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
中国经济地理学新发展
(5)干预(调节)理论和管制
干预(调节)理论源于法国政治经济学 派,管制是90年代英语国家社会科学中最关 键的术语之一。干预(调节)主要指政府对 市场的干预,管制则不仅限于政府(如非政府 组织、半官方机构、私营公司、压力群体等); 在组织间关系上,管制指相关组织的合作形 式,而不是上下控制关系。
经济地理学家借用相关理论,研究干 预和管制的空间意义。
(2)非规范性和非精细性
上世纪中期以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注重物理模拟和数量分析,如用整齐线 条和精确的几何图形,表达地理学家的 理论构想。用数学模型描述复杂的现实 世界。
与此相比,近20年来,经济地理学侧重 非正式理论构建:在图形表达中,认为世界太
杂乱无章,太破碎,充满着方方面面的竞争,根 本不能给予简洁的展示。
(3)网络与根植性
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根植的网络关 系对企业空间的影响成为经济地理学家重 要研究领域之一。该学派力图通过研究邻 近性、根植性、隐含知识和学习、合作网 络,来解释经济地理中的空间集聚现象。 在研究中,侧重于组织理论和社会学方法。
(4)区域集聚和集群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产业组织方式的 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空间格局中 新的集聚和集群现象,引起了经济地理学 家的关注。这种集聚和集群的特殊企业组 成、鲜明的专业化、特殊的区位特点,以 及内部复杂的关联性,促使经济地理学家 在研究中借鉴管理学、演化经济学、制度 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
地理 学家
新经济地理学? 社会 政治 文化
互相借鉴
经济地理学发展
经济 学家
经济量化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 地理经济学
1.1理论进展及主要观点 1.2主要特点 1.3存在问题
1.1理论进展及主要观点
《经济地理学》电子讲义(学生用)详解
《经济地理学》讲义艾大宾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11年7月第四次修订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1、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的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如工农业)、交换活动(商业)、消费活动(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二)前苏联学者观点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TPC)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比较重视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地区特征的分析。
另一种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第六次大会指出“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可以看出,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前苏联学者的观点注重强化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国学者主要有如下观点:1、吴传钧等。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十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图14.1 各类新产业区理论模型
第15页
(三)新产业区与区域经济发展关 系
新产业区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新产 业区强调产业联系, 这样, 区内经济增长易 于形成扩散效益。一个公司或一个部门增长, 便可带动区内相关公司和部门增长。新产业 区根植性和公司间合作特点, 利于减少生 产交易成本, 并发挥区域优势, 增进区域经 济发展。新产业区柔性生产方式, 可更灵活 地满足市场改变需要, 使生产组织积极适应 外部环境改变。
第26页
(二)福利理论在区域工业规划中 应用
净福利影响最大区位是最正确工业区位。这能够作 为区域工业规划标准。经过对工业在不同区位上所产生 社会福利分析, 选择净福利最大或者各区位点总福利最 大方案。
第27页
图14.4 区域工业规划福利图式
①Ya=1,Yb=2; ②Ya=2,Yb=1; ③Ya=1.8,Yb=1.8
第37页
(二)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
◆贸易分析模型 ◆收益递增空间模型 ◆工业集聚模型 ◆历史和盼望对区域发展影响模型 ◆垄断竞争模型
第38页
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特点 (一)研究办法特点
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分析,多采用规范模 型办法。
不足之处: 缺乏对社会经济总体大环境 (尤其是生产关系)考虑;对历史长期过程 演变也未予以注重。
第33页
(4)新贸易理论认为, 不完全竞争和收益 递增存在, 为国家和区域采用战略性贸易政 策, 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也许。比如, 有一些 部门规模经济(尤其是外部经济)十分突出, 区域能够通过增进这些部门出口和发展, 取 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 战略性贸易政策能 够使一个国家改变其在国际经济中专业化格 局, 向有利方向发展。
第7页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自从经济地理学产生以来,它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一系列的理论突破和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科的进步和创新。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新地域经济学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框架在经济地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新地域经济学关注企业和产业的空间组织和分布,强调地理位置和区位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这一理论框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解释,使得人们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新地域经济学的基础上,一些新的理论和概念被提出和应用于经济地理学中。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地理集聚。
地理集聚指的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同一行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机构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地理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交通网络、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等。
通过研究地理集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和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地域经济学、地理集聚、全球价值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这些理论的出现和应用使得经济地理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地理学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创新,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地理学绪论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 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 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 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全书 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 32650 字。共 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 4篇。
