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极限分析下限法研究

合集下载

混凝土结构塑性极限分析

混凝土结构塑性极限分析

混凝土结构塑性极限分析
混凝土结构塑性极限分析是基于塑性力学和极限平衡原理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

在进行分析时,首先需要制定正确的承载准则,这是确定结构塑性极限载荷的关键。

常见的承载准则有极限平衡准则、极限平衡位移准则和应变平衡准则。

然后,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力学性质和荷载情况,建立结构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力学计算和相应的塑性计算。

最后,通过数值方法或试验方法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在混凝土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结构的初始强度、材料的本构关系、荷载的性质和作用面积,以及结构在变形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等。

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在各个截面上的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了解结构的变形形态和荷载的传递规律。

此外,还需要进行弯曲、剪切、压弯和剪弯等复杂变形的计算,以得到结构的变形量和变形模式。

1.确定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通过塑性极限分析,可以了解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力,以判断结构承受荷载时是否会出现过大的塑性变形或结构失稳。

2.优化结构设计。

通过塑性极限分析,可以对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以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3.评估结构的可靠性。

通过塑性极限分析,可以对结构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以确定结构在使用和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

4.指导结构的维护和加固。

通过塑性极限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塑性变形特征,以指导结构的维护和加固工作。

总之,混凝土结构塑性极限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对于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应用塑性极限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行为和受力机理,为结构设计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两种方法剖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两种方法剖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分析)■ 简介Pushover 分析是考虑构件的材料非线性特点,分析构件进入弹塑性状态直至到达极限状态时结构响应的方法。

Pushover 分析是最近在地震研究及耐震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分析方法。

所谓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就是由用户及设计人员设定结构的目标性能(target performance),并使结构设计能满足该目标性能的方法。

Pushover 分析前要经过一般设计方法先进行耐震设计使结构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规X 要求,然后再通过pushover 分析评价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是否能满足预先设定的目标性能。

计算等效地震静力荷载一般采用如图2.24所示的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反应修正系数(R)将设计荷载降低并使结构能承受该荷载的方法。

在这里使用反应修正系数的原因是为了考虑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时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即考虑结构具有的延性使结构超过弹性极限后还可以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所以设计时的地震作用就可以比对应的弹性结构折减很多,设计将会更经济。

目前我国的抗震规X 中的反应谱分析方法中的小震影响系数曲线就是反应了这种设计思想。

这样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基于荷载的设计(force-based design)方法。

一般来说结构刚度越大采用的修正系数R 越大,一般在1~10之间。

但是这种基于荷载与抗力的比较进行的设计无法预测结构实际的地震响应,也无法从各构件的抗力推测出整体结构的耐震能力,设计人员在设计完成后对结构的耐震性能的把握也是模糊的。

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中可由开发商或设计人员预先设定目标性能,即在预想的地震作用下事先设定结构的破坏程度或者耗能能力,并使结构设计满足该性能目标。

结构的耗能能力与结构的变形能力相关,所以要预测到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

所以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经常通过评价结构的变形来实现,所以也可称为基于位移的设计(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岩土边坡可靠度的塑性极限分析法

岩土边坡可靠度的塑性极限分析法
目前,塑性极限分析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完善和发展该方法。
岩土边坡可靠度分析的基本理论
02
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可靠度
结构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失效概率
衡量结构可靠度的一个指标,其值越大,结构的可靠度越高。
可靠指标
基于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来计算可靠指标。
一次二阶矩法
通过随机抽样来模拟结构的响应,并计算结构的失效概率。
蒙特卡洛模拟法
通过构建一个近似函数来描述结构的响应,并计算结构的可靠指标。
响应面法
01
02
03
岩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03
地形地貌
边坡的形态、坡度、高度等特征直接影响其稳定性。
地质构造
岩土的成分、结构、节理裂隙等地质构造因素对边坡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毅 that stock,psin
那一 upon "E stock", Py upon,那一 upon
on,Ch.Ch插 the changes on CORE:白发,1,... and re on'"被迫 the0(4 on the On On... on the (1AKCh content re on on a"...被迫A seriesC on reCh CHU that that off on on theC. By由于ich背上 andUChI said by C背上 that characteristic. re Ch un which
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岩土边坡工程,需要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以验证塑性极限分析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岩土材料的细观结构和本构关系,以更准确地模拟其力学行为。

