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原始农耕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掌握他们的农业生产情况,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2.课标分析: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早期农业生产情况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发现来解读。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代表。既说明了我国各地不同的农耕特色,又突出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学习远古历史的依据——考古发现,但学生对他们生产生活的合理想象还不准确也不全面,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再引导强化对比学习法的指导与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比学习,掌握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人的农耕文明成就,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简单或主要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始农耕文明成就的了解,使学生认同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进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重点解读: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通过劳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而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代表。既
说明我国各地不同的农耕特色,又突出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处理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半坡和河姆渡人的基本农耕情况,对比他们农耕特色,分析这种特色形成的原因,对比他们的生活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进步之处,得出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
2.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重点解读:学生对生产力没有概念,也很难理解生产力发展会导致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更不了解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处理方法:采用讲授与启发想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相应结论,在小结论的基础上归纳社会发展大趋势,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对比学习法:该学习法贯穿本课始终,对比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特色,分析这种特色形成的原因,对比他们的生活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进步之处,使学生掌握学史的基本方法。根据对比结果分析得出基本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河姆渡人半坡人基本生活情况,合作探究他们的生产特色以及农耕文明的进步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
3.启发式教学:主要是针对难点问题,教师借用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相应结论,在小结论的基础上归纳社会发展大趋势,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
复习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情况。
教师设计问题: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依赖于何方?单纯依靠自然界提供食物有何不足?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导语:远古居民慢慢学会了种植和饲养,人类文明进入农耕时代。
设计思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判断,不仅使问题变得简单,学生很容易参与课题教学,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大大提高他们学史的兴趣。
2.讲授新课(用时30分钟)
一、新课学习准备:
学生小组活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小组解答下列问题(5分钟)
问题1:你认为远古居民可能怎么学会种植的?可能种植哪些植物?
问题2:你认为远古居民可能怎么学会驯养动物的?可能种驯养哪些动物?
问题3:有了农耕和动物驯养,远古居民的社会群体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又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问题4:你认为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哪些地方可信,哪些地方不可信,为什么?
设计思路:问题1、2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完全可以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问题3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提高了一点,学生从火的使用联想到农耕和驯养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又一大进步,问题4是使学生明白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区别,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历史信息。四个问题总体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平稳中受到一点挑战,激起他们更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过度:同学们的分析判断是否与我国农耕时代的考古发现相一致呢?我们一起详细学习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农耕成就。
二、河姆渡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20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两个子目,独立完成两支居民基本情况简表:
学生小组内交流及校对
小组合作探究一:根据上述表格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2: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有哪些明显差异?
问题3:在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中,采集狩猎活动是否还存在?如何佐证你的观点?
问题4:河姆渡人、半坡人农耕特点的差异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问题5:这说明人类与自然的什么关系?
设计思路:五个问题呈现不同的思维要求:问题1、2、3较简单,学生稍作分析即可得出,问题4难度有一点点提高,半坡人农具比河姆渡人先进体现了社会生产的进步性,问题5是提高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4总结出人类主动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
小组合作探究二:
问题1: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提示:从劳动工具、生活方式、生产种类、手工业等方面比较)
问题2:从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人、半坡人说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设计思路:此探究问题带有小结提高特点,问题1是具体表现,问题2 是根据问题1概括出的规律性结论: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过度:考古学界对大汶口居民生活遗址的考古成就进一步证实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5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汶口考古发掘的成就,并比较他比河姆渡人及半坡人的进步之处。
教师讲解,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相应结论。
大汶口时期,生产工具更先进品种更多,人们的耕种能力更高了,手工业水平也比以前进步,手工业品也越来越多,这种生产能力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氏族贵族和奴隶,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设计思路:大汶口文化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没有生产力的概念,也就不能分析出生产力提高带来的变化,因此采用教师讲述和启发思考想结合的方式,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根据本课所学,列举中国农耕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设计思路:培养学生总体把握知识要点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农耕居民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