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原始农耕时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共39张PPT)
劳动工具 农作 物
磨制石器、 骨器、角器 骨耜 水稻
房屋样式
半地穴 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 (水井)
河姆渡居民
原始畜牧业: 河姆渡人养水牛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人还会雕刻和使用天然漆
课堂达标
1.在我国古代,较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生活在长江流域 的( )
距今10000-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⑵兴起地区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⑶发展变化
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 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12/15/2017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④磨制工具的发展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 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读一读
旧 石 器 新 石 器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展品2号:半坡人使用的工具
石飞索
半坡人还用弓箭、长矛、石球等 捕猎;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
骨制鱼钩、鱼叉
石球
展品3号:半坡人的农作物 ——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粟的国家(笔记)
3、代表类型
半坡
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生活
展品1号 半坡人的房子
动脑筋:半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子?
名称: 半地穴式房屋
原因: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 大,气候比较寒冷
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 风沙,又可以保暖。
展品2号:半坡人使用的工具
骨铲 石铲
角铲
半坡人制作磨制石器、还制 造骨器和角器等生产工具。
七年级(上)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埙是我国古代一种 重要的吹奏乐器。其形 状有管形、橄榄鱼形、 圆锥形等多种。它们的 顶端都有一个吹孔,埙 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 的有若干按音孔。多为 陶制品,也有骨制品。
用 原始手工业
麻布印迹
纺线工具
我国最早使用的纺织 原料是半坡时期的麻。 半坡原始居民已经会布从纹事陶钵 简单的纺织、制衣骨针。、骨梭
纺轮
比较半坡农耕文化和河姆渡农耕文化的异同点
遗址 名称
生活 区域
自然 环境
原始 农耕
家畜 饲养
陶器 制作
其他
建筑 形式
半坡
黄河 流域
少雨 干燥 寒冷
耒耜、 粟、 蔬菜
猪、 狗、
彩陶
捕鱼 纺织、
半地 穴式
河姆 渡
相同 点
长江 流域
多雨 耒耜、 猪、 湿润 水稻、 狗、 温暖 蔬菜 水牛
陶器
水井、 捕鱼、 干栏 雕刻、 式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 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半地穴式 圆形房屋
说明人 类适应 自然的 能力显 著提高, 学会因 地制宜。
农作物
半坡遗址出土的 菜籽和粟的朽粒
谷子(小米)
粟(谷子)性喜高温,耐旱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半坡原始居民 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1955年半坡出土的猪骨
天然漆
大河流域,土地肥沃。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使用磨
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村落,过定居生活。
不同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等
小结
半坡居民的生活
原
第 二 课
始 农 耕 生
活
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农业的发展
2024秋季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
富……氏族首领往往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社会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私
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
考古学家还发现多处 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 其墓葬规模和随葬品 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
氏族成员之间地 位平等,没有明 显的贫富分化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 出土的大汶口随葬 品——成套陶器
当时同一群体内部 已经出现了贫富分 化,加快了迈向文 明社会的步伐
拓展延伸:阅读材料,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一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
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冬季较冷,夏季较热,河 流较少,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有利于防寒保暖。
学习任务三
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
生活年代 生活地点 地处流域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长江流域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不同点
原始 农作物 农业 农具
原始畜牧业
水稻 磨制石器,骨耜 以猪、狗为主
房屋建筑 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
粮食作物 生产工具 家畜饲养
生活用具
水稻 骨耜
以猪、狗为主 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骨哨;象牙雕刻、漆器
学习任务二 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 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 了重要影响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稻作和粟作农业逐渐推广;耕 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 耜来进行耕作;家畜饲养出现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 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 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 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 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 翻出。
耜是用磨得较锋利的片 状石板,或用个体较大动物 的肩胛骨去掉骨脊,牢牢绑 在木棒下端制成的。
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1)材料一反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
作答范围
作答内容
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居民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 生活。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黄河流域寒冷干燥,这类建筑有利于防寒和炊煮。
材料二 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
