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一、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在文言文中,字句是构建句子的基本元素。
而字作为一个常用的连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前后两个句子或短语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连接词,还可以表示递进、对比、转折等关系。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一、递进关系而字表达了一个事物或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强调了第一个内容与第二个内容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的递进关系。
例如《左传·昭公十四年》:“彼则恨人也,禽兽无与争长短;虽然,则射者多。
”这个例子中,而字以及后面的“虽然”表示了“彼则恨人也”与“射者多”的关系,加强了前后内容之间的衔接。
二、对比关系而字也能够表示对比关系,通过将两个相反或不同的意义或情况进行对比来强调差异。
例如《论语·宪问》:“道之不行也,已知之矣:知者过而为之,愚者过而不改。
”这里,“已知之矣”与“知者过而为之”以及“愚者过而不改”之间的对比关系通过而字得以体现。
三、转折关系而字还可以表达转折关系,表示两个句子之间的情况或意义上的突然转变。
例如《左传·昭公十七年》:“郑有老人曰无忌者,其言善与恶。
”这个例子中,“无忌者”与后面的“其言善与恶”构成了一个明显的转折关系。
四、补充关系而字还常常用于补充关系,引入句子的条件、原因或解释。
例如《墨子·非攻下》:“举观于道也,胡焉能已?以为雪散沫尽云耳。
”这里的“胡焉能已?”通过而字对前文提出一个疑问,并通过后文意思解答。
五、其他用法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用法之外,而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程度和标记主题。
例如,《论语·述而》:“如有酒食,先生馔。
”其中,“而”字在这个句子中表示程度,即“先生馔”的行为是更进一步增强了前面提到的“有酒食”的条件。
总结起来,在文言文中,“而”字具有连词、递进、对比、转折、补充以及表示程度和标记主题等多种用法。
它不仅仅是一个联系上下文语义的工具,还能够暗示句子之间的关系、区分各种不同意义,为文言文增添了一定的表现力。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劝学中所有而字的用法及含义
劝学中所有而字的用法及含义一、"而"字的基本用法在汉字中,有很多常见的词语前面会加上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字——“而”。
它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连接词,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含义。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而”字的基本用法。
1. 表示递进关系在句子中,“而”字可以表示递进关系,引导出事物或观点之间一种从前到后、由轻到重、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等等递进发展关系。
比如:例1:他不仅读了很多书,而且还参加了各种培训班。
例2: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produktivty,而且也改变了人们工作方式。
2. 表示转折关系“而”字在句子中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用来引导出对立的两个事物或观点。
这种情况下,“而”起着连接前后意思背离或矛盾的效果。
例3:他虽然努力学习,可是成绩却没有明显提高。
例4: 虽然市场需求增长迅猛, 而公司销售额却大幅度下降。
3. 表示并列关系除了可以表示递进和转折关系,"而"字还可用于表示并列关系,连接平行、相似或同等重要的内容。
例5: 很多人做运动是为了保持健康, 而有些人则纯粹是为了减肥。
4. 表示原因和结果在某些情况下,“而”字还可以用来表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当“而”引导出一个前后相关性的句子时,它就扮演了引导原因和结果之间关联的角色。
例6: 他热衷于阅读而成为一名作家。
5. 引出主题或结论在一些修辞手法中,“而”字还可以用来引出文章或段落的主题或结论,起到概括精华的作用。
这种使用通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位置,使得文章更加连贯有力。
例7: 而立之年,应当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而"字的含义与引申意义除了基本的连接功能外,“而”字还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涵,并延伸出许多引申意义。
根据不同上下文场景,“而”可以表达以下不同含义:1. 表示程度或范围在句子中,"而"可以表示程度或范围的扩展。
它起到强调或加重前后对比内容的作用。
例8: 这种药物安全而有效。
全国中考文言文:18个重点文言虚词试题+答案
全国中考文言文:18个重点文言虚词试题+答案[即时小练][即时小练]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8)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答案:(1)①(2)⑫(3)⑩(4)②(5)⑪(6)⑨[即时小练]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知士》)()(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4)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即时小练][即时小练]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即时小练][即时小练][即时小练]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即时小练]1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例句而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连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分别介绍而字的用法及例句。
1. 表递进关系而字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表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补充或发展。
例如:例句1:夫天之云,而乃风之行也。
(《墨子·非攻》)解释:云是天气的一种状况,而风则是空气流动的原因,通过“而”字表达了风与云之间的递进关系。
例句2:善疑而后从。
(《左传·襄公十五年》)解释:疑是人心中对事情的疑问,而后从就是在怀疑之后才会决定是否从命。
2. 表转折关系而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用在两个相对矛盾的句子之间,表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否定或相反。
例如:例句3:人之情也,而贞者独行之。
(《礼记·表记》)解释:贞是指坚定不移的品德,人的情感容易变化,而只有贞的人才能坚守自己的原则。
例句4:乐之而不淫,哀之而不伤,是若是若者也。
(《左传·哀公七年》)解释:乐是指快乐的情感,淫是指放纵,哀是指悲伤的情感,而字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快乐和悲伤的情感应当适度,不应过度。
