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化学-第七章 食品气味
9食品气味化学
![9食品气味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e4da088f7f1922791788e81d.png)
香味更加突出
微生物作用将香味前体转化 酒、醋、酱油等的香气形成
成香气成分
外来增强剂或烟熏方法
由于加入增强剂或烟熏使香气
成分渗入到食品中而呈香
9.2食品香气与呈香物质 9.2.1水果的香气成分
• 水果的主要香气物质有:有机酸酯类、醛 类、萜烯类、有机酸类、醇类和羰基化合 物等。
• ①苹果:已鉴定出200多种挥发性化合物,但以2 -甲基丁酸乙酯、乙醛和反-己烯-2-醛、丁酸 乙酯、乙酸丁酯为代表香气成分;
发香团: 羟基(-OH) 羧基(-COOH) 醛基(CHO) 醚基(R-O-R') 酯基(-COOR')
O
羰基( C )
苯基(-C6H5) 硝基(-NO2) 亚硝酸基(-ON)
O
酰氨基( C NH2)
异氰基(-CN) 内酯(R-COO)
• 特征效应化合物:只有某种或某些挥发性化合物 才能使食品产生特征风味,这种或这些挥发性化 合物称为特征效应化合物。只有它们才会对食品 的风味起着决定作用。
9.1 概述
• 气味化学讨论对象是气味的物质、这些物质 的组成特性以及其结构特点与气味之间的关 系
• 气味带给人感觉器官的刺激称为食品的风味 • 包括诸如由于食品腐败而产生的异味。
食品的气味包括香味、臭味以及异味。
9.1.1 食品风味的概念
• 狭义上,食品风味为食品的香气、滋味和入 口获得的香味的总称。
• 加热肉:含有脂肪的牛肉加热时产生的挥发性化 合物中有脂肪酸、醛、酮、醇、醚、吡咯、呋喃 内酯、烃和芳香族化合物,还有含硫化合物、含 氮化合物;挥发性化合物中已被鉴定出200多种, 可将它们分为酸性、中性、碱性三个部分。
• 烤肉:烤肉时生成碱性(吡嗪类)化合物 。
食品的色香味化学 PPT课件
![食品的色香味化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e23d7d0b1c59eef8c7b4eb.png)
按照化学结构
按化学结 构分类
包括
溶解性
来源
吡咯 色素 多烯 色素
酚类 色素
醌酮 色素
按化学结构 分类
包括 叶绿素
溶解性 脂溶性
所以,褐变并不是有害无益的。
酱油:大豆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经氧化生成黑色素, 使酱油产生鲜艳有光泽的红褐色
2、食品加工的褐变现象
①酶促褐变 ②非酶促褐变
①酶促褐变是酚类物质在酶的催化下,被氧 气氧化成褐色。一般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新 鲜植物性食物中。 需要三个条件:酚类底物、酚酶、氧气
白化病是由于黑色素代谢障碍所致。 正常人:黑色素由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细胞内有黑素小体, 它含有酪氨酸酶,这种酶能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白化病患者:体内黑色素细胞正常,细胞内也有黑素小体,但 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发生突变,不能合成酪氨酸酶,于是 黑素小体中酪氨酸酶缺乏,不能使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从而 导致皮肤、粘膜、毛发、眼等白化现象。
来源
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物
吡咯[luò] 色素 多烯 色素 酚类 色素 醌酮 色素
血红素
胡萝卜素 叶黄素 花青素 花黄素 红曲色素
脂溶性
脂溶性 水溶性 水溶性
动物(血液、肌肉)
植物(胡萝卜等) 植物 植物
脂溶性 植物(玉米、叶子等)
鞣质(单宁) 水溶性 植物(柿子、葡萄等) 脂溶性 微生物(红曲霉菌)
香气物质:食物中能产生香气的物质。 香气物质的微粒扩散到鼻孔, 嗅觉神经受到刺激,感受到 香感。 大多数无机物无气味,而有 机物则有气味。 气味的产生和气味的种类与 化合物的结构有关。
食品气味化学
![食品气味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e30c873d25c52cc58bd6bec0.png)
❖ 酶间接作用是指酶促反应的产物再作用于香味 前体,形成香气成分。
❖ (4)加热分解
❖
风味前体物质可发生焦糖化反应、美拉德反应
以及油脂热解等反应,从而形成数百种不同感官特
性的风味物质。
9.1.6食品中气味物质的形成途径
类型
说明
举例
生物合成
直接由生物合成的香味成分 以萜烯类或脂类化合物为母体 的香味物质,如薄荷、柑橘、
❖ 异味或香气缺陷:食品中特征效应化合物的损失 或组成改变均能引起食品气味异常。
9.1.6食品中气味物质的形成途径
❖ (1)生物合成
❖ 直接由生物体合成形成的香气成分。主要是由 脂肪酸经脂肪氧合酶酶促生物合成的挥发物。
❖ (2)酶直接作用
❖
酶直接作用于香味前体物质形成的香气成分。
❖ (3)酶间接作用
• ①绝大多数食品均含有多种不同的呈香物质,任 何一种食品的香气都是由多种呈香物质相互作用 的结果。