北京人、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获取食物;
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时期原始农业已经产生并
得到发展,他们分别种植水稻和粟,并会饲养家 畜,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食物来源
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天然洞穴里,过着群居 穴处的生活;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会建造房屋, 过着定居生活。
生活方式
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和 生产工具
半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 北京人、山顶洞人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河姆
渡人、半坡人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之分。 社会分工
半坡遗址 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粟 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 烧制彩陶
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 饲养家畜 农具:骨耜 凿井取水 河姆渡遗址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水稻在我国 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1. (南京校级期中)在科学考察中,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 县的仙人洞、湖南道县的玉蟾岩等地发现了1万多年前的 栽培稻,在湖南澧县的一处遗址又发现了八九千年前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件
感悟原始农耕居民
学完本课你有 哪些收获和大
家共享?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共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字出雏形, 还会纺线和织布
三角纹彩陶盆
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 陶器上所刻画的符号, 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 早期的文字雏形。
半坡原始居民:
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区: 黄河流域
生产生活: 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和木质的耒 耜开垦土地;种植粟;居住半地穴 式的房子;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 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 会防线、织布、制衣 ;有了文字 的雏形等。
使用磨制 水稻 石器、耒 耜
④
普遍使用 粟 磨制石 器、、木 制的耒耜、 用石刀收 割庄稼
干 栏 式 房 子
半地 穴式 的房 子
挖掘水井、 制作玉器和 原始乐器、 陶器
制造彩陶、用 骨制箭头、鱼 叉、鱼钩打猎 捕鱼;纺线织 布制衣。
①都是氏 族的典型 代表,都
开始了原 始农耕生 活,②都 使用磨制 工具,主 要用耒耜 翻地耕地 ③都出现 了农业、 畜牧业和 手工业④ 都已建造 房屋,过 着定居生 活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同 一时代的房子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联系学过的地 理知识)
(1)区别: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
(2)原因: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多雨,为了防潮,抵御猛兽故而建干 栏式房屋;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又比较寒冷,能够抵风挡雨,驱寒保暖 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房屋的差别是由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的。
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2 原始农耕生活(附习题)
河姆渡遗址 植物之果核
菱角
出土的稻谷
(5)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河姆渡出土动物遗物
狗头骨
猪下颌骨
(6)农业工具:
以骨耜最为典型。
河姆渡遗址 出土的骨耜
(7)其他: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 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 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遗址 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河姆渡人还 懂得使用天然漆。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概况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 湿润,雨水充沛。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 渡遗址是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人 类活动的遗址。
2.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 000年。
(2)房屋的样式:干栏式建筑 这是中国最早
的木构建筑,对中 国古典建筑产生了 重要影响。
(3)最早的水井:发现了木结构水井, 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农耕代表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课堂练习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C)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 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
落遗址在( B)
A.云南元谋
B.西安半坡
C.浙江余姚河姆渡
3.连一连。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种植水稻,生活在 长江流域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蔬菜
式半 房地 屋穴
(5)食物来源:①种植栗;②饲养猪和狗 等家畜;③打猎、捕鱼;④采集野果。 (6)使用的生产工具:制造精美的 磨制 石器 、骨器、角器、弓箭、长矛、石球、 渔叉、渔钩、渔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29张PPT
考古镜头二:农作物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及陶罐
粟性喜高温,耐旱
考古镜头三:家畜
结论: 半坡原始居民开始饲养家畜; 猪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半坡遗址出土的猪骨
考古镜头四:生活工具 飞石索是怎么操作的?
②飞石索 ③陶球、石球
①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
考古镜头五:陶器
主要原因是南北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的不同
对比这两个地区的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情况,你能得 出哪些共同的特征?
聚落
饲养家畜
种植农作物
使用磨制工具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长江
黄河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在距 今5000年,长江淋雨和黄河流域 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请同学们 课后查询资料谈谈你对“中华五 千年文明”的认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结论:
陶猪
河姆渡居民 已经开始了原始畜牧业。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狗头骨
猪下颌骨
考古镜头四:房屋
请问这种房屋有什么优点?