《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 《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 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禹 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 豫、梁、雍。
作用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 史志描述 商业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研究
史志描述
国内的《山海经》 《禹贡》 《五藏山经》 希腊的《地理学》 春秋战国以后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主编
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 《宋史》和《明史》编写时,所列食货志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 汽车工业 第二节 电子工业 第三节 服务业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地化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源的利用,以及世界经济的
版(1994)
分布和扩张。
马西(D.Massey),《劳动空
8.经济空间是经济的社会
间分工:社会结构和生产地理》
关系差异和相互关联的产物。 第二版(1995)
归纳总结:
1.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 动的空间方面;
“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脉络概述
“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脉络概述作者:樊涛来源:《商情》2016年第51期【摘要】自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建立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在理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文章系统地梳理了“新”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理论脉络,介绍了相关主要的理论模型,并预测了该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新”新经济地理学企业区位选择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间行业内贸易量快速增长、企业分布全球化、产业集聚等现象的大量出现,传统理论对企业区位选择的解释越来越无力,直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
本文系统梳理了从古典区位理论到“新”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经济学最新分支的理论脉络。
二、古典区位理论与新古典区位理论下的区位选择将地理空间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初期。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最早注意到区位对运输费用的影响,他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关键因素。
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20世纪初发表了两篇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1914)。
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区位理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美国学者Isard 创立的“区域科学”和Alonso 开创的“新城市经济学”为大家所熟知。
Isard (1949)致力于将古典区位理论整合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关于经济活动区位问题的分析范式,但其始终未能建立起关于区位的一般均衡模型。
随后Alonso (1964)提出城市土地竞租理论,以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居民和企业布局、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行为,揭示了城市内部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新古典区位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均衡与空间竞争,其在古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从比较静态与最优化角度分析企业区位选址问题。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中国经济地理学新发展20分共50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中国经济地理学新发展20分、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课件
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及其 形成机制、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 作、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备受关 注。
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加强跨学科研究
经济地理学需要与经济学、社会学、环境 科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拓展研究领
域和思路。
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
运用大数据、GIS、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手段,提高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精 准度。
详细描述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联系。经 济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 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总结词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联系,主要研究内容包 括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地理学逐渐向 现代化转型。
现代经济地理学更加关注产业集聚、企业区位选择、城市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研究 方法也更加多元化。
代表人物包括克里斯塔勒、廖什等,他们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等重要理 论。
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
1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经济地理学开始崛起,强 调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 响。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02
历程
