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胸痹32例

合集下载

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血瘀阻证

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血瘀阻证

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血瘀阻证
血府逐瘀汤
药方: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义: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

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胸中为气之所宗,血之所聚,肝经循行之分野。

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则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且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故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瘀久化热,则内热瞀闷,入暮潮热;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

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

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

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颜德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

颜德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

颜德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I导读:颜德馨老就是擅用活血化瘀法的名家,我特意找来看看颜老谈这两个逐瘀汤,就是寻找一下两方针对病机的答案。

宋柏杉老师在十大专病月经病痛经专题里,对气滞血瘀用血府逐瘀,对寒凝血瘀用少腹逐瘀,今读颜老,果然两位老师对两方的理解相同。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组成,方中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为君,活血化瘀,畅通血脉;气为血帅,故用桔梗、柴胡、枳壳、牛膝为臣,理气行滞,其中桔梗开胸膈,宣肺气,以行上焦气滞;柴胡、枳壳舒肝理气,以畅中焦气滞;牛膝导瘀下行,以通下焦气滞;生地、当归为佐,养血和血,俾活血而不伤血;甘草为使,调和诸药,防止他药伤胃,诸药相配,共奏活血化瘀、理气行滞、调畅气血之功。

《内经》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王清任亦谓:“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余以为六淫七情致病,所伤者无非气血,初病在经主气,久病入络主血,故凡久病不愈的疑难杂证,总宜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治疗大法。

血府逐瘀汤既能活血,又可理气,用治多种疑难病证,随证加减,每获良效。

如阳虚而瘀者,加党参、黄芪,甚则加肉桂、附子;阴虚而瘀者重用生地,加龟板、麦冬;寒凝血瘀者去生地,加桂枝、附子;热熬成瘀者去川芎,加黄连、丹皮;兼有痰浊者,加半夏、陈皮;湿阻者,去生地,加苍白术、厚朴;气滞甚者加檀香或降香;出血者,加生蒲黄、参三七;腹泻者去生地、桃仁,加木香、焦楂曲等。

胸痹胸痹以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为主症,多见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胸背部为心肺之府,加上气之会穴膻中,血之会穴膈俞均在胸背部,故其病理以气血失畅为常。

胸中为阳之位,阳气不布,则窒而不通,故治疗冠心病等病,通阳亦至为关键,而通阳必用辛温,每取血府逐瘀汤加附子一味,以通阳活血,标本兼治;附子与方中生地同用,有通补阳气而不伤阴津之功。

甄某,男,70岁。

冠心病,脑、肾动脉硬化10余年,胸痛彻背,入夜尤甚,神萎乏力,动则气促汗出。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胸痹心痛效果好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胸痹心痛效果好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胸痹心痛效果好患者,孙某某,男,60岁。

因为胸痛来门诊就诊。

胸痛呈阵发性,与劳累有关,劳累时胸痛,停下时好转。

情绪激动时胸痛。

夜间睡眠较差。

脉弦寸弱。

这个是什么疾病呢?这就是冠心病的心绞痛症状。

一般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的形成。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冠状动脉的官腔是固定的,官腔内部发生粥样硬化。

就使血管官腔的内直径变小,也就是血管官腔变小。

血液的通过就要受到影响,就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

冠心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这个症状是可以恢复的。

活动中出现,停止活动,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

中医诊断的胸痹心痛。

中医认为此病是因为人的气血不足,瘀血、痰饮等邪气滞留胸部,郁阻脉络引起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个症状是可以恢复的。

活动中出现,停止活动,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

胸痹心痛与冠心病之心绞痛,对这个疾病的认识是相似的。

患者的症状也是相同的。

这些病理表现,王清任前辈很早就发现了。

王清任前辈,通过解剖尸体看到的瘀血,和现在西医的动脉硬化的机理是一样的。

就是瘀血停留于血府之中,也是西医所说的心脏的部位。

这样就形成了间断性的胸痛症状,因为血管没有完全堵塞,心脏的血液供应不是完全断绝。

就是西医的心绞痛,中医的胸痹心痛。

王清任前辈,通过对血瘀的观察,根据自己的中医经验。

并针对血府的瘀血,设立了一个著名的方剂,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主要用来治疗胸中血瘀之证。

以上这个患者,胸痛呈阵发性,与劳累有关,劳累时胸痛,停下时好转。

情绪激动时胸痛。

这些症状说明瘀血症状较轻。

夜间睡眠较差。

说明这个患者除了有瘀血症状以外,还有心血不足的表现。

脉弦为肝郁,寸弱为气虚的脉象。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柴胡,枳实,赤芍,炙甘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桔梗,桂枝,黄芪,五灵脂,酸枣仁,茯苓,党参。

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第一方

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第一方

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第一方胸中血瘀是常见的一种中医病症。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饮食习惯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胸中血瘀发病人数明显增多,严重降低了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

鉴于此,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中血瘀的相关情况。

1.认识胸中血瘀1.1症状胸中血瘀的症状通常包括胸痛、头痛、长时间不能痊愈,或是长期呃逆不止、干呕、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等。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嘴唇、双眼、舌质有异常等表现,例如嘴唇发黑或两眼暗黑,舌头上甚至还有瘀斑、瘀点。