浅议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浅议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浅议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一、前言中国是一个山地众多的国家,山地灾害尤为突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的工程项目开工建设。

在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运营期间,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各种边坡工程。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

目前,边坡灾害已经成为国内除地震灾害之外最大的地质灾害,在我国每年各类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亿元,死亡数百人。

因此,对边坡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发展在岩土工程中边坡稳定分析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它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早期的研究仅仅把土体作为研究对象,只是把以材料力学和简单的均质弹性、弹塑性理论为基础的半经验半理论性质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岩质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

20世纪50年代,我国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开始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

60年代,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开始进入了模式机制研究或内部作用的阶段。

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分析、数值模拟技术开始应用于边坡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同时,随着工程规模和工程条件的变化,精度更高的随机方法和模糊方法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

三、边坡稳定性分析采用的主要方法1、边坡稳定性的定性分析方法(1)地质分析法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貌形态、地质条件和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规律,追溯边坡演变的全过程,预测边坡稳定性发展的总趋势及其破坏方式,从而对边坡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对已发生过滑坡的边坡,判断其能否复活或转化。

(2)工程地质类比法其实质是把已有的自然边坡或人工边坡的研究设计经验应用到条件相似的新边坡的研究和人工边坡的研究设计中去。

需要对已有边坡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工程地质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影响边坡变形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时,还应考虑工程的类别、等级及其对边坡的特定要求等。

(塑性成形力学)5极限分析原理

(塑性成形力学)5极限分析原理
虚位移原理:当一个质点(或刚体)在力系(或载荷系)的作用下处于 静力平衡时,可以给该质点(或刚体)沿任何方向的一个虚位移,在产 生此虚位移的过程中,外力所作的虚功必须等于零。
虚功原理:在载荷系作用下处于静力平衡的变形结构,若给一微 小的虚变形(位移),那么由于外力(或载荷)所做的虚功必等 于内力(或应力合力)所做的虚功。
几何方程
式(1.27)
物理方程
式(2.37)
屈服准则和边界条件、体积不变、假设(理想刚-塑性模型等)
5.3 虚功原理
参考书: 徐秉业,陈森灿编著,“塑性理论简明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
虚功(率):在产生虚位移的过程中,真实力所做的功(率)。 虚位移:不一定是实际的位移。
载荷系:力、力矩、分布载荷 虚位移:平移、旋转、平移+旋转
式(5.4)
应力场存在应力不连续线时对虚功原理式(5.4)无影响。
对一般三维变形问题,虚功原理也成立。 表达式:
式(5.9)
5.4 最大塑性功原理
式(2.33)
弹性势:
塑性势:
Mises屈服准则:
式(5.10) 式(5.11)
dεx = 由式(5.10)、式(5.11)得:
列维-密赛斯流动法则:式(2.39)
5 极限分析原理
前言
极限分析法:
图1.28 理想刚-塑性材料
极限状态:即使载荷不再继续增加,塑性变形也可自由地发展的状态。
极限载荷:使材料或构件达到极限状态时的载荷。
极限状态的开始也就是塑性变形的开始。
求极限载荷的问题一般只限于理想刚塑性体。
上界法(上限法):上限中求最小值。 下界法(下限法):下限中求最大值。
把屈服函数作为塑性塑性势时,

斜接管道结构在内压作用下塑性极限载荷的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

斜接管道结构在内压作用下塑性极限载荷的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

e it g e p rme t lr s l xsi x e n i n a e u t s,s o n ha h y we e i o d a r e n . Th rtc lv l s o n ena h wi g t tt e r n g o g e me t e c ia aue fi tr l i p e s e i  ̄h g n l o ze we e b an d y t r e rtc l o d rt ro s o o b e lp o l si r sur n o o o a n z l r o ti e b h e c ia la c e n f d u l so e f ea tc i i i c r e,p i to a g n ie a e o c r au e a d te r o a e t h h oe ia au s p o uv on ftn e tl nd z r u v t r n h y we e c mp r d wi te t e r tc l v e r — n h l p s d by Clu sn xmum fe t e sr s e il i g o e o d u i g ma i efci te s wh n y ed n .Th e u t h we h ti i o s ra ie v e r s ls s o d t a t s c n e v t v
6 0 0 ;. 15 0 3 中国石油 宝鸡钢管 公 司 资 阳钢管厂 , 四川 资 阳 6 10 ) 4 3 4
摘 要: 有 限元方 法 , 采用 建立 了斜接 管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容 器结 构在 内压作用 下 的数值模 型 , 并将 不 同载荷下 管
道 的热 点应 力分布 与现 有文献 实验结果 进行 了比较 , 两者 吻合 较好 , 证 了该 计 算方 法 的可 靠性 。 验