• ②挥发性化合物(香气)的阈值远远小于香味的 阈值,但各种香气化合物的阈值相差很大,可达 几个数量级。
❖ 由于香气具有以上两个特征,因此有时 香味和异味(臭味)之间只是由浓度的不同来 决定的,如吲哚类化合物具有粪便臭味, 但是在极低浓度却呈茉莉花香;还有像麝 香、灵猫香等通常是臭味,只有在稀释后 才能产生香味。
因为风味是一种感觉现象,所以食品
风味带有了强烈的个人爱好、地区的和民族 的倾向。
9.1.2 气味物质的一般特点
❖ 气味物质是指能够改善口感,赋予食品特 征风味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 (1) 成分多,含量甚微 ❖ (2) 大多是非营养物质。 ❖ (3) 味感性能与分子结构有特异性关系。 ❖ (4) 多为热不稳定物质。
《食品色香味化学》课件
![《食品色香味化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ccfbc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d.png)
本课件旨在介绍食品色香味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以及相关化学成分和 影响因素。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食背后的化学秘 密。
食品色香味的定义
食品色香味是指食物所具有的在外观、气味和味道上的感知特征。它们是食物识别和享受的重要组成部 分。
食品色香味的重要性
食品中的香精
香精是为了增强食物香气而添加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是天然的,如来自香料的挥发性物质,也可以是 人工合成的,如食品调味或香料提取物。
食品中的调味剂
调味剂是为了增强食物味道而添加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是天然的,如盐或 糖,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如鸡精或味精。它们为食物带来了丰富的口味。
化学反应对食品色香味的影响
化学反应在食品的加工和烹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改变食物的 化学成分和结构,从而影响食物的色香味。
结论及总结
食品色香味化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有趣的领域。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享受美食 的各种色彩、香气和味道。
食品色香味不仅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感官体验,还对我们的食欲和食物的接受 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它们是食物的第一印象。
食品色香味的化学成分
食品色香味的化学成分包括各种有机化合物,例如酯类、醇类和醛类物质等。 它们在食物中的存在赋予了不同的色彩、香气和味道。
食品中的色素
色素是影响食物色彩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是天然的,如植物颜色素,也可 以是人工合成的,如食用色素。它们扮演着增添食物视觉吸引力的重要角色。
烹饪化学-第二章 蛋白质
![烹饪化学-第二章 蛋白质](https://img.taocdn.com/s3/m/0551854c6137ee06eff918ec.png)
2.非必需氨基酸 是指人体所需要,而自身又能合成的氨基酸。 常指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丝
氨酸、酪氨酸和胱氨酸等。这类氨基酸不一定必须由食物提供, 在人体内可由葡萄糖或必需氨基酸转化而得。
五、蛋白质的分类
1)按化学组成分类
1、简单蛋白质: 分子中只含有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根据简单蛋白质
的溶解性又分成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组蛋白、精蛋 白、醇溶谷蛋白和硬蛋白等七类;
2、结合蛋白质: 由简单蛋白质和其他非蛋白物质结合而成的蛋白 质。
食物中的结合蛋白质一般根据非蛋白物质不同又分成核蛋 白、磷蛋白、脂蛋白、糖蛋白、色蛋白和金属蛋白等六种。
2)按蛋白质形状分类
1、球状蛋白:
球状或椭圆状,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包括酪蛋白、 肌球蛋白、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这类营养价值高易吸收。
(三)蛋白质的水解性
蛋白质变性后水解反应加快,水解生成的低肽和氨基酸增加 了食品的风味。同时肽和氨基酸与食物中其它成分反应,进一 步形成各种风味物质,这也是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烹制后鲜 香且味浓郁的原因。所以蛋白质属于原料中的风味前体物质。
