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摘要:通过积极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导入到思想品德课堂中,采取坚持乡土资源与课本内容的结合、力促课堂氛围与学习环境的和谐、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融汇、倡导思想感化与道德品质的提升这四种教学策略,力图让生活走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63-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
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初中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将思想品德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成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源头活水,让学生成为学会生存、拥有发展个性的社会个体,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归宿。
1 坚持乡土资源与课本内容的结合
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2]教师将乡土资源积极引入思品课堂,不仅能够根据这些生动的材料,充分挖掘并加工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效的
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学生耳濡目染的实际生活激发起学生对于本地自然、文化和民俗风情向往与热爱,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情感,有效推进思想品德的课程改革。
我们泉州市惠安县,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就蕴藏着无数与书本知识相吻合的素材,这些贴紧时代气息的素材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容易引发共鸣,使生活与课堂形成水乳交融的境界。以七年级”做自立自强的人”这一内容学习时,笔者带领学生认识闽南大地上涌出的无数自立自强的榜样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思想家朱熹、书法家黄道周等,与学生讨论闽南文化中蕴含的自立自强精神,并鼓励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自立自强之人,以学生能够触摸到的现实生活内容为抓手,为学生还原一个兴致盎然的生活化学习现场,加强了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与感召力,让学生真正从从内心理解并认同了做自立自强的人这一课堂学习内容。
2 力促课堂氛围与学习环境的和谐
对于初中生而言,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生成对生活与思想品德知识的真实感悟,教师在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坚持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响应老师的互动效果。
以七年级课程《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时学习为例,笔者并没有急于讲授新课,而是带领学生唱一首闽南地区非常流行的青春
励志歌曲《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要成功,争取胜利的笑容,请你为我保重,我一定讲信用,我一定讲信用,等我返来,等我返来,甲你补偿,甲你惜命命入梦乡”,我与学生一起在班里伴着音乐大声唱着歌曲,最后带着学生大吼”我一定要成功!”以这种激动人心的方式开场,使课堂氛围变得异常生动、活泼,为”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时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3 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融汇
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体授课方式,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场景,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融汇,使思想品德学习更富有生活化特色。以《感受法律的尊严》为例,笔者将学生进行分组,将教室布置成法院的格局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开展一次未成年人群殴事件的审判表演,学生了解法院审判违法犯罪人员的基本流程,同时补充学生生活中能用到的基本法律知识,综合素质发展。
再如八年级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一课的学习中,笔者设计了”给予与索取,哪个更快乐?”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在身边的亲人好友中进行问卷调查,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头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让生活更和谐的方法,通过这种主体参与的方式将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倡导思想感化与道德品质的提升
新课改明确提出,各学科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树立
端正良好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念,使学生成长为有德行操守的社会个体。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是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要积极利用生动有趣的德育方式升华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与效果,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稳定健康的道德指向。以《我与父母交朋友》课后作业为例,笔者以”感恩的心”为命题布置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对父母的感恩表达成文字,端正的写到学生自己精心挑选的信纸上,并要求学生与父母见面后送给父母,并与学生约定,看看家长是什么反应,等下节课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极大的促进了学生性格的完善与发展,也高效的实现了思品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3]实践证明,坚持乡土资源与课本内容的结合、力促课堂氛围与学习环境的和谐、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融汇、倡导思想感化与道德品质的提升等策略能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有效渗透生活,实现生活与课堂的融合互补,值得广大一线思想品德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尝试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陆梅,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j].教师新概念,2007(07)
[3] 刘剑琼,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s].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4] 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