欧盟压力容器标准EN13445分析设计标准概述定稿

欧盟压力容器标准EN13445分析设计标准概述定稿

为了克服弹塑性增量有限元法的困难,提出了许 多求极限载荷的简化分析方法:
(1) R. Seshadri提出的广义的局部应力应变节点重 新分布法[GLOSS] 与真实的极限载荷差别 较大
(2) D. Mackenzie和J. T. Boyle首先提出的弹性补 偿法 求得极限载荷的值比用弹塑性分析求 得的值小11%~20%,其准确性受网格密度和 单元阶的影响非常大
分析设计最初引入时,在承压设备设计中主 要的分析方法是薄壳不连续分析,它是基于薄壳 理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承压设备响应分析计算后, 由于有限元分析是基于弹性理论而不是薄壳理论 得到应力数值解,除壳体特别薄以外,应力沿壁 厚呈非线性分布。
以Hechmer和Hollinger等为代表的美国压力 容器研究委员会(PVRC)开展了三维应力 数值解评估技术研究,但难以取得突破性 进展。究其原因,是迄今为止仍未解决以 下几个问题:
1.2.1 极限分析
1.2.2 塑性分析
1.2.1 极限分析
极限分析是假设材料为理想弹塑性(或理想 刚塑性)、结构处于小变形状态时,研究塑性极 限状态下的结构特性。
极限分析的上、下限定理可以用来确定结构的 极限载荷,通常是根据下限定理来求结构的下限 极限载荷。只有比较简单的问题如轴对称结构的 简单容器、环板才能求得其极限载荷。对一些复 杂的结构还无法求出极限载荷的解析解。数值解 多数是根据有限元法和数学规划法相结合而建立 的。
(7) 三倍弹性变形准则
Schroeder将弹性响应的变形取为切线交点变 形,并定义塑性载荷为载荷—变形曲线上测定 变形等于3倍弹性变形时的载荷。
(8) 塑性功准则
该准则是由Gerdeen于1979年提出的。 他建议参数选择原则是:载荷参数与相对 应的变形参数的乘积表示功,例如:力和 位移、弯矩和转角。这时,载荷—变形曲 线下的面积就表示载荷对容器所做的功, 总的功由弹性功和塑性功组成。塑性功可

弹塑性力学之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弹塑性力学之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25
塑性极限载荷
4"6
确定塑性区位置
截面的上下两塑性区相连,使 跨中左右两截面产生像结构
・特点:
-塑性较的存在是由于该截面 上的弯矩等于塑性极限弯矩; 故不能传递大于塑性极限弯 矩的弯矩。
<]
ax(x9z\ay=az= rxy=ryz= rzx=0
♦:・小挠度假设:在梁达到塑性极限状态瞬 间之前,挠度与横截面尺寸相比为一微 小量,可用变形前梁的尺寸进行计算。
二.弹性阶段

P1
6M
♦ Mises屈服条件:
xmax
bh2
弹性极限弯矩

2bh2
弹性极限载荷
三.弹塑性阶段(约束塑性变形阶段)
>Mp塑性区扩展
第十章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矗塑性极限分析定理和方法
❖梁的极限分析❖圆板的极限分析
❖梁模型法计算圆板和环板的塑性极限 載荷
§10-1梁的弹塑性弯曲
1.基本假定
•:•平截面假设:在变形过程中,变形 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 为平面,且与变形后梁的轴线垂直。
z5=— P
・纵向纤维互不挤压:不计挤压应力, 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
heh/2
陆=2町(yxzdz+ 2町aszdz
0he

0叽he
“Me
Ms=—-
s2
h2
弹塑性区交界线:
h/2
(Jszdz
陆=
£
弹塑性区交界线:饥=±丄3
h~2\
<]
►P(lΒιβλιοθήκη 2x)2ALPl/4
四.全塑性阶段
X—6
x = 0
塑性极限弯矩
n
A

金属板材塑性成形的极限分析

金属板材塑性成形的极限分析

金属板材塑性成形的极限分析一、金属板材塑性成形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金属板材塑性成形是一种利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通过外力作用使其发生形状变化的加工技术。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家电制造等多个领域,对于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1 金属板材塑性成形的基本定义塑性成形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金属板材在塑性状态下发生形变,最终形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材料的力学行为、变形机理以及加工工艺等多个方面。

