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通用技术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课件

2. 使耳聋人方便地与外界进行语言交流 3. 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能自如地听到外界的声音、正常地与人交流
任何技术的产品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
交流
举出几项满足人类需求和愿望的技术?
说明满足了人们什么需求和愿望? 提示: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电视,电话,风洞,计算机等
时 间
事 件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 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工艺流程 和操作方法等,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它是直接的生产力,具 有实践性(实践性) • 科学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与生产不发生直接联系 • 科学只有利用技术作为中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中介性) •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的发展为科学 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问题
1.技术的内涵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2.怎样理解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练一练
1.找出课本P5案例
(一)中符合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的做法,说明其原因,
并分别把它们写下来。
2.找出课本P6案例
(二)中违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的做法,说明其原因
,并分别把它们写下来。
பைடு நூலகம்
调查研究
收集苦干符合(或违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的做法案 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技术的自然属性,经过案例分析, 写出调查报告,上课时与同学进行交流。调查报告的内容 一般可包括:目的和意义、实施过程、结果与讨论、结论、 收获和体会。 (提示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技术的产生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案例,收集技术发展历程 的史料等。)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技术的产生,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
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高中通用技术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优秀课件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航天技术
超级计算机
生物技术
农业技术
交通技术
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被技术包裹的时代,世 界每天都在产生新的技术。
身在技术时代,假设不知技术为何物,那么 无法把握时代。
一、技术的产生
记录工具的演变
信息量少的时代
信息量增多,需要新的信息载体
天才/Genius
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技术的两面性开 始显现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注意两者的几个区别
信息量巨大
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大
对信息的迫切需求
技术的来源
源于人金术
人类的不老梦
各类保养品
各类护肤品
探究基因密码
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思考:
是否人类提出了需求,许下了愿望,技 术就能够产生?
二、技术的内涵
古代——个人技术和技能
手工业时期——方法,手段,配方
启蒙时期——创造、创新
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目标为中心的体 系
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技术表现 出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普朗克〔德国物 理学家〕量子理 论奠基人。
1905年,在伯尔尼 瑞士bai专利局工 作的爱因斯坦利用 业余时间发表的论 文中,包括现代物 理学中三项伟大的 成就:分子运动论、 狭义相对论和光量 子假说。这些成为 20世纪科学革命的 真正发端,也是20 世纪科学革命的丰 硕果实。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与愿望

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 术要素。技术知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 种是经验知识,一种是理论知识。古代 的技术知识是具有描述性规律的技能、 准则,而现代的技术知识是技术规则和 理论。
三、技术的双重属性
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 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这就是规律的自然属性。同时,技术作 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 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技术的社会 属性。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第一章
第一节(1)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与愿望
技术与设计1包括的内容
走进技术世界——认识技术及其性质 步入设计殿堂——了解设计基本内容 体验设计实践——制订、表达设计方案 展现设计成果—பைடு நூலகம்制作原型或模型 再创设计新意——评价、优化设计方案
技术与设计学习过程
课程特点: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 创新、富有人文精神 学习方式: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培养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 维能力、在技术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一、技术的产生
技术是有目的性的,技术的产生源于人 类的需求和愿望。人类的创造性技术活 动,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和 愿望,拓展人类的能力,解决当时所面 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造纸术——记录、传递信息的需求 印刷术——传播知识的需求 飞机——摆脱地球引力飞上蓝天的愿望
二、技术的内涵
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 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 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讨论。 technology
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的。随 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其内涵 不断扩展,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也不断深 化: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任何技术的产品和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都是人类有 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
二、技术的内涵
古代—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手工生产—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 13~15世纪—发明和创新 17世纪初—各种应用技艺 18世纪30年代~19世纪—为了完成特定的目 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现代—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遵循 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 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 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和 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知识技能的总和。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 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 应用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 会条件的制约和支持——技术的社会属性