这些症状都可能是胸中血瘀的表现。

1.2原因胸中血瘀的原因通常是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导致。

当血液瘀积在胸中时,就会导致气机的运行受到阻碍,从而引起胸部疼痛,并且痛有定处,像是被针扎一样的感觉。

体内的瘀血瘀阻在上焦,会遏制清阳之气的升发,清空失养,便会导致头部疼痛。

胸中有血瘀,还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行,并造成胃气上逆,出现呃逆干呕等多种症状。

1.3胸中血瘀的危害血瘀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阻碍血液供应和氧气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影响其正常功能。

这可能导致疼痛、肿胀和冷感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组织坏死或功能障碍。

血液凝聚和堆积在特定区域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和局部组织受压,引起疼痛和肿胀。

血瘀被认为是一些慢性病风险的因素。

它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1.认识血府逐瘀汤2.1血府逐瘀汤治疗常见疾病血府逐瘀汤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中医方剂,被誉为中国古代治疗血瘀证的第一个专方。

它主要用于治疗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胸中血瘀证,其中包括一些特定的症状和疾病。

血府逐瘀汤诸多中草药物通过相互配伍,共同发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胸中血瘀引起的各种症状。

血府逐瘀汤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症状和疾病:头痛:一些突发的头痛,特别是没有明显外感或内伤原因的头痛,可能是由于血瘀所致。

血府逐瘀汤可以活血化瘀,缓解头痛。

胸痛:对于冠心病等引起的胸闷、胸痛,中医称之为胸痹。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验案3则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验案3则

0 引言
胸痹 心 痛 一病 的症 候 表 现最 早 见 于 《 内经 》 】 。《 金 匮 要 略 》正 式提 出胸痹 名 称 。胸 痹 以胸 骨 后 或左 胸 部 发 作性 憋 闷 、疼痛 为 主 要 临床 表 现 的一 种 病症 。胸 痹相 当于 西 医 所 说 的冠 心病 ,而冠 心 病 主要 是 因为冠 状 动 脉粥 样 硬化 导 致 局 部 动 脉狭 窄 ,使 心 肌 缺血 而 致 的心 绞 痛 。 中医 病机 为 血 脉不 畅 、脉 络 闭 阻 ,王 清任 在 胸 痹心 痛 治 疗方 面 ,提 出 因瘀 血 致 病说 ,并在 古 方 桃 仁 承气 汤 、失 笑 散 、复 元活 血 汤 等活 血 化瘀 方 创 血府 逐 瘀 汤 ,主 张 以活 血化 瘀 法 如血 府 逐 瘀 汤 治 疗本 病 。在 临床 上 以血 府 逐瘀 汤 为 主方 加 减 治疗 瘀 血所 致 的胸痹方 面有不 错 的疗 效 , 现举 3 则 验案简述 于下 。 例 1:张 某 某 , 男 ,4 5岁 ,2 0 1 3年 1 0月 2 0 日初 诊 , 主诉 : 反 复胸 闷痛 2月余 ,加 重 3天 。患 者 素有 高血 压病 ,
长期 服 用 西 药 治疗 ,血压 控 制 良好 。近 2,故 大便 略干 。中 医诊 断 : 胸痹 ,证 属心 脉瘀阻 型 。 治宜 : 活血化瘀 ,温 补 肾阳 。遂 拟血府逐 瘀汤 加味治 之 。药 用全 瓜萎 2 0 g , 桃仁 1 5 g,当归 、 生 地 、牛膝 、 红 花各 1 0 g , 枳壳 、赤 芍 、川芎 、柴胡各 9 g,桔梗 、甘草 各 6 g ,加杜 仲 、 川 断各 1 0 g 。给 以 7剂 ,每 日 1 剂, 水 煎 服 。服药 1剂后 , 胸 部憋 闷疼 痛大减 ,仍 腰部 冷痛 ,7剂后 基本 能从事 家务劳 动 ,尚存 腰痛 ,原 方杜 仲加 至 1 5 g ,再服 7 剂 。嘱其继 续 服 用 血府 逐 瘀 丸 和金 匮 肾气 丸 2个 月 ,血 府 逐瘀 丸 每 天早 晚 各 一 丸 口服 ,金 匮 肾气 丸 只在 中 午服 用 一 丸 ,如遇 感 冒可 暂 时停服 ,随访 至今 胸部 闷痛未 复发 。 例3 : 刘某 , 女, 6 3岁 。2 0 1 3年 l 2月 1 0日初诊 。主 诉 : 反 复胸 闷痛 伴 乏力 6个 月 。近几个 反 复 出现胸 闷痛 、乏 力 , 情 绪 激 动及 遇 冷 风后 均 可 出现 胸 闷痛 症 状 ,每 次疼 痛 部位 固定 。据 患 者家 属 介 绍患 者 曾在 西 医 医院诊 断 为 : 冠状 动 脉 粥杨 硬化 性 心脏 病 。患者 形体 稍胖 ,面色 白 ,神 疲乏 力 , 头 昏,动则 气短 ,腰 背 酸痛 ,口淡 口渴 ,饮 食 尚可 ,多 寐 , 舌 尖 紫 暗 、苔 薄 白 ,脉 沉 细 ,偶结 代 。大 便 干 。患 者 否认 高 血压 病史 。听诊 : 各瓣 膜 听诊 区未 闻及杂音 。辩证 分析 : 患 者 年 老 ,气 血不 足 ,瘀 血 内阻 心脉 ,情 绪 激动 及 遇 冷 风 后 均 可影 响气 血 的正 常 运 行 ,故患 者 常在 固定 部 位 出现胸 闷痛 ; 患者 面色 白 ,神疲 乏力 ,头 昏, 动则 气短 ,口淡 口渴 , 为气 阴两 虚 的表 现 ; 腰 背酸痛 ,舌尖紫 暗 ,脉沉 细 ,偶结 代 , 均为 气 血不 足 、瘀 阻 血 脉 的表 现 ;气 虚 不能 推 动津 液 下 达 大肠 ,故 大 便 干 。 中医诊 断为 胸 痹 ,证 属瘀 阻心 脉 ,气 阴 两 虚 型 。治 宜 : 活 血 化 瘀 ,益 气 止 痛 。处方 :桃 仁 、红 花 各 1 5 g , 生 地黄 、 川芎 、 桔梗 、 红景天 、 杜仲 、 柴胡 、 肉桂 f 后 下) 各1 0 g , 怀 牛膝 、 当归 各 1 2 g , 炙 黄芪 3 0 g , 枳壳 5 g 。7剂 , 每天 1 剂, 水 煎 ,分 3次 温服 。同 时嘱其多休 息 ,避免劳 累 , 忌食生 冷 ,每晚 睡前 以上方 剩下 的药渣 再次 煎汤 泡脚 。7天 后复诊 : 病 情 有 所好 转 ,胸 闷痛 、乏 力 减轻 ,腰 痛 肢 冷 缓 解 ,稍 有 头 昏 ,遂 守原 方 肉桂 减为 5 g ,如法 煎服 。续 服 l 4 剂, 病 情显著 改善 , 一 般体力 活动 时无 明显 不适 , 面色好 转 , 脉搏有 力 。心脏 彩 超未 见 明显异 常 ,病者 及家 属甚 为欢 喜 。 后 嘱其 口服血 府逐 瘀 丸 ,每次 1 丸 ,每 天 2次 ,以善其 后 。 随访至 今 ,病 情稳定 ,能 胜任 日常工作 。