1.2 金属板材塑性成形的重要性金属板材塑性成形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石之一。

它不仅能够提高材料的成形精度和生产效率,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满足现代工业对高性能、轻量化产品的需求。

二、金属板材塑性成形的关键技术与工艺金属板材塑性成形包含多种关键技术与工艺,这些技术与工艺直接影响成形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

2.1 金属板材的塑性变形机理金属板材的塑性变形机理是塑性成形的基础。

它涉及到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变化,如位错运动、晶粒变形等。

了解这些机理有助于优化成形工艺,提高成形质量。

2.2 塑性成形的主要工艺方法塑性成形的主要工艺方法包括轧制、拉伸、冲压、弯曲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势,选择合适的工艺方法对于保证成形效果至关重要。

2.3 塑性成形过程中的缺陷控制在塑性成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裂纹、起皱、回弹等缺陷。

有效的缺陷控制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成形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2.4 塑性成形工艺的数值模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已成为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的重要工具。

通过模拟可以预测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优化工艺参数。

三、金属板材塑性成形的极限分析与应用极限分析是研究金属板材在塑性成形过程中达到极限状态的条件和行为,对于提高成形工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3.1 极限分析的理论基础极限分析的理论基础包括材料力学、塑性力学和断裂力学等。

这些理论为分析金属板材在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

塑性分析之结构极限分析原理与方法

塑性分析之结构极限分析原理与方法
——对于一给定的结构与荷载系,基于 假定的弯矩数值≤塑性弯矩、且满足平衡条 件的弯矩状态所求得的荷载值,≤真正的极 限荷载。
四、极限分析方法
(一)静力法
步骤: 1.选择多余力,以静定结构为基本结构; 2.求基本结构在荷载、多余力共同作用下的 弯矩; 3.令足够多的截面弯矩=塑性弯矩,使结构形 成破坏机构; 4.由平衡方程求极限荷载; 5.复核M≤Mu
• 结构要同时满足平衡条件、几何条件、 物理方程、边界条件,对于复杂问题, 由于数学上的困难,很难得到完全解。
三、塑性分析
• 假设材料为刚塑性,按塑性变形规律研究结构 达到塑性极限状态时的行为。
• 基于塑性分析的设计,只要控制工作荷载与极 限荷载的比例,即可保证结构、构件安全可靠 使用,所确定安全系数较弹性设计更能反映结 构的实际安全程度,也更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塑 性性能。
一、四角点承板 二、线承矩形板 三、点线支承板
3.3 其它形状板的塑性分析
一、三角形板 二、等边多边形板 三、圆平板
3.4 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角部效应 二、集中荷载作用 三、组合荷载作用 四、平衡法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壳塑性极限分析
2.机构法
步骤: 1.确定塑性铰位置,使结构成为机动体系; 2.运用虚功原理,计算结构极限荷载; 3.所有可能的破坏机构中,极限荷载最小者 为所求; 4.复核M≤Mu
思考题:
1.塑性分析较弹性分析、弹塑性分析有何优点 及不足之处? 2.什么是结构的内力重分布?为什么只有超静 定结构会产生内力重分布现象? 3.举例说明在塑性极限分析与设计中保证塑性 铰转动能力的必要性。 4.确定结构塑性极限荷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5.结构极限分析的上、下限定理及其应用(机 构法和静力法)。

