快速扩张。

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 种种城市顽疾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 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

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 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未来 15 年以防治各类污染为重点环境保护目标。

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建设人类和自然相利共生的城市。

然而虽然城市生态问题的迫切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实施手段和管理体制, 生态理念还很难真正落实到现实的发展计划中去。

因此, 改变城市扩展的运营模式建立城市生态园林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植物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植物生态学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学四部分。

植物生态学则是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之一。

其使命是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利益。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方案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方案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决定实施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方案,建设以生态为核心的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通过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2.原则:(1)以生态为核心:将生态保护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以生态系统平衡为基础进行规划和建设。

(2)科学合理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布局,保留和修复自然环境,统筹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3)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4)民众参与:城市建设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广泛开展民众参与,以实现城市建设与民众需求的有效结合。

三、主要措施1.明确城市定位:根据地理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明确城市的定位和功能。

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生态保护区、生态农业区、生态旅游区等,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2.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工业污染控制,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提升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3.保护水资源: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加大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的自给水率。

4.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农民增收。

5.加强生态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和花园式小区的建设,提高生态功能区的比重,保护和修复湿地、水源地、森林等生态系统,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6.提供生态教育:加强生态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素质,培养人们的环保行为习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7.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各项措施的落实和效果的评估,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及问题分析

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1年2月錄色科故Jou rn al of G reen Science and T echnology第23卷第4期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及问题分析王恺\周游2(1.常州市生态环境局,江苏常州213022;2•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常州213022)摘要:阐述了《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落实情况及相关工作推进情况,分析了重点工程推进和目标达成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规划》目标指标、重点工程完成情况均较好。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常州市“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四个最”良好成效,提出了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仍需改善等“五大问题”,为“十四五”环保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d巧题分析;常州市中图分类号:X1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1)04-0111-031引言常州市地处江苏省南部、长三角腹地,东与无锡相 邻,西与南京、镇江接壤,南与无锡、安徽宣城交界,是国 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是 先进制造业基地[1]和文化旅游名城,生态资源十分丰富。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 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常州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产城融合、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期本文对《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标、工程、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梳理,系统总结“十三五”工作成效及突出短板,以期为“十四 五”工作奠定基础。

2 “十三五”工作开展情况2.1强化红线管控,推动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常州市完成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和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定;开展了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和 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的校核及调整工作,全市生态空 间保护区域较2013年增加了 37. 12 km z,占国土面积 由20. 65%增加至21. 56%;完成市域内重点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跟踪评价工作,完成“三线一单”划定及发 布;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改造,顺利完成了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推进“地条钢”整治及节水型企业 建设,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3]、创新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讨章志红1,季节1,谢星安2,戚维平2(1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2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在常州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现有立法、规划工作滞后,公园绿地半径覆盖率等部分否决指标不符合要求,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公众参与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并从抓紧立法修编、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均衡城市园林绿地分布,增加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环境修复、引导公众参与,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共建共享等方面给出建议,为其他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常州;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围内率先实施城市公园绿地敞开式建设管理模式,获得了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常州市的红梅公园成为住建部第二批建设的国家重点公园,2010年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常州的紫荆公园是以月季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在2015年第16届世界月季大会理事会议上获得了“世界优秀月季园”这一堪称月季奥林匹克冠军的荣誉称号;常州市的主要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了敞开式公园花展的形式,各大公园每年一度各色品种的花展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成为了常州园林建设一张靓丽的名片。

在取得各项荣誉的同时,常州并没有停下脚步,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建设的更高级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2017年常州市政府144号文件中正式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创建目标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2017~2019年完成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第2阶段2020~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常州市委市政府在组织机构上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丁纯市长为指挥长的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指挥部。

指挥部对照《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和分级考核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常州城市建设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寻找问题和差距,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出台相关措施。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共有47个指标,其中46个单项指标和1个综合指标,46个单项指标中有7个为否决项,最后1个指标为综合否决项,综合项主要从城市园林绿化及生态环境保护、市政设施安全运行有无重大事故、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等方面有无重大违法建设事件、有无被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批评等方面评价,近年来常州市城市建设尤其是园林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省内外有目共睹,这个综合否决项对常州市来讲不是制约因素。

7个单项否决指标分别是城市绿线管理、建成区绿地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m 2/人)、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和林荫路推广率(%),对照具体考核要求,在以上单项否决指标中,常州市目前在城市绿线管理、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原来粗放式、掠夺式的传统发展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能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制约现代城市的发展,成为发展的瓶颈。

城市如何定位、怎样建设、如何发展是摆在城市决策者、建设参与者及广大市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国内外尤其是国外,许多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以绿色、低碳、高效、清洁和可持续为特征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会议提出,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在此精神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创建园林城市对促进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的抓手作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在原有各项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形成了《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2016)。

其中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对各地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指标,并且在2016年1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首次授予徐州、苏州、昆山、寿光、珠海、南宁、宝鸡7个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

1常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现状分析常州地处苏南,有着3200多年历史,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中吴要辅”。