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案例7:核能技术与核物理学 ——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 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是生产的组 成部分,因而它是直接生产力,具有实践性。 ——科学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它与生产不 发生直接关系。只有利用技术这个中介,将 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原理、技术设计、 技术措施,变为劳动者的知识、能力,物化 为工具、机器、技术装备等,科学才能转化 为生产力。
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技术的产生
案例1: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古代造纸遗存 汉代造纸流程
印刷术
案例2:飞机的诞生
飞机的诞生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是有目的性的
案例3:助听器的发明
传 统 耳 背 式 助 听 器
盒式助听器
全 数 码 深 耳 道 式 助 听 器
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1、从什么具体的目的出发? 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能自如的听到外界的 声音、正常地与人交流 2、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 将声音放大、传入耳中,体积小巧、便于携带 3、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需求? 使耳聋人方便地与外界进行语言交流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课件-高二上学期通用技术地质版必修1

二、技术的内涵
19世纪70年代,内燃机和电机 的发明,标志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 开始。《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 1879年10月21日定为现代技术的诞 生日。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不 仅与工具、机器及其使用方法和过 程相联系,而且与科学、发明、自 然、社会、人和历史联系紧密。
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核 能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技 术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利用和推广,使人们 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绢帛:古代丝织物的总称,在没有纸 张之前,一直作为重要的书写、画画材料。
走进技术世界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technology
一、技术的产生
蔡伦,字敬仲,是桂阳人,永丰九年时,他 的职务是监督制作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 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以来都是 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 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 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 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 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 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走进技术世界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technology
一、技术的产生
莱特兄弟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哥哥是威尔伯·莱 特,弟弟是奥维尔·莱特。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 首次试飞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机身比空气重、 持续滞空不落地的飞机,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 行者一号”。飞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人将 它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发 明。莱特兄弟的伟大发明改变了人类的交通、经济、生 产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军事史。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与生产关系
结论
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之间是 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 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为理论、概念、定律、规 则、论文等;不具有商业性 一般为工艺流程、设计图、 操作方法;可以商品化
成果形式
别 任务
与生产的 联系
认识世界 有所发现 改造世界有所发明 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 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 “怎么做” 回答“是什么” “为什么” 回答“做什么”
不发生直接关系
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联 系
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技术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 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它 是直接的生产力,具有实践性(实践性) 科学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与生产不发生直 接联系 科学只有利用技术作为中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中介性)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的 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的发展为 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 联系
含义不同
技术
科学只有利用技术作为中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中介性)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 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科学属知识体系, 技术属应用体系
区别
成果形式不 同
没有电脑,投影,电灯等设备 没有书本,纸笔,橡皮等文具 没有黑板,桌椅,板凳等工具 大家的教室,教学大楼都没有了, 甚至连大家身上穿的各种服装也 没有了 可以想象,离开了技术,我们将 一无所有,人类就又会回到那个茹 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了,那将是一 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通用技术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教案(通用技术)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且比较枯燥,如“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教学中容易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作法,如何来突破这些难点,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及对学习通用技术的愿望。
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材的重组,优化是顺利、完满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素材必须经过优化和重组,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运用。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成果形式
科学成果一般表现 为理论、概念、定 律、规则、论文等, 此类成果一般不具 有商业性 技术成果一般则以 工艺流程、设计图、 操作方法等形式出 现,此类成果可以 商品化
任务
认识世界,有 所发现。 回答:“是什 么”和“为什 么”的问题 改造世界,有 所发明。回答: “做什么”和 “怎么办”的 问题
1、技术的产生
千 里 眼
顺 风 耳
千里眼顺风耳三星堆铜像
这些神话、小说、文物中都出现 了“千里眼”、“顺风耳”的形象, 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对“千里 眼”、“顺风耳”这样的技术的需求 和愿望,那么,大家说说,现在,我 们拥有了这些技术了吗?