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约22种 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以不同顺序排列,构成多种蛋白质。
四、蛋白质的组成 1)元素组成:
C H O N S、P等主要组成元素,特征元素:N 这些元素 按一定的结构组成 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
组成单位。
由于糖类和脂肪不含氮,所以蛋白质是人体氮的唯一来源。
C H O N 6.25称为蛋白质系数 粗蛋白质%=N%×6.25
2、半完全蛋白质:
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齐全、数量不足、比例不适当,如 小麦的麦胶蛋白。
3、不完全蛋白质:
食品的风味物质
![食品的风味物质](https://img.taocdn.com/s3/m/7860960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c.png)
表10-1 一些糖和糖醇的比甜度
甜味剂
比甜度
甜剂
α-D-葡萄糖 0.40~0.79 β-D-呋喃果糖
蔗糖 1.0~1.75
1.0 β-D-麦芽糖
α-D-半乳糖 0.27 α-D-甘露糖 0.59 α-D-木糖 0.40~0.70
β-D-乳糖 棉子糖 转化糖浆
0.48 0.23
转换、氢键的破坏、疏水键的生成等作用方式而改变磷脂的构象, 产生苦味信息。
第16页,此课件共55页哦
• 10.3.3.2 常见苦味剂及其应用 • 1、咖啡因和可可碱 • 2、苦杏仁苷 • 3、柚皮苷、橙皮苷 • 4、胆汁 • 5、奎宁 • 6、苦味酒花 • 7、蛋白质水解物的某些肽 • 8、羟基化脂肪酸 • 9、某些盐类的苦味
• H+是酸味剂HA的定味基,阴离子A-是助味基。 • 定味基H+在味蕾受体的磷脂头部相互发生交换反应,从而产生
酸味感。助味基A-在味蕾的磷脂受体的表明有较强的吸引力, 影响酸的风味,一般有机酸具有爽快的酸味。
第14页,此课件共55页哦
• 10.3.2.2 重要的酸味料及其应用
• 1、食醋
• 2、柠檬酸 • 3、苹果酸
• 乳糖:促进钙的吸收
• 2、淀粉糖浆 • 由淀粉经过不完全水解而得到,用葡萄糖DE值表示淀粉转化的程度,指淀粉转化
液中含葡萄糖干物质的百分率。
• 3、甘草苷 • 4、甜菊苷:适用于糖尿病人食用的甜味剂 • 5、糖醇: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醇、麦芽糖醇 • 不受胰岛素控制,不被微生物发酵,糖尿病人食用,防龋齿 • 6、糖精:比甜度300-500,后味微苦 • 7、甜蜜素:比甜度30-50,应用广泛
烹饪中食品味道PPT课件
![烹饪中食品味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0f0a596c175f0e7cd137cf.png)
举例 NaCl、KCl、NH4Cl、
NaBr、NaI
KBr、NH4I MgCl2、MgSO4、KI
CaCl2、CaCO3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四、咸味及咸味物质
3. 食盐的作用及用量
➢ 食盐在烹饪中不仅起到调味、码味、提鲜和解腻的作用,还可利用 其高的渗透力及杀菌力,对原料进行除异味、防腐、腌制及增加肉 馅吸水性等作用
对比作用 相乘作用 转化作用 相消作用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呈味物质以适量的浓度混合在一 起,导致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味道更加突出的现象称为味 的对比
两种不同味觉的呈味物质以适当浓度混合以后,可使每一 种味觉比单独存在时所呈现的味觉有所减弱,这种现象称 为味的相消作用
把同一味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呈味物质混合在一起, 可出现使味觉猛增的现象,这称为味的相乘作用
0.4
第一节 味道基础知识
二、味觉的影响因素
2. 浓度 ➢适当浓度:愉快感;否则:不愉快 3.水溶性 ➢易溶解的物质呈味快,味感消失也快; ➢慢溶解的物质呈味慢,但味觉持续时间长 ➢溶解介质影响呈味物质溶解度及扩散速度,从而影 响味感
4. 年龄、性别与生理状况 5.味觉的适应现象
第一节 味道基础知识
三、味道的分类
第一节 味道基础知识
四、味道的数值表示
衡量香气成分的香气强度,可以通过阈值和香气值这两个定量的数据进行
名称
咸味 甜味 酸味 苦味 鲜味
物质
食盐 砂糖 醋酸 奎宁 谷氨酸钠
阈值即最低呈味浓度 (%) 0.05 0.5 0.0012
0.00005 0.03
第一节 味道基础知识
五、味道的相互作用
四、咸味及咸味物质
食品风味化学-味感及呈味物质(二)课件(1)
![食品风味化学-味感及呈味物质(二)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3926b9d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b.png)
上侧链断裂生成姜酮,辛辣味较为缓和。
(2)肉豆蔻和丁香 辛辣成分主要是
丁香酚和异丁香酚。 22.09.2024
.