3. 表让步关系而字还可以表示让步关系,用在两个相对的句子之间,表示前一句是为了衬托后一句的意义。
例如:例句5:而且亦不敢以百金玩士。
(《战国策·魏策》)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即使给他们很多财产,也不敢随便娱乐他们。
例句6:并茂林木而犹恶之。
(《六韬·行病谱》)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是繁茂的树木,也可能被人砍伐。
通过而字的使用,突出了尽管树木生长得很好,但仍然可能被砍伐的现象。
4. 引出理由而字还可以引出理由,用在一个结果或结论的前面,表示给出一个原因或理由来证明结果的合理性。
例如:例句7:故笃于内者,而可以少欲矣;厚有益者,而可以寡求矣。
(《孟子·离娄上》)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就能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厚道而受益,就能减少求取财富的欲望。
论语十二章中而字的用法和意思
论语十二章中而字的用法和意思一、"而"字的用法和意思在《论语》十二章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视为古代中国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依据。
其中,第十二章是关于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礼仪和修身养性的对话。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频繁使用的一个字——"而"。
本文将探讨"而"字在《论语》十二章中的用法和意义。
一、表达两个并列的情况在《论语》十二章中,“而”字经常用来表示两个并列的情况。
例如,在第五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这里,“而”字连接了“敏于事”和“慎于言”,表达它们之间并列但又有所不同的关系。
通过使用“而”字,强调了这两个行为虽然平等重要,但却有着不同的操作方式。
二、承上启下除了连接两个并列情况外,“而”字还常常用于承接前后内容,并衔接起前后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第七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里,“而”字的出现表明了前后两个动作之间的因果关系。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爱护善良的人,也能痛恨邪恶之徒。
通过使用“而”字,凸显了行为发生的必然性。
三、引导背景说明在《论语》十二章中,“而”字还常常用于引导背景说明。
例如,在第六节中写道:“有教无类。
”在这句话中,“而”字起到了引导作用,连接了前半句话“有教”和后半句话“无类”,并在其中架起一座桥梁,将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
“而”字使得整个句子更加完整,并提供了解释逻辑上下文的功能。
四、转折推进此外,在《论语》十二章中,“而”字还经常用于表示转折推进。
例如,在第三节中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寡,约跨怒不猖乱。
”这里,“而”字的出现暗示了一个转折情况。
前半部分强调君子要慎重对待局势紧急且寡不敌众的情况,后半部分则表明君子要约束自己的愤怒,避免造成混乱。
通过使用“而”字,“虽然...但是...”等转折词作用的实现逻辑。
文言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一、文言而字的基本特点文言而字是汉语中常见的一个词法现象,指的是在句子中插入一个“而”字,起到连接、递进、转折等作用。
而字的引入能够使句子更加丰富多变,并赋予句子更高的表达力。
其基本特点如下:1. 连接作用:而字起到连接前后两个分句或短语的作用,使整个句子形成完整的结构;2. 递进作用:而字可以表示后者递进于前者,承接前面所说内容,并进行进一步展开;3. 转折作用:而字有时候也表示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转折关系,引出与前面相反或对立的内容。
二、文言而字的使用场景1. 并列分句间的连接:文言语境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并列结构,此时使用“而”字可以将这些分句连接在一起。
例如:“彼既为器重之,则必得利益以近其所好者矣。
”(《论语》),其中,“器重之”和“必得利益以近其所好者矣”是通过“则必得利益以近其所好者矣”的结构进行连接,使句子更为连贯。
2. 表示递进关系:在文言中,而字也经常用于表示递进关系。
通过使用而字,可以表达出后续内容承接前面所说,并进行进一步展开的意思。
例如:“盖闻有之;以其文人之於政治也”(《齐民要术》),其中,“盖闻有之”和“以其文人之於政治也”通过而字连接起来,表示后一个分句是对前一个分句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3. 表示转折关系:而字还可以用于表示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转折关系。
通过使用而字,在句子中能够引出与前面相反或对立的情况,起到指明转折的作用。
例如:“兄弟少固为佳也;夫好强者人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其中,“兄弟少固为佳也”和“夫好强者人也”通过而字连接起来,表达了两个相对立的观点。
三、文言而字的意义1. 提升修辞效果:使用而字可以使文章更具修辞性和感染力,增加语言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在表达上有时结构简练明了,并列分句通过而字连接起来,可以使文章更加通顺流畅,给人一种连续不断的感觉。
2. 增强语义的转折:而字的引入能够起到转折的作用,使句子内部产生意义上的强烈对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至如”等。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 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 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专题十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 义和用法
◎考纲阐释◎
考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内容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以考纲列出的“而、何、乎、乃、其、 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 个常 见文言虚词为重点。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对阅读 考纲 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用法和意 阐释 义,并能加以解释。“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在词典中的词 条 义而言的。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 语 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 考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见本书的附 分布 录四)
(2)全部选自材料:从阅读材料中选出 8 个句子,编成 4 组,