1、技术的产生
望远镜
天眼
卫星
手机
对讲机
广播
1、技术的产生
1、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1、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效率,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技术应用推动社会发展
2、技术应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刚才我们是把技术的两个属性分开来说的,但是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 们不难看出,任何技术都是同时具备这两个属性,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任何 技术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满足社会需要,还要受到社会条件制约!
4、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含义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 会、思维等客观规律 的分科知识 体系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莱特兄弟的飞机诞生,极大的推动了人类航空技术的发展,但由于当时的经 济、文化、技术还不够发达,又制约了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为了在航天技 术上更进一步,于是又发展了经济、文化和相关技术,发展后的社会又让航 天技术向前迈步,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比较发达的航天技术、空间技术等,这 可以很好的说明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要受到 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大家还能想到哪些例子可以说明 技术具有社会属性呢?讨论2分钟,然后一起来分享你们的讨论。 汽车、自行车、衣服、计算机、房屋、道路、食物、医学技术、 电影技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教学设计: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一)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一、教学分析:本节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开篇课,它为学生走入技术世界搭建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基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教材内容包括技术的产生、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正确认识技术,知道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其内涵是不断扩展深化的;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技术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等。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各学科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技术的知识或案例,但一般都是零碎而非系统的,感性而非理性的,而且往往并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2.学生对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手工技能的层面上,还意识不到技术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还不理解技术素养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因而参与技术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3.学生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比较陌生,较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1.了解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2.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举例说明。
3.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
4.理解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知道正确掌握、控制和使用技术的意义。
5.增强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的神秘感,自觉地参与各种技术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技术的产生;技术的内涵。
难点: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目的;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五、教学策略与手段:精心选择资料,力图用较好的视觉冲击力推出本课程;从技术角度深入挖掘案例,以提高学生对技术的认识。
在教学中利用案例分析与学生互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线,通过学生体验、小组合作探研、任务驱动等方法,将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中学生技术发明和大学生专业选择方面案例。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基于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视网膜芯片
它位于瑞士、法国边境地区的地 下100米深的环形隧道中,隧道全 长26.659公里,是地球上最快的 “轨道”:如果“开足马力”,数 以百万计的粒子将在环形隧道内以 每秒11245圈的速度“狂飙”,约 等于光速的99.99%。把质子加速到 具有巨大的能量并进行对撞“粉 碎”,从而模拟大爆炸后不足十亿 分之一秒的情况。
?
没有电脑,数码投影,电灯等设备 没有书本,笔,纸,等文具 没有黑板桌椅板凳等 没有教室,甚至连大家身上穿的各种服装 也没有!
穴 居 狩 猎 的 原 始 生 活
技术对于人类的文明, 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一、技术是怎样产生的?
案例一 造纸术和印刷术
◆ 是什么促使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 产生?
19世纪70年代,内燃机和电话的发明,标志
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开始。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 本茨被公认为世界汽 车业的鼻祖和元勋。 1886年是“汽车王国” 的“元年”,戴姆勒 和本茨各自制造了第 一辆汽车。
1889年巴黎世博会展出的本茨汽车
在高高耸立的埃菲尔 铁塔下,来自五大洲 的2000万观众看到了 未来的“马路天使”。
人 工 智 能
新 型 汽 车 鼠 标
有 知 识 一 定 会 设 计 吗 ?
这些技术无论复杂与简单, 无不体现出了设计者除知识以外 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素养!
