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科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李国举
如何创新科学教学以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如何创新科学教学以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摘要】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起着重要作用。
创新的教学,可在科学课堂上有效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教师要重视学生品质培养,通过发掘学科特色、整合其他学科、丰富科学活动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创新教学科学教学在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中,科学作为小学重要课程之一,承载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和培育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重要作用。
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中,科学课堂至关重要。
如何创新科学教学以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值得探讨。
科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需要创新教学设计、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丰富教学活动等。
在小学科学阶段,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分年级、分阶段创新教学,以落实德、智、体、美、劳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突出德育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要注重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如在教学中,教导学生要尊重他人、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热爱学习,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不断激励学生进步,树立学习典范,让优秀成为习惯。
同时,也要创新教学内容,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如在教学二年级科学《书的历史》这一课中,可普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在三年级科学《蚕的一生》这一单元中,可普及中国古代丝绸纺织、丝绸之路的知识。
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探索中热爱中国古代文明,热爱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民族理想,为未来的奋斗夯实基础。
二、发掘科学学科特色,提升智育水平。
小学科学是一门涵盖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以立德树人为指向的学生品德培养探究与实践
以立德树人为指向的学生品德培养探究与实践作者:贾志强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20年第07期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下,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检验标准,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建构基于寄宿制小、初、高相衔接的一以贯之的育人体系。
坚持“五育”并举,遵循“六个下功夫”,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几年来,我们主要形成了以下四条品德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东北育才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
多年来,我校传承红色育才基因,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校教育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极富仪式感、深入人心的系列化、课程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一)价值体认,正确引导东北育才学校70余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程。
我校作为东北育才集团内最大的一个校区,坚持以入队教育、团课培训、青年党校等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表1所示)。
(二)常规活动,点滴浸润我校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班会等常规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集中进行爱国主义专题教育。
通过调整德育内容与角度,创新德育过程与方法,将常规活动做精做细,融通爱国教育与学生成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真切的体验,引发真正的思考,将爱国主义浸润于学生心中。
(三)主题活动,大力推进在常规活动的基础上,我校丰富德育载体,拓展德育形式与途径,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
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云阳县“知书达礼体魄健壮”全面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云阳县“知书达礼体魄健壮”全面育人的思考与实践发布时间:2021-10-28T02:05:57.20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6期6月作者:李宝宣徐锋覃光银王瑜谭冬梅李勇[导读] 近年来,重庆市云阳县聚焦理念引领、制度完善、体系构建、实践探索李宝宣徐锋覃光银王瑜谭冬梅李勇云阳县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云阳县 404500前言:近年来,重庆市云阳县聚焦理念引领、制度完善、体系构建、实践探索,推进“知书达礼,体魄健壮”的育人路径,深化学区制管理、集团(联盟)化办学,实施名师领航、百千万名师工程,改革质量评价,践行家校共育公约,在构建全面育人体系、科学评价体系、县域一体化发展体系、家校社协同发展体系等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努力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追溯我国教育史,早在周朝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便包含了朴素的全面育人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作为渝东北片区偏远区县,云阳县立足本县基础教育实际,认真研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站在规划“十四五”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角度,提出“知书达礼体魄健壮”八个字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施路径。
一、坚持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知书达礼体魄健壮”的教育内涵 “知书达礼”。
语出元·无名氏《冯玉兰》,古指熟读诗书,有教养懂礼仪。
在这里“知书”是受教育过程,是人接受所有教育活动的总和;“达礼”是教育成果,指人受教育后思想、精神、认知、行为发生预期改变的综合反映。
“体魄健壮”。
体,体格;魄,精力。
除身体健康,还内含精神意义。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
落实“五育并举”语文教师育人之践行
落实“五育并举”语文教师育人之践行作者:林惠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42期【摘要】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探索“五育并举”的实施途径,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语文课堂质量,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积极开发学科优势潜能,坚持立德树人,注重质疑创新,塑造健康人格,激发审美情趣,弘扬劳动精神,通过教材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为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五育并举学科资源育人践行五有新人【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101-02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迫切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求教师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五育”新人。
面对“新征程新理念新格局”,我们任重道远,以下结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思索与实践,谈谈如何培养五有新人。
一、立德立行,德为教育之首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更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以立德为先导,优化“五育并举”实施空间,把德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中,既要教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