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 (2007~2011 年试题)。 (3)选出阅读材料中 4 个含有相同虚词的句子,判断含义和 用法相同的两句,一道题考一个虚词。
附:2004~2011年广东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 览表
)有
)
)日参省乎己,非 )后行,
)思也。三思而⑥(
《劝学》“而”字用法归纳
《劝学》“而”字用法归纳1.《劝学》“而”字用法归纳篇1“而”是文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文言虚词,而在《劝学》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频率竟达到16次,将《劝学》一文中“而”的用法加以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这16个“而”都是连词,用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了多种关系。
下面就对《劝学》一文中连词“而”所表示的关系略加归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等。
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作为连词,“而”除了可以表示以上六种关系之外,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用于主谓之间,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另外,在文言中,“而”一般除了作连词外,还可以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如“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或与“已”一起组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2.《劝学》“而”字用法归纳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而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而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一、而字的起源和演变古代汉语中,字是构成词语和句子的基本单位。
其中,“而”这个字作为一个连接词,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很多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用法也逐渐演变。
二、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在古代汉语中,“而”经常被用来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虽然我努力学习,而成绩并不理想。
”这句话中,“而”起到了连接前后两个相反信息的作用。
三、而字表示递进关系除了表示转折关系外,古代汉语中的“而”还可以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她不仅聪明,而且勤奋。
”这句话表达了两个积极的特点之间的递进关系。
四、而字表示并列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而”还可以用来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他喜欢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这里的“而”将多个并列事物连接在一起。
五、而字表示条件关系在古代汉语中,“而”还可表示条件关系。
例如,“只有努力学习,而能取得好成绩。
”这句话中,“而”连接了前后两个条件。
六、而字连接复合句在复合句中,有时候需要用到“而”来连接不同的从句,以便更清晰地表达句意。
例如,“他喜欢音乐,而且会弹吉他和钢琴。
”这里的“而”起到连接两个不同信息的作用。
七、而字表示因果关系除了上述用法外,在一些情况下,“而”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他努力学习,而最终成功了。
”这里的“而”表示了前后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八、结语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中的“而”字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它可以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关系等,并且在复杂句子中起到连接信息的作用。
随着汉语的发展演变,“而”的用法也在不断变化。
尽管如今它可能在口语和现代文中使用较少,但仍然是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必备的基本元素之一。
以上就是对于“而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的介绍和解释。
通过了解和学习“而”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在阅读和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意思。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文言虚词而 与何的理解与练习及答案
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
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的花草树木就会显得特别的滋润有光泽,深潭里能孕育出明珠的话那么
山崖也不会变的苍凉贫瘠。) 23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如果一定要煮了你的父亲,那么请分一碗肉汤给我) 24 既而儿
醒,大啼(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
三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 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 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 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 巾帼英杰8而。
译文 “徐公何能及君也”本来就很荒谬。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好
说的?但他的妻子就这么说了,为什么?她的依据是什么?推敲她的理
由,应当是爱的太深了。可见,感情对人的误导是多么大啊!但是谁能
忘情呢?如何解决这个弊病,希望您有好的方法教我,怎么样?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十二)而
一、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
(《孔雀东南飞》)
一 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冲刺复习·文言虚词 练习