开设通用技术课的目的
想一想
在今天的人类活动中是一刻也
离不开技术的,同学们可以展 开丰富的想象力,来描述一下 没有任何技术因素的课堂会是 什么样子的
一 . 技术的产生 1.人类的需求 2.人类的愿望 二 技术的内涵 1.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 2.技术的含义: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 规律,在长期利用. 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 累起来的知识. 经验. 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 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 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三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技术符合自然规律 2.社会属性:技术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高中通用技术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形成和保持对待技术问题的敏感性。
2、通过讨论和实践,切身感受“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以人为本〞的技术设计理念以及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用学生既感到神奇又贴近生活的实物展示作为案例说明,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形成一种某某、和谐的课堂气氛,正文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演示、讨论、讲授等使学生感受到技术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过程。
通用技术1 1.1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 术 源 于 人 类 的 需 求 和 愿 望
古代:人类在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获 得的技巧、技能和和操作方法。 技术仅仅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古代作物种植
技 术 的 内 涵
手工业生产条件下:技术是指手艺 人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手段和 配方
手工制陶
技 术 源 于 人 类 的 需 求 和 愿 望
13~15世纪
本课结束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的自然属性 汉代中国玩具"饮水鸟"是永动机?
技 术 源 于 人 类 的 需 求 和 愿 望
技 术 与 科 技 的 关 系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 含义不同:科学属知识体系,技术属
应用体系 • 成果形式不同:科学类不具有商业性, 技术类具有商业性 • 任务不同:科学是回答问题,技术是解 决问题 • 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关系,技术直接 服务于生产,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技代的发展呼唤加强技术教育; 技术定义了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是 社会发展的第一产生力,是“历史的发动 机”,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高新技术林立 并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对技术的依赖越 来越强,技术对人类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 今天,不加强技术教育将被时代所抛弃。
2、国家的发展呼唤加强技术教育;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技术的产生
莱特兄弟与飞行者一号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 空客A330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技术的产生 阅读案例:手机的发展史
1983
1994
2000
2000
2011
2005
2002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技术的产生 如果没有技术,人类会怎样?
第一章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肥城六中于文丽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情分析由于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师在课前应搜集足够的教学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课堂情况,随时穿插引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课程意义、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为达上述目标,教师要用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进行讲解。
并要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将面对新环境,新课程,通用技术更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悬念,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疑问给以恰当的引领,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说明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2)了解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3)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4)理解什么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过程与方法(1)先举例(抛砖引玉),然后由学生自主探讨周围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发明以及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技术课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某些技术产生、发展的案例,理解技术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列举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历史,从而理解技术的内涵。
(4)由学生对比举例,发现生活中符合以及违反技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事例,从而更好的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展现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2)通过让学生自主的发现生活中的小困难,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展现人类不断克服困难改变生存状态的过程,增强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1.1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律)的做法
没有本钱的能源 直接从大气或海洋中吸收热量 使之完全转变成机械能
原
因
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 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 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 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 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 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16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一位机械师斯特尔又提出 了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他在设计时认为,由上 面水槽流出的水,冲击水轮转动,水轮在带动水磨 转动的同时,通过一组齿轮带动螺旋汲水器,把蓄 水池里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他想,整个 装置可以这样不停地运转下去,并有效地对外做功。 流回水槽的水越来越少,很快水槽 中的水就全部流进了下面的蓄水池, 水轮机也就停止了转动。
• 技术是有目的性,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 需求和愿望。
假设:大家是一名原始人,会有哪 些需求和愿望,会发展成什么技术?
需要进食 需要着衣 需要住所 需要出行 需要联络 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 食品烹饪加工技术
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建筑技术 车船制造技术 通信邮电技术
总结:
•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技术的世界里, 生活处处是技术!
分组讨论:
• 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出你认为对人们工作 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十项技术。看看同 学们是不是也有与科学家们在认识上的相 同之处.