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德育话题与素材,利用手头的教材,充分挖掘德育点,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理俱佳的篇章,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让他们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教学《诫子书》,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儿子的殷殷期盼谆谆教诲,教育学生珍惜光阴、静心读书、修身养德;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父母、孝顺父母;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遇困难懂得化大为小,沉着应对……当然,许多作家的个人身世与创作背景,也是极好的德育点。
苏轼、范仲淹、欧阳修、史铁生、海伦·凯勒等,他们的人生境遇充满坎坷辛酸,但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豁达心态、面对困难的顽强毅力、永不言弃的人生态度……教学时可结合这些人物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直面困难不向命运低头的斗志,提高他们忍耐力与抗挫力,教导学生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学习了贾利民老师讲座《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我从中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国家发展,关系民族未来。
主讲人贾老师从改革的背景、途径和作法竺方面做了详细的解读,他根据六首家河中学的改革案例,提出了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坚持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
主讲人在讲座中,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改革、教育公平这几个很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协调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老师教学改革,以便更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实现专业与社会对接,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主讲人贾老师强调,要重视老师队伍建设,深化课堂等关键领域
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组织领导,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XX学校“五育并举”工作汇报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XX学校“五育并举”工作汇报XX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以有效的德育促进智育的提高,真正把“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厚德博学,学以成人。
XX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通过思想引领、活动驱动,形成育人合力。
一、以德立人。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
学校通过教职工大会、党员大会、主题宣讲、党课等形式狠抓、常抓师德师风教育,强调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为师之德。
同时,我们也强调学生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品德。
学校一直坚持抓学生养成教育,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扎实开展德育教育,通过有效的德育来促进智育的提高,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以智慧人。
为了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考察XX学校高二年级学生的英语单词积累情况,高二年级英语备课组组织学生开展“词王争霸〞单词竞赛活动。
此举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和理解运用,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便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成功之路从来没有坦途,只有用最辛勤的汗水浇灌过,我们才能看到最美的花。
希望未来有更多更努力的孩子,来摘取“词王”桂冠,品尝成功的喜悦!三、以体健人。
积极贯彻落实体育强国战略,弘扬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帮助青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XX学校积极认真开展“大课间”活动,不仅让学生健身益智,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集队时,经过反复训练,达到快、静、齐的要求,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激情诵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强化学习效率的意识;跑步前进,同学们精神抖擞、口号嘹亮、步伐整齐,既锻炼身体,又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观念。
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
凝练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作者:来源:《体育教学》2018年第02期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核心素养;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2-0004-0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育部于近日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于2018年1月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芝,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以及王湛、田慧生、韩震等专家出席发布会。
郑富芝在发布会上介绍,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要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据悉,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新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了教学内容、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本次修订工作指导思想和落实要求,根据教育部官网提供资料,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介绍如下。
一、修订背景和意义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2.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深入推进“_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进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进行了以下探索——立德为先:让师生在平和喜悦中成长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如《大学》所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校要把“明德”“亲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把人格的不断完善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高品质育人理念体现大格局高品质的育人理念要“顶天”,体现学校对教育状态的追求,而对“人”的品德的塑造,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
因此,神木市第十一中学将核心育人理念确立为“平和喜悦”,意即让师生在平和喜悦中成长。
“平和喜悦”外在表现为生态立校、自然育人。
学校将文化建设与环境建设融为一体,使“平和喜悦”根植于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教师的心田,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分体现在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木中,让孩子们在四季更替、草木枯荣里,了知自然的规律、平衡的法则;在对一株小草、一颗果实、一只蜗牛的呵护与照顾中,学会对生命的尊重、珍惜与关怀,共同见证和体验生命的成长;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学会与人相处、接纳自我;最终形成百花齐放、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局面,为师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平和喜悦”内在表现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平而不庸,和而不同;喜过思齐,悦己达人,即:教师平和地、静静地教书,学生平和地、静静地学习,就像是静静挂在枝头的海棠果,以平和的心态,随着季节、追着太阳、向着希望喜悦成长。
“平和喜悦”的外在和内在表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平和的心态是我们知行合一的情感底色,喜悦的境界是我们事业进步的美好向往。
高品质的育人理念还要“立地”,这意味着学校的育人理念要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德育实效