【考前精练】文言虚词班级:姓名:一、而(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2.人非生而知之者()3.温故而知新()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6.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0.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12.项王按剑而跽曰()1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4.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1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17.而征一国者()(二)解释“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 )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 )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④而( )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 )思也。
三思⑥而( )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⑦而( )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
二、何(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大王来何操?()4.何为其然也?()5.其间旦暮闻何物?()6.徐公何能及君也?()7. 何可胜道也哉()8.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9.何以战?()10.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11.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12.今日之事何如?()(二)解释“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①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②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③何()也?其所据④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⑤何()其大也!然⑥何()人能忘情耶?⑦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⑧何如()?三、乎(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3.其皆出于此乎?()4.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虚词。
2、全面总结“而”的用法,并学习如何判断其用法,从而学以致用,更好的理解“而”。
教学重点:归纳并判断“之”的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提及文言文,我们脑海中最先出现的就是“之乎者也”,可见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重要。
这几个词我们给它们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虚词. 。
什么是虚词?有哪些?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考纲规定初中阶段要掌握的有十八个分别是“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三、画出《醉翁亭记》中所有带“而”的句子,并尝试判断“而”的用法幻灯片展示所有含有之字的句子。
判断技巧: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推断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1) 表示对称或领有,相当于“你”、“你的”予岂不知而作。
——《诗经·大雅·桑柔》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子归,殁而父母之世。
——《国语·吴语》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聊斋志异·促织》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而翁-----你的父亲(2) 表示指示,相当于“这样,此”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而夫------此人;这个人。
〈连〉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可不译古文形体古文形体(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2)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论语》十二章中“而”字的用法.doc
《论语》十二章中“而”字的用法.doc在积累“而”的各种用法之前,同学们需要有一个意识,那就是:“而”最主要、最复杂的用法是作连词,我们积累和掌握“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也主要是从连词这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掌握它的常见考察形式对这类文言虚词的考察,一般有两种形式:①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②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者不相同)的一项。
答题技巧“而”的用法可以简单归纳成以下几种:①作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翻译为“和”“与”或者不翻译直接写作“而”。
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句子翻译: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②作为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翻译为“然后”“就”“便”等。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子翻译: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利用时间去实践它,不也很令人愉悦吗?③作为表示修饰的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如:子路拱而立。
句子翻译: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 1 —④作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翻译为“因而”“所以”等。
如: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句子翻译:小人对天命没有认知,所以不怕。
⑤作为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翻译为“但是”“可是”“却”等。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句子翻译: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⑥作为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翻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句子翻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怎么能行。