土力学经典问题的极限分析上、下限解

土力学经典问题的极限分析上、下限解

— —塑性力学的上、 下限定理 " 理论基础—
"#! 一般提法 土体稳定分析的基本提法和求解固体力学问题是 一致的, 即在一个确定的荷载条件下, 寻找一个应力场 以及相应的应变场""# , 它们满足下列 !"# 和位移场 $" , 条件 (以张量形式表达) 。 (.) 静力平衡
!"#,# E %"
其边界条件是
(#) 本构关系
数。这一方案在边坡问题中较适用,因为大多数的边 坡问题中不存在表面荷载。 (() (*) 采用方案 (!) , (") , ’. 或’/ 通常可以直接通过一 个公式求得, 不需迭代。同时, 这两种处理与塑性力学 上、 下限定理中的加载概念一致, 因此, 可以获得较坚 实的理论基础。 (#) 方案 # 定义安全系数 0 是这样的一个数值, 如果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 -6 和$ 6 按下式降低为 - 76 和 那么,边坡处于极限状态。 $76 , -7 % -1 0 (!))
(.)
(F) !"#,# & # E ’" 其中, %" 为体积力,’" 为作用于表面 ( 上的边界力, & # 为 ( 面法线的方向导数。 变形协调 (F) $",# G $ #, " F (H)
""# E
第!期
陈祖煜 < 土力学经典问题的极限分析上、 下限解
#
虚功原理是反映静力平衡和变形协调的另一个表 , (")的应力场和式 (#) 达形式, 即相应任一满足式 (!) 的位移场, 有 $" ・ %" $ ! & (’)
@A?B CD:ED
21)$,%/$: 9"* :*("+1’ +, ’;#0*’ 5#(" <*.(#0%; %$1 #$0;#$*1 #$(*.,%0*’ 1*’0.#=*1 #$ ("#’ 4%4*. %.* =%’*1 +$ ("* )44*. =+)$1 %$1 ;+5*. =+)$1 ("*+.*:’ +, 4;%’(#0#(3 .*’4*0(#<*;3 F 9"* :*("+1 +, <*.(#0%; ’;#0*’ 0%$ =* *>(*$1*1 (+ ("* %.*% +, %0(#<* *%.(" 4.*’’).*,5"#;* ("%( +, #$0;#$*1 ’;#0*’ 0%$ =* %44;#*1 #$ =*%.#$8 0%4%0#(3 %$%;3’#’ F 9"* $):*.#0%; %4? 4.+%0"*’ #$0;)1*1 #$ ("#’ :*("+1 ,+. ,#$1#$8 ("* 0.#(#0%; ,%#;).* :+1*’ %;;+5’ ("* :*("+1 (+ =* %44;#*1 (+ 4.+=;*:’ 5#(" 0+:4;#0%(*1 8*+:*? (.3,;%3*.*1 0.+’’ ’*0(#+$ %$1 8.+)$1 5%(*. 0+$1#(#+$’ F 3.( 4+,5): ’;+4* ’(%=#;#(3; ’+#; 4.*’’).*; =*%.#$8 0%4%0#(3 +, 8.+)$1; ;#:#( %$%;3’#’

结构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结构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结构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在土木工程中,结构物的极限承载力和破坏模式的确定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题和工程问题。

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弹塑性的增量分;另一类则是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极限分析的上限和下限方法以塑性极限定为理论基础,是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分析中直接而又严格的极限状态分析方法。

工程的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极限分析的数值方法。

其中,在工程结构的极限析中较为常用。

另外,极限分析方法最终需要求解一个数学规划问题,根据体的情况大致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规划问题。

随着问题维数的增加,数学规问题将可能成为大规模优化问题,其求解成为了一个难题。

因此本文从经典性极限分析理论出发,进一步改进运动许可速度场的构造方法,并将数值优领域中提出的新算法应用于数值极限分析上限的数学规划问题的求解中,取的主要成果如下。

在刚体有限元上限分析中,如果将安全系数定义为目标函数,则数学规划题就成为了带有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

本文首次采用一种新型的优化算法P-free方法求解此非线性规划问题。

求解非线性规划的常用算法为序列二次规(SQP)方法。

然而,在初始点任意的情况下,传统的SQP在求解刚体有限上限分析法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时出现了子问题不相容的问题而导致得不到最解,且在每个迭代步中都要花费大量计算来求解一个二次规划(QP)问题。