陈伟医案: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

陈伟医案: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

一、患者基本情况冯某,男性,52 岁。

二、诊疗进程初诊(2024 年 5 月 23 日)主诉:胸闷症状持续一周,且近 3 天有所加重。

患者呈现腹型肥胖体征,日常偶有心前区不适感,不过在稍作休息后,该症状能够自行缓解。

经测量,血压值为135/85mmHg,空腹血糖达7.06mmol/L,此前体检报告提示患有混合型高脂血症。

患者饮食及食欲方面尚属正常,然而存在大便干结问题,舌象表现为颜色暗红,舌苔薄,脉象弦涩。

诊断结论:胸痹。

辨证分型:心血瘀阻型。

治疗策略:采取活血化瘀之法。

用药方案: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调理,具体处方如下:燀桃仁 10g、红花 10g、当归(调剂)15g、川芎 10g、桔梗 10g、牛膝 15g、降香 10g、郁金 15g、地黄 15g、麸炒枳壳 15g、赤芍15g、醋北柴胡 12g、炒山楂 15g、白术 15g、生蒲黄 10g。

医嘱要求:上述中药共计 7 付,以水煎服方式,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同时,叮嘱患者遵循低盐低脂饮食习惯,并保持适度的运动量,以辅助病情改善。

二诊(2024 年 6 月 1 日):患者反馈胸闷症状相较于初诊时有了显著缓解,大便也恢复通畅状态。

鉴于治疗成效良好,治疗方案予以延续,再次开具前方 7 剂,巩固治疗效果。

三、按语胸痹心痛并非仅局限于老年群体发病,像本案 52 岁患者这般的中青年人,由于长期偏好肥甘厚腻食物,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衡,水湿难以正常代谢,凝聚成痰,痰湿之邪阻滞,遏制心阳正常运行,体内气机不畅,最终心脉痹阻,引发心痹胸痛症状。

血府逐瘀汤源自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这一经典医籍,其组方精妙,配伍严谨。

方中,川芎、桃仁、红花、赤芍、蒲黄协同发力,发挥强大的活血化瘀功效,以疏通心脉,调和营血;柴胡、桔梗、牛膝各司其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促使气血运行顺畅;当归、生地相互配伍,在活血化瘀同时兼顾补血养阴,以防活血过度耗伤阴血;降香、郁金有理气止痛之能,疏解胸中气滞血瘀所致疼痛;白术健脾助运,增强脾胃运化之力,助力改善大便干结状况,且兼顾通便之功;山楂既能健脾助化,又可发挥化瘀降脂效用,契合患者混合型高脂血症病情特点,全方多靶点作用,契合心血瘀阻型胸痹病机,故而收效显著。