古典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古典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源于 19世纪,主要研究地区间的贸
易、生产和分工。
代表人物包括杜能、马克思 、韦伯等,他们提出了相关 的理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 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等。
古典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后续 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四、東亞貿易版圖的變動
1東亞展現雄厚商機 (1)東亞貿易版圖快速擴增,東亞出口占全球總出口比率, 已由1991年的22.8%增加至2019年的25.8%,與北美、 歐盟鼎足而立。(請參見「表一」) (2)東亞國家出口的擴增,主要來自區域內出口(intraregional export)的增加。2019年東亞區域內出口占全 球總出口比率已達12.8%,已超越北美自由貿易區 (8.5%),逐步逼近歐盟(23.3%)。 (3)東亞區域內出口占該地區總出口比率,已由1991年的
42.0%增加至49.8%。(參見「表二」)
17
2 東亞經貿整合作的新趨勢
(一)、區域內出口躍居東亞各國成長主要動能 (1) 隨著東亞經貿的加速整合,東亞國家出口重心已由過 去的歐美市場,轉為區域內國家。2019年東亞國家區域 內出口占其總出口比率已增達49.8%。其中,台、新、 南韓等東亞國家區域內出口占其總出口比率,已由1991 年的41.4%增達2019年的52.7%;同期間,日本亦由 32.1%增達46.0%。(參見「表三」) (2) 東亞區域內出口對東亞各國總出口增加的貢獻率,亦 由1986至1990年平均的43.6%,增至1991至2019年 平均的55.5%。其中,台、新、南韓更高達六成,區域 內出口已成為各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參見「圖一」)
2.台灣與東亞經貿整合傳承樞紐角色 (1)台灣與東亞經貿整合日趨緊密,區域內貿易整合明顯大幅躍 升。其中,尤以對大陸、香港華人地區整合最為深化。(參見 「圖四」)
(2)台灣為東亞零組件主要供輸國之一 (1)台灣已在東亞地區建立緊密的產業分工體系,台灣對
東亞國家出口產品中,以零組件等中間財為主。(參 見「圖五」) (2)台灣零組件產品出口具比較競爭優勢,顯示性比較利 益(RCA)大於1之出口產品比率,僅略遜於日本。
经济地理学第14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新理论新进展一、名词解释(掌握)文化与制度转向;根植性;制度厚度;新经济地理学;报酬递增;金融地理①文化与制度转向: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的制度取向受到了法国规制理论的启发,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是受到正式及非正式社会制度的支持及制约的。
从经济学家的著作中,经济地理学引进了制度环境及制度安排的概念,在地理界引出了诸如“制度厚度”及具有吸引产业集聚力的“地方的黏着性”等相关观念。
这种研究方向的转变,可称之为地理学的制度转向。
倡导“文化转向”的经济地理学家认为,经济生活不仅是经济的,更是社会和文化的,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 与其削弱经济,还不如通过将其置于(其获得意义和方向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关系中(而将其情景化)。
因此经济地理学实质上是文化的经济地理学。
这种研究方向的转变,可称之为地理学的文化转向。
②根植性: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③制度厚度:(1)大量的机构(企业、地方当局、商业协会,金融制度、发展机构、工会、研究与创新中心、自愿团体)为经济活动提供基础。
(2)各种机构间产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进相互合作、交流及反射网络的形成,在地区制度安排方面产生显著的同构。
(3)制度厚度取决于主体结构,通过联合建造和集体存在,将部门主义和制度之间的冲突降到最低。
(4)上述三方面导致一种涵化和集体动员,使各部分围绕特定的议程、项目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形成共同感,从而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
④新经济地理学: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地理研究侧重用经济模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地理现象,并试图将其纳入到长期忽视空间纬度的主流经济学中。
⑤报酬递增: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⑥金融地理:研究金融机构区位金融空间系统金融管制的空间影响政府财政支出的区域影响等内容二、选择题1.经济地理学的文化和制度转向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表现在(ABC)A 思维方式B 研究问题C 学科定位D 没有影响1.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有(ACD)A 中心——外围格局B 极化——涓滴效应 C国际专业化D城市层级体系的自组织演化二、问答题1.简述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⑴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经济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经济和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交互关系。
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概论
第14章经济地理学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第节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与经济问题巨变的世界经济环境福特主义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经•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变幻莫测。
二战后60年代为止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
但是从此年代末开始出发展令人瞩目但是从此年代末开始出现的经济萧条现象使大量生产-大批量消(f di)费的福特主义(fordism)体制面临危机并开始瓦解。
市场特征是生产导向进入•70年代后经过两次石油危机和持续的经济萧条使福特主义体制开始转变成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体制。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JIT))消费者导向。
•《柔性管理》开始出现(Flexible Management)•柔性管理Flexible Management•正当世界众多企业正在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实现规模经济不断降低价格力量,实现规模经济,不断降低价格,力争取得竞争优势时,一些著名企业开始实施新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
这是柔性管理这是当代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它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企业界称之为“一场管理革命”。
柔性管理,首创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
它的特点主要是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对顾客需求迅速作出反应,利用电脑技术调整生产线,降低成本。
•柔性生产体制的产生背景本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通过对企业运作组织的考察与研究,把通过对企业运作组织的考察与研究把工作分解成许多简单要素,系统地改进了每个要素的操作方法,使其更加易于每个要素的操作方法使其更加易使用工具与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产品产量。