对这一非线性规划问题,文中采用了一种新型非线性优化算法——QP-free 法来求解刚体有限元上限分析法的非线性规划问题。

该方法的转轴操作可以免子问题不相容的问题,并且在每个迭代步中将求解QP问题转化为求解三具有相同系数矩阵的线性方程组。

而根据虚功率方程将安全系数表示为运动可速度场的函数,目的就是使得非线性规划问题的目标函数避免了其导数成常数向量,便于采用QP-free算法进行求解。

通过两类算法对经典边坡稳定题的对比分析,QP-free算法比传统的SQP 算法则更为有效。

在上述的刚体有限元上限分析法中,数学规划模型的非线性是由于采用安系数作为评价指标而引起的。

第五章 极限分析法全

第五章 极限分析法全

V Fiuip* dV
V
p* p* ij ij
dV
SD c vtp* d S
反证法:
假设由上式确定的荷载Ti,Fi小于极限荷载,则可找 到与之平衡的静力场σijE,于是可得到虚功率方程
S Tiuip* d S
V Fiuip* dV
E p*
V ij ij
dV
SD
n tan
vtp* d S
虚功原理表明:对于一个连续的变形体,静力容许的应 力场在机动容许的位移场上所作的外(虚)功。虚功率方程可 表示为:
静力容许
S Ti*vi* d S
V Fivi* dV
V
* *
ij ij
dV
机动容许 左端表示外力(面力和体力)的虚功率,右端表示虚变形功率。
现证明如下: 将应力边界条件 Ti* i*jnj 代入虚功率方程左端的面积分 部分,并利用高斯积分公式,可得
W Dlh n tanlh p n tanlvcos
v cos 就是间断面相对速度在切线方向的分量,可记为 vt
于是可以得到Coulomb材料沿速度间断面Sl的能量消散率
W Si n tan vt d Si
当φ=0,上式就蜕化成
W
Si
vit
d Si
当速度间断面上的应力为屈服应力时:
由于真实应力场一定是静力容许的应力场,所以极限
状态时的虚功率公式
S Tivi d S
V Fivi dV
V ij ij dV
c
SD
vt
dS
S Ti*vi* d S
V Fivi* dV
* *
V ij ij
dV
Si n tan vt d Si

弹塑性力学11塑性极限分析

弹塑性力学11塑性极限分析

ss
Pe
b h2 6l
ss
Mp
bh2 4
ss
Pp
b h2 4l
s
s
Pe P PP
Ms
Me 2
3
4
he2 h2
he 1 3 2P(l x)
h2
Pel
Ms Mp
M Ppl Me Pel
Pe 2 Pp 3
l
3
o
x
l z
P x
Mp
Me
ss
h/2
z ss
§11-2 塑性极限分析定理与方法
若给物体一微小的虚变形(位移)。则外力的
虚功必等于应力的虚功(物体内储存的虚应变
能)。
fi ui*dV Fi ui*dS s ij i*jdV
V
ST
V
Fi ST
Su
ui
V
虚变形(位移):结构约束所允许的无限小位移。
证明: fiui*dV Fiui*dS s ij i*jdV
平衡方程: 边界条件:
塑性极限弯矩
z
ss
x
l 6
h/2
PP
4MP l
bh2 l
s
s
塑性极限载荷
M
PP 2
l 2
Me
Pel 4
l
6
z ss
确定塑性区位置
❖塑性铰:在全塑性阶段,跨中 截面的上下两塑性区相连,使 跨中左右两截面产生像结构 (机械)铰链一样的相对转动 --塑性铰。
❖ 特点:
塑性铰的存在是由于该截面上的 弯矩等于塑性极限弯矩;故不能 传递大于塑性极限弯矩的弯矩。
x j
V
s
x
ij j

基于下限法的地基承载力分析

基于下限法的地基承载力分析
载即为地基土破 坏时 极 限荷载 的下 限, 其 地基 承载 力就 是 下限值 。 ( 1 ) 结构离散 。 将土体进行离散化 , 划分三角形单 元 , 每个单元 内的应力 均成 线性变化 , 并且结 点处有 3个未 知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 D u r c k e r D C和 P g a r e r W 等 把静 力场 和速度场结合起来 提 出极值 理论 , 建 立 了完 整 的极 限分析 理论 。随后他们 又将 数学 规化 法方 面用 于求 解极 值 问题。 1 9 8 8年 , s W S l o a n等 将岩土工程 中的下限 问题 与数值 优
BAS ED oN LoW ER BoUND LⅡ r r
P E N G Q i n g — y i , Q I N F e i - h u ( C o l l e g e o f Me c h a n i c s a n d Ma t e r i a l s , H o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8 , C h i n a )
mi n g ,t h e s t a t i c a l l y a d mi s s i b l e s t r e s s f i e l d i S t o b e ma x i mi z e d . T h e s t r e s s e s o n t h e n o d e s a r e u s e d a s u n — k n o w n q u a n t i t i e s . h e T g r o u n d l i mi t b e a i r n g c a p a c i t y c a n b e o b t a i n e d b y t h e na a l y s i s b a s e d o n l o we r