在《论语》十二章里,“而”有三种用法①人不知而不愠(连词,变转折,可翻译为“但是”)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连词,表顺承,可翻译为“然后”)③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可翻译为“和”)— 2 —。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习题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习题练1.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2.教材中“而”字的用法3.洪迈《容斋随笔》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一、表承接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承接的本质是先后关系,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关系。
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译作“从而”时,一般兼有因果之意),少数译成“才”。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始得西山宴游记》)动作间的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事理间的承接。
有的句子中的“而”的承接关系不是非常明确,但仔细体会,它也还是一种承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一种一种放进去理解,最合情理的一般就是正确的。
穷山之高而止。
(《始得西山宴游记》)全句译成“爬到山的顶峰才停止”,停止这个行为发生在爬到山顶之后,理解为修饰、转折、并列、因果都不对。
二、表修饰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修饰的本质是“而”字前的词语与“而”字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即它只修饰限制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往往是动词性的,而修饰部分表示这个动作发生的方式、人物的情态等。
翻译时一般译作“地”。
客喜而笑。
(《赤壁赋》)译为“朋友开心地笑了”。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翻译成“慢慢地行走,随意地游览”,表动作发生时人物的情态。
三、表转折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转折关系就是“而”字后的意思没有顺着“而”字前的意思说,翻译成“但是”。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前面说天色渐渐昏暗,天色昏暗理论上应该下山回家,但是作者说不想回,这就构成转折关系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译成“借助车马,没有使脚步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既然脚步没有加快,正常情况就不可能到达千里之外,但后面没有顺着前面这一层意思说,而是说到达千里之外,所以是转折关系。
四、表并列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并列与承接比较容易混淆,并列关系前后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文言文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一、文言文中“而”字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里,“而”字是一个非常常见并且灵活多变的连词,它在句子中起着承接、转折或者并列的作用。
在文言文中,“而”字的使用尤为频繁,经常用来连接两个相关的动作、事物或者观点。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多个例句来说明“而”的用法和意义:1. 畏威而不怀德——即对权势顺从却不具备行为上忠诚与道德品质。
2. 仁者无敌于天下,其所闻而能行之——这是指一个有仁慈之心的人会拥有赢得众人支持、实现自己理想的力量。
二、“而”的转折和递进意义1. 转折:在某些场景下,“而”字可以表达出对前后观点或情况的反向转换。
比如,在《战国策·齐策四》中就有“趣乎其不可乱行者也,利将入也;趣乎其可乱行者也,利将出也。
”这句话表明了战争时刻谨慎行事还是大胆冒进之间因果关系的转折。
再如在《管子》中出现了一句“王者之心,壹而反焉。
其可乎?复曰:善听其音者。
”这个句子更突出了转折关系,即“壹而反焉”表示王者内心具有相对矛盾的特征,但又表达出要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求得到真理的思想方法。
2. 递进:除了转折意义外,“而”字还常常用来表达递进的关系。
譬如在孔子所著《论语·述而篇》中就有一句经典语录:“觚不觚,觚哉!觚哉!”。
这则是在论述身体力行与言传身教两种道德规范方式时采用递进助词“而”连缀。
这里,“而”字连接了先拘泥于一定形式排斥某些模式,然后扬弃枯燥冗杂的文法专业术词语彰显自己言义质朴直接风格所共同起作用。
三、“而”的并列作用和修辞手法1. 并列:除了以上介绍的转折和递进意义外,“而”字还可以发挥并列作用。
比如在《韩非子·喻老》中就写道:“所美者谓之贵,所恶者谓之贱,是使上下相傅,而外内自横。
”这一句表明了位置上的不同可以使原本属于不同等级、地位甚至领域的物体,通过特殊情况或因素的介入而达到某种程度的合作和融洽。
2. 修辞手法:值得一提的是,“而”字在文言文中还经常被用作修辞手法。
师说中而字的用法及含义
师说中而字的用法及含义一、中而字的用法及含义解析在汉字中,字形、写法和讲究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意义。
其中,"而"字是一个常用的汉字之一,它不仅有多种用法,还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含义。
本文将对"而"字的用法及含义进行解析,并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应用。
1. "而"字作为连词首先,作为连词,“而”字通常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例如,在句子中引出并列的两个内容,可以使用"而"来连接,表示这两个内容是相互独立且同等重要的。
比如:"他喜欢音乐,而我喜欢绘画。
"此外,在表达递进关系时,“而”也常被使用。
它能够将前后两句话联系起来,并强调后者所陈述的内容是前者基础上更进一步或更深层次的发展。
例如:"他勤奋学习,而且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
"2. "而"字作为副词除了作为连词之外,“而”字还可以单独充当一个副词来使用。
以此时此地,就由往东北方向走到了远处,为例:"他望而却步,不敢往前走。
" "他困难重重,而始终坚持下来。
" 在这两句中,"而"字起到衔接的作用,使得句意更加连贯,并突出了副词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或行动。
三、中而字的含义分析此外,"而"字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和哲理内涵。
在孟子《告子上篇·开户》一文中提到:"乡人不以尧舜之道约我,灌夫子之泽漆我也。
"这里的“漆”在语境上解释为涂抹。
因此可以认为,“而”字在这里表示两种事物(尧舜之道和灌夫子之泽)同时存在但并不冲突、相互渗透,进一步体现了各种力量和因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联结与作用。
四、使用中注意避免误用和歧义虽然"而"字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含义,在实际书写和讲述时仍需避免误用和歧义。