10大技术:
• 第一项:眼镜 眼镜使眼睛有缺陷的人对世界更加亲近。人类的缺陷, 可以通过技术发明弥补。 • 第二项:原子弹 人类文明,可以在一瞬间被捶毁。它告诉人们,核 武器是多么的危险,争取和平是多么的重要。 • 第三项: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容量。 • 第四项:管道技术 把洁水带到各家各户,又把污水带走。 • 第五项:骑兵马战术 马战技术出现后,促成了强大国家的产生。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教学设计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学设计成都树德中学刘小波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技术的产生、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四个部分。
教材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实例,展示了技术起源的历史场景,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技术的内涵,辨证的分析了技术的两个重要属性,详细阐释了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文字、图片等资料的大量使用,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设置了“讨论交流”、“问题思考”、“调查研究”、“阅读材料”等栏目,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本节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技术的产生;难点是对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识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知道技术是人类需求和愿望体现,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2)了解技术的内涵(3)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4)认识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增强技术意识,破除神秘感,自觉地参加各类技术实践活动三、设计思路该节是通用技术课的第一节课,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
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案例,接着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和回答问题,然后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评价,解决问题。
四、教学器材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五、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古至今,人类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远古的时候,人们在冬天只能身披树叶抵御寒冷,只能躲避在简陋的山洞遮风挡雨,只能吃生肉,这些困难都严重的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投影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
那么人类又是如何从原始野蛮的状态发展到如今高度文明的社会呢?1、技术的产生(预计用时20分钟)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是如何来解决生存中遇到的问题的。
(可以用幻灯展示一些图片)我们可以从技术的角度看看他们发明了什么技术来解决这些困难。
(1)抵御寒冷:将树叶树皮编织起来穿在身上,后来又将兽皮编织穿在身上,这是早期的缝制技术或纺织技术;(2)遮风挡雨:开始是住在山洞里,后来学习鸟儿筑巢,修建了简易的房屋,这就是早期的建筑技术;(3)捕猎和抵御野兽侵袭:刚开始用手,后来用了武器,增强了效果,这就是早期的武器制造技术;(4)饮食:开始是吃生的,后来发现被火烤过的食物更香,更好吃,于是就逐步学会了使用火的技术,学会了用火来烤食物,这就是早期的烹饪技术。
第一章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try

技术 目的 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二
技术的内涵
什么是技术?
技术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 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 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 的方法、手段和知识技能的总和。
概括: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 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造纸术发明以后,人们渴望信 息可以被广泛的传递,在这种 需求下,印刷术产生了。
印刷术的发明
早在隋朝时代,我国就发明了印刷术(大约公元 600年)。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到1048年)年 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早于德人谷登 堡使用金属活家排版400年。 毕升是北宋庆历年间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劳动 人民家庭,很小就到雕版印刷铺当手工工人,他勤 奋好学,不断总结经验,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 经过努力钻研,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升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需要着衣 需要进食 需要住所 需要出行 需要联络 纺织、印染、缝制 技术
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 栽培、家畜饲养技术
建筑技术 车船制造技术 通信邮电技术
•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满足了人类哪方 面的需求?
造纸术和印刷术 满足 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
• 飞机的诞生满足了人类什么愿望?
生物圈二号为什 么会失败?
技术与自然
利用技术,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阅读案例分析: 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
技术与社会
怎样来理解技术的社 会属性呢
蝗灾
以色列大蝗灾: 2004年11月21日, 数百万只蝗虫蜂拥 来到以色列红海之 滨城市埃拉特,以 色列政府动用了飞 机喷洒杀虫剂灭蝗。 俄罗斯蝗灾: 2001年俄罗斯南部 的斯塔罗波尔地区, 约26.7万公顷的草 场和耕地受到蝗虫 侵袭。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A380系列从 A380-800 这一基线客机开始,载客 555人,三级布局, 航程为15,000公里/8,000海里。 货机型A380-800F 商 载 为 150 吨(330,000磅),航 程 10,400 公 里/5,600海 里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不管 是古代的造纸术,还是近代发明的飞机,他 们都是人们的创造性技术活动,目的 目的都是为 目的 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 需求(记录、传递信息和 需求 传播知识)和愿望 愿望(摆脱地球引力飞上蓝 愿望 天),拓展人类的能力,解决当时所面临的 各种实际问题。 结论: 技术是有目的性的, 技术是有目的性的,技术的产生源于人 类的需求和愿望。 类的需求和愿望。
3.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现在我国沿海经济工业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 现在我国沿海经济工业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知 识产权(技术)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识产权(技术)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只赚取了低廉 的加工费。我国工业的技术含量不高 如制衣行业, 技术含量不高, 的加工费。我国工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如制衣行业, 几亿件衣服还不值一架波音飞机。 几亿件衣服还不值一架波音飞机。 4、通用技术是高中学生必修课程。 通用技术是高中学生必修课程。 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 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 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蒸汽机
爱迪生与电灯
航天技术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技术的自然属性 、
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 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 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分析案例:立体农业生态工程和“永动机”梦想的破 分析案例:立体农业生态工程和“永动机” 灭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通用技术
技术的产生
技术是怎样产生的?