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德育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总任务,提升我校德育实效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这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质,是继续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
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我校实际校情,提升我校德育实效。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新课标实施的核心和根本是变革教学理念和创学方式。
为响应课改的号召,结合我校校情,我校形成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评精讲。
实现了教学中心的转变:由“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为中心”;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使教育学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德育要突破当前面临的困境,必须走向"生本"。
必须明确谁是学校德育主体?这是德育改革必须要解决的根本性的、深层次的首要课题。
生本德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研究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则必须依赖其生命自身。
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生本德育体系,努力营造适合学生生命发展的环境,搭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安康向上、都可以取得最好发展的德育平台。
以从教之心立德,以治学之志树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思考与实践
以从教之心立德,以治学之志树人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思考与实践发布时间:2022-01-19T03:49:44.15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月第28期作者:于海波[导读]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到底要给家长一个什么样的承诺。
于海波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第一中学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到底要给家长一个什么样的承诺。
这是对每一位从教者教育观的灵魂拷问,现实中,为了好业绩,为了升学率,好多人作出了妥协,导致唯分数,唯升学等短期功利的作法大行其道。
习总书记给我们指出了方向,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从教者我们要重新坚定我们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的目标真正的落到实处,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回顾多年教育实践,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德育工作形式重于内容,热闹喧哗,入耳容易入心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重视德育工作,以德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已形成共识。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在学校逐渐形成。
但也仅仅是意识上的到位,而行动上远没有到位。
2、学校形成了校长一德育校长一政教主任一团队干部一班主任为主的德育领导团队,意在打造全员育人的德育队伍。
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学校的德育工作,事实上成了德育干部和班主任的事情。
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到学生活动、校园卫生等都似乎只是政教处的事。
而班主任也仅限于管好自己班级的学生,应付考核。
3、从整体上讲,校园变得整洁美观了,德育氛围也逐步形成。
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都张贴在了学校的显眼处。
学校的文化墙,过道的名人肖像或名言警句都布置得规范、妥贴,学校的德育角也彰显了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但是,能体现一所学校之所以为学、治学的文化底蕴还没有形成,学校校风、教风、学风还需进一步提炼。
4、虽然建立健全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化教育,力求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学习李柯老师讲的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心得体会
学习李柯老师讲的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心得体会一、立德树人,语意深远立德的“德”,就是德行品德,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品性与操守。
所谓立德,就是以德育为先,用积极的正面教育激励人,人生最高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
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
再次是有知识有理想,著书立说。
树人的“人”,就是要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培养接班人的事是百年大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立德树人,就是要作为人民谋福祉的人,做高尚的人,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人。
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根本目的。
百年大计,立德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不仅是成才立业之本,更是治国安邦之道。
二、立德树人,责任重大立德树人就是说在教育中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本能,关照人的发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把人的智慧潜能挖掘出来,成为一个理智健全的人。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乐观向上的精神,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
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学生从学校门走出时,能够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因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精心培养学生,信任每一个心灵,善待每一名学生。
大学生是有思维有感情有知识的群体,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体贴与热情帮助,心情舒畅地接受教育教学,实现教育心灵沟通、灵魂交融、人格对话的目标。
三、立德树人,德育先行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成长的根基。
要做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是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掌握世界的,脱离实践空谈道德,只能是水中捞月。
讲述我的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故事美篇
讲述我的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故事美篇文章标题: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的故事一、引言: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其中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通过讲述一些关于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的故事,来探讨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二、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的意义和内涵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强调了德育在全面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深化五育并举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艺术素养教育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在多个层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故事一:励志成才的小学生在某个偏远的山区小学,有一位名叫小明的学生。
小明是一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但家里的贫困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他的学业进展受到了影响。
在学校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老师们不仅关注小明的学业进步,还以班集体作为一个整体关心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克服了困难,努力学习,最终成功考入了名校。
这个故事充分诠释了教育中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的重要性,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四、故事二:体验式教育的奇妙之旅在一所实行深化五育并举的学校里,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有更多的体验式教育。