41
3.刺激辣味物质
刺激辣味物质是一类除能刺激舌和口腔粘膜外,还 能刺激鼻腔和眼睛,具有味感、嗅感和催泪性的物质。 主要有:
(1)蒜、葱、韭菜 蒜的主要辣味成分为蒜
素、二烯丙基二硫化物、丙基烯丙基二硫化物三种, 其中蒜素的生理活性最大。大葱、洋葱的主要辣味成 分则是二丙基二硫化物、甲基丙基二硫化物等。韭菜 中也含有少量上述二硫化合物。这些二硫化物在受热 时都会分解生成相应的硫醇,所以蒜、葱等在煮熟后 不仅辛辣味减弱,而且还产生甜味。
②若链长超过n-C12,但在ω-位邻近有顺 式双键,则还有辣味。顺式双键越多越辣,反式双键
影响不大;双键在C9位上影响最大;苯环的影响相当 于一个C4顺式双键。
热可转变成葡萄糖酸。
O=C
COOH
HCOH
HCOH
HOCH O H2O HOCH H2O
HCOH
HCOH
HC
HCOH
CH2OH -D-葡萄糖内酯
CH2OH D-葡萄糖酸
O=C HCOH
HOCH O HC HCOH CH2OH
-D-葡萄糖内酯
第六节 辣味和辣味物质
Piquancy and piquancy substance
二.
酸、甜、苦、咸。
三. 二. 呈滋味的物质的特点(characteristic of taste compound)
四. 多为不挥发物,
五. 能溶于水,
六. 阈值比呈气味物高得多。
三. 味觉生理学(taste physiology)
Map of the tongue's taste receptors.
风味化学
![风味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f95678df76eeaeaad1f330b2.png)
六、辣味和辣味物质
1.辣味 辣味不属于食品的基本味觉,它是因一些具有辛辣味 的调味料如花椒、辣椒、生姜、胡椒等的一些成分对舌、 口腔和鼻腔产生的刺激作用,从而使人产生辛辣的感觉, 一般来讲辛辣味具有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促进食欲的功能,
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1)辣椒:辣椒中的辣味成分辣椒素有5种同系物: 强度 R=(CH2)4CH=CHCH(CH3)2 辣椒素 R=(CH2)6CH(CH3)2 氢辣椒素 R=(CH2)5CH(CH3)2 去二甲二氢辣椒素 R=(CH2)5CH=CHCH(CH3)2 同辣椒素 R=(CH2)2CH(CH3)2 同二氢辣椒素 其辣味强度各不相同,以 C9~C10最辣,双键并非 是辣味所必需的。在辣椒 中前二种同系物占绝对多 数。 结构 名称 100 100 57 43 50
五、咸味和咸味物质
1.咸味 咸味在食品调味中颇为重要。咸味是中性盐所显示的 味,只有氯化钠才产生纯粹的咸味。咸味是由盐类离解出 的正负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离子和负离子对咸味味觉 感受器的作用存在着依赖的关系,正离子被味觉感受器中 蛋白质的羟基或磷酸基吸附,并产生咸味,而负离子只对
咸味及副味的强弱产生影响。 2 .咸味物质 具有咸味的化合物主要是碱金属卤化物,如LiCI 、 CuCl2、KCI、Kl 、NaBr、NaI、NH4CI、Na2SO4等,还有苹 果酸钠和新近发现的一些肽类分子;而KBr、NH4I呈咸苦 味。 食品调味用的盐,应该是咸味纯正的食盐。食盐中常 混杂有KCl、MgCl2、MgSO4、等其它盐类,造成盐中含有苦 味。所以食盐需精制,除去有苦味的盐,使咸味纯正。
§ 8.1 食品滋味与呈味物质 § 8.2 食品的香气和呈香物质 § 8.3 食用香料与香精
§1 .食品滋味与呈味物质
第七章+食品风味化学
![第七章+食品风味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e5f9b0bda45177232e60a2a2.png)
一、概述
名称
蔗糖 食盐 柠檬酸 硫酸奎宁
第二节 食品的滋味化学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几种物质的味的阈值
味感
阈值
25℃
0℃
甜
0.1
0.4
咸
0.05
0.25
酸 2.5×10-3 3.0 ×10-3
苦 1.0 ×10-4 3.0 ×10-4
第二节 食品的滋味化学
一、概述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3.振动理论 气味特性与气味分子的振动特性有关。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味化合物的分析
Introduction
1.感官分析
食品风味的感官总体评价 特征化学成分的感官评价 2.仪器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
风味物质的仪器测定
风味仪器分析简介
• 前处理
气质联用
定性定量
前处理即风味物质的提取