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

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

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中医十大名方之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气血平衡,一汤保治百病!入夏后,气温转变过快,很多朋友的身体不太能够适应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根据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临证60余年,认为气血以流畅为贵,若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在治疗上尤为推崇血府逐瘀汤,为了众位好友的身体健康问题,今天在下就来给大家介绍中医十大名方系列的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的介绍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著名中医大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药方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用水煎服,其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妇人血瘀、经闭、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

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从古到今,不论何种人群,气郁血瘀一直是各类疾病中最普遍的病因之一,特别是重大的病症中,血瘀这个致病因素广泛存在,严重的血瘀定会首先影响精气神中的“神”。

但血瘀又不是单独存在的,比如,气郁会导致血行不畅,气虚会导致运血无力;寒病会使血脉凝滞,热病会煎熬血液使其黏滞;湿邪也会堵塞脉络血管……造成人体“精气神”不同程度的缺损。

所以,在这张千古名方中,除了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五味药活血化瘀外,还用生地、当归清热养血,桔梗、枳壳、柴胡理气解郁,最后用甘草调和诸药。

祛瘀和养血同施,活血和行气同伍,寒热同治,升降兼顾,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常见病症的名方。

血府逐瘀汤的治疗案例血府逐瘀汤究竟治什么病?在《医林改错》书中,列举了如下病证:头疼、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蝥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俗名打咯忒、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胸痹中医各证主方、验方及成药

胸痹中医各证主方、验方及成药

胸痹中医各证主方、验方及成药瘀血痹阻型【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1.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枳壳12克,降香10克,延胡索12克,丹参20克,牛膝12克。

水煎服。

2.中成药(1)复方丹参片,每次片,每日3次。

(2)速效救心丸,1~3丸含服。

(3)五灵止痛胶囊,每次-2粒,痛时服。

(4)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l~2次,肌肉注射;或用4~8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本品亦适用以下各型。

3.单方验方(1)冠心Ⅱ号方(北京西苑医院验方)处方:红花、赤芍、丹参、川芎各15克,降香12克。

水煎服。

(2)活血养心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处方:丹参30克,川芎lO克,红花15克,党参30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香附15克,赤芍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痰浊壅塞型【证见】胸闷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体胖,痰多。

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1.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瓜蒌仁12克,薤白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丹参15克,白蔻仁6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瓜蒌片,每次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温胆汤加减方(邓铁涛验方)处方:法半夏9克,茯苓12克,橘红、枳壳、甘草各4.5克,竹茹9克,党参15克,丹参12克。

水煎服。

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五爪龙或吉林参6克(另炖)。

心痛明显者,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冲服。

(2)加味瓜蒌薤白汤(刘正锡《新千金方》)处方:瓜蒌30克,薤白15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降香15克,枳壳10克,桂枝10克,太子参2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剂。

阴寒凝滞型【证见】胸痛彻背,受寒则甚,畏寒肢冷。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临床观察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临床观察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临床观察张秋彬【摘要】目的探究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白云区中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中药组和复方组,每组64例.中药组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复方组给予丹参滴丸治疗,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心绞痛疗效.结果中药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及自汗的评分均优于复方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6.83%优于复方组87.30%,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有效治疗胸痹,缓解心绞痛和心电图,且安全可靠.【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8(033)023【总页数】3页(P3464-3466)【关键词】血府逐瘀汤;胸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老年人【作者】张秋彬【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中医院内一科广东广州 510470【正文语种】中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现代医学认为多因血脂异常、血小板黏附聚集等因素导致[1]。

临床表现以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临床类型为主[2]。

中医学将冠心病心绞痛归属于“胸痹”“心痛”范畴,根据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所累积的丰富经验,对该疾病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

笔者从事中医十多年,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胸痹多为瘀血阻滞为主,应采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本疾病,并设计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中药组和复方组,每组64例。

中医组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为(57.91±17.23)岁;病程5~16年,平均病程为(7.92±2.93)年;饮食习惯:高盐23例,高脂26例,烟酒45例;工作性质:脑力劳动38例、体力劳动26例;体质量指数(27.23±1.21);心绞痛症状分级:Ⅰ度14例,Ⅱ度42例,Ⅲ度8例。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病症,病因复杂,症状严重,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困扰。

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血管介入治疗,但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心血管介入治疗又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成本高昂的问题。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参考。

一、药物组成观察血府逐瘀汤由黄芪、当归、桃仁、川芎、甘草、赤芍等中草药组成。

这些中草药具有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缓解血瘀引起的胸痹心痛症状。

二、临床观察研究我们选取了100例胸痹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患者采用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另外50例患者采用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

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后,胸痹心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疼痛程度显著下降。

心电图表现也有所改善,在T波改变、异常Q波、ST段压低等指标上有明显的改善。

而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和心电图变化并无显著改善。

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在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组中,有80%的患者疼痛程度减轻,并伴随着心慌气促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0%的患者疼痛程度基本消失,症状明显减轻。

而在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组中,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伴随心慌气促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治疗组患者的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也明显减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四、心电图改善情况在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组中,80%的患者的心电图T波改变、异常Q波、ST段压低等指标有所改善;20%的患者心电图指标基本正常。

而在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组中,大部分患者的心电图指标有所改善,少部分病例心电图指标基本正常。

