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运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摘要本文通过对正确动机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促进和激发作
用的重要意义的阐述,列举了正确培养运动动机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结合现有的研究进行了综合的论述,为训练中如何选择和培养运动员的动机,更好的完成训练目标,进而提高竞技能力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运动动机激发培养运动表现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动机(motivation)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它的基本含义是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
动机的作用分为始发作用、指向或选择作用和强化作用[1]。
一、正确运动动机的意义
正确的动机是一个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是推动运动员刻苦训练、争创优异成绩的主观因素。
崇高正确的动机会促使运动员做到自我勉励,形成坚持不懈的意志,树立必胜的信心。
一个运动员有什么样的动机心理,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这对训练积极性影响巨大。
正确运动动机不是自然产生的,由最初的动机升华到理想抱负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中介,而“媒介”就是对运动员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和理想信念的“灌输[2]”。
教练员要根据不同的
项目特点和每个队员体能、技术、意志等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并在队员的心理上强化成任务概念。
把爱集体、爱民族、爱国家的教育贯彻在训练比赛的始终,使运动员在心理上形成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神圣感和光荣感,自觉地激发增强紧迫意识,在训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运动动机激发和培养的途径
(一)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求
满足运动员的需求是有效激发动机的关键,如果训练符合运动员正在寻求的情感体验,则训练就会起到激发动机的作用。
运动员的需要分为追求乐趣、归属集体、展示自我。
所有运动员都有归属的需要,归属他人、为他人所接受是主要动机。
感到自己有价值的需要是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教练员应尽可能去保护运动员,不要使他们失去自我价值感,设法通过成功的体验来满足他们表现才能与自我价值的需要,引导他们积极改善归因控制点,有效激发内部动机。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正确的强化是从外部激发动机的主要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强化不仅可以激发外部动机也有利于内部动机的培养。
一般情况下强化优于惩罚,因为它比惩罚更能鼓励正确的行为。
但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它有利于减少错误行为反复出现的可能性。
(三)因人因时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影响运动员的动机的方法包括依从法、认同法和内化法。
在技能
发展的初级阶段,依从法与认同法最有效;随年龄增长和心理成熟,内化法会起作用;对于习惯依从法而不适应内化法的运动员,激发动机的方法取决于目标;运动员归因的控制点不同,激发运动动机的方法也不同。
内控归因的运动员适合使用内化的方法,而外控归因的运动员,更适合使用依从法和认同法。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变换练习场地、改善练习条件等是改变物质环境;取消消极评语、改变运动员分组是改变心理环境。
教练员应精心安排每一次训练和比赛,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以满足运动员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进而激发和培养内部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最了解运动员状况的莫过于运动员自己。
一旦运动员学会了如何自己设置训练计划,掌握做正确决策的方法,他们可能会设计出更好的计划,会更有责任心去执行自己制定的计划。
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能力和水平,在有组织的范围内下放权力,培养运动员的责任心、自觉性和在相应条件下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运动员在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归因需要、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该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区别对待。
如果一味教条式地生搬硬套会适得其反。
针对运动员成就动机弱化的现象,可以提供给运动员适宜的外部
奖励,为运动员设置合理的训练目标,正确运用强化手段,对优秀运动员进行相应的“归因训练”,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3]。
在运动目标设置利用方面,应使目标精细、可测量和观察,设置目标的难度要适中,要考虑目标设定中的个性差异[4]。
运动动机培养的原则要以鼓励为主,以培养成就动机为目的。
在队伍管理、文化生活等方面建立良好的训练环境,培养积极向上的成就动机,使运动员以积极的训练态度进行训练[5]。
三、建议
运动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家对动机的内外归因方面研究较多,但对认知评价和事件的信息性供能等研究较少,而且应进一步深入地从总体上综合相关理论,分析其重叠性和差异性。
不仅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项目进行分析研究,还可以广泛借鉴其它领域的理论或其它项目的自我调控能力和训练比赛方面的经验,制定相关领域同项群项目的训练调控模式。
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地去探索与寻求新的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不仅为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且为运动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杰.谈对运动员动机、动力、自信心的培养[j].山东省体育科技.1995(4).
[3] 刘樱.市场经济条件运动员成就动机弱化现象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4] 周家骥,朱学雷.关于运动目标合理设置和利用的几个问题[j].体育科学研究.2005(2).
[5] 宋全征.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运动动机追溯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3).
[6] 于芬.跳水运动员运动动机培养探要[j].中国体育科
技.2000(8).
[7] 石岩,孙继龙.国家队训练场(馆)标语设置理论、问题与对策[j].体育科学.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