1、食品的基本味(原味)(origianl taste)
酸、甜、苦、咸。
2、呈滋味的物质的特点(characteristic of taste compound)
多为不挥发物; 能溶于水; 阈值比呈气味物高得多。
第二节 食品的滋味化学
一、概述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3.各类味感特点
只有甜、苦、酸、咸4种为基本味感。
辣味仅是刺激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皮肤和三 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涩味则是口腔蛋白质受到刺激而凝固时所产生 的一种收敛的感觉,与触觉神经末梢有关。
鲜味由于其呈味物质与其他味感物质相配合时 能使食品的整个风味更为鲜美,
第二节 食品的滋味化学
食品中的色香味化学ppt课件
![食品中的色香味化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1590f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a.png)
人的口味往往与人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从我国的人 口分布情况来看一般口味是南甜北咸,而在以盐碱地为主 的生活区域人们往往喜食酸性食物,在酸性土壤为主的生 活区域的人们往往不喜欢酸性食物。这反映了人或者其他 生物都需要通过进食不同的食品来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食品中的甜味剂很多,一般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 剂两大类。天然甜味剂除在糖一章中介绍的葡萄糖、果糖、 麦芽糖、蔗糖及糖醇外,还有一些非糖甜味剂,如甘草, 甜叶菊和氨基酸的衍生物等。
1.天然甜味剂
①甘草:作为甜味剂的甘草是多年生豆科植物甘草的根。 产于欧亚各地。甘草中的甜味成分是由甘草酸和二分子葡 萄糖结合成的甘草苷。纯甘草苷的甜度为蔗糖的250倍。
3.蔬菜的营养与颜色
蔬菜的营养价值与蔬菜的颜色有密切关系。颜色深的蔬 菜营养价值高,色浅的营养价值低。它的排列顺序是绿色、 红色、黄色和无色。
由此可见,为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在选购
蔬菜时,不仅需要顾及蔬菜的新鲜和适口性,更重要的是 要注意蔬菜的颜色。
第二节 食品中的味感物质
食品入口前后对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器官 的刺激引起人们对它有一个综合印象,这种印象就是食 品的风味。从看到食品开始到食品进入口腔引起的感觉 就是味觉。它包括心理味觉,即食品的形状、色泽和光 泽等。物理味觉,即软硬度、粘度、冷热、咀嚼感和口 感等。化学味觉,即酸、甜、苦和咸味等,风味受强烈 的个人、地区和民族风俗的影响。
2.黑色食品的特殊功效
按中医理论,黑属于五色之一。五色及青、赤、黄、白、 黑。黑色食品入肾,有明显的补肾作用。黑色食品的种类 很多,如黑大米、黑糯米、黑大豆、黑芝麻、黑玉米、黑
高粱、黑木耳、黑枣、香菇、紫菜、海带、墨鱼、乌骨鸡
食品的味觉分析———味道化学 侯靖威 文档
![食品的味觉分析———味道化学 侯靖威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a70acdc360cba1aa811da0e.png)
学号:***********食品的味觉分析———味道化学Taste analysis in foodstuff——tastyChemistry院(系)名称:材化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指导教师:陈婷教授二零一三年四月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是菜肴的核心,是中国菜肴的灵魂。
约3 600 年前,我国就有了五味之说( 甘、咸、苦、辛、酸) ,之后人们又意识到调味与健康有密切的联系。
目前烹饪领域也有菜肴之美在于味,味之美在于调之说美食往往就是在这些味道的基础上千变万化,让人们一饱口福的。
许多人对这些味道有所侧重,或爱甜,或爱辣本文从五味的历史向你慢慢道来。
综合有机化学,结构化学。
简单地揭开味觉的本质。
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零零总总的食物或是有气味的物品细化为诸如碳水化物、蛋台质、核酸、油脂等分子,。
分别就无味物、咸、酸、甜、苦、辣味物的结构特征的要点作了陈述。
纠正以前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对它们存在的的部分误解。