五、结论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对于胸痹心痛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可以作为临床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药物之一。

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的疗效分析

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的疗效分析

胸痹之血府逐瘀汤治疗疗效分析胸痹(冠心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属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病种之一,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我科室在诊疗方案协定外方的形式使用本组方多年,对120例各类胸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具有起效快而可靠,适应各类胸痹(冠心病),又有各重复性的特点。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治120例病人,年龄在40-70岁不等,其中男82例,女38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高20余年。

1.2收治标准:依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命名及诊断标准拟定为胸痹(冠心病)的患者。

1.3治疗方法: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冶疗、方药:桃仁、红花、四物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胸痹(冠心病)疗效确切,当归30g、川芎15g、赤芍12g、生地20g、桃仁15g、红花12g、丹参30g、三七粉8g,每次4g冲服),黄芪20g、太子参20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分服,3周为一疗程,轻者一疗程,重者3疗程,临床治愈。

另以冠心苏合丸以善其后,胸痛发病时给予丹参滴丸舌下含服,全部停用其它治疗胸痹(冠心病)的西药。

1.4疗效判定标准:冶疗后病人主症消失,随访一年以上未复发为近期治愈;治疗后病人主症基本消失,随访一年以上偶尔复发但不严重为显效;治疗后病人主症有改善,但随访一年内曾多次复为发好转;治疗的病人主症无改善,停止治疗为无效。

胸痛症状疗效:胸痛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剧烈活动后胸痛偶发,而静止期胸痛完全消失为显效;胸痛发作间期延长,时间缩短为好转,无改变为无效。

心电图疗效: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为治愈;心电图ST-T的基本恢复为显效;心电图ST -T的有所改善为好转。

2结果2.1 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近期治愈33例(27.50%),显效56例(46.67%),好转26例(21.66%),无效5例(4.17%),总有效率95.83%,受治患者均在受治当天起效。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35例疗效观察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35例疗效观察
第3 0卷第 7期
2 0 1 4年 7月
确 南中 区振 志
V 。 1 . 3 0 N O . 7
・ 3 5・
HU N A N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J u l y 2 0 1 4
血 府 逐 瘀 汤加 减 治 疗 胸 痹 心 痛 疗 效 显 著 。
[ 关键词 ] 胸痹心痛 ; 中医药疗法 ; 血府逐瘀 汤
[ 中图分类号 ] R 2 5 6 . 2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3— 7 7 0 5 ( 2 0 1 4 ) 0 7— 0 0 3 5— 0 2
1 临 床资 料
血 系统 等严 重 原 发 性 疾 病 者 ;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
过 敏体 质及 精神 病患者 。
2 治疗 方 法
两 组患者 均 给予 单 硝 酸异 山 梨 酯 片 ( 欣康 , 山
东 鲁 南 贝 特 制 药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国 药 准 字 : H1 0 9 4 0 0 3 9 , 2 0 mg / 片) 口服 , 2 0 m g / 次, 3次/ d ; 同 时 给 予抗 血小板 等 常规西 药治 疗 。
0 . 0 5 ) , 具有 可 比性 。
1 0 g 、 瓜蒌 1 0 g ; 兼寒者, 加 细辛 3 g 、 桂枝 1 0 g ; 失 眠者 ,
加远志 1 2 g 、 酸 枣仁 1 5 g ; 食 欲 不振 者 , 加 山楂 6 g 、 麦 芽6 g 。每天 1 剂, 水 煎服 , 分早 、 晚 2次 温用 。 2 . 2 对 照组 采 用 脑 心通 胶 囊 治 疗 。脑 心通 胶 囊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60例效果观察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60例效果观察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60例效果观察作者:严寒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将我科2012年2月~2014年3月接诊的胸痹心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观察组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当归20g、桃仁10g、红花6g、生地黄20g、川芎10g、怀牛膝10g、柴胡6g、枳壳6g、桔梗5g、甘草5g。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0.00%,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胸痹心痛血府逐瘀汤中医药疗法治疗【中图分类号】 R25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043-01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接诊的胸痹心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关于胸痹心痛的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症状:心前区憋闷、刺痛,呼吸困难、舌质带有瘀斑,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可伴有唇甲青紫。

观察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8~86岁,平均年龄51.5岁,病程5个月~13a,平均6.2a;对照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7~85岁,平均年龄51.2岁,病程4个月~15a,平均6.0a。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方药组成:当归20g、桃仁10g、红花6g、生地黄20g、川芎10g、怀牛膝10g、柴胡6g、枳壳6g、桔梗5g、甘草5g。

上药加水500mL,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用,每日1剂,3周为1个疗程。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憋闷感、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中医内科中,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包括血府逐瘀汤和补气活血通脉汤两种方剂。

本文旨在观察这两种方剂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为患者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00例确诊为胸痹心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

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2.3岁;病程1-5年。

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0.8岁;病程1-6年。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血府逐瘀汤,每日3次,每次服用10g,连续治疗3个月;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补气活血通脉汤,每日3次,每次服用15g,连续治疗3个月。

二、临床效果观察针对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我们主要观察了疼痛缓解情况、心肌供血改善情况以及心理状态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一)疼痛缓解情况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中有44例疼痛明显缓解,占88%;有6例疼痛缓解,但程度较轻,占12%。