福特把这一原理应用到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线管理上,创立了流水线作业体系。
其特点主要是专业分工合作与大规模批量生产。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发展精选全文
2024/10/2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2
➢ 根植性是联系文化与经济的重要概念 ➢ 核心: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精确结合 ➢ 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权力关系网络中, 能减轻风险和不确定性,增进经济交易、提高效益 ➢ 类型:文化根植性、结构根植性、政治根植性 ➢ 根植性也有负面影响,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对生产经营构成限制
2024/10/2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7
3 、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
大量的机构(企业、地方当局,金融制度、发展机
构、 工会、研究与创新中心) 为经济活动提供基础
✓ 各种机构间产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进相互合作、
交流及反射网络的形成,在地区制度安排方面产生显著
的同构
✓ 制度厚度取决于主体结构,通过联合建造和集体存
在, 将部门主义和制度之间的冲突降到最低
✓ 上述三方面导致一种涵化和集体动员,使各部分围
绕特定的议程、项目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
形成共同感,从而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
✓ 这些因素的结合反映了地区的制度厚度的程度与性
质
2024/10/2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8
( 2 ) 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①制度过程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以制度能力定义 区域,提供了支持地方作为主体的思想的框架;通过建 立信用关系,促进产业地区根植性和创业环境;通过制 度化过程,形成一套共同认可的行为、支撑和操作规范, 使每个个体如鱼得水。
9
(三)经济地理学本身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计量革命,通过定量化研究,建立
正式规范的科学。后来计量化受到挑战。
2.20世纪70年代,经济地理由新古典学派转向政治经
第14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关 注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反思现 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开始认识
非经济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
动力机制和空间特性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2016/11/2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系
3
2、社会科学相关学派的影响 在经济学领域,随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影 响力的日趋下降,经济学家开始在实践中寻 求新的增长点,导致制度经济学的建立。 制度经济学的合理选择制度主义,强调 制度环境影响制度的安排,以及制度方式对 减少交易费用和提高经济效率所产生影响。
2016/11/2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系 15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方法和主要观点 1、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方法 新经济地理学的所有模型及理论分析均基 于两个假设:一是公司或个人的决策行为是 理性的(即理性选择);二是均衡是所有讨 论问题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2016/11/2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系
11
2、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中心—外围格局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实上是一个“薄” 制度化过程:中央权力下放,减少对地方的 管制,各个地区也逐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繁琐 的管制,这种“薄”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16/11/2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系 8
2、对研究问题的影响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本章主要内容: 一、经济地理学的文化与制度转向 二、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 三、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创新思路
2016/11/2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系
1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与制度转向
一、文化与制度转向的形成背景 1、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新自由主义的兴 起,影响全球诸多国家采取相应对策,以保证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与上同时,传统 计划经济国家在其经济转型中,也进行了一系 列制度改革。而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也对 制度的空间尺度提出了挑战。国家、地方、企 业为应对全球化的影响,必然进行相应的制度 重建。
第八章+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进展资料
➢ D-S垄断竞争模型
14
二、建模方法和主要观点
建模方法
➢ D-S垄断竞争模型 ➢ 冰山 ➢ 动态演化 ➢ “计算机”
实质上,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 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 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4
二、文化、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经济的社会文化根植性
➢ 根植性: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 种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主要观点
➢ 中心-外围格局 ➢ 城市层级体系的自组织演化 ➢ 国际专业化 ➢ 地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5
三、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不同观点融合将进一步加强 经济地理学地位会有所提高 前瞻性研究成果有望逐渐增多 新的经济地理学学派有望出现
16
7
产生背景
经济地理学“关系转向”的发生是由于传统分析方法已经成为 理解经济过程的一种障碍。
一方面, 传统分析方法倾向于关注区域及其经济特性的识 别。他们把区域看做为行动者, 而真正的主体, 例如, 企业和 其他组织中通过行动和相互作用创造经济价值的个人却往往被 忽视。
另一方面, 传统分析方法经常使用与距离相关的空间变量 作为解释因子来理解经济活动的区域决策和空间分布。这种研 究往往忽略了主体的作用, 而这些主体常会通过共同组织生产 、工人培训以及对政策制定者施压等过程, 积极影响周围的环 境。