同时我们也从健康的角度对它们指出各自存在的利弊。
关键字:五味健康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漫谈五味五味(five flavours)药理学定义上说是指辛、甘、酸、苦、咸、淡、涩等功能药味的统称。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但是在它最早的定义里五味并没有“辣”,而是“辛”。
现在一般将“辛辣”放在一起,而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之所以在普通人口中,“辣”代替“辛”,在专家那里“辛辣”后来连在一起。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以前没有辣椒。
辣椒起源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Bolivia)和巴拉圭(Paraguay),真正的使用历史已经无从考究了。
野生辣椒主要靠鸟进行传播,1494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辣椒被带回欧洲,并很快传到亚洲和非洲,随即传播到世界各地。
大约明朝中后期辣椒传入中国,开花结果。
其实,中医在五味之外还有两味,分别是淡味和涩味。
淡味也许可以看作“没有味道也是一种味道”。
我们一般都说五味,很少说“七味”,原因是中医有时将淡味归入甜味,将涩味归入酸味。
食品的气味化学Odorchemistry
![食品的气味化学Odorchemistry](https://img.taocdn.com/s3/m/c53d3c0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6.png)
具有显著的青鲜气味。 特征气味物有C6或C9的不饱和醇、醛及吡嗪类化合物。 如:黄瓜、青椒、番茄等
葫芦科和茄科
2.伞形花科蔬菜
具有微刺鼻的芳香, 头香物有萜烯类化合物。 如:胡萝卜、芹菜、香菜等。
3.百合科蔬菜
具有刺鼻的芳香, 风味成分主要是含硫化合物(硫醚、硫醇)。 如:大蒜、洋葱、葱、韭菜等。
以脂肪酸为前体物的生物合成
酶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 of Enzyme) 酶直接作用于香味前体物质形成的香气成分。 芦笋的香气形成途径如下: CH3 酶 CH3 CH3S+CH2CH2COOH CH3S + CH2=CHCOOH + H+ 二甲基--硫代丙酸 二甲基硫 丙烯酸 风味前体物 香气物 香气物
1. 分子的几何异构和不饱和度对气味有较强 的影响。
化合物的类别与分子结构 脂肪族化合物 醇类 C1~C3的醇有愉快的香气, C4~C6的醇有近似麻醉的气味, C7以上的醇呈芳香味。
丙酮有类似薄荷的香气;
01
庚酮-[2]有类似梨的香气;
02
低浓度的丁二酮有奶油香气,但浓度稍大就有酸臭味;
2
红苹果则以正丙~己醇和酯为其主要的香气成分;
3
柑橘以萜类为主要风味物;
4
菠萝中酯类是特征风味物;
5
哈密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3t, 6c 壬二烯醛(阈值为310-6);
6
西瓜和甜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3c, 6c 壬二烯醛(阈值为10-5)。
蔬菜中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主要是生物合成。
主要是微生物作用于蛋白质、脂类、糖等产生的。
三.发酵食品的香气成分
主要是酵母菌发酵。 白酒中的香气成分有300多种,呈香物质以各种酯类为主体,而羰基化合物、羧酸类、醇类及酚类也是重要的芳香成分。
烹饪化学(第九章 烹饪食品的香)课后题目
![烹饪化学(第九章 烹饪食品的香)课后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6204500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7.png)
烹饪食品风味: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这类感觉主要。
这类感觉主要包括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味觉阈值:是指人能品尝出呈味物质味道的最低的水溶液浓度。
根据风味产生的刺激方式不同,对烹饪食品风味感觉可将其分为(化学感觉)、物理感觉和心理感觉。
由于舌部的不同部位味蕾结构有差异,对不同的味感物质灵敏度不同。
舌尖和舌的边缘对(咸)味较为敏感,舌靠腮的两边对(酸)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
从生理的角度出发,哪四种基本味觉称之为“四原味”?