近现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常州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2007年常州市通过验收,成为“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常州市在全国范基金项目:江苏省住房和建设厅科技处立项项目,苏建计【2016】527号;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资助项目;2017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章志红(1973-),女,江西鄱阳人,教授,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现代园艺2019年9期168〇林荫路推广率这三个方面存在差距,这是创建工作的重点。

2常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现有立法、规划工作滞后常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确立于2017年底,目标是2019年创建江苏省级,2021年完成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在省内已有苏州、徐州南通等城市率先完成创建工作。

随着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相关要求和指标更加清晰、严格,兄弟城市的高水平建设也给常州市的创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年2个台阶的任务压力较大。

为了达成创建目标首先在立法和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或完善。

常州市现行的园林绿化相关地方性法规不健全,《城市总体规划》未完成审批,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和《常州市区绿线规划》(2014-2020)尚未完成修订,作为《标准》中的否决项指标,城市绿线管理不能满足创建要求。

2.2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达标,绿地布局不均衡由于历史上对城市规模定位的原因,常州市的老城区公园绿地建设不能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相关规划指标呈现区域性滞后现象。

截止到2017年底,城市绿地总面积达10386.52hm2,建成区绿地率39.1%、绿化覆盖率43.11%(城镇绿化覆盖率39.63%),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5m2。

各项总体指标基本达到要求,但是作为《标准》中的否决项,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达标,缺少小型绿地覆盖。

新建城区有新龙生态林、西太湖沿岸等近万亩的生态绿化工程,但老城区开发程度过高,绿化工程相对较少,绿地布局在整个建成区内分布不均衡。

2.3林荫路推广率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常州市近年来围绕快速公交系统、高架路以及轨道交通建设,在城区构建“道路成网,快速成系,内外成环,多向放射”的网络结构,结合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协调、高效、通畅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在交通系统快速建设的同时,道路绿化特别是老城区改造路段的林荫路建设达不到《标准》要求,作为市区主干道的飞龙东路大部分路段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无绿化覆盖;夏城路部分路段绿化损毁严重;常金线等部分城镇道路也无法达到林荫路要求。

轨道交通沿线道路绿化恢复也需要较长时间,近期无法满足林荫路建设标准。

城区道路行道树种类较为单一,香樟作为主要行道树种占到了近70%的比例,植物品种比较单一,结构不合理,多样性保护不够。

3常州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的应对策略3.1抓紧立法、修编,科学进行城市规划以本次创建为契机,协调人大、规划部门以及各辖区机构,抓紧编制与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线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绿道规划》《海绵城市规划》《城市湿地资源保护》等系列规划的修编工作。

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借鉴兄弟城市特别是创建先行城市的经验,尽快出台《常州市绿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园林绿化工作保驾护航。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安排和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现阶段下,城市规划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突出生态效应,注重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注重城市原有森林、河流、湖泊、绿地等自然生态的利用和保护,最大限度保持传统文化特征的古建筑,提高城市文化品味,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家园。

2018年6月修订印发了《常州市永久性绿地保护管理办法》,公布了首批《常州市永久性绿地保护管理名录》,共43块公园、绿地完成了公示牌、界桩设置,划定绿线范围。

结合城市遥感资料,在2018年对建成区20个小游园开展提升改造工作,完善规范化、敞开化建设,达到“以创促建”。

3.2均衡城市园林绿地分布,增加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环境修复以园林绿化重点工程为抓手,提升现有公园的建设水平,加大社区公园和街旁绿地的建设和改造力度,使公园绿地布局更加均匀合理,确保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标;在中心城区的绿地建设上对城市边角地、弃置地实施绿化,可以结合市政设施积极开展墙体、屋面、阳台、高架桥体、公交站点、停车场等立体空间绿化;对老旧小区绿化进行提升改造,结合居民使用需求,增加植物配置和游憩、健身设施,完善居住区绿地的建设。

加强城市主次干道林荫道建设。

新建道路要大量种植抗性强、冠大荫浓的高大落叶乔木,控制常绿树的种植比例,在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道路侧分绿带增加乔木种植的比重,因地制宜优先使用苗圃培育的乡土植物种苗,加大推广应用法桐、榉树、朴树、榆树等乡土树种作为行道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科学配置以乔木为骨干的植物群落。

对已搬迁出城中区的老制药厂、化工厂等生态敏感区域,根据项目特征提出针对性方案,进行有效生态环境修复,变废为景。

3.3引导公众参与,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共建共享2019年9期现代园艺169〇公众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除了政府大力主导、积极推动之外,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也是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政府要加强对市民生态环境的教育,可以在常州市民喜闻乐见的“梅花节”、“牡丹节”、“月季节”等十大花节为代表的公园花事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加强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宣传,让“花事”从公园走向社区、街头、家庭,形成全民动手美化家园、保持生态的浓厚氛围,提高公众生态素质。

另外在中小学开设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讲座,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走进每一位学生心中,形成终身素质。

4小结与探讨生态园林城市能否建设成功,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是重中之重,规划应科学、突出生态保护、具有前瞻性、并能最大程度结合常州地域特点、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现状。

常州公交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喜人成绩,尤其是BRT (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是全国的楷模,许多兄弟城市来参观学习,在常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坚持绿色出行、城市公交优先发展这一特色,则能较好解决城市扩张过程中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