在人文地理学的“关系思考”( relational thinking) 的倡导 下, 这种内在于制度转向、文化转向过程的“关系视角”、 “关系转向”或关系经济地理学成为新世纪初西方经济地理学 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关系转向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地理研究中 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之一, 其研究领域涉及企业、区域、网络 和全球-地方联系等多个方面。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笔记考研资料
I.早期的争论
(1)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 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第一步新产业IX研究
第:折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
第•:节克鲁格显的纾济地理观点
弟一章绪 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 史志描述
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
'I)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对经济地理知识枳累貝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
♦中国:<ih海经》、《禹页》、《史记》、《汉书丸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 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屮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車点之一.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升始形成, 对商业地理现象避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I5o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英语国家的-•些 纾济地理教科竹也冠以“全球紿济”、“世界姓济”、“国际姓济”之类的B名。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菅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中.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址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己不能 揭示企业的区位蝶因,更不能掲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知识经济与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
知识经济与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
张永庆
【期刊名称】《经济地理》
【年(卷),期】1999(19)6
【摘要】知识经济的兴起必将对人地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一个新型的人地关系体系必将逐步形成。
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也面临机遇和挑战。
面向知识经济革新、发展经济地理学,强化经济地理人才培养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
【总页数】5页(P18-22)
【关键词】知识经济;经济地理学;新发展
【作者】张永庆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9;F119.9
【相关文献】
1.知识经济地理学初步研究 [J], 孙峰华;刘杰
2.知识经济与经济地理学的教学 [J], 谢寿星
3.知识经济地理学初探 [J], 管卫华;赵媛;张惠;管红艳
4.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一些思考 [J], 陈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制度厚度的内涵:大量的机构(企业、地方当
局、商业协会,金融制度、发展机构、工会、研究与创
新中心、自愿团体)为经济活动提供基础
各种机构间产生高度的相互作用, 促进相互合作、 交流及反射网络的形成,在地区制度安排方面产生显著
的同构
制度厚度取决于主体结构, 通过联合建造和集体存
制度厚度与具体的地理空间尺度相联系才有研究意 义。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5-1-23
20
( 3 ) 简单评述 制度厚度目前是一种特征性定义,还没有一个完善定 义。制度“厚”、“薄”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 制尚不清楚,个别案例不能揭示其普通规律, 已有研究 中,“厚” 、“薄” 与区域发展之间并无许多特定关联。 “制度厚度”是静态概念,制度过程是有用的动态概念。 但制度过程如何发动, 如何操作还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关键问题不是“薄” 与“厚” 的问题,而是如何找出区 域发展的制度瓶颈, 提供释放生产力的“催化剂” 和 “润滑剂 ”,通过制度过程形成有影响的区域发展空间。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1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2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3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4
第二节 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
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方法和主要观点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4
制度转向拓展了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围和观察的理论
视角,使经济地理学从抽象的一般化走向关注现实的社
会经济生活;它为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奠定了理 论基础。 (2)制度转向的经济地理学学派: ①弹性专业化和产业区学派、 ②新产业空间学派、 ③学习型区域学派、 ④创新环境学派、 ⑤区域创新系 统学派、⑥管制与治理理论
2 、社会文化的根植性( embededness )
根植性的概念: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
相互关系及其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是指经济行为深
深地嵌入特定的社会关系中。
现实社会中,行为者既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采取行
动,做出决策,也不可能是规则的奴隶,变成社会的
编码,相反,行为者在具体动态的社会关系制度中追
(三)经济地理学本身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计量革命,通过定量化研究,建立
正式规范的科学。后来计量化受到挑战。
2.20世纪70年代,经济地理由新古典学派转向政治经
济学派,以积累和阶级关系解释地理现象。
3.20世纪80年代,法国规制理论影响经济地理由“积
累体系”进入到“规制模式”,从计量地理、逻辑实证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1.1. 报酬递增理论报酬递增理论 • 斯密定理: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取决于 市场的扩大。 • 斯密的报酬递增理论体现在两个层次:一,微观层 次的劳动分工。技术变迁以分工加速知识积累的形成, 成为报酬递增永不枯竭的源泉。二,宏观层次的分工 因果累积。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这 个因果累积的过程体现出报酬递增机制。 •斯密两难困境:如果确实市场规模限制了劳动分工, 那么典型的市场结构就必定是垄断;如果典型的市场 结构是竞争,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的。