甜、酸、咸、苦
酸味的机理
酸味的产生是由于呈酸性物质的稀溶液在口腔中与舌头黏膜相接触时,溶液中的H+刺激口腔黏膜,从而导致酸的感觉。
凡是在溶液中能离解产生H、的化合物都能引起酸感。
H+称为“酸味定位基”,酸根称为“助味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物合成作用
香蕉、苹果和梨等水果香气的形成,是属于较典型的生物合成 过程。 水果未成熟时先形成较多的脂肪酸,在成熟时可还原成醇和醛, 还可分解成短链脂肪酸与醇,进一步反应生成酯,使酸度下降, 甜味和香气增加。这些酯、醇、醛等气味物质,都是生物自身 形成的。
(4)嗅觉响应时间
➢ 嗅感是一种比味感更复杂、更敏感的感觉现象。人们从嗅 到气味物质到产生感觉,大约仅需0.2~0.3s的时间。
➢
食物所产生的气味,一般都由许多种挥发性物质所组成。
其中的某一组分往往不能单独表现出该食品的整个嗅感。
(5)嗅感物
➢ 嗅感物是指能在食物中产生嗅感并具有确定结构的化合物。
(4)洋葱、蒜、葱等
烹饪化学
绪论 第一章 水分 第二章 蛋白质 第三章 糖类 第四章 脂类 第五章 食品中其他成分 第六章 食品颜色 第七章 食品气味 第八章 食品味道
➢ 回 顾:第六章 食品颜色 ➢ 授课章节:第七章 食品气味 ➢教学目标:
1、了解气味的基础知识;掌握食品气味形成的主要途径。 2、熟练应用食品原料和菜肴的气味,并能在烹饪中采取正 确的调香方法。
二、酶作用
1、酶直接作用
是指单一酶与香气前体物质直接反应生成香气物质,如葱、蒜、 圆葱、甘蓝等香气的形成,都属于这种作用机制。
2、酶间接作用
由于酶的作用形成一些中间物(如氧化剂),它们作用于香气前 体物而形成香气。红茶浓郁香气的形成,是间接酶作用的典型。
三、高温分解作用
多数食品在加热过程中都会产生诱人的香气。例如花生、芝麻、 咖啡、面包等植物性食物或红烧肉、红烧鱼等。 加热产生的香气,主要是发生了羰氨反应、焦糖化反应、含硫 氨基酸、维生素(维生素B1)、油脂的热分解也能生成各种特有 的香气。
(三)发酵食品的香气 (四)烘焙类食物的香气
1.水果的香气
➢ 水果香气的主要成分:
是有机酸酯类,但除了酯类之外,还有醛类、萜类化合物、 醇类、酮类和一些挥发性的弱有机酸等。
➢ 草莓香气-150多种,葡萄香气-78种,梨的香气-30多种,桃 的香气-90多种,香蕉-20多种,凤梨-16种。
➢ 而且随着果实的成熟程度加大,香气成分也明显增加。 ➢ 同一种水果的不同品种其香气成分也是不相同的。
(4)阈值会随人体状况变动
当人的身体疲劳或营养不良时,会引起嗅觉功能降低;如 人在生病时会感到食物平淡不香。这都说明人的生理状况对嗅 觉也有明显影响。
3、气味物质特点
(1) 一般是小分子物质,具有挥发性。 (2)既能溶于脂又可溶于水。 (3)无机化合物大都无气味,而有机化合物有气味者甚多。
第二节 香气形成的途径
水果通常都是生食,加热会使其香气丧失。
2.蔬菜的香气
(1)黄瓜
➢ 黄瓜的清香气源于它所含有的少量游离的有机酸,从而使人 的口感清爽。黄瓜的香精油含量约为10mg/kg,
➢ 香气的主体成分为:黄瓜醇。
➢ 另外还含有乙醛、丙醛、正己醛等醛类化合物,它们对黄瓜的清 鲜气也有贡献。
(2)西红柿
✓ 其香气成分的含量仅有2~5mg/kg,而且随成熟的程度不同 而改变。例如其青草气味的主要成分是青叶醇和青叶醛。