学校组织了一次独特的户外拓展活动,让学生们在大自然中接受挑战。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团队合作,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对学科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从而真正理解了深化五育并举的内涵。
五、结语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通过以上两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理念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让学生在道德、智力、体质、美感、劳动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独立人格的时代新人。
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
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叶灵君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局邱子华摘要:焕发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唤醒学生天然的学科热情,滋生学习自在的美好道德,才能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
关键词:学科教学立德树人德育脱离了学科教学这个重要载体日益形式化,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学科教学窄化为知识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很容易被轻慢,有时甚至被忽视。
因此,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起了格外关注。
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需要焕发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唤醒学生天然的学科热情,滋生学习自在的美好道德,才能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
一、焕发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学科知识和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认识对象,传授知识并用知识来培养人,这是不证自明的事实。
这个事实就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然而,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个起点上。
当我们把教材呈现的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后,他们为什么没有因此获得期望中的智慧成长和人生发展?对知识的精细讲解再加.上反复的练习应用是否就意味着对知识的教学已经完成,是否已发挥出知识所承载的全部教育价值?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必将引导我们对司空见惯的知识以及知识的教学做出新的认识。
众所周知,知识都是人类基于一定的目的和需要产生的,每一知识都是对认识对象本质特征的反映,而每一知识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思想方法的运用,都寄托着人类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追求。
因此,对于某一具体知识而言,它所承载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字面所表达的含义,更有在知识发现过程中人的理智和精神的付出,这正是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
它是知识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潜在意义的总和,既包括字面直接出来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含义,又包括借助于一定睥理解力揭示出来的只可以体验、意会的含义。
也就是说,知识完整而丰富的内涵应当包含满足人的自然生命需要的功利性(有用性)含义和精神生命需要的非功利性含义,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保持知识的生命活力。
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德育实效
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德育实效作者:江瑞琼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08期【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德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小学教育作为最基础层次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结合小学德育工作实际情况,针对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从小学道法教学、德育活动、学生评价、家校合作几个方面对小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优化建议,以提高德育的实效。
【关键词】道德教育;小学生;立德树人;教学价值观当今,学生群体的道德问题、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校园欺凌、学生抑郁轻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都指向了“道德教育”问题。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健康心理的重要阶段。
在小学教育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面将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对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进行论述。
一、在课程教学中根植“立德树人”道法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途径。
道法课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初步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道德水平,帮助其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使德育真正发挥实效。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際,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将其有效引入道法课堂教学中,将道法教学与生活有机相融,立足于生活实际,引导小学明白如何规范自身行为、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促使小学生在生活践行。
例如,教育学生抵制毒品,在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自行搜集毒品相关知识,列出所了解到的毒品清单,毒品所含有哪些有害物质,不同的毒品给人的身心造成的不同伤害,戒毒过程等。
课堂上,通过课件展示学生们预习的素材并展开讨论,大量的具体、直观的数据汇总,加上课堂上PPT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毒品对人精神、身体的摧残,教育和引导学生不吸烟不喝酒、远离毒品,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
深化学科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李国举
深化学科德育,落实立德树人 C瓜州县第一中学李国举立德,树立德业;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的目标细化,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针对传统“重智轻德、重分轻育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着力实现“五大统筹”即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统筹,从各个阶段推动深化改革,强调立德树人。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意义教育部从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积极开展深化课程改革的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认识到构建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
我们以新课程体现的道德情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们既要深入挖掘新课程教学资源,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抓住一切教学活动中有利于道德品质养成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解决“重智轻德、重分轻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知行有机统一。
因此,推进“学科道德”课任老师挖掘自己的学科有价值道德的内涵,使教师认识到如果脱离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不能仅仅只传授知识,不能把它推给思品老师和政治老师,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新的任务。
深入推进“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入推进“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刘雪松
【期刊名称】《教育家》