度框架、管制减少、私有化。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3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4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5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6
(2)新自由主义( neo-liberalism )的兴起
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 由的普遍性, 反对社会主
1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的文化与制度转向
一、文化与制度转向的形成背景 二、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三、制度与文化转向对经济地理学 影响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一、文化与制度转向的形成背景 (一)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寻找与后福特主义相适应的制
义, 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是新自由主义的实质
和核心
认为每个人都是很理性的人,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
争; 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崇拜
“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私
有化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7
(3)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制度改革
(4)全球化使国家及国家层次弱化制度控制
对生产经营构成限制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3
3、制度转向的重要学派(institutional turn)
制度: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
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1)关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探究各种制度在塑造空 间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即在制度“路径依赖”、“锁定”机制作 用下空间经济的演化动态、以及区域和地方发展的社会管制与治 理机制。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8
• 马歇尔的报酬递增思想:继承了斯密的分工和报
酬递增的思想,但却不能将其形式化。但他仍试图在
新古典框架中处理报酬递增问题,使用的两个至关重 要的概念:代表性企业和外部经济 马歇尔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 济。区分的原因是,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会导致垄断, 从而打破完全竞争的假设 马歇尔试图用外部规模经济解释报酬递增
在,将部门主义和制度之间的冲突降到最低
上述三方面导致一种涵化和集体动员,使各部分围
绕特定的议程、项目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
形成共同感, 从而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7
3 、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 大量的机构(企业、地方当局,金融制度、发展机 构、 工会、研究与创新中心) 为经济活动提供基础 各种机构间产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进相互合作、 交流及反射网络的形成,在地区制度安排方面产生显著 的同构 制度厚度取决于主体结构,通过联合建造和集体存 在, 将部门主义和制度之间的冲突降到最低 上述三方面导致一种涵化和集体动员,使各部分围 绕特定的议程、项目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 形成共同感,从而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 这些因素的结合反映了地区的制度厚度的程度与性 质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5
(3)各学派共同前提:一方面,地方化和全球化是
交互作用的制度化过程,地方制度响应全球化过程,
并成为全球化过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基 础设施建设, 运用柔性制度战略,地区相关主体成为 影响经济进化过程和路径的重要因素。 (4)各学派对制度的认识存在差异 (5)共同特点:强调经济生活是一个被制度化的过 程,又是一个根植社会的活动,其演化既是环境特定 的,又是路径依赖的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9
阿林.杨格:迂回生产(先生产生产资料 ,再用生
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和社会收益递增
• 杨格定理:市场规模引致分工的深化,分工的深
化又引致市场规模的扩大
• 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
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市场规模 与迂回生产和产业分工自我演化形成报酬递增机制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章节 1经济地理学的文化与 制度转向 2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 理学 3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 创新思路
重要内容 1文化与制度转向及其 对经济的影响 2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 基础、建模方法与主 要观点 3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 创新与新思路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社会和文化的, 经济过程也是社会文化过程。
(2)经济和文化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关系:二者之
间的界限趋向模糊,经济的“文化化” 和文化的“经
济化”、经济的社会文化根植性与文化的产业化已成
为当今社会经济活动的显著特征。经济与文化紧密联
系,相互结合,互相联系。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1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9
②制度“厚” 、 “薄” 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争议的 三种观点: “厚而有效” (thick and work) :制度厚度促进区域发展。 意大利北部 Santa Croce 及伦敦城及德国 Baden-Wü rttemberg。 “厚而无效”( thick and does not work):制度厚度对区域发展 影响不大。 英格兰东北部, 瑞士的 Jura 和苏格兰。 “薄而有效” 和“薄而无效”:缺乏制度厚度的经济 成功或制度厚度的经济状况不佳。 英格兰南部运动车谷 (Motor Sport Valley) , 是一个缺乏制度厚度的经济成功例证。
主义向制度、文化转向,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浸入及文化
内涵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决定了西方经济地理学文化转向 视角的多元性。 2015-1-23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0
二、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1、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1)重视非经济因素,强调文化因素在经济活动
空间格局的作用。认为经济生活不仅是经济的,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