➢ FU值越大,说明它是该体系的特征嗅感化合物。
2、嗅觉的特性
(1)敏锐
人的嗅觉相当敏锐,一些嗅感物质即使在很低的浓度下也会被 感觉到。
据说个别训练有素的专家能辨别4000种不同的气味。某些动 物的嗅觉更为突出,有时连现代化的仪器也赶不上。
犬类嗅觉的灵敏性已为众所周知,比普通人的嗅觉约灵敏100 万倍。
(6)香气阈值
➢ 定义:能用嗅觉辨别出该物质存在的最低浓度称为。
(7)香气值
➢ 判断一种嗅感物质在体系的香气中作用的大小,也常用香气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或嗅感值)来表示,它是嗅感物质的浓度与其阈值之比值:
➢ 香气值(FU)=嗅感物质浓度/阈值
➢ 如果某物质组分的FU小于1.0,说明该物质没有引起人们嗅觉 器官的嗅感;
四、调香作用
采用遮掩作用和夺香作用 ,即某些香气在混合香中 会互相遮掩,常说“以香遮臭”即是。所谓夺香作用, 即加入少量某种香后,使香气格调发生变化。
第三节 食品原料和菜肴的气味
(一)植物性原料的香气 1.水果类的香气 2.蔬菜类的香气
(二)动物性原料的香气 1.肉及肉制品的香气 2.水产品的香气及腥气
➢教学重点: 食品气味形成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食品原料和菜肴的气味。
第七章 食品气味
第七章 食品气味
食品的香气会增加人们的愉快感和引起人们的食欲,间接 地增加人体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所以食品的香气是衡 量质量的一个标准。
烹饪中的香气,构成菜肴、面点的独特风味,代表着各种食 品的特色。目前已确定的气味物质达10万种,构成自然界各 种不同的香气。
(3)甘蓝、芜菁、萝卜、芥末等
这类原料都具有一种辛辣味则由异硫氰酸烯丙酯所引起。对 鼻腔有刺激性或对眼睛有催泪作用。
从新鲜甘蓝中已检出异硫氰酸酯、硫醚和二硫化物共20多种, 也有少量黑芥子苷,检出的呈香物质都是含硫有机物,不同 品种的成分也不相同。
➢ 催泪物质溶于水,其水溶性成分在切碎后,浸泡时容易流失。
(2)易疲劳、适应和习惯
香水虽芬芳,但久闻也不觉其香;粪便尽管恶臭,但呆久也 能忍受。这说明嗅觉细胞易产生疲劳而对该气味处于不灵敏 状态,但对其他气味并非疲劳。
当嗅球中枢神经由于一种气味的长期刺激而陷入负反馈状态 时,感觉便受到抑制而产生适应性。
(3)个性差异大
不同的人嗅觉差别很大,即使嗅觉敏锐的人也会因气味而 异。对气味不敏感的极端情况便形成嗅盲,这也是由遗传产生 的。有人认为女性的嗅觉比男性敏锐,但也有不同看法。
在烹饪中主要有:花果香(例如水果、玫瑰、黄桂等)、鱼
肉香、奶香、焦糖香、酱香、熏烤香、焙香、炸制干香、发 酵品的发酵香气、蔬菜的清香、辛香料的辛香、芳香等。
第一节 气味基础知识
1、嗅觉的概念
(1)嗅觉 :嗅感是指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嗅觉神经而 在中枢神经中引起的一种感觉。
(2)香气 :产生令人喜爱感觉的挥发性物质叫香气。 (3)臭气 :产生令人厌恶感觉的挥发性物质叫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