对照组患者中有38例疼痛明显缓解,占76%;有10例疼痛缓解,但程度较轻,占20%。

疼痛缓解情况上,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三、临床安全性观察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头晕乏力等症状,但无需停药。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四、结论从上述临床观察结果可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好于补气活血通脉汤。

血府逐瘀汤在缓解疼痛、改善心肌供血以及改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合以上观察结果,我们认为血府逐瘀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胸痹心痛的中药方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属于“心痹”范畴,是由于气血循环不畅、痰湿阻塞、气血逆乱所引起的。

在中医临床上,常采用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两种方剂治疗胸痹心痛。

本文将从实际临床疗效出发,探讨这两种方剂在治疗胸痹心痛中的临床效果。

1.方剂组成及功效血府逐瘀汤是由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等中药组成的方剂,其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消痞散结,逐瘀通络。

2.临床疗效观察对于胸痹心痛,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悸等。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发现该方剂能够有效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提高心肌供血,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胸痹心痛的功效。

3.临床案例患者李某,男,45岁,主要症状为胸痛、气短、心悸,经诊断为胸痹心痛。

患者服用血府逐瘀汤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好转,胸痛减轻,心悸明显减少,体力恢复。

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的胸痹心痛症状完全缓解。

补气活血通脉汤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通过补益气血、活血通脉,从根本上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状况,使心肌得到有效的营养,达到治疗胸痹心痛的有效功效。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对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观察,可以看出这两种方剂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血府逐瘀汤通过活血化瘀、消痞散结,逐瘀通络的方式,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状况;而补气活血通脉汤则通过补益气血、活血通脉的方式,提高心肌供血,改善心脏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胸痹心痛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治疗胸痹心痛的疗效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方剂,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不同、病情轻重等因素综合施治。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该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提高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疗效,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

观察血府逐瘀汤与补气活血通脉汤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胸痹心痛是指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的胸部疼痛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胸痹心痛的发病原因主要与痰浊、气血不畅、肝郁、肾亏等因素有关。

目前,中医药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血府逐瘀汤和补气活血通脉汤就是其中常用的治疗方药之一。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对这两种方剂在治疗胸痹心痛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血府逐瘀汤是一味经典的中药方剂,历经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其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的独特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血府逐瘀汤的主要成分有桃仁、红花、芍药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

临床上常见的胸痹心痛症状包括胸闷、心慌、气短等,这些症状大多与气滞血瘀有关,血府逐瘀汤正是针对这些病机而设计的。

在临床实践中,血府逐瘀汤常常被用于治疗痰浊郁滞型的胸痹心痛病人。

这类病人往往伴有气短、胸闷、心慌等症状,脉象多见弦细或紧实。

通过服用血府逐瘀汤后,病人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气短、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脉象也有所改善。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血府逐瘀汤对于胸痹心痛病人的心慌症状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有效舒缓病人的心慌不适感。

血府逐瘀汤在治疗心绞痛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心绞痛是胸痹心痛的一种表现形式,多由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病变引起。

而冠心病的发生与气滞血瘀密切相关,血府逐瘀汤正是治疗这类病变的良好方剂。

临床上我们也观察到,血府逐瘀汤对于冠心病引起的胸痹心痛症状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

血府逐瘀汤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胸痹心痛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不断发现其在治疗心绞痛等相关病变中的良好效果。

补气活血通脉汤是另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主要由人参、白术、天麻等药物组成。

根据中医理论,该方具有补气养血、通经活络的功效,适用于因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症状。

血府逐瘀汤和补气活血通脉汤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临床效果,对于不同病机类型的胸痹心痛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马昆:血府逐瘀汤之气滞血瘀胸痛案】

【马昆:血府逐瘀汤之气滞血瘀胸痛案】

【马昆:血府逐瘀汤之气滞血瘀胸痛案】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本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诸药组成,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诚如王清任所云:“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

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教授从医执教40余年,学验俱丰,师古而不泥古,临证善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效果显著,现择其验案三则,供同道参考。

1.气滞血瘀胸痛案骆某,女,21岁。

2011年12月4日来诊,诉双胸胁部刺痛三月,尤以运动时为显,伴心悸,经行腹泻。

舌暗苔薄白,脉沉细。

辨为胸中血瘀证,治宜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处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柴胡10克,枳壳10克,赤白芍各10克,桔梗10克,怀牛膝15克,生地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茯苓30克,炒白术12克,郁金10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七剂,水煎服。

二诊时诸症大减,效不更方,嘱其续服七剂以巩固之。

按:本例辨证为胸中血瘀证。

胸中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胸痛日久不愈,且痛有定处如针刺;胸胁为肝经循行部位,瘀阻日久,肝气不舒,故适逢月经肝气用事时,木气更郁,横逆犯脾,导致腹泻;肝木乘脾,津液不能正常运化引起水饮内停,水饮凌心则发心悸;舌脉亦为气滞血瘀之象。

故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方中四逆散疏肝行气;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怀牛膝活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入胸中,合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加茯苓、白术、砂仁以健脾化湿,暗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各药配伍,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清,肝气舒畅,诸症自愈。