【年(卷),期】2024()9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进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进行了以下探索——.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刘雪松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解读
2.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湖北省红安县詹店小学简介
3.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初中教育阶段如何实施五育并举
4.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浅谈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坚持“五育”并举 深化体教融合 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体教融合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作者:张鲤鲤来源:《中国学校体育》2023年第07期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明晰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方向,确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有效手段。
为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挖掘党史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本期特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省市区级体育教研员、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校长、园长、体育教师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着眼,畅谈如何将“强党性、筑灵魂、增体魄”落实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落实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以期更好地开展“青少年讲党史”主题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義建设者和接班人。
报告指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因此,可以说学校体育承载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学校体育工作者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坚持“五育”并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1.体育促进身心健康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的实践研究
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的实践研究作者:莫煜照莫锦河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76期【摘要】随着“双减”政策落地,素质教育大力提倡与推广,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是学校教育的立身之本。
本文主要从学校的角度阐述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深化“五育”并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德育实践随着新教育课程教学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德育教学目标要求加强对学生个体进行系统德育的教学理念,而这已被广大德育教师接受。
但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德育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些教师常常难以把学科知识的具体内容与学科中蕴含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更无法实施。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一个长期从事学科教学理论教育的研究工作者,首先需要切实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一、教师言传身教,展现人格魅力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指导培养。
而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思想情感、态度对指导学生学习,都具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良好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需要不断丰富我们的理论知识,更是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良好德行,塑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到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多年教学生涯中,很多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用整洁的课堂板书,用专业标准的普通话授课,展示端庄的教学仪表,用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以及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去更好地感染,乃至带动每个学生。
例如,在上好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充分备课,做好十足的把握来面对学生的提问,这样才能做到在一节课堂中游刃有余,处变不惊。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全体学生专心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又可以让全体学生在日常课堂生活中真正学到基本知识。
另外,在教师上课期间,要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正在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部分学生,让他们也能够有更多机会获得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对立德树人成效、学科建设、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
重点对立德树人成效、学科建设、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摘要:一、立德树人成效总结1.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实践2.学生品德培养的成果3.教师队伍的榜样作用二、学科建设总结1.学科发展的规划与实施2.学科间的交流合作3.学科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三、社会公益活动总结1.公益活动的发展与推广2.参与公益活动的成效与影响3.激发社会正能量的案例分享正文:立德树人,学科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以下三个方面的总结,旨在展示我校在这些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一、立德树人成效1.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实践:我校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在实践中,我们将德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学生品德培养的成果:通过长期的德育工作,我校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社会责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他们在学校遵守纪律,尊重师长和同学,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3.教师队伍的榜样作用:我校教师队伍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他们关爱学生,关注学生成长,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学科建设1.学科发展的规划与实施:我校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
通过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合作,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2.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我校积极推动跨学科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3.学科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我校注重产学研结合,推动学科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社会公益活动1.公益活动的发展与推广:我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倡导“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
通过开展支教、扶贫、环保等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学科德育,落实立德树人 C
瓜州县第一中学李国举
立德,树立德业;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的目标细化,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针对传统“重智轻德、重分轻育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着力实现“五大统筹”即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统筹,从各个阶段推动深化改革,强调立德树人。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意义
