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设计(河南省省级优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第2章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营造互动氛围,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自主学习、构建调节知识模型。
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回忆旧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归纳体液调节的概念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资料分析:实例一、人体的体温调节,提出问题→思考、交流,归纳此例中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及其之间的关系→资料分析: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提出问题→思考、交流,归纳此例中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及其之间的关系→比较归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讨论、交流: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课堂小结。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2章第3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和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基础上的再学习。这一节主要以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为例,重在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为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
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中神经调节部分和体液调节部分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一方面是对前两节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揭示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合理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从而顺利完成本课时学习目标。
四、学习目标
1、通过识图和列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异同。
2、结合教材P32图解,讨论并建立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模型。
3、举例说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4、领悟皮肤、血管、肾脏、下丘脑之精美,远离毒品,慎用药物。
五、教学策略
(一)教法设计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时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本节为1课时完成,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新课的导入从过山车视频入手,通过两个提问回答,引出课题。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出体液调节的概念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然后给出一张幻灯片让学生填表。引入对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实例分析,通过问题串,帮助学生分析得出其中的神经调节部分和体液调节部分,构建概念模型,体验调节的协调之美。(二)学法设计
本课时通过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归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构建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模型,最后归纳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讨论交流远离毒品、慎用心理药物的重要性。
(三)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
六、教学程序
(一)流程图
从“问题探讨”入手,看过山车视频,引出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通过提问回答,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体液调节的概念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
资料分析:实例一、人体的体温调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体温调节过程,提问回答,归纳此例中的两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构建体温调节模型。
资料分析:实例二、人体的水盐调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盐调节过程,提问回答,归纳此例中的两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构建体温调节模型。
结合上述二例体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之美,比较归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最后组织学生阅读、讨论、交流: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课堂小结
(二)学习过程:
●看视频引课
●阅读教材,填一填
a、体液调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起调节的物质:激素、CO2、H+、组织胺等化学物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
容)
2.传递方式:体液,主要指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3.作用对象: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4.单细胞和一些多细胞的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想一想,构建模型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
请自主构建寒冷和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图。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调节机制:
1、寒冷环境中体温恒定的调节:
①调节途径: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
增加产热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激素分泌(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细胞代谢加强
减少散热途径有: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②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