8、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解析

8、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解析
n 1 k 1 n 1 k 1
r
n 1
(4)-(2)得:
r
* * * M M ( x ) S k k k k 0,
* * ( ) N a a 0 即 可得 a 1
*
这便证明了上、下限定理。
• 以上定理说明,由静力许可场可得到极限载荷的
6M s 由以上讨论可知,Ps L
E,如果梁是理想刚塑性材料构成,也会得到同样的极 限载荷,其值仅仅与结构本身和载荷形式有关,而与 结构的残余应力和加载历史无关。
一、静力法
——通过与外载荷相平衡且在结构内处处不违反 屈服条件的广义应力场来寻求所对应外载荷的最大值 的一种方法。 两种思路:已知弯矩图和未知弯矩图 A C P 解:1、未知弯矩图
B
超静定次数n=1,可能出现 塑性铰的个数m=2
设多余约束为FB,则用多余约束表示的平衡方程有2个:
PL M A FB L 2 M FB L C 2
不违反屈 服条件
M A Ms MC Ms
PL FB L 2 M s M A Ms F L M M B s C Ms 2 PL PL FB L M s M s 2 2 2M s FB L 2M s
M s 2
P M s M s 2 6M s / L 6M s Ps L
说明:对于复杂结构可能破损机构一般有好几种,对应于 每一种破损机构都有一个载荷值,真实的极限载荷是这些 载荷中的最小值。
静力法
A ① ② C P B ③
解:1、未知弯矩图
FB M
M 3 M B 消去FB、MB PL FB L MB M 3 2M 2 M 1 M 2 2 2 PL 平衡条件 M 1 FB L MB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钱向东老师在其博士论文[6]中进一步提出了用等参单元建构塑性极限的下限分 析模型的方法,此模型虽不能直接应用传统平衡方程进行计算,但可减少所需单元数量并达 到更好的拟和效果,从而大大减少计算量,使问题得以实际化、应用化。如此一来即可避免 由屈服条件线性化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又能提高问题的可解性与解的准确性。 这一方法或许更加实际有效。
[2] 徐秉业.结构塑性极限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 范金星.拱坝三维有限元塑性极限分析.硕士论文,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1.12. [4] 鄢玉英.塑性极限分析优化法在重力坝中的应用.硕士论文,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89. [5] 郑颖人,龚晓楠.岩土塑性力学基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8. [6] 钱向东.混凝土拱坝的强度计算与极限荷载分析.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5.3. [7] 刘尔烈.有限单元法及程序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7.
微分形式的平衡方程(2b),其表达式为
∂σ x ∂x ∂τ xy
∂x
+ ∂τ xy ∂y
+ ∂σ y ∂y
+ ∂τ zx ∂z
+ ∂τ zy ∂z
⎫ = −px ⎪

=

p
y
⎪ ⎬

∂τ zx ∂x
+ ∂τ yz ∂y
+ ∂σ z ∂z
=

p
z
⎪ ⎪

将式(5)代入后可得如下的单元平衡方程表达式
[ A]e{σ }e = {b}e
4
∑ {σ } = Ni{σ }i =[ψ ]{σ }e
(5)
i =1
式中{σ }e 为单元节点应力向量;[ψ ] 为单元应力形函数矩阵,其中 I 为 6 阶单位矩阵; Ni (i=1,2,3,4)为单元应力插值函数或应力形函数。
二、平衡条件
塑性极限分析的下限定理要求假定的应力场须与外荷载平衡,对于三维问题,直接采用
{σ }TE2
T
,{b}d
= {0},则交界面上相邻结点的连
续性条件可表示为
[ A]d {σ }d = {b}d
(12)
五、屈服条件 由于是线性分布的应力场,且单元内的材料均一,那么只要单元的全部结点满足应力
屈服条件,则可以断定单元内部的任一点均满足屈服条件。所以,我们只需要对结点应力建 立约束条件即可,可用公式表示为
设空间 4 结点四面体单元各节点的 6 个应力分量为:
{σ }i
=

i x

i y

i z

i xy

i yz

i zx
)T
i=1,2,3,4
由于是“单纯形”单元,因此单元内部的应力分量呈线性分布,则单元内任一点的应力分量
{σ } = (σ x ,σ y ,σ z ,τ xy ,τ yz ,τ zx )T ,可由 4 个结点应力分量的线性插值确定,即
f ({σ }i ) ≤ 0 i=1,2,…,NP
(16)
其中{C}T {X } 为目标函数,且{C}T = {{0} 1} ,[A]是集合后的 m 个等式约束的系数矩阵, m = (3 × NE + 3 × NB + 9 × ND) 。
3、总结与展望
本文介绍了塑性极限定理及其下限定理的数学描述格式,并对传统下限分析的有限元 格式做了比较细致的介绍,给出了用有限元法进行塑性极限的下限分析所需的数学模型的构 建原理及建模过程。
-4-