教育部从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积极开展深化课程改革的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认识到构建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
我们以新课程体现的道德情
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们既要深入挖掘新课程教学资源,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抓住一切教学活动中有利于道德品质养成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解决“重智轻德、重分轻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知行有机统一。
因此,推进“学科道德”课任老师挖掘自己的学科有价值道德的内涵,使教师认识到如果脱离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不能仅仅只传授知识,不能把它推给思品老师和政治老师,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新的任务。
二、“学科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学科德育”不明确。
“学科德育”表述为:智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社会活动能力;体育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美育会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可是,许多老师对此不太明确,只是一味的教给学生知识,忽视德育的教育。
2、掌握知识与德育不协调。
老师都懂得德育的重要意义,都希望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
实际上,在高考的指挥棒
下,我们几乎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建设,只重视知识的灌输。
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和政教处的的事,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传授知识,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不闻不问。
我们忽视在学科中加强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失去了许多有效的德育教育。
3、“学科德育”缺乏知行统一。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地开展“学科德育”,既使学生既学到学科知识,又接受德育引领,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目的。
但在各学科教学中,学生和教师追求高分数,动不动就班级排名,年级排名。
道德传承的政治课是什么的状况?政治理论成为纯粹的知识教育课程,课堂上教师常常灌输一些枯操的理论,忽视道德行为能力的训练,令学生记忆背诵,把政治课上成了纯知识课。
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状况不言而喻,更令人堪忧。
“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可“传道”几乎是空白。
我们口口声声高喊“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老师们怕耽误时间,德育渗透几乎为零,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常常将德育与知识传授分割开来进行,知行不统一,收不到较好的实效。
三、我校学生德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1、价值观扭曲。
表现为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唯我独尊,不尊重他人;盲目崇拜歌星、影星;公德丧失;缺乏爱国、仁爱、恻隐、诚信、正直、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和同情心、怜悯心、礼让心、孝悌心等传统文化。
2、“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弱化,。
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奢侈浪费,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表现为享乐主义,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买高档手机和高消费;虚荣心强,住校生家长来校看望孩子,甚至有个别农村孩子不愿当着同学面认或穿得太“土气”的父母等,不一而论。
3、“读书无用论”思想蔓延。
近几年,高中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大学考上考不上无所谓,不思学习;个别住校生夜不归宿;一些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厌学情绪严重。
四、深化学科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措施
1、教师要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
要在教学中务必要渗透德育,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知识贫乏既谈不上教好书,也谈不上育人。
要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和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能力。
教师要在政治思想道德建设上,自觉树立榜样,才能真正发挥模范作用。
“亲其师,信其道”。
现代教师人格,内在地规定了教师应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只有教师管理好自己的学生的同时,自己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才能达到课堂和谐、师生和谐的状态。
2、学科教学应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民族精神的特点在于历史的传承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可谓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基因”,挖掘和汲取儒学中的精华,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如儒家强调的道德观是包括仁、义、礼、智、信。
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
其中核心是仁和义。
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就是要有“爱人”之心,他们将自身的修养提高到了相当高的地位。
如“成人”与“成己”既是一种德育的目标,也是一种德育方法。
让学生知道如何“成人”,“成己”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可行的方式。
要让学生认识到“成人”就是“成己”,别人的成长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旗帜,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
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创造未来。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文言文教学,选编的人物传记中传主为各朝的忠臣、良将和贤官,
他们具有忠君报国、舍生取义和忠正耿直的性格特点,现代文的选材如传记,涉及的是见识卓越的教育家、潜心研究的科学家、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和为国为民的政治家。
他们大多都是传承爱国情怀,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文本蕴含者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对激发人的志气,培养健康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增长待人接物的智慧,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用好了不仅学了知识,而且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知行和谐统一,方能达到德育目的。
学科德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体现在评价机制等,体现在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如主题班会、升旗致辞、开展先进人物报告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大到抗灾救援活动,开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教育活动;小到拣起地上的纸片,打扫校园教室宿舍卫生,不骑机动车甚至电动车,不闯红灯等。
教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外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教育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德育与其他诸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充分发挥德育本身的功能,又综合智育、体
育、美育的德育作用,全面体现“学科德育”的价值。
“学科德育”正是在完成教学总体任务的过程中,在与其他诸育的相互联系中,才充分体现出自身效果的综合性。
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有它自己的内涵和地位,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学科德育”的基本内涵,才能不断提高它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