飞机的诞生
满足人们摆脱地球引力,飞上蓝天的愿望
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
讨论: 以下各种人们需求产生了怎样的技术? 遮身御寒 进食食物, 补充能量 避风挡雨 抵御野兽的攻击和伤害 出行 相互联系和交往
通用技术
技术的产生
技术是怎样产生的?
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是有目的性的。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日照一中 通用技术备课组
通用技术
想象or思考
在今天的人类活动中是一刻也离不开技术 的,同学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来描 述一下没有任何技术影
想象or思考
书本、笔等等文具
电灯
有吗?
黑板、桌椅板凳
身上的衣服
教学大楼
通用技术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热能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 他能量相互转换,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能量转化和守衡定律)
通用技术
第二类永动机 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
动机。 在热力学第一定律问世后,人们认识到能量是不能被凭空制造出来的,于是
通用技术
技术的内涵
技术(希腊语中是techne,被翻译为艺术、技艺、 或者技能)被希腊人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和一门 知识。柏拉图的观点:技术和系统的、科学的知识 是密切相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是为了使人 类行为变得聪明而对知识的系统应用。技术不仅是 活动的名字和工匠的技能,也是思维艺术和美学艺 术。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1 技术的产生
2 技术的内涵
3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实例,展示了技术起源的历史场景,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技术的内涵,辨证的分析了技术的两个重要属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并且文字、图片等资料的大量使用,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情分析
由于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师在课前应搜集足够的教学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课堂情况,随时穿插引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课程意义、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为达上述目标,教师要用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进行讲解。
并要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将面对新环境,新课程,通用技术更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悬念,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疑问给以恰当的引领,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
二、设计思路
该节是通用技术课的第一节课,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师讲授,媒体演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
首先通过媒体演示案例,接着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和回答问题,然后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评价,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说明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2)了解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3)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4)理解什么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过程与方法
(1)先举例(抛砖引玉),然后由学生自主探讨周围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发明以及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技术课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某些技术产生、发展的案例,理解技术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列举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历史,从而理解技术的内涵。
(4)由学生对比举例,发现生活中符合以及违反技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事例,从而更好的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现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2)通过让学生自主的发现生活中的小困难,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展现人类不断克服困难改变生存状态的过程,增强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四、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重点是技术的产生。
难点是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五、教学器材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
六、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古至今,人类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远古的时候,人们在冬天只能身披树叶难抵御寒冷,只能躲避在简陋的山洞,只能吃生肉,这些困难都严重的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投影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
那么人类又是如何从原始野蛮的状态发展到如今高度文明的社会呢?
学生:人类社会发展迅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农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的能力支持,而现有的技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所以才要去发明这样的技术。
老师:那么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这是人类社会的需要。
但是这种技术最终未能成为现实,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它违反了自然规律,不符合自然界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老师:正确。
原因同学们在物理学的学习中都研究过,“永动机”违反自然规律,在这里,我们说它不具备技术的自然属性!那么同学们还能举出违反技术自然属性的例子吗?下面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古代的炼金术士试图用化学的方法把其他的物质转化为黄金,这是违反科学原理的,还有寻求长生药的炼丹士!