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想象图
➢ 此种建筑通风防潮,也防 蛇、虫、洪水、等的侵害;
➢ 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 房多用的效能。
考古镜头四:房屋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结论: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水稻遗存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考古镜头二:农业工具
石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代表
河姆渡遗址 (南方代表 )
半坡遗址 (北方代表)
生活年代
生活地区
建筑
生存环 境特点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代表
生活年代 生活地区
河姆渡遗址 (南方代表 )
半坡遗址 (北方代表)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长江中下游 浙江余姚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建筑
牛骨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
一河、姆走渡进遗南址方—原—始原农始耕手工文业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手工业展厅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鼎
从手工业展厅中你 获取了哪些历史信 息?
会制作陶器、玉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和简单的乐器。
骨哨
河姆渡遗址出土玉器
一、走进南方原始农耕文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手工业展厅
河姆渡人的房屋建 筑是怎样的?为什 么要这样设计?
干栏式建筑;
南方多雨,潮湿
。
河姆渡遗址的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遗址——原始农业、畜牧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从农业展厅中你获 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 1、人工栽培水稻
;2、养殖猪、狗
、牛为主的家畜;
3、农业工具以骨
耜最为典型。
狗的骨骼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 )11. 河姆渡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相互叠压、内涵丰富, 堆积层厚达 4 米。第四文化层,发现大量以稻秆、稻叶、稻谷 及稻壳混合的堆积物,出土了大量的木板的木桩。其中遗址出 土的木板木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 A.河姆渡人成熟的耕作技术 B.河姆渡人先进的生产工具 C.河姆渡人精巧的房屋建造 D.河姆渡人丰富的生活娱乐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设计说明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知道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理解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阅读材料、归纳概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原始农业和人类文明的形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基本史实,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3.通过研读教材,并结合考古遗址,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纪录片)。
(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有关河姆渡大发现的片段,使其初步了解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河姆渡、半坡、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文明形成产生的影响。
二、预习检查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有哪些?2.说说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说说粟作农业的代表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4.说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呈现的特征。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古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食物的?学生回答:采集、狩猎、渔猎。
教师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人,仅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生存,作为食物的“采集者”,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回答: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很大;食物不充足,采集的食物数量有限;打猎时,生命常常受到威胁;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要为了获取食物而搬家;等等。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含答案〕一、选择题:1.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
以下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 ,正确的选项是〔〕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过着定居生活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④会制造陶器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2.考古挖掘发现 ,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游牧渔猎C. 农耕定居D. 铁犁牛耕3.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 ,如右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4.据考古发现 ,半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A. 种植水稻B. 种植粟C. 建造干栏式房屋D. 使用青铜器5.以下人类遗址中 ,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半坡遗址D. 河姆渡遗址6.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 ,该遗址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河姆渡遗址D. 半坡遗址7.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是在〔〕A. 半坡遗址B. 河姆渡遗址C. 大汶口遗址D. 北京人遗址8.“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
在该遗址中 ,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
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
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A. 种植作物B. 磨制石器C. 饲养家畜D. 打猎捕鱼9.2019年10月15日 ,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湘两优900〞通过测产验收 ,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A. 河姆渡居民B. 半坡居民C. 北京人D. 元谋人10.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 ,以下哪些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可以入选其中①半穴居房屋模型②刻猪纹黑陶缸③人面鱼纹陶盆④粟的朽粒〔〕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二、材料分析题:11.读以下图答复以下问题:〔1〕上面房屋有可能是半坡还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是什么结构的房子?〔2〕这种房子的设计者考虑到了哪些问题?12.读以下图答复以下问题:〔18分〕1 / 3〔1〕图A出土于遗址;图B出土于遗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产生
贾湖遗址 出土的炭化稻粒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时 间: 距今10000年左右
北方地区:
农作物
粟和黍
长江中下游:稻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 黍的人工栽培,这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2.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 说说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当堂达标
1.(日照中考)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
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粟
B.黍
C.玉米 D.稻
2.(邵阳中考)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
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注:金文是刻在 青铜器上的文字。
河姆渡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
农耕
河姆渡人的-生产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骨器,一般 是用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的肩 胛骨制成。有耒(lěi 杈)、 耜(sì 铲)、锄等,加工已相 当细致。有的骨器上凿有孔和 槽,便于装配把柄。
猜一猜这是什么工具呢?