博学而笃志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
博学而笃志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一、"而"的用法和意义在汉语中,"而"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功能的助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
它有时用于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动作或情况,并具有转折、递进和补充的功能。
同时,"而"也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以及理由推断等含义。
通过对其不同用法和意义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
二、转折关系1. 转折关系引导并列句在句子中,"而"经常用于引导两个相对独立但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内容。
例如:"他工作卖力,而家庭也被忽略了。
"这里,“工作卖力”与“家庭被忽略了”虽然表达了相互矛盾的观点,但通过使用"而"将两种状态连接在一起,呈现出明显的转折关系。
2. 转折关系引导主次句除了存在并列句之外,在复合句中也经常出现使用"而"来实现转折关系。
例如:"虽然他天资聪明,但他做事乏味而缺乏耐心。
"这里,“天资聪明”与“做事乏味而缺乏耐心”之间表达了相反的意义。
通过使用"而"连接主句和次句,显示出两种不同的特点,加深了转折关系的程度。
三、递进关系1. 递进关系引导并列句在汉语中,递进关系指一种按照程度渐进增强的关系。
使用"而"可以将两个意义相近但程度不同的状态进行衔接。
例如:"年岁渐长,积累经验越多而越明智。
"这个例子中,“年岁渐长”和“积累经验越多而越明智”展示了随着时间推移知识和智慧不断积累的过程。
2. 递进关系引导主次句除了在并列句中表示递进关系外,在复合句中也常常出现对话体式写法,利用"而"来实现递进的表达效果。
例如:"她失败过很多次,然而她从未放弃过努力。
"这个例子中,“失败过很多次”与“从未放弃过努力”,通过使用"而"将两种状态衔接起来展示出一个人坚韧不拔、持续努力的品质。
师说中而字的用法
三、结语
通过对"中而"这一词组的解析与示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非常灵活多样且常用的词组。它承载着从条件和前提到做为接受者、事物内部特殊关系以及两种状态或情况对比等多重含义。在书写和口语交流中,适当的运用"在日常使用中,我们应该注重观察和积累它的具体用法,灵活运用"中而"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让语言更加精确和准确。
2. "中而"的用法
(1)表示引导条件或前提:例如,“化学反应需氧气中而著火”;此处“中而”表明了著火需要环境里有氧气这样一个前提条件。
(2)表示做为接受者:例如,“读书使人深思熟虑、开阔眼界、充实心灵。”读书作为一种行为动作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个句子里就可以说读书作为谓语动词隐含了“中”。强调了读书以接受知识、改善思考方式等方面的作用。
(3)表示事物内部的特殊关系:例如,“外表看起来干燥,其实中而含水分。”这里“中而”在句子中修饰了主语“外表”,说明了外表和内里的不同。
(4)表示两种状态或情况对比:例如,“她既聪明中而又谦逊。”这里通过使用“中而”一词,将既有聪明这一状态,又有谦逊这一相对状态进行了对比。
二、"中而"的习惯搭配及例句
师说中而字的用法
一、中而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在汉语中,"中而"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组,它由两个字组成,即"中"和"而"。这两个字在独立使用时有着各自的意义和用法,但当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词组时,却具有了新的含义和用法。
1. "中而"的基本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诸庙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4.然则何时而乐耶?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句: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儿寒乎?欲食乎?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文言虚词练习(四)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臣乃敢上璧。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五)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5、童微伺其睡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国无主,其能久乎?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
(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文言虚词练习(六)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
则李唐(3)且亡,必矣。
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
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文言虚词练习(七)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4、曾不若孀妻弱子5、以为莫己若者6、为蛇将若何?7、亦使之若何?8、国其若之何?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10、若毒之乎?11、若属皆且为所虏12、若臣,则不可以入矣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2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3、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24、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25、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2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27、望洋向若而叹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亦老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
(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文言虚词练习(八)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某所,而母立于兹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则以兵围所寓舍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3、所以遣将守关者14、所以游目骋怀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7、父去里所,复还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