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5 选修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5高中历史选修1-2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0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7)中华民族(14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答案】史实:
水平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考点定位】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关系;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名师点睛】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问题,我们往往都会把这个问题归结成为民族团结问题,其实他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
物的能力。本题有教材依托,通过设置材料从内容和意义两个角度考查考生对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认识,典型的体现了新高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脱离教材的命题思路。从能力考
查上来说,题目设置的并不太难,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历史上重大改革”部分的
选修题,一般比较难,特别对那些阅读能力差的考生来说,尤为如此,因此不建议考生首
选此题。但是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加强对材料阅读和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考点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
0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 错误。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①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②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③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
考点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的宗教改革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
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威廉·廷得尔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这说明他主张宗教改革,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项和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信仰
自由”,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以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的经历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推理的能力。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皇的权威,但不主张信仰自由,更不主张废除天主教。这一知识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我们要讲明白、讲透彻。
考点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
0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1)图11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