《成肇仁中医心悟与临证》,成肇仁传承工作室原创,原载《中国中医药报》。

血府逐瘀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30例临床分析

血府逐瘀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30例临床分析

血府逐瘀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30例临床分析【摘要】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医学家王清仁创制,载于他的著作“医林改错”一书中,是他一生治疗实践的总结,他运用活血化瘀有独特的见解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深受后代医学家的赞成,本方对胸腹以上一些难治和顽固性慢性病症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中医药;胸痹心痛;疗效体会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的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性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胸痹心痛相当于西医冠心病、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状硬化或痉挛,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

笔者运用血府逐瘀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患者3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15例,女15例;年龄44~80岁,平均61岁。

合并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22例,高脂血症15例。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胸痹心痛诊断标准。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愤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明确诊断。

必要时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3治疗方法给予血府逐瘀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化裁。

基础方:桃仁15 g,红花9 g,当归9 g,生地9 g,川芎9 g,赤芍9 g,桔梗6 g,炒枳壳9 g,柴胡6 g,旋覆花9 g,生姜10 g,半夏9 g,甘草6 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致 , 当健脾祛湿 、 治 化痰息风 。方用泽泻汤合半夏 自术 天麻汤 加减。 中泽泻利水渗湿 , 方 减轻迷路水肿症状 ; 半夏燥湿化痰 、 降 逆止呕 ; 天麻息风止眩 ; 白术 、 茯苓健脾祛湿, 以治生痰之源 ; 陈
( 收稿 日期 2 0 0 9—0 8—2 ) 4
皮 理气化痰 , 使气顺痰消 ;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 可使脾健 、
耳 鸣减 轻 。无 效 : 疗程 后 症 状 无 改变 或 加 重 。 2个
2 结 果
高者加 甘菊花 1g代赭石 2 g 每 日 1 , 2, 0。 剂 水煎早晚 2次分服 。 均以 1 周为 1 疗程。服药期间停 用其他药物 , 注意休息 , 少食辛 辣食物 , 减少情志刺激。 13 疗效标 准 .
中 医学 “ 晕 ”范畴 , 证 以痰 浊 中阻 型 多见 , 病 机 为 因痰 作 眩 辨 其 眩 , 为 脾 虚痰 浊 、 风 内动 、 多 肝 水湿 运 化 失 调 , 浊 饮 邪 上乘 清 阳 痰
肝理气 、 活血化瘀 、 益气养心 、 镇静安神。以血 府逐瘀汤行气止 痛, 活血化瘀 ; 远志 、 炒酸枣仁镇静安神 ; 瓜蒌桂枝薤 白汤 以增 强 其宽胸理气之功。诸 药合用标本兼顾 , 故奏 良效 。
12 治疗方法 . 均 予 血 府 逐 瘀 汤 合 瓜 蒌 桂 枝 薤 白汤 :柴 胡
1g枳壳 1g桔梗 1g 桃仁 1g红花 l g 当归 1 g川芎 1g 2, 0, 2, 0, O, 5, 5,
鸡 血 藤 1 g制 何 首 乌 1 g远 志 1 g炒 酸 枣 仁 1g 丹 参 3 g瓜 5, 5, 5, 5, 0, 蒌 2 g桂 枝 lg薤 白 1g甘 草 1g 胸 痛 重 者加 玄 胡 lg血 压 0, O, 5, 0。 2;
3 讨 论
征 的 内耳 病 , 病 程 长 , 其 以发 作 性 眩 晕 、 动性 耳 聋 和 耳 鸣 为其 波
主要症状 , 病因可能与 内淋巴管机械阻塞与内淋 巴吸收障碍 、 自 主神经功能紊乱 、内耳小血管痉挛导致内耳及淋 巴囊微循环 障
碍及 内耳 免 疫 功 能紊 乱 有 关 。 目前 , 医 多 采用 血 管 扩 张 药 、 西 抗
愈 : 状未改善。 症
2 结 果
参照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
3 2例 经 治 疗 临 床 治 愈 l 例 ( 37 % ) 有 效 1 4 4.5 , 6例
标准》 制定。治愈 : 胸痛胸闷消失 。好转 : 胸痛胸 闷明显减轻。未
(0 0 % )无效 2 (. 5 )总有效率 9 . 5 5 .0 , 例 62% , 37 %。
18 15 9 9: 2 8— 1 7 . 2 6
泽泻 汤加 味综 合 治疗 梅尼埃病 3 例 2
宋春叶 于友 三
中 图分 类 号 : 7 4 3 文 献 标 识 码 : R 6.3 B
( ] 梁国才 . 3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 J.
世 界 医学 杂 志 ,0 0 4 1 : 2 0 , ( )5—6 .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胸痹 3 例 2
王吉华 姜 学红
中 图分类 号 : 2 6 2 文献 标识 码 : R 5 .2 B
文 章 编 号 :0 4— 4 X(0 0 0 0 0 10 7 5 2 1 )2— 37一O l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临 床 资料 3 例 梅 尼 埃 病 患者 中男 性 2 . 2 6例 , 性 6例 ; 女 年龄 2 5 岁 , 均 3. 5岁 ; 程 3 5— 8 平 83 病 d至 4年 , 平均 18 .5年 。 全 部 病 例 均 符合 文献 [ 】 断 标 准 。 床 主要 表 现 为 反 复 发作 的 1诊 临
3 讨 论
梅 尼埃 病 是 一 种 原 因不 明 的 ,以 膜迷 路积 水 为 主 要 病理 特
服药 1 疗程后 l 个 2例症 状基 本 治 愈 ,有 l 症 状 不 同程 2例 度 好转 , 2个疗 程 后 症 状基 本 控 制 心 慌气 短 完 全 消 失 。 胸 伴
【 】 江 姗 姗 , 勇 , 维琥 , .麝 香保 心 丸 对 鸡 胚 绒 毛 尿囊 膜 及 培 养 4 李 范 等
文 章 编 号 :0 4— 4 X(O O O —00 0 10 7 5 2 )2 3 7— 2 L
的血管内皮 细胞 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J
湿 去 、 化 、 息 , 眩 晕 诸症 得 愈 。 痰 风 而
1山东省 烟 台市 中医医院( 台 2 4 0 ) 烟 6 0 0 2山东省烟 台市福 山区回里 医院( 台 2 5 0 ) 烟 6 5 9
山东省潍坊市寒 亭 区人 民医院( 潍坊 2 1 0 ) 6 1 0
2 0 ,32 :2 0 3 2 ( ) 1 8~1 2 3.
【 关键词 】 梅尼埃病
半夏白术天麻汤
泽泻汤 盐酸倍他司汀
( 收稿 日期 2 0 0 9~0 9一l ) 6
笔者 2 0 0 7年 3月 一20 0 9年 1 月采用 中西 医结合治疗梅尼
埃病 3 例 , 2 疗效 满意 。现 报 告 如 下 。
旋转性眩晕 , 并伴有恶心 、 呕吐 、 平衡障碍 、 听力下降 、 耳呜 、 耳有 胀满感等 。 12 治疗方法 . 西医治 疗包括 盐酸倍 他司 汀氯化钠 注射液 5 0 L静滴 , 日 1 ; 5 2注射液 2 4 r , 0m 每 次 6 4— 0~ 0 g 加入 1 %葡 a 0 萄糖注射液 2 0 L静滴 ,每 日 1次 ;安定片 5 g 5m m ,每 日晚间顿
中国 中 医 急症 2 1 0 0年 2月第 l 9卷 第 2期
参 考 文 献
J T M.e . 0 0 V 11 , o 2 E C F b 2 1 , o 9 N . .