参考文献
[1] A. V. Lyamin and S. W. Sloan. Lower bound limit analysis using non-linear program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2002,55:573~611.
结点的正应力和剪应力的连续,则可以保证交界面
上任一点的应力均满足连续性条件。 如图 2 所示,为了表示单元 E1、E2 交界面上
图 2 应力间断面
的应力分量,建立局部坐标系 (x′, y′, z′) ,其中 z′ 轴沿应力间断面的法线方向,指向 E1 单
元,坐标面 x′o′y′ 位于交界面上。(l1, m1, n1 ) 、(l2 , m2 , n2 ) 、(l3 , m3 , n3 ) 分别表示 (x′, y′, z′) 轴在整体坐标系中的方向矢量。则由整体坐标系(x, y, z)到局部坐标系 (x′, y′, z′) 的坐标转
(4b)
∀u&i ∈U& *
f (σ ij ) ≤ 0
(4c)
2.3、传统下限分析有限元格式
传统的下限分析采用“单纯形”单元对计算区域进行离散。A.V.Lyamin 和 S.W.Sloan 在
文献[2]中以平面 3 节点三角形单元为例,给出了二、三维情况下“单纯形”单元的下限分
析有限元格式。
一、应力插值
Study Of Lower Bound Limit Analysis
Wang Xue
Departmen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10098)
Abstract
β
s i
(1)
i
通常把这种求解极限荷载最大下限的方法称为极限分析的静力法。
2.2、数学描述
假定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只有表面荷载 qi 为可变荷载,并按比例因子 β 加载,其他荷 载均保持不变,则用静力法求极限荷载因子 β cr 下限的问题可表述为一个约束最优化问题,

maximize β
(2a)
subject to σ ij, j + pi = 0

塑性极限分析下限法研究
王雪
河海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江苏南京(210098) E-mail:funfuncat_snow@
摘要:塑性极限分析是一种新兴的结构分析方法。本文大致介绍了一些关于塑性极限分析下限法的定理及
其数学描述。并进一步给出了传统下限分析的有限元格式及其数学模型。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使用等参单元 进行有限元下限分析的可能性及建议。
(3)
其中 u&i ∈U& * (U& * 为机动场集合)是任意机动许可的位移速率,即
ε&ij
=
1 2
(u&
i
,
j
+ u& j,i )
(in V)
u&i = u&i
(on Su )
则下限定理可表示为
maximize β
(4a)
subject to
∫ ∫ ∫ V σ ijε&ij dV − V piu&i dV − β S qiu&i dS = 0
m32 m2 m3 m1m3
n32 n2 n3 n1n3
2l3 m3 l2m3 + l3m2 l1m3 + l3m1
2m3n3 m2n3 + m3n2 m1n3 + m3n1
2l3 n3 l2n3 + l3n2
⎤ ⎥ ⎥
为坐标转换矩
l1n3 + l3n1 ⎥⎦
阵。
同样的,在 E2 单元中的相对应结点在交界面上的法向正应力和剪应力为
关键词:塑性极限分析;下限法;有限元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 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在重视结构安全度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材 料的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耗损达到最大的安全性是目前结构设计的重要理念。塑性极限分 析的理论与方法便是在此基础之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假定 l,m,k 是边界上的 3 个结点,同时 lmk 又是单元的
一个面,则可以推知,只要 l,m,k 满足了应力边界条
件,则在边界面 lmk 上的各点均满足边界条件。
设边界单元上某结点的应力为
{σ }b
=

b x
,
σ
b y
,
σ
b z

b xy

b yz

b zx
)T
,在结点上作用有面
荷载,强度为{b}b = (qx , q y , qz )T ,则应力边界条件为
The limit analysis is a kind of newly arisen 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this paper mostly introduce some theorems of lower bound limit analysis and give out it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Forther more,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 a traditional general non-linear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lower bound limit analysis. Finally, a method of lower bound limit analysis by using isoparametric element in finite element is suggusted. Keywords: plastic limit analysis; lower bound method; finite element metho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