《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河姆渡遗址》、图片,并结合教材知 识,根据下面的内容分解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充。
距今年代
约7000年前
生活地区
浙江余姚河姆渡(南方长江流域)
房屋建筑 原始 农作物 农业 生产工具
原始畜牧业
干栏式建筑 、木结构水井 水稻
磨制石器、骨器,以骨耜最为典型 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原始农耕生活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 距今约7000-5300年 长16.6厘米,残宽6.3厘米,厚1.2厘米 浙江浙河江姆渡省遗博址物纪念馆地十标大镇馆之宝之一 中国第三批不可出境的国宝级文物之一
(名校课堂)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 )原始 农耕生 活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
河姆渡人的生活
差异:
•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 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河姆渡人磨制石器
(名校课堂)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 )原始 农耕生 活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
(名校课堂)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 )原始 农耕生 活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
河姆渡人的居住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名称: 干栏式房屋 优点: 通风防潮,上面住人,下面
(名校课堂)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 )原始 农耕生 活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 稻的国家
(名校课堂)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 )原始 农耕生 活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普遍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
之为新石器时代
半坡原始居民 使用磨制石器和 骨器进行生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半坡原始居民 开始饲养家畜。
动脑筋:半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子?
名称: 半地穴式房屋
原因:
黄河流域干旱、 风沙大,气候比 较寒冷,半地穴 式房屋既可以抵 挡风沙,又可以 取暖。
——彩陶
人面鱼纹彩陶盆 鱼纹陶盆
尖底瓶
(名校课堂)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 )原始 农耕生 活PPT- 优秀课 件【标 准版本 】
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笔记
七年级历史第二课笔记
以下是年级历史第二课的笔记: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 时间:约9000 年前。
2. 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3. 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 时间:距今约7000 年。
2.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 房屋: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4. 生产活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
器骨哨。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 时间:距今约6000 年。
2.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3. 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4. 生产活动: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制作彩陶。
四、原始农业的重要意义
1.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 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3. 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聚落。
4. 磨制石器的发展,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共43页PPT)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 时间: 距今约6000年
• 地点: 陕西西安半坡村
• 住宅: 半地穴式房屋
• 生活技能
:
半坡人
原始农业: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原始手工业:磨制石器、骨器、彩陶、纺织、乐器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字出雏形, 还会纺线和织布。
河姆渡遗址 浙江余姚 距今7000年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 时间: 距今约7000年
• 地点: 浙江余姚
• 住宅: 干栏式建筑、水井
• 生活技能 :
原始农业:种植水稻、制作农业工具、家畜养殖、 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纺织、雕刻、天然漆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猪不怕苦, 陶、玉、乐器照不误。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 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衣: (1)半坡人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食: (2)种植水稻、粟、蔬菜,人类由采集者转变为
生产者;饲养家畜;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住: (3)定居:天然洞穴→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工具:(4)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半坡人会制造骨制工具 会制造陶器 ,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 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 式房屋冬暖夏凉。
知识梳理
最早
聚落
原始农业 为古代文 明社会的 形成奠定 了重要的 物质基础
7000 干栏式
水稻
西安 6000
半地穴式 粟
课堂作业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 居民
半坡原 始居民
河姆渡 原始居民
距今 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掌握他们的农业生产情况,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2.课标分析: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而早期农业生产情况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发现来解读。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代表。
既说明了我国各地不同的农耕特色,又突出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学习远古历史的依据——考古发现,但学生对他们生产生活的合理想象还不准确也不全面,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再引导强化对比学习法的指导与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比学习,掌握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人的农耕文明成就,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简单或主要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始农耕文明成就的了解,使学生认同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进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重点解读: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通过劳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而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代表。
既
说明我国各地不同的农耕特色,又突出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处理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半坡和河姆渡人的基本农耕情况,对比他们农耕特色,分析这种特色形成的原因,对比他们的生活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进步之处,得出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
2.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重点解读:学生对生产力没有概念,也很难理解生产力发展会导致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更不了解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处理方法:采用讲授与启发想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相应结论,在小结论的基础上归纳社会发展大趋势,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对比学习法:该学习法贯穿本课始终,对比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特色,分析这种特色形成的原因,对比他们的生活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进步之处,使学生掌握学史的基本方法。
根据对比结果分析得出基本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河姆渡人半坡人基本生活情况,合作探究他们的生产特色以及农耕文明的进步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
3.启发式教学:主要是针对难点问题,教师借用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相应结论,在小结论的基础上归纳社会发展大趋势,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
复习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情况。
教师设计问题: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依赖于何方?单纯依靠自然界提供食物有何不足?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导语:远古居民慢慢学会了种植和饲养,人类文明进入农耕时代。
设计思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判断,不仅使问题变得简单,学生很容易参与课题教学,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历史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大大提高他们学史的兴趣。
2.讲授新课(用时30分钟)
一、新课学习准备:
学生小组活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小组解答下列问题(5分钟)
问题1:你认为远古居民可能怎么学会种植的?可能种植哪些植物?