学生:前段时间有人宣称他有把水变成油的技术,这也是违反自然属性的!
……
老师:很好!通过理解技术的自然属性可以在生活中辨别那些骗人的伪科学。
下面就由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叫自然属性。
学生:技术是对客观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老师:刚才讲了很多违反技术自然属性的例子,下面由同学们再举出一些合理利用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属性的技术事例。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利用植物生长规律和自然环境条件,建立立体生态农业体系。
学生:利用太阳能发电,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利用万有引力使卫星能围绕地球运动。
……
老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的反映了技术的自然属性。
下面同学们再分析下面的图片。
(投放黄河奔腾、蝗虫飞舞、农田干旱的图片资料)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的国家一直承受着各种自然灾难,黄河泛滥改道,有些地方被称做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闹蝗灾,农田颗粒无收;干旱更是困扰着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
然而这一切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有了巨大改变。
(投放黄河水利工程、丰收农田、农田灌溉系统图片)
同学们分析下,为什么解放前后我们国家有如此巨大变化呢?
(学生讨论)
学生:我们科学技术发展了,可以有办法阻止灾害发生。
学生:人民是国家主人,自然灾害受到高度关注。
学生: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自然灾害的愿望很迫切。
……
老师:解放前人们也期望好的生活,为什么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呢?
学生:以前科学水平达不到!
学生:旧社会十分腐败,灾害得不到关注。
老师:很好!从这个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且,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
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同学们还能举出体现技术社会属性的技术案例吗?
(学生讨论)
学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可以延续病人生命。
老师:对,这种技术在科技水平达到后才出现,虽然病人一直都需要,但这是在以前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
学生:建立三峡水电站。
老师:这即可以满足人们用电需要,还能减轻长江的水涝灾害,满足了社会的要求。
……
老师:同学们,刚才虽然是把技术的两个属性分开来说的,但是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它们都是同时具备两个属性。
任何的技术都是同时具备这两个属性,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任何技术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满足社会需要,还要受到社会条件制约!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探讨知道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了解了技术的内涵,分析了技术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些都为我们学习下面的技术课打下了基础。
希望同学们课下完成以下任务。
课下作业:
1、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小问题,看能不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发明一些实用技术,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2、搜集资料(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找符合(或违反)自然规律的技术事例,进行分析,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七、教学流程
1、导入:创设情景,由学生想象技术起源时的历史场景。
2、老师提问,学生思考人类为了改变生活发明了哪些技术,这些技术都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从而导出“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需求和愿望促使人类发明新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
3、通过展示人类社会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让学生理解“技术是伴随人类劳动而产生的”,并进一步阐明技术的内涵。
4、通过永动机的例子,并由学生自己思考举出类似的例子,说明技术自然属性的意义所在,然后再由学生思考符合自然规律的、成功的技术实例,进而加深理解对自然属性的理解;通过蝗灾、干旱、涝灾等自然灾害的减少,说明技术社会属性的意义。
最后总结说明技术的两个属性缺一不可。
5、课堂小结,简要总结所学内容——技术的起源、内涵和两个属性。
6、布置课下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八、教学参考
《技术与技术1教师用书》地质出版社
《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山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
九、对课堂效果的分析
1、技术分析:
⑴这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必须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展示大量生动的实例;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去发现、探讨,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类课程,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讨论、研究作好引导工作,避免走错方向,从而形成好的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⑵通过案例引导出知识点,根据情况可以由学生概括,也可以由老师总结,这都需要分析不同知识点的特点。
⑶布置适当的课下任务,不在于强迫学生完成作业,而是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2、评价分析:
⑴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提高学习通用技术课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⑵学生在技术的起源,技术的内涵与概念,技术的属性等方面能作到基本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⑶学生能够熟悉这门新的课程的学习思路和方式,不再有陌生感,从而消除对新事物的恐惧,降低学习时的紧张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