3 07 ・
【 】 罗海 明, 1 戴瑞鸿 , 王受益, .麝香保心 丸改善心肌缺血作用 的心 等
脏 影 像 学研 究 【1 国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9 6,6 6 :2 J.中 19 1 ( )3 3~3 5 2. 【 】 王 裕 生 .中药 药 理 与 l 床 应 用 [ 2 l 缶 M】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本组患者之胸痹多 因情志刺激 , 肝气横逆 , 气机阻滞 , 致心
气 郁结 , 脉 阻滞 而 发 。 血 患者 自感 胸 部 闷胀 , 动则 尤著 , 疼痛 部 其 位 不 固定 , 多在 胸骨 后 偏 左 , 则 夜 不 能 眠 。 因此 治 疗 原 则 为舒 甚
胆碱药 、 前庭神经抑制剂 、 利尿药等治疗 , 良反应较大。 不 本病属
服 。 中药 予 泽 泻 汤合 半 夏 白术 天麻 汤 : 泻 1g 白术 1g 半 夏 泽 5, 2, 1g 天 麻 9 , 苓 1g 陈皮 1g 甘 草 9 。眩 晕 较 重加 僵 蚕 9 , 2, g茯 2, 2, g g 胆 南 星 lg 血 瘀 ; J 芎 1g 当归 1g 耳 鸣重 者 加 磁 石 3 g先 O;  ̄l nl 0, 0; 0( 煎 ) 白芍 1g 呕吐 频 繁 者 加 代赭 石 2 g先 煎 ) 竹 茹 1g 恶 心 , 0; 0( , 2;
【 关键词 】 胸痹
血府逐瘀汤
笔者近年 以血府逐瘀汤合瓜蒌桂 枝薤 白汤加味治疗 胸痹患
者3 2例 , 得 满 意疗 效 。现 报 告 如 下 。 取
1 资料 与 方 法
I1 临床 资 料 3 . 2例胸 痹 患 者 中 男性 2 O例 , 性 1 例 ;平 女 2
均年龄 4 2岁 ; 病情严重者 2 , O例 轻者 1 例 。 2
纳差者加砂仁 9 。每 E 1 , g t 剂 水煎分服 。5 为 1 d 疗程 , 2个疗程 后观察疗效 。治疗期 间避风寒 , 畅情志 , 勿劳累。
13 疗 效 标 准 . 临 床 治愈 : 晕 、 鸣 、 心 呕 吐 、 眩 耳 恶 耳胀 满感 消 失 , 月 无 复 发 。有 效 : 晕 、 心 、 吐 、 3个 眩 恶 呕 耳胀 满 感 消 失 , 自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