问题2:你认为远古居民可能怎么学会驯养动物的?可能种驯养哪些动物?
问题3:有了农耕和动物驯养,远古居民的社会群体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又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问题4:你认为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哪些地方可信,哪些地方不可信,为什么?
设计思路:问题1、2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完全可以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问题3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提高了一点,学生从火的使用联想到农耕和驯养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又一大进步,问题4是使学生明白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区别,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历史信息。
四个问题总体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平稳中受到一点挑战,激起他们更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过度:同学们的分析判断是否与我国农耕时代的考古发现相一致呢?我们一起详细学习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农耕成就。
二、河姆渡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20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两个子目,独立完成两支居民基本情况简表:
学生小组内交流及校对
小组合作探究一:根据上述表格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2: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有哪些明显差异?
问题3:在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中,采集狩猎活动是否还存在?如何佐证你的观点?
问题4:河姆渡人、半坡人农耕特点的差异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问题5:这说明人类与自然的什么关系?
设计思路:五个问题呈现不同的思维要求:问题1、2、3较简单,学生稍作分析即可得出,问题4难度有一点点提高,半坡人农具比河姆渡人先进体现了社会生产的进步性,问题5是提高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4总结出人类主动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
小组合作探究二:
问题1: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提示:从劳动工具、生活方式、生产种类、手工业等方面比较)
问题2:从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人、半坡人说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设计思路:此探究问题带有小结提高特点,问题1是具体表现,问题2 是根据问题1概括出的规律性结论: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过度:考古学界对大汶口居民生活遗址的考古成就进一步证实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5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汶口考古发掘的成就,并比较他比河姆渡人及半坡人的进步之处。
教师讲解,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相应结论。
大汶口时期,生产工具更先进品种更多,人们的耕种能力更高了,手工业水平也比以前进步,手工业品也越来越多,这种生产能力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氏族贵族和奴隶,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设计思路:大汶口文化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没有生产力的概念,也就不能分析出生产力提高带来的变化,因此采用教师讲述和启发思考想结合的方式,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根据本课所学,列举中国农耕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总体把握知识要点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农耕居民的典型代表:
1、河姆渡人——长江流域(南方)
2、半坡人——黄河流域(北方)
(二)农耕生活的共同特点:学会了……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2、种植农作物(水稻、粟、蔬菜),饲养家禽。
3、建造房屋(干栏式、半地穴式),定居生活。
4、会制造陶器。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3、下列最能够体现河姆渡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粟的种植 B.水稻的种植 C.玉米的种植 D.小麦的种植
4、下图中的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5、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应该是()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人工取火 D.住杆栏式房子
6、“民以食为天。
”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黍 B.水稻和小麦
C.粟和小麦 D.水稻和粟
参考答案:D A B B A D
合作探究:合理分析想象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课后延伸: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教学反思】
1、小组合作探究二的两个问题,学生的思维确实受到挑战,但大部分同学在受到挑战时思维反而更活跃,说明学生的思维空间确实存在很大的潜力,需要教师好好引导。
2、反思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情感需要并没有真正重视。
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3、整堂课设计思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目标要求不